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3:28: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无毒害乡镇创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bstract: With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the green marketing is no longer one simple kind of marketing idea revolution. It has involved th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he consumer,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arrying on analysis of the green marketing systematically, it proposed strategic combination suggestion,the government regulated, the enterprise assists, the public scrutiny. This was helpful to our country green marketing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ation, thus it had the extremely importantstrategic sense.
关键词:绿色营销;特征;战略;意义
Key words: green marketing;characteristic;strategy combination;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52-03
0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由于那种过度掠夺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却使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其中最严峻的就是生态破坏严重,资源无情流失。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平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平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年,90年以后呢?[1]我们几乎不敢去谈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太过沉重。早就有这样一句警示语“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然而我们却听而不见,依然是严重浪费、严重污染。就在2007年3月22日,第15个世界水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又报道:有权威人士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60%的人口缺水。[2]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却是人类的严重浪费与污染。人与环境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如何解决这个千百年来的怪圈?千疮百孔的地球正以各种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绿色营销迫在眉睫。
1绿色营销及其将征
1.1 企业市场观念的演变以及绿色营销的涵义企业的市场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三次演变之后, 1957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约翰麦克基里特又提出了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欲望作为市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这是一次经营理念上的革命,指导着众多的企业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理念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给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威胁和危机。例如,中国300多个城市中,188个城市缺水,所有主要江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长江更是由于遭受企业人为破坏、污染严重而在全球十大“最受伤大河”中排名第二。究其原因,市场营销观念只注重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如今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一的“经济”目标向“经济一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于是经营思想上的另一次新的革命――绿色营销”应运而生。
绿色营销,国外有的学者译做Environmental Marketing, 1993年Water Codington提出了绿色营销的内涵是“将环境管理认知并作为事业发展的义务和成长机会的营销活动”。这便是早期的绿色营销观念,它是环境问题强化的产物。随着绿色营销实践的深入,不仅强调了环境保护,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因此,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这是一种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企业和环境负责的营销行为,它具有独特、崭新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它定位于节能与环保,放眼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人类只有依靠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绿色营销的特征
1.2.1 绿色标志的采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征。它是衡量企业环保生产的标准,是由权威性的认证机构根据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保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更有利,是对绿色产品颁发的一种确认性证明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绿色标志是本世纪70年代末,在当时的联邦德国诞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标志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大部分国家都根据环境标志计划,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颁布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术语、测试方法等,制定了本国的“绿色标志制度”。
1.2.2 绿色消费意识的建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提倡绿色消费意识,让绿色需求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同。2005年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在超市购物时,60%的法国人、85%的德国人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91%的美国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公司环保方面的信誉。[3]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就能创造出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绿色消费意识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1.2.3 绿色产品的发展绿色产品突出的是人们对产品环保这一绿色属性的需要,是针对传统产品而言的。传统的产品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传统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注重的仅是消费者眼前的利益,生产上也只重视劳动力和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在这种只追求一己、一时、高效的传统方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必然与绿色产品有着质的区别,尤其体现在产品的寿命周期上。传统产品呈现出单一、线型的寿命周期:生产-流通-消费-废弃;而绿色产品是现代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的产物,它的寿命周期具有复杂、循环的特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再生产。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才能有效领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不仅有助于绿色营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企业赢得大量的消费者,取得较好的效益。
