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8篇

时间:2022-10-20 19:0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

篇1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育人原则

在新课改大潮中,我校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特长教育,形成了“合格+特长”的办学特色,响亮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教育思想:不以牺牲德育为代价要分数,而要向德育要分数;不以牺牲体育美育为代价要分数,而要向体育美育要分数;不以牺牲兴趣特长为代价要分数,而要向兴趣特长要分数。

学生成长导师制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给导师,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导学导行,导言导心,导困导挫;对受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思想与心理、行为与习惯进行了解和劝导,做到既教书育人又服务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弥补班主任一人管理不足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以导师进寝室,提升寝室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导师工作的。以寝室为单位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原则上一个导师负责一个寝室,走读生平均分配给班内导师。我校184个寝室,共安排导师201名,一个导师负责10—13名受导学生。自2010年开始,我校2600名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导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教辅后勤人员通过辅导培训,也都加入了导师工作的行列,真正实现了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良好开局。

1、伴随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秭归二中“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秭归二中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制度》,建立了《导师考核方案》,印制了《学生成长导师手册》和《学生成长报告册》,并把“加强学生德育管理,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确定为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政教处负责全力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

2、《学生成长导师手册》和《学生成长报告册》是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制过程管理的重要载体。《学生成长导师手册》由导师填写、使用,受导学生每人一本,详细记录了学生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如学生体质状况、乡镇学生在县城的姑舅姨等社会关系,同时也记录了学生自入校以来获奖、受资助、包括师生交流记录的详实内容等等,若导师因工作发生了变化,但学生基本信息却得到了延续。《学生成长报告册》由学生填写、使用,学生人手一本,全方位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每半月至少书面反思总结一次,每月交给自己的导师检查一次,同时向导师汇报自己当月的成长情况。“两册”并用,实现了师生全面了解,及时沟通,适时引导,导师指导下学生稳步发展的目的。

3、学校统筹,每月安排一个周一下午半天时间全校集中开展学生成长导师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完成,一是班主任集中本班导师互通情况,导师介绍受导学生本月各方面情况,班主任总结班级管理情况;二是导师进教室,就典型受导学生的典型事例做分析和引导,统一班级思想和奋斗目标,规范班级行为管理;三是导师进寝室,单个倾听学生心声,集体解决学生困惑,引导寝室成员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指导寝室内务整理和寝室文化建设等。

4、严格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考评机制。依据《导师考核方案》,每学期结束由政教处负责对导师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以满分10分直接计入教职工量化考核。考核从“两册”记录和使用情况、受导学生寝室每月文化创建的评选结果、受导学生违纪和流失情况等三方面进行量化,通过结果的考评来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今年春季学期,参加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201位导师,最终考核结果最高的得9.6分,最低的得7分,这个差距足以对整个量化考核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流失这根红线,无论是“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的评选,还是“先进工作者”、“十佳教学能手”的评选,作为导师,只要受导的学生出现流失,都将实行一票否决。

三、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我校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本着发展性、个性化、渐进性、保密性的原则开展工作。两年来,全体导师完成与受导学生约谈近两万余次,约谈记载近百万余字,建立《学生成长导师手册》和《学生成长报告册》五千多册。我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每一个收获都可圈可点。

1、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开展实现了师生“双赢”

作为导师,在完成导师工作的过程中,走进学生心灵,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同时,矫正、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清洗着自己对学生爱的灵魂;导师在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也规范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导师在与家长交流、走进学生家庭的同时,促使自己更多地思考教育的现状,强化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定了“责任,教师的良心;明天,学生的希望”、“教育孩子三年,想着孩子的三十年”的育人思想。

我校王敏老师对工作十分负责,高一时受导了一个叫张萌的学生,该生进校后的两天时间里均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郁郁寡欢。作为导师,王敏看出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纠结。王老师没有直接找学生了解原因,而是从《学生成长导师手册》上的基本信息入手,得知孩子的母亲在中考前2个月时因病去世了。此时的王老师从一位母亲的本能角度,走到了张萌的身边,从伸手整理她的衣领到亲手抚摸她的肩膀,到学生敞开心扉痛哭、扑入自己的怀抱,受伤的孩子在走进秭归二中后的第三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导师。李双红是我校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一位优秀导师,工作中善于思考,活动育人走出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在学校统一开展的评选“阳光女孩”、“正义使者”、“自强典范”、“助人楷模”、“礼仪标兵”等活动中,他带领本班学生在教室里召开了别开生面的颁奖晚会,真实生动的颁奖词让获奖者感动,也让书写者释然;现场学生主持对获奖者的采访、获奖者有幸与颁奖老师合影留念等让师生动容、欣喜不已。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开展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老师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素质和管理能力,转化学生的同时提升了自己,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为学生,他们更是开展导师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导师不是学生违纪后的指责者,更不是校规校纪的执法者,导师是学生前进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灵的守护人,是学生不断奋斗的鞭策人。有了导师,学生的生活上就多了一个朋友、心理上也多了一个信得过的知音,有了导师,学生在秭归二中就有了依靠。

