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题研究方案8篇

时间:2023-02-25 12:09: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题研究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题研究方案

篇1

一、课题的提出与理论假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领悟和感受到科学给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严肃认真地对每一个实验,既要科学地、直观地展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又要以改进和创新实验为突破口,进行绿色实验的设计、废液的回收再利用等,以点滴事例的实践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实验所用试剂、实验进行的条件、实验产物对环境没有或影响很小。探究绿色化学实验,既减少化学实验污染,又降低实验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便,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各项基础功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就具有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升“绿色化学”这一新的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中学绿色化学实验探究》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锐意改革,共同努力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1.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绿色化学实验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还是在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上,不仅要注重学科训练,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改变过去的在实验中“照方抓药”“因陋就简”的习惯做法,更不能把化学实验当作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

(2)拓展实验功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感受到绿色化学实验的魅力。

(3)实验绿色化设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身边的化学及化学实验,学生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将一些司空见惯的、枯燥无味的实验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去理解、认识,并进行绿色化学实验设计,让学生将其上升到正确的理性认识,通过绿色化学实验设计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使之成为“有用的化学”。

2.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以“绿色化学”为依据,具体原则是:(1)采用无毒无害的实验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如催化剂、溶剂)下进行反应;(3)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中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实现“零排放”;(4)会造成污染的废弃物集中收集并处理后转化为非污染物;(5)在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实验药品的用量能少不多,既不浪费药品,又将污染减小到最低。

3.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

(1)化学试剂的绿色化

化学试剂的选择尽量采用那些无毒无害试剂或有潜在环保属性的试剂。如白磷自燃实验,白磷有毒,燃烧产物P2O5对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采用镁粉和石英粉为原料,首先制备Mg2Si,然后将其投入水中,Mg2Si水解产生的SiH4在水面上遇空气立即自燃,整个实验安全、无毒、无污染,符合绿色实验的要求。

(2)催化剂的绿色化

化学实验中催化剂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作催化剂,如重金属离子、强酸强碱;使用固体酸碱、酶无毒无害的物质作催化剂。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中应尽量提高试剂的利用率,即使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转化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产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CO还原CuO的实验,为了防止未反应的CO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可以节约加热CuO所需的能量,可设计将尾气中CO燃烧的装置。

(4)反应产物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后的产物应尽量是无毒无害的物质,或以一种环境友好的物质状态存在(如固态产物),这就是一种环境友好产品。如SO2的漂白性实验,在试管中先加品红溶液,再加少量稀HCl,然后放入一块带孔塑料板,将固体Na2SO3小心放置在塑料板上,在试管口套上一个气球,倾斜或振动试管,使固体Na2SO3渗入混合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红色褪色。加热,再冷却,可使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不断呈现,并达到绿色实验的要求。

4.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中学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如二氧化硫的产生及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氮的氧化物及光化学烟雾、原电池的形成及电池中重金属的污染、有机化学反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等,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绿色实验的设计。

(2)改进实验,提倡绿色化学实验

①增加尾气处理系统。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实验是属于粗放型的,只注重实验结论,没有考虑到对空气的污染,如果教师能本着绿色化学的宗旨,改进现行实验,不仅能减少污染,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这里举一例说明:高二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反应一旦开始,就不好控制,并会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在试管中立即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氮,其自身的颜色却很难观察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实验时,进行少许改进,既要控制反应,又要注意尾气的处理,更要使现象明显。为此,铜与稀硝酸的实验可这样改进:在一个洁净的针管中加入少许铜片,排除空气;另在一小烧杯中注入稀硝酸并微热,用注射器吸取少量稀硝酸迅速用小胶帽(眼药水瓶盖)盖住注射器吸口。当观察到蓝色溶液、无色气体时(活塞会随着气体的产生缓慢外移),打开瓶帽,拉动活塞,吸入空气,会看到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此时迅速将气体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这样的实验既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又达到绿色实验的要求。

②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代替有毒实验,避免了有害物质的产生。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来完成有毒的化学实验,这种仪器和药品可循环使用,不存在污染毒害。如碘的升华实验,可用碘锤来完成(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内封有碘晶体),具体方法是:一头滴冷水,另一头在酒精灯上加热,因冷水起到冷凝作用,碘升华后聚在碘锤上方内壁,反之也可。另外,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可采用密封有二氧化氮的U胖肚管来进行。

