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12:09: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乒乓球是一项趣味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充满情感的比赛,欢乐与绝望,喜悦与悲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每一场比赛,魅力无限的乒乓球早已进入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当中。它深深地吸引着热爱运动的人们,经常练习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增强大脑的灵活性及应急性。
2、乒乓球校本课是以乒乓球项目(乒乓球入门技术及结合技术、提高技术、基本战术)为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鉴赏水平,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3、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比赛方法,通过基本技术学习和裁判实践,使学生具备组织一般性比赛的能力。
1、乒乓球是一项趣味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充满情感的比赛,欢乐与绝望,喜悦与悲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每一场比赛,魅力无限的乒乓球早已进入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当中。它深深地吸引着热爱运动的人们,经常练习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增强大脑的灵活性及应急性。
2、乒乓球校本课是以乒乓球项目(乒乓球入门技术及结合技术、提高技术、基本战术)为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鉴赏水平,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3、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比赛方法,通过基本技术学习和裁判实践,使学生具备组织一般性比赛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诵读内容:
《溪居》等7篇古诗文
《论语》《大学》《老子》中精选片段
《山海经》中神话故事
四、教学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教学措施
1、每天利用午间活动时间、集会、路队诵读形成常规,选自觉诵读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两节阅读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经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
4、不进行严格的考核。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激励争优。
5、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6、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五、教学评价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本课程;任务;照明灯;安装与更新
作为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经典教学方法之一的项目教学法,在我国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备受青睐,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引入,专业课教学模式已有所改进,许多中职专业课教师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正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既然实施项目教学法,就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新课程理念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的支撑点。
在校本课程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归纳边反思的方法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内容
在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处理上,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先进的内容,合并类似的内容,去掉重复的内容,减少理论繁琐的内容,增加实践个性的内容,使整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
二、以“项目、任务”为基本思想,重构学科教学
校本课程的编写,打破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教材顺序(以原来的教材作为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以课题(模块)为单元,以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例如,编写《电工基础》中“照明灯的安装与更新”是这样处理的:先把这个模块分成三个任务:(1)照明灯的安装(白炽灯);(2)照明灯的安装与更新;(3)日光灯功率因数的提高。然后每一个任务都按以下思路进行:给出任务项目或情景(问题的提出)――解决该任务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查阅、综合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分析、处理的能力)――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比较、评判能力)――提出新任务(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围绕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查阅、评判比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任务一 ――照明灯的安装(白炽灯)与更新是这样安排的:
一、任务提出
让学生设计安装老师出示的电路,通过学生分组查询《城市照明与景观节能设计规划建设标准及工程安装维护实用手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节能系列图集》《电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实训》《电工电子实用手册》等资料以及从网上查询有关白炽灯的使用及工作原理、安装注意事项、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等信息,指导学生进行照明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对安装好的电路,使用示波器进行波形的测量,使用万用表进行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二、相关新知识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正弦交流电,这是因为正弦交流电在传输、变换和控制上有着直流电不可替代的优点,然后明确指出,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是分析和计算正弦交流电路的基础。
三、任务解决方案
1.白炽灯的安装步骤
2.安装的工艺要求
3.安装的注意事项
4.白炽灯管不亮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四、动手试一试
有一只在楼上的白炽灯,用一只单联开关来控制这盏灯,无论是装在楼上还是楼下,开灯和关灯都不方便,装在楼下,上楼时开灯方便,到楼上就无法关灯;反之,装在楼上同样不方便。为了方便起见,就在楼上、楼下各装一只双联开关来同时控制楼道口的这盏灯。
五、知识拓展
1.交流发电机简介
2.白炽灯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六、思考及练习
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化的校本教材。我们在“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过程中,制订模块化的课程标准,并以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或相关的产品为载体,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任务式等编写“教学做”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教材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材,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养成规律,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进行整合,体现“以服务生产实践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厂实践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突出鲜明的职教特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事法律;模块化教学;高效海事法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59-02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明显成效,目前已被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普遍采用,但在海事法律课程中应用的较少。而海事法律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法律学科,应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有必要首先厘清相关理论问题。
一、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尚无统一性的界定。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模块为表现形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学目的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对此我们可以将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界定为一种以培养海事法律思维、职业素质与应用能力为目的,以相关知识模块和实践教学为教学形式、内容与手段的应用型法律教学模式。
二、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价值
从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施效果来看,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两方面主要的实施价值。
