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贸毕业总结8篇

时间:2022-02-23 22:06: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贸毕业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贸毕业总结

篇1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篇2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篇3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篇4

【关键词】:安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SWOT分析

随着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工贸易耗能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安徽近年来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安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9.5亿美元,占外贸总值比重由原来16%增长至19.6%。但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安徽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显现出重多问题,如安徽加工贸易的“三高”企业较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等。因此,应如何实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承接东部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是安徽加工贸易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安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安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中部区域的最东部,沿江近海,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在中部地区无疑是最具优势的。周边市场容量超过4.5亿人口。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安徽是六省中距离上海最近的省份,可以更好的吸收上海辐射的能量。

(二)丰富的要素禀赋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安徽是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有用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开发利用49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省内的两淮的煤矿,铜陵的有色金属,马鞍山的铁矿以及安庆的石油化工产业都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农业资源优良,现有耕地425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盛产粮、棉、油、桑、果、菜、茶等,具有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安徽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名山胜水遍布全境,其中黄山是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秀色与人文灵气交相辉映,是中国品味极高、特色鲜明的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2、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持续动力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而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劳动力供给能力较大,根据安徽《2012年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安徽省劳动力资源(16周岁以上)总数51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4357万人,其中农业富余劳动力1449万人。此外,2012年度高校毕业生27.9万人,预计2013届高校毕业生近30万人。劳动力素质较高,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500万劳动力流向省外打工后又返回家乡,这为安徽储备了大量的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产业工人素养的劳动力。

(三)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安徽科教资源集中,科教产业发达。拥有科研院所20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118所,职业学校591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10多万人。省会合肥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和科教实力非常强,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0多个,各类高校53所。两院院士近30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四)后发优势

近年来,安徽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农产品深加工、能源、原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5大支柱产业。全省煤炭产量已超过6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境内,丰原集团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马钢集团是中国5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加工、特别是电解铜生产企业;海螺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型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安徽汽车产量居中国第5位,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均为中国第一;安徽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中国第三,西门子、日立等著名家电制造商均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安徽虽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其加工能力已有所提高,具有一定承接外来产业的后发优势。

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

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虽从数量上看,加工贸易企业由2005年的263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多家,但体现有进出口实绩的不到300家,低于中部周边省份,如湖北、江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企业规模不大,且加工能力偏弱。2010年安徽省从事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有62家。其中l亿美元以上企业仅11家,共实现进出口额20.7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0.3%。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在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的企业只有8家,加贸进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企业有43家。而江苏早在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就达到85家,出口额379.4亿美元。由此可见,安徽加贸易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有待增强。

(二)加贸招商引资效果欠佳,缺少龙头型大企业

近年来,由于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使其在招商引资中无法吸引大型企业入驻,缺少龙头型加工贸易领军企业。而中部其他省份纷纷把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如河南2010年政府对加工贸易提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发展战略,使河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河南成功引入富士康、惠普、UPS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使在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就富士康一家就能带动加工贸易进出口达200亿美元。而安徽省加工贸易一直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建设和制定促进政策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中部相邻省份,导致引资效果不佳。

(三)产业配套条件不足,物流成本较高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突出的瓶颈是离出海口比较远,交货周期较长,直接导致运输成本偏高。安徽省运输方式主要以运输费用较高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占比重偏小,其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到了全部货物周转量的近80%。据统计,2007年,公路货物周转量542.8亿吨公里,占全省货物周转总量(1988.7亿吨公里)的27.3%,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5%、16.0%和9.9%。公路货运量62065万吨,占全省货运量(83361万吨)的74.5%。据此估算,全省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为238.6公里,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分别只有23.8公里、65.5公里和50.0公里。这表明,安徽不仅公路运输比重大,而且运距长,造成综合物流成本偏高。

三、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Opportun iti es)分析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要求

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达到了饱和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将部分加工贸易对外转移,从而节省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限制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原有优势消失,急需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区域。

(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省内优化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如2010年8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为安徽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而安徽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在财政资金方面也给予了一定支持,如2011年安徽商务厅提出设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专项扶持资金,2014年安徽商务厅与财政厅专门对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包括进料、来料加工)的固定资产投入给予贴息支持等。此外,合肥海关进一步优化了保税监管管理模式、台账管理制度,以促进关区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威胁(Threats)分析