③把有害物质合理替换,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成无害物质的实验。在“比较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中,教材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氯水、氯化钠,其中盐酸、氯化钠在通电时会发生电解,产生有毒物质(氯气)。如果用稀硫酸代替盐酸,用硫酸钠代替氯化钠,既能达到比较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能避免氯气的污染,一举两得。

另外,多媒体课件也是实验很好的替代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会产生氯气,同时学生对离子的移动缺乏理解,如果用电脑三动画从微观的角度诠释微粒的运动,并显示两极的变化,效果比实验好。

(3)在分组实验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学生实验微型化,有利于减少污染,增加安全系数。搞微型化,从用量上加以控制。可将试管中的某些实验改在点滴板上进行,这样节省药品、污染少、操作安全、速度快。

②“三废”分类集中,引导学生回收利用。告诉学生大量废弃物长期倒入下水管道后可能产生的隐患:制氢气的锌粒和废酸可能在下水道富集引起爆炸、重金属盐类对水质的污染、眼镜反应的废液放久后变成氮化银而引起爆炸,苯、苯胶、硝基苯等有毒致癌物这些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会损害自然环境。在高年级中大力提倡“三废”的回收利用。如废酸、废碱的中和处理和循环使用,重金属离子的沉淀转化法,银镜反应的废液和洗涤试管中提炼硝酸银以备“卤素”实验之用。

(4)开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探求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新方式

在课题选择上,教师应侧重在不同年级,结合课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在高一设置这样一些课题:有关加碘盐的调查报告、本地区降雨酸度的调查、夏季各类水的用量及化验结果。在高二设置:白酒中甲醇含量的调查、电池的种类及回收的意义、白色污染的危害、水发食品中的甲醛含量的调查。

篇2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校园电视台定期播放时政、科技、文学、历史、综艺等节目,加强思想政治、百科知识、审美能力等的教育。 2.组织学生参与电视台活动,指导学生编、导节目和摄、录、播、制作节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校园电视台,现场直播一些答辩、演讲、专题报告会、文体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4.通过校园电视台,充分利用教育资料,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和CAI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探讨建设校园电视台的方向方法,形成科学、高效、实用的办台体系。

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是: (1) 选播、编导、制作节目,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利用校园电视台进行电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制作专题片。

课题研究的难点项目是: (1) 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2) 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3) 节目的创作和编导。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1.确定校园电视台节目表: 时

间 固 定 节 目 周一至周五晚自习前20分钟 国内外重大新闻、校园新闻 周一至周五下午课前10分钟 经典歌曲、校园歌曲 周二、周四上午课前10分钟 中、英文电视文学 周三晚第二节课开始 电影教材 周六晚 周末影院 双周周三 校园视点或校园风光 时间 专题节目 时间 专题节目 2月 新学期致辞 9月 军训会操 3月 高一年级演讲赛 10月 校田径运动会 4月 “教学效益评价法”素质考评 11月 待定 5月 艺术节 12月 “研究性学习”课题答辩 6月 研究性学习专题 1月 待定 备注:配合教育教学活动,适时播放诸如演讲会、辩论赛、示范课堂、专题讲座、文体赛事(文艺晚会、各类球赛)等专题节目。 2.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的资源,有选择地录制或转播节目。 如:国内外重大新闻、电视散文、第二起跑线、科技博览、教育电视台第二课堂、高考专题、动物世界、电影频道优秀电影、综艺节目(音乐、舞蹈大赛、舞蹈世界)、大专辩论赛等等。 3.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演讲、辩论、课题答辩等活动,组织专题讲座,教师上示范课,自制节目,尤其是选择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学校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最新动向的节目。可以办以下几档节目:

①新闻调查  ②示范课堂  ③文体赛事  ④专题讲座  ⑤演讲辩论 4、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堂电化教学和CAI辅助教学培训工作,举办有关电化教学的大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实验法 用于电视台活动的开展 2.调查法、统计法 用于电视台活动的检测 (三)课题研究预计进度 2003年3月—6月 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选拔并培训电视台学生工作人员(如小记者、播音员、编辑等)3.制作电视节目表; 4.开展各类活动,编导、制作、播送节目; 5、开展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或电化教学示范课活动。 6.问卷调查; 7、研究性学习专题片 8.阶段性小结。 2003年9月—12月 1.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选拔并培训电视台学生工作人员; 3.开展各类活动,编导、制作、播送节目; 4.问卷调查; 5.举办“看电视、办节目”征文大赛; 6.举办电视台活动策划大赛; 7、我爱我校专题片. 8.阶段性小结。 2004年1月—3月 1.电视台学生工作人员才艺表演; 2.结题报告,成果展示。

