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8篇

时间:2022-05-07 10:20: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实用语文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

篇1

【关键词】简明性 格式性 严谨 应用文写作

作为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形式,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极为丰富,像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清晰性等都是该类型文章所具备的语言特点,下面笔者将就几点进行详细的介绍,仅供参考。

一、准确性

只有正确的使用语言,才能确保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会使人产生歧义,从而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就能准确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大意。而且由于应用文属于实用性的文章,像自荐书、书信以及请柬等都是因为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才进行写作的,因此高等院校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其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实际使用时不会出现错误表达的状况。老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一方面,要让学生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出现的人或事等必须要是在实际存在的,不能进行杜撰;一方面,要把握写作用词的分寸,比如在写邀请函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使用合适的敬语,以显示自己邀请的诚意;另一方面,要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并在使用专业术语使进行反复的斟酌和思考,才能进行使用。

二、简明性和严谨性统一

简明性就是在文章写作时用词要做到简明与干练,要尽量使用较少语言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对学生语言的精简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保证使用较少的语言将需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完整,就要保证文章用词的严谨性。所谓用词的严谨性,就应用文的实用性而言,就是要在进行应用文创作时,要对文章进行全方面的考虑,保证文章的结构明确、条理清晰,并且没有纰漏。如果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写作的应用文存在杂乱无章,文章内容表达不清楚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正,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尤其是毕业之后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而言,应用文的严谨性更为重要。因此在大学期间,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应用文语言严谨性和简明性的培养,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引用恰当的文言词语。应用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会在文章写作中使用文言词汇,而在文章中使用这种词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文言词语的优势,简明扼要的将内容表达出来。像用兹字可以表达出现在的意思,而使用悉字,可以表达出知道、了解的意思。老师要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文言词语知识的渗透,并使学生养成随笔记录的习惯,只要平时遇到应用文可用的文言词语时就将其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语言积累库。

(二)运用介词结构进行写作。一般应用文都会运用大量的介词结构来保证整篇文章的简明性和严谨性,像让学生创作总结报告形式的应用文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大量的“按照”“为”“由于”“除非”“比”等介词进行文章的写作。这样的形式会使文章的段落严密和简洁,但要注意介词避免出现介词结构错用和结构搭配不当的情况出现。同时也要和文言词语一样,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三)使用缩略语进行写作。缩略语就是指将较长的信息进行精简、压缩,变为语言符号。它特别适合当下快节奏生活的特点,它的使用也能满足现在应用文写作语言简明、严谨的特点。像“渤海大学”可以简称为“渤大”,“辽宁师范大学”可以简称为“辽师”等等,而且还有一些固定的规范简称,像“十”“五中全会”等等。

三、格式性

一般情况下,应用文的写作都会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写作,而每一固定的格式都会有该格式的一些固定用语,与其他创作性的文章不同,进行应用文写作时必须要使用固定的格式不能进行创作,这样才能体现出该文章的特点。而应用文惯用的固定用语被称为旧语或套语,以感谢类型的应用文为例,第一人称后面跟随者都是道谢的人或群体,而第二人称后面则是想要感谢的人或群体,第三人称则是泛指,可以是指人,也可以是指物。因此高校的语文老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将每一种应用文的固定模式和固定用语都教授给学生,以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四、朴素性和生动性

朴素性方面,应用文不仅要短小精悍,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要简朴、不夸张,要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在需要时熟练书写各种形式的应用文。因为应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所以它的语言基本都是以叙述、说明为主的,并不需要使用描绘类的语言,只要能够符合格式且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意识,不产生歧义即可。

在生动性方面,应用文语言随着具有朴素性的特点,但并不代表只是一味的叙述,是需要灵活、生动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兴趣,从而使读者能够继续阅读下去的。因此高校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明确朴素性与生动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写作时的用词要尽量鲜活和生动,能够让读者觉得有新鲜感;一方面,要在固定格式的基础上,进行语句句式的创新,使文章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就是在修辞上下功夫,利用修辞的形式来替代本体,从而使语言更加形象。

结束语:综上所述,各大高等院校想要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应用文写作之中,从而优化学生文章的表现力。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惠明.应用文的语言特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0,07:131-132.

[2]王 春.试析应用文的语言特点[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

1995,03:47-50.

[3]王忠良.应用文语言特点新说[J].天池学刊,1996,04:

46-48.

[4]王 莉.论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1,08:166-169+237.

