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17:5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本化理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90后;高职;人本化管理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细观这些90后高职学生的现状,我们不免有些担忧。因此,针对90后学生的现状,实施人本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90后高职学生现状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
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也不高。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才到校学习的,有的也仅仅只是为了一张文凭。因此,大学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误以为大学就是享乐的天堂,得过且过,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玩上,上课不专心听讲,迟到、闲聊、睡觉,作业不认真,部分学生照抄,有的甚至连作业的题目都不清楚。考试则依赖于考前突击,更甚者把考试完全寄希望于作弊,在学习上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
2.情绪比较敏感,情感比较脆弱
90后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极其溺爱,由此就容易逐渐造成 “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学生心理都较为早熟,主观意识强,思想更加开放,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对待感情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一旦感情受挫,心理难以正确对待,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走向极端。
3.世俗观念盛行,功利色彩较浓
青春期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意志力比较薄弱,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许多学生在学校不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相反的,为了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等,而交际应酬、笼络人心、花钱收买、勾心斗角等等,圣洁的大学校园俨然成了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教育管理的人本化
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价值观以及就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90后高职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诸多的复杂性。基于此,对学生管理从认识到实践上都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用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倡导对学生实施人本化管理。
1.人本化管理的实质
就班级而言,人本化管理其实就是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说,人本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班级人本化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班级学生来说,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人”的发现,学生把自己视作管理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是“人性化” 的一个方面;二是人本化管理高度重视 “人”的作用,将“人”的因素放在管理各因素之首,也就是对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肯定。
2.班级人本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教师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首要的基本的策略,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换句话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应当是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不能浮于表面。90后的学生都比较自我,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宽容学生的过失,欣赏学生的进步,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温暖,感受到教师的爱,进而激发起强大的学习热情,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教师的榜样和导向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自信心。教师平时要加强优秀班风的建设,克服学生的自我主义倾向,形成一个互相友爱、互相尊重、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实际,以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亲和力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说,这种管理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力的,只有学生融人其中,才能使人本化管理的效能最大化。
(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管理的实质在于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这也是学生管理的成功所在。教师要做好积极地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去参与学习,积极地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能从这些日常活动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就感。例如,实行班级干部学期轮换制,而不是终身制,竞争上岗,让每个有能力的人都能享有管理他人的机会,并体会和理解管理者的辛苦。自信是自主管理的关键,学生需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有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自信,使自主管理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主管理方法是一种终身受益的管理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学生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这对今后的工作和家庭都大有裨益。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和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思想和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中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侯书栋,吴克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3]石莉.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6(9)
[4]王宪平,唐玉光.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1.1以读者为本
与一般的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群体主要是广大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通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的相关环境,对于信息服务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相关信息的要求也是更加地快捷方便。身为高校的教师,也是时刻在接受新的信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他们对于图书馆的依赖性也是较大的,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也是提供更高的相关服务层次。高校图书馆应当以读者为本,树立一切为读者、读者至上的观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我们应当将读者作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断地提高相关的服务水平,尽量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1.2以图书馆馆员为本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应当注重以读者为本,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以图书馆馆员为本。实质上,伴随着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相关管理从以藏为主、以实体资源为主转向了以用为主,从不同方面提高了管理以及相关的服务水平。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以及方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它使得馆员以及读者之间对于服务水平以及质量的提供和要求不对称。我们应当强调高校图书馆管理之中的人本化理念,坚持以图书馆馆员为本的理念,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更加地重视,把图书馆馆员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将图书管理员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2.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1图书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人本化的过程
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崇尚自然,尊重人行,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相关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人本化的过程。现代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以及文化的相关需求,都是体现了“读者至上”以及满足人的相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价值。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图书馆馆员的相关发展需求,这是图书馆事业的相关出发点。
2.2社会发展的知识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
