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化学课程8篇

时间:2022-09-08 23:25: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课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课程

篇1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质量;专业认证

为构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药学类专业办学质量,帮助有关高校寻找在药学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发展思路,2007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正式提出,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药学本科专业认证试点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首批医药类四个专业认证试点项目之一。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评估标准包括专业目标、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7个一级指标。专业认证中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有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甚至外语水平,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大检阅。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考察的六门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如何通过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我校顺利通过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我校目前药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以《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提高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及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2016年第八版)编排的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了药物化学教学大纲,组织、优化了教学内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的原则,立足于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纵、横两个方向入手对药物化学进行改革。同时结合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了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模式[1]。通过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建立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新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

1强化整体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有机组合,形成条理化的知识模块结构,内容体现出知识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使教学内容基础理论丰富,知识面宽而广[2]。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教学中融入化学工、制剂工、药师、医药商品购销等资格或技能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内容,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3],如中英文案例的编制、PBL教学、课堂翻转等,增加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文期刊文献,提升外语水平,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注重前沿科研成果或研究手段的引入,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新药创制为出发点和归属,注重新药研究思路及理论,通过代表药物的讲授,使学生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结合社会需要调整授课内容

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社会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校企及院校间的交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职责,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理念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2%的用人单位表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开阔,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准备继续深造及已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进行调查,有99.1%的同学表示我们的药物化学授课内容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高度一致,为其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课堂上授课教师采用的推理、归纳及案例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药物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将调查问卷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调节授课内容,使其满足社会对药学类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及专业方向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之外,还非常注重教师学历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历提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近3年来,教研室加大了具有博士学位师资的引进,使专业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得到提升。近几年来,药学专业学生考研报考率达到90%,带动了专业的良好学风,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内外进修经历的占专业任课教师的70%。调查发现,教师通过进修可以接触国内外前沿的教学理念、科研思路及先进的实验技术。教师把这些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培养双师型师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药师及药剂师等药学专业相关资格。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药学类相关资格证的“双师型”师资占55%,这些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格证获取经历,给学生提供经验。同时,在授课内容中讲授一些临床用药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让教师走入企业,让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在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地位,教师的专业及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满足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对师资的要求。

篇2

摘 要:德育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化学课程也少不了德育。

关键词:德育;教材;世界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化学课程也是德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也能促进化学教学。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开展德育活动。下面仅就《绪言》教学中的德育活动谈谈我的做法。

在学习《绪言》教材时,我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感受,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化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资料、图片等,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冲突,然后建议学生讨论:化学对于我们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在化学发展史上,我们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要求提供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据,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采用多种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充分利用教材信息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还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手机上网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认识到化学的发展和应用,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破坏,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些危害,但是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步强化和绿色化学理念的逐步建立,这一切都会得到改善,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事物,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对不良企业只顾追求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化学发展历史的反思,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现代科学的缺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疑至关重要。但是简单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如果我们坚持在化学课程中充分发掘教材,有意识地创造德育的良好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影响,那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篇3

关键词: 化学课程教学 教学预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裂变”,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贵在生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内容的“丰满”靠教师去润饰,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预设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学预设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尽可能使课堂变化的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其次,教学预设时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突出“四化”:课程人文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整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最后,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贵在融合。

任何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一致;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自身特点。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显三维目标,贵在参与。

新课程理想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重情境,问题设置贵在有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对达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二是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不能孤立,应与其他问题构成体系,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3.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顺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展开、发散、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但是,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和多种因素差异,我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随时调整,再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贵在整合。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并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遵循:(1)教学媒体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越简单越好。(2)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http:///

篇4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2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篇5

关键词:油田;化学课程;教学方法

1油田化学课程内容

油田化学课程中,主要对油田钻井、采油、输油等化学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执行过程中,要对问题具备的化学本质做出详细研究,对使用的化学剂作用、协同效应等详细研究。钻井化学是对钻井液、水泥浆的性能进行控制和调整。对于采油化学,能保证原油采收率的提升。在集输化学研究工作中,需要对耐地管道的腐蚀问题、油田污水处理、起泡原油的消泡等问题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各个油田在开发期间,都发展到一个高含水、高采收阶段。为了能保证油田产量的整体的稳定性,可以利用化学驱油的方式,提升采收率。在对油气进行勘察和开发工作中,面对较为复杂现象,可以基于油田化学技术,保证油田开发工作进入到化学时期,也能促使其作用的实现,这样不仅能缓解我国的原油供需矛盾,也能为提升油田原油采收率提供重要手段[1]。

