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04:1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洪泽二中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斐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它以30%低于全市三星级学校最低控制线的生源,创造出高考达线率连年跨越,成功突围“应试教育”的实绩。我感悟的启示不在于此,因为成功突围“应试教育”的前提,只能是囿于“应试教育”,这多少有些局限。我更看重它主张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有机融合”,它实施的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差异教学,我认为它的“突围”,突破了简单化的“转轨”说,其实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实现的“突围”。
一、实施素质教育无须回避考试竞争
在那些说起“应试教育”就讳莫如深的人看来,洪泽二中的业绩很平常,它未能超越“应试”的功利性,甚至还有些保守。但改变是个过程,冷峻的现实并非是不“说”就可以改变,不“说”就可能超脱的。洪泽二中不附庸简单化的“转轨”说,不搞既轰轰烈烈也扎扎实实的两套车,而是坦率地说它要突破“应试教育”的重围,扬眉吐气,还认为这是回归教育教学的本真。它创造的业绩的确重在“高考”,但它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高考本身”,而在关注“人的发展性向的选择”、促进“适合个性的发展”,它是要突破单一文化课的比拼,超越滋生“考奴”的狭隘处境。它说的“基于应试教育的突围”很现实,我宁可认为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突围,它是在寻求能实践的办学之路。
到底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可以超越社会评价,超越考试竞争,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全然超越人的素质发展,把人培养成简单的考试机器?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偏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线,应对考试竞争偏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却不能实事求是地承认它们的必然联系,这是否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都说成极端化的“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愈加误解,这究竟能有多少实事求是的可行性?
我认为只认定如此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的办法独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的问题,有可能不是真问题。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其实也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让人们误解为要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要考试竞争,这如果不是想要抵制实施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有些迂腐吧?“应试教育”只能是教育考试竞争的一种极端形式,而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是另一种极端,许多教育事实是在它们中间发生的,有意义的教育思考,也应该关注它们中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评价和选拔都不会拒绝高素质的人才。
二、以兜底为重心才能普适全体学生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我认为,只有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才可能普惠也普适全体学生,否则谈均衡就可能是个永远的乌托邦。洪泽二中没有“第一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却选择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它想要帮助全体学生突围“应试教育”,显然是以兜底为重心的选择。它的朴素的设想,是让文化上有基础的走文考之路进高校,让专长上有潜能的走特色之路殊途同归,让其他学生也能夯实基础健全人格练就技能,同样造福社会。它的普适的愿望,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选择中挖掘潜能,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所以主张“不以文化课优劣分层次,不以分数高低定班级,不以损伤自尊为代价排定学生”。
洪泽二中曾经把学生走向成功的渠道概括为三条大道:它把为学业基础优秀的学生铺设的、通往名牌本科院校的称为“金光大道”,把为学业基础平平的学生铺设的、通往各类高校的称为“银光大道”,把为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铺设的、通往高薪就业岗位的称为“阳光大道”,这些“道路”的名称显然有些附庸“社会上最看好的”之嫌,但这毕竟还是让“阳光”普照到了每一个学生。而在学校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中,它又把这三条大道拓展成“五大特色工程”,这种拓展主要是让“阳光大道”拥有了职业教育、国外大学课程预备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种特色工程的保障,这依然是为着每一个学生。它如此设计的成功渠道,因此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中所要求的“全面推动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致起来。
我认为,以兜底为重心普适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中的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的“第二中学”的觉悟。它超越了简单地鼓励拔高、追求卓越的取向,超越了单向度关注优质,试图以优质拉动薄弱的取向,体现的是优先考虑一切学生、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这样的觉悟,让“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是一句动人的口号,而是成了一份办学的责任,它把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心,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联系起来了。这样的觉悟,也让被优质教育与被薄弱教育并存的现实,不再是“第二中学”发展的困境,而是成了它崛起、复兴的前提,它让“第二中学”清楚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可行性路径。它因此不再盲目地与“优质教育学校”比肩,也不再以“薄弱学校”妄自菲薄,而是优先考虑一所被薄弱的学校究竟能够承担什么,被薄弱的学生们究竟需要什么。它宣示“走进来的是基础薄弱的中学生,走出去的是德艺双馨的本科生”,这虽然有些坦率,但谁能否认这是一种责任担当?
三、以多元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全面发展加特长”解释素质教育,这的确有些简单化。但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完整性的学业质量,也需要支持个性化发展的土壤。人的发展性向有区别,人的潜能展现有先后,教育培养人因此需要发现这种区别,理解这种潜能。贝校长说他觉得学生就像是还没有切割的玉石,切割开之后才能判断出它适合做什么,才能决定教育如何帮助他。洪泽二中既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认为“适合个性的发展是素质发展的乐土”,所以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并为此创设了以多元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差异教学。这与其说是为着成功突围“应试教育”,毋宁说是借助“应试教育”帮助被弱势群体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为它理解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冲突,还因为它不只是发现了被弱势群体的学生们在现行的考试竞争中处境不利,他们够不到那些竞争的课程,而是还发现了他们人人都有潜能,都有优势,都能学好,他们是因为得不到他们能学好的课程,才无辜地成了高考竞争教育的陪衬人。它因此选择关注人的发展性向,促进适合个性的发展,并以此来突破“应试教育”的重围,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突围”?
