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2:2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节献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者:唐睿琪、范馨文
采访对象:任红卫老师
采访地点:办公室
采访时间:2009年9月10日下第二节课
注:简称任、唐、范
唐、范:任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您一定很开心,请问我们可以采访一下您吗?
任:(笑)当然可以了。
唐:任老师,请问您从事教师多少年了?
任:15年了。
范:您为什么当初选择当小学教师?
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职业。
唐:说说您当教师以来的感受吧?
任:嗯,这个工作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幸福。
范:在遇到困难时,您想过放弃吗?
任:没有,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放弃了,同学们怎么办?我要让我所带过的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范:您是怎么爱护学生的?
任: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处理,但是尽量不要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唐:今天是教师节,相信您收到了许多礼物,您最喜欢哪个?您希望大家送您什么?
任:都喜欢!我最想要有是用心表达出的感情思想,是实际努力所得来的,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东西。比如你送我的歌我听了,那是你自己唱的,这就是你用实际行动所得来的,我很喜欢。难道不是吗?
范:当您收到节日礼物是怎样的心情?
任:孩子们心里有我,我很高兴。不过我不想要花钱买来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说的,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是使我高兴的最好办法。
唐:您看重这个节日吗?为什么?
任:应该说十分看重,因为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尊敬。虽然表面上它只是个节日,但最看重的是心灵、是内涵呀!
唐:您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呢?
任:只要你们每个人努力去做,尽力去做,不管你怎样,我都会十分高兴!
唐、范:谢谢任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此,我们祝您节日快乐!再见!
1. “罗汉果茶”无原料图,成品图2张。
2. “陈皮枸杞润喉茶”因点评中加入“山楂”,建议原料图另找一张山楂图放入。
教师由于职业因素,长期讲课、过度用嗓,易使咽喉部黏膜在强气流的冲击下充血肿胀,从而发生咽喉部问题。因此,教师通常是急慢性咽喉炎、声带小结等咽喉部疾患的高发人群。日常生活中,除注意咽喉部保养外,平时可以多饮一些具有润喉利咽作用的茶类,如罗汉果、胖大海、金银花或等制成的茶饮,可缓解咽喉部不适,保护嗓子。
1、清火润喉罗汉果茶
原料:
罗汉果1/8颗,红枣5颗,玫瑰花6朵,枸杞10粒。
做法:
去除罗汉果的外壳,取出内部的肉,掰下一小块(约1/8大小)备用。红枣和枸杞用清水冲洗干净。将罗汉果、红枣、枸杞、玫瑰花放入壶中,倒入开水,盖上盖子,焖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
罗汉果味甘性凉,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玫瑰理气活血,芳香怡人,可调节人体气机。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葡萄糖、果糖、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枸杞补益肝肾,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多糖具有提高免疫、抗疲劳等作用。红枣和枸杞尤其适合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易于感冒而出现咽喉疾患的人群。
适宜人群:
本方四味合用,具有清肺热、益气血、利咽喉的功效,尤其适合平时体质较弱,气血不足,抵抗力较差,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者。
小贴士:
罗汉果含有罗汉果甜苷,其甜度近蔗糖的300倍,食用过多易伤脾胃,所以一次饮用量不宜过大。而且罗汉果性偏凉,故不建议体质虚寒之人饮用罗汉果水。
2、胖大海甘味润喉茶
原料:
胖大海2颗,甘草5克,冰糖适量。
做法:
将胖大海和甘草用清水冲净,放入壶中,倒入开水,加入冰糖(不加也可),盖上盖子,焖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
胖大海是治咽喉炎、音哑的要药。《本草正义》谓其:“善于开宣肺气,并能通泄皮毛”“开音治喑、爽嗽豁痰”。胖大海性凉,可清利咽喉、利咽开音、清泻肺热,非常适于治疗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不论单用泡茶,或与其他中药配伍,都非常有效。如配伍麦冬、玄参,可治疗肺阴不足之声音嘶哑、失音等;与蝉衣、桔梗配伍,可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声哑。方中甘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