要求现代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人本化知识化、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它的发展特点是:以经济作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作为支撑,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人的需求。知识化、信息化不仅是图书馆事业的主题,还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随着读者的服务层次以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科技成果在图书馆业务之中得到比较好的应用,就要求我们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以及较为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服务理念,这就是人本化理念,以此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变化。在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上升,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作为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题的组织,应当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变化,并且较为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的相关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
2.3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成管理以及服务的人本化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使得人类社会更加文明,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加速刺激了读者的相关需求。现代的信息技术,比如说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业务之中的普遍应用,使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时间以及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的载体由实体转向了虚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现代图书馆的读者以及管理人员也应当适应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适应客观的变化。
3.小结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本化
0.前言
90年代以来,关于图书馆事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面临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图书馆的研究空间从文献以及交流拓展到知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相关领域,一些理论以及理念上的变化由此产生。二是如何较为有效地将现代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图书馆的相关业务实践,并且较为有效地开展数字化的图书馆学的相关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图书馆学的一些现代技术研究由自动化管理领域向着数字化、虚拟化的相关方向发展。三是,面对图书馆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的变化,应当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对内搞好管理,对外搞好服务,不断深化图书馆内部的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图书馆不仅要建立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系统以及图书馆学方法理论系统,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实践的创新,较为新的管理理念来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事业,也就是管理以及服务的人本化。
1.“人本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图书馆管理之中的“人本化”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之中,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以及馆员的一些本性特点来进行相关的管理,以图书馆的相关资源能够被充分地利用为目的,图书馆馆员的相关潜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从而能够大大提高相关工作时效以及工作质量。“人本化”之中的“人”包括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主体的馆员和作为管理客体的相关读者。
1.1以读者为本
与一般的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群体主要是广大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通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的相关环境,对于信息服务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相关信息的要求也是更加地快捷方便。身为高校的教师,也是时刻在接受新的信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他们对于图书馆的依赖性也是较大的,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也是提供更高的相关服务层次。
高校图书馆应当以读者为本,树立一切为读者、读者至上的观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我们应当将读者作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断地提高相关的服务水平,尽量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1.2以图书馆馆员为本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应当注重以读者为本,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以图书馆馆员为本。实质上,伴随着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相关管理从以藏为主、以实体资源为主转向了以用为主,从不同方面提高了管理以及相关的服务水平。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以及方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它使得馆员以及读者之间对于服务水平以及质量的提供和要求不对称。我们应当强调高校图书馆管理之中的人本化理念,坚持以图书馆馆员为本的理念,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更加地重视,把图书馆馆员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将图书管理员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2.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1图书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人本化的过程
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崇尚自然,尊重人行,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相关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人本化的过程。现代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以及文化的相关需求,都是体现了“读者至上”以及满足人的相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价值。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图书馆馆员的相关发展需求,这是图书馆事业的相关出发点。
2.2社会发展的知识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要求现代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人本化
知识化、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它的发展特点是:以经济作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作为支撑,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人的需求。知识化、信息化不仅是图书馆事业的主题,还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随着读者的服务层次以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科技成果在图书馆业务之中得到比较好的应用,就要求我们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以及较为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服务理念,这就是人本化理念,以此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变化。在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上升,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作为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题的组织,应当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变化,并且较为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的相关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
2.3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成管理以及服务的人本化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使得人类社会更加文明,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加速刺激了读者的相关需求。现代的信息技术,比如说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业务之中的普遍应用,使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时间以及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的载体由实体转向了虚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现代图书馆的读者以及管理人员也应当适应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适应客观的变化。
3.小结
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就是要求当代图书馆人根据它的服务对象以及管理对象的不断发展的相关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的相关科技手段,给读者以及自身的发展提供相关需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达到为读者服务的人本化,还要求图书馆内部管理的人本化。因此,图书馆人本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图书馆管理员以及读者处处从细节做起,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共同为我们创造一个人本化的图书馆环境而不断努力。 [科]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矛盾自卑心理