洪泽二中的一些作法,都是为了践行它主张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有机融合”,所以是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作出的选择,它提供给我们的,是实践的启示。
它采取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主张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激发潜能。通过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帮助他们弄清楚“我的优势,我的特长”,梳理自己发展的兴趣,寻找个人发展的自信,研制“以特长求发展,为发展挖潜力”的个人发展规划。它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关照差异的分层教学,与旨在选拔高低、区分优劣的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不同,它要求不以损伤人的自尊自信为代价,不以考试分数为依据进行分层,它认为向“优秀生”倾注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是对大多数学生的戕害!这与其说是分层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尊重差异的分类教育,这样的教育朴素而且也能普适。
它认为教育模式的生命在于课程设置,为此设置了多样化的校本、生本特色课程,使灵活自主的选课成为可能。它既鼓励学生各取所好、各得其所,自主自由地发展,寻求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同时也要求选课与高考吻合,还要适应地方的统测检查和评估。它认为只有这样既能释放也能规约、既能学得好又能考得好的选课才“有一定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或许不是最理想的,这对所谓的“转轨”说而言,几乎就是附庸“应试教育”,但就一所生存困境中的“第二中学”而言,至少是比较优化的合适选择。何况它一直在研究“大班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个别化教学”,一直都在尝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合适课程,创设多元化有差异的教学模式。更何况它的一支教师队伍,为了实施如此的课程和教学,一直都在“力求做到一人一案,起码做到一类一策”。
它认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为此它的教师团队自“十五”起,就致力于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个转换”的教学思想,还概括出了“四步转换教学法”。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为着“以多元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实践中历经不断尝试、反复推敲概括出来的,没有高深理论的支撑,也说不上严格的科学“范式”,但是能操作、讲实用、有实效。譬如为了给学生提供初始的启动和长效的内驱力,他们提出由“带着问题学”转换为“学出问题来”,这个“转换”就是一种很实在的教学思想。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凭着一支教师团队的事业良心和集体智慧,在长期的坚韧的追寻中生长出来的,它不是哪一个人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哪一方的灵丹妙药,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牵动着教师的教育情怀,逐渐完善的,因此称得上是草根化的、本土化的、洪泽县第二中学的。
四、基础教育只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础
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不为被尊重或者被歧视所累,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起点。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所“第二中学”,洪泽二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走进未来社会的通行证,选择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突围”,它作出的努力让人欣慰。但基础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础,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讨论它的未来发展,应该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有人把“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称为世纪之问,但基础教育究竟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时代,依然坚持基础教育的精英化,还是为培养杰出人才打好负责国民的素质基础?有人把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认定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责任,但这是否正是导致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一个原因?如果把越俎代庖的“输送”改为实事求是的“提供”,把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选拔”学生的权力和责任还给高校,基础教育只承担为社会培养负责国民的“有限责任”,它是否会从根本上获得宽松?如果能对基础教育实施培养负责国民的合格性评价,让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及其结果不再成为评价基础教育的指标,我们今天的优质教育和薄弱学校,它们是否还能有雄辩的说服力?如果基础教育不再受进名校、进名牌的考试比拼所困,被优质教育学校和被薄弱学校的学生,不再受被尊重或被歧视所累,它是否就可以坦然地坚守自己的本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传授给受教育者。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这需要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集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孩子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为了考试而补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尝试又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有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被发现和衡量,也就无法成为升学的凭证。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对立起来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这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不断交替、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围绕这两个目标齐力合作的过程。
(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教育是包括应试教育但又不止应试教育,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传授那些适合于学校集中式教育的、带有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考试是一种技能,是能力,是素质的一个方面。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并培养其各种素养、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应试,如何获得一个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通行证,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
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可以说,以上四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转变了、更新了,就为基础教育的转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贵州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P56页。
2、《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贵州教育报》2003年第三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平衡点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味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学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逐渐养成“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若一味的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及能力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成长。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两者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充分的结合。在此,本文从两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针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探索,做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1 素质教育
在我国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要责任在政府,在教育部门的最高层。因为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上层的行政措施不够强劲,下层的局面必然也无法根本扭转。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就必须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再以单纯的升学考试为主,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素质提高以及道德塑造,因而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具体行之可效的模式,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
2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占用了学生大量精力。
除此之外,受我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理念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以及人格塑造。由此,“填鸭式”的应试教学,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以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教育。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素质教育属于一种理论式教学,它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应试教育,如:重要考试,而应试教育在实施时,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完善,而如何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则成为诸多教育学家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在此,针对两者的平衡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3.1 学习行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应试教育压得透不过气,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而素质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今后教学中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然而,在素质教学中,注重的是整体提高。由此,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期末考试的测评中,教师除了看考试卷面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表现。设置相应的班级模范奖、优秀榜样等奖项。
3.2 价值互补。在我国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实施,往往将重点放在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中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性格培养及道德培养。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不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素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还,可以将两者结合,充分的利用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价值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在培训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将学习渗入进去,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创新,因而在我国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抓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想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泽龙,罗海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2] 于华梅,陈蕾.20世纪我国高教管理体制两次重大改革的对比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辽宁教育研究,2007,(01)
