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卫生化学论文8篇

时间:2022-10-23 05:36: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卫生化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卫生化学论文

篇1

思维能力中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的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动态平衡:

NH3+H2ONH3•H2ONH4++OH-

运用上式的动态平衡规律,组织讨论下列问题: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区别?

(2)氨水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3)如何鉴别某一气体是否为氨气?

(4)为什么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制以氨气?

(5)夏天打开浓氨水瓶子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讨论,增强了氨的性质跟组成、制备、贮存、检验的联系,活跃了思维,变静态为动态,同时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英国化学家戴维了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牟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在于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土金属。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如在讲化学键时,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断题:

(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那么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

(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那么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

(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等。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一种批判的思维过程。

篇2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可以提高学生对微观

知识的理解程度。微粒观和微粒知识相比,微粒观是对微粒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微粒知识可以对微粒观加以不断的完善,反之微粒观的培养对于日后学生对微粒知识的学习理解,可以起到更深化的作用。其实学习并不是一个除旧迎新摆脱旧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更多更深层次地知识。学生最初在学习的时候所获得的知识都是零散的,这样理解和记忆起来都比较的有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加以整合,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策略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合理组织与编排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当成是立足点,创新原有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难点,加强教材内容的整体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2.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基本观念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就要加强对知识结论的理解,并且对有关概念与事实进行深入理解,加强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与情感。在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时候,主要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观念的理解,进而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联系,增强化学知识学习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具有相应的观念意识,在开展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的编排与理解,这样才可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与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微粒观。3.模型与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模型与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这样才可以对抽象问题进行形象的解释。在化学知识中,分子、原子等均是非常小的,人们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将其和其他实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其进行直观的认识。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模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通过自己动手构建模型,联系具体事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在了解微观世界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想象力,但是也不要进行漫无目的的想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结构进行模拟,让学生对抽象事物进行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强化记忆实验法的应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一些化学实验,对微粒的存在进行推理,同时加深学生“微粒无处不在”的意识。并且通过化学实验的演示,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粒的存在。比如,“酚酞与浓氨水实验”,溶液由原来的无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得出“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直运动的”结论。5.比较理解法的应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微粒不是静止的,其一直处在运动状态;微粒之间存在间隙;微粒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相关内容时,可以进行比较试验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利用水与酒精融合的实验,对“微粒不是静止的,其一直处在运动状态”进行理解;又比如,在花生米中加入一些大米,让学生对“微粒之间存在间隙”与“微粒之间存在互相作用”进行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把握化学知识的基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微粒观,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张丽

篇3

常规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师总是平铺直叙将化学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是卖命地抄笔记和记忆相关知识点,这种传统式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且无法增强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认为,要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我们就必须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形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将学生当做课堂学习活动主体,以此优化化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比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章内容时,我就将班里学生4人分为一组,然后以金属知识学习为线索,让他们通过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等对其进行搜索和探索,包括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意义等,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制作成详细课件,课堂上,各个小组轮流到讲台上对课件进行讲解、演示,如此,既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也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

当前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居多,学生参与的实验较少,化学实验的多样化、多元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导致高中化学实验不能发挥出其真正作用和实效。因此,身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实验功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自身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课堂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实验时,因为其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所以我们就可将其作为一个探究性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可先向学生讲授实验目的、介绍实验仪器(名称、用途)、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依靠自己能力去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会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做完实验后,让全班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行共同沟通和讨论[3],以便对这一实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我们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为我们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提供了充足保障。

篇4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过程的灵活程度。具备了这种灵活性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并得到多样化的思维结果。课堂上,学生能否迅速地引发联想,建立联系,能否进行自我调节,迅速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所在。换言之,联想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思维的灵活程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典型的化学实验进行多角度的“变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而促使学生领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演绎推理能力、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1以问题指引探究,训练正向联想

正向联想是有预定目的的,并以完成某项任务为方向的联想。按问题所属,执因索果,沿着隶属关系、因果关系的途径探索方法,进而推断出问题的结论。案例2一次“试管版”气体制取装置的“展示会”在案例1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新的“疑惑点”,明确提问:“在你所组装的实验装置中,哪些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学生们以“气体制取装置”为方向,迅速展开正向联想,回忆学过的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典型的气体制取装置,对不同的气体制取装置进行研究,总结关键要素,进而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气体的性质等因素确定试管口的朝向,并从组合好的装置中筛选或改装适合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如图2)。

