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行为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2-08-31 09:10: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行为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为艺术论文

篇1

“趣味性”公共艺术品创作需要设计者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即在考虑公共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同时注重趣味情境的营造。下面笔者就结合大量实例,从四个方面总结、归纳近些年来最为常用的“趣味性”公共艺术品设计思维:

(一)偏离状思维

偏离状思维能够打破常态圈中事物枯燥、缺乏魅力的僵局,赋予作品素材新颖感与吸引力。一般来讲,“趣味性”公共艺术品常用的偏离状思维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意象偏离型。这一思维指选取同种题材中较为新奇、新颖的形象作为公共艺术品主体的设计方式。它能够从最直观的角度带给观者“趣味性”,因而被广泛用于雕像、纪念碑等大型公共艺术品。如捷克首都布拉格为纪念第一任国王圣文茨拉斯而设计的雕像,设计者并没有以驰骋疆场的常见英雄意象来表现威仪的国王,而是选择了圣文茨拉斯身骑死马的意象作为设计主题——一匹悬空、头朝下的死马为作品增添了些许趣味,使其从众多英雄雕塑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结构偏离型。这一思维指以非常规的方式对公共艺术品的形态结构或参与过程进行组织的设计方式。它能够将平常事物异形化,从而带给观者陌生而又新奇的感觉。以英国艺术家雷切尔•惠蒂尔德的景观雕塑《无题•房子》为例,作品中的窗户和门中心突出、四周凹下,并且大小比例同实际生活中的门窗完全相反,十分新鲜奇特。

(二)特殊感觉角度思维

特殊感觉角度思维是基于观者体验而来的,其具体是指选择一些常规情况下无法观察或是甚少注意的角度来表现对象的一种设计手法。它能够呈现出新奇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对公共艺术品的好奇心。如北京798艺术区的景观艺术品《笼中人》,设计师将常规中处于笼内的鸟搬到笼外,而将常规中处于笼外的人安置在了笼内。这样独特的视角不但产生了奇趣的审美效果,还同“换位思考、呼唤自由”的深刻主题相得益彰,赋予了作品无限的内涵。

(三)不相关组合思维

这一思维方式是从设计素材的组织角度而言的,其具体指将常规概念中互无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组合的设计方式。它打破了人们的规范与逻辑,能够带来一种独特的趣味感。以当代艺术家石向东的城市景观艺术品《行进》为例,设计师巧妙地将象征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兵马俑和象征现代科技的机器人以左右半身人的方式结合到一起,这两者在时代和造型方面虽没有任何关联,但组合后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动感和反差强烈的新鲜感。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方式是相对于正常思维方式而言的,其具体指利用事物的两面性,从反面或是与现实相反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表达的设计方式。这一思维能够打破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固有模式,以冲突的形式激发观者的疑惑,进而引起人们探索的热情和思考的趣味。以南宁市的广场艺术品《以石击卵》为例,设计师在表现二者撞击的结果时加入了逆向思维——“石头”在“卵”的撞击下掉落、碎裂,而“卵”却安好无损。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大大出乎人们所想,极具趣味性。

二、“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式

形式是表现内容、传达精神的一种载体,它比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更为直观,也更易引起受众关注。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年来的设计实例,从造型、材质、色彩三方面详细论述“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主流设计形式:

(一)造型的趣味性营造

近年来,“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主流造型手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对比造型法。对比造型法具体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对立因素的形体有机结合到一个创作主题中的造型手法。它能够突出设计素材大小、轻重、曲直、刚柔、虚实等外在表现方面的对比,使作品产生矛盾与冲突,增强视觉效果,带给受众一种夸张、奇特的趣味感。以当代艺术家于世红的《无题(蜗牛)》为例,设计师选择了一块质感细腻、雕刻线条柔美的石头作为蜗牛壳,又选择了一块质感粗糙、未经任何雕琢的石块作为蜗牛柔软的头部。这样,两部分造型不仅实现了刚柔、曲直的对比,还实现了抽象与具象的对比,令人感觉奇趣而富有新意。二是仿生造型法。仿生造型法指在仿生学基础上,对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象的动态与静态进行模仿的设计手法。它不仅能够使设计素材更加生动,还能营造出熟悉而又易于亲近的趣味效果。以法国雕塑家路易•迪朗的作品《红唇》为例,设计师采用现代材料和喷涂颜料将女性的红唇以及柔软灵巧的舌头表现得栩栩如生,令观者无不拍手称奇。三是视错觉造型法。视错觉造型法是建立在人类视觉生理现象和视错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设计手法。它能使物体的形态、色彩、空间等发生异化,带给观者一种奇幻的审美情趣。以瑞士小镇Vercorin的外墙艺术品为例,设计师将整条小街上的外墙和屋角设计成圆弧状,当人们向远处望去,房屋与房屋相连处就会形成一个个完整圆,圆中又透出蓝天、树木等景色,别有一番意趣。

(二)材质的趣味性营造

当下,“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材质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材质的异化处理。设计师可以异化设计素材固有的材料属性,使之呈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趣味效果。以著名雕塑家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为例,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中叠石堆山的石质材料异化成了抛光成镜面的不锈钢钢板。这样一来,原本天然石头的肌理就被镜像中反射的光影所代替,观者看去山体“镜面”中的人同山体合二为一,既提升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又充满了互动性与现代化趣味。二是综合材料的拼贴。高度科技化的现代手段给材料技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给公共艺术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设计师不仅可以选择木材、石材等传统材质,还可将化工材料、金属材料等融于其中,以综合拼贴的形式为公共艺术品增添全新的视觉趣味。以西班牙马德里某所大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设计师将厚度不同、质感不同的石块以及现代陶瓷材料混合镶嵌到一起,形成了一幅如同壁画般精美的浮雕式公共艺术品,其立体的表面、新颖的材质、多样的纹理无不透露着奇趣意味,吸引了许多人到此参观。