2、学生成长导师制成功打造了我校优秀寝室管理这张名片

我校184个寝室,个个寝室有导师,教师在教室结束教育教学之后,时时还在想着自己负责的寝室,三餐时间、就寝之前,总不忘到寝室去转一转,问一问寝室同学关系、晚上就寝纪律,看一看鞋子摆放是否有序,厕所地面是否干净,询问寝室长本月是否能获得“十佳寝室”称号,与全体室员共同探索寝室“幸福公式”等等。为优化寝室管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学校特意安排了有多年德育工作经验的政教员李胜军老师负责寝室管理,他工作在寝室,食宿在寝室,带领另外四位寝室生活辅导员创新工作,由过去的仅为事务性管理转向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督查、创建温馨和谐的寝室环境等综合性教育。政教处通过每月一次的室长培训、“十佳寝室”评比、寝室文化创建等活动,师生一道把学生寝室建成了学生在校的家,打造成了我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过去是学校怕来校检查工作的领导到寝室去,现在变成了校长主动引领来校的领导到寝室去。县委县政府等领导来我校检查工作时,尤其对我校的学生寝室管理赞不绝口:“二中的学生寝室真干净,二中的学生寝室管理真了不起,超乎我们的想象!” 今年6月28日,由文化部牵头,在香港特区和湖北省政府的安排下,由县政府和县教育局联合组织的近400名香港师生访问团来到我校,我们就让我校师生带领香港客人走进了三十多个学生寝室,让香港师生从我校学生寝室内务整理和寝室文化建设来感知内地中学教育现状,两地师生床头对坐,促膝畅谈,交流学习心得和生活感受。

3、学生成长导师制得到了家长的称赞,社会的认可

从我校毕业的学子张义波曾作为湖北唯一获奖人选荣获首届“中华新二十四孝”称号,学校感受到了导师育人成功后的无比欣慰。去年11月9日,茅坪初中学生任天助的家长来到秭归二中,要寻找并感谢自己孩子的救命恩人。原来茅坪中学任天助同学在放假回家途中突发疾病晕倒,沿路围观人群众多,但却无人主动施救。正路过此地的秭归二中两名学生何训才、熊伟发现后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在路人不可思议的眼光中,在拦截出租车无果的情况下,毅然背着任天助同学拼命跑向了医院,挽救了任天助同学的生命。秭归二中每一名学生思想的进步,人生价值观的建立,无不倾注着每一位二中导师的心血。

4、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推进,创建了和谐稳定的二中校园环境

我们常对导师们说,教育好一个特殊学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拯救了一个家族。学校把教师的导师工作情况纳入量化考核,用制度落实了学校的全员育人工作,从老师们仅关注尖子学生到现在导师们更关注德困生和特异学生,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这一切有效防止了特殊学生的思想滑坡,满足了学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关注的欲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违纪率和流失率。2011—2012学年度我们做了统计:全年全校2600名学生违纪共22人次,其中高一15人次,高二高三分别为5人次、2人次;因各种原因学生流失共9人,其中高一7人,高二2人,高三没有;2054位住读学生每人一个的寝室木壁柜门全年共损坏8块,其中高一5块,高二高三分别为2块、1块。从入口看出口。通过教育,秭归二中的学生理想信念提升了,行为习惯转好了,生活更加有热情了,心态也更加阳光了,校园环境更加和谐了。

篇2

1.学校“阳光教育”特色价值观的确立

在对现代学校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历史、老百姓对学校的期盼,经过全校师生充分讨论,我们形成了“阳光教育”核心理念。“阳光”除基本意义“日光”外,现代汉语词典里还有“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和“公开透明”两种含义。在人们心目中,阳光代表着向上、温暖、活力、多彩等。学校“阳光教育”凸显现代基础教育的特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其核心价值包括公正与尊重、赏识与激励、责任与能力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同时,“阳光教育”理念继承了以尊重、责任和爱为文化内涵的办学传统,也直观地反映了农村学校面积大、花草品种多、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等地理环境特征。

2.“阳光教育”的实践探索

形成共同愿景。在专家指导下,学校领导进行系统STWO分析,在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大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创设生动活泼、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打造阳光校园,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教师实施阳光教育举措、学生争做阳光少年、家长乐行阳光家教三个层面,力行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美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培养具有真善美气质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阳光向上、勤学自律、博识善思、勇于创新、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向着事业、学业乃至整个人生都在追求至真至善的境界努力。

全力营造阳光育人环境。阳光育人环境体现为:绿色人文、优美和谐的阳光校园,团结互助、激励进取的班级文化,温馨典雅、活力亲和的办公室文化,平等互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能发挥寓教于景、于事,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整体布局、文化主题设计、教室布置、办公室布置等都彰显“阳光教育”办学理念。

构建阳光活力课堂。阳光活力课堂要求教师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校通过“三备、二课、二评”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评课反思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改革教研组的组织与活动方式、改革教案与导学案的形成与呈现方式,形成了以“自学、研讨、指导、检测”为核心的“四步教学法”。同时,每学期近20个学生社团蓬勃开展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积极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到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

实施阳光德育实践。阳光德育体系的构建是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三类主体阳光心态形成、乐行阳光行动的过程。学校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发阳光德育课程,围绕阳光心态、阳光目标、阳光行动等主体形成了初一至初三校本德育教材,并通过班主任组织实施;二是针对农村初中生普遍自控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开展阳光德育主题活动,如“阳光少年我自律”“阳光少年我好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学校特色建设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特色建设实践,学校的环境与师生精神面貌在逐渐发生变化,学校的知名度、满意度逐年提升,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全体师生更加努力,在实践中践行“阳光教育”理念,不断以创新精神充实“阳光教育”的内涵,打造出农村初中校“阳光教育”特色。

