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讲计算机课总结8篇

时间:2023-02-21 02:18: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讲计算机课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讲计算机课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自99年起,我校在高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广西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本书共分四册,每学期1册,适合高一看到至二年级使用。其内容主要为:一、信息技术入门;二、计算机操作系统;三、文字处理系统;四、网络基础与运用;五、数据处理;六、网页制作;七、动画制作;八、简单程序制作。我们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我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

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又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Л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可举例: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

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着重对学生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与我们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长度用“米”或“尺”等计量单位相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突出重点内容,注意各学科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中数制的转换,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的使用。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大量数学的知识,因此在讲解之前先将数学中进制方面的知识复习讲解一遍,讲授时效果较好;2005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就考查了数制的转换(6进制与10进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注意与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一章时,对DOS的一些基本操作命令,不要求学生死记命令字符,而应引导学生,从命令的形式或英语单词的缩写,去联想该单词的意义或单独短语。如:删除命令De1,即是单词delete“删除、除去”的意思;diR/w紧缩显示当前盘上的文件目录,参数w代表with,即“宽度、横向”的意思;即将当前磁盘文件目录横向排列(每行5个)显示出来;软磁盘格式化Format命令,format/S的参数s,即为“系统”单词system的代替,意为将三个主要系统文件存储在磁盘上。

4.多用实物讲解,保证上机时数

我校高一年级有7个教学班,共计300多人,但学校实际可用计算机却仅50多台。为解决人多机少矛盾,我们多采用实物教学。如讲“外部设备”、“磁盘的使用”、“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在没有正规电子教室软件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在网络上查找下载(飞云电子教室软件)安装到每台计算机,使得在讲解如WORD2000、EXCELL等各种操作性强的软件时,能在一台计算机演示给每台计算机观看,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学更有效。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计算机课程;策略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其他阶段相比也就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新课程改革推动过程中,着重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中计算机课程中更要遵循客观规律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目标,不断探索总结,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

计算机这门课程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更多是工具类的知识使用技能。

(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

(4)从评价考核标准上来看,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并且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得到普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因此必须要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课程在高中阶段已经得到普及,并且逐步被纳入会考科目,从考核安排上来讲,已经被重视起来,但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1)课程时间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很多高中计算机课每周设置一到两节课,再除去寒暑假和期中期末考试,整个课时显得捉襟见肘,并且没有持续性。因为是操作性的课程,今天讲完了如何来操作就需要立刻实践然后总结,如果过了一周再来继续,基本上忘的差不多了,所以教学效果受到课时不足的影响很大。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由于计算机课程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或以讲授为主。有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配置为教辅人员。这样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信息技术教师的不稳定性,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轮换业务熟悉的教师的流失,形成了年年都是“新老师”。

(3)教师队伍建设须待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工作的基本技能,不识字被称为文盲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能熟练使用基本办公软件已经很难在职场中生存,因此要想达到学生有较强的计算机水平,必须将教师队伍打造过硬才行。

三、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策略

计算机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还必须具有其他学科教师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策略,因此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要认真钻研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采用灵活形式夯实基础知识。无一例外基础知识是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石,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基础知识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尤其作为技术性的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较小,使用的专业术语和翻译过来的词语较多,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讲解学生重复记忆,尤其在高中课业如此繁重的阶段,将具有如此重要工具只能的“副科”当作主科来学,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课上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来简单易懂的讲解基础知识,课业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讲完后马上带领学生集体复习,强化记忆,或者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来抽提解答帮助记忆,或者采用团队积分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2)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3)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大多数学生都有好奇心理、好生心理,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在实践操作的课程中,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作业,让每个小组在课上集体配合完成任务,不仅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嫩里,还能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目标。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可谓基础而又重要,但在高中课业繁重的阶段教师想要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就必须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计算及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课程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庄小云:《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广东华侨中学)

[2]张炳岳:《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玉环县楚门中学)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98-01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自99年起,我校在高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广西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本书共分四册,每学期1册,适合高一看到至二年级使用。其内容主要为:一、信息技术入门;二、计算机操作系统;三、文字处理系统;四、网络基础与运用;五、数据处理;六、网页制作;七、动画制作;八、简单程序制作。我们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二、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我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

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又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Л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可举例: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