(三)色彩的趣味性营造

篇2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审美

语言的使用时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撇开生理活动不谈,要有效地使用语言,就必须像G·Miller所说的那样,要有五方面的知识。前三种知识与语言结构有关,即语音、语法和语汇的知识;而后两种则与心理学有关,一是理性知识,即说话人必须对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有所了解,还有一种叫信念系统,即说话人需要以此来评估他所听到的东西。艺术语言作为一种与科学语言截然不同的自然语言形式,是一种“活法”,它的产生不但牵扯到发音器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能动的发话人的心理活动过程。骆小所先生(2002)认为,就思维形式而言,艺术语言的特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往往用情感逻辑来替性逻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不在于判断或推理,而是传情达意;它不是纯理性的、逻辑的或实证的,它提供的不是科学的陈述和说理,而是意味隽永的美;它不受线性逻辑的通讯性和叙述性约束,而是作用于人类经验与人类美感需要的自然性,它是发话主体自然创造的自然语言。据此,我们可以推论,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基础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发话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

交际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人们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交流,语言也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艺术语言作为自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反过来看,艺术语言的产生可以认为是发话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言者,心之声也”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在苏珊·朗格看来,一切艺术符号传递的都是人类的感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艺术语言传递的也是人的感情。艺术语言的产生首先是发话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它产生的过程就是情感的外显化过程。由于人类情感是变化无常的,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使人们常常难以用语言直接将自己的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人们遂以一种超常规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艺术语言中意象的基本内容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之间的统一。我们常常迫于某种压力或者说局限,采用托物的方式以言志,我们通过个人的认知,把意和象统一起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说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烈火焚身若等闲”,石灰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东西,是不可能有“若等闲”之英勇的,但是诗人通过艺术语言,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二、发话主体感知觉变异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性认识,保存着原始的未曾经过人类加工的经验,这种经验为我们表达各种情感提供了可能,然而,艺术语言的产生并非对我们的这种感知觉的单纯性的复写,而是在发话人主体情感参与及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异的结果。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例中,朱自清说微风过后飘来的花香像歌声,这便是一种嗅觉的变异了。再比如: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在本例中,作者又是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把嗅觉变异成了视觉。

上述例子都是艺术语言的突出表现。

感知觉的变异,有时候却体现为是发话人主体的心理错觉,这种错觉歪曲了客观事实,但却表达了发话人的真情实感。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例中,由于王勃与杜少府之间真挚的感情,才会给人以“天涯咫尺”的感觉,这是情感所导致的空间上的错觉,如果二人感情不深,或者是心存芥蒂,那将会是“咫尺天涯”了。

当发话主体以激荡情感之心感觉世界时,所有的事物都会偏离它本来的样子,而成为一种融合了发话主体的心理情感的“有情事物”和“有情之景”,使自己内心飘忽跳跃、难以用普通言语所表达和描绘出来的心象得以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宣泄与寻求到知音(太琼娥,2010)。所以说,发话主体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变异,也是艺术语言学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发话主体的审美需要

艺术语言的变异形式和“有意味”组成了艺术语言形式的整体:一方面,它超越了语法,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别致的言语形式;另一方面,它从言语形式中给人以审美的精神特质(太琼娥,2010)。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语言能够变得优美动人,艺术语言就是以其变异性和独特的意象性给人以美的感受,艺术语言的产生亦是发话主体的审美需要。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自由的精神反映活动,它往往是由发话主体的超越来实现的,这种超越,体现出了发话主体的精神世界,并使这种精神活动以一种不常见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心灵得到升华。比如:

幸福像花儿一样盛开(《江西日报》11月28日)

中国对柬埔寨的强力拥抱(《环球时报》11月22日)

不管是“幸福像花一样盛开”,还是“中国对柬埔寨的强力拥抱”,都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越,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性改造,“幸福”的“花化”以及“中国”和“柬埔寨”的人化,都体现出精神主题对反映客体的超越,同时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心中充满了暖意。再比如:

莫高窟“手术中”(《南方周末》10月25日)

用这样一种“人化”的手法,把莫高窟接受修复这样一件并不具有吸引力的事情变得更为活泼,引起读者的兴趣。艺术语言使这些客体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形象,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正因为如此,艺术语言的情感体验才实现了艺术语言的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性,使日常的世界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太琼娥,2010)。这种艺术语言的创作往往给人以一种精神的鼓舞、美的感受,是发话主体内心世界的呼唤。

篇3

论文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市民社会

目前,诸多急待变化的公共艺术实践及其面临的批评与指责,使公共艺术存在的合法性深受质疑。批评界在针对当前某些艺术“公共性”的虚假命题的驳斥中,明确地指出公共艺术是一种“天生具有强迫性”的“意识形态的实践形式”。但是,本人认为,公共艺术当下呈现的混乱和无序状态不足以阻挡艺术回归公众生活的必然趋势。所谓“权力与民意”的冲突与摩擦,只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历经的震荡过程。

17至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革命“击碎了政治国家的千年神话,把被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使政治国家成为世俗化的市民社会的‘守夜人’,因而国家权力和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被分解为人权、公民权和特殊利益”①。“一方面,它展现了人类由特权社会步入自由平等的大众社会的非凡历程;另一方面,则展现了由群体活动和团体价值期望走向个体活动和个性价值追求的伟大进步,并日渐形成一个没有‘父亲的社会’”②。与此同时,欧洲市民社会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展也将艺术从教会和宫廷中解放出来,并把艺术曾经拥有的神圣特征,转变为一个任何公众成员都可以对其展开“业余的自由判断”的世俗化特征——公开展览,从而使艺术作品超越了专家而与大众直接接触,而“通过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批评领悟,公众也达到了自我启蒙的目的,甚至将自身理解为充满活力的启蒙过程。”③对应于艺术与教会、宫廷的分离,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的“百分比立法”,使艺术走出了画廊和美术馆的封闭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在文化公共领域中的自立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可以说,公共艺术政策是对市民社会理论中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价值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而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公共领域的建构,则为公共艺术奠定了合法存在的理论基石。