适宜人群:
甘草与胖大海合用,可用于治疗肺热所致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嗓子痛,声音嘶哑伴咳嗽、口干口渴等症。
小贴士:
很多教师把胖大海作为保健饮料,时时泡服。但泡服胖大海时,也要因人而异。胖大海主要适合于因肺热所致的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口干、便秘者,而对于脾胃虚寒见腹痛、腹泻,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者,往往适得其反。
3、陈皮枸杞润喉茶
原料:
陈皮10克,枸杞10粒,蜂蜜或冰糖适量。
做法:
将陈皮、山楂、枸杞放入清水中浸泡1分钟,洗净后捞出,放入壶中或杯中,倒入沸水,浸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以适当加入蜂蜜和冰糖调味。
功效:
陈皮辛温,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胸脘胀满、咳嗽痰多等症。辛能发散,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能治痰多咳喘,如李时珍所说:“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枸杞滋补肝肾、明目、润肺,可养肺润燥生津。建议方中加入山楂10克,因其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体内瘀血肿块。现代研究证实,山楂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适宜人群:
陈皮、枸杞、山楂三味合用,适用于长期声音嘶哑、声带小结或息肉者,可用于日常调理。
小贴士:山楂也可与陈皮泡饮,加适量蜂蜜调味,可用于消化不良、咽喉部异物感、咽痛等症。
4、洛神花雪梨红枣汁
原料:
玫瑰茄(洛神花)6颗,雪梨1个(中等大小),红枣4颗,枸杞8粒,冰糖25克,水500毫升。
做法:
雪梨洗干净后,连皮带核切成小块,并将红枣撕开。取一只大碗(微波炉专用),放入雪梨块、撕开的红枣、枸杞、玫瑰茄、冰糖,加入水。在碗上盖上一层保鲜膜(微波炉专用),放入微波炉,高火加热7分钟。饮用时,既可将雪梨、红枣、枸杞、玫瑰茄过滤后饮茶,也可连同雪梨、红枣、枸杞一同食用。
功效:
玫瑰茄含有丰富蛋白质、有机酸、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等,常用作茶饮的原料。雪梨性寒凉。现代研究表明,梨富含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可清肺化痰、生津止咳,尤其适合于秋季气候干燥、长期用嗓过度而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等热邪偏盛者。红枣补益气血,缓和药性,《日华子本草》谓其:“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枸杞补虚益津滋肾,和红枣配伍,增强补益作用,提高机体抗病力。冰糖补中益气,润肺化痰,对肺燥咳嗽、咽痛、干咳无痰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适宜人群:
本方诸味合用,可补益机体,尤其适合于秋季气候干燥,加之讲话过多、用嗓过度出现咽喉干痛、声音嘶哑、口渴者。
小贴士:红枣性温,不宜一次食用量过多,以免助湿碍胃。
采访者:唐睿琪、范馨文
采访对象:任红卫老师
采访地点:办公室
采访时间:2009年9月10日下第二节课
注:简称任、唐、范
唐、范:任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您一定很开心,请问我们可以采访一下您吗?
任:(笑)当然可以了。
唐:任老师,请问您从事教师多少年了?
任:15年了。
范:您为什么当初选择当小学教师?
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职业。
唐:说说您当教师以来的感受吧?
任:嗯,这个工作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幸福。
范:在遇到困难时,您想过放弃吗?
任:没有,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放弃了,同学们怎么办?我要让我所带过的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范:您是怎么爱护学生的?
任: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处理,但是尽量不要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唐:今天是教师节,相信您收到了许多礼物,您最喜欢哪个?您希望大家送您什么?
任:都喜欢!我最想要有是用心表达出的感情思想,是实际努力所得来的,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东西。比如你送我的歌我听了,那是你自己唱的,这就是你用实际行动所得来的,我很喜欢。难道不是吗?
范:当您收到节日礼物是怎样的心情?
任:孩子们心里有我,我很高兴。不过我不想要花钱买来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说的,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是使我高兴的最好办法。
唐:您看重这个节日吗?为什么?
任:应该说十分看重,因为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尊敬。虽然表面上它只是个节日,但最看重的是心灵、是内涵呀!
唐:您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呢?