(一)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往往是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安徽作为产业承接地,如不加选择地盲目承接这些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必然会造成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状态,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失衡,最终可能会陷入“引入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困境。此外,承接这些高耗能、高耗材产业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如处理不好,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会超过环境治理的速度,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增加安徽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二)科技创新力不足,高技术人才稀缺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目前,安徽加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力较弱,而高技术人才资源稀缺又成为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虽然安徽教育资源丰富,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差距。专业从事科研(R&D)活动的人员数不多,远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尤其科技领军人物和高端创新团队尤其稀缺,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安徽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多,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较少。截至2008年,全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1家,安徽不到10家。

篇5

作者:张曼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具体来说,可将传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引入阶段,这一阶段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融入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广播站等渠道,介绍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条件、创业基础知识等内容,让新生进校初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创业宣传氛围,初步形成对创业的基本印象。这一阶段贯穿学生在校的全部教学、生活过程。传播过程中,应注意将创业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课堂、主题班会等途径,传播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唤醒创业意识。提高阶段。这一阶段集中于学生毕业实习期,也是真正催生大学生成功创业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业的心理素质水平。学校可在学生实习前,集中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全面、系统、深入地灌输创业理念;也可以邀请企业或成功创业的校友举办创业教育主题讲堂,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创业教育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生对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验。在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赋予创业型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行去检验、去实践、去丰富,是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的最佳途径。1 在学生文化舞台中突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知识普及率 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在学生文化舞台中突出强调创业教育,以活动促发展,不断提高创业知识的普及率,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在文艺演出活动中,结合创业教育,努力打造精品创业节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意识。开展成功校友创业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和经验来激发创业意识。举办创业论坛,邀请校友创业者、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2 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结合创业教育,创设自主创业园地 高校学生社团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影响范围大,效果明显。学校在社团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引导社团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灌输创业教育思想,创设自主创业园地,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争取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孵化出成功的创业案例。笔者所在的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创业型社团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由工商管理系学生自主创办的亿绣创业工作小组,是该校最具创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之一。为大力弘扬学生的创业精神,学院每年定期为该社团拨款,资助社团发展。社团创办至今,成功举办绣品展览三次,开有一间实体店铺,绣品上百幅,不仅畅销市区,同时也漂洋过海,成为学院馈赠荷兰、美国等合作办学单位的最佳礼物。除亿绣创业小组之外,该校还有电子产品维修协会、蓝桥文学社、大学生租赁中心、大学生创业兴趣小组等众多创业社团。这些社团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经验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创业教育,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创业就业实践环节是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创业教育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4]。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实践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努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工学交替、岗前实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教育平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感知。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检验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够了解专业和行业最前沿的需求。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提升了个人素质、增强了创业能力。

从理论上提升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将之提炼成可操作、可传承、可改进的传播系统,以达到效果的最优化。这种传播系统,可以用“三化”来概括。1 创校历史教材化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而来,其创办过程的坎坷艰辛与企业创业之初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校完全可以将自身的创校历史编撰成读本或教材,在新生进校之初进行发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创校过程,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了解创业的不易与守业的艰难,提升对创业的感性认识。2 创业学子群体化 高校应时刻专注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与毕业学子保持经常性联系,通过不断调研、回访,摸排学生创业成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按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创业学子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出群体性的创业团体。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跟踪报道创业学子的基本情况,将之与本校的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用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激励和鞭策在校学生,激发创业的激情。3 创业实践理论化 将创业实践以理论的形式加以总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同时能以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反思创业的艰难,增强创业的自信和创业成功的可能。虽说每个创业成功的案例都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点都大体相近,这就是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市场预测、坚定的执行理念、精诚的协作精神、危机处理的公关意识等。高校应根据学子成功创业的历程进行概括和总结,从理论的高度上总结出规律,并加以推广,为准备创业的后来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模板。当然,也可以对失败的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研讨,找出失败的原因,用以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重复发生。高校应努力寻找出一条符合本校实情、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策略,让“先就业、再择业,寻找机会创业”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理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总有人会在不经意间见证历史,当小张拿着办好的全套手续离开时,他没有意识到,刚才自己办理的竟然是黄埔海关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启动后的第一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