1.2由结果领悟方法,训练逆向联想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案例3一套试管简易装置的功能“开发”如果把案例2中由“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思维方法看作正向思维,那么由“实验装置”分析“装置功能”则可视为逆向思维。在学生们展示完如图2所示等实验装置后,教师适时向学生展示了另一套装置(图3)并提问:“这套装置能否代替上述的气体收集装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该装置的形态分析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这套装置连接到气体发生装置中进行探究。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发现了导管口的多种连接方法(图4),进而通过对各套实验装置的探究验证,终于得出结论:该装置具有多项功能,可以用来收集气体,即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还有洗涤气体的功能。

1.3迁移实验情景,训练相类联想

相类联想,即从性质接近、形状相似的同类内容入手。案例3中,教师将相同的装置(图3)倒过来组合到气体发生装置中成为新的两套气体制取装置(图5),将其与学生的实验装置(图4)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再次仔细对比导管的连接方式,通过探究得出对该装置功能的新认识。上述的联想方法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化学实验转换问题情境和条件,因时制宜地对实验问题进行“变式”、“类化”,以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2拓展学生实验过程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多于讨论研究,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程度。化学实验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敢于质疑实验结果或有关结论的错误;敢于改进和优化实验的操作和装置;敢于对实验思维过程或方法作出评价,并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善于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反思,并从中筛选最佳的方案。案例4一套“用试管制取气体”实验方案的优化过程在前例中,教师选取了如图6方案1的实验装置,让一组学生向全班演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套装置用于制取气体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回答:“该装置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不便添加药品和气体收集。”教师提问:“鉴于该装置的缺点,你们能否将其进行改进?”学生们经过进一步讨论分析后,各小组纷纷展示其改进的实验方案。学生展示1:“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2)不仅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和气体收集,还能控制反应速率。”学生质疑1:“该装置收集到的气体会混有空气,不纯净。”学生展示2:“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3)通过多功能装置,采用排水集气法即可避免空气的混入。”学生质疑2:“双氧水分解反应后的水蒸气也会混在收集的气体中,该装置收集到气体仍会混有水分。”学生展示3:“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4)通过使用干燥剂来解决水蒸气的问题。”……上述实验方案的优化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锻炼和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拓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宽度,并非是增加实验内容和学习难度,而是通过抓住要领、质疑辨析、严格推断等思维过程,找出已知知识与未知问题之间的联系,实现思维结果的丰富和完善。

3突破教材实验素材的限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是培养和发展化学实验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切实掌握有关知识的重要条件。案例5一个由“装置气密性检查”衍变出的“化学多米诺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规的方法如教材介绍(图7①),如果只靠机械背诵和记忆,难以深刻理解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辅助仪器(图7②)、变换辅助仪器(图7③)、改变装置形态(图7④)等方式呈现实验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化学问题中,真正掌握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先让装置密封,再通过改变温度达到产生压强差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化学多米诺趣味实验”(图8)帮助学生加深对压强与实验装置关系的认识。总之,化学实验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养成深刻的思维,以实现能力跨越的“实”。

4立足实验探究能力的高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初中生的知识建构水平相对较低,不可能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探究,但是独创性思维必须从入门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向学生传授各种实验方法、规范学生探究程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训练,实施诱导型探究实验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既扶又放,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发展。例如:根据前面五个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问题“试管在固体反应体系是否也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呢”,或者“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的试管口由略向下倾斜改为试管口朝上(图9)是否可行呢”,或者“改装后的装置具有什么优点”。图9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是教材中的典型反应,但按照教材的操作方法,这一实验并不容易做成功。与其牵强地对学生解释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和“本应该有而事实上却没看到的现象”,不如以此来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究这些问题。在本例中,学生的思维定势主要源于已学的“固固加热”装置中,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其炸裂,据此,改装的“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似乎是“不可行的”,但通过实际操作却又能顺利地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学生由此而产生认知冲突,继而转变为对装置改装后的优点与注意事项等衍生问题的独立思考,获取更高层次的认知,包括:直立式装置比平卧式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高温,反应更快、现象更明显;直立式装置需要注意反应物的混合与用量;实验前需必要的预热操作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类问题的剖析过程中,开始养成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唯课本而论,这不仅能使学生避免进入思维定势的误区,更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优化学生的探究思路和实验作风,尤其是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大有帮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认为: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5结语

