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00:08: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服装生产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介绍了《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特点,并分析了《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情景模拟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等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服装专业;本科教学;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2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82-02
生产管理课程是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要把握良好的教学节奏,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服装企业资源与管理,生产物料的仓储管理,掌握服装生产管理体系概念,掌握服装生产类型与运作过以及排料工序管理,服装缝制工序管理。掌握服装企业生产相关岗位技能,更好地明确就业方向及岗位定位选择,做好职业规划,辅助完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服务于企业。
1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特点
生产管理课程包含内容较多,首先要了解服装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此外包括服装生产物料管理、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成本管理、作业现场的研究和改善等。现在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工厂参观,难以布置合适的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学生较难以参与其中。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服装工厂,对课堂讲解内容一知半解,缺乏兴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应平淡,课堂讨论也不能积极参与,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上称此种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1]。课程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导入是在讲解内容之前,以故事、游戏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习的兴趣。把握住这个良好的开端,以精彩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程中来。
2上课过程中常见问题
2.1对生产管理不了解,缺乏兴趣
在众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不知道生产管理能给他们的职业空间大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服装设计、绘画、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中收获乐趣和成就,学习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而生产管理的学习成果却不能马上呈现,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是否适用,并且理论的学习印象不深刻,易忘,因此学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服装工厂工作经验,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较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2]。每年都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生经常性的参观学习却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际效用,令学校和企业都陷入尴尬境地。
2.2生产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且细节繁琐
服装生产管理涵盖生产的所有环节,有些知识复杂繁琐,学生觉得难以接受,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因为知识点多又缺乏趣味,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生产管理经验需从长期的企业磨练中获得,现代大规模定制的模式要求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这给服装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服装生产管理的教育也有新要求。大部分老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就业,没有工厂工作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也大多是从自己老师那里获得。教师在招聘中较多强调学历,年长的老师们大部分已经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状况,所讲授知识偏于陈旧。年轻老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教学,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工作后也很难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因此教学内容多是上学时学到的知识或从书本上得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早已脱离市场。很多老师也下到企业学习锻炼,但因为时间和身份原因,不能真正地参与到一线工作,对企业真实管理情况掌握有限。
3课程改革建议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3]。
3.1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
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谈到就业工作选择,学生脱口而出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设计师、版师等,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服装岗位。实际上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主要就体现在生产管理上,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工厂,对生产管理知之甚少。第一节课的导入学习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计划自己未来5年到10年的职业道路,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而后为学生分析生产管理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位上升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对生产管理的兴趣,为以后的理论讲解做好铺垫。
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可采用游戏法、模拟法、生活情景法和多媒体导入法等[4]。游戏法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编排在游戏中,通过做简单小游戏的方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模拟法即把所讲理论让学生模拟操作,感受更加深刻;生活情景法是把陌生的新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场景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多媒体导入法则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课件中若仅有文字和图标难免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穿插播放图片、视频等更加易于接受。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参与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3.2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
传统的生产管理参观模式时间较短,一般1d时间,这种参观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受服装工厂的生产氛围,对工厂的具体结构、生产安排、流水线安排及生产状况还无从了解。
改变原来的工厂参观模式,在课程讲授一部分之后,让学生到工厂实习,安排一定时长的实习周,让学生自己到工厂发现问题,把这些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交流,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情景模拟
3.3.1工厂情景模拟步骤
工厂情景模拟可如下分步进行:
为指定品牌做商品企划,设计款式以便进行后续的生产;
测试工序工时,试制样衣,调整结构和工艺,做出首件良品即产前样;
根据样衣用料和订单数量,确定需采购物资,采购面料辅料,安排采购人员;
制定生产计划;
确定详细的裁剪缝制方案,安排流水线员工和相应工序。
产品后整理;
根据材料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市场情况确定产品价格,并进行销售。
3.3.2实验室模拟工厂
在学校实验室内模拟工厂的生产场景,在接近工厂环境的氛围中学习,分班进行比赛,安排一个简单流水线,下达生产任务并签订订货合同,让学生担任厂长、主任、组长以及一线工人的职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份的转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赋予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可能因为自己的不认真造成生产的经济损失。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让他们独立完成服装企业的全运作过程,接受从市场调研、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环境中完成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3]。
3.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队伍培养不应是短期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永久持续进行的。要想上好生产管理课,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必须和企业建立互利合作的工作模式,只有教师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才能获得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并为此提供良好平台,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应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引进上在注重学历的同时更要侧重动手实践能力,应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验、有新教育观念的人才。
4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对有些课程来说它是主要手段,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将理论性较强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进行导入式讲解,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时俊卿.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J].北京教育(普通版),2011,(9).