如果说欧洲市民社会革命的成功对西方国家的现代性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封闭循环的社会历史进程则严重滞后了中国的公共领域建构和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及至“五四”运动,中国才真正开始现代公民精神的建构。然而遗憾的是,“”所高举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大旗以及倡导“自觉的审美文化建设”的呼声,却几近淹没于内忧外患的烽火狼烟之中。而时期的集权垄断又再度遏制了私人领域的拓展。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才开始了对市民社会的培育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

与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形成相似,公共艺术也同样具有后发外生特征,而缺乏自发自觉、自下而上的社会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公共艺术也是由国家和社会精英赋予公众,而不是公众自觉要求的。消极公民意识的历史积淀使公众对公共艺术常常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所谓的“公共性”因此无从谈及,公共领域广泛多元的理性价值批判更难以形成,市民社会理性也就无法上升为公共理性。当前,一些建立在史料分析和文献引证基础之上的公共艺术“考古”研究,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中国也有”的情结,而忽略了公共艺术的西方移植色彩和语境分析。“公共性”既不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信徒式膜拜,也不是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单向推进或形式化附加,而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公众与艺术家之间自由对话平台之上的长期交互行为。忽略公共艺术与社会宏观发展进程的文脉关联,缺少健康发展的市民社会和清晰界定的公私领域,就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生产不仅直接反映出艺术领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而且清晰地折射出建立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结构、社会关系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复杂多变的利益缠绕,反映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市民文化和公共理性之间的分野、冲突与整合。由于我国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公共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上述矛盾关系便越发复杂和突显。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处境,以及批评界围绕“公共性”价值兑现而展开的争议和辩论,都深刻揭示出国家与社会、公共权力与公共舆论、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等多极权利关系的分歧与摩擦。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价值真空,以及在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尚未得到彻底根除的腐败、权力滥用和等现象,都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失,从而导致权利关系的不正当交换与纠缠。事实证明,那些浪费纳税人金钱、践踏艺术尊严、戕害公共精神的“城市菜雕”,正是一些艺术家借“艺术”的名义而不惜扭曲个人艺术追求,盲目迎合不正当权力的青睐而进行利益交换的物化形态。以公共精神为诉求的公共艺术,在话语权争夺以及权利交易的过程中反而沦落为一种编织精致谎言的道具。

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发展进程,既反映出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冲突与整合的复杂历程,也揭示出市民社会不断获得政治解放而展现人的自由理性精神的渐进性过程。只有培育出一个成熟理性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者的离心性和对抗性才可能根本转化为有机互动的统一体,公共艺术也才可能代表更加广泛的公共价值取向。因此,将公共艺术由后发外生型转化为自发内生型,即由国家向公众的附加,变为公众的自觉需求,是确保“公共性”建构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在我国的推行,必须通过“政府推进”与“公民演进”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合力推动,进而形成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价值天平,使“公共性”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以及市民公民意识的逐步加强,艺术的公共精神将会逐步得以更大程度地呈现。与此同时,对公共艺术的探讨也逐渐会从以“公共性”为重心转向以“艺术性”为重心,公共艺术的根本属性最终将以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得以呈现。

注释:

①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第232页。/

篇4

关键词三维水墨动画传统水墨动画风格艺术效果

一、前言

中国水墨动画曾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在国际上辉煌一时,这种中国特有的本土动画形式也取得无数的骄人荣誉。但自从中国动画创作走上商业化创作之路,而传统的水墨动画由于其制作工艺的异常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艺术创作脱离商业市场运作,使传统水墨动画近些年近乎绝迹,中国水墨动画开始走入低谷。

二十世纪末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部分艺术创作者开始探索寻求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来创作新水墨动画的形式,来发展本土动画产业,既可以节约成本,免去了摄影和中间画反复的工作,又可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可以说是水墨动画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

计算机三维水墨动画创作虽然脱离了传统水墨动画的创作方式,但它创作形式与目的上还是遵循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特点。首先,使用3d技术模拟国画中的效果,画面强调用笔用墨的绘画性,表现画面中墨遇水的浓、淡、干、湿、焦特性,具有明显的水墨晕染的效果;其次,讲究意境之美。以抽象的元素来表达一种意境,传达物象的虚实与气韵;再次,在叙事内容上水墨动画通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将中国古典艺术所独有的淡雅、深邃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三维水墨动画与传统水墨比较

计算机三维水墨动画在继承中国传统的水墨表现力上要弱些,这和它创作者和创作手法不同有关,三维水墨动画创作更多的是懂得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制作者,而相对缺乏对于传统水墨绘画技法与风格的了解,并且整个动画作品的完成也脱离了传统的创作方式。而传统水墨动画它是基于艺术家的绘画艺术风格进行创作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掇的是贾又福的墨趣。所以三维水墨动画目前只是追求表面的形似,很难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水墨动画在其水墨画的属性中引入电影语言的概念,使其成为时空的艺术。因而它具有作为电影的审美元素,如景别、蒙太奇、长镜头、音响等。这些审美元素被动画家们加以利用,创造出符合人们观影思维的动画作品。分析传统的水墨动画镜头语言的表现通常是固定镜头或者是推拉的方式,简单而又朴实。数字水墨动画由于其操作平台的改变,在创作过程中有了新的特点,对于镜头的运用更为丰富,可以表现在画面中游走纵深的空间表现,更多的使用些长镜头的效果,这种淡雅虚幻的空间流动中来表达一种诗意,在这种镜头空间的表现力上,三维水墨动画画面要比传统水墨画略胜一筹。