任:只要你们每个人努力去做,尽力去做,不管你怎样,我都会十分高兴!
唐、范:谢谢任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此,我们祝您节日快乐!再见!
每当奶奶包饺子时,我都会在一旁,用手托着腮帮子看得出神:手中托着饺子皮,放上馅,捏合的一瞬间,那是我认为的经典动作。这时,奶奶会用沾满白面的手在我的鼻梁上轻轻一刮,笑着说:“你先去玩吧,包好了叫你。”。我就会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玩了。
那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等着奶奶包好饺子叫我,可太阳都回家睡觉了,奶奶还没来叫我,“会不会是她们先吃了,没来叫你啊?”其中一个说,起初,我也是这么想得,但是,奶奶是最守信用的了,于是,我带着满心的疑问回家探个究竟。等我到家一看,屋子空荡荡的,桌子上还放着没包的饺子皮“人哪去了?”我疑惑的自问。当我在疑惑时,发现桌子上躺着一张纸,是爷爷的留言,因为奶奶的老毛病犯了,疼的受不了,所以去医院打点滴了。很显然,这顿饺子是吃不成了。
晚上放学,我意外的在自家的厨房里看见了经典动作,是奶奶。我刚想说些什么,奶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连忙说:“你父母出去了,这是我上周欠你的,今天给你补一顿,赶紧吃吧,我要去医院了。”,说完,奶奶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编辑自己的演示文稿》是深圳市电化教育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幻灯片制作》第3节内容,一课时40分钟。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PowerPoint这个幻灯片制作软件,并且懂得如何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插入和编辑文本框,能够修改文字的字体、字号等文字属性,发现幻灯片的不同视图方式并学会放映幻灯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word使用的对比,学会利用已有软件知识迁移到新软件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交际、合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编辑、美化演示文稿当中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探索、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演示文稿当中插入与编辑文本框,探究、讨论如何美化幻灯片;
观察思考幻灯片的不同视图方式,学会放映幻灯片。
四、学生分析
1.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兴趣浓厚。
2.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认识了PowerPoint这个幻灯片制作软件,并且懂得如何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
五、教学资源
教材
配套教学光盘
六、教学策略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分析,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导人、抛出问题和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形式来完成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内容回顾(3分钟)
师问:“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内容吗?”
生答:“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
师问:“那你们都学会了吗?马上创建一个或者是把上节课创建好的打开让老师看一看。”
生动手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或者打开已建好的演示文稿。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为学习新内容做准备。】
2.情景导入(6分钟)
师:“同学们,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早上我收到了以前的一位学生发给我的贺卡。我特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快乐!”
师放映幻灯片制作的贺卡(写有“教师节快乐,老师您辛苦了”等文字的经过编辑的单张幻灯片)。
师:“教师节快到了,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份这样的贺卡送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呢?我相信,老师要是收到你们的礼物,肯定也会像我一样开心的!?
生:“想”。
师:“你想给老师写什么呢?请动手在你的幻灯片中输入吧。”
生尝试在空白幻灯片上输入文字,小组间可交流讨论。
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景,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贺卡(带文字并且经过编辑美化的幻灯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物为任务驱动,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二)新课讲授
1.插入文本框(6分钟)
(1)自我探究,发现问题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些小朋友的幻灯片上一直还没有输入文字,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老师,为什么看不到光标?”
生:“没有光标我们怎么打字啊?”
师:“对啊,没有光标我们怎么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呢,谁能教教我?”
指名会的同学解答此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2)对比启发,指导操作
师:“要想在空白幻灯片上输入文字,我们得借助一个工具,那就是文本框,还记得它吗,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Word软件,找找看它在哪里?把它插入到幻灯片当中”。
生对照Word软件寻找文本框。
师:“在‘插入’菜单下面找到文本框,有横排和竖排之分,同学们可以两者都试试,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动手操作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Word与PowerPoint两者对比进一步理解文本框的作用。】
2.美化与修饰作品(15分钟)
(1)对比,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比较你们做的幻灯片和老师展示的幻灯片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的字没有老师的漂亮。”
生:“我的字太小了。”
生:“我想挪动字的位置,但不知道怎么办?”