篇3

一、校园文化的价值

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往往能反映学校师生的才情和精神风貌,而其校园文化的风格是否严肃高雅,也往往体现学校的特色和水平。因此,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之间的文化竞争。明智的治学者总是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铸造名校品牌,让文化成为学校的名片。

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它的价值何在?怎样建构农村初中校园文化才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校园文化是师生们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结晶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氛,从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就内容而言,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尤其是软件的体现,即优秀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形成美好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以文化之”,文之以晓理义,化之以成人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要义。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被师生接受,就如江河之水,有浸润天地万物之功,因势利导之智,百折不挠之勇,让人脱离了低级趣味而趋于完美。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促进学校的健康文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

1.优良的校园文化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纪,以及教育教学的风格,无一不通过“以文化之”,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提倡诚实守信教育,让学生保持本真做人,教化铸造师生真、善、美的灵魂,培养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向上进取的精神,从而增强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校在开拓创新和谐进步的良好校风中健康发展。

2.优雅的校园文化促进优良学风的生成。校园文化通过文化为载体,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来陶冶人的情操。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起学习文化科学的热情,充实完善自我的上进心,自觉养成好学乐学的风气,生成优良的学风。

3.优美的校园文化促进高尚人格的养成。校园文化的功能,在于育人以至“化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启迪人、开化人、铸造人、提升人、完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阳光心态,使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涵养德行、陶冶情操、砥砺品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知兴衰荣辱、懂礼仪廉耻、讲无私正气”,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养成理性平和的处世态度、追求崇高的理想境界,铸造高尚的人格。

4.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怀。教师的“传道授业”无疑要传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和爱国爱民之“道”,授建国强国之“业”,而校园的各个人文景观,也无一不体现“传道授业”的理念。所以,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感到无比荣光自豪,从而增强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意识、社会荣辱观念、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与高尚情操。

二、农村初中校园文化的建构

建构是指人们对一个结构内的元素以及元素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映射的产物。也指构筑,建造。校园文化建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环境、制度、管理、行为、习惯、精神、状态、心理、道德、修养、礼仪、风气等等。因此,建构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必须在这诸多方面渗透,以彰显其文化特色。

1.农村初中校园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即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域的土壤,通过各种形式向师生宣传本民族本地域优秀的人文历史、良风美俗,提高师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使他们自觉地从善而学,从而成为一方民族优秀特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表者,这样,自然铸造了师生健康完美的人格而突显出民族的个性,农村初中学校的品位及特色自然在师生们的个性才情中得到充分彰显。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农村基础教育应立足于服务农业、富裕农村和教育农民,农村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建构要从本土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乡土人情,充分挖掘文化积淀,特别要立足农村经济发展、政治和谐与社会进步的实际。所以,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决不能忽略“民族”和“特色”,应突出本土化的色彩、本真化的内容和本色化的个性。

2.农村初中更需要整治校园,营造人文氛围。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建设相对落后,但可以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弥补硬件的不足。同时,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简朴丰富的载体来呈现,使之闪耀人文的思想光芒,飘逸自然的和谐优美,塑造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时时感受与体验到文化的灵秀与雅致。环境育人的功能要求我们在校园环境植入浓郁的文化元素,给校园景观赋予文化内涵,突出科学理念、民族精神、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营造愉悦向上的育人环境。为此,农村初中校园的一草一木乃至一厅一室,一面墙壁,一个角落,一张桌子,一块玻璃都应该是自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所以,具有优秀文化素养的治校者都注重校园的整治,以校园文化为中心,把握“严肃”“高雅”“简朴”“洁净”的原则来进行优化、净化、绿化、美化建设,营造洁净优雅的人文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生活学习的和谐环境。因地制宜,种植树木花草,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建些亭台或水池,供师生休闲时读书观赏;在重要场所,设计生动形象的校标、庄重的校训标牌、吉祥物或雕像,在图书馆、教室写些先哲名家关于修身励志的格言,在一些人群过往较多的重要场所建造宣传橱窗来展示师生的各种优秀作品,展示学校特色文化。这些建筑都要力求庄重幽雅。所以,农村初中校园的优化美化需要从办学的理念、文化的熏陶、育人的功能来进行总体精心规划,样样都要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和彰显鲜活的生命,要让树木花草含情,墙壁也能说话。比如,给树木花草挂上标签,写上物种科名及简要的生长条件等,在草地插一块《小草的话》:亲爱的朋友,我虽然是一颗微弱的小草,但给大地增添绿装,请多多呵护我,别把我踩坏了……如此等等,不仅提醒人们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而且,让人在一种无形的导向和文化氛围中倍受感染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

3.农村初中更需要校园制度与文化并行互辅,铸造高尚、文明、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校园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制度管人,文化管心。文化往往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潜移默化是巨大的,它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激起共鸣,从而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和约束力,进而规范自己。因此,在制度制定之后,必须大力宣传规章的真善,抵制歪风陋习。使粗俗的言行举止受到约束,歪风邪气没有市场,善行正气得到张扬,崇尚真善美,拒绝假丑陋,让“养成”和“约束”深入人心,力求:树起一面旗帜,站起一排标兵,形成一种良好习惯,铸造一种高尚的人格。

4.农村初中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者、体现者和参与者,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学生这一主力军来参与和完成。侧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厚德载物的道德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仁政、德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等。侧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让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为培养具备高尚道德情感、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1]