[2]刘辉,朱晓炜.《服装生产管理》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J].职业时空,2011,(10).
关键词:服装生产管理;管理心理学;个性化定制;效率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升级,个性化定制服装的需求逐渐增加,给服装制造商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为快速反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制造商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服装生产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离不开人工,这就决定了人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极大。实现智能化生产是服装生产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非常多企业受限于购入智能化设备成本高,在提升效率方面,只能选择最大化发挥人工作用。应该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激发员工在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动力,促进生产效率,下文我将从服装企业组织和服装生产环节两个环节进行分析。
1从服装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出发
为了使服装企业正常运转,达到生产经营目的,企业需要建立起一个职能分明、层次明确以及富有前瞻性、协调性和制约性的组织架构。在服装企业组织架构设计时,上下级关系是必然产生的,由于服装生产环节复杂,职能部门也较为复杂,服装生产各个环节的权重不一,各个职能部门的职权也随之不同,导致存在复杂繁多的上下级关系。基于此,服装企业中的领导者能否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激励动力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只有管理者真正了解员工想要什么,才能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法。不仅通过他们提交的信息资料进行基础的了解,如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住房等,还需要通过日常工作,留意其工作表现,交谈中留意其生活变化等。基于了解对员工关怀、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倾听其建议,中肯赞扬他们所做出的优秀成果。这样管理者才能了解到员工的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将其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结合起来,持续不断地调动职工积极性。领导的行为激励也起着重要作用。领导者的言行举止是员工的标榜,应提高自身素质,以能服人,增强自然影响力,减少行政权力影响力,做到言行一致、标准一致,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2从服装生产环节方面出发
2.1确定业绩。美国亚当斯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如果认为收支比率不相等时,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产生怨恨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挫折感、义愤感、仇恨心理,甚至产生破坏心理。当一家服装工厂同时进行不同的服装款式制作时,不同订单的服装生产件数是不同的。其次,服装各个部位的缝纫工艺难度不同,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同,最后导致各个工人的工作量是不同的,但是拿的薪水却一样。传统生产线的复杂导致了员工同工不同酬,便很容易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心理。产生这种不公平心理后,员工在工作时,就可能产生不负责态度,想着大家做的多和少,好或坏,拿的薪酬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注重质量呢。若多个员工都出现这样的想法,生产效率便下降了,大家都悬在生产及格线上,不思进取,直接影响了服装的交货期和服装质量。采用RFID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形成电子标签,就能够实时采集工人的工作情况和数量,通过科学的数据对工人的业绩做出判断,给出合理的报酬。做的少、差和做的多、好一看便知,薪酬拿多少完全取决于工人自己,不公平现象也就几乎不存在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2.2岗位与职位的分配。应对款式时常变化、个性化定制需求增加的市场现状,工厂通常采用分工生产。其生产形式是把整个制作过程拆解为若干工序,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制作,做完这一部分后便传递到下一工序,因此岗位的分配和前后工序之间工人的配合非常重要。这是管理者就需要发挥其组织作用。在与员工打好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他们擅长什么,个人的目标是什么,将其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高级需要。人的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满足其高级的需要能够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当工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价值完全得到展现时,便能获得高层次的满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其次,了解员工们各自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理顺关系,主动为员工避免消极因素,使其在工作时保持心情愉悦,这样才能使整个服装生产线畅通无阻。2.3员工的培训。服装作业方法中,以人为对象研究,通过标准化方法节约时间。将每一道工序拆分为单元,将不必要的动作去掉,达到动作经济原则,从而缩短作业时间。这也就是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极大程度方便了管理者通过科学的、明确的数字寻找问题,而不是通过易错的直觉。达到动作经济原则不仅能够了解到职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后,对症下药,还能够改善作业的工序和程序,减少作业时间,提升生产效率。当服装款式变化愈加快速、复杂,工人们难免遇见棘手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管理者们应注重对员工的教育与培养。人的需要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当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需要便凸显出来。教育和培养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成就战略激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直接途径,将人员培养成人才,不仅局部的生产水平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学术氛围更为浓厚,管理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10)
[2]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6(06)
[3]张敏.国际贸易实务中案例教学法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10(04)
[4]路军.首席故事官:基于故事魅力的超级领导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5]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6]吴学君.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探讨[J].教师,2010(09)
[7]李俊利.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北方经贸,2010(12)
[8]杨清,徐建良.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RFID系统数据分析.微计算机信息,2006,(9):2-4.