篇5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与督促,学生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让学生由熟悉到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促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的目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成员行为习惯的要求必不可少。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应通过学生自我介绍、班主任介绍、学生集中学习等方式帮助、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熟悉本班科任教师情况、新班级的学生情况,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如班级一日常规(重点管理好考勤、晨会、两操、室内环境、室外劳动等),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规范学生的言行。对于个别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理解并接受学校的管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勤督促,把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步步纠正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重学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前途。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明确树立学习目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小学(初中、高中)将要学习的科目,将要经历的各种考试以及他们可能获得的各种机会(如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从而让学生明确小学、初中、高中,自己每一年、每一步该实现的目标。第二,要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抓好上、下午课前10分钟和每节课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学会独立作业,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自觉学习,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修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初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不同,班主任和全体科任课教师要及时地、反复地灌输给学生,一定时间后让学生自我总结、调整,同时不失时机地表扬进入角色快的学生,树立榜样。第四,班主任还要把合作学习的理念教给学生,不妨结合本班实际成立若干学习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乐学、勤学、互学在班级蔚然成风。多管齐下,学生就能从思想上继而以实际行动尽快完成初、高中角色的转换。

三、充分发挥班会课的教育功能

班会课是班级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笔者认为,班会课不等于训导课,不能总是班主任唱独角戏,而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笔者任班主任的班级,班会课一般让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教师主要是把握好方向。笔者告诉学生,一节好的班会课应该有主题、有目的、讲形式、重效果,在教师的鼓励下,文艺、体育、环保、学科竞赛……一项项主题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智慧诞生了,由于活动设计集思广益,往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班会课的教育功能就在这不经意中,如绵绵春雨潜入了学生的心田。

四、制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小组、班委会、少先队(团支部)的三级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1.精心组建班委、少先队(团支部)。班委、少先队(团支部)是班集体的核心,是架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班干部的挑选和培养,要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培训学生干部,对他们进行方法的引导、潜力的发掘,做到使用和提高相结合,具体指导和放手工作相结合;要让班干部们既明确各自的职责,又要搞好合作,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鼓励班干部们热心为班级为同学服务,又要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帮他们树立威信;还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对班干部的评议、表彰工作,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2.制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班级管理应该是制度管理与民主管理的结合体。在实践中,笔者一方面积极探索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以校规为基础,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规,从宏观方面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又在班级中树立“人人都是班级公务员”的意识,让学生轮值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学生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中逐步确立了学生自评机制,小组互评机制,学习互助机制,学习先进、进步奖励机制,为班级服务奖励机制,班级活动自我设计、自我展示机制等,较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管理潜力,增强了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和班级凝聚力。3.注重学生、小组、班委会少先队(团支部)的三级管理,尤注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是班级中的基本要素,小组是班级中的基本单位,班委会少先队(团支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搞好三者的层级管理,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落实各方责任,有助于班级内部结构的最优化,能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如上所述,要特别注意对班委会少先队(团支部)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注意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表彰,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课堂上做学生的良师,在生活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五、集各方力量,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班级管理的合力

篇6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篇7

1.完善规章制度,将作业程序规范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若是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安全隐患。我国大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在风险管理制度上都存在问题,制度不够完善,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没有遵守国家所规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生产,导致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因此,企业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安全生产制度进行补充,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国大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其不予重视,即便有部分企业已经对制度进行完善,但是在制度落实方面依然落实不到位,为此,企业要转正态度,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在生产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作业程序规范化,危险化学品生产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标准化,企业建立一个标准化作业程序,使生产工作井井有条的开展,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可避免引发安全事故。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操作,生产流程实现规范化,严格把关生产每一个环节,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马采取措施解决。只有这样,在化学品生产中才可有效控制风险指数,消除安全事故。我国多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作业流程存在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完善制度,规范化作业流程,在确保生产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2.做好隐患、事故以及应急管理工作。安全隐患是诱发事故的根本源头,若是将隐患消除则可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隐患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定期进行隐患检查工作,将隐患排查工作落实到位,在排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立马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其次,严格开展排查工作,排查时全体人员都要参与,不留任何一个死角,针对重大隐患,若是不能立马进行消除,需要采取防范措施,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然后相关人员进行备案,将其纳入到技改项目当中,定好整改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进行事故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原因分析,调查了解诱发事故的真正原因,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的生产人员、物品进行快速转移,查找到原因后向所有人员说明情况,避免事故再次发生,并通过现场安全教育的方式,使所有生产人员吸取教训,认识到不安全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若是外部企业发生事故,则同样吸取教训,避免本企业重演。另外,风险管理还包括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包括专项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以及事故现场处理等,结合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预案,保证预案具有可行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日常生产中,并没有进行事故应急预演,当事故发生时损失惨重。因此,要重视事故演练工作,每当完成演练之后,对应急预案做评价,并建立一个应急响应系统,一旦发生事故,立马结合事故的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将现场人员与物品迅速撤离,降低事故的损失率。将应急保障工作落实到每个单位,并进行核查,急救物资缺乏时及时进行补充,急救人员要通过专业的培训,确保急救人员在事故中的安全。做好隐患、事故以及应急管理工作是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可降低事故放生率,并在事故发生后,降低损失率。