1.有利于对学生海事法律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动态化和互动式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EPO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师将海事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二者融为一体,充分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实情景的相互融合,使得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教学情境下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海事法律理论知识的精髓和真谛,切实地将抽象的海事法律知识与相关规范同海事司法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掌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基本技巧与方法,充分锻炼其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有利于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比,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一,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在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海事法律专业知识与能力都被列入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之中,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评价标准更加明确。海事法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按照培养目标将相关海事法律专业知识有机分解为各知识模块,并为各知识模块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与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这样可以随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据此,海事法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则将评价主体扩大到了学生与海事法律实务部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缩小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与海事法律实务部门所需实际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根据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内在规律,笔者认为高校实施该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要求我们在高校实施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在几方面具有前瞻性。一是相关海事法律教材编写应当具有前瞻性。优秀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这要求相关教材的编写者在编纂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融入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相关海事法律课程教学计划应当具有前瞻性,即应当注意紧密结合航运发展趋势与相关职业发展前景来设计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笔者建议:其一,注重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计划,尤其是根据海运业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其二,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国内与国际新近出台的各类重要的海事法律法规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应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三,注重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鼓励教师积极采用EPO、微课、慕课等卓有成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2.动态性原则。所谓动态性原则就是我们在高校实施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根据我国及国际海事法律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以此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能够满足未来海运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海事法律人才。
3.实践性原则。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育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据此,实践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即在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鼓励教师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努力培训学生的海事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与法律思维,并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和锻炼相应实践能力与思维。
4.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我们首先应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理念,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以及其专业特点与职业走向来设计能够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海事法律教学内容、方法与能力培养目标。其次,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与层次水平的学生,制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科学、准确与客观的分析,从而实现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与客观判断方面的考核作用,达到以评促教的积极效果。
四、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根据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将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划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模块。
1.基础性模块。这一模块旨在通过将海事法律基本理论的传授与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海事法律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航海业务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包括《海牙规则》、《汉堡规则》等海上货物运输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中涉及航海业务的法律内容。二是有关航海安全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内容包括《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责任民事公约》等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有关海难救助、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等涉及航海安全的重要内容。三是有关船员权益与职责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内容包括《STCW78/2010公约》等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船员条例》中有关船员劳动权益保护与工作职责等基本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当积极鼓励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教师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EPO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围绕上述基本教学内容展开相关实践性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2.提高性模块。这一模块旨在通过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设计来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激发其求知欲望与学习海事法律的主动性。为此,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利用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实践项目,让其结合所学的海事法律基础知识,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完成解释或解决海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任务。例如,教师可选取实务中存在较大法律争议或面临法律调整空白的海事法律纠纷案件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寻求解决之道,并针对现有海事立法存在的空白与缺陷提出完善建议甚至是立法建议,以此更进一步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与思维基础。
3.职业性模块。这一模块旨在通过基本海事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职业思维与职业素养,为其今后从事海事法律及相关职业提供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因而这一模块对于今后立志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建议在此模块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模拟出接近海事法律纠纷实际的逼真情境,并让学生模拟航运公司的法律顾问、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船员等角色,根据自身职业要求与特点,寻求运用海事法律知识解决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类海事法律纠纷的途径,从而掌握利用法律武器化解航海过程中的权益纠纷的实践能力,以此将学生培养成为自觉依法航海的、具有较强海事法律职业能力、职业思维与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航海人才。
五、结语
本文对于高校海事法律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相关基本问题所作的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今后还将继续努力对其持续探究,并愿就相关问题广泛求教于学界同仁。
参考文献:
[1]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016年9月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选修Ⅱ-4 旅游地理”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保护世界遗产的方式”;建议“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取乡土案例,围绕“滇越铁路‘申遗’的条件与阻碍”展开实践活动,这既是新课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选取
乡土案例实践探究是本课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选取“滇越铁路”作为探究案例,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考虑。
其一,对昆明学生而言,滇越铁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滇越铁路的米轨穿行于昆明的大街小巷;陌生是指学生很难用地理原理诠释身边的现象。由于该案例涉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问题,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具有综合性、空间性、时间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将之引入课堂,不仅可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社会,学会关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育区域认知素养;还能够强化家国情怀,提高精神体验层次。