篇2

语文教师的语文修养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才能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系统地把握住语文知识。所以说,在学前教育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完善自身的语文修养,全面系统地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才能保证教学在根源上处于正确的教学局面。

二、实用语文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主要围绕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与语文基础知识完整性是否相矛盾展开的讨论。实际上,应当这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实践性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假如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存在一些表述模糊不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认识混乱的现状。实际上,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具有莫大的帮助。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有利于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学前教育中提高实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对策

(一)纠正错别字,掌握正确的拼音

拼音是汉字的基础,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可见学好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在识字还是阅读或者是在练习普通话中,拼音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在学习拼音时容易出现这几个问题:第一,平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第二,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因此,在练习平舌音时,记住在zh、z的时候是不送气的,在ch、c的时候要送气,在sh、s的时候要摩擦发音,在r的时候要颤动声带发音。在学习拼音的时候,鼻韵母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主要是学习者不能较好地将前后鼻尾音发好。如果对发鼻尾音的学习有难度的时候,可以将有关汉字的音引进来,读鼻韵母就行。比如αng这个后鼻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这个“αng”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中“昂”字的发音。学习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归类分辨。比如在学习前鼻韵的时候,汉字“斤”是一个前鼻韵字,同时可以学习同斤有关的汉字“近”“芹”等等。学习后鼻韵的时候,比如“京”是后鼻韵字,这时候就可以将相近的字“谅”“凉”“景”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αng的时候,可以运用分解法将“杨”的韵母划分出来。在学习拼音的时候,鼻音和边音也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归类分辨的方法来学习。比如“奴”字的生母是鼻音,就可以从这个字引申到其他“孥、帑、驽、弩”字。比如在学习“卢”字的时候,知道这个字是边音,从这个字可以对“泸、颅、胪、栌”这些字尽心学习,这些形近字都是边音。错别字出现的几率比较多,识别错别字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强调同音字在字形上的区别和字意的差别。比如说:“过度”和“过渡”读音相同,但是在具有含义和用法上是不同的。第二,注意字形相似但含义不同的字词。比如“师徒”写成“师徙”,这就错了,因此,要注意这些相似词的不同发音。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懂文章并且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能够从中获得营养,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比如在学习《小木船》这篇文章,教会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和维护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三)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发表真实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真话,流露出真实情感。只有真实的写作,才能提高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意图的水平,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才能充实学生的内心情感。对于学生今后诚实的写作文风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行动导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体系都有很大改变。对各个高职院校而言,升格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了,学生学历文凭提高了,于招生于就业都是有利的,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与教育体系的改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重点基础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语文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现状如何?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究竟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应该引起我们高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关注一:高职语文是否有用?

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中小学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不论课时或是师资,语文课都占尽优势。但到了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样是基础课,教育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目标、教材与课时的明确要求,对大学英语,则有检验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四六级合格证书,很多学校把它当作硬性指标,以此来衡量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学生也认为取得它可以加重求职的砝码,因此,政治课与英语课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并无二致。相比之下,语文的境遇就不同了。它缺乏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没有大学语文的水平考试,更没有国家统一发放并且认可的合格证书,学生学好学坏影响不大,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笔者曾经担任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中针对医学专业的记叙文、消息、通讯、文言文等占到一半,尤其是一些医古文,没有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有些病症与疗法已非常难懂。常常一个文言医学术语要反复解释学生才能弄懂。通常,医古文还篇幅较长,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无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很少会再用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没有需求做支撑,学生自然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从小学到中学,学了12年语文了,还要学吗?”是很多高职学生的心声,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对于讲求实用与时效的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

语文课到了高职阶段真的该砍或该减了吗?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看法则更为长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华罗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衡量语文的作用,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行之不远,存之不久”正是教育大师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的深深忧虑,大学语文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语文教育,会是怎样的后果呢?“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站在另一个的角度阐述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问题,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各级教育者的最高目标。

关注二:“实用”是否“够用”?

通常,在以就业为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基础课安排统统向实用性看齐,这种作法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用性”是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固有的特色。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情况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锐减。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少数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其他专业则以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以此来突出来实用性与专业性,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我认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不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很多。关于课时变化,“58%的学校减少。……一般开设一个学期”。不少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变成了《实用语文》,《实用语文》实则开成了《实用文体写作》,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要求选择写作训练内容,诸如日常事务文书、机关事务文书、专业应用文等等,其间穿插少量的口语训练,这实属高职语文课时大幅压缩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消息、合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在学生步入职场后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当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时代需求相比,“实用”是否“够用”?“实用”与“够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合格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希翼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讲,高职教育是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等于直接面对着就业,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一切改革都应指向专业、就业、职业。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也是应对职业发展、职业变革的基本保证。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业”进行。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衡量高职语文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仅强调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了,围绕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技能性的教育任务,开创务实、创新、够用的新型高职语文教育体系。

关注三:怎样才能“够用”?