师:“想想我们在Word中学过的文字属性的编辑,自己再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把文字变得更漂亮?”
生自己动手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对文字进行编辑。
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巩固知识点。】
(2)作品展示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做的幻灯片都很漂亮,下面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请大家进行评价”。
师指名3位同学介绍自己的幻灯片,包括对文字进行了哪些设置。
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拖拉和旋转我们可以改变文本框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编辑文字的属性我们可以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和粗细等,从而做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幻灯片来”
3.放映幻灯片(10分钟)
(1)通过对比思考,发现幻灯片放映的常用方法
师:“刚才,大家都做好了一份精美的幻灯片,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你现在的幻灯片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用的幻灯片好像有些不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有好多张幻灯片,我的才一张。”
生:“我们看的时候老师的幻灯片都是全屏的,一点鼠标就到下一张了,而我的动不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现在就只有一张幻灯片,那能不能放映呢?”
生:“老师,在‘幻灯片放映’菜单下面有个‘观看放映’,点一下它就可以播放了”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其他方法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尝试。
师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3)教师总结
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结束语:“同学们越来越棒了,就把你们做的幻灯片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自己的老师吧!”
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利用“教师节”这一特殊节日设置情景,以学生给老师送电子贺卡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以做一张带文字的漂亮幻灯片为任务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一方式果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任务学习,同学们都有一种非完成不可的精神。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和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历史课真正地“活起来”。课堂教学应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启发学生从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培养学生自主设问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史,寻找古今契合点,对现实起指导作用。近些年,史学研究者也多以现实关怀为出发点,找准研究课题,以期为现实服务。比如2000年台湾上台,史学专家便将目光投向台湾史;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学者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灾害历史研究等。高中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能用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审视历史,同时引入当今国家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做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桥梁。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历史具有了时代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动力。因此,把历史课从尘封已久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与现实进行巧妙的结合,是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
二、以现实为切入点,巧构教学设计
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巧妙构思教学设计,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发生心灵碰撞,产生思想共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促使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变化教育模式,创设、优化具有现实感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让历史教学与现实衔接,如何巧妙构思教学设计,现从以下三个角度为例逐一讲解。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相结合
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必修1)为例:首先提问学生今年的清明节干什么去了,有学生就提到为亲人扫墓。接着问学生是否知道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是谁,这样就引出了轩辕黄帝。然后用幻灯片展示新闻视点“辛卯年(201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同时解说2011年有1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特别强调台湾中国名誉主席吴伯雄首次参加黄帝陵祭祖大典活动。接着再从学生所熟知的网络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公祭轩辕黄帝网”。最后提问为什么会有祭祖现象的出现,从而导出宗法制。学生由于对该制度不熟悉,带着想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进入课堂教学探究。