5.农村初中教师必须要时刻注重师德修养,以文化的气质影响学生。校园文化建设靠全体教师来完成。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楷模。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严以律己,在德行上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做学生的表率,在学问上做学生的导师。即应该有博学、博爱、博雅的修养。博学,即专心学问,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和教育教学艺术。博爱,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差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博雅,即能淡薄名利,心胸开朗,敬业爱岗,当好一名园丁。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化人。而有这样良好文化修养的教师,他也一定能以他的德行才情影响学生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崇敬和效仿,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文化品位的提高自然不言而喻了。

6.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要敢为人先,不负使命,率先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文化人,濡染学生文化气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认为,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化学生“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有着具体直接的特殊使命。“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课就是一门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思想政治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农村政治教师既感到无尚荣光,也应该掂量到肩上的时代使命与民族重任,不辱使命,大胆创新,努力打造,把思想政治课堂变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殿堂,有序引导学生延续传承文化的训练场,寓教于德,寓乐于德,以德育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坚守阵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农村初中学校同时必须强调把教学摆在首位,校长要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并指导教师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文化、发现文化、获得文化的乐园。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作为德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发扬民主,致力营造创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领悟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产生继承发扬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思想政治课堂不是“一言堂”“满堂灌”,而是“群言堂”的师生互动,是问题导向性的、任务驱动式的、师生主动有效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以获得文化知识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进一步实现由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的转变,从而提高农村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农村初中政治教师除了打造好第一课堂,还要带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师生的文化才情搭建展示平台。坚持以校园文化为中心,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学生个个都要参加一项或多项活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合成立各自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也应该更加广泛,且注意面向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面向现代科学,如民族器乐、民间手工艺、民间体育、民歌采集、电脑制作等等,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获得创新的成功喜悦,在愉悦的实践中充实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学校还要为师生的发明创造搭建展示文化才情的机会和平台。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各种全校性的比赛活动,并且认真地进行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于是,师生的文化才情得到了充分地展示,自然调动他们学习和弘扬民族文化崇向现代科学的积极性,个个都成为才华横溢的文化人,那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打造出来。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要做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行者引路人,打造好第一课堂的同时,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农村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之责,农村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7.农村初中校长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军人。一个学校能否办得起色且有特色,跟校园文化密切相关,而校长又是关键。因此,农村初中校长要做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军人、掌舵者、营造者,始终要有文化办学的理念。这就要求校长自己首先是一个文化人,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真正理解领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静下心来好好地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同时,要努力打造一支有过硬本领的教师队伍,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关心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生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给他们提供成就事业的机会和平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唯德重用。鼓励教师成才出成果。有了文化素养高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的支撑,农村初中名校的打造自然水到渠成。

人文兴,学校兴;民风淳,社会和。因此,建构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师生的激情,营造呵护农村文化生态,是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者和政治教师等治学者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不懈的追求。缩短农村校园文化构建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使农村校园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村民净化思想的净土,传承乡村风土人情、传统美德与淳朴民风的桥头堡,乡村群众守望道德底线的阵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的高地,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

篇4

【关键词】初中校园;和谐德育;建立及意义

近年来,笔者发现初中学校的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一面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带来的与本地学生生活与学习习惯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一致与矛盾,另一面是由于家庭离异、亲人去世等原因带来的初中生教育难题。特别是部分学生由于在校内没有建立良好的交往习惯与机制,碰到问题与矛盾往往交由社会人员来野蛮参与,使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校承载着教育与引导青少年的重任,所以运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走上正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学校教育来说任重而道远。

一、对“和谐德育”的认识

我们认为,如是学校不是学生的家,不是学生心理上的家,学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没有倾诉的场所,他们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求问题解决,所以形成一套校内相关德育机制是相当必要的。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一)民主融合的师生观: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所谓整体化的大德育观,指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三)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知情意行“四环节”和谐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的程度。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二、和谐德育氛围营建的策略

我校的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措施――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已经实施近5年,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该考核评价的经验在《绍兴县报》作了典型报道,市、县宣传部也对本形式作了研究,拟在推广之中。

我校自设了《学生成长档案袋》对学生的成长作全过程的记录,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作出了全面的评价。

我校自设了《德育导师》加强对问题学生的一对一帮助和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各具体部门看,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

第一,开设心理咨询室,配设专业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他们平时对老师同学存反感的态度,在碰到问题时他们就会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造成交往问题社会化,给学校工作带来被动。心理辅导室在辅导学生时采用的是接纳、尊重、倾听的态度,有助于他们逆反心理的缓解,使他们在碰到急剧恶性事件或者重大困境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心理支持。第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内要充分开设、黑板报、宣传栏等,确立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第三,通过开设活动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减少社会上拉帮结派、称兄道弟行为对学生的诱惑。

三、和谐德育的意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就是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学生如何走班选课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生们不再按传统做法分班,而是“选课走班”。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