高职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高职语文重新定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语文训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差不小,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平的下降。写,错字连篇;说,辞不达意;读,难解深意。尽管如此,语文课还是被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有责任对学生初、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和提高,彰显高职语文的基础性、人文。

但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实际上承载着“基础”与“技能”的双重责任,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又是一门技能课,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每个求职者终身的关键技能,它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说,语文课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更不能是当下的《实用文体写作》,高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应该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是连接学生各门专业课的桥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够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职语文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得它既具工具性,又体现综合力呢?近年来高职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经过教者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引用在我们国内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它以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和职业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以期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目前,我们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自然改变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偏见,这种既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又加强职业演练的教法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毫无生气的被动学习,二是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总设计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熟知自己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把知识、能力目标贯彻其中。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切合学生专业实际;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要密切关注、检查、监督每一个活动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再次,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应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是未来职业的体验者与项目的执行者。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任务研讨、制定方案、任务分配、沟通合作、自我评估、交流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亲力亲为”,而不是以往的“袖手旁观”,每一步的态度表现、完成情况都会在分段评价与总评中量化体现,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基本上屏蔽了评价体系的盲区,更全面、更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样,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它与高职教育职业要求相结合的综合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06-09-13(1).

[2] 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2008-12-25(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4] [5]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J].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篇4

一、语文课程目标定位必须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和普通高中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教育目标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观点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规范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目标,解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中职校语文教学的最终准确定位。

《大纲》指出中职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所以,中职语文应突破中学阶段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职校语文首先应该是为各类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其次中职语文是门“培养职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合格的职校生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系统的终身学习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都要服从职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上,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能说会写的应用型人才。

二、瞄准学生的就业,注重学生听、说、应用文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学生就业除需要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外,从长远看还需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有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共同构建,但是语文以自身特有的魅力承担了此项任务。中职语文教学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法码,应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上,强化听、说、写的功能,使学生“能说会写有修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首先,中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然。更是责任使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中职生的一项基本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能力上的要求是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听、说能力养成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中专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他们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时,就要同各种人群打交道,其语言的表达、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和文字的写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又因中职语文学习时间短(语文学习一般为两年或更短),生源语文底子薄(均为初中水平)的实际,特别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实用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据调查发现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毕业生拥有更大的就业与发展空间。据毕业生反馈,他们在劳动、工作、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说明文、应用文,如制定计划、写工作总结、签合同、打报告及看懂产品说明书、记载操作规程等。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阅读教学注重实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掌握泛读、略读、精读的方法,能从报纸、杂志和一般社科、技术资料中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吸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

中职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根据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注重职业性的体现。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要在三年之后凭其所学专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求得生存。而职校各个专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职校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与专业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整合与渗透。这就要求语文课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结构,确立语文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取舍上,根据专业、沟通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将语文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专业实际应用中去。

篇5

关键词:基础知识;口语技能;翻译能力

一、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巩固越南语基础知识,为形成技能打下扎实基础

首先,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越南语,因为越南语是由声母和韵母加声调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而且中国人学越南语非常有优势,在越南语中有一种词叫汉语借词,也叫汉越语词,发音与汉语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成为越南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越南语的各个领域里。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对于进一步学习、积累越南语词汇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语法,只有正确的掌握语法才能掌握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进而逐渐发展语言能力。众所周知,语法是一门语言中最为难学的部分,而在越南语的学习当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汉语和越南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越南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补语(越南语的补语相当于汉语的宾语)。越南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越南语称为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这个主谓宾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语里的连动式和汉语里的连谓句句型相同,汉越两种语言里的兼语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语法之间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越南语语法的时候不盲目地去记,不靠死记硬背,相反地能够和汉语的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利用对母语语法的熟悉掌握进而提高自己对越南语语法的认识,相信对后面语言技能的形成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是提高越南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

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实践技能应用是一个难点,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一些可以进行设备操作的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无形的,它没有设备操作,只能靠口头来表达,所以技能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就比其它专业更加辛苦。