其二,滇越铁路作为一条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性铁路,在跨国界的经济文化活动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曾代表本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承载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穿越风情各异的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跨越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以及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三大气候带……其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能为问题式教学提供多维度的探究方向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助推学生的综合思维。
其三,2014年12月,云南省首条连接东南亚的昆(明)河(口)准轨铁路正式开通客货运输,使得“滇越铁路”的处境愈发尴尬,已无运营收益,却要支付巨额养护费用,有人提议拆除滇越铁路;而鉴于滇越铁路与世界文化遗产──奥地利塞梅林铁路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相比毫不逊色,又有人提议加大滇越铁路的维护力度,为其成功“申遗”奠定基础。因此抓住滇越铁路“存”与“废”的矛盾,在激疑导趣的同时便可顺利引入“滇越铁路”何去何从的主题,培养学生应对特殊情境的人地协调观。
其四,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定笔者在2016年综合学术年会上展示一节能充分体现乡土特色的地理实践课,滇越铁路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滇越铁路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还蕴藏着诸多真实的地理问题,利于学生发现未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笔者对滇越铁路的研究已达6年,能从容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类问题,辅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
三、学情简析
通过校本选修课程《“抢救”滇越铁路》的开设与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对滇越铁路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掘和保护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初中阶段乡土地理知识获取不足,导致对滇越铁路沿线区域的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加之,高一学生的思维虽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却欠缺深刻性和综合性,因此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四、目标要求
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阅,对听课教师进行现场访谈,收集有关滇越铁路“申遗”条件与阻碍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资料分析和整理的方法,小组讨论后,分别罗列出滇越铁路“申遗”的条件、“申遗”的阻碍与对策,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②观看影视资料,获悉曾荣耀于世,为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滇越铁路,如今面临运输功能丧失、养护困难的窘迫境地,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进入“抢救”滇越铁路的真实任务场景,在实践中升华家国情怀。③借助PPT,两位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研究的经历和成果,启发其他学生:怎样确定研究主题,如何选用研究方法、策划调查方案、搜集所需资料、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呈现与解释主要结论等。教学重点:文化遗产的概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践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实施
1. 课前自主学习与实地调研
为学生提供教师考察滇越铁路后撰写和制作的校本教材与电子书,根据自愿与差异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多个探究小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料,对滇越铁路形成整体认知;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的研究意向和综合能力,指导他们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专家与模拟实验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成果交流PPT。
一、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能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增强体质,学习体育“三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并针对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校本课程反映了课程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全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体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来。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2.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由于我国课程开发的权利一度集中于国家,长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缺少对课程实践反思的主动性。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做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准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因此,体育教师通过对课程开发,进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尝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
现在,许多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不满,他们与体育教学内容接触最多、最深,最能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目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趣味;第二,对长跑类的教学内容有强烈的惧怕和畏惧;第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被达标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很反感,反应也很强烈,等等。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原有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体育经验出发,考虑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
(1)校本课程的确立要体现国家和本校的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目标的确立要能体现本校的体育特色和本校运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几个体系,避免目标过于单一或过大,要注重课程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因此,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国家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基础之上。
(2)科学地分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学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应遵照《决定》和《纲要》等文件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善于借鉴以往和现有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学校已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应性改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所处地理环境,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3)加强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应注意各个层次教学计划的制定,各层次教学计划之间要体现渐进性和持续性。新形势下,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要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因此,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兴趣和动机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因此,通过若干学时或若干单元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体育教师在今后制定课程方案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2.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调动师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程度,是取得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和进步的关键。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要引导和带动这部分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对此,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加强开发和领导。
(2)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观念下,调动体育教师参加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本课程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再次,让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校本课程的组织机构,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其次,做好体育校本课程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再次,吸收学生进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以及时改进课程改革工作。