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着重对学生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与我们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长度用“米”或“尺”等计量单位相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突出重点内容,注意各学科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中数制的转换,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的使用。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大量数学的知识,因此在讲解之前先将数学中进制方面的知识复习讲解一遍,讲授时效果较好;2005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就考查了数制的转换(6进制与10进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注意与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一章时,对DOS的一些基本操作命令,不要求学生死记命令字符,而应引导学生,从命令的形式或英语单词的缩写,去联想该单词的意义或单独短语。如:删除命令De1,即是单词delete“删除、除去”的意思;diR/w紧缩显示当前盘上的文件目录,参数w代表with,即“宽度、横向”的意思;即将当前磁盘文件目录横向排列(每行5个)显示出来;软磁盘格式化Format命令,format/S的参数s,即为“系统”单词system的代替,意为将三个主要系统文件存储在磁盘上。

四、多用实物讲解,保证上机时数

我校高一年级有7个教学班,共计300多人,但学校实际可用计算机却仅50多台。为解决人多机少矛盾,我们多采用实物教学。如讲“外部设备”、“磁盘的使用”、“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在没有正规电子教室软件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在网络上查找下载(飞云电子教室软件)安装到每台计算机,使得在讲解如WORD2000、EXCELL等各种操作性强的软件时,能在一台计算机演示给每台计算机观看,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学更有效。

篇4

若想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除了教师的知识讲解之外,分析课堂的主体――学生格外重要。由于平时的各科学习负担重,每周计算机课程又少,学生便将放松的时间寄托在计算机课堂上。因此,把握学生的课堂兴趣变化值得探究。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动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之初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极好的现象。从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相互吵着既要玩这个、又要玩那个都可以体现出学生个个都想多与电脑接触接触。

随着课堂上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述,有些学生一边听一边找电脑界面上的图标符号;有些学生自个儿对界面进行操作;还有些学生根本没打开教师所讲的应用界面……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兴趣已经大大降低。

课堂时间是过得很快的。如果教师只顾着讲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结果只会出现自己疲惫、学生懒散的局面。每当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就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手摸电脑的时间不够长,带着极大的遗憾心情走出电脑教室。其实,教师若能把学生在课堂之初的兴趣引导好、利用好,那么,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就充满着学习热情,精神集中地听讲,一心一意地操作,那将会学得非常快,而教师也倍感轻松。

二、教师如何让学生的兴趣贯穿整个课堂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艾滨浩斯曾对人的记忆进行了实验,得出人的记忆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遗忘的结论;而如果在适当的时间加以巩固,人的记忆则会得以增强。笔者认为,在教育心理学中,兴趣与记忆存在相似之处。如果重视这一规律,调整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策略,那么,课堂教学效率也势必会大大提高。

1.教师应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动向。每一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基础牢、素养高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就能保持得长久一些,而基础弱、素养低的学生则保持得较短一些。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计算机教师都应进行摸底,了解本班的基本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2.侧重上课前的约定教育。一到上计算机课,不少学生就都如久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般激动。而这种心情在还没引导好的前提下就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三分钟热度”的局面,因而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定教育。可以讲一些课堂规则、趣味活动、奖惩办法等。

3.课堂中紧扣学生兴趣,就地取材。当学生逐渐由刚进计算机教室时的兴奋转为安静后,当教师的理论讲述逐渐冗长时,学生的兴趣便跟着逐渐回落。此时,教师可在教室内一边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一边观察学生的其他举动。如果发现有玩电脑娱乐功能的,可以顺着他玩的软件适时引导,逐步回到所学的知识中来。

4.以实例与学生互动。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在家也会有不同比例地接触到网络,在上面学了一些基本的操作,也学了一些网络语言。教师上课时可以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与学生交流,如制作学校某班这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表,将这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生来制作,也便于保持学生的兴趣。

5.课堂总结应简洁明了,意味深长。按照惯例,每节计算机课,教师在课堂末尾都会总结所学内容。其实,简洁、有意蕴的总结才会让学生再次存有兴趣,等待下一次课的来临。比如,教师在末尾可说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应用领域,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也可提前告诉学生下一次课所学内容以及它的应用领域等,这都会让学生的兴趣延长。

篇5

关键词:医学专业;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现状

1.1 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前,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的调查显示,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甚至连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DA(个人数字助理)、TabletPC(平板电脑)、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lT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显然,医院的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在我国已建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为65%左右,有部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形同虚设。在乡镇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信息化普及率更低,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2 医学信息化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医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掌握人最最新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山医院缺乏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阶段卫生信息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人才的任务放在首位,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 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典型设置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软件基础主要包括以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人才职业化的思想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一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一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淡化与各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专业的渗透,所以应根据医学生以后岗位的需求,补充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