1.2.4 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绿色营销对企业提出的绿色要求促使企业的营销策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营销策略中更要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它要求企业在营销各个环节上实施的策略都要融入“绿色”的内涵。如产品开发策略上,强调的是对绿色产品的开发、设计,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产品包装策略上,更注重对无毒害、可分解或可再生利用材料的使用;定价策略上,重点通过传递产品的绿色价值、树立产品优质高价的形象使消费者接受绿色定价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绿色营销发展战略
绿色营销实施的关键是如何使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更加顾及环境保护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来进行绿色投入,激发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潮流,形成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中那种杀鸡取卵的生产方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厉的控制,因此绿色营销的实施、绿色市场的培育就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早已让绝大部分企业患上了“营销近视症”,要想通过企业自发地实现绿色营销,这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政府干预。我国政府的权威性一直很高,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以为代表的这一届政府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种高瞻远瞩的指导思想。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要实现绿色营销,就必须依靠政府,就应采取:政府调控、企业协助、公众监督的战略组合原则。
2.1 政府调控这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行为,而且是绿色营销得以实施的首要前提。综观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如荷兰就曾借助政府的力量成功地推行了“国家环保政策计划”,而美国政府早在1970年就成立了环保署(EPA,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负责制定和实施关于污染的标准。[3]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很难单凭市场机制来调控、实施绿色营销,而绿色营销已涉及到了国家的发展、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的安全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要将绿色营销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借助政府的权威性,宏观调控、实施绿色营销,以避免“发展陷阱”,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 完善立法,规范绿色市场我国于1994年就在全国实行了产品环境标志制度,但未能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又于1995年,首次公布了环境标志产品目录。为了扩大影响, 1996年7月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55家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国企业经营思想大部分仍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阶段,把追求即期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这种经营决策与我们提倡环保、重视远期利润的绿色营销是相冲突的,同时又由于生态因素的外在性,使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无需由企业自身做出补偿,从而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越污染越发展”的企业行为悖论,特别是中国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寄希望于企业生态安全意识的觉醒,去实现绿色营销是不现实的。要想打破这层坚冰,必须要加强、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治理环境的力度。针对导致我国生态危机的三大根源:“三废超标”排放、生态资源滥采滥伐以及假冒伪劣产品,加重立法,加强执法,以重罚为主,实施环境有偿使用。通过法制程序,强制性地引导企业行为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方向改善,彻底杜绝破坏生态安全的企业存在,以营造出一个能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市场。
2.1.2 加强监督,树立绿企典范绿色营销是着眼于未来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竞争的市场上,即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法制,但要保证绿色营销方针、政策的实施,制约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监督力量,建立绿色监督机构,专门负责监督绿色营销立法的执行,同时健全监督体系,开展网上监督、电话监督、邮政监督等公众监督方式,让绿色监督号码也像110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话号码,从而形成一道绿色天网,让破坏生态安全的企业无所遁形。另一方面,绿色机构还需担负起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中,利用税收优惠等行政辅助手段扶持一批绿色企业典范的任务。所谓绿色企业典范,就是该企业能遵从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的发展原则(即3R+B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ing)外加“最佳化”(Best),也就是说该企业能将产品的寿命周期从资源废弃物这一单一的终结性线性过程转化为富含生命力的资源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日本的富士公司和美国的柯达公司就已在一次性胶卷照相机上采用了再制生产方式,把可利用的部件从旧产品中取出,进行再次使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树立了自身的绿色形象,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我国市场上也迫切需要扶持一批绿企典范,以引导21世纪绿色营销的走向。