3.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需采用各种方式来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率,这一切工作都需要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支持,但是,就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来看,还有待加强。可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对事故的认识,主动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当中。虽然人天生就具有安全意识,但是若是保护手段不正确则无法达到保护的效果,因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让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安全教学培训当中,培训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可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培训,将培训人员分为三层,即管理层、普通员工以及安全管理人员,每一个层次培训的内容都不相同,有针对性的培训才可获取理想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的知识要具有实用性,每个层次人员培训都有偏重点,例如,进行安全管理人员与领导层人员的培训时,将重点放在法律法规上,并讲诉安全技术理论与危险化学品的知识,在工作中如何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当遇到危险源时,如何进行紧急预案救援等等。当给普通员工进行培训时,根据危险化学品企业“三级”安全教育中的要求进行培训,让普通员工在培训当中掌握到自己岗位上的安全知识,规范日常行为操作,避免由于行为因素引发事故。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展教育培训课,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使每个层次的企业人员都掌握到相关的风险控制知识,从而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二、结语

篇8

《卫生理化检验》的理论课程既是预防医学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又是一门独特的专业课程。其特殊性就在于是先于实验课程,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形象的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组成等。在这样一个没有具体实验仪器的教学场所,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遍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8]。在《卫生理化检验》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特点的CAI更应成为教师们首要考虑的授课方式。目前,大多数的课堂已利用幻灯片来表现教学内容,包括罗列大纲要求的各个知识点、展示教学中涉及的实验仪器外观图及构造图等[9-10],这也是本院《卫生理化检验》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大连理工大学和南开大学已将其自主研制的融多媒体课程讲授、仪器原理演示、实验仿真模拟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软件“搬”上了讲台,模拟形象的实验变化过程、动态显示微观的实验原理,通过交互式和场景设计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基于实验课程的相应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11-12]。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可选用不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如介绍某实验的检测意义时,可选用实际案例导入,采用图片展示某现象,并搭配数据表格以说明某现象的变化趋势;为清楚揭示实验方法之间的异同点、避免学生概念混淆时,可采用对比讲解法,将不同实验的动态过程图放置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进行比较说明,并重点突出差异性的地方,加深记忆;在介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时,可利用幻灯片的链接功能,方便快捷地调用网络资源,以动态形式展现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过程。总之,CAI以其独特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充分利用CAI的网络化、智能化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理论课程的测试方法

本院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主要采用书面测验形式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评价。如何设计理论课程的测试标准,使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考试侧重点加以区分但却又能相辅相成是需要思考的第3个问题。为避免与实验内容脱节或重复,书面测验的范围不应过广,应突出重点和细节。书面测验可按6∶4的比例划分,60%的内容依据之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定,将实验课程需考查到的几个代表性实验作为理论考试的重点实验,考核学生对实验中的基本概念、实验基本原理、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原则、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等在实验考试中不能涉及到的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60%的考试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重要实验的理解,同时也可作为之后实验课程的考前复习。除此之外,40%的内容可选择其他实验的重难点和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整个试卷设计应注重难易结构的合理分布,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一般按照3∶5∶2的比例设计,充分发挥各种题型的区分选拔功能。另外,每种题型尽量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利于稳定学生应考情绪,正常发挥其考试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操作考试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的操作考试存在人多耗时的弊端,考试除了挑选快速检测实验进行考试外,还可采用简洁的“车轮战”考试方法,让每组学生依次操作某个复杂实验的某一个环节,并将个人和小组的考核重心分别放在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上。

3展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