3.2 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3.2.1 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本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元,以其相关性和内聚性为依据组织成7个互相联系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又以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我校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4学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实际应用,结合全国和本省的等级考试要求,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打造了一个面向高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3.2.2 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

在我校,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该课由图书馆教师授课,但从以往上课的情况看,该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在我们的提议下,学校将医学信息检索内容纳入计算机课程,既避免了重复开课,又满足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较好。

3.2.3 课外拓展计算机知识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为了营造学习计算机的良好氛围,我们确保一年开展两次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竞赛,并不定期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3 精选教材

卫生部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知识结构新颖、符合高职医学生特点的教材。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在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我们于2007年将教材再次更改为《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医学信息检索、电子病历等医学信息内容。

4 改进教学方法

4.1 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生方面,因为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所以,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二是课程方面,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高职生应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鉴于上述两个因素,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安排。

1)少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可留更多时间练习。

2)操作实践,这是将计算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必经之道。

3)精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难点和重点。

4)辅导,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师一生”和“生。生”的辅导模式。

5)总结,教师对每次课进行内容总结,并E升到理论或规律认识。

4.2 融“教、学、做”为一体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利用下一次课上机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而且由于不能及时上机练习,许多内容学生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课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并以典型案例为任务驱动。在任务的准备上,我们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习题。操作完成后,学生将文件以自己的姓名为文件名存储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机房巡回指导,及时掌握课堂动态,并进行适时指导。在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将 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和学生操作结果汇总,精选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三部曲_3]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集“教、学、做”一体,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4.3.1 任务驱动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之前,老师都以任务的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网上搜索、共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将Word中字体、段落、邮件合并等知识点设置成单一的任务由学生完成,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3.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传统的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详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如毕业推荐表的设计排版、药店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医院办公软件的模拟应用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4.3.3 异步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们将实训内容制作成难易程度不一的案例,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只要求其针对考试内容的基础案例进行学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则要求其从综合性的案例着手,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 改革考核方式,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5.1 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信息能力为中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我们取消了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机试考核方式,并做到“三取消三强化”:1)取消死记硬背的概念,强化实践。2)取消没有实际意义的作业,强化技能。3)取消难于理解的抽象理论,强化应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是指平时作业、到课情况等考核,结果考核与过级成绩相关。

5.2 优化成绩评定方案

我校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惯例,我们认为,该等级考试内容涵盖了整个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且能客观、恰当地评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将期末考试改为成绩评定。具体方案如下:通常56分为合格线,而60÷56≈1.1,即“过级成绩×1.1”能较客观地替代结果考核的成绩,学生的最终成绩为“过程考核×20%+结果考核×8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减轻了他们的考试压力,也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

篇6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 有效教学 任务驱动 分组 教学评价 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2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从产生至今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实践者的视野之中。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总的来说,就是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高,计算机课程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网络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还是数控专业或是会计专业等等的绝大多数的教学,无一不涉及到计算机课程,我认为,它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中既是基础课程同时又是极重要的专业课程,计算机课教学的是否有效 ,对学生的前途,对学校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现形势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 学生情况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来念职校的学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占大数的就是这两个极端:一是智力和底子确实不太好的,但这部分学生相对纪律好些;二是人聪明但太调皮,心不在学习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绩比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上职校后,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和任务,学习失去了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也不足,精神空虚,觉得前途渺茫。而把精力浪费在拉帮结派、打架、玩游戏、谈恋爱等不良行为上。但是他们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和非常渴望得到理解和肯定的心理。

2. 教师情况

由于我国在计算机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慢,造成了有的计算机教师并不那么“专业”,有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却又是非师范的,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底子相对薄弱,对新职教理论和实践有所欠缺,同时,由于职校没有高考的死任务和压力,也造成了部分老师的松懈和随意,教学成了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也有部分老师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模式,没有好好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软件,如网络教学平台,计算机评价系统等,使我们的“教”处于一种低效、无效中。

3. 教学情况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1)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置问题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是非常迅速的,而我们的教材往往会滞后很多,而且往往会偏移我们职教“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方向,如果在教学中就“一本通书读到老”而不在教学内容上多找新东西的话,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无用”、“无趣”而“厌学”。

