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5:02: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职生毕业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6中职学校办公室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领导下,对照学校《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要点》和《职业技术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办公室工作计划》,办公室有步骤,节奏比较明晰地完成本学期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接待工作
作为学校的窗口部门,办公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尽心尽力地组织好每一个会议,协调好每一次活动,安排好每一次接待,使学校的人力和财力发挥了最大效益。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很繁杂,只有紧紧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才能在现有人力资源和办公条件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努力提高适应新形势和完成新任务的能力。办公室人员也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会议,加强对学校整体发展思路的理解,加深对学校领导工作思路的理解;通过学习,把握工作方向,开拓工作思路,执行好学校各项重要方针政策,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办公室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与老师或外界往来较多,因此在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要求本部门的人员做到:礼貌、耐心、细心、诚心,并灵活掌握办事的尺度,对临时性的急件,要特事特办,实实在在为教师服务,跟外界往来过程中做好桥梁作用。
二、 加强组织协调,顾全大局,服务教育教学
服从服务于大局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求每位办公室人员必须树立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大局和小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办公室工作与学校工作大局协调统一。本学期,我们通过再学习岗位职责后认识到重大会议、活动是学校办公室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会议活动组织和协调,明确提出了大型活动必须做到组织超前、服务周全、勤俭高效的工作原则,尤其注意活动的细致性、周到性和实效性,同时更加注意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之间的积极合作和沟通,从而保障了各项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学期校办先后协调组织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我爱国家活动、达州市示范学校复评工作、秋季运动会、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和部分完成学校档案室、荣誉陈列室的布置等工作。在此期间,学校办公室从人会场布置、制作宣传条幅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组织协调,承担的很多工作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强化责任意识,工作落实到人
办公室工作能否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关键在于办公室人员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办公室同志树立责任意识,发扬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自己工作勇于负责,敢于负责,自觉做到标准上求高,措施上求严,工作上求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办公室人员进行了工作分工,责任到人,互相提醒,定期检查,使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四、强化奉献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甘于奉献,诚实敬业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办公室工作的无规律性,经常加班加点,没有无私奉献,是难以胜任办公室工作的。因此,我们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使办公室每位同志都能做到爱岗敬业,不计名利,不辞劳苦,无私奉献。本学年各项工作更加顺利开展。
1、当好校长的行政助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行政会议的精神,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的计划和安排,从而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认真做好各级各类文件、通知的收转工作,并按文件、通知要求,协调处理好办公室职责范围内的事。
2、精心组织安排会场。我校大小会议及培训都由办公室参与。每次会议或培训,办公室在会标设计、照相、新闻报道等方面,都做到科学安排、细致落实,保证了会议或培训的顺利召开。
3、做好教职工的考勤登记管理工作。学校办公室负责教职工的考勤,要求教职工请假必须有请假条,经校长或部门负责人签名后交办公室存档。学校办公室每月向学校领导汇报一次教职工的考勤情况并在教职工中公布。
4、做好人事档案和文书档案的规范和管理工作。及时有序地处理上级各种文件和网上文件的收发、传阅和分类归档整理,学校各种请示与报告的分类呈送,落实了校内文件签阅制,做好了校内各部门工作总结与计划的收集整理。
5、加强文字材料的加工工作,提高办公室的文字处理和服务能力。协助学校领导针对重要工作部署以及组织拟定以学校名义的通知、布告等,起草或参与起草工作报告、总结、计划等。
6、加强校务公开工作和学校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橱窗等,对我校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推介。
7、其它工作。负责接听电话并作好电话记录,及时将电话通知精神传达给相关人员;做好教职工年度考核、年终总结等组织工作;完成学校领导临时交办的其它各种工作任务。
五、下学期工作思路
尽管我们处室全体人员做了很大的努力,本学期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但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还需要加强学习,拓展工作思路,瞻前性组织协调学校工作。
1、深刻领会学校工作要点,与学校总体安排相协调。
以宣传、落实学校工作要点为重点,科学安排处室工作,组织落实。
2、直面办公室工作的难点,探寻突破口。
特别是教师工作评价的导向性要更加明确一些,评价体系适时调整、对外宣传档次要更高一些。
3、坚持原则,规范用车、招待管理环节。
2016中职学校办公室工作总结(招生)
今年以来,按照州教育局 9+3要求及县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安龙职校高度重视中职招生就业工作,坚持把中职招生就业工作做为学校首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落实力度,全力完成县政府下达的中职招生任务,取得了明显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招生方面: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底,我校中职招生共计1599人,完成下达任务(1500人)的106.6%,其中全日制共招了578人,非全日制1021人。
(二)、主要措施
1、加快学校实训室建设,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奠定坚实基础。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总体部署和县党委、政府提出的总体要求,决定建设学生规模为3000人的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和配套的实训设备。现已对学校现有的三栋学生公寓楼进行全面的翻新装修,新的实训楼已投入使用,新食堂已验收,于明年三月份开学正式启用,新教学楼正在建设中,学校新运动场马上开工建设,200多万的汽修设备已到位等,为我校的新一年招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是根本,专业
是基础。为此,我校在抓好学校建设过程中,科学设置专业,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业立县、人才强县的战略要求,立足我县旅游、工业园区建设、学前教育、汽修行业的快速发展等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大的广阔空间,在办好长远专业的基础上,量身打造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与主板维修、模具、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女子企管、航空与服务等几个专业,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电大本专科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采用全日制教学、学分制和双证、多证等管理制度,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
2、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中职招生工作。一是健全领导机构。为此,学校成立了校长高武国任组长,分管招生副校长王相平任副组长的中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中职招生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中职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教育局及相关学校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招生机构,以层层签订中职招生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中职生源输送任务明确落实到各九年制学校、农村完中和直属初级中学,各学校根据本校初三毕业生实际,将输送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班,责任落实到人,严格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完成输送任务。二是统筹招生任务。按照国家和县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比例要协
调大体要求,安排相关学校提前做好生源摸底工作,并对相关学校初三毕业生生源的变化、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调控学生生源,将生源增量部分重点倾向中等职业学校,统一制定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和招生办法,适时做好分流学生动员引导及录取工作,为有效完成中职招生任务提供了可靠保证。三是实行灵活招生。县教育主管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在重点抓好初中毕业生招生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往届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应届、往届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