中职学校的越南语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新生入学没有任何基础,从语音学起,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学完语音,剩下的三个学期就进行基础、会话和听力等知识的综合学习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训练形成技巧,只靠单一的越南语课堂教学是很难引导学生去实现技能目标的。很多越南语老师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改革教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只从越语教材,教学手法上来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越语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技巧去表达,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越南语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过分强调了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记忆,使得学生也过分地埋头苦记,虽然也有成效,但过程比较辛苦且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启示,学生其实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越南语知识,只是缺了一些应用技巧。因为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语来编辑语言的能力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作为指导,结合越南语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创新越南语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吸收、归纳、整理、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又是相当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交谈的过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吸收别人的意思,然后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整理进而回答,在归纳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到记叙、介绍、说明、复述等技能,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运用越南语表达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转换成越南语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多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大胆地从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始改革,把语文课堂和越南语课堂组织在一起进行实践训练,先由语文老师把实训的操练技能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语老师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形成的目标。

三、丰富的语文知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翻译能力上。相对于其他语种,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较为容易,因为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发现,很多中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从越文翻译成中文)还是出现词穷的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根据很多学生的反馈,其实学生潜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组织成句,这里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对于很多中文的习惯用语,一些相对书面的词语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是往往因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讲语文知识,越南语教师只讲越语知识,而没能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应用于翻译训练,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应用。语文知识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必须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翻译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中职学生累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中职学生要形成越语语言技能,只依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实践语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利用中职语文教学来帮助指导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用学生相对容易理解掌握的语文知识来作为形成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参考指导,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越南语,从而进一步转换成实用技能。教师们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尝试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来帮助指导中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语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效课堂;实用性

一、职高语文写作现状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把写作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可以说写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具体展现。然而,在职高的语文课堂写作中却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一听到写作,就唉声叹气;写作中常常敷衍了事,行之无文,可以说写作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职高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当无法达到硬性的写作要求时,学生不免会产生挫折感,无心写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写作教学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此,教师可以换位思考,重新构建写作课堂,体现职高特色,突出实用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二、结合就业,突出职高语文写作实用性

(一)丰富写作内容,激发求知欲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其中求知欲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需要对写作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职高生就业的需要。

职高语文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的基本需要。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强口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对将来就业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时,自然就产生了写作渴求,而这种迫切的希望正是调动学生主动写作、积极提高的最好良剂。

(二)结合就业突出重点,增强写作实用性

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明确了职高学生应具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的应用文写作。但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就业要求突出重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删补。

1.口语交际中的实用性写作

(1)会话。例如应聘、人际交往,可以在书面拟写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模拟,使之学会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2)讲解。例如学前教育、导游、推销服务等具有较强讲解技能需要的专业应增加写作训练。(3)即席发言与自我推荐。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的口语交际,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而这一作用尤其体现在应聘面试中。

2.应用文写作中的实用性写作

把握并正确运用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是职高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学生应学会的常用应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1)书信。除了一般书信,申请书、自荐信、求职信更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书信体。(2)计划、总结。主要是指工作或活动计划、总结,以及个人计划、思想总结等。(3)会议记录。针对个别专业,尤其是文秘专业,会议记录是最为基本的应用文体。(4)启事、通知、便条等基本应用文。

三、提高职高语文写作实用性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课时,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写作教学常与阅读教学相融合,一般为两课连上,一课点评指导,一课写作。但对职高生来说,写作更重要的是实用性,因此无需每次都当堂写作。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作品学习与写作指导上,把当堂写作放到课后去完成。

同时,写作教学穿插于阅读教学中,缺少了一定的持续性,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并把握写作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情况,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开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无需做到各班教学内容一致、进度一致。

(二)“说”“写”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写作教学在传统意义上以“写”为主,但会“写”不会“说”,写作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职高生对艺术创造性的写作缺乏兴趣,因此可在写作课堂上将“说”融入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故事、情境对话、演讲、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写作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搜集材料,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后再进行写作,就不会让学生产生无内容可写的痛苦感。同时,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应将专业及就业问题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

(三)在“做中学”,增强实践操作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学习的起点是经验,因此,他倡导“做中学”。在职高写作课堂中,直接经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吸收,进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综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可以通过观察体会、动手制作、模拟情境、小品表演等活动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有所得,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写作指导,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吸收写作知识与技能。要强调的是,“做中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上,“做”只是一种方法,因此在写作课堂上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写作训练。

职高语文写作具有层次性、灵活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其内容、形式都应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突出职高写作的实用性。写作课堂教学应丰富写作内容,在进行写作艺术创作的同时,重

视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的作用,并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

从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作文批改等多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写作课堂,最终为职高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既为人们提供了一项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是教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活动,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大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隐形目标。