构图是水墨动画的一大特点。传统艺术的水墨画中对构图、色调、氛围等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常出现大量的空白。用三维实现水墨效果当然也是要考虑到传统绘画艺术的构图,画面里的每一个元素的摆放位置都应该是经过思考的。三维技术严格的遵守西方的透视原则,而传统水墨画常用的是散点透视原则,因此应在这方面注意模型的空间设置,不是单纯的场景就能具有国画的意味,三维制作考虑到摄象机运动的变化,从而需满足整体运动水墨画的构图效果。

“动”是计算机三维水墨动画表现的一大特性,而“意”是传统水墨动画表现的内涵。目前,运用三维技术手段创作的中国水墨动画有《夏》、《河塘月色》、《气韵生动》等,这类三维水墨动画表现除了借鉴国画的意境外,更重要的表现了“动”的态势,《气韵生动》设计思路是表现一种写意国画的大气蓬勃,流动的线条,笔意苍劲有力,轻快的旋律,在画面留白之处,运用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来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风格,加上晃动的摄象机的运动,产生了新的视觉艺术效果。

故事情节设置。水墨动画完全具有表现故事的能力,它的画面构成运用电影的时空观念,镜头画面设计等动画电影性的语言去演绎中国的水墨画,诠释一个耳目一新的水墨动画,水墨动画要发展,要前进,必须以电影的创作规律作为主导,以电影语言为陪衬,在进行画面构图时,运用色调、景深来呈现主体,并能拓展画面空间,增加画面信息量,使中国的水墨动画在世界动画界散发出让人惊叹的魅力。

三、比较三维水墨动画与好莱坞三维动画

分析三维水墨动画与好莱坞的动画区别,从表现的题材来说,水墨动画叙事更多是表现山水写意虚幻的色彩,更具绘画性个人色彩,通过水墨的表现力将笔墨情趣与优美诗境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笔墨是叙事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言中表现一切,含蓄而洒脱,意境深远,以叙事方式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主题,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象征意义,使观者在欣赏的同时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而好莱坞三维动画,通常以卡通人物或者拟人化的角色为叙事中心,景物衬托人物,画面讲究空间层次,色彩单纯而绚烂。

水墨动画作品对于竹、笛、琴、鹰、鱼、水等意象也颇为偏爱。大量地使用了古典水墨画中这些古老的意象,使得影片看起来充溢着古朴内敛的中国画境诗韵风格。好莱坞的三维动画创作更具电影观念和语言。

四、展望三维水墨动画创作前景与规划

水墨动画在故事内容和取材方面,其强烈的东方色彩不太适合来表现欧美故事,可以用来表现一些含有中国特色元素的情节设定,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动画形式在当今完全还有潜力可以挖掘。

近几年国内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实力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具备较为完善的制作体系。以完成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如《夏》、《河塘月色》通过贴图材质,渲染方式,来模拟水墨风格,效果独特。但目前三维水墨动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属于小成本规模的制作,故事情节展现也没有传统的水墨绘画来的有深度,如何更好的将各种先进动画技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表现水墨动画这特色,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水墨的辉煌,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那么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

首先,开发符合自身创作环境的动画软件。任何硬件、软件技术的更新都是由于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不断要求的提高而探索产生的,好莱坞的设计这一系列的制作环境更符合他们自身的创作内容。所以本国的动漫艺术要有所创新与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软件开发的能力。目前国内在水墨动画有正在开发renderdancerv2.0水墨渲染引擎,具有调节笔、笔触、纸等符合水墨渲染特性的控制键来调节渲染,还是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简单理想的效果。加强软件开发与应用,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使制作环境更具有规模化、体系化。

其次,水墨动画的特点在于传达一种意境,如何叙述故事,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水墨动画的表述通常缺乏语言,只通过单纯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来传达故事的内涵,故事的情节设置是需要推敲斟酌。三维制作环境为水墨动画制作提供了更为丰富创作手段,使动画叙述情节表现有更多的选择性。

再次,动漫制作的产业化。水墨动画是动画创作的一个分支,它的创作方式必须产业化规模化,这样才能制作出更为精练的艺术作品,早期的水墨动画创作在世界独树一帜的关键就是创作者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精力。

篇5

产品的功能与造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特定的功能就具有特定的造型。产品的功能确定后,设计师便要着眼于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的外观是功能的载体,它包括形态、色彩、质感效果等构成外观美感的综合因素。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变化也更为迅速,但是不变的是对产品外观新颖时尚的视觉象征意义和美感的追求。

美感要以对象性的存在为前提,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美感当然离不开审美对象。当前流行的环型透视水龙头,集合了未来卫浴产品发展及流行趋势设计,简洁的造型富有新意,人们在洗手时,通过中空的造型可以看见自已的手是否洗干净。在水龙头边缘中装有灯光,照射在下落的水柱上制造出绚烂、迷幻的效果,水压的高低可以通过按压环型改变角度来调节。这款概念型水龙头的设计,符合产品的美学功能,大胆的想象力,把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深度发掘,是使用功能与美学功能的完美结合。

另外,设计师还应该站在产品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产品外观设计,要注意安全、环境、操作、尺度、显示等人机因素,从产品寿命的全过程来看,还要考虑从产品包装、储运、组装、销售、维修、回收等流通阶段可能发生的人机关系,最终实现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外观。

二、卫浴产品的视觉感受——色彩

色彩和造型一样都是造型语言,任何产品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状态需要我们去寻找,所以如何正确的找到更适合产品的色彩是和产品造型设计一样重要。色彩的选用一定要考虑邻近的其他色彩及空间的材料,这就要求认真研究使用色彩的整个环境。卫浴产品设计中的色彩不是孤立的,它有其独特性,这与绘画或者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是有不同的,卫浴产品的色彩主要受材质、环境、消费者影响。

1.色彩与材质的关系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很重要,而产品的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和材质与表面处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色彩,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不同的材质上,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材质不同,色彩给予人们的感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相同的产品上运用不同的表面处理后再运用相同的颜色进行喷涂后反映出的色彩效果就大有不同了,在亮光面上反映的色彩亮度较高,纯度也较高。而咬花(亚光)面上的色彩则明显降低了亮度和纯度。所以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同色物品仍然会因为材料反光折光等现象造成不同的色彩感觉,活用材质和色彩的搭配是提升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2.色彩与光、环境的关系