关键词:素质教育;平衡点;应试教育
1基本概念简述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个体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对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念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审美观念与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人并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并且能够良好适应和正确处理所处环境及问题的根本目标。
1.2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即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而采用机械化教学方式实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只关注对受教育智育的培养,忽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根据一次《北京青年报》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每天的平均学习时间是9.7个小时,但是48.8%的中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大部分学生都承受着很重的学业负担。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唯学业是图是一种普遍想现象,但也是一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1二者的联系: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只培养受教者智育的应试教育,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教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2二者的区别:
2.2.1教育目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全面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反,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中心,作为目标,教学始终围绕提升分数,提升升学率开展。严重忽视了个体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2.2教育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它包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有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培养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不被不科学的现象或者事物蒙蔽,实现对社会环境的科学认知。
2.3教育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兴趣、个性化需求来实现的。在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之后,因材施教的培养其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其教育方法则是统一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2.4教育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旨在平等但有差别的实施针对性教育,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在应试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在我国,高考和中考,甚至大部分地区的小升初考试都是一味的强调学生考试分数,以一条分数线这样一条分水岭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方式来隔绝了本应平等的受教育者,实现对少数人的教育,对多数人的淘汰。
2.5评价标准不同:
素质教育实行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淡化了应试教育中对分数的追求,对升学率的强调,旨在提升个体完善和发展。例如现在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有艺体特长、但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优秀的考生设置一些绿色通道;而应试教育实行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以分数为评判标准,难免有失公允。综上分析,其实对于教育与应试教育来说,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3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必要性。
3.1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对于应试教育只强调分数这一弊病,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十分必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人的淘汰和对全体受教育者的整体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受教育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更能良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
3.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大面积存在。虽然部分省份和城市早已施行素质教育试点,但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对于施行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然而,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在我国找到一个中庸的位置,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4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途径
4.1家庭树立对受教育者科学的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排名,甚至现在出现的“学区房”这一概念都在极大程度上的表现出来应试教育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留下的极强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畸形心理,不得不承认,家长这种不理性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家长对孩子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总觉得不能像上一辈人那样逼孩子学习,不能视高考为唯一出路,以致于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但是这又极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在基础文化知识上的缺失,以致于长大进入社会后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所以家庭科学的教育观念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十分必要,家长应该在督促其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基于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有效的选择,有针对的实施引导和教育。
4.2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材和考试的改革与建设:
之所以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我国比重失衡,就是因为在人口基础如此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大,教育部门指定的教育政策大多倾向于精英淘汰式教育。另外,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中考或者高考中,虽然会将体育等一些科目作为考试内容,以此强化对所谓的“副科”的重视,但仍然存在集中训练后应付考试,并且考评系统不严格,以致学生考试虽然合格但是根本没有以正确的动机去学习,更谈不上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了。所以教育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考试要求的改革,在教材中丰富知识内容讲解和社会实践指导,激发孩子动手积极性,加强孩子合作意识,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家长、老师对于文化课分数和排名的重视,在考察笔试成绩基础上增添日常表现,并且将把“副科”转变为“主科”,附以同等学习要求等等,建设一套不具明显倾向性的教育政策体系,为下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具体指导。
4.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严格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提升教师自我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教学情景设置,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等多种形式能够对受教育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方案,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同时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实现对整体的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
4.4新闻媒介加大对能力优秀青少年的事迹传播:
由于我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对现有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应该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加强对综合能力优秀者、在个别领域能力卓越的青少年的事迹宣传,深化社会大众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认识,让广大群众理解在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受教育者在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5结语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89-01
素质教育是指以个体兴趣为基础,进行广泛的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发展不以特定职业或技术技能为目标的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即“通才教育”。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使学生能成为未来世界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探索者、引领者、开创者,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我们现在审视一下应试教育的端倪:社会的压力加给学校;学校只能将压力加给教师;教师,除了自己担负一部分压力以外,只能将其不能承受之重加给学生。此外,应试教育也加重了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甚至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今,素质教育可谓是众望所归。为何在这两者之间会存在如此大的反差呢?素质教育,受教育者的潜能有机会得到充分挖掘,自由发展,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广泛的兴趣能获得足够重视并有意识地对其展开,有利于其终身发展的教育,并且会很重视自身的发展。要想“为人师表”,就要尽可能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如此一来,终生学习将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落实到行动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建设中。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宋代程颐、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也并非是完全不可取的。以素质教育来审视应试教育的话,中国各方面正处于上升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民需要具备适当的竞争意识,一定的危机感,“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调整和分清手段与目的;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学生,给学生一定发展的空间,他们会用好的心态,好的姿态对待,最终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展现给大家。如此一来,素质教育不会是梦,也不是一个空口号,而是变得实实在在了。