这一天,对凤岗办事处来说,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一天,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就是在这一天从凤岗开始的。从这天起,凤岗镇922家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由东莞海关调整至凤岗办事处办理;凤岗办事处新成立了保税内勤科,从一个纯通关型的海关变成了有监管企业职能、全面办理加工贸易保税业务的综合型海关,保税内勤科的18名关员也成为了凤岗办事处的第一批“加贸人”。

如今,凤岗办事处辖下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增加到4182家。1年时间里,保税内勤科已经备案新加工贸易手册5848份,受理合同变更申请5188次,核销手册427份,办理深加工结转及余料结转申请审批261320次,放行结转报关单275262份,加工贸易内销征税4065.5万元。

从小张手里的U1号开始,1年时间,流程再造改革的成果开始在东莞逐渐显现出来。

徐蔚葳

“从毛毛虫变蝴蝶”

2006年5月以前,在东莞,“快速通关”一直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东莞――“中国加工贸易之都”,在这片不足全国幅员万分之三的土地上,聚集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15000余家,占到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20%,达到20家/平方公里的惊人密度。2006年,这里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6%。

在这样的规模面前,负责东莞地区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黄埔海关要做到“通得快”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全国海关系统2%的人力,监管占全国总数20%的加工贸易企业,人均监管企业577家,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近30倍。尽管联网监管、电子备案、便捷通关等一系列业务改革暂时缓解了业务量大量增长和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但东莞地区的海关监管资源还是捉襟见肘。黄埔海关下属的东莞海关从2000年起的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8.01%,2005年已达675.77亿美元,人均监管金额5.45亿美元以上,这样的监管强度,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哪还有精力去保证“通得快”呢。

但是,再难也要快起来,因为在海关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通得快”的需求是海关必须做到的。流程再造的改革就是在这种紧迫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流程再造的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目前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而这一点恰恰与黄埔海关“以通关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理论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通过组织内部分工的科学化、明确执行人的责任、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通得快”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流程再造,黄埔海关副关长徐蔚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毛毛虫变蝴蝶”。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徐蔚葳给出了一个说法:“本着从实际出发,提高海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企业运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的宗旨,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和实施监管流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量质并举”。在“量”的方面,黄埔海关对东莞地区加工贸易监管格局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了海关的监管资源,他们给东莞地区的凤岗办事处、长安办事处、常平办事处和新沙海关赋予加工贸易监管职能,将过于集中的加工贸易业务适当分散,把监管规模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水平上;在“质”的方面,他们对海关加工贸易内勤审批流程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与再造,缩减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三级审批为“一体化审批、一站式服务”,即加工贸易备案、结转、核销各环节内勤审批及联网监管、电子账册审批均实行“窗口作业”敞开式办公,实现“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服务。

流程再造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企业与海关双赢的作业方式。

2006年5月,加工贸易的流程再造――这个关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重大改革开始了,毛毛虫开始了向蝴蝶的蜕变过程。

何水伟

“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最先感受到这种蜕变的是黄埔海关的老关员们。

29岁的广东仔何水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水。1999年从上海关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莞海关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七八年间,他几乎做过了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每个岗位,算得上是一位“骨灰级”的“加贸人”。

环顾如今的工作环境,阿水不由地回想起流程再造改革前东莞海关加工贸易业务大厅的情形:几十上百个报关员进进出出,扯着嗓子高声谈话,拥挤在出单窗口大声提问;各种调子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普通话、东莞话、广州话,各种方言搀杂在一起,间或还夹杂着英语、日语。“在那样的环境里,报关员着急,我们也着急,一根弦整天绷得紧紧的,不少同事都患上了失眠头痛的毛病。”说起从前,阿水心有余悸。

“那时候岗位分得很细,审批的环节很多,虽然大家都很努力,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还是忙不过来。”改革前,在东莞海关一本加工贸易新合同的诞生要经过7个环节:收单、派单、初审、复核、科长审批、打印各种单证、盖章,如果涉及到许可证或者要证税的业务,还要报给主管关长审批,这样一来,耗费三四天时间是很正常的。