选课走班是怎么回事?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学生人手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介绍了学校全部课程的设置目的及要求,比如初中语文为必修课,如果有余力想进一步提高,可以选修名篇欣赏、演讲与口才、议论文写作、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就细分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汽车技术、影视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9个模块。“我们开设了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每个年级都成立自主研修学院,有些学科不需要学习的学生可以在此相互切磋。”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学校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好多课堂上,相当一批学生已经不需要学习了,必须把这部分学生解放出来。还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学生听不懂。开发适合不同类型学生需求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正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目前来看,除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我国高中的“走班制”尝试主要集中在选修课方面,还有的高中则在必修课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探索。具体来说,学校推出几十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选修课程通过可以获得一定学分,作为学生综合评价所用;另外,在必修课方面,则推出A、B、C等不同课程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与以前学校按学生的成绩分班不同,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今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先拿英语试水,在高一年级实行英语“走班制”教学,该校校长申屠永庆说:“英语实行‘走班制’,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法,这是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其实,早在课改开始之时,浙大附中教科室副主任王保全就已着手研究走班。全年级12个行政班,英语分为三层教学班,包括2个A班,8个B班和2个C班。A班,着重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B班,着重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加大思维力训练;C班,着重学生的基础强化。那么,对学生的分层依据是什么?除上学期的期中与期末成绩外,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同样关键。“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一定出众,但英语素养很高,表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强,更适合在A班。”申屠永庆说。9月,物理与地理两科也将进行分层走班。因为,这两科的学生差异大。如果条件允许,数学也将进行走班。每学期结束,进行一次调整,有小部分学生可以升或降。流动的依据,同样,除了一学期的成绩,还有任课教师的评价。不再唯分数论,意味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将发生改变。“现在,得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发言、小组合作,还有完成作业等情况。这些,都是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力和毅力。”王保全说。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在新学期扩大必修课走班动作:所有科目都分层走动。12个行政班分为科学与人文两大类,由学生自主选择。之后,再进行各有不同侧重的走班。比如,人文类学生的物化生科目不分层,政史地分。科学类的学生,则反之。语数外三科,所有的学生均分层。

目前,人文类共有4个班,分A、B两个层次(B班学生的基础相对扎实)。科学类共有8个班,分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基础,逐级递增)。同时,配之相应的选修课。比如,人文学部侧重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课程,科学学部侧重与化学、物理有关的课程。成绩,是杭师大分层的主要依据。这由三部分构成,期中、期末考试各占40%,省考试院统测占20%。期中过后,将进行一次微调。再流动的依据,仍以成绩为主。

走班后怎么管理

2008年秋季,浙江省高中开始实行新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的课程由以前的必修课改成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学生在上必修课时,按照原来传统班级的模式,在自己教室上课,而选修课,则根据自己的选择去选修课教室上课。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从学习规律上来讲,这样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但“无班级管理”是组织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就要考虑学校的师资、班额等种种因素。

在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看来,“无班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在多广的空间继续,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他认为,在没有班级的情况下,学生们能否做到自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据了解,美国实行“无班级管理模式”的高中,基本上都辅有发达的学生自主测评系统,也都设置有负责学生指导和生涯教育的学生指导中心,并安排有全职辅导老师,但我国高中类似的专业服务还很缺乏。“只有把这些配套‘设施’做好了,才能让‘无班级管理’遍地开花。”王海勇表示。

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行政班仍保留,每班都有班主任。自习课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由班主任操办。同时,搭配成长导师。每位学科的教师都担任导师,负责10名学生。上周五,学生们刚完成导师选择。导师的角色,更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学业与心理成长。今后,将由他们牵头各自的小型家长会。家长想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既可以给导师或班主任打电话,还可以登录新建的管理平台。每天,各科老师都会更新学生的情况,包括出勤、作业和状态等。今后,班主任是否会消失,渐渐被导师取代?“这肯定是趋势。虽然,这样会没有班级的归属感,但同时,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去更好地自我认知,增强社会化的能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任学宝表示。

而当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还在保留行政班和班主任的向前过渡时,北京市十一学校已经取消了行政班,对相关管理职责进行了大调整。为了及时听到师生的心声,做出正确决策,自2007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减少管理层级,年级学部成为骨干部门,集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于一身,副校级干部兼任年级学部主任。中层部门由管理部门变为职能部门,与初中年级学部、高一学部、高二学部、高三学部、国际学部协商工作。学校用了近3年时间,把原有的十几个中层部门压缩到4个,即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工会。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学部、各部门双向选择,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位教师。

学部下面分若干项目组,高二年级学部主任王春易说:“我们学部就分为自习、课程管理、咨询师、诊断与评价等项目组及学生管理学院,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咨询师、导师。”没有了传统的行政班,学校里少了些行政的硬力量,多了些平等的氛围。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班主任不复存在,代之的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导师和咨询师。

学校对于学生侧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占对学生评价比的50%。高中历史教师李亮说,应对高考只是教师和学生的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未来,要学会学习,要有更高的理想,这是师生的长期目标。李希贵说,学校领导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师生培养良好的感情,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当大家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时,变革之路上的坎坷才会被认为是暂时的代价。

试点推广的探索之路

2005年秋季开学,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老师们发现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则“吃不了”。面对此种情况,经过研究,校长唐一飞决定实行走班制。即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全面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参加每天6节课的常规教学外,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需要,到学校开设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计算机等教学班,继续上课。这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重新组成新的教学班上课。唐一飞说,走班制教学相当于大学生选修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科有“跛腿”现象,或者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提高,都可以自愿报名选择走读班。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但专家多持肯定态度。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叶显发教授认为,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快、慢班,而是按学生能力分层教学,体现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自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提出深化课改,加上首批开展试点的4所高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青田中学和义乌中学),目前在浙江省教育厅备案开展走班的高中已有11所。除了这些省教育厅试点推广的学校,浙大附中也在新学期尝试:在英语课中进行分层走班。“初中进入高中后,是一个转变。不少学生,会发生变化。单纯以中考成绩分层,并不科学。先给他们一个学期的适应,同时,老师需要一个学期的考察。”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13-02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工作一直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只有直面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宿舍管理现状,认真研究和寻找其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完善学校管理体制,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宿舍管理是一个令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和班主任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管理力量薄弱的农村初中,宿舍管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宿舍内务卫生“赃、乱、差”