四.课题研究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1.课题研究的硬件:

校园电视台的主要阵地:演播室、编辑室、主控室;

主要设备:双向控制闭路系统,摄、编、播系统。

主要资料:电子音像资源库 2.课题研究的软件: 课题组组长钟伦胜,从教10年有余,是省级大型课题《教学效益评价法》的成员,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同时担任学校电教组组长,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组副组长郭建平,是中学语文科高级教师,曾独立承担过省级科研课题,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组员匡红梅、郭正兴、邱德平3人,一个是有较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语文教师,另两个是专职电教员,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1.预计去向:形成“办好校园电视台,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系。 2.使用范围:本课题研究形成体系后,将可用于学校,工矿企业等的文化建设和宣传报道工作。

六.经费预算

1.购置音像资料

篇3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进度时间把握准确。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结论,不折不扣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了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育和教学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扬弃原来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基础上,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师生的交流和对话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就应该和教材一样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更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善于捕捉、利用、整合这些课堂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掀起的“波澜”,对于构建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质量,促进初中思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生成的教学,是从生命层面来关照课堂,关照师生的课堂生命历程与生命质量,是关照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学生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不止是经历着认知的发展,他的整个身心、他的整个生命都在经历一次全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中生成的。 

    课堂生成是指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同时,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得以为教学的继续互动和目标的再生服务。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相对于预设性教学资源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教师对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思品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课堂生成理论来自国内独创,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来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她在一系列的有关新基础教育论文中,对课堂生成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早在1997年,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叶澜教授的倡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并从最初接受新理论的激情逐渐回归理性,表现为从一开始的特别重视课堂的没有目标意识的即时生成,到重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重视课前的深入备课,重视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生成。 

    生成性资源作为一种课堂动态教学师生真实体验过程中产生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弹性设计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为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时间,同时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收集、整合和处理,在运用中加以升华,防止生成性资源流失。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初中思品政治课堂,着力通过挖掘、重组、提升、创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探索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原则和处理策略,促进初中思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在努力开发教育内部资源的同时,研究师生互动、对话中产生的情景、问题,捕捉、收集、归纳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尝试探索这些生成性资源的分类、运用和处理策略。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积极的师生互动学会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精神,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同时构建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质量,让思品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人文学科,理所当然要凸现和张扬人文精神的学科特质。因而与其他学科相比,关注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另外,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而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都可以说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因而具有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初中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分类的研究。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对这些资源多角度研究进行分类,将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课堂的“生成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2)初中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原则的研究。要使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掌握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原则。面对教学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用心捕捉、慧眼识别,通过甄别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教师要善于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深加工”,避免对教学资源的表面化、形式化操作,防止其中蕴含的深层次价值被埋没或流失,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

    (3)初中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效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机智,掌握思想品德生成性资源的处理策略,凭借智慧去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搜集、整理和运用与生成性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原则”,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3、经验总结法:我们将主要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课题最终成果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形式的观摩活动。 

    3、展示研究成果的论文、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分析等。 

    4、整理活动档案(主要包括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文字、数据、图片和录像资料等)。 

    七、课题实施的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及达成目标: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及达成目标:

    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组进行师资培训,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及相关调查。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按方案组织实施、反馈修正方案。 

篇4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目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使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流连忘返,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对于网络教育的接受者来说,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未必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素质,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过程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加以解决。而对于教学的实施者来说,工作上要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一思想要贯彻到教学策划、课件制作等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有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由于网络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交际中所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规现象;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影响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由于有了网络作为感情依托,学生与师长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家长难以体察和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敝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

三、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及主要内容

    探究新时期的德育内容、手段和途径,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1.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2.造成目前学生德育发展问题的归因研究。

    3.学生德育不全面发展对其个人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

    4.网络环境下对如何引导学生德育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

《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中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1.12《保护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篇5