3、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招生服务工作。县教育主管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运用招生简章、会议、9+3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并利用暑假及中考结束的有利时机,由局领导、职业学校及输送生源学校校长带队,组织招生老师组成中职招生宣传队,分组深入社区、村队和农户家中面对面地做学生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安龙职校设立了招生咨询处,设立了招生热线,及时公布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准确答复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帮助就读学生及家长了解学校及专业设置情况,指导学生填报专业,及时为新生办理入学手续,进一步提高了招生服务质量。
4、加大落实力度,全力推进中职招生工作。中考结束
后,县教育局为进一步加快中职招生进度,进一步增补措施,全力推进中职招生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就读中职学校享受中职助学金。并以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将逐步减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为契机,及时深入地宣传以上优惠政策,引导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县职业学校就读。二是对安龙县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中职生输送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输送指标的学校,在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学校,在年终综合考核中视情扣分;对完成任务差距大,输送生源排名倒数前几名的学校校长视其情况进行诫勉谈话并通报批评。
5、推进东西部联合办学,积极做好生源输送工作。今年以来,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广东、深圳、湖南、浙江等省市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工作,先后向合作学校输送生源学生。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合作办学拉动招生就业,促进办学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二、就业方面:
(一)顶岗实习、就业推荐安置工作扎实有效。我们扎扎实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安置工作,为了让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实习就业创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坚持不懈抓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教育指导、就业观念的指导、求
职技巧的指导、创造与创业的指导。2、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密切校企联系,构建就业网络,拓展就业渠道。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原则,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优质的就业推荐服务。今年分期分批派出人员到省内外对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3、抓好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与管理,提高实习、就业质量。学生上岗实习和就业后,我们注意做好跟踪服务与管理,不定期的进行跟踪调查与回访,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二)积极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办学。 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我校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主动与企业联系对接,寻找合作伙伴,与多家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由于学校搞修建,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勤工俭学一事,今年共帮助了二百多多名家庭贫困学生利用寒假去企业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既得到经济收入又得到了锻炼,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习完成学业。另外积极与合作企业联系,为我校拉赞助,多方筹措资金,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招生方面: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广西中职学校 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09-03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大量企业大规模裁员,尤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教育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就业关系更为密切的中职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试采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对2009~2012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中的平均就业率、就业去向 (含趋向分布、产业分布、就业地分布专业分布)、就业渠道、就业质量等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定量分析总结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平均就业率
如图1所示,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2007~2012年各年度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分别为96.3%,96%,96.3%,96.2%,97.16%,96.98%,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就业率略有下降,2008年同比2007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9年与2007年持平。2010年同比2007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自2011年起,平均就业率开始高于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段时间影响后,影响逐渐减小。
(二)就业去向
1.就业趋向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 (见表1),广西中职学校近八成毕业生进了企事业单位,且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都保持了这种态势。其次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这个比例逐渐增大,表明广西近年来完善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机制,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等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是毕业生自主创业,合法从事个体经营比例呈上升趋势,也跟广西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及出台相关创业鼓励政策紧密相关。
图1 2007~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表1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
(单位:人)
注:统计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和非全日制毕业生(下同)
2.就业产业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较 (见表2),二、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占到92.4%以上,尤其以三产类专业毕业生比重大,2012年三产类专业占毕业人数比例已高达61.6%,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二产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虽然也大,但明显已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2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较
(单位:人)
3.就业地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比较 (见表3),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本地和异地就业,合计在99.6%以上,境外就业比重非常少。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所占比重基本相当,但本地就业自2010年以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反之,异地就业却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3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比较
(单位:人)
4.就业专业分布。具体如下:
(1)前十名专业大类毕业生人数。根据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专业的统计 (见表4),广西中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严重不均。其中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加工制造类,2009~2012年四年来其所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20%,依次为38.49%,25.41%,24.82%,20.10%,但毕业总人数明显在逐年减少,表明在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因受到影响,对于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需求有所下降,这反映出人才供需衔接问题。排在第二位的专业是信息技术类,所占比重也比较大,2009~2012年四年来其所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16%,依次为19.86%,22.26%,18.92%,16.56%,尽管在2010年毕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趋势上毕业人数是逐年减少的。另据表4中数据统计显示,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大量毕业生,与这些行业需要较多基层服务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表4 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专业比较