(2)教法问题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少,或是“照本宣科”,或是一直都是“讲――练”,不懂或不愿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长期的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沉闷,会使学生和老师逐渐麻木和厌烦。

(3)学生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家里也有电脑,希望学有所成,这部分人是比较愿意放些心思钻研一下计算机技术的,但也有比较多的人确实是基础比较差的,他们的计算机只是用来玩游戏、QQ、上网或其他娱乐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大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想学的没兴趣,不想学的更不懂,往往在我们的计算机课堂中会出现睡觉、偷偷玩游戏、讲话或其他违纪现象,有时老师花太多时间维护纪律,又会耽误上课,想好好地上课,又扰,这样的现象还是不少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中造成了许多无效教学、低效教学现象,因此,对如何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更有效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和非常迫切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呢?我觉得,应该努力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1. 努力做到有效备课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常规的教学管理,往往把教案看作是有没备课和备课好坏的标准,很多时候造成教师的教案只是停留在“规范”和“好看”上,而在上课时却没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特别是计算机教师,他们在写教案之余还要准备很多素材,做示范作品,研究新技术等等,如果花大量时间写出来的教案实用价值很小的话,那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备课。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备课呢?有效的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应该“有利于教”,还应该“有利于学”。

(1)做好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因为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近能力来备课,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要使水平好的学生能吃得饱,比较差的也能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比如在《高级办公应用软件》课程中,有一些知识学生已经懂或者很容易懂的,就要在备课时自己多找一些跟课程有关又相对比较难的“扩展练习”,安排部分的时间去做,既照顾到一般水平的学生,又满足了“吃不饱的人”。

(2)要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切实可行的任务

特别是对于操作性,任务性很强的计算机课来说,确立好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分配好一节课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对一节课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上《图形图像处理》课,每一次课教师都先做出实例效果让学生参考,让他们明白要达到的目标,学起来会更有目的性。

(3)要对教材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整合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较快,所以我们的教材大多有滞后现象,也就是说有很多的知识跟不上形势,虽然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教材是死的,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对于设计得好的教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充分挖掘,深刻钻研。但是,对于一般的教材,我们更应该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利用各种资源,比如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以便跟上形势和学生的发展。

(4)采取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

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情况,采用各种有效率的,节省时间的,灵活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备课方式。比如说,利用以前的教案进行修改备课,在教材上进行标注备课,利用优秀的网络资源进行剪贴式备课,还可以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们的备课资源能共享,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5)努力做到有效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教与学最直接产生作用的环节,对此环节的把握好坏,是导致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决定因素。

我在多年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对以下的一些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经过实践,发现这些方法确实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机课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下面我就自己的经验谈谈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任务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更多自我实现的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成功的体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②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③做好有效评价

我们的中职学生,由于他们自身条件问题,有很多人的自尊心还是很强的,也非常渴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因此,对他们及时、有效地做好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从而引起更多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公平合理,要能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些评价可以先让学生发表一下对作品的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不能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再总结出学生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可以利用电教平台,各种电子表格或网站等形式,进行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各种评价,促进教学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提高职中计算机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对所教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挖掘,利用上面说的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才能使职中的计算机教学克服它特有的困难,使教学更有效,也更能满足职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技巧;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普通家庭。当今中职生学习情况也有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下面就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中职学生生源教育现状

初中毕业时学生已经历了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进入职业学校,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学生问题是共通的:(1)文化基础较差。这是比较显性的问题.如在文字录入中一些较常用的文字都识别困难,英语水平较差,甚至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理科知识缺乏,对数学、逻辑方面的内容,很难接受。(2)语言组织能力差。部分学生无法完整表述个人信息不擅总结.记笔记,经历和常识较少,使得教学时学生的理解.掌握时间延长。(3)动手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自信心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时,只是接受别人的指导,不思考不主动。使得技能训练水平徘徊不前。(4)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智发育不成熟。达与学校、家长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中职学生还要在道德修养、自觉自律.自我管理等方面提高.