2.1.3 全面倡导,推行绿色消费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温饱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人们才能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据调查,2004-2005年我国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下降,为解决温饱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6项措施,而且正在执行,到2006年中国除了老、弱、贫地区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大部分地区应该说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我国已有条件而且必须将消费观念提高一个层次即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环境的危害,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危害的消费行为。目前,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要求整体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受温饱经济水平的限制,而是因为缺乏绿色文化。例如:在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垃圾的可回收和不能回收标识分不清,即使能分清,也有一部分人乱扔垃圾,无视标识的存在。其实绿色消费也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要改善这种薄弱的局面,就要大力倡导绿色意识。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植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所谓“教育”,主要针对未来一代,除了在教科书中注入绿色文化,加大绿色比重外,还应通过多媒体、影像、生态污染实验室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以历史为镜,亲身感受到生态污染的严重后果,了解绿色法规,从而自觉地充当起绿色文化的捍卫者。所谓“宣传”主要针对成人,政府可以通过媒体或举办绿色节日等活动来营造绿色气氛,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激发消费者的绿色需求,自觉抵制非绿色产品,让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被迫退出社会市场。如21世纪,美国政府倡导掀起的“再制造”回收热潮,唤醒、激发了美国人的绿色需求,大大促进了美国的绿色工业革命。
2.2 企业协助
为了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微观层面上,企业也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2.2.1 大力创新,开发绿色技术美国学者保罗.霍肯认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须解决索取什么、生产什么和废弃什么这三个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问题。其实商业与环境之间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拯救环境就是拯救企业本身。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世界上的环境污染,绝大部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因此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过程中,应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宗旨,要不断地研究、创造有利于生态环境、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科技成果,增强产品各环节的绿色因素,尤其是在生产环节上实现绿色化,杜绝工业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就需要以绿色技术来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从绿色资源的合理配置、清洁生产方式的推行到新兴绿色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企业全力以赴。
2.2.2 协调沟通,收集绿色信息面对大量的绿色商机,企业要在分析自身经营特点和状况的基础上,协调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创建“消费者--企业”双向绿色信息渠道,从市场需求出发,多方面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深入地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正确地选择目标市场、合理地进行绿色产品的市场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相当的绿色产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3 全面开发研制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和关键,在研发时,一定要抓好两个环节。首先是产品的绿色设计,即产品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以国际环境标志制度为依据,在生产过程中,少用资源、能源,尽量不污染环境;在使用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耗能低,便于日后回收。其次是包装的绿色设计,即尽可能使用无公害的包装材料,同时包装材料要符合“可再循环”“可生物分解”的要求,尽可能避免使用塑料袋,易拉罐等这些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分解的材料来做包装。
绿色产品是受公众欢迎的,企业在研发绿色产品的同时,也是在提升自己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这种企业形象的提升必然会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海尔集团就因率先通过了ISO14000环保认证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形象,不仅在国内成了行业的领先者,而且由于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突破了国际贸易中的 “绿色壁垒”,在国外也通行无阻。
2.2.4 潜心规划建筑绿色渠道绿色营销渠道的畅通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既关系到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又关系到绿色营销的成本。因此企业在选择绿色营销渠道时,其一,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如关心环保,在消费者心中有良好信誉的大中间商,借助该中间商良好的信誉以及雄厚的销售实力,推出自己的绿色产品。其二,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以回收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顾客。其三,成立绿色渠道信息网,及时捕捉市场的绿色信息,开辟出新的绿色营销渠道。
2.3 公众监督绿色营销最终能否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重要的还在于战略经营计划是否得到有效、正确的贯彻和执行,而公众监督可以对战略计划实施过程起到监测和反馈作用,以便政府和企业对绿色营销战略计划进行及时地修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公众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实际或潜在影响力的团体,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拓展绿色监督方式,畅通绿色监督渠道,就能对绿色营销战略计划起到动态监控。在方式上以 “绿色监督网站为主,有奖监督活动为辅”全面展开,并给予那些在监督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公众以“绿色形象卫士”的荣誉称号,从而促进绿色营销战略的公众监督工作。
绿色营销凝聚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念,发展绿色营销,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解决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后芬.实施绿色营销塑造绿色企业形象[R] jpkc.znufe.省略/2004/scyx/xwdt/articleshow.asp?articleid=279
[2]水危机[N].华西都市报,2007-3-22(36).