2油田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中还处于被动。为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如:掌握丰富知识,通过对学生情绪的分析,对其实施教学。在油田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确保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可以利用演示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性,以促使教学效果的形成。比如:在学习聚合物的时候,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溶解过程、稠化过程做出演示,当学生发现水体黏度逐渐增加的时候,增加无机盐,将降低黏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氛围更为激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逐渐增强。当学生对知识探讨的时候,积极发言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扬,也能通过相互讨论传递给其他的学生。针对学生回答的信息,可以对其概括和了解。不仅如此,在知识讲解的时候,也可以开展演示实验。如:对膨润土在水与煤油中进行膨胀实验,详细分析蒙脱石的结构以及膨胀原因等。在油田化学课程学习中,课堂演示实验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的整个气氛,可以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对其现象、化学本质等充分掌握。同时,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教师能引导学生思考其问题,也能详细研究课程原理,保证学生对知识快速掌握,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2.2多媒体演示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应用到油田化学课程中,能将困难的内容详细表达出来。根据图片、视频方式,为其创建教学情境,促使其直观性。也能在多媒体使用下,对抽象思维进行转变,实现动态性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旋转滴法测定油水超低界面张力原理进行分析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现未操作过的仪器设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知识图片、原理等。如:使用旋转滴法对超低界面张力进行测定,在样品管中增加高密度水相,并在高密度水相中滴入低密度油相。使用相似的油滴外形方法,对界面张力进行测定。所以说,多媒体方式的使用,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轻松记忆,掌握相关知识,也能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认识正确概念和原理,以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能为教师节约更多的板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也能为学生传授更多知识。油田化学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程,在对其讲解的时候,主要包括功能添加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反应能力、图表曲线等知识内容。所以说,多媒体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对粘土矿物进行讲解,可以为其展现高冷土、蒙脱土的图片,电子显微图片以及基本的构造单元片。也可以使用PowerPoint软件,将图片作为幻灯片,将相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以获得全面、详细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发现,不仅能获得更大教学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讲解组岩层,将实物电子显微图展现出来,让同学对其直观认识,以保证获得更高兴趣。2.3分析油田实际情况。在油田化学课程学习中,能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转化,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于教学思路,将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能将学习内容和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比如:对聚丙烯酰胺驱油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先对聚驱EOR原理做出研究。因为聚合物能提高水相黏度,的也降低其渗透率,以促使其提升系数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原油采收率。根据聚驱的现场实际需求,分析聚合物的整个关系、发展方向等,细化出各个控制指标、现场生产的实际关系等,重点研究聚合物的驱油地质条件、堵塞情况等[3]。在对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剂、作用原理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学生对现场经验严重缺乏,对整体都更为茫然,无法在学习期间提起兴趣。所以,根据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分析具体情况和实际的应用背景,利用理论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对表面活性剂驱进行讲解的时候,教材中会对石油磺酸盐进行描述。也可以在弱碱石油磺酸盐试验中,使用79%以下的采出液含水率,促使其达到良好效果。通过现场实例,学生在学习中集中力更强。根据对石油磺酸盐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构特点、分子量的分布情况等,详细分析界面张力的形成、乳化和低能表面机理,也能根据现场的工艺参数,将各个内容相互连接,确保能完成一个整体。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愉快参与到学习中,以达到化学原理的掌握[4]。2.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很多学生都比较懒惰,无法激起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无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提起兴趣。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懒于动脑,无法获得更高能力。在我国未来教育发展中,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也要重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与普通的舞台表演是不同的,语言、字腔等不重要,在讲课的时候,最为主要的为情景设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并且,还需要与学生积极交流和沟通,保证在整体上提升情感。如果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对其讲解,尽管能做出详细分析和理解,但是,未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实际教学期间,将科研实践作为基础,分析学科具备的最新研究动态,也可以在研究教学中,对其启发和创造,确保教学内容跟更丰富。同时,教师也要将科研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各个环节中,保证科研具备一定严谨新个,并在整体上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更多启发。油田化学课程可以与生产实践进行结合,具备专业性特点[5]。当教师对其教学的时候,可以在油田化学领域,对实际课题和模拟课题做出研究,掌握动信息,确保课堂内容的丰富性,以保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复合驱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科研话题,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引导。在现场实际教学和分析期间,利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组成,使其形成复合碱配制三元驱油体系。基于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在能满足超低条件下,分析体系的PH值、复合碱体系黏度等,保证能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根据问题的发现和分析,为其拟定相关的研究话题,并对其做出研究,实现现场应用和模拟,保证学生形成一定科研思路。当学生掌握所有科研流程后,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对知识获取更多兴趣,以确保参与性的提升,达到科研效果的良好实现。所以,油田化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形成。

3结语

根据以上对油田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分析,对油田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认识。教师可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引导地位,确保学生能激起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油田的实际生产情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东.谈高职院校油田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12):59-60,71.