用“赃、乱、差”三个字来形容一些管理薄弱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的内务状况一点也不过分。在一次突击性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宿舍的地面上扔满了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有班主任反映,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清洁活动,然而清洁状况保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打回原形”。一些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乱摆、乱放、乱挂个人物品。当问及“你们起床后会叠好被子吗”“有整理好内务的习惯吗”等问题时,部分学生坦言:“只有检查评比的时候才会这样做。”

(二)宿舍公共资源财产损坏、浪费严重

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门窗、床架床板、水龙头等公共设施被学生恶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在离开宿舍时不关水龙头,任凭水“哗哗”地流掉;不关电灯、电风扇等电器,任凭电白白地浪费。

(三)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在一些管理薄弱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我们还可以看到学生在宿舍区大声喧哗怪叫甚至抽烟、饮酒、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学生之间的矛盾经常激化爆发。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晚上休息不好,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安全教育不到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由于宿舍管理不到位,一些学生借中午、晚上睡觉的时间爬墙外出,偷食周边村民的瓜果,群众意见很大,破坏了学生和学校的形象;同时学生爬墙外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马岭镇初级中学两年前就有学生晚上擅自爬墙外出游泳而溺水死亡的严重安全事故,这次事故给学生家庭和学校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原因分析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学校发展进步的障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寄宿制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的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宿舍的认识停留在“学生睡觉的地方”这一层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宿舍是学生又一获得知识、获得友情、培养合作精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阵地,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抓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由于重视不够,人、财、物等力量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致使宿舍问题频频发生。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管理力量有限,管理空白点与盲点较多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寄宿制初中办学经费及人员编制等限制,学校后勤人员非常紧缺,有的学校没有专设宿舍管理人员岗位。例如,笔者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宿舍未设置专门的宿舍管理岗位,全校所有的男、女生宿舍只有一个校警兼管宿舍,而他所谓的“管理”就是每天开、关宿舍区的大门。平时纪律等情况主要依靠各班班主任和值日老师在教学之余到宿舍巡查督管。此外,目前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的待遇普遍偏低,部分班主任出工不出力,工作应付了事,管理效果不佳。一些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宿舍内务卫生情况由学校团支部组织学生检查打分,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且缺乏有力的监控,所谓的“检查”往往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这样,出了问题没有办法发现,即使发现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反馈,更谈不上整改完善了,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虽然一些农村寄宿制初中宿舍墙上挂有各种管理规定,但这些管理规定并不完全符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抄、照搬城市学校管理条例应付了事,实际上形同虚设。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连照抄的宿舍管理制度都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教师没有管理的依据,而学生没有明确的行为约束制度。

(四)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宿舍文化建设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校领导和班主任很少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研究与打造学生宿舍文化。部分学校平时只关注学生“能睡觉”这一层面上的硬件建设,而没有关注“睡得好、能发展”这一层面上的软件建设。一些学校学生宿舍内没有进行任何美化,连一句简单的温馨提示语都没有,这样生硬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其实,宿舍文化建设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被有些农村学校忽视了。

三、基本对策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基地,把它建设好意义重大。要解决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广大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宿舍管理的作用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管理者只有站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充分认识学生宿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主动投入足够的力量,把宿舍的功能作用发挥好。学校必须重新评估、认识学生宿舍现实状况,认识到宿舍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必须改善之处,并且召开领导和班主任会议,研究讨论如何搞好宿舍建设,同时广泛地采集学生和家长的有益建议,最后形成宿舍管理建设的具体方案,明确宿舍管理建设的领导机构、目标方向、操作方法等,使宿舍管理工作有力开展并不断推进。

(二)制度制定“被动”与“主动”相结合

制定完善可行的宿舍管理制度对于推进宿舍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仅仅依靠规章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科学定位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宿舍制度的制定中。学校的职责是通过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引方向和提出任务,而不是亲自去组织宿舍各项活动和管理。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适当下放手中的权利,引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主制定管理制度或为制度制定出谋划策。其次,宿舍的管理过程是动态的全面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单一过程,学校应该让各宿舍相互借鉴、学习,通过集体力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可以通过开展优秀宿舍评比活动、内务整理大赛、宿舍环境设计大赛等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最后,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制止学生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学校应该制定贴近学生实际的制度,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把遵循制度当作是自己的使命。

(三)增强管理力度

有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与难度较大,单靠班主任和值日老师的一些巡查是不够的。除了要在编制上设定足够的宿舍管理岗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挖掘周边办学资源,如争取周边的部队或企业帮助,邀请他们作为导师开展军训等活动,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平时积极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考核和问题反馈,每一项检查都要在当天向全校师生公布,做到公平、公正。

(四)开展宿舍文化建设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要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首先,整洁美观的物质环境必不可少。清洁卫生、物品摆放、整体布局这三个方面是宿舍物质文化的首要因素。在设计上应该尊重各宿舍学生的集体喜好和个人特点,鼓励学生设计出为宿舍所有成员所接受的宿舍物质文化形态。其次,学校可倡导学生制定宿舍规范歌、温馨提示、文明礼仪要求等,通过“软文化”建设,让学生体验到宿舍的温暖,使友爱互助、和谐共进成为学生共同的信条和价值追求。当一个宿舍呈现出向上、温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那学生身处其中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积极、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