色彩和光是离不开的,光源同样重要。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色彩是因为有光线的关系,如果没有光线,再多的色彩也只是一片黑暗。当我们看到东西的时候,不仅仅只看到物体,还有物体周围环境以及场景中的气氛。考虑物体的色彩就要了解物体所在的环境以及所要营造的气氛,同样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所设计的东西也会受到整体环境的气氛所影响。因此在考虑卫浴产品色彩时便应先注意到使用场景(场合)的气氛,或者可说是要营造何种气氛。

3.色彩与人的关系

色彩是可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感受的,同时色彩对人的心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购买欲或偏爱性。色彩的本身有它一定的氛围,而我们设计者也就正是需要借助于这些能带给人震撼的色彩,来完成我们的设计。

某洁具网站的新品栏目中,一个全新推出的系列儿童洁具,包含了许多色彩与人的关系。设计师独具创意,设计相当巧妙,小小的座便器中包含了草地、鲜花、小鸟、白云、太阳等造型。座便器的盆体被设计成为花盆状,而盖板则是泥土的颜色,鲜花就“长”在泥土之上,于是,这个盆栽花就成为了座便器的主体。而座便器的水箱被设计成为云朵的外形,水箱盖是金黄色的破云而出的太阳。虽然采用了众多的色彩,但由于符合儿童心理,而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也就是说,同样是着色,会由于产品的本身性质和人们的接受习惯,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所设计产品进行着色就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并不需要打破这种局限性,而是要充分运用,使人们能够通过视觉直接的感受到设计意图,体会出设计意图。而且在人这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最终的消费群去定义我们的色彩方向。

三、卫浴产品精致的体现——品质

产品的品质包括优良的设计、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合理有效地应用优质的材料。无论哪个部分有质量问题,都会影响主体产品质量的平衡,也影响商品的信誉,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从品质到以品格为目标的时代。

首先,优良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在外观设计中除了要满足产品的功能,设计师还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就会使设计脱离现实,不可能设计出真正的产品。

其次,精湛的制造工艺需要优良的设计作保障,但工业设计师不能仅仅坐在设计室里搞设计,还应该经常下到生产一线去了解产品和模具的制造过程,从中熟悉产品的制造工艺,很多原来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因为某种新工艺的出现就变得非常简单。

另外,有效合理地应用优质材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条件,优质材料并不等于昂贵的材料,设计师应该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能够保证产品最低成本的优质材料。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不同形状的材料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特性和功能特性,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所以,材料的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产品表现出来的品质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卫浴产品的设计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它的品质直接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品位。作为生活耐用品,卫浴产品越来越受到时尚追逐者的重视,也为产品设计师指出了新的设计方向。卫浴产品的艺术特性将在未来的设计成熟期里得到全新发展,成为卫浴产品设计的源动力及新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庞晓婷.卫浴产品艺术设计研讨.吉林: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07.

[2]陈苑.产品结构与造型解析.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77.

[3]戚廷贵.美学原理.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7.

[4]赵平勇.设计色彩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2.

[5]张帆.产品开发与营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

篇6

产品的功能与造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特定的功能就具有特定的造型。产品的功能确定后,设计师便要着眼于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的外观是功能的载体,它包括形态、色彩、质感效果等构成外观美感的综合因素。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变化也更为迅速,但是不变的是对产品外观新颖时尚的视觉象征意义和美感的追求。

美感要以对象性的存在为前提,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美感当然离不开审美对象。当前流行的环型透视水龙头,集合了未来卫浴产品发展及流行趋势设计,简洁的造型富有新意,人们在洗手时,通过中空的造型可以看见自已的手是否洗干净。在水龙头边缘中装有灯光,照射在下落的水柱上制造出绚烂、迷幻的效果,水压的高低可以通过按压环型改变角度来调节。这款概念型水龙头的设计,符合产品的美学功能,大胆的想象力,把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深度发掘,是使用功能与美学功能的完美结合。

另外,设计师还应该站在产品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产品外观设计,要注意安全、环境、操作、尺度、显示等人机因素,从产品寿命的全过程来看,还要考虑从产品包装、储运、组装、销售、维修、回收等流通阶段可能发生的人机关系,最终实现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外观。

二、卫浴产品的视觉感受——色彩

色彩和造型一样都是造型语言,任何产品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状态需要我们去寻找,所以如何正确的找到更适合产品的色彩是和产品造型设计一样重要。色彩的选用一定要考虑邻近的其他色彩及空间的材料,这就要求认真研究使用色彩的整个环境。卫浴产品设计中的色彩不是孤立的,它有其独特性,这与绘画或者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是有不同的,卫浴产品的色彩主要受材质、环境、消费者影响。

1.色彩与材质的关系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很重要,而产品的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和材质与表面处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色彩,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不同的材质上,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材质不同,色彩给予人们的感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相同的产品上运用不同的表面处理后再运用相同的颜色进行喷涂后反映出的色彩效果就大有不同了,在亮光面上反映的色彩亮度较高,纯度也较高。而咬花(亚光)面上的色彩则明显降低了亮度和纯度。所以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同色物品仍然会因为材料反光折光等现象造成不同的色彩感觉,活用材质和色彩的搭配是提升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2.色彩与光、环境的关系

色彩和光是离不开的,光源同样重要。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色彩是因为有光线的关系,如果没有光线,再多的色彩也只是一片黑暗。当我们看到东西的时候,不仅仅只看到物体,还有物体周围环境以及场景中的气氛。考虑物体的色彩就要了解物体所在的环境以及所要营造的气氛,同样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所设计的东西也会受到整体环境的气氛所影响。因此在考虑卫浴产品色彩时便应先注意到使用场景(场合)的气氛,或者可说是要营造何种气氛。