五年制学生刚从初中毕业,心理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自尊心不断增强,强烈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主见和是非观念,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心强与自制力差的矛盾。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五年制学生认为自己在人生重要的第一次转折中经历了滑铁卢,大部分学生持着失败者的心态踏入高职校园,再加上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其行为表现往往得不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的认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学生的潜意识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导致了他们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明确。
1.2对学习主体转变的适应较慢
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初等中学学习生活直接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知识、能力及心理准备不足,良好有序的学习习惯的欠缺,使他们难以掌握基本的专业学习策略,更谈不上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五年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习惯缺乏必要的反思,不懂得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大学学习方式适应较慢,对学习力不从心,无形之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焦虑现象,闻“学”色变。
1.3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多是无可奈何或仅仅应付家长。而学生家长为孩子选择五年制高职也是为了能使孩子学到一技之长,对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太了解,学生到校后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责任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很少能明确自己到学校里来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再加上对学习主体转变的适应较慢,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更谈不上学习积极性。
2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班主任老师对管理五年制班级具有抵触情绪,对学生缺失应有的热情和关心,在日常管理中存在过分依赖制度,过于注重常规管理,管理模式有待改善及管理理念僵化等问题。
2.1过分依赖制度管理,人本化缺失
五年制高职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一直在家长的陪同下成长,生活自理能力不佳,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纪律差、宿舍卫生不好等。为了应付学校对班级学习情况和宿舍卫生检查,很多班主任采用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苛刻地要求学生按学校的统一模式和标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简单粗暴的制度化方式管理,忽视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
2.2过于注重常规管理,忽视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技术,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五年制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普遍欠缺,因而通过几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的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中,过于重视班级常规管理,如对学生进行上课考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3班级管理模式有待改善,班级管理理念僵化
目前高职院校五年制班级管理上有的采用开放式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调学生的自觉性;而有的院校沿用了初中生封闭式管理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导致了五年制班级秩序的紊乱,问题频繁发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更不利于他们与社会的无缝衔接。除此之外,班主任管理理念僵化是当前高校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班主任爱用讽刺、惩罚等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缺乏热情和爱心;有些班主任对班级放任,疏于管理,在班级中没有建立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条例,以至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纪律性较差的学生没有集体感;更有班主任老师工作中不负责任,缺乏耐心,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3五年制班级人本化管理思想构建
鉴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在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中大力提倡人本化管理。
3.1创新人本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心理上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应该全面实施人本化管理,把教育目标缩小到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着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创造力,同时,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交往者。此外,五年制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能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人本化班级管理更注重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追求以巧妙攻心,以新奇制胜,创造性地管理。
3.2建立人本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人类以群居的状态生存,因此需要有“游戏规则”规范和约束个体,以平衡个体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本化的班级管理同样需要制度的存在。首先,在班级管理制度制订上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把制订班级制度的权利交给班级全体师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进而使制度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学生参与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在情感上对制度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内容上更容易理解,在行动上就会自觉遵守。其次,制度的内容设计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僵化死板的制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产生抵触,也就使学生个体无法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需要,可以用温馨的提示性用语代替“命令性”等伤情感的字眼。再次,要人本化地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对违反班级管理制度的学生进行处分的做法容易让发展中的学生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执行制度的过程不能以杜绝学生犯错为目的,而是要以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为目的。
3.3树立人本化的班级管理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应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管理理念,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同时,要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班主任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其次,以情感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五年制学生大多抱着失败者的心态走进大学校园,缺乏自信,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再次,五年制高职班主任要主动拓展视野、不断学习,加强与本校及其他兄弟学校班主任的定期交流学习,不断促进五年制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3.4形成人本化的评价机制
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因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价值的认同而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成为评价活动的参与者,进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除了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对象外,还要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除了进行考试等传统的量化评价,还要在学习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实施诸如自我报告等多种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再次,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关键词: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Abstract: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istic thought reflect, has become a modern human management civilization basic symbol. In the modern era, the human society is experiencing a to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knowledge driving force for the basic features of a new revolution, can grasp the talents, knowledge,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prosperity.