[3]贾凯君.新概念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生态城市反映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也是最易产生污染的区域。生态工业区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要体现生态学的理念。将生态学的理念全方位地贯彻到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全过程,是建成生态城市的保证。
1工业区规划走向生态化
生态工业区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的。生态工业区规划从最初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到现在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生产过程生态等综合的生态系统理论,形成了生态工业区的规划体系。生态工业区规划具有综合性和极大的研究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工业是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又往往是城市污染源的主要产生地,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建成生态工业区。
生态工业区规划的目的,是使工业区各系统之间得到协调平衡,即使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达到最佳,这实际上也是生态城市的目标。
因为生态学的原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应用于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各个环节。况且,生态工业区规划也是多目标的,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施过程的措施及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何规划,无论称为生态工业区规划还是应用了生态原理的工业用地布局规划,都不可能将与工业相关的事物全部包揽,其规划深度也不可能无限。就生态工业区规划与传统工业区规划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工业区规划,规划过程和阶段仍用现行模式和程序;其二是将生态工业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与其他城市规划专项并列,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下一个层次的规划;其三是用生态工业区规划取代现行的工业区布局规划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区规划来讲,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区发展战略问题、确定工业区性质和规模、合理布局各项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合理布局、合理规模和性质等要求,就是生态工业区规划的要求。实际上,现行工业区规划已在某些方面应用了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原理。我们可以说,生态工业区规划与现行工业区规划具有一致性,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地域范围等方面。而其不同点则主要是规划核心、规划原理及方法、规划内容等。
将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原理用于现行的工业区规划,这显然是可行的。实际上,我们也在努力这样做。但现行工业区规划如何应用生态原理,哪些方面应用,应用深度如何,都尚无具体规定,这种应用也尚在探讨中。而且,在现行工业区规划的框架下,各个阶段完全用生态学原理,也是不可能的。
2生态工业区规划
2.1生态工业区内涵
生态工业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利用资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将工业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工业区的污染物“零排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业区。该工业区内的各种产业,不受产业生产方式和行政边界的限制,在原料供应、产品分配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共同享有同等权力,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其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对生产的现实要求,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区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的工业区。
2.2规划原则
2.2.1工业副产品要能交换共生
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遵循物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致力于企业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企业间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园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共生。
2.2.2空间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长为规划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园区产业结构特性、生产工艺等,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工业区空间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约”为目标,实现精明增长。
“集中”要体现精明增长,即以精明增长理念为指导,在县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园区用地,内部实现不同功能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再集中。同时,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区集聚,在生活居住区内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内涵化发展和高密度增长。
“集聚”即体现有机集中,即以发展产业集群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工业园区现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各产业循环体系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产业区与生活居住组团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等,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同时,保留城市生态敏感区,设置城市生态景观廊道,避免各产业组团的过分集中,实现“大分散,小集聚”。
“集约”是实现紧凑工业区,工业区现状用地尽量占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变废地为宝地。转变传统的土地开发方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容积率,生产区提倡建设多层标准式厂房,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生活居住区将住宅、商业、办公、公建、公园等设施紧凑布局,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居住的多样性需求。
2.2.3要以人为本
在工业区建筑、景观、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以景观生态原理为设计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首要原则,创造一个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业区。
2.3生态工业区评价与目标
生态工业区一般都是在现有工业区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所以,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首先要分析现状基础条件,只有在现状条件十分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做出最符合规划对象,科学合理的生态工业区规划。
2.3.1生态资源多样化评价
利用生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的基本原理、概念,从栖息地分析、自然服务的角度,对工业区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资源分析、得出重要的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为生态系统规划提供基础。重点分析的生态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和人文资源等。
2.3.2生态过程与生态敏感性评价
尊重生态过程进行景观和城市规划是生态规划研究的核心。在工业区规划中,如何维护工业区内部、工业区与周边的生态过程,保障物质流、能量流的连续性,维护现有优势的格局,是生态过程分析的重要意义。