[9]MattWelsh.TheStaged.Event-DrivenArchitectureforHighly-ConcurrentServerApplications.EighteenthSymposiumonOperatingSystemsPrinciples.ChateauLakeLouise,Canada.2011.October:21-24
[10]王衍波,薛通.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0-200
[11]王晓燕.浅谈PKI技术及其标准.上海标准化月刊,2002,Z2(018):36-3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纺织服装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学报,2012(4):2-3.
[2]徐志发,陈更新.面向集团客户信息化服务的移动运营体系分析[J].电信科学,2006(3):2-4.
[3]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4):2-3.
[4]魏新辉.服装终端策划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5]李枫林,杨小平.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2(11):2-4.
[6]程志华.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及实践[J].电力信息化,2012(3):2-3.
[7]陈鹏.可信云平台服务运行管理模式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9):2-4.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娟,段向华,蒋丽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流程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9,(2):202.
[2]霍布斯.精益生产实践——任何规模企业实施完全宝典[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9:213215.
[3]傅贤治等.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9117.
[4]张善刚.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13):2527.
关键词: 服装生产企业; 服装生产管理; 服装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 TS9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68-01
一、引言
当时间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绝大多进人服装外贸、内贸和服装生产企业的管理层,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程。而服装界在外贸、内贸、零售及生产企业中存在的新课题,如在控制生产进度,标准化管理,原辅材料管理,设计管理,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管理,技术档案管理,岗位技术培训,劳动定额管理,服装质量控制、检验、统计与分析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服装企业的要求
服装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为主要目的,企业只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产值、产量、利润等技术经济指标,即可谓是一个很好的企业。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技术管理的目的则要由上级满意转变为市场需求和用户满意,由上级认可转变为社会认可。为此,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一切均应以生产优质产品、使用户满意、能占领市场为管理方向。服装生产管理是指服装生产从投料到产品完成的全过程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与服装生产有关的生产要素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及其与生产相关的信息管理。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是随着服装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逐步形成的。服装生产,在个体经营或作坊式的生产时期,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均统一在个体经营者的头脑之中。经营者在承接业务、计算用料、测量人体、服装裁剪、缝制、锁钉、熨烫、包装、送货、收款、结账等作业中均由其一人独立完成。他是经营者,又是生产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在整个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均由他本人协调处理,这就是服装生产管理的初级阶段。当今国外服装品牌纷纷抢占我国服装市场,而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又多为来料、来样、来牌的“三来”加工企业,即使是自主品牌的设计、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中,也仅有少数企业能与国外品牌抗争。生产管理薄弱、质量水平低劣,是造成我国服装生产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全行业中必须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意识、风险意识、科研意识、广告意识、优质意识及占领市场意识。
三、服装企业质量管理要求
(一)均衡生产,调度有序
1.配合公司,根据厂部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结合本部的生产实力,具体组织生产计划的实施工作。
2.负责实施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贯彻落实到员工。
3.制定和执行现场作业标准及工艺流程,从而使生产的产品,按照 客户的需要进行,保证进度和质量。
4.实现全面均衡有节奏的同步生产,使最终的生产便于包装及装箱。
(二)产品质量控制有力
工厂接到订单后,先组织技术部门人员,分析该款标准样衣的工艺特点,并打版制作标准样衣。对标准样衣的各个部位协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工艺流程。
新款上线前务必督促有关现场管理员制作产前样、对一线生产员工缝制辅导到位,要求管理人员、质检人员进行巡检和半成品抽检。严格要求并督促各组员工按工艺标准进行缝制,并及时向业务部门提供大货样。各款在上线生产前即将生产时,有关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车间员工开生产例会或早会,对该款做详细的说明,并将技术部提供的样衣、工艺单及质量标准书面通知,公布于众。
(三)原辅材料,供应及时
1.必需及时跟踪下单的原辅材料,如有需上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处理。
2.组织车间各有关人员做好一切产前准备工作:如生产设备的配置,有关人员的调配,有关工具的搭配等。
3.配合技术部准备好有关需用的定位板、实样板等各类生产前的必备用品,使每款上线,都井井有条,临阵不乱。
(四)纪律严明、考核严格
1.严格执行厂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管理制度,对违反本厂管理制度人员,视情节轻重,按规章制度有关条款予以处罚。
2.督促每位员工准时上下班,做好车间有关人员的考勤制度。
3.对考勤制度做到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事实为根据。
(五)设备完好,运转正常
1.督促各组员工负责保养好各自的机台设备,做到“谁使用―谁保管―谁使用”。
2.督促有关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调整、维护和保养。
3.督促各组员工每天上班清洁机台,检查自用设备是否完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保机台运作正常。
(六)安全第一,消除隐患
1.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做到安全第一。
2.做好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3.严禁一切易燃品及火种进入生产车间,车间内杜绝吸烟。