二、计算机理论

(一)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教材、教法现状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三种课堂,三种现象”的问题:第一,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 ,学生上课的热情很低。第二,上机课。学牛像一台“录音机” ,把老师讲的东西照抄照搬,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开始玩游戏,自学能力差。第三,从教室到电脑室的先理论课,后上机课。

在教室讲解理论,然后到电脑室上机实践,导致的结果是连在教室听溧最认真的学生,到了电脑室都忘记操作步骤,很多时候又得去重新讲解。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中职生中绝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具备自学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太多,太细,而留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太少,结果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不动手的习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成绩也不理想。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任务驱动。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

(二)使用多种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科的,而在计算机本学科的教学中,充分使用更多的媒体信息,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中职学校El常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要素,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操作任务的同时,既能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又能够亲身体验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锻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

学形式,均应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控制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讲练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内容只靠讲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造成讲解得越多,学生越糊涂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练习。在讲授完某个知识点后,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以促进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所讲解的内容。

结语:

在职中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各种技术与方法用得适时、合理、适量,恰到好处,可以大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就会劳而无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提高媒体的实用效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医学专业 计算机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重点基金项目(07ZD03)。

引 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医药卫生行业的广泛应用,对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成为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之一,搞好医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对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适合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路。[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医药类专业结合不紧密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采取工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即讲授计算机的发展简史、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简单的数据库知识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将担负着各级医院的医、教、研工作,工作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计算机,如利用计算机对病人进行各种检查、诊断和必要的治疗,或使用数据库相关知识和软件来管理科研中的大量数据。由于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少再接触计算机,所以必须设法让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到实用的计算机知识。而目前医学院校所用的计算机教材没有医学特点,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否则随着中小学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变得毫无价值。

2.学生入学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课己基本普及,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己有计算机基础,尤其是操作系统方面的应用,多数同学都能达到独立使用的程度,个别同学的能力还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之衔接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落后的现象也愈发严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每周两次课,第一次讲理论,第二次上机。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表现为讲理论时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无法及时操作。由于理论课和上机练习课间隔时间长,这次理论课到下次上机练习时知识有所遗忘,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及时锻炼,教学效率低下。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2]

4.考试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考试课程采用笔试,重理论、轻实践,且出题、评卷均由人工完成,未充分利用网络构建自动化考试平台,考试效率不高,没有较好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于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加强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的结合

医学计算机教师应加强对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实际情况的调研,掌握医药行业计算机应用情况,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针对医学学生量体裁衣[3]。如讲授计算机的应用时,可选用与医院或医学有关的例子,讲授Internet知识时,可给学生介绍医学信息的搜索引擎和网址,并鼓励学生们用闲暇时间上网浏览医学发展的新动态和医院的用人标准等,激发其进取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2.拓展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

由于受学时、课程设置等限制,很多医学院校目前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课。但就计算机在医学的应用来看,需要有图形图像处理、医学统计、医学信息学等知识,但这些都不是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课所能解决的。因此可根据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不同要求,实行“1+X”教学,即用很短的时间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再按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如口腔专业开设Photoshop,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医学统计学等。

3.以学生为主导,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根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技能的特点,可将主要教学活动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采用教师精讲、总结(写板书)、放课件或有关录像、具体问题当堂演示,最后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上机操作等教学方式,边讲边练,提高教学效率。为避免讲课和上机时间间隔太久,计算机课程安排一般是4学时,占用整个上午或下午的时间,上课时分配1/4时间给老师精讲、总结,1/4时间放课件或有关录像,包括当场演示,其余的1/2时间供学生上机。这样上课讲解、放课件、看录像、教师演习与到机房上机交替进行,学生不会因为一门课安排时间太长而产生心情烦躁和学不进去的感觉,同时所学知识能够与实践恰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4.改革考试方式,准确评价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无纸化自动考试平台[4],尽量以机考代替笔试,实现自动出题、上机答题、自动评卷一体化。同时可设置多种考试模块,以供考生进行选择考试,并应增设实际问题型的考题,重点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考察记忆名词术语等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考核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5.开设多样化的计算机选修课,提供计算机课程的个性化选择

鉴于医学院校计算机课时数较少,及学生程度的差异,在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可结合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多样化的计算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程度选择学习,这样可进一步拓展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结 论

为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适应医药发展进程,需要对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医学类专业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推进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手段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此作出贡献。总之,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因此我们必须在前进的过程中找出不足,然后采取措施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对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进行完善,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与改革设想[J].计算机教育,2006,3:27-28.

[2]王志华,麦麦提艾力吐尔逊等.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8-101.

[3]王延平,席宗翰.关于医学院校计算机课教学内容改革方向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5):269-270.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