水平生态过程分析是指发生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单元或生态系统之间,包括风、水、土和其他物质的流动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的分析。水的生态过程贯穿了工业区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
垂直生态过程分析是指发生在某一土地利用单元或生态系统的内部,利用土地单元本身的土壤、植被、水、动物等资源特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垂直生态过程的应用表现为生态敏感性分析,即生态系统的抗扰动性。
2.3.3生态工业区规划的目标
工业区的规划要三大体系协调,即产业循环体系、空间布局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的协调。规划通过三大体系内部以及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的互促共生。
生态工业区规划要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就要淘汰污染企业。要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对污染严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使生产工艺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产品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还要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水平,使产品的能耗、物耗明显降低。
工业布局的调整,要走集中治理污染的道路。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方针,加快工业的重新布局。乡镇工业要着重建设工业小区,避免分散的面污染。在工业区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做好环境保护等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创建清洁优美的工厂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态工业区要现代化管理,要对所有的企业进行梳理,排查出重点工厂,尤其是对污染严重的电镀、造纸、漂染、化工等行业的企业,要限期治理,并加强现场监督执法,实现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目标,完善各类治理设施,保持环境质量优势。
生态工业区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按照清洁生产的涵义,通过改革工艺,更新设备,使用替代产品等,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把污染物质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清洁能源方面,除推广秸秆代煤技术外,尽可能多的利用新能源。在清洁生产过程方面,实施清洁生产,使工厂的环境保护达到生态工业区的要求。
2.4生态工业区生态环境规划
2.4.1用生态网格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
基于网格计算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能够将宏观的单一的生态承载力数据转化为微观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空间分布,从而为生态工业区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该方法是将分析区域划分为1公里的网格进行分析研究。
对规划区内每个网格内部的土地进行分类面积统计,并转化为生物生产性面积,从而得到全区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如某工业区从生态承载能力分布上看,高生态承载能力地区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用地组合;而其他地区由于建筑用地占据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较高的人口承载能力,但处于不平衡状态。
2.4.2工业区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
根据工业区周边环境(如沿河、环山、水系等)的自然生态格局以及城镇的分布特点,以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承载力分析为基础,确定以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廊道、生态开发区、生态修复区为主要功能区划原则,对工业区周边进行合理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合理的生态体系结构。
2.4.3工业区环境连接带绿道网络系统
工业区应规划环境绿道。绿道是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栽植的绿带,如河流、山谷构成的绿化较好的廊道。也指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连接带地区,山水景观格局优良,具备良好的绿道构建基础。以主体水系网络构建区域主、次绿道,以城市交通线防护绿带和水系防护绿带作为城市生态隔离廊道,构建连接带绿道系统。
工业区绿道是城市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作为河流廊道是构建工业绿道系统(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关键部分,它是连接绿道系统的主轴。
建立区域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廊道应有区域道路贯穿,道路与区内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相衔接。建立绿道与绿道,绿道与区域河流廊道形成的区域绿道骨架。
2.5 生态工业区废物生态排放
2.5.1生产活动废弃物排放处理
生态工业区废弃物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城市中以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居多。因此,在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与处理系统中,至少应包括三个因子,其一为废气因子,其二为废水因子,其三为固体废弃物因子。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就是说,城市的生产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要控制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对城市的污染,首先要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因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开放系统,市区还原功能差,要与附近区域结合才能实现生态平衡。由此出发,将三废产生多的企业布置在城市下游,减少与其他城市活动的交叉和影响,城市中心则以第三产业为主,是减少城市污染的措施之一。工业区内部的生态布局要按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即“放牧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原理布置工业,要研究工业生产的工序和各工业的原料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使工序、原料、产品、废弃物有联系的工业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重组后的生态工业区应保证上一个工厂生产的初级产品在下一个工厂进行深加工;上一个工厂的废料、废弃物成为下一个工厂的原料或配料,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变单一利用资源的工业为综合利用资源的生态工业系统,以最少的“异化”换取最大的“同化”,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2.5.2废水废气排放
不仅要控制其排放浓度和总量,还要考虑工业区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总含量,要保证工业区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空气难与外界交换时,不致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
废水的排放,不仅要考虑对所规划工业区不产生危害,对下游城市、下游农业也不能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废水的排放必须达标,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及其他难以无害化还原分解物质的废水,必须严格控制,以免对地下水及河流造成长期危害。在世界水资源越来越缺少的情况下,对废水深度处理实现循环利用、首先是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作为生态工业区,其水循环利用不应少于90%。
2.5.3固体废弃物排放
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侧重点是再生利用,例如生态工业链中的粉煤灰用作制造砌体等建筑材料、矿渣制作水泥等,都是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例子。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一般是卫生填埋或焚烧,但其填埋必须注意防渗和远离城市,并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焚烧的同时制砖或提取其他副产品的试验在各地也有不少,也将成为垃圾生态处理的主要方式。垃圾发电供热和分拣焚烧将是垃圾生态处理的方向。工业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根据其化学、物理特性,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