(单位:人)
(2)前十名专业大类就业情况。根据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专业就业率前十名专业的统计和对比 (见表5),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基本都高于广西中职当年的平均就业率。但在专业毕业生人数排第一、二位的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相对来说,其就业率排名却靠后了,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2012年均排在第七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排名都在前十名外。信息技术类专业除2011年到了第三外,其他3个年度的就业率排均在第八位后。石油化工类、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等专业就业率在四年中保持靠前的位置。
表5 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专业就业率前十名专业比较
(单位:%)
(三)就业渠道
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见表6),毕业生主要通过学习推荐就业的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通过中介介绍就业所占比重少,在9%以内,2009~2011年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到2012年又有所反弹。
表6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
(单位:人)
(四)就业质量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但就业质量却堪忧。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在教育部新闻会上介绍说,“2009 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学生608.68 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 万人,平均就业率高达95.99%。但这些毕业生中有近25%的人起薪不足1000 元,45%是在1000~1500 元,24% 是1500~2000 元,2000 元以上的不到10%”。王继平同时还指出:“在就业过程当中,很多中职毕业生没有签订就业劳动合同,就业保障堪忧。”笔者对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样本校的1000名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1.专业对口率不高。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优势是专业特长。但从调查实情看,在1000名毕业生中,57%的毕业生初次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 只有41%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
2.薪酬待遇不理想。在收回的988份调查表中,学生工作的平均月工资由初次工作时的980元上升到跟踪调查截止日的1450元,只增加了470元。另外,有238人的就业单位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障金。
3.工作稳定性较差。从2010 年7 月到2011 年6 月短短的1年间,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已有518名毕业生更换了单位,占51.8%。在这518 名学生中,学生“主动失业”情况较多,有一半毕业生在初次工作半年后就更换了工作单位,另有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
二、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广西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回升态势良好,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应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使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就业。对此,本文尝试给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转型:保障就业需求
政府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外部保障。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建立行会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应颁布促进就业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加大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1.做好行业规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政府部门首先要建立指向企业的包含生产条件、人事选拔、工资支付等规范在内的行会规范,其次要建立指向劳动者的包含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范等规范在内的行会规范。因为这些行会规范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中职学生教育的改善终究还得通过就业来体现和发挥出来,因此,帮助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也显得十分必要。
2.加大政策扶持。首先,完善中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缓解中职就业压力。完善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机制,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不断增加中职生升学深造的机会,以实现中职生高质量地就业。其次,进一步完善中职生就业政策,为中职生就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最后,加大对中职生就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为中职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学校转轨:满足职业需求
中职学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行转轨,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
1.根据广西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中职学校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展开调研,了解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第二,加快改革中职学校专业管理办法,以应对就业市场结构的快速变化,如放宽专业设置权、宏观调控招生计划等。
2.构建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仅要着眼于具体岗位所需的专项技能,更要考虑到整个行业范围内所需的通用技能,以培养学生对岗位群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切实协调好岗位技能、行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开设三者比例结构合理的课程。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应引导中职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确定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开展中职生适应能力训练,加强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用人单位转入:提高就业质量
在企业、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用人单位中,企业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因为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校企合作,所以校企合作必然成为学生获得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和企业须成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按照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开展专业教育,以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通过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参与培养培训,就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学生转变:满足就业创业需求
1.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职业生涯策划。首先,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其次,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积极心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就业挑战;最后,应做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
2.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为此,中职学生应加强培养创业所需的能力和人格魅力。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掌握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活动,并在课外参与学校建立的模拟创业实体,熟悉创业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主动学习,掌握相关必备技能,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如创办一些风险小、投资少的实体,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美英.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盖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11)
[3]戴林东.中等职校毕业生低就业质量形成原因及高质量就业保障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09 (1)