4.车间主任每天下班前需督促有关人员检查车间每个角落,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5.下班后督促各有关人员清理车间所有人员,关闭车间所有电路,关闭好大门。
6.督促每位员工养成人离机关的习惯,并提醒有关人员定期安检。
(七)堆放整齐,文明生产
做到:裁片不落地,衣框不乱放;衣角不掉地,成品不乱堆;散线不乱抛,断针不乱丢;补片一换一,辅料次换优;食物不进车间,杂物不放衣框;机台保持清洁,场地整洁卫生。
1.平车、凳子、框子及有关工具、设备定放置,排放整齐,不准随意摆放、挪动或调换。
2.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物品严禁带入车间。
3.要求半成品、成品要堆放整齐,不可随意捆绑,不能落地,次品隔离并加以标识,防止机器漏油造成污渍,对不同货号的半成品或裁片分开,以免造成色差。
4.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卫生清洁,督促有关人员每天打扫生产现场,督促各组员工保持环境卫生。
5.督促有关人员定期擦洗门窗、现场地面及各生产备用工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装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服装工业化生产过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服装生产的特点
1.1服装生产管理
服装生产管理可以定义为科学地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服装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生产活动能连续、均衡、有效、经济和安全地进行,从而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它有质量、成本、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控制等系统组成。
1.2服装生产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没有质量,就没有顾客,也就没有效益,企业也将无法生存。质量管理是服装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企业生产管理围绕的核心和基础。生产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生产管理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企业所有员工及社会受益,进而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持续和长远发展目的。
1.3服装生产质量管理特点: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基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要,紧抓产品质量,运用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风格独特、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服装生产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加,全体员工都参加到质量管理中去,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员工都以顾客至上为原则,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虽说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但要求其不仅仅限于产品的质量的管理,还包括对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服装生产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要求质量管理工作从原来的生产过程控制扩大到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辅助设计、物资供应、劳动人事、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即贯穿于产品质量生产、形成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服装生产质量管理采用的方法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的方法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面料、不同的款式、不同技术的员工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2、服装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服装企业人员质量意识不高
从业人员质量意识不高,一些企业领导只注重市场开发,对质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既不参加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的讨论会,也未参与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从而造成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2.2人员管理制度欠佳,员工的流动性强且素质普遍较低
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企业部分员工迟到或早退,工作不积极,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直接影响企业收益。制衣企业生产管理车间是人员密集型的场所,大多数是靠人手来完成的,企业的员工人数变动幅度较大。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以中小学生为主,只有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员工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打工人员,各地方文化习俗都有所差异,矛盾冲突现象比较多,所以难以管理,也因此员工的品质意识也较差。
2.3生产车间整洁度不够
有明确的规定,衣服应该放入规定的衣框中,不可散落在地,但是由于员工普遍素质较低,自身的清洁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还是出现衣服乱堆,滚落在地,造成企业生产管理车间杂乱无章的现象。企业还要求每位员工每天上班之前首先要清理自己的桌面,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2.4组织结构效率不高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有很多服装生产企业都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在生产过程的组织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能够给生产车间以帮助和指导。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室之间是平级单位,致使在工作中各自为政的情况很多,不能实现协同一致。例如设备由动力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动力部门并不了解生产任务的进展情况,致使出现有的车间某种专用机闲置,而另外车间因为该专用机不足,致使生产出现瓶颈现象。
2.5工时定额不准确
很多服装生产企业由于工时定额不准确,而导致了不能够按照均衡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并且考核机制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很多服装生产企业生产各产品的实际工时与计划工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一些服装企业的工艺技术部门为了减少各生产车间的不满,对工时定额都给以3 0% 的裕度,各车间拿到工艺部门的定额后,基本上都要重新调整一遍,既浪费了人力,也使工时定额失去了指导生产的目的。工时定额的不准确也使均衡生产成为泡影,导致在线的半成品大幅上升,车间显得拥挤,不利于对产品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反馈。到发现质量问题时,情况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再改正成本已经很高。
2.6生产计划编制不严格