(五)加强绩效考核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宿舍管理是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学校应该把宿舍管理的相关工作情况纳入班主任考核的范畴,把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评先、评优及绩效考核的条件之一,同时,学校还应出台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成效奖励机制,对宿舍工作管理出色的班主任进行必要的奖励,从而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在学生宿舍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宿舍的管理与教育两个方面的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和班主任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总之,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宿舍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创新,克服目前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7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坐落在首都文物古迹较为集中的钟鼓楼地区,是一所校史年轻、学风严谨、社会口碑极佳的初中校。学校在文、艺、体等多方面屡创佳绩,中考成绩连续14年稳居东城区首位,培养出一批批身具正气、志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的高素质学生。那么,是什么样的教育智慧让这所年轻的学校取得了如此佳绩?又是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让这里成为“桃李天下”的教育沃土呢?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北京五中分校,尝试通过对杨春林校长的专访和校园实地考察,解开这所品牌名校治学成功的教育密钥。

杨春林,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东城区十佳校长。曾任两届东城区政协常委、两届民进东城区委副主委,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北京市统战系统年度人物。1982年至1988年在北京通县二中执教。1988年至2004年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执教,先后任教学主任、教学副校长。2004年至2005年在北京市第五中学任教学副校长,2005年至今任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校长。曾在《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等多家权威教育报刊发表文章。在她的带领下,北京五中分校的“精致教育”品牌享誉京城,学校被首都新闻界评为“北京市最有影响力的学校”。

在杨春林校长和北京五中分校师生的眼中,学校的整体发展依靠的就是自建校之日起就坚持至今的“简单务实”的教育风格,从不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办学条件,而是紧扣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利用有限的教育空间,创造无限的教育价值。

杨春林校长说:“作为一所纯粹的初中校,我们所面对的都是正处于发展高峰期的孩子,因此必须坚持开展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特点的素质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决不能只用成绩和分数衡量,生存能力和公民素养、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等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而帮助学生形成这些就是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使命。”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学校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置于首位,借助教育装备、设施的强大辅助功能层层推进,让科学课程体系根植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

因地制宜 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内容,也是学校课程体系架构的“基石”。学校将鲜活、具有生命力的元素融入传统课程,通过配置现代化媒体设备和创建学科专业实验室,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体验创新、探究式教育。

学校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触控一体机,集信息化操控、大屏播放、无线联通、网络检索等功能于一身,为师生创造出智能化的新型课堂环境。这对于具有生成性特点的现代课堂来说至关重要,数字化设备搭配无障碍的网络可以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上网检索”的方式自主挖掘出更多、更全面、更新鲜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一次次即时性的头脑风暴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加深了对于重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为配合传统学科建设,学校还对学科专业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地理学科实验室为例,学校通过对实验室环境的重新设计和布置,为学生打造了互动探究的学习天地。地理实验室的顶部被设计成了一幅地球剖面图,周围注有经纬度、时区等信息;内墙上挂有多幅立体地图,其中最显眼的要数正对教师实验台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实验室侧墙摆放了多组展览柜,柜上摆放若干矿石标本;实验室中心放置了多张学生实验台,桌上各配置有一台具联网功能的计算机;除此以外,地球仪、模型展台等地理研究工具占满了实验室的角落,整间实验室都散发出浓浓的地理探究学习气氛。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可以将地理探究兴趣活动等搬到这里进行,借助高科技设备提升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体育教育同样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身处城区核心地带,学校的地面活动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并不能阻挡学生的运动热情。学校巧思变革,根据“小场地”特点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探索。结合“体育艺术2+1工程”和初中学生特点,将拔河、踢毽、跳绳、单杠运动等对场地要求不苛刻,学生参与度高的项目引入课堂,系统地融入3年的体育教学中。为酷爱足球运动的学生开发了小网足球项目,制定《五中分校小网足球比赛规则》,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比赛,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在横向空间很难继续拓展的情况下,开发纵向空间,修建地下篮球馆和健身区,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需求的同时,为校篮球队创造出专业、舒适的活动空间。软硬条件的建设双管齐下,学校的体育成绩自然也得到了迅猛提升,校乒乓球队、校男子篮球队在市、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展示出北京五中分校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有的放矢 开展特色校本课程

在构建具有五中分校特色的国家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不盲目追求课程数量和主题创新,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国家课程中缺失或强调不够的元素上。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由此开发出必修和选修两类校本课程。

学校将书法课程和舞蹈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任务重、用地面积紧张的情况下,开辟出单独空间和固定课时,让学生进行书法和舞蹈基本技能的学习。学校在两个校区内筹建书法教室,开展书法教学。杨春林校长说:“书法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光可以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书写习惯,提升书写能力,更能让他们在潜心习作时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因此,书法是学生在初中3年时间中必须坚持的教育项目。”舞蹈课程也在学校的必修校本课程中占有足够的分量,为了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拥有端庄、优美的体形,学校为女生们开设了舞蹈塑形课程,每名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舞蹈训练的机会。学校的舞蹈教室就位于教学楼内,不仅可以保障舞蹈课正常进行,还可以供校舞蹈队和校武术队在课余时间排练使用。

书法教室中认真练习的学生

学校在不断研发和完善选修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开设选修课,通过研究课程价值和教育目标构建起了理想的课程体系框架。学校由人获得幸福所必需的因素为出发点,开设了现代生活技能、美学修养、兴趣特长培养以及想象力、创新力开发四大类课程。在精选课程的基础上,外聘专家与本校青年教师一起联合打造课程,逐步从借助外部资源过渡到培养本校教师,在为学生开创良好发展平台的同时,为青年教师搭建全新的成长空间。每周五下午都是学生自发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时间,烹饪课堂总能收获很高的人气。身着绿围裙的“教师大厨”会带领学生在专业的烹饪教室中烹调美食,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新技能的快乐。