[4]刘宏磊.后金融危机视阈下中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 (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项目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 现状 潜力 措施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国际大型加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落户国内各城市的经济技术园区,使得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但是从毕业生发展的潜力来说,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着眼于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目标,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着重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提高中职毕业生生发展潜力的措施。[1]
一、当前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职生发展潜力的问题逐渐凸显。“找工作是不难,可起点普遍较低,上升的渠道不通畅,职场前景并不乐观。”这是中职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他们,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从而逐渐被企业、社会淘汰。[2]
二、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的途径
面对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不如人意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首先要使中职生认识到发展自身潜力的障碍,从主观上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其次采取一定的措施,共同来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
1.改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切实关注自身成长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都认为,中职毕业生毕业以后,就是在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员工。这也是学校培养中职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毕竟中职生毕业年龄小,不可能一直从事一线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生从进校的一刻起,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从他们内心深处改变以往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自身成长进行时刻关注。
2.努力提高自身品质,增强职业素养
当前中职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如:自信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心理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看重已不是工作经验,更多则是偏向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毕业生要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加强自身品质修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3.重视所学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
很多来中职学校来的学生,都是抱着一种来学习一门技术来的。殊不知,限制中职学生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诚然中职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就业初期,表现的比高校毕业生还好,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实作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相比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生来说,他们的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专业理论知识是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推动他们向前发展,才能使他们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的发挥。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是激发他们发展潜力的手段。只有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敲开进一步发展的大门。当前社会、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他们相比于高校毕业生的生存之本。只有在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好发展潜力的可能。因此在校中职生在进行实训操作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3]
5.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阻碍中职生发展前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因此,为了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利用社会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成人高考、自考等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这也是时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6.中职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中职生受到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对自我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走上社会之前内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当每个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或对就业感到迷茫时,他们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我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为自己的成功做好思想、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其个人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并在工作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发挥出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就业品质。
三、总结
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中职生自身共同努力。特别应该重视中职生自身的主要能动性,首先要从中职生的自身意愿出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前景。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
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发展潜力,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嵘.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9月上,总第120期.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高端技能IT人才;中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507-02
1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在国外职业教育中,德国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主导地位,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与并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在德国,中职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进入继续教育(即高职)学习或者平等的进入研究型大学进行深造,实现了中高职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在德国深受学生青睐,这源于德国政府的重视、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度,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
在国内,随着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衔接模式。目前计算机类等大多数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五年一贯制,即学生初中毕业后,可进行5年制职业教育学习,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大多是在一个学校进行学习。
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毕业生首先在一个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期满后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另一所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三是对口升学模式,即学生首先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制学习,然后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选拔后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对应专业的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1.2 选题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要协调发展,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第十六条指出,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及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第四条指出,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进展。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启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确定一批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从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中高职衔接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在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2 预期目标与研究内容