作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急切盼望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的,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心理存在着一种压力和困惑,我们期望在目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凸显的时刻可以找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解决该问题。大家都在期待得到一种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素质教育操作模式,而不希望看到现实中出现“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转型 教与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今,素质教育更是教育界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考试?对教师和学生有些什么特殊要求呢?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浮浅的见解,希望能与同行商榷。
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的误区
自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一些学校相继加强了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许多家长也不顾孩子的爱好和个体差异,盲目地给孩子请音乐或美术家庭教师,致使许多孩子美好的童年几乎都在“抽象”的琴声和“单调”的画布前度过,因此产生的悲剧也屡见不鲜。那么促使这些家长这样做的原因到底何在呢?笔者经过多次的走访之后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甚了解,他们认为提高孩子的素质就是强化音、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和美术特长。实际上,音乐和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人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而艺术素质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思维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这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
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从一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就一直困惑着许多教育者。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否定考
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二是口头上大喊素质教育而行动上依然进行着应试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和考试并不矛盾,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而言的,而考试只是一种对教与学结果的评价方式。显而易见素质教育依然需要考试,只是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在其内容和方式上与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大有不同。下面是素质教育下的几道考试题:
《语文试题》: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的原句回答)
2.李登辉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抛出“两国论”之后,遭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的强烈反对,甚至内部一些主张统一的人士也对他大加斥责,这正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语:_______。
3.前不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参拜靖国神社,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有句古语叫_______,我们希望日本政府能尊重历史,不要重蹈军国主义的覆辙。
《物理试题》: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下面一首诗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诗句:______________,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通过这几道试题,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素质教育依然需要考试,只不过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考试的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上,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教学任务并非只有教师板着脸站在讲台上才能完成。相反有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这一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信息社会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的思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地改变我们的考试方式,以考试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学生确实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和人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完善地推行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下的教
素质教育不是为应试教育擦脂抹粉,而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这表现在不但教育形式有所变化,而且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方式。新的教育体制赋予教师更加神圣的职责和艰巨的任务。上课进教室,下课批作业,灯下勤备课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再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集辅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于一体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必须首先充实自己。一直以来,各个学科和教研室都是分离的,基本上很少有跨学科和教研室进行教学研讨。事实上各个学科本身并无必然的界限,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可以以“隔行如隔山”来为自己狭隘的知识面开脱,但在处于信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中,隔山早已不再是交通障碍,它要求每个教师不但要精通所教学科,而且要具备各学科相互整合的能力,因而信息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必须熟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思想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行动指南。置身于素质教育的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尤其要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人才观和现代素质观,这六种观念明确地规定了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不同。譬如:现代人才观强调,新时期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是“全面+个性”、“人脑+电脑”和“智商+情商”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素质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明确提出要全体发展“人人成才”,这与贯彻在应试教育中的“适者生存”、“着重培养”的观点也截然不同。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师正确执教至关重要。
此外,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基本的教育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只有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才能做到按需分配,做到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有所长的人才,进而达到“人人成才”的目的。
2. 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精通教学设计。
由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在1997年提出的报告中,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了强调:重视师资培训,使教师们懂得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教师培训。对于教育技术学的了解,普通教师没有必要达到专业研究的地步,但必须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精通多媒体教学设计,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不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优缺点和教学设计,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合理选择教育媒体,到达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
素质教育下的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和助手。教师的权威不再单一地体现在对知识的拥有量上,更多的是要通过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体现出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轻松地传播给学生,而且要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呈现知识,组织活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想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初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优势,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反应。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产生教育的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常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另外信息素养对身处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的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四、素质教育下的学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既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个体。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帮助者或引导者。尤其是处于处于信息环境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广泛,方式比较灵活,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不能再以“课堂的主宰”自居,必须虚心地听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见解,耐心地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高级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要求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变为主动,这需要从小培养。有些学生多年来习惯了老师不给自己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化浪潮可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对这些不会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长期地进行个别培养,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以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吴少荣,黄伟民,邝丽湛.中国教育报[N].20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