3生态工业区布局
3.1工业区的生态布局
生态工业区布局大都是在原有工业区布局基础上的改造,需要生态城市的支持。对于资源环境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以资源消耗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方式的地区,就需要引入循环经济的与生态工业的理念,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里程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明显,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阶段。
通过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引入,通过废弃物资源化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削减污染物排放在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废物利用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最终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从产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产业研究的两个维度中,生态产业的发展主要分为厂商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园共生和生态城市共生群落三个层次。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后,产业发展既要通过专门化的分工与生产业的发展来有力的促进产业合作互补,促进能源原材料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梯度升级,同时也要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内部产业循环。
生态工业区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总体要求,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分步实施”,积极招商,大力实施基础建设。实现通信便捷、电力充足、用地高效、道路宽敞、环境优美,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发展工业园区时,充分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系统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生产系统要尽可能封闭,以防止能源或有用材料的流失。工业生态学的根本特征是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鼓励更高的环境与经济效率。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按照“新开采的资源资源生产产品消费排放废品”的顺序进行开发生产。
“减量、再用、循环”是循环经济理论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针对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循环”的关键是输出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建设工业园区,要借用“工业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种群总是依据一定特性的组成关系才能组成。对此,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扩展到生态工业区布局中去,寻求确定“恰当的”,即最优化的工业活动组合。比如,与其单独建造一个蔗糖厂,从一开始就应该设想一个联合企业,以便与蔗糖生产有关的物质、能源流都得到最优化利用。也就是说,为使不同的甘蔗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就至少需要建立一个造纸厂、一个制糖厂和一个热电厂。正是以这种方式,我们可构想诸如“纸浆—造纸”、“肥料—水泥”、“炼钢—肥料—水泥”等一类的联合体。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农、工、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在实现一体化的经营过程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是乡村工副业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可利用乡村众多的优势,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起点,推行鸡粪喂猪、猪粪化沼气、沼渣养鱼及其他形式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后逐步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进而大量出口,形成多家骨干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工业生态学为生态企业发展提供了根据效益和成本来决定工艺的新思路,强调废物交易、再循环,是物耗最少化的系统。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以城乡结合为思路,以种植、养殖、加工、工业和服务等多产业、多组分密切联系、合理耦合,系统良性循环为主的现代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是促进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3.2生态工业区产业链
工业布局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成本优势、物流中转优势等。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为契机,以清洁生产的生态型工业为主线,努力发展高附加值、充分就业的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工业区的建设,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相统一,推行绿色清洁工业,淘汰劣势产业和污染型工业,建立行业准入目录机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大力发展自然资源优势型的绿色加工业;(2)重点发展具有良好环境指向型的科技密集型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程、新材料工程和精密仪器、仪表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3)相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例如:服装服饰业、仪器加工制造业等;(4)突出推进循环经济型企业和零排放生产方式的企业先行发展。同时,应重视从生产工艺和手段方面来区分鼓励产业、限制产业和禁止产业,要杜绝污染企业进入。要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优越性,利用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无污染新能源对环境与生态保护的作用。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丝纺织业、化肥制造等行业推广使用无毒害原料、溶剂、催化剂等新工艺,代替传统轻度污染的工艺。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工艺改造、生产技术手段的提升,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减少废水排放,改善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建材业要以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为导向,代替可造成污染的产品。
提升工业区链网结构。链网结构既可用于加大多种产品集成的柔性,又可形成紧密型的生态网络。如利用磷石膏分解技术,可把磷肥厂、水泥厂、高硫煤厂和硫酸厂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生态网络”,有效地解决磷石膏污染问题,又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废气废渣收集技术,将铅锌冶炼厂、建材厂的废气废渣用于制造硫酸、水泥等。
建立资源的循环共生共用系统。在企业中采用高效率、低物耗和能耗的技术,打破传统产业技术部门的分割,形成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不仅在各分行业工业区内部,整个工业区也要尽最大可能建立资源共生共用系统。
4循环经济体系设计
按照各工业行业在工业区循环体系中的所处的不同层次,一般可将工业区企业划分为核心行业、派生行业和纽带行业三类。
(1)核心行业是工业区生态建设的核心,产业链构建的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与其他产业链接,构成生态工业网络体系。从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出发,并考虑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小,规划确定循环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