2.1 预期目标
通过将高职院校与所对接的3+2、对口升学和单独招生等各类中职学校生源基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各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分析各种模式的优劣,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模式。最终,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类各专业特点,探索校企合作途径,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包括专业衔接、校企合作、课程衔接等衔接模式。随后在省内进行推广,推进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
2.2 研究内容
2.2.1 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
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五年一贯制,即学生初中毕业后,要进行5年制职业教育学习,有“2+3”和“3+2”两种模式。首先完成中等职业教育(2年或3年),然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大多是在一个学校进行学习。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毕业生首先进行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期满后通过选拔考试择优进入另一所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进行2年的继续学习,最终获得大专文凭。此模式学生只能进入签有合作协议的高职院校,不能进行自主选择。三是对口升学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然后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进入本省内的高职院校进行对应专业的学习,最终毕业时获得大专文凭。
本课题主要结合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目前的几种模式,探索出利于中职和高职招生培养的贯通模式,比如成立专门升学班,招生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机制,从而促进中高职繁荣发展。同时探索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机制。
2.2.2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同属于职业教育大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断满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高职教育只是学生起点不同,教育机构不同,但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3 课程衔接研究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由于中高职衔接模式不同,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又存在差异,因此课程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阶段主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更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但是,现有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重叠,课程内容和要求层次不清。
对于五年一贯制而言,职业教育大多都在同一学校进行,因此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对于分段3+2衔接模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不同学校进行,也意味着有两套课程体系。课程衔接就会出现重复课程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 课题研究方案
以某高职院校和部分中职学校的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研究计算机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根据目前合作途径,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并实施验证。主要策略有:
3.1 建立良好灵活的选拔机制
目前,中职毕业生主要是通过由高职院校组织的“3+2”升学考试和对口升学考试选拔进入高职阶段的,主要根据成绩进行择优录取。但这都是在学生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统一进行考试。其实对于中职学校接受能力快的优秀学生,可以由中职学校提前推荐到高职院校进行面试后直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学生,可以采用免试入学机制。高职教育可以打破“3+2”的固定时间限制,提前介入。另外为了促进中高职的繁荣发展,可以实施升学专班,探索应用型本科招生,吸引更多的适于进行职业教育的优秀生源。
3.2 组建阶梯式教学班级
由于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同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在中职已经具有高职学生的应用素质,而相反有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将他们统一编班,采用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可以考虑采用阶梯式教学,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各个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3.3 校企加强课程合作并贯通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
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课程体系衔接就是重点。因此,中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中高职课程系统相互独立,造成学生在中职学习过的课程,到高职院校重复学习。这样,不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无益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4 总结
在河南省,共有中职学校460余所,2011年参与3+2招生的中职学校有82所,2012年中专招生计划中包含“计算机专业”的有228个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办学形式,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IT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研究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影响力,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21).
[2] 产文良,张文凡,梁方波.“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48).
[3] 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过程
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作为教学一线的中职教师,在理论方面是学生的老师,在实训方面是学生的师傅。那么作为一线的中职教师,实训课该教些什么,怎样教,如何才算教得好,怎样让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怎样让学生学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是教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下文就如何提高中职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进行一番探讨。
一、充分认识实训课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1.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持久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中职生既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对前途充满担忧,但又对未来生活期望值不高,在生活观中选择“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而不是“积极上进,拼搏进取”的生活态度。
2. 认识中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差,在理论方面不能与高等教育学生相比,并且中职生在入中职学校以前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厌学现象较严重。这造成中职教育在专业理论方面不可能像高等教育那样系统地进行教学。但中职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并不比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差,中职学生有着巨大潜力,因此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潜力,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实训,培养其动手能力。
3. 了解中职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灰、白领阶层。而中职毕业生,主要是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可以说是蓝领阶层。那么,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求具有一定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而对于中职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因此,中职生的专业操作技能的学习即实训课对于中职生在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发自内心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技能,并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增强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技能实训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绪转换,随时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饱满的情绪之中。