开阔视野 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学校为他们开发了综合实践课程,借助“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得到更加全面、立体的锻炼。

学期中,学校分年级开设了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系列课程,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跨出学校大门。在多年的努力坚持下,学校的定向越野活动已规范为系列化。初一年级学生以景山定向越野和北京植物园定向越野为主,初二年级学生则在香山北山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初三年级学生参与野外生存训练,绿野寻踪,回归自然。定向越野活动的地形范围由简单到复杂,学科覆盖由单一到多科联动,帮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全面、综合学习应用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师参与到综合课程中,指导师生更加科学地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发了胡同文化、消费者权益调查、汉石桥湿地考察、陶艺村陶艺制作、“感悟古都―我眼中的故宫”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优秀意志品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享受阳光、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中收获成长。

为践行科学教育,学校综合利用校外资源开辟了6个系列的科技教育基地,如密云奎百宜生态农业科技园、北京农科院食用菌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组织学生走进基地感受不一样的体验课程,近距离观看和动手操作,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针对毕业年级,学校还保留了“登泰山、拜孔子”特色活动。“拜孔子承国学精粹,登泰山抒壮志豪情”,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放松身心,更能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感受文化,领悟精神,强健体魄。杨春林校长说:“我已数次随初三年级学生登顶泰山,陪着孩子们,拉着、拽着、搀扶着,跨过几千级台阶。每当登顶成功,都禁不住掉下眼泪,感动500人中无一人掉队的坚韧作风,感怀与孩子们手拉手度过的美好时光。”

假期中,学校启动“访学考察”活动,组织近百人的师生队伍到长白山、云南、台湾等地参观考察。2012年,学生曾跟随科学家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相关科学考察活动。2013年暑假,共有14个学生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参加活动,其中有74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沿长江游历蜀国风光,进行“蜀风楚韵―成、渝、三峡文化调研”活动。行前,教师特意带领学生诵读了《诫书》《出师表》等名篇。当学生带着“一肚子”诗文辞赋走进武侯祠,看见郁郁葱葱的松柏,便脱口说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词名句。当学生游历三峡时,也会在随笔中留下自己创作的诗句―“暮至渝州港,登舟泛大江。行舟乘浪去,丽景醉人长。”创作虽显稚嫩,教师也颇感欣慰,因为心灵体验的过程已让学生收获了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企及的宝贵财富。

北京五中分校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作用;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58-01

一、加强师德修养是治理好学校的基础

加强师德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更有紧迫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立身之本。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尽可能按时代的要求,去认识,去丰富师德的内涵,提升师德的境界,使师德得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努力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将师德的外延拓展,落到实处。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

二、建立高效团队是治理好学校的保障

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办好学、育好人,最根本的是和谐地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队伍。学校干部队伍的高素质是办好学校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学校提出建设四好班子即政治素质好,作风形象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通过每周五的政治学习,一月一次的校长讲座,每学期2次的外地培训,每学期的家长和教职工的评议等方法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我校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并把教师培训作为最大的福利给予教师。

我校坚持“走出去,学回来”的培训原则,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任务外,自行组织“一下杜郎口,二去昌乐,三到盘锦”,学习名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坚持“请进来,学到手”的原则,请著名教育专家徐才、杨一仁、牛文兵、李旭红等到我校讲学,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自我培训是最好的培训形式。校长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了给教师赠书活动。2012年赠送了《舍得》,2013年赠送了《做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教师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得到了提升。在市、旗、名师评选的基础上,我校每年要评选4―5名名师,大力实施培新工程,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确立了狄玉萍、张丽萍、何文英三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引领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使名师有用武之地,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

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电教设备,经常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多媒体应用培训,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名家课例,教育专家讲座等培训,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与名校、名师进行交流,扩大了教育视野,做到了现代教育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了授课水平和专业素养。

抓好学生队伍的建设,主要是以团队工作拓展形式和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管理。为此,学校开展了抓好班级团队建设;建立校学生会;充分重视关工委工作;三好班干部建设;创建好课堂工作学习小组;评选“十佳中学生”、“名学生工程”等活动,学生队伍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抓好学校秩序的管理,这是治理好学校的主要过程,也是校长的第一责任

学校秩序包括课堂秩序和学生要校同活动的秩序,也应该包括环境卫生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依法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并有效治理学校内部秩序,没有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打架斗殴成风,课堂上乱轰轰,谈什么都是一句空话。整洁干净的校园,井然有序、严肃活泼的氛围都应该是管理的重点要求,必须管好,管理到位。

四、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治理学校的关键

近两年来,学习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的课改经验,引起了我校教师深深地震撼,感觉到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已不能符合教育新形势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感觉到坚持简单模仿只能落后,大胆创新才能突破的理念,照搬别校的模式,学习别人的丢掉自己的,难免会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在借鉴外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在原有“5.3.2”模式的基础上经过论证、实验,创立了“1.5.5”大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符合我校学情和班额情况,而且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学校实施课改工作二年来,成效显著:2013年10月25日,全市第三届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办,市旗县教育局领导、全市初中校校领导和教师共50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领导和教师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三届课改现场会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前两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