3.色彩与人的关系

色彩是可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感受的,同时色彩对人的心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购买欲或偏爱性。色彩的本身有它一定的氛围,而我们设计者也就正是需要借助于这些能带给人震撼的色彩,来完成我们的设计。

某洁具网站的新品栏目中,一个全新推出的系列儿童洁具,包含了许多色彩与人的关系。设计师独具创意,设计相当巧妙,小小的座便器中包含了草地、鲜花、小鸟、白云、太阳等造型。座便器的盆体被设计成为花盆状,而盖板则是泥土的颜色,鲜花就“长”在泥土之上,于是,这个盆栽花就成为了座便器的主体。而座便器的水箱被设计成为云朵的外形,水箱盖是金黄色的破云而出的太阳。虽然采用了众多的色彩,但由于符合儿童心理,而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也就是说,同样是着色,会由于产品的本身性质和人们的接受习惯,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所设计产品进行着色就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并不需要打破这种局限性,而是要充分运用,使人们能够通过视觉直接的感受到设计意图,体会出设计意图。而且在人这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最终的消费群去定义我们的色彩方向。

三、卫浴产品精致的体现——品质

产品的品质包括优良的设计、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合理有效地应用优质的材料。无论哪个部分有质量问题,都会影响主体产品质量的平衡,也影响商品的信誉,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从品质到以品格为目标的时代。

首先,优良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在外观设计中除了要满足产品的功能,设计师还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就会使设计脱离现实,不可能设计出真正的产品。

其次,精湛的制造工艺需要优良的设计作保障,但工业设计师不能仅仅坐在设计室里搞设计,还应该经常下到生产一线去了解产品和模具的制造过程,从中熟悉产品的制造工艺,很多原来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因为某种新工艺的出现就变得非常简单。

另外,有效合理地应用优质材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条件,优质材料并不等于昂贵的材料,设计师应该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能够保证产品最低成本的优质材料。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不同形状的材料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特性和功能特性,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所以,材料的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产品表现出来的品质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卫浴产品的设计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它的品质直接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品位。作为生活耐用品,卫浴产品越来越受到时尚追逐者的重视,也为产品设计师指出了新的设计方向。卫浴产品的艺术特性将在未来的设计成熟期里得到全新发展,成为卫浴产品设计的源动力及新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庞晓婷.卫浴产品艺术设计研讨.吉林: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07.

[2]陈苑.产品结构与造型解析.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77.

[3]戚廷贵.美学原理.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7.

[4]赵平勇.设计色彩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2.

[5]张帆.产品开发与营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

篇7

关键词: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电力系统;巡检制度;线路档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2.073

220kV输电线路一般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架设工作,在户外的输电线路系统中用途广泛,是户外电力传输的重要载体。昆明地区形成多端220kV环网,但是因为220kV输电线路用途广泛和覆盖面积大,加之昆明地区多山,施工及运行维护难度大,同时卡斯特地貌及红黏土广泛分布的地质环境对输电线路的施工及运行维护也有重大影响。如果维护措施不当,也很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输电线路的运行进行维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 昆明地区220kV输电线路的特点

220kV输电线路的特点明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维护难度大、宽度要求高和维护工艺要求高。

1.1 维护难度大

昆明地区220kV输电线路覆盖面积广泛,线路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的差异,这对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云南地区主要地貌为红黏土质地,红黏土在雨季吸水后膨胀,旱季脱水后又不能及时收缩,导致基础易受到土质变化带来的杆塔倾斜甚至倒杆,这是造成输电线路维护工作难度大的客观因素。同时维护工作不分季节进行,在不同的季节所采取的维护措施不同,在丰水期,受西电东送负荷影响,需在日常维护项目中加入金具连接部分红外测温检测,并需对雨季期间的基础稳固情况、防洪防汛设施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在低温凝冻期间,受突发寒潮、冻雨影响,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2008年及2016年两次大面积寒潮都对昆明电网造成了较大冲击。另外,云南地区主要以丘陵、高山地貌为主,线路蜿蜒起伏,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微气象区条件限制,也不能大面积推广无人机巡视作业。同时因昆明片区植被茂盛,通道林木问题逐年凸显,在林木清理问题得不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协调难度愈发加大,赔付费用逐年上升。加之昆明今年发展迅速,外力破坏隐患呈爆发式增长,管控难度大,人员投入多,收效甚微,不能根本杜绝外力破坏的情况。上述原因在客观上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运维难度。

1.2 宽度要求高

昆明市下辖2市4区8县境内83条合计2173km220kV输电线路,最大维护半径达176km,运行维护人员通常需要2~3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工作地点,加之云南片区山高林密,人员行走在巡视段落内所花去的时间远高于实际对设备开展巡检的时间。同时各种管线如液化石油气、公路、高铁与线路纵横交错,导致各类外部联系及外部隐患协调工作增多。