1. 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又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实训课开始前,就要做到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用口头解说要好得多。
2. 让学生享受劳动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每次实训课时,实训教师可以把上一批学生的好作品,让这批学生观看,同时让学生来分享这份劳动和成功的快乐。注意观察发现学生在实训中所取得进步,每次都予以表扬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培养“我能”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系统的实训以前,教师要先鼓励并引导学生去做简单且有代表性的实物操作,鼓励学生只要好好地学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我能”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精心备好实训课
实训指导教师的备课工作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领会大纲,吃透内容,熟练操作,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安全第一。
1. 备教学内容。
正确理解实训大纲和实训教材,是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要根据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确定实训内容;要反复阅读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出论点、论据、概念、观点、层次逻辑,同时,应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补充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动手操作内容,从中归纳出方法、步骤、动作要领和技巧及注意事项;要确定授课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实训内容的核心,是教材中所渗透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等,难点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思想、观点、概念及操作方法与技巧等。要确定实训目的,确定学生在理论方面应掌握哪些内容,在实际操作方面应学会哪些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
2. 备教法。
教法即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好的教法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聪明智慧的结晶。掌握一套好的实训教法是实训指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备实训步骤。实训步骤,即如何开头,如何导入本实训工种、引出主题;如何展开,如何对讲授理论、示范表演、学生操作、集中讲评等环节按照科学规律进行分段安排,交替进行,达到实训目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如何结尾,如何巩固实训效果,强调实训课的知识重点、操作要点。
(2)备实训方法。根据实训的内容,可以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主要有:①灌输式讲授。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适合集中讲授学生此前知之甚少的新知识;②启发式讲授。启发是教师就教学内容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与反馈信息,双边互动,教师顺势推理、总结、概括的过程;③多媒体讲授。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视听设备进行授课。此外,当训练条件不具备时可以作为一种弥补措施。④示范表演训练法。围绕训练目的,教师针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技巧进行示范表演,配合适当解说,针对不容易掌握的难点给予特别重视,根据经验,就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给予预先提醒;⑤学生操作训练法。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发现违反操作规程、安全规定和动作要领等错误及时给予纠正;⑥集中讲评训练法。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巡回指导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判断症结,分析原因,说明道理,指明方向,纠正错误。同时对制作方法正确、效果突出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⑦参观授课法。利用学生下企业实习的机会了解企业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实训态度,树立岗位意识,增强自我培养的自觉性。
(3)备实训时间安排。要根据实训内容,合理分配和利用实训时间,要确定每一个班在本工种实训期间的各个实训环节的时间安排;必要时还要确定每个环节内各分支环节的时间安排。
3. 备实训对象。
想要实训有的放矢,需要了解学生以下基本情况:①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②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基础;③学生的毕业岗位要求;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⑤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4. 备教具。
教具是实训教学必备的物品,是实训的基本条件,主要有:①多媒体设备;②直观教具,如样品、实物;③实训环境、设备、工量刃具、材料等。
四、规范实训课教学过程
1. 实训课前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实训教师,实训前应指导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包括明确本次实训的目标任务、技术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实训材料和工具及设备、人员分工。实训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应采取的应急预案。在每一次实训课前,实训教师都要做好实训材料的准备工作,列出实训材料清单,按清单准备好各种材料,做到有条不紊。对实训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做到合理搭配,即根据平时对学生性格、爱好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使每一个小组实训时能够团结合作,做到动手能力强的能带好动手能力差的,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 实施时集中精讲,明确实训要点。
实训时,根据专业的特点,首先必须对学生强调安全事项,以及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操作程序的安排要合理科学,即第一步应做什么,第二步应做什么。而对于怎样做,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实训班的学生少,实训的场地又宽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可以同步进行,教师教一步,学生跟一步,或者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全部一起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可以再单独辅导。如果实训班的学生多,实训的场地又窄的话,那么实训教师就可以先培训每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各小组组长再回到各小组进行本组的培训,小组培训时实训教师要到各小组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小组培训完以后,所有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并要求每一名学生能独立完成每次实训任务。当需要记录实训过程中的数据时,实训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记录。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严”字,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操作,文明操作。
3. 检查实训效果,对差生重点指导。
一般情况下,要检查所有学生本次课的实训效果及掌握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实训课中,实训教师可以抽查3-5人或按小组每小组抽查一人,抽查时注意高、中、低搭配,以便了解各层次学生对本次实训课的掌握情况,并对本次实训掌握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提高实训效果。
4. 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每次实训课结束前,实训教师要用5至10分钟的时间去总结本次实训课的情况,总结本次实训课取得的成绩,好的方面及学生对本次实训内容掌握情况。对于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必须纠正的错误、以后实训要注意的问题都应一一予以解决。
5. 清理实训场地,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每次实训课结束后,实训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清理实训场地,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体内容包括材料、实训工具和仪器仪表的清理以及实训场地的清扫。实训课结束后将所有的材料、实训工具和仪器仪表清理好,按规定要求进行归类摆放,恢复实训前的状态,以备下一次实训用。实训课完后,实训教师应组织学生将实训场地进行彻底的清扫,保持实训场地的整洁。
6. 课后作业,巩固实训效果。
实训结束后,学生一起填写《实习日志》,其内容包括实训题目、任务要求、实训过程、实训总结等。填写《实习日志》时,应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等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实训中的不足,也为教师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了依据。
探讨、研究中职生实训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是,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从专业实训课的特点出发,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注意积累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相.从专业实际出发 创新实习实训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7.