这种多级审批模式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严格把关,防止错漏的发生,但随着东莞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海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越发凸显,原有的审批模式渐渐无法满足监管的需要。阿水在东莞海关备案复核岗位工作的时候,平均一天要复核200多份新合同备案或变更审批业务。这意味着他必须每2分钟审核完一票加工贸易备案业务,“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但最令阿水烦恼的却并不是工作的繁重,而是2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他认真看完计算机中的电子底账数据,更不用说发现初审关员审批中的错漏了。“审核的时候常常是一目十行地看下来,然后硬着头皮签字,精神压力很大,生怕出错给国家带来损失。”阿水说,“但是压力最大、最辛苦的还不是我们,是科长们。他们一天工作量是我们的两倍,光在单证上签字就要签400个,真是恨不能改个笔画少点的名字!”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成为第一个试点单位,正式启动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阿水作为精通加工贸易业务的骨干,由东莞海关交流到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

尽管企业对改变原有的海关加工贸易审批模式呼声很高,但是由于对新模式不了解,很多企业对改革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解决企业的顾虑,阿水和保税内勤科的同志们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组织了不下10次对外宣讲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报关员、行业协会、台商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代表参加,其中参加人数达千人以上的就有4次。改革正式启动前,凤岗办事处向外发出了2000多份问卷,从回收的问卷统计结果看,企业对流程再造改革的支持率达到了98%以上。

企业的支持给了阿水和同事们很大的鼓励,但巨大的困难仍然摆在面前。当时保税内勤科只有18个人,第一批从东莞海关分流至凤岗办事处监管的企业有922家。这意味着内勤科一成立,人均监管加工贸易企业数就要达到51家,这是全国海关平均水平的2倍多。当时,除了科长宣飞和阿水算是“老加贸”外,其他同志都没有从事加工贸易监管工作的经验。而流程再造改革后的“窗口作业”模式要求每个关员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加工贸易审批项目。从政策理解到灵活把握,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要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熟练掌握。那段日子里,除了分批到东莞、太平海关跟班作业外,到了晚上和周末,阿水和同事们还要集中起来进行业务学习。那时,在凤岗办事处的食堂里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保税内勤科的关员,因为他们常常都是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边吃边看。

一年过去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变成了现实,现在阿水和他的同事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新流程的每个环节,并成了流程再造改革的坚决拥护者。

易慧

“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

易慧现在已经越来越像一个老“加贸”了。

此时,在报关大厅里,她正指着单证跟报关员解释着什么,与她隔着齐腰高的报关台对面坐着的报关员不时地点点头。原来这家企业要办理手册核销手续,少带了几份单证,易慧一一向报关员交代清楚,然后按规定打印了一份行政许可法律文书递给了报关员。“按规定暂时不能办理的业务,退单的时候一定要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交代清楚,不能让人家跑两趟,耽误事儿!”

和阿水不同,易慧是个入行才半年的“加工贸易新人”。2006年10月,这个刚满21岁的小姑娘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被分配到黄埔海关驻凤岗办事处。她的岗位在办事处最年轻的科室――才成立5个月的保税内勤科。

2006年11月2日,易慧第一次坐在了保税内勤科的4号窗口,独立备案了她生平第一份加工贸易合同。在此之前的20多天里,白天,她与同期分配到保税内勤科的另外9个新关员一道,坐在窗口老关员的身后跟班作业,学习各种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流程;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匆匆走回办公室,学习操作规程、背诵文件。

“流程再造改革以后,窗口关员要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加工贸易审批业务。改革的要求是‘即时挂号、即时受理、即时承办、即时反馈’,要做到让企业立等可取。我们不可能让报关员坐着等,自己再急急忙忙地去查文件。所以必须记住上级部门制发的所有规范性文件,这样才能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是不能备案的,限制类商品要收保证金,还有涉及要交验许可证件的商品,消耗性物料要征税,外发加工、单耗、受灾保税货物、边角料内销,相关规定实在太多太多,要全部记下来,审批的时候不出一点差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压力可想而知。

“我批的第一本合同的金额是1000万人民币。在电脑里按下确认通过键的时候,我紧张得制服衬衫全都汗湿了。”按照操作规范,金额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新合同备案不需要报科长复核,直接由窗口关员完成。易慧细细地把企业提交的单证看了好几遍,确定需要备案的商品没有在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里面的,又把操作规范规定的每一个流程回忆了一遍,进入H2000系统通过审核,最后才在单证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当时手都是抖的,晚上回去一整夜没睡好,那可是1000万啊!”