3.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部分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的措施和渠道,以提高教师的开发素养,如学术交流、各种短期培训以及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研讨等途径和形式。这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学习到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为学校间联合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交流空间。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充分结合各校实际和体育教学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办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自然环境资源是最经济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教师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筛选、开发和利用,进而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构建体育知识。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制定与体育校本课程相对应的课堂管理制度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学管理者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展开讨论和学习。因此,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教学规范,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各种教学方法。
(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使用单一的尺度,应从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入手。实施学业成绩综合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中,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明确学业管理人员职责,细化学业管理的步骤,规范对学业管理的评价,以求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其学业成绩的各个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除此之外,应加快完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如,注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内容,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列入到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科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科教学服务的特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有利补充,在内容选取上应使学生充分体会信息技术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它能够动态地展现出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运行变化规律,为“数形结合”创造一条便捷的通道,它不仅能为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同时也可通过图形变换的动感,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在学校理科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及。目前,国内许多高中将其开设成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二、设计概述
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Maltin Dougiamas在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软件。该平台界面简单、精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
本课程在Moodle平台下进行,利用平台中的资源模块、程序教学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讨论模块、评价互动模块等功能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重点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通过独立探索、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环节完成几何画板课程学习所需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期分析
1 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几何画板》,要求学生能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几何画板制作方法;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
Moodle平台对课程中概念性知识及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网页、文本等形式呈现,并可通过增加一些与几何画板知识相关的站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技能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通过程序教学模块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使用几何画板,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添加视频、Flas等学习资源到平台中,直观地让学习者掌握几何画板作品的制作方法,并了解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2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熟悉几何画板窗口组成;②掌握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的方法;③了解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几何画板中相关工具的使用,熟悉软件的基本作图方法;②通过构造、参数、度量等菜单的使用,画出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及相关带参数方程图形,完成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参与实际操作的态度;②树立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协作、互相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使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的方法。
(3)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几何画板作品。
3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学生通过先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选修内容,其自身已具备了一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4 教学策略。本课程的教学策略选择的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环节为搭建脚手架、进人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
(二)教学过程
1 搭脚手架。(1)教师活动:围绕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学习目的及步骤;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资源。(2)学生活动:通过平台查阅学习目的及步骤。(3)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4)具体资源及环境:Moodle文本编写页;PPT文档:Word文档。
2 进入情境。(1)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数学、物理课的教学情境,观看案例,讨论使用几何画板制作几何图形及用于教学的优势;布置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学生活动:进入几何画板优势讨论区发表观点:应用所提供资源完成点、线、圆等基础操作学习。(3)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入情境。(4)具体资源及环境:几何画板优势在线讨论;Word文档。
3 独立探索。(1)教师活动:教师演示――构造、度量、参数等菜单的操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制作方法、验证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带参数方程Y=KX+B的图像制作;让学生分析其构造菜单应用方法、构造原理:布置任务,并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失误作适当的提醒,学生独立探索图形构造方法。(2)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学习图形构造操作、思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带参数的抛物线方程图像的操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帮助文件、讨论区、老师获取指导。(3)设计意图: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4)具体资源及环境:PPT文档;Word文档;探索问题讨论区。
4 协作学习。(1)教师活动:根据上一环节布置的三个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速度不同,教师在学生制作时进行巡视,在不打扰其他同学的情况下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布置课外任务:利用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加强对构造、度量及计算、参数图像的学习,完成图形变换内容学习以及了解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2)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方式(3人一组,每人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完成后小组间利用作品讨论区,相互交流各自的制作心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度量及计算、函数图像的学习与制作[制作一动画按钮,画正弦曲线,验证勾股定理,实现函数图像的绘制及完成利用图形变换,绘制车轮在平面上滚动中,轮上一固定点的轨迹(摆线)]。(3)设计意图: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具体资源及环境:PPT文档:Word文档;作品讨论区;作业区。
5 效果评价。(1)教师活动:学生以小组提交作品后,教师利用互动评价模块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的作业等级并给出反馈意见(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随机抽取两个组进行评价,其他作品评价待课后完成),进行教学总结。(2)学生活动:学生进行作品自评及互评,也可对作品写出评价反馈意见。(3)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4)具体资源及环境:互动评价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