【关键词】“2+3” 五年制 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哲学与人生》课程涉及案例较多,知识点抽象。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完成教学目标。
2013年迄今,笔者已经完整讲授了3个学期的《哲学与人生》。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感性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阶段,并不愿意主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较,《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偏重理论、许多要点过于概念化,较难通过现场活动学习知识点。学生缺乏实际体验,自然会从心理上对《哲学与人生》课程产生畏惧不学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有效掌握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讲授《哲学与人生》,必须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理念:学习哲学并不是如学生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远离生活,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哲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实用知识。哲学知识全部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实际活动,经过人类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指导每个人在客观世界的行为。
怎样体现哲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案例。《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引用教材案例,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甚至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当在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实际的深加工,力求将哲学知识与客观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用途和乐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下文将由浅入深地讲解有效利用教材案例的教学思路。
二、还原压缩的案例
教材中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但限于篇幅,这类案例都采用文字说明,充其量配一张黑白图片,形式简略、内容压缩。处理这类案例的方法难度不大,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原丰富原案例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1:教材P67 “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两段视频:一是2005年颁奖典礼的现场视频,概括介绍了洪战辉的真实事迹。二是电视栏目《中南纪事》对于洪战辉的专题节目《走近洪战辉》,深入到洪战辉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优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
案例2:教材P77“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周星驰先生的个人经历。笔者利用河北卫视《穿越经典》栏目中《周星驰系列之风雨成名路》,节选其中的部分片段,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明星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三、延伸简单的案例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较为简单,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余地,甚至可以与时俱进地提出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趣,消除对哲学知识古旧难懂的误解。处理这类案例对授课教师的查找资料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1:教材P2“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美丽的女中职生如何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专业,原文如下:
王莉丽性格文静、身材高挑。在中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上高中,将来报考大学。但王莉丽从小就热衷跳舞,学习成绩一般。和家长商量后,王莉丽决心报考艺术院校,继续自己的舞蹈梦想。遗憾的是,王莉丽在复试时未能通过,失去了做专业舞蹈演员的机会。由于王莉丽身材较高,最终被外事服务学校录取,学习空乘专业。王莉丽的舞蹈功底在空乘专业技能训练中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她的站姿、坐姿、服务礼仪等都非常标准、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认为该案例内容和结局过于简单,较难与知识点相结合。根据空乘专业的特点,笔者按照以下4个步骤例举了多个案例,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步骤(1):“预备空姐”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做好哪些客观准备。
步骤(2):“空乘人员求职”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经过哪些激烈竞争。
步骤(3):“90后空姐的工作”案例,说明空乘人员的职业要求与日常工作。
步骤(4):“高铁乘务员”案例,说明中职生应当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职业。
案例2:教材P16“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知识点,引用的案例主要是用文字和数据说明地球存在的各种地质运动,缺乏直观性。笔者根据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更多直观、有趣的自然科学案例。具体包括:
案例a:科普视频“已知的宇宙”,说明宏观世界的宇宙一直在运动。
案例b:动画“人类进化简史”,说明人类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发展进化。
案例c:记录短片“一块猪肉的一年”,说明看似静止的物体,内部变化从未停止。
案例d:科普短片“液体中的与鲸鱼”,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细胞都处在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并为之努力。
案例e:“引力波”的科普介绍,说明在客观世界,运动是永恒的。
上述案例都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题材新颖生动,内容具备现代感,学生在愉快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一知识点。
四、反思特别的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还存在少量特别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较少现实基础的支撑,童话色彩较明显,引用讲解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反感。对待这类案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理念顺势而为,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甚至提供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案例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效果。处理该类案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
案例1:教材P8“人生的道路不止一种选择”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两个中职生一毕业就辗转在三个大城市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原文如下:阎海和阎峰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在北京创业,设计个性化的皮包。北京的流动人口多,市场前景好,但房租很贵,经营成本太高,对于刚刚创业的他们来说,承担不了。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在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做同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经营成本降低,但是个性皮包的市场狭窄,业务得不到发展。最后,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到上海创业。在上海绍兴路上租房,做个性皮包设计生意。绍兴路有许多旧书店,来往的学生及外籍人士较多,他们很喜欢这家充满个性的小店。不到一个月,小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该案例存在不合理之处:(1)2个中职毕业生转换了3个城市创业,其中2个国家级超大城市,1个省会级特大城市。中职毕业生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独立适应如此频繁和剧烈的创业变动。(2)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成本一样高昂。在北京因经验成本高而创业失败,在上海也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3)两个中职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而且可以承受两次创业失败的代价,不符合中职毕业生普遍的经济状况。(4)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才济济,学历不高且毫无工作经历,仅靠一些简单的创业思路是不太可能被市场接受的。