关键词:管理文化;智慧创新;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8-0057-0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这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管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低层次的管理属于经验型管理,中层次的管理属于规范化管理,高层次的管理则是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大发展,学校管理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现代学校管理背景下,学校管理要从简单的做什么、怎么做的具象的管理走向颇具内涵的文化管理。其管理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学校可持续发展;所呈现的形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短期的还是久远的,单个的还是组合的,都能体现学校的核心追求,适应社会的主流发展,形成一定的文化品位。

近年来,教育界开始着力探究从建构学校文化入手进行教育改革,但不少学校可能更多地是从文化标识的设计上下工夫,怎样使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或者说是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目前,真正开展研究、形成特色的还比较少,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校将“小学智慧型管理文化建构的研究”作为一个主课题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现实意义。

2004年暑后,我们实验小学迎来了百年华诞及“三校合一,规模办学”的开启。学校今后一个阶段怎么走?当时,就想到了用科研的方式来思考与实践学校的发展走向。我们开展了“规划今后一个历史阶段学校发展”的大讨论,形成了“科研兴校,让百年老校蒸蒸日上;文化强校,让优质品牌熠熠生辉”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四大行动计划,即积极构筑信息化校园,努力办一所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窗口学校;切实施行人本化管理,努力办一所充满和谐人文关怀的示范学校;倾心实践智慧型教育,努力办一所凸现过硬办学实绩的品牌学校;着力建设文化型学校,努力办一所彰显鲜明办学个性的特色学校。在学校办学思路的层面上提出了实践“智慧型教育”的命题,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智慧型教育研究”,这既是一个学校宏观层面的理性思考,又是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探索。

该课题研究历经五年,从“智慧型教育理论的研究”、“智慧型教师生成的研究”、“智慧型学生成长的研究”、“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智慧型学校管理的研究”五个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科学研究和课堂实践,“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和显著的成果”(省课题规划办专家组评价语)。纵观“十一五”期间的整个研究过程,无论是从教育理念层面,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我们都以“智慧”为核心元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展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厘清了一些概念的界定。如我们提出的“智慧型教育”不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教育模式,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教育方法或规则,而是学校办学思路层面上的系统措施。我们理解的“智慧型教师”是:能从实际出发,主动驾驭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将自身智慧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融为一体,表现为有价值追求,有人文情怀,对问题有理性思考,有灵动的悟性,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及丰富的创造能力。我们对“智慧型学生”的理解是: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愉悦的、自主的、和谐的发展态势,具有健全健康的心智,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灵活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既体现全面发展,又有独特的个性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形成了“用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办学理念,并试图形成办学特色。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在刊发于《江苏教育研究》(2010·6C)一文《半肯:张家港实小的智慧启示》中写道:“张家港实小的智慧型教育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和建构……他们在历史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智慧型教育的核心理念……以智慧的方式建设智慧文化,努力形成学校软实力……”这段表述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紧扣“智慧”元素,把文化根植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将“小学智慧型管理文化建构的研究”作为原有课题研究的延续、深化和发展。如此想来,此课题可以说是在原有“十一五”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滚动式、发展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篇6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烙烘小学 551700)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在全国各地竞相展开,然而很多研究重“形”轻“神”,把“自主、合作、探究”固化为一种模式,每次开课汇报展示时,参与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实是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班额都在五六十人,有的甚至七八十人以上(我校班额现人均64人)。在大班额中如何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很多学校困绕的难题。而据专家预测,我国这种大班额的教学现状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近三四十年很难有较大改变。鉴于此,我校决定开展《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课题研究。?

此次研究的目的有:?

1、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竞争学习”为“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2、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3、用“自主、合作、探究”之“神”兼蓄其他教育教学方式的成功因素,在大班额中构建高效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课堂。?

4、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和联系。?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技能。?

3、大班额教学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4、如何在大班额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削减大班额带来的不利影响。?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兼蓄其他教学方式(如快乐教育,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尝试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的成功因素。?

本课题下设两个子课题:?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大班额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于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50-60年代,它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在杜威、施瓦布、布鲁纳、和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影响下,70年代在美俄等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80年代初传入我国。?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JohnDeway和HerbortThelan等人研究下,于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大力提倡。近几年来,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在全国各地竞相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理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然而这种研究许多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照搬美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国情--美国是小班教学,我国多数是大班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达到大面积高效的教育成果,始终是摆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课题研究预计有如下突破:?