很多服装生产企业不重视生产计划的科学编制,生产计划部门只是简单计算一下需要的机器台数、让各生产车间自行上报生产任务,对性价比较差的订单则采取强制平均分配的办法。因此经常出现好单子抢着干,不好的单子没人干的现象。在各方无法达成妥协的情况下,有时需要依靠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为生产计划并不是严格按照加工能力计算出来的,导致每天应该上交的产品不能按计划上交。形成恶性循环后,生产车间会利用这一现象,集中在交货期前交货,既增加了后整车间的后整压力,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也产生不利影响。。
3、服装生产管理的优化措施
3.1改进企业领导层的观念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由领导层亲自参与、有效推动、有效监督和积极引导,才能达到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领导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坚持每天去制作车间查看,巡视生产车间的整洁度,督促员工提高清洁意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及时做好培训工作
将培训工作作为质量体系运行的中心任务,宣传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不同层次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坚持内部质量审核的规范化、正常化,通过审核,对查出问题及时纠正,对潜在问题有效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机制。
3.3对生产车间实施5S管理法
5S是企业生产管理中整理整顿的方法及形式,从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在生产车间物品的管理可采用次管理方法,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品质增强。
3.4组织结构的优化
组织结构优化是服装生产过程管理优化的第一步,比如前面提高的生产计划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分离所存在的矛盾,可以采用部门合并的方式来解决。合并后的部门称为“生产经营部门”,不仅负责生产计划,还负责跑市场签订单。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计划能够编制的更加科学,而不是像现在编制的不够严谨、可控性不高,实际的执行效果也不好,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均衡生产,减少在制品数量,增加加工效率。另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负责检验,提高服装产品质量,设立质量检验部门可以变现在由事后检验为预防控制,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出预判,通过现场指导来减少不合格半成品,最终使产品质量能有较大提高。
3.5生产计划编制的优化
组织均衡生产是生产计划编制的目标,各生产环节只有按作业计划组织生产,才能使生产均衡进行。同时编制生产计划也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会经常出现新的情况、新的矛盾,生产计划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根据新情况、研究新矛盾和新问题来调整计划安排生产,就可建立起新的相对平衡关系,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质量检查人员针对生产过程中易于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检查,避免事后检查的现象,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以节省质量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1.服装产品需求情况
我国是世界的服装加工厂,服装的需求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服装需求增势不明显,价格上升幅度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7月,国内服装类商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与上年相比涨幅略有下滑,总体呈现出服装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从国外市场来看,服装需求增长不明显。2014年1-9月,我国服装累计出口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2013年同期下滑5.8个百分点。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7月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增速不敌东盟,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回落明显。销售增速继续下滑,品牌竞争更加激烈,销售渠道竞争融合,在当前商品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零售时代,服装企业已经进入了变革时期。
2.服装产业结构水平
一般来说,服装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品牌阶段和多元化阶段,目前我国服装产业主要徘徊在相对比较初级的第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服装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和由服装美学意义延伸出的文化价值,服装品牌之间无显著区别。我国虽然是服装生产大国,但是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近几年来,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崛起,与我国同质化竞争逐渐加剧,如果我国服装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低的阶段,将会逐步失去传统优势地位。
3.服装企业生产库存情况
我国服装企业一直饱受高库存的困扰,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A股、H股6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达到597.24亿元,比上年末的536.89亿元上升了60.35亿元,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从而产生了“服装库存够卖三年”的说法。在完整的服装生产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现象。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库存一般集中在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产销合一的大型服装公司高库存现象尤为突出。高库存意味着产品大量积压,不仅占用公司运作资金,而且耗费人力、物力,使得公司的管理成本增加,拉长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企业的营业利润。
二、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当今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服装生产管理模式有:以欧美企业为代表的开放自由式管理、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军营式现场管理、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现场管理。我国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与上述三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生产管理方式都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生产设备比较陈旧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现代模式要求服装企业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服装生产从设计、裁剪、缝制、后整理要经过几百道工序。但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以人力为主体,操作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的差异,严重影响到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设备的重要性,但仍使用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设备,高科技生产设备只成了摆设和对外宣传的工具。