1.3 维护工艺要求高

220kV输电线路相较于35~110kV线路而言,运行的维护标准较高,同时需按照要求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对220kV输电线路运行的维护工作的更好展开,有利于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如故障在线监测、山火在线监测、防外力破坏在线监测以及线路故障定位装置等,可以有效帮助运行人员对输电线路情况的及时掌握,也可以辅助对故障可能的位置进行判断检查,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对维护人员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数据判断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220kV输电线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面积广泛,经过的地形复杂,这对后期进行的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工作都有一定影响。自然因素影响很多也很严重,自然因素主要有雷击、风和鸟害。从雷击问题来看,有些输电线路会经过山地,对山区进行的输电线路施工工作,应注意山区雷电频发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因为雷击可能会造成导地线断裂和悬垂线夹处断线严重等问题,这都是在雷电频发地区容易引发的故障,也是在山区出现严重的输电线路问题。220kV输电线路在山区的设计工作,主要运用同塔并架双回线路的方式来进行电力传输工作,在雷电频发地区,容易引发同塔架设的双回路因为雷电作用同时出现故障,无法进行电力的传输工作,这也是山区雷电天气容易出现跳闸的原因。受风的影响,是指平原地区进行输电线路设计工作,在暴风雨天气,220kV输电线路容易出现引流跳线的现象,暴风雨的破坏作用在平原地区对输电线路的破坏明显,220kV输电线路一旦出现引流跳线现象,在220kV输电线路正常运行中,就容易在跳线的范围内发生故障,影响电力的正常传输,对周围人群的危害很严重。鸟害问题,是指在220kV输电线路在设计中穿过树木繁多的林区,鸟类在输电线路上方停留的问题。鸟类对输电线路不具备认知能力,盲目进行破坏活动,如叼啄电线或者在输电线路中建筑房屋等,都会造成输电线路质量下降,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引发各种问题。因鸟类破坏输电线路,引发安全问题是维护工作无法控制的,应加大对林区的巡查力度,尽量减少鸟类对输电线路的破坏作用。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220kV输电线路出现故障,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还有人为因素的制约作用。220kV输电线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爆破活动、道路建设和工程施工等。在这三者中,最严重的是爆破活动。爆破活动是指在220kV输电线路附近进行对石体和建筑的爆破活动,这种爆破活动,产生的影响明显,因爆破活动产生的碎石和颗粒在空中,会对220kV输电线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得不到及时修复,在220kV输电线路的电力传输过程中,会引发严重问题,如输电线路突然断裂,悬浮在空中,对行人和维护人员都会带来安全问题。道路建设,是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地形的破坏,可能会影响220kV输电线路的塔基工程,产生动摇影响电力的正常传输。这种影响很严重,但是出现很少,道路建设工程应注意避免。工程施工,是指在进行建筑工程时,人为地对建筑工程进行不合理的规划,穿插在220kV输电电路影响范围内,工程事故对220kV输电线路正常的电力传输产生的破坏作用。如果建筑过程在220kV输电线路范围内,强行施工,建筑工程超过塔基的高度,就会人为地对输电线路进行改造,这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有严重影响。

3 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措施

3.1 实行巡检制度

为了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实行巡检制度是必要的措施。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综合检查,对主要容易发生故障的地区和范围进行重点巡查,这样侧重结合的进行检查,才可以保证对输电线路巡查工作的落实产生效果。这种巡检制度更有利于针对输电线路存在的内在危险因素进行整体排查,并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解决故障,进一步提高电力传输的安全可靠性。维护工作人员也应结合相关电力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对容易引发故障的输电线路环节进行抽检,对这种检查都应形成有效的制度,记录存档,方便其他维护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对输电线路的维护效率。

3.2 建立线路档案

针对输电线路广阔的地域,应建立线路档案制度,由专人负责固定区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输电线路的维护效率,减少输电线路的故障,进而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和高效。建立线路档案制度,确定维护工作人员,维护工作人员应结合巡检制度,对辖区内的输电线路进行巡检,及时排查故障和输电线路的潜在故障,针对经常出现的环节,应在线路档案明确标记,和其他片区的线路维护工作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在进行输电线路维护工作时,也应结合先进技术,提高输电线路维护的工作效率,确保辖区内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保证电力传输质量。

3.3 妥善处置自然因素的影响

针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自然因素,应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如对雷击的应对措施,可以在输电线路加装避雷设施,及时引导雷击的电力流向,尽量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的破坏作用。对风的应对措施,针对暴风容易造成输电线路跳线的问题,应对电线采用固定的“v”形串联方式,提高电线的稳固性,减少暴风的影响,同时对塔基加固防风支柱,抵御暴风的影响,减少受风影响产生偏斜的问题。同时在对输电线路原材料的选择上,应倾向于稳定性好和抗风性好的材料。针对鸟害问题,应加重对该地区的巡检力度,减少鸟害的破坏作用,同时加固输电线路,针对鸟害的乱啄落叼问题,应及时清理,进行维护工作,尽量减少鸟害的影响,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

3.4 提高维护技术

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维护技术的学习和创新工作,对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利用新的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提高对设备的掌握水平,确保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的高效进行。

4 结语

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措施。对于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产生的问题,工作人员应针对问题具体分析,查找问题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针对维护技术,维护工作人员也应加强技术交流和学习,对新技术切实掌握,在维护工作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维护技术,也有利于提高维护效果,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光,周国江.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注意事项

及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

[2] 汤李佳.浅谈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注意事项[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3] 范定志.浅谈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

题[J].科技创业家,2013,(2).

[4] 王向坤,董达鹏.提高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可靠

性与经济学[J].科技和产业,2011,(11).

[5] 石磊,李琦亮,罗小波.750kV线路重合闸运行维护

篇8

本文根据作者于2008年6月在中央美术学院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奚传绩(1936- ),男,汉,江苏江阴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第八届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美术学科审查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讲学团成员,南京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

摘 要:艺术学学科是我国的一个新兴学科。随着艺术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学位论文的质量日渐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深深地感觉到,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键是要从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重视学术训练、坚持认真读书三方面着手,端正学术研究态度,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修行。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Academic Research is Cultivation

-On Writing Graduate Theses of Art Majors

XI Chuan-ji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近十多年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评阅校内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切身感受中,深深地感觉到,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艺术学科建设。而近几年来学位论文的质量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突出地表现在论文选题大多缺乏问题意识,学术训练普遍不足,读书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键是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