1、探出一条既适应大班额教学又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路。?

2、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其他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机交融。?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995年又将自然观察智力增加为第八种智力)。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

十几年的研究之后,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另一著作《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智力》一书中对智力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定义。他说,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上述加德纳关于智力定义的变化并不仅仅是词语方面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至少可以从加德纳关于智力的新定义中体会到原来的智力定义不曾涉及的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智力并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或可以用某种特定标准计量的东西,而是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第二,智力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而“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式则是激活多元智力潜能的最佳学习方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n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n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n第三,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教育民主化

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教育民主化的问题作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提了出来。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得作为终身教育之基础的基础教育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基础教育的民主化问题也随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促进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说是各国制定基础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当前,国际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呈现出多层次性:由最初的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选择的自由、“资源分配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其他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均等等。“大班额”教学现象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教育民主化必然产物;而“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式则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项重要途径。?

五、本课题实验的原则:?

1、基础性与发展性原则。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它是以浓厚的求知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情感态度、顽强的意志品格等为基础条件的。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注重兴趣、习惯、情感、态度、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扎实的应用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2、主体性与开放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主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延伸,社会延伸。因为只有在教学开放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全体性与对症性原则。

全体性即面向全体,提出适当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自主、合作、探究”,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症性即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4、导向性与驱动性原则。

导向性即目标引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驱动性,一是指任务驱动,二是指反馈激励驱动。只有当学生有了强劲的内驱动力时,“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利推进。?

5、兼蓄性与灵活性原则,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又可以相互融合,还可以借鉴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做到兼收并蓄,灵活运用。?

6、可行性与实效性原则。

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编造理论,而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研究的宗旨,因此,我们采用的任何一种方案、措施,都要注意研究其可行性及实效性。要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情况下的应用环境。?

六、本课题研究的科研手段:?

(1)、科研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实践总结经验再实践再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

(2)、本课题既注重定量分析,也注重质性分析,将结合学习结果数据(如测查结果)与学习过程数据(如课堂表现、作业、访谈等),来解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教学下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3)、为了有效收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方面的数据,本课题还将综合采用其他研究手段,如采用问卷法调查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情感态度、有关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知识;采用分析法分析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观察法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访谈法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

(4)、为了有效控制实验条件、记录被试的学习过程,本课题还将采用一些现代化手段来辅助(如教学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实施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数据处理和管理。?

(5)、创办课题研究会刊,便于学习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网站,寻求同盟者加入研究实验。?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

荀况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任何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只能是盲目的。因此,作为课题组成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学习: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⑵国内外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⑶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升教师的“真功夫”。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真功夫”,才能确保课题实验的成功实施。?

2、精心实践。

理论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

⑴、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深入研究学生、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应围绕“学”去设计,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⑵、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充分信任和热爱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⑶、课堂总是处于流变的状态,教学应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生而动,应境而变。教师应善于动态把握教学,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技巧,探究学习的方法。?

3、勤于交流。

交流其实是一种更现实意义的学习--向别人学习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作为课题组成员,不仅要积极在校内交流学习心得、实验体会,加强同伴互助;还应通过报刊、网络等加强校外交流,了解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篇7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篇8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我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经研究决定在淮滨高中开展“课堂改进”小课题研究活动。为保证此项活动持续地、富有成效地开展,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淮滨高中进入第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特色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对教学的理解,要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认识,探索路径。本学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坚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科研带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内容

基于学校办学思想引领,立足我校课堂革命前期成果,围绕“课堂改进”,结合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估等相关提升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优秀的学科组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体系。

四、参加对象

淮滨高中在职教师

五、组织与实施

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每学期研究方案,教师自行组建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要求,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按要求提交立项申报书、中期报告及结项材料等。如遇到困难,可以请年级教研员、教科室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或由学校出面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拟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课堂改进”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见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级教科员统一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组织评委对申报的课题立项评审,颁发立项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课题组组织开题报告。

(4)2021年5月:各课题组上报中期研究报告,教科室对中期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组织优秀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课题组上报课题成果,教科室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对结项小课题,颁发结项证书。(此期间,教师的微课题申报及评审正常进行)。

六、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项目基金,对结项的小课题进行评奖,奖金设置: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编印优秀成果集,优秀课题作为推荐申报上级科研课题的依据之一。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