说起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变化,易慧想了一会儿:“我觉得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变得有责任感了――对自己的每一次审核、每一个签名负责。如果我出了差错,很可能给国家带来损失,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

田勇

“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与海关内部的诸多变化相比,黄埔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给东莞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变化更直接也更可喜。

三和盛是国内EMS(自动贴装)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几年前,花15亿港币在凤岗镇玉泉工业区买了地,新建了厂房并配好了设备。2005年4月,企业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厂房开始试产。可是没两天,厂里的报关主管田勇就傻了眼:虽然办理进出口业务就在家门口,可是合同的备案、变更、核销必须到百公里之外的东莞海关办理。他只好把报关员分成三拨:一拨留在厂里准备资料;一拨跑东莞海关做日常的合同备案、合同核销、余料结转、深加工结转、征免税审批、边角废料补税等业务;一拨驻守凤岗负责现场车辆的通关。

“工厂生产电子产品,涉及的料件、成品品种既多又繁杂,报关员尤其怕出差错,一个小差错就得在凤岗和东莞之间来来回回跑上好几天!像我们这样生产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紧急交货期的货物需要办理通关手续,而多数产品又都是新规格的机种,而变更旧合同手册和申请新合同手册需要5到10天时间,往往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到手的订单飞了,甚至还要赔偿损失。”田勇说,“我们成天做梦都想能在家门口办加工贸易业务。”

2006年5月,凤岗办事处正式启动保税监管格局调整及业务流程再造加工贸易格局调整,所有业务都可以在家门口办理,不用再跑长途了,田勇和厂里的报关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现在合同备案、变更、核销全部当场出单,”田勇说到现在,不禁喜上眉头,“申请1本新合同手册最多只要1天,一般都只要1小时就搞掂,产品一下线立刻装车出口,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除了时间上的节省还有金钱和人力上的节约。对此,信浓马达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谭建斌深有感触。说起加工贸易格局调整,他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公司原来常驻东莞海关办事的2名报关员的人工费省下来了,交通费、食宿费省下来了,一年下来近20万元。有形的成本掐指一算就出来了,但无形的收益远远不止这些。”

谭建斌是个有心人,他每周都到凤岗办事处走一圈,看看自己公司报关员的工作情况,看看公告栏里的工作流程有没有变化,再拿上几份免费取阅的海关资料带走。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提高给谭建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海关为实现快速通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海关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在信息、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工厂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有这样的海关作后盾,企业感觉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谭建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我们看他记下的这么两件事:一件是通关科设了70个特殊的储物柜,业务较多的企业可以免费领到一个柜的钥匙,贴上企业标签,海关将处理好的单证及封条分放在柜里,报关员可以随时去取。第二件是去年底保税内勤科年终总结会一直开到中午快下班,耽误了接单。当报关员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扬声器里传来了让人感动的声音:“各位报关员请注意,中午我们不休息,照常接单。”

谭建斌说,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海关提供的便利,“海关的业务流程再造改革,对企业关务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前几天,海关召开的关于纸质手册电子化试点的宣讲会就让他很兴奋,他觉得他的团队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空间。做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报关员太不够有成就感了,高的起点让他觉得他应该做得更好,更上进一些。

在东莞采访多位资深报关人士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海关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使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企业不再为办理海关手续的繁难而头疼,经营成本降下来了,经济效益提上去了,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

周庆国

“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东莞信浓马达公司年轻的报关员,也是凤岗办事处保税内勤科业务大厅的常客。对黄埔海关的流程再造,他感慨良多。