从事任何学术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发展的生长点。而现在一些学位论文,研究者花的精力不少,仅从写作的角度讲,写得也不差。但是,由于论文研究的课题大而笼统,缺乏明确而集中的问题,往往泛泛而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学术价值,更谈不上创新,有的甚至还不如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现在学位论文中常见的低水平重复。有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如笔者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再认识》,从整体上看论文写得不差。从课题上看,研究者要论证的问题似乎比较明确,有问题意识。研究者研究这一课题又具有相当好的有利条件、即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期间,搜集了不少有关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本人又有比较丰富的素描教学实践。但是,由于研究者在思想上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的一些困难,关于过去国内美术界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认识(包括正确的或片面的、以至不正确的认识),未能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原来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明确,所以,论证起来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论文得出的“再认识”,总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力,更难说有什么创新。由此可见,论文选题有无明确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有否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当然,有问题固然不一定就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所以,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不少研究生对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中的这个“题”字,往往只是把它理解成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应当把它理解成学位论文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不强,不仅仅发生在艺术学科的学位论文中,而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有关。研究教育学的学者正确地指出:“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的确,小孩子从开始学会说话以后,对大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等,有时可能问得大人很不耐烦,生气地回答:“那有那么多为什么?”当孩子上小学后,他们仍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不正确甚至浅薄可笑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正是由于求知才上学。然而,我们一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但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这种可贵的渴望求知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不适当的批评以至嘲讽。久而久之,孩子们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至越往高年级,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越来越差。现在不少研究生在听学术报告时,报告人要大家提问题,往往很少有人提问,即使有人提问,所提问题往往很肤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应当说就是我们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所种下的恶果。

其次,我国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以及普通高校过早地分专业,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术视野十分狭窄。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狭窄的学术视野,是很难激发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还有,研究生对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是造成问题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对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或编写相关的学术著作。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都要求他们上一门被称为“研究之研究”的入门课程,名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从学科评论的高度,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实际是一个学科),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热点、难点以及一些前沿性的课题。从而让研究生寻找自己可能适合的位置,明白自己可以从事那些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的研究可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同时领略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多种多样的治学风格,由此找到自己进入学术研究的门径,学会触发研究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2005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一书,便是上述课程的教材。稍稍浏览一下这一教材的内容,就可以感觉到它对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触发问题意识,将会起到重要的引路作用。因为,所谓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充分把握。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的,选题缺乏问题意识、从而造成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相比,我国的艺术学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虽然不断增加,但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不少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缺乏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程和教材,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缺乏应有的了解。而这单凭研究生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应当从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即尽快开设和编写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那样的“中国艺术学学科概要”课程和教材。

二、重视学术训练

学术研究,是需要不断训练、不断培养的。学术训练的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这种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以及学术规范的养成。关于阅读的问题,下面专门再谈,这里只谈写作训练和学术规范的养成。

1、写作训练

有学者正确地指出:“大学,特别是文科大学,主要教同学们三样东西:读书、思考、写作。”参见郑也夫著《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美国名牌大学对文科学生也主要是强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文科本科生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一门课,都要求学生读大量的书籍。文科类博士生课程主要使文选精读和讨论,精读则要求写大量的读后分析和体会。

我国高等院校文科类本科生,一般都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写作课,或是通过写作学年论文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本来就以文科类成绩高分进入大学的,但他们仍要上“专业写作”课,可见写作能力是要不断训练的。有机会读读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一书,便可以看到他们对写作训练之重视。然而,同样属于文科类的我国高等艺术院样,在本科生阶段,除了不数艺术史论专业开设有专业写作课外,其他很少有开设写作课程的,即使有一点写作训练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大都不予重视。这样一来,来自于艺术类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在写作能力上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如果,在硕士生阶段再不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那就是“后天失调”,而写作能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到论文的质量。现在,艺术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学位论文中暴露出来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是很多的。诸如论文结构不尽合理以至混乱、缺乏逻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不清,论述主次不分,论点与论据脱节,论证简单,文字表述不清,以至语法不通,标点符号错乱,错别字时有出现。至于论文完成后,还应当有一个修改阶段,研究生对此普遍不予重视,不懂得好文章是通过反复修改而产生的。而所有这些有关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未受到艺术学学科研究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应有的重视。

2、学术规范的养成

学术规范,对于一个学术训练有素的研究者来讲,是个初级的问题。但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长期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学术失范严重,以至屡屡出现的严重的学术腐败事件的现实而言,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t望》杂志发表《关于“学术语法”》一文,文章一开头明确提出:“做买卖得讲‘商业道德’,做游戏得讲‘游戏规则’,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t望》,1988年第38期。。所谓学术语法,就是学术规范。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规范成为中国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这一场学术讨论的一些重要文章收录在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主编《艺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正式下发,学术规范问题开始成为我国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这一文件包括: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附则等七个部分。这一文件应当引起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重视。

所谓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应当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按照笔者的理解,学术规范包括道德、精神、技术三个层面。

从道德层面来讲,学术研究者应当遵守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学术规范》)这些要求归根结蒂是要求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反对和杜绝学术造假。

一旦违反上述学术道德、一些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可以加以法律制裁,但主要的还是靠研究者自律。我国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例如,我国著名红楼梦研究专家冯其庸先生,他近年发表的论文《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文章一开头便说明他的这篇论文是受他人的启迪而作、即安徽省一位中学教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良好的学术品格。

从精神层面上讲,学术规范就是要求学术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认真弘扬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学术规范》)。

从技术层面上讲,学术规范要求我们遵守国家的有关学术研究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些法规,如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不了解或者根本不重视这些法规。因而在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学位论文格式的各部分如摘要、关键词、绪论、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明明有明确要求,但大多不按要求去做,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绪论”(或称“引言”)中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结语”和“参考文献”三方面。

论文主体部分开头的“绪论”中,一般应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即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前人有什么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本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说清楚了,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明确了,论文的学术价值也由此来判断。所以,有学术素养的学者审阅论文往往首先是看这一部分。而现在不少论文恰恰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上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的是不懂得这部分对论文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么写。有的则是虽懂得这部分的重要性,但要对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史作一回顾和评价,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一定的学术眼光,就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开列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书目或论文的篇目,不痛不痒的评价几句,最后用一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全面、不系统”来结束,至于“不全面”、“不系统”究竟表现在那里,根本说不出来。像这样的文献综述,对于学位论文写作是毫无意义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