[2]樊泽霞,王业飞,赵修太等.石油工程专业油田化学精品课的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24(2):59-60.

[3]杨双春,潘一,马贵阳等.基于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油田化学课程创新[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4):23-25,94.

篇6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大学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校大学化学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分为两个学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热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和元素化学部分。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①将原有的由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这样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师资优势(目前本课程组有六位老师承担大学化学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老师的情况;②在课堂教学上每2~3次课设立一次3~5分钟的学生讲授环节,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自主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剖析。目的是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改变平时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自学内容基本不看、老师考试不考、流于形式的不良状况;③在整个教学环节,每学期设计2次讨论辩论课,学生分组对提前设计的专业拓展知识进行讨论辩论。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小论文书写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及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⑤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授课中,我们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⑥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借一次期末考试就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不客观的。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核中,除课本作业外,增加课堂讨论和作为拓展知识的小论文知识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中课堂作业和考勤占15%,课堂讨论占5%,小论文占10%。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全体课程组老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单个教学班单一老师授课模式和单个教学班多位老师分章节授课模式的比较和分析讨论,本课程组认为前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授内容比较系统,前后知识点容易衔接,不足之处是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后一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年级新生学习一门课就可以接触到多位专业课老师,享受不同特色的教学风格,不足之处是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自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多个老师轮流上课恐怕学生不太适应,前后知识也可能不容易衔接。综合考虑认为采用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知识实际应用背景的老师辅助讲授的模式比较好。

2. 原来的化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对无机化学部分要求掌握的难易程度、内容都有很大区别,实行大类招生后大学化学如何兼顾化学、应用化学和药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仔细讨论。另外大学化学教育是在中学化学内容上的提升,在授课中既要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又要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为此我们组织全体课程组老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基本点、重点、难点和知识实际应用的划分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和学生调研,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找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3.讨论课实施方案。老师提前一个月布置讨论课,主要内容包括:①以5~6名同学为一组,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②每组同学自主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题,查阅资料,准备讲解;③讨论课上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其中主动讲解环节7分钟,问答环节8分钟;④每位同学不仅要积极主动讲解、回答问题,而且要勤于思考,向其他同学提问;⑤讨论课成绩总分10分,台上讲解和回答问题6分,台下向其他组提问4分。分数由同学自主打分评定,每个同学只给其他组同学打分,以全班同学30名全勤为例,A同学的分数由其他组25位同学评定,去掉3个最高分和3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即为该同学的本堂讨论课成绩。

篇7

课程

名称

课程级别

课程

类型

课程

目标

开课

时间

课时

设置

评价

形式

赋予

学分

初三上学期

九年级北京课改版化学上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中考

9月

27

考试

2

化学选修——化学史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11月

9

心得

1

物质制备实验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11月

9

实践

1

初三下学期

九年级北京课改版化学下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中考

3月

27

考试

2

化学选修——化学研究方法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5月

9

心得

1

中考复习——探究实验复习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5月

9

考试

1

高一上学期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合格考

9月

18

考试

2

化学选修——物质制备实验拓展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合格考

11月

9

实践

1

高一下学期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合格考

3月

18

考试

2

化学选修——控制变量实验探究

校本选修课程

拓展类

合格类

5月

9

考试

1

高二上学期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

9月

12

考试

2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

11月

15

考试

2

化学选修——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校本选修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类

11月

9

考试

1

高二下学期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

3月

27

考试

2

化学选修——有机合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校本选修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类

5月

9

考试

1

高三上学期

高三一轮基本概念理论复习——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并解决实际问题

国家课程

创新类

特殊类

9月

32

考试

1

高三一轮有机化学复习——基于官能团认识物质及其转化

国家课程

创新类

特殊类

11月

32

考试

1

化学选修——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类

9月

12

考试

1

高三下学期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3月

8

考试

1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化学观念与平衡思想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3月