2.以电视栏目或新闻为切入点,打破教材体系,让现实与历史教学紧密连接
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必修1)为例:在导入新课时,先介绍中央电视台唯一的涉台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海峡两岸》,节目宗旨是“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节目分为两个版块,第一个是“热点扫描”,主要报道当日和近期台湾岛内的热点新闻;第二个是“热点透视”,为当日或近期涉台热点深度报道及两岸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并对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交往进行跟踪报道。首先提问的由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引出“一国两制”,接着针对该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以及意义逐一进行探究。然后提问为台湾量身打造的制度在什么地方得以成功运用,这样就引出港澳问题的由来,以及港澳回归的过程、原因及意义,同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验历史。接着提到为何至今还未解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设计一个“为解决献计献策”的课外拓展活动。
3.以地方发展为切入点,使历史教学与现实巧妙衔接
以《向“距离”挑战》(人民版必修3)为例:由本课第一目“立体交通的诞生”想到我们重庆于2008年7月20日提出“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定为重庆的战略决策。其中的“畅通重庆”就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于是由播放“畅通重庆宣传片”导入新课,引出第一目知识点;再从播放“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无线城市宣传片”引出“穿越大洋的电波”;最后由“重庆武隆沧沟微博卖瓜”导出“改变世界的网络”。其中可设计关于交通、通讯和网络的利弊探究,由于这些都贴近学生生活,踊跃发言者较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应该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史学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做到以史为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多观察,关注时事,留心身边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衔接,真正开展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汪兴涛.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关键词】孝;佛教伦理;圆悟克勤;昭觉寺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056-5
前言
宗教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方面,没有像儒学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伦理价值体系而产生持久而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因为,在中国,如果谈及伦理道德,人们自然会想到儒家及儒学的传统。自从儒学诞生后,特别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不但为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判断是非建立了标准。大凡与之相协调的新道德价值,便很容易会被纳入传统社会体系之中,而那些与之格格不入者,则很难被兼容和吸收。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并没有成为伦理道德价值的源头,也不具备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恶的权威,其所扮演的不过是一个超自然裁判的角色,在传统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中处于从属、次要地位。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宗教在传统道德秩序中的作用可以被忽视,相反,正因为宗教所独具的“超自然”的属性,因而它可以被“嵌入’’政治权力制度运作的空间,来为王权确立在民众中的“合法性”地位服务。宗教的这种“超自然”特性,不但可以弥补世俗性的儒学在精神世界的“空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利用超自然之力来强化伦理道德标准,具有传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及其意识形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二回家乡成都昭觉寺弘法为例,通过对明佛教教义思想中的伦理观念的挖掘和整理,并将其放入传统社会之伦理道德大背景下,以阐明宗教在伦理道德方面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揭示出中国佛教的伦理观既是传统社会伦理观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其的突破和超越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实意义之宗教伦理观。
一、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观——“孝为戒之先”