这天,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多。上午,他在公司指导他的团队准备新手册的备案资料。下午2点10分,他来到凤岗办事处保税监管内勤科业务大厅挂号做关封,号码是147号,挂号纸提示他前面还有20个号。他估计大概要等20分钟左右。果然,当广播里传来147号的叫号声时指针正好指在了2点32分。

大概只过了2分钟,周庆国就做好了单。要是以前,办同样的事情,他要一大早就赶到东莞海关排队递单,“都快赶上半夜鸡叫了”。

而现在海关调整了流程和人手,合同备案、变更和核销由以前的最多10天变成现在最少不到10分钟。一般的业务,如果资料没有问题,挂好号最多只要等上一两个小时就都可以做好。

2004年才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周庆国是个典型的“80年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北方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使他在报关大厅里显得“鹤立鸡群”。大学毕业时,因为不安于教师的平淡生活,他南下深圳,应聘了信浓马达公司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职位。

东莞信浓马达公司是一家大型日资公司,年进出口金额达4亿美元,也是凤岗海关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去年公司的产品出口额达90%,主要销往日、欧、东南亚等地。由于业务量大,公司基本上是每个月要做一本备案手册,核销一本手册,20来人的关务团队在1个月一本手册的循环中都忙得不亦乐乎。

“上班后才发现,听上去挺不错的‘进出口管理工程师’原来是个体力活儿!”周庆国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信浓马达公司坐落在东莞的凤岗镇,在海关流程再造改革前,凤岗海关只有结转通关的业务,要办理加工贸易备案、核销等业务,必须驱车前往100公里外的莞城,到东莞海关办理。这样,每天8小时上班时间花在公司与东莞海关之间来回的路上就要3个多小时,没有足够的体力,这样的奔波怕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做了3年的关务,最高兴的就是去年。”周庆国说,“海关的加工贸易流程再造改革让我又从体力劳动者变回到了脑力劳动者。”

周庆国说,海关的流程再造改革,给了他更好的工作状态――可以花时间更好地准备资料,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同时改变的,还有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今,周庆国常常可以在忙完了公司内部的事后再跑海关。因为知道海关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单做完,他安排每天的日程就更心中有数了。

改革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便利,更拉近了企业和海关的关系。周庆国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报关环境变好了,不再拥挤,不再杂乱无序。为了方便报关员现场等候,海关特意在大厅设置了座椅,同时拆掉了作业现场报关员和关员之间的玻璃窗。以前大大的玻璃窗上只留下两个刚够合同资料递进递出的小窗,对于报关员来说,办理业务的关员从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使是退单,也只能在从小窗口退出来的资料上看到关员简单的标记,想找到经办关员问个究竟都办不到,回去如何改还是一头雾水。而现在,触手可及、面对面的作业方式,关员热情的服务态度,专人咨询窗口和“一次性退单原则”等,都让周庆国觉得办事越来越暖心了。

“即使海关有些政策上的改变,也会迅速召开对企业和报关员的宣讲会,这也成了我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周庆国笑着说,“在信息化时代,时间是金钱,而信息的流通时间尤为重要。现在,海关让我们报关员觉得越来越值得依靠。”

篇7

姓名: 李先生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78年09月24日

学历: 大专

技术职称: 中级

毕业院校: 洛阳大学

所学专业: 市场营销

联系方式:13888888888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建筑、房地产、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

期望职位: 区域销售经理、渠道经理/主管、销售代表、业务拓展经理/主管、业务拓展专员/助理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1999.9-2002.6 洛阳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

培训经历

2002年6月在杭州颐高数码集团培训计算机技术,并取得电脑维修职格证书

2005年11月在杭州科技培训学校培训市场营销课程,并取得中国市场营销经理职格证书

2006年取得机动车驾驶证C1照.

工作经验

一.2006/42009/10:浙江康达汽车工贸有限公司

职务:销售顾问,销售主管,市场营销主管

a. 按照公司的营销政策开展工作,执行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合理的细分市场,协助销售部开展有利销售的促销活动!

b.对一些汽车消费政策上的一些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的变化,及时上报,并提出市场分析报告及建议,供上级领导销售决策用!

c.每月对销售任务的完成进行总结,对销售部进行打分考核,分析销售过程的不足,制定如何改进计划!

d.配合公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维护品牌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

e. 跑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拉单采购,竞标,与省市采购办主要领导关系良好!