Keywords: school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重视校园文化导向,凝聚教师思想的理念 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凝聚教师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在师资管理工作中,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按照同命运、共发展、双赢的管理原则要求,实施以教育宗旨、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为愿景导向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把自我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统一。用愿景激励全体教师在各自岗位上确立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教师凝聚在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之下,并力求使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教师共同的行为导向,从而形成教师潜质开发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人本管理,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在教师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应处处得以体现,特别在教师的培养使用上,应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个体发展为着眼点,给教师以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冒尖,张扬个性。特别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的突出特点。在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中,应将教师的定位、培训、发展和锻炼等环节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同时,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的方法,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励教师施展才干,自我发掘潜能。
三、发现人才潜质,开发人才潜能的理念 发现潜质,提升潜能,开发潜能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在教师的考察上,绩效是对教师现实的评价,而潜质则是对教师未来的评估。要开发教师的潜能,就必须发现教师潜质和提升教师潜能。在教师的成长方面,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培养方案,使教师在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使其显性潜能和隐性潜能成长为现实能力,并转化为实际绩效。一是为教师设计成长道路,二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三是将学校的愿景与教师个人职业愿景紧密结合,促使其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愿景。
四、正确对待问题,避免零错误文化的理念 在现代管理中,把错误和问题作为一种机会而不是失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不同个体,人的思想不是设定好的程序,有时难免会有误差,尽管不愿意,但有时还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出现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看如何对待错误。作为管理者应与教师一起分析错误,找出对策,与教师一起感受错误,帮助教师自我提升,从而把错误和问题当作一种发展提升的机会。一个好的管理者应懂得“避免零错误文化”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我国自古就有“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警言。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文化;软实力;内涵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96
安全生产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硬件上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相对容易做到的,而“软实力”的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是很多部门的老大难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好了,无论是对部门的健康发展,还是对员工的生命健康,都会发挥事半功倍的奇效。推进“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安全文化建设,是加快建立和实现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自觉遵章守法的价值观,把尊重生命价值、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实现员工价值和“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作为安全文化的基本准则,从而达到实现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的目标。
1当前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安全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迫切希望,与不断发展的安全生产形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在各种会议中、红头文件上讲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但现实的情形是仍有不少部门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形式化明显。此外,有些部门的表层安全文化和中层安全文化建设比较到位,但没有内化为全体员工的习惯和行为准则,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还一定程度地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没有完全变成职工头脑里的观念,也就是说深层的安全文化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还没有牢固树立;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安全文化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安全文化建设不够扎实;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职工的安全理念普遍较为淡薄,基本上处于从属和被动“要我安全”的状态,遵守规章制度大多是因害怕被处罚,安全第一和安全自律的意识还比较模糊;安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安全文化产品开发和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等需要大力加强。
2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景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也是安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大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对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都对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安全文化建设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已经探索出诸多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的重要举措和保障。要抓住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明确目标任务,开动脑筋,强化措施,深化安全发展理念,努力开创安全文化建设新局面。
3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服务大局
将安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促进落实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本质安全,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要围绕中心,加强指导,务求实效
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惠及员工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工程。各级组织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工作日程,要制定具体的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建设内容和标准,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加强和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建立安全文化建设成果表彰、宣传推广机制,坚持自主研究和吸收借鉴相结合,积极开展地区、行业领域和企业间的安全文化建设学术交流,切实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应用。
33要统筹兼顾,强化基础,注重特色
要积极培育和塑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活动品牌,突出重点,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搞好配合,通过开辟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弘扬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贯彻,使其深入人心、扎根基层,指导和推动工作实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内涵和实质的宣传,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深入落实,促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增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4要强化监督,不断深化,扎实推进
要进一步强化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氛围,加快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网络,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现象、重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及事故进行监督、举报,提高举报、受理、处置效率,落实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一、人本理念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定义、体现及特点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本理念的应用不仅可以发扬企业文化,更能促进企业发展。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其主要表现在于重视并衬托人的重要性,将其首要地位突显出来,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细节:现代化企业管理要将人的地位放在首位,将组织投入方式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本理念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必须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为其提供一个展现能力的平台,将人视为重中之中,在企业管理时,不以硬性条约和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控制方式,而是以人性化的柔性控制来管理企业。基于人本理念的企业管理在思想上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将人的本质最大化体现出来,通过一系列协调手段,挖掘人的价值。第二,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在明确企业需求的同时,了解员工的需求,集双放为一体,共同满足。第三,将管理权限从管理人员延展至企业员工,提高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同步协调率,保障价值观的一致性,这对创建优秀企业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人本理念在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应用中的现状