3.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管理需要的是既懂生产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专科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在实践中自行积累经验。随着服装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有高学历背景,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服装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涉及到生产现场管理的不是很多,造成了目前我国专业学习服装生产管理的学生人数不多,服装企业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4.企业生产进度滞后
服装企业生产进度滞后不仅容易造成高库存,还影响企业的交货日期。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在于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出产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我国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生产进度弹性较差,不能够按时交货。以某服装公司为例,按照订单要求在10月15号出货,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够按时交货,导致服装企业面临着数十万的罚款。
三、提高服装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
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服装产品的质量。服装企业应该及时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为了克服传统服装设计中手工操作效率低、重复量大等问题,可以利用服装CAD软件,它具有高速计算和存储量大的优点;通过使用服装CAM软件,可以简化初裁、缝制到精裁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CAD与CAM、拉布机等组装成整体后,能够提高西装企业20%-30%的生产效率,提高针织服装企业至少10%的生产效率。总之,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工人的操作强度,减少对熟练工的依赖,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
在精益生产方式中,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受到了制造企业的追捧。服装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先进生产理论,提高生产效率。5S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生产要素展开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项活动,使生产现场达到最佳的状态;目视管理是指通过视觉导致人的意识变化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人的眼睛观察情况,及时调整行动、方式、方法来进行现场管理。例如,在服装企业中,可以将生产计划指标用图标形式展开,并按照日期用醒目的颜色、语句显示指标完成等情况;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服装企业生产中,定置管理主要应用于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和人员的定置设计等。
3.实施人性化管理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离不开对生产工人的管理,泰勒提出“生产管理权限应不断下放”,说明生产工人的能动性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真正站在工人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服装生产工人的生产能力、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赈灾捐款等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培养工人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4.强化生产进度管理
上世纪70、80年代,湖南服装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服装工业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几大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涌现了长沙第一服装厂、长沙童装厂,长沙衬衫厂以及“九龙”、“培罗蒙”、“光明”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90年代中后期,一批新的服装品牌开始出现,涌现出益鑫泰、风景缘、忘不了、超世洋服、天剑、豪雕、依柳、浪漫风华、洋格、挺绅、湘泉、波士等一大批服装品牌,一度让湖南人引以自豪。
本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湖南服装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企业由于产业配套环境较差,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步淡出大众视野,如曾经获得中国服装行业最受欢迎的十大畅销品牌称号、湖南省著名商标获得者的超世洋服,于2011年被忘不了并购;而一度风行湖南的知名女装品牌风景缘搬离湖南长沙,迁往深圳发展。
湖南服饰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差、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成为阻碍湖南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南大多数企业还并没有真正实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数企业以家族管理模式为主,管理方式与水平的滞后。因此,对于企业文化构建、制度建设、员工关爱与成长通道等方面不够完善,这也是湖南服装企业落后于外省发展地区的原因之一。
湖南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者大多数是从生产一线培养而来。由于从业门槛偏低,服装生产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管理能力及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需要。旭荣公司夏建龙总经理表示,目前他们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老套,接受新思想、创新意识相对弱,对优化流水线、组织精益生产线带有畏难与抵触情绪,在聘请不到水平更高的生产管理人员时,只能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
湖南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发展思路和突破方向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号召,因此,对湖南服装企业进行精益生产管理研究与实践,可以提高生产效益,节约人力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升级,对将湖南服装产业建设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服装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要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惑为:生产程序混乱,职责不明确,操作工艺不规范,生产进度缓慢,员工流动频繁,职业素质普遍较低,责任感严重缺乏。班组长、主管、厂长、部门经理多数还是凭经验和感觉指挥现场生产,管理思路、心态和观念、规范管理能力、工作责任感、应变能力、程序操作管理执行力、沟通协调能力、现场组织指挥能力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效率低下的过时运作模式以及系统化管理的缺乏,导致很多服装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瓶颈,企业增长乏力,如何解决这些传统棘手的问题?