中国佛教源于诞生于公元五世纪的古印度佛教,这是世所公认的不争的事实;而中国佛教又不完全相同于古代印度的佛教,这也是毫无疑问的现实。抛开其形式,就中国佛教的教义思想而言,别的且不说,单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来看,诞生和成长于印度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之下的佛教伦理思想,其孝道思想原本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消弭和减小这些分歧,就成为了佛教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事实上,尽管作为一种“出世”的宗教,佛教也讲孝道,也有自己的孝道思想,只是佛教的孝道观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孝道观有一定的区别而已,而这种区别也并不意味着佛教就不讲孝道而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截然对立。因此,如果完全否定佛教的孝道观,便抽去了佛教在中国生存的基础。正是由于佛教思想中存在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使得佛教这种外来文化能够在异乡生根、开花与结果。佛教伦理的孝道思想也正是在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的斗争与融合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从而对社会特别是社会中的宗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佛教以传统儒家伦理的“五常”来比附自身的“五戒”,并提出“孝为戒之先”的观点,宋代高僧契嵩(1007~1072)就说:“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则成其人,显其亲,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一不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镡津文集》卷三)从而认为:“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并告诫道:“佛子情可正,而亲不可遗也。”由于“戒”在佛教教义中所处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戒被排在了第一的位置,因此,“孝为戒之先”的思想,极大地提升了孝在佛教教义思想中的地位,从而也迎合了传统中国社会以“孝治天下”的社情民意。
其次,佛教还认为,行孝就是为了报恩。将孝的理论与报恩思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谓佛教孝道伦理的一大特色。虽然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将孝敬父母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步,即所谓“天经地义”之喻。具体说来就是要“养”,即在父母年老体弱时,做子女的有赡养的义务,不但如此,父母丧后,还必须披麻戴孝,守丧三年,这是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孔子曾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也。”但是,佛教认为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光有这些生活方面的奉养还是不够的,必须用佛法来化导父母,使她们信奉佛法,修行佛道,最终获得彻底的解脱。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即在按照佛法修行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孝,才是真正的孝行,才体现了真正的报恩思想。因而,在佛教十分强调的“报恩”理论中,所谓“四报恩”之说就将报父母恩放在了第一的位置,其余依次分别为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就说:“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可见,佛教认为,父母养育子女之恩,乃无比广大。若有男女背恩不孝顺父母,就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如果孝顺父母,则会受到诸天护持,福乐无尽。所以,佛教把孝分为两种即世间孝和出世间孝。所谓侍养父母、孝敬服从父母,还只是世间之孝。因为佛教所修之法乃为出世间法,故用佛法开导父母并使父母接受佛法而一同修行,这才算是真正的大孝,即出世间孝。因而救度父母与报恩的“出世间”的大孝,才是孝道的根本之所在。因为,世间之孝,止于一世是为孝之小者。而出世间的孝,有三处优点:其一,不仅惠及现世父母,而且上至七世远祖,故恩泽绵长;其二,不仅能使父母处世常安,而且在她们寿终之后而往生佛国净土,得福寿不止,无时而尽;第三,既生佛国,便可与诸佛世尊得常相会,得常闻佛法,而从根本上解脱烦恼,彻底离苦得乐。
二、圆悟克勤宗教伦理之践行——二回成都昭觉寺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对于中国佛教来说,寺院的声名及其香火的旺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其地是否有高僧涌现。即使不能是高僧“辈出”,可哪怕是仅有一、两位,也会使该寺院声名鹊起,信众而纷至沓来。正可谓是:寺以僧增色为荣,僧借寺成就菩提。宋代禅僧圆悟克勤与四川成都昭觉寺之间,便是如此。
昭觉寺坐落于四川成都市北约五公里处,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名为建元寺。其前身为汉代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唐宣宗时赐名“昭觉”。其殿宇规模宏大,林木葱茏,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昭觉寺历代都有高僧出现,如唐代曹洞宗禅僧休梦法师、清代的破山和尚以及近代的清定法师等,而最为著名的则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
圆悟克勤(1063~1135),俗姓骆,字无著,号佛果,四川彭州崇宁人。克勤自幼学习儒家经典,自妙寂院出家,后出蜀到各地游方,遍参大知识。先后到荆州参访玉泉寺承皓禅师、金銮寺信禅师;潭州大沩山真如寺慕喆禅师;洪州黄龙山晦堂祖心禅师;庐山东林寺常总禅师。最后来到五祖法演门下参学并承其衣钵,与慧勤、清远一起,被誉为“演门三杰”。
圆悟克勤一生主要在七处寺院说法,但在成都昭觉寺时间最长,并曾两回昭觉寺。
1、第一次住持昭觉寺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圆悟克勤回到了四川,并被迎请到成都昭觉寺担任住持。圆悟克勤在川外遍参尊宿并于法演门下得以印可,颇受五祖之器重,从而在丛林中闻名遐迩,缘何要突然回归故乡呢?按照《五灯会元》的记载,是回家“省亲”。但实际情况却是,克勤自从十八岁(公元1081年)离开四川外出求法以来,到此时(公元1102年)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自己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在这二十来年当中,他时时刻刻都深深地惦念着家中的老母。作为从小就饱读儒家经典的且又身为人子的他来说,深知尽孝的义务;同时作为一个出家人,皈依佛法,虽然不能像一般的俗人那样来尽人子的义务,但并不影响自己以佛法的方式来向双亲尽一份自己的孝心,只是父亲去世未能为其送终,而今二十多年了,一定要回去看看年迈的老母亲并要为在家乡弘扬佛法而尽自己的力量。于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告别了恩师法演及众师兄弟,毅然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