(一)我国现代化企业贯彻人本理念管理的成果
国际接轨,全球经济开始向一体化靠拢,这对我国众多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企业发展,以便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我国开始学习国外一些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其中基于人本理念的企业管理模式就是我国从国外企业借鉴而来。通过人本管理及人本理念的运用,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已自成一体,使得人本理念企业管理模式的增益效果大力展现,很多企业都纷纷效仿,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本理念管理成为了我国对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备受重视,因此,随着企业管理对人本理念应用的实践经验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拥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应用人本理念所存在的问题
1、对人本管理认知不够在国外,企业对于人本管理的重视度与认识远高于我国,两者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国外企业,他们是通过发展人本管理来带动企业发展,这样不仅企业能够得到发展,人本管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我国企业是用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人本管理,可是如果人本管理机制没有迎合时展而发展的话,企业管理要想取得进展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企业似乎忘记了当初借鉴人本管理贯彻人本理念的意义,对此问题,上述已经给予了足够的介绍,我国之所以借鉴国外企业的人本管理,其目的就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以此来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度,换个角度分析,如果我国企业管理水平那么完善的话,是不需要借鉴人本管理的。然而现在,我国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人本管理百年如一日定格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的人本管理在发展的道路上相差甚远,已无法为企业管理模式带来新的突破,这主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本理念的认识不足,导致现在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与人事管理相互覆盖,无法将人本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2、缺乏长效机制人本管理与人力资源间是光影相生的关系,两者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对方的效果。现在我国在人力资源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缺乏长效机制,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从事的项目种类繁多,为了在短时间内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会接手一些企业主线项目之外的支线项目,如果人力资源采用长效机制,那么一旦这些支线项目完成后,企业也无法保障何时才能再接能够让他们发挥出价值的项目,而在支线项目的空窗期,,如果继续留在企业,这些负责支线项目的员工无处安置,企业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注重短期效益,选择规避长效机制,而对于这些短期员工,人本管理的作用则完全被遏制,企业人本理念管理也无用武之地,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很难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缺失人性化很多企业对人才都很重视,但也因此让很多企业将对人才的重视与人性化管理相混淆,人性化管理指的是企业能够发挥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本身就是一种付出,可是只注重对人才的重视是谈不上付出的,企业重视人才是因为人才可以用自身的才能与价值实现企业目标,可以说这是一场公平的交易,而付出则是在公平之外的,这就构不成人性化。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栋梁,很多企业为了争夺人才不惜高薪聘请,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没有哪个企业可以保证企业下的所有员工都是人才,而只对人才进行关怀,对普通员工就差一等,这是目前企业人性化缺失的通病。4、员工的需求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与企业文化的构建。但就目前企业而言,很多企业的员工都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主要源于企业没有重视员工的内心需求,企业管理人员一心只想着如何促进企业发展,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即便一些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了一些奖励制度,但是大多数奖励制度都是企业管理人员自己定夺,很少有企业管理人员去刻意走进企业员工群体中,问一问企业所给予的奖励是否是这些员工所需求的,如果这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不是员工的需求所在,那么,企业这种硬性的给予就是形式化的,完全起不到实质性作用,重视员工的心理需求是企业管理落实人本理念的基础,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企业与员工是很难实现共同发展的。
三、现代化企业管理贯彻人本理念的策略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氛围
应将人本理念与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一个能够将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出来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员工给予足够的关怀与重视,不以企业利益来剥夺员工利益,要为员工个人利益谋取福利,让员工在企业文化氛围中都够感受到温暖,以此来激励员工的潜能,使其发挥自身价值为企业所奋斗,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更能为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四点着手:1、通过人本理念建立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内化机制,为企业持续性发展做铺垫。2、让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组织建设中,使员工成为组织主体,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3、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比招贤纳士,更注重对现有员工能力的培养,最大化开发人力资源。4、员工自进入企业,不仅是企业的内部人员,更是企业的家人,而企业在管理时应迎合人本理念,将家的概念体现出来,做到“三不”,即不放弃、不冷落、不忽视,另外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不仅要杜绝员工与企业的隔膜,更要协调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为了使企业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竞争需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在用人方式上进行
教育是最具有人类良心的事业,是人类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三句话可以深刻揭示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所以,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核心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核心理念,关键在于“五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于这个本源价值,我们在相当长时间给淡忘了。改革开放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潜入人生,“认祖归宗”“重新姓人”。
现代大学科学教育功能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拓展。高校很容易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功能价值中淡忘和偏离,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现在,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教育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坚持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自主发展的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生培养模式。
坚持热爱学生。大学是大楼、大师、大爱。这三者中,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近年,学校的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大师多了。但我们总感觉大楼、大师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大爱。有了大爱,我们的大楼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教师就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爱是教育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陶行知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位著名教授说,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师爱是师魂,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师”。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教知识——解惑,这是经师;教师教能力——授业,这是能师;教师教智慧——传道,这是人师。
有位教育家把“大爱老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真正服务。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育要以大爱为魂,教师要以大爱为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