二.2002/07--2006/3:杭州麦芝西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职务:业务员,直销部经理

主要从事IC门禁,考勤消费一卡通,以及安防监控设备。

期间从2004年11月之2006年3月任河南分公司经理一职负责河南市场销售

篇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和“浅层次、表面化、油水不融”的“两层皮”现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的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为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经验。

一、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系统的内涵

(一)树立校企一体生态系统观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应保持合理的教育生态结构,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保持教育生态平衡。这其中,既指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包括学校内部微观的教育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企业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起,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为一体的动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树立校企一体的生态系统观,就是把教育生态观与企业生态观进行有机整合和高度提炼,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态流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流程相同步、相匹配,共同构建校企一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培育校企一体生态系统

校企一体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内生机理的两条“红线”之间构建各个环节相匹配、内容相贯通、过程相同步的生态链条,即构建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相统一的“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能力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价值链”的横向对应,纵向保持各自生态逻辑发展链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各自的自然生态逻辑结构为发展纵向,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独立的教育生态特征和企业生态特征;再在两个体系中搭建相匹配的横向链条,这样就建立了各个要素间的能量、信息相互交流、转换的网络系统。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生态发展原动力成为校企一体生命体的内生力、合动力。同时,外在的行为规则、组织架构是该生命体发展的“外因”,起到保证和监控的作用。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这个系统的开放性、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就是这样的有机生命体,依靠高职院校与企业信息、能量的交流互补,推动校企一体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三三制”运行机制

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向系统输入各种能量、信息,把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共振、交换,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健康发展。要促进校企一体生态系统维系与发展,就要求企业、学校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源源不断地向系统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流等。而这些要素的激活与连接要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发展模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一体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推行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落实到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改革和生产性实训中,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证书三证贯通。通过“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学做一体、学生发展人格与能力一体的教育流程一体化,成为校企一体得以顺利实现的机制和体制保障。

三、整合校企一体生态系统四层次结构

相对于一个有机系统来说,内部层次结构就是整个系统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统一,是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同时彼此进行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与转换,发挥其系统功能。

(一)企业办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下属子单位,杭钢集团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杭钢集团不仅是学校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一体的合作共同体,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教学实训和就业提供指导与渠道。杭钢集团积极参与学校相关项目建设,学校也结合杭钢集团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主动提供教育培训和人才服务,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订单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举办方的校企一体,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下,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新的尝试,它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厂办校最大的区别是:学校是独立法人主体,自主办学,双方是以契约服务为基础的共同体。

(二)厂校改制

学校前身是温州冶金机械厂,于2000年经过厂校联合改制正式成为高职院校。改制合并以后的原有企业成为学校的下属企业,企业的困境需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解决,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企业的诸多资源。因此,学校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车间厂房、仪器设备作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高层管理、能工巧匠又恰恰是高职院校急缺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经过“熔炉再造”和“转型升级”成为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

(三)校办企业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自己开办各类企业,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创办或控股建立经济实体,实现“以企养教,以教促企”。到目前,学校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5个,涉及技术应用、高新技术研发、人才服务、房产开发、体育、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这些校办企业为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和平台,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的进一步实施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校属产业的存在,使得大批生产、管理一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部分教学过程在企业进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合作开发课程,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整合;学校科研工作渗透在企业的项目开发中,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设备、工艺上存在的技术问题。#p#分页标题#e#

(四)引企入校

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仅仅依赖“拉订单”或政府的第三方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其他方面内在的利益驱动,即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引企入校,奠定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当前,学校所在区域已逐渐成为温州科技、文化、汽车服务等产业集聚地。许多老厂房被学校改建为实训车间、创意工场,形成城市中心部位的优势稀缺资源,学校有针对性的吸引部分企业入校,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作为合作方的企业,全方位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向深度融合是企业入驻学校的前提条件。在机制上,入校企业以契约方式与学校达成校企一体协议,明确权责;职能上,充分体现资源共享,实现多赢,尤其是入校企业作为教育的一种力量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接纳学生的实践实训、承担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建设任务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