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精益生产是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方式,实施精益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被誉为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
精益生产是通向敏捷制造的桥梁,通过精益生产,迅速实现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湖南省政府出台的湘政办发 “《湖南省人民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纺织产业的意见》”([2011]14号文件)中,将湖南纺织服装业作为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强调以品牌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11年在湖南工商局登记的服装生产企业108家,主营业务收入为218.90亿元,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约4.73万人左右。湖南纺织服装业已逐步形成了以长沙、株洲为核心的五大产业集群,其中,圣得西、派意特、忘不了等服装企业已进入中国服装企业销售排名100强,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迅速,成为支撑全省服装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圣得西、派意特、忘不了等湖南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重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与销售渠道拓展,如圣得西在服装生产方面实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引进春晓科技研发的GST软件,系统构建各缝制工序作业标准,准确测算各缝制工序工时,合理制定服装加工单价,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报价。同时,根据各工序的加工时间,安排线水线的车位布局,使分工平衡;导入模板技术,使复杂工序简单化、标准化,提升单工序效率,降低品质不良率,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品质差异化,提高品质及生产时间的稳定性;建立了ODM仓库,ODM仓库实行超市化管理等等。
由此可见,湖南服装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精益生产管理为基础,实现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最高品质产品的管理运营,这是湖南服装企业赢取市场的“杀手锏”,也湖南服装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必修之课。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DMAIC;服装企业;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56-02
1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概述
六西格玛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Bill Smith 等人通过研究产品竞争力和返修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统计学上6σ概念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提出了用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并得到推广应用。6σ是基于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六西格玛质量水平要求百万缺陷机会中的缺陷数(DPMO)不超过3.4(或工序能力指数Cp≥2.0,Cpk≥1.5),而如今六西格玛管理早已超出其统计学的意义,成为一种理念、文化和方法体系的集成。它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和世界众多质量管理大师提出的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之上,以质量为主线,不断满足顾客需求,通过系统地、集成地实施质量改进流程而实现无缺陷的过程设计,同时对现有过程进行过程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活动,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实现顾客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
六西格玛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在六西格玛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节约成本约20亿美金,通用电气公司自1995年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以来节省的成本为1997年3亿美元、1998年7.5亿美元、1999年15亿美元,利润率从1995年的13.6%提升到1998年的16.7%。另外,国外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还有索尼、飞利浦等,国内的部分企业也于2002年开始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如宝钢、上海烟草、TCL等。
2 服装生产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服装生产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致力于如何加强规范管理、降低生产损耗、控制资源浪费、降低管理成本和控制管理人员频繁流动成本。影响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不同款式品种工艺难度要求的差异、批量大小的差异、交货期的长短、市场竞争的程度、企业管理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源状况,如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工作态度、员工流动性等。服装制造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包括常见的验品服装质量问题为外观不良、缝制不良、面料不良、包装不良以及常见于外贸加工服装的较大质量问题为规格尺寸不足、缝纫线色差、线头、缝纫质量差、服装受潮甚至发霉、整烫包装不良、错料、断针留在服装内。
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重要保证,要提高服装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关键要抓好生产管理的控制环节,改变管理思维和范围,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六西格玛管理是目前管理领域比较前沿的管理理论,通过六西格玛管理实施步骤周而复始不断地推行,企业最终可以达到消除过程波动,提高质量和企业绩效水平的目的。
3 六西格玛管理在服装生产企业的具体实施
目前,六西格玛管理在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是通过流程改进提高顾客满意度。服装生产流程是服装制造企业的中心环节,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还受到前后服装设计和成品处理等流程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服装产品质量改进时要将整个生产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改进,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六西格玛的实施主要是通过DMAIC五个阶段交替进行的,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为定义(Define)阶段,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范围。在这一阶段,企业要成立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的项目团队并明确团队内的各种角色和责任,然后要通过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顾客需求分析确定影响企业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客户需求特性,其中,要绘制SIPOC图识别内、外部顾客,通过卡诺质量模型分析顾客需求,还要通过收集数据、亲和图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客户需求的关键特性,进而确定企业需要改进的领域。通过分析服装生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生产成本结构,确定缝制生产环节为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然后建立项目团队。