8

考试

1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4月

8

考试

1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4月

8

考试

1

化学选修——工艺条件选择

校本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5月

8

篇8

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分析化学课时逐渐减少,教师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往往采用满堂灌教学,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远离现实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不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据调查,目前我们院很多化学专业的学生在高考时都没有选化学作为考试科目.他们在高二小高考结束之后便完全不接触化学课程,导致很多学生化学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甚至出现了化学知识断层,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课程无从下手.同时,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教学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佳.现在的实验课基本上是由实验员准备妥当,教师在实验课上先讲一遍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只需照着实验步骤做一遍,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很少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到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时,部分学生对于导师选定的课题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2.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分析化学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知识零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远离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容易使学生觉得该课程难以致用、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平淡地介绍分析化学课程的定义、性质、分类、任务等,会让学生觉得整个课程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该门课程的实际用处,难以提升兴趣.如果教师适当融入现实事例进行介绍分析,如食品安全领域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环境领域水质、空气污染等监测问题,学生将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例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远比教师多次口头强调该课程的重要程度、考试的严格程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设定了一些趣味性强且贴近实际生活的实验项目.如“食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方山地区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实验.在自来水硬度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水的硬度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可以通过加热煮沸来消除,而永久硬度却无法消除,而饮用硬度超标的水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果硬度过大,饮用后对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如:用硬水烹调鱼肉、蔬菜,就会因不易煮熟而破坏或降低营养价值;用硬水做豆腐不仅会使产量降低,而且会影响豆腐的营养成分等.[1]随后即让学生利用络合滴定法来测定自来水的硬度,看其硬度是否超标.这些实验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到实践其实就是一步之遥.

2.2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传统的分析化学授课方式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该方法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然而这种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难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灵活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注重师生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例如,在《分析化学》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述”的教学内容中,几乎全是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如:标准溶液、基准物质等,在往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向学生一一讲授相关定义和原理,但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一些基本定义和原理的理解并不透彻.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像以往一样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巧妙设疑,和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互动.通过提问,学生经过思考,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将会自己得出一些定义和概念,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如何测量某种酸的浓度?在早期没有现代的测量手段时是如何完成的?”可以先启发学生酸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经过思考会指出酸会使某些物质变色,酸会腐蚀金属,通过观察酸对金属的腐蚀程度来确定酸的浓度.但这只是对酸进行了定性分析,而我们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定量分析.若要知道酸确定的浓度,我们必须找到更准确的方法.假定有一种标准碱,这时学生会想到酸碱会发生反应,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反应呢?紧接着要解决这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如果只是把两种物质进行简单地混合,这样产生的误差会很大,学生会自然地想到采用“滴定”的方式.这时引入问题3:“如何确定反应终点?”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反应,有的反应会有颜色的变化,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认终点,有的反应会有沉淀和气体生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确定反应的终点,而有的反应没有任何实验现象,如酸碱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这样的反应又如何确定终点呢.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在酸碱滴定过程中会有哪个物理量发生变化,学生会想到溶液的pH值,这时可以提出在《无机化学》中用过的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为什么可以指示酸碱反应的终点?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酚酞、甲基橙等这些酸碱指示剂的颜色会随着溶液pH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样就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在整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都贯穿了提问、思考、启发、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整堂课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同时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对整个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几章具体的滴定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采用类似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3理实一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学时安排为理论课程50课时,实验教学56课时,虽然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时间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但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同时开设《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这样课程设置有优势,但也有许多不足.[3]首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中的全方位把握;其次,容易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衔接问题,导致某些知识点重复讲、漏讲等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使学生难以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特别是这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有的实验在理论授课之前进行,学生对所用原理一知半解,只是重复实验步骤,得出简单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同时,在这两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重视实验,没有主动性,虽然会要求学生预习并写预习报告,但多数学生只是把有关内容抄到报告上面,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该试剂,为什么称取这么多,用什么精度的天平称取,为什么用该种指示剂等等,而且在实验项目进行之前,实验课教师为实验做的准备工作过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一些药品如何配制,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验证,可对为什么那样做却不甚了解.如果可以将理论和实验统筹安排,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实验项目,穿插提问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布置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进行预习.理论授课后,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路整理随即进入实验室,针对讲解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对现象的记忆和对操作的熟悉.如果能实现同堂教学,将相关理论和实训技能放置在同一教学单元中进行,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随时停下来观察实验现象,或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学生最想弄明白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和学生处于整体性教学区域中,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这样将会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3]在同堂化教学中,也可以把一些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实验时设置一系列问题由学生回答,比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可不可以采用直接法配制?称取氢氧化钠应该用什么精度的天平?可以利用哪些基准物质来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称取基准物质的质量范围应该如何确定,又采用什么精度的天平进行称量?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讨论和交流即会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会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融入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分析化学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现代分析化学的使命已由单纯提供分析数据,发展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新任务.所以教师在阐明经典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根据分析化学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中,引入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使得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这两门基础课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础”,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学科的方向和未来.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学科,不仅使分析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4]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自身的科研项目中.教师可将自己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子任务,详细给学生介绍课题背景,讲解要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课余时间和假期耐心指导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计划的组织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科研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科研活动,亲自参与科研实践,可使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将会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强化,知识面不断扩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