“四众迓拜。成都帅翰林郭公知章请开法六祖,更昭觉。”(《五灯会元》卷十九)回到四川的圆悟克勤受到僧俗的热烈欢迎,并被邀住持成都六祖寺(即昭觉寺)。克勤欣然应允,并将六祖寺复更名为昭觉寺。一直在此传教说法达八年之久,直至“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五灯会元》卷十九)
2、第二次住持昭觉寺
圆悟克勤再次回到昭觉寺说法,是在离开昭觉寺的二十年后,即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克勤在这里一呆又是五年,直至“绍兴五年八月己酉,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五灯会元》卷十九)其所书偈曰:“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尔应缘,珍重珍重。”(《僧宝正续传·克勤传》)荼毗后被塔葬于昭觉寺之侧,谥为“真觉禅师”。
纵观圆悟克勤一生的宗教行迹,其传法地域遍及四川、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河南诸省。在所住持说法的七处寺院中,唯有在成都昭觉寺的时间最长,前后两次加起来共有十三年之多,直至病逝于此。尽管在其所留下的文稿如《碧岩录》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中,并未有他的宗教孝道伦理的相关阐述,但毕其一生的宗教行迹,他都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这种“孝为戒之先”的伦理观,尤其是两次驻锡于成都昭觉寺,更是体现出他将这种思想付诸于行动的宗教情结。因此,如果说他的首次住持昭觉寺,乃是在尽“孝”的行为下进而实现“报恩”的宗教目的的话,那么,其第二次回到昭觉寺弘法并坐化于此的行为,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完全是为“报恩”而做了。
三、供养“三宝”(佛、法、僧)——最大之“孝”行
如前所述,佛教受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纳孝道于其中,将自身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比附,并认为二者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五戒与五常都是孝,提出了“孝为戒之先”的宗教伦理纲领。与此同时,佛教也极力宣扬和突出其源于印度佛教中报恩思想,以彰显其孝的主旨来获得整个社会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所谓“孝”行的展开和具体化,即是报恩。
佛教的报恩思想在许多佛教的经典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和阐述。如在《增壹阿含经》中有:“父母恩重,育养情甚。”之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更对父母的恩情作了形象的比喻,其曰:“世间之恩有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入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也说:“我母慈悲生育我等,教示种种世间事业,我等岂得不报母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佛经都讲述了父母恩重的故事,并强调以报恩为孝的第一要务,如广泛流行于民间社会的《盂兰盆经》、《父母恩重经》等。
从上述佛教的经卷中可以看出,虽然佛经中也有孝道的思想,但它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又有侧重点的不同,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相比,佛教思想中的孝道行为似乎又多了一些亲切感和亲和力,显得更加人性化了,从而更平添了生活的感染力。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长制下,严酷的等级秩序和“三纲五常”的束缚,使得原本应该很人性化的报恩孝道行为被扭曲了,失去了其自然的本性。与此同时,佛教在孝亲得基础上还大力提倡所谓“大孝”的思想,即出家和笃信三宝,从而度出迷津就是大孝。如被认为是最早传入中土地佛经——《四十二章经》,以及诸如《盂兰盆经》、《父母恩重经》等也都宣扬出家和供养佛、法、僧三宝就是报答父母之恩的孝道行为,而且是最大的孝行,从而体现出孝为第一要务的宗旨。
由此可见,圆悟克勤禅师虽然自小就饱读儒家经典,自然深谙传统伦理思想中所谓“孝”的内涵,但对于佛法的宿结,以及作为出家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所谓的“孝”无疑具有了更深邃和更广阔的涵义,那就是“孝为戒之先”的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下行施孝道和报恩的宗教伦理。正因为如此,才有他“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五灯会元》卷十九)之举。也才有他思母心切,毅然舍却师生之情而“归蜀省亲”,并前后两次驻锡成都昭觉寺的善举。
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十一月十七日,圆悟克勤禅师被宋高宗诏见,向其咨要“西竺道要”(即印度佛法要旨)。他曾作了这样的回答:“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也正是这样的回答,使克勤从此获得了“圆悟禅师”之称号。由此可以看出,圆悟克勤将“心”看做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本体,而这种“心”即是佛性、真如心。也就是诸佛与众生的本心、本性,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就是具有伦理道德特质的“孝”心,虽然这样的“孝”心落实到不同的人,体现着不同行动方式,如帝王以此来治理天下,大众以此来度日谋生,而对于佛教徒来说则便是供养和崇敬佛、法、僧“三宝”了。
对于这样的“心”,圆悟克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阐述述。如他曾说道:“法法圆融,心心虚寂,大包无外,文彩已彰;细人无间,眼莫能观。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此即意味着,这样的“心”,它是极大又是极小的,它既“大包无外”,又“细人无间”;它是无形无状的,却是世间万有之本原。而当这种“孝”心付诸于行动是,也是有大有小(如帝王与百姓、佛与众生),虽然形式有异,但结果是无分别的。圆悟克勤禅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二回成都昭觉寺驻锡弘法,无疑正是对这样的“孝”心之具体而又极好的实践。
结语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