第二阶段为测量(Measure)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和改进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抽样方案,对测量目标进行抽样和测量并收集相关数据。首先,企业要绘制流程图,或通过因果分析图、因果矩阵和PFMEA等方法分析流程,明确流程的关键改进环节,同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即测量人、量具、测量方法和测量对象的分辨力、偏倚、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等,考察其状态是否稳定,根据结果考虑更换量具或采用更好的测量方法),然后分析数据类型,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构成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与生产环节的关系,初步确定影响成本的主要生产因素,并抽样相关数据测算出企业生产的六西格玛水平。
第三阶段是分析(Analyze)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关键影响因素X。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测量数据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了解业务流程和产品的质量水平,找出影响企业绩效的根本原因和关键因素,然后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通过鱼骨图分析,缝制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有缝制不良、跳线、断线、脏污、油污、面料残、色差、破损、针伤、抽丝、辅料不良、形态不良和尺寸不良,产品出现上述每一种不良缺陷都需要进行返修,增加生产成本,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要缺陷进行相应的改进可以提高投入产出率。抽取为期3~5个月的产品生产检查数据,绘制帕累托图进行分析,根据“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则分析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缝制不良、断线、跳线等。然后从缝制人员、机器、面料、操作方法、生产环境等方面分析造成缝制不良、断线和跳线的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阶段为改进(Improve)阶段,主要是针对分析阶段确定的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采用适当的改进方法和策略,消除流程中不增值的环节,同时通过试验设计等方法对影响企业流程绩效的关键因素的参数进行优化,将其调整在最佳水平,以使产出达到最佳水平。针对分析阶段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抽样数据收集,如机器压强与缝线密度的相互关系、人员熟练程度与返修率的相互关系等,并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优化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改进,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第五阶段是控制(Control)阶段,主要任务是将流程改进成果文件化。企业要努力使企业流程改进过程的成果固定下来,形成标准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并长期保持在高绩效水平。此外,企业还应该绘制控制图,监控流程过程,进行持续地改进和完善,其中,要确定控制对象和参数、控制点、控制方法和策略以及抽样方案,然后收集数据并计算上下控制线等。将试验中确定的最优生产因素水平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形成相关的操作规范,并成立监督小组,制定相关文件保证规范的正常实施。
通过上面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5个阶段的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实施,实现服装生产企业绩效的持续改进,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4 六西格玛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推行需要资金、人力资源、企业环境等方面条件的要求,所以它并不适合于任何企业。因此,在服装生产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时不可以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实施方法,而应该从企业自身实际条件出发进行考虑,我们可以借鉴其管理精髓,在企业内部小规模地推行六西格玛管理,而不是像大公司一样对当前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变动。
首先,对于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可以在某些部门中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例如可以最先在生产控制中推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同时,也减小了全面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对企业所造成的冲击;其次,对于质量管理相对薄弱的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则不适宜推行西格玛管理,但是,可以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提供的各种工具,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积累各种管理经验,当条件成熟之后,再在局部领域中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最后,对于公司业绩已经比较好,而且正在实施改进工作的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有适当的系统和工具去支持问题处理程序,则六西格玛管理不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甚至会使员工的思想产生混乱,因此在这类企业中根本没有必要实行六西格玛管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服装生产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关键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推行措施,不能生搬硬套,在掌握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适合企业的管理内容,只要这样才能达到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e Mast J..Quality improve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statistical method[J].Quality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3,19(4):25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