根据上述思路,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点明该案例有不实际之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分组思考和讨论,找出该案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就业环境。
案例2:教材P3“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初中生考取高中但最终选择中职,学习服装设计技术自我创业的故事。原文如下:中职毕业生小赵中考成绩并不差,大大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小赵却不想上普通高中。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兴趣和特点,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创业,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或许更有利。最终,他选择就读职校,学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不仅使自己在家乡立稳了脚跟,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还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带了8名学徒,他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被县工商局评为“十星个体户”。
备课过程中,笔者同样感到该案例出现了以下几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1)能以高分考取高中,却主动降低要求读中职。(2)中职一毕业就创办企业,没有说明资金来源。(3)中职毕业生的服装设计技术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没有独特的工艺水平,但却可以带8名学徒。(4)短短几年就被评委优秀个体户,评选条件模糊。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在总结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一份真实的案例:一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维吾尔族少女,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师。学生将两个案例相互对比,能够更加深入、明确地理解哲学概念“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哲学与人生》的任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则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案例,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根据教学要求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在备课时必须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标准,仔细研究课程的每一项案例。根据教学知识点,挑选有吸引性、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案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 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6-01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渗透,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它既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但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却由热门走向平淡。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就业,而且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也比较低。究其源由,有中职学校就业部门的问题,也有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那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质量问题,技能不好,素质不高。而导致这种情况最基本的原因还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比较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的培养与市场的发展严重脱节。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专业课课程的结构非常地不合理,不能与时俱进,而比较陈旧的比较过时的课程又剔除不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科目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课时开设过多,有的课时开设过少。
2.专业课课程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导致就业对口率比较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较强的实用性,跟不上企业的需求。据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反映,课程中的内容听起来都对,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到岗位上后感觉用处不大。
3.专业课课程的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选定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的呈现比较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总之,没有把学生放在主置,没有因材施教。
二、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在国民的学历普遍有所提高,但能够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的人才还比较缺乏。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靠短期培训,还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进行改革。去除现存陈旧的思想、落后的技能、无用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先进的思想、技能、方法武装我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有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根据我多年从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经验,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以市场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新理念
2.以素质为本位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新理念
3.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新理念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考核探索
1.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和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相违反,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2.考核方法
以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考核机制主要是以“理论”加“实作”相搭配,而现在已不能满足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可以通过对考核方法和考核形式的改变,让考核的多样灵活,让考核真正适合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核
教师设计好考题后,公布考题内容。规定完成的时间和要求,把学生进行分组,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 比如说在Flas设计这类的课程中,可以采用这样分小组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学生所学技能与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就是学用结合,通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技能。比如在学校运动会、晚会这类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摄影技术和影视动画能力进行后期制作,形成宣传片;或者是用Photoshop设计一些宣传海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3)实行顶岗实习,以岗位的要求进行考核
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在企业中能够完美地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让考核更完善更能与社会的发展接轨。
以上所述是本人多年从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想要发展壮大,就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从教学观念、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等三大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当然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并不是由几个老师就能完成的,这项工作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所以少不了我们的政府、教育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改革初探 闫金亮 《新课程(中旬)》 2012年07期
[2]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国俊保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