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对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用以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职能的表述,进一步地,在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工具的基础上,语文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记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同一民族的文化基础,维系各个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所以,一直以来语文的工具性颇受重视,在教学中也十分偏重。但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实现还是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的工具性层面,更加偏重语言文字表述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十分局限,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并非单纯地表现为交流工具本身,而是同时强调其各种外延,,大学语文工具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工具理性,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是对语文的人文精神的表述,具体体现为语文传递了类似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关爱等人类情感,阐发了对人类终极价值、人类命运等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从人格、心灵、个性、精神层面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可以引人共鸣、思考,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文性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统一辩证的,不可偏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在,工具性本身蕴涵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工具性蕴涵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载体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内容也是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语文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时交际主体的交际意识、交际内容也突出体现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体现在,工具性是语文的逻辑和实用性的体现,脱离了工具性,语文就成为单纯的情感影响、人文教育,失去了逻辑推论和思考的工具。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目标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要实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能力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能力方面重视提高学生对经典优秀作品研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改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这是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的要求。精神层面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文化修养,丰富内心世界,这是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性的要求。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把握教学方向,提高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视,避免由于个人因素而导致偏废其一。

(二)教学内容上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由于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加偏重工具性,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些教材全部内容都是文学。过于偏重人文内容,轻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是现在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通病。固然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目标,但是工具性目标需要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适当地练习。当前,许多大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正是缺乏练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了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应当增加口语、写作等训练内容,兼顾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上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凭借其更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可以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博识强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典故、格言、诗词、民俗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更能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进而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应当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脱离了人文性就是失去灵魂的枯燥技能,人文性脱离了工具性就是无法企及的乌托邦。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规范、强化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应当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教文汇,2009(03)

[2] 李素平,黄春梅,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2)

[3] 李媛君,浅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4] 刘成,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5] 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 意义 水平 文化

一、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越加紧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语言交流工具,英语在21实际的中国受到极大的重视,各地区纷纷兴起一股英语学习热潮。这也充分说明了英语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重要性,更是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作为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必须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进行有效的英语应用,比如运用听力和口语能力熟练地与外国友人沟通,运用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和阅读更多的英语文章,掌握更多的知识等。但是,现实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面临尴尬的情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高中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情况其实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必须引入更高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综合上述所说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必须注意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后,提出了以下几点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希望对教师同仁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要加强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实现听说结合和读写互促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英语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工具,而他的生命力就来源于实践和应用。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增强英语的实践性,将英语教学连成一个整体,发挥英语的原始应用功能。具体的讲,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英语教学依据考试安排分为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教学,而英语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教师要加强英语教学的整体性,以此锻炼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听力和口语的融合性教学依旧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都是英语的口语交流和表达方式,如果两者能够加以融合,一定会在英语教学上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学生们做听力训练的时候,让学生们根据听到的短对话,设计一个相似的对话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简单交流。或者是让学生们观看英语电影锻炼听力,之后再要求学生们按照电影片段进行配音,或重新以自己的方式用英语演绎电影的情节,可以自己设计英语对话和情节,然后让学生们在班级上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同时锻炼到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同时还能够让听力训练效果得到强化,而学生们的口语能力也能免去寻找话题素材的步骤,在借鉴听力资料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使得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相同的,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注意积累阅读过程中所学习到的英语文化背景、新词汇和常用语法知识,都可以为写作积累许多实用的素材,让学生们在写作训练时不会觉得脑中空空,无从下手,而是利用阅读积累为自己的文章增添风采,获得高分。

第二,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文化在课堂的导入。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英语表达带有很浓厚的中国味道,即从中国语文的思考习惯出发,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生硬地翻译成英语句子,这种情况被称之为“中国式英语”。这是由于高中学生对英语类国家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习惯性地从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去表达英语,弄出了许多笑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文化在英语课堂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类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和人文等与中国社会有所区别的地方,让学生们熟悉英语国家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逻辑思维习惯,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纯正的英语表达出正确的意思。比如说,教师可以从大量英语电影中选择出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为学生播放电影片段并且对里面的纯正英语作出一定的解析,要分析出其中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及当地的风俗特色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们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了解最纯正、最地道、最实用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修正自己的生硬翻译方式,尝试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听英文原声磁带,观赏富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和倾听经典的欧美歌曲,感受纯正英语的熏陶。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共同交流和学习。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们认为英语学习负担重且缺少趣味性,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引入有效新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们热情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教师可以丰富英语的教学形式,开展其他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完善评价机制,肯定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帮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最后 喜欢上用英语表达自我。具体的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开设英语角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课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或者是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过节,组织和鼓励学生们准备一些精彩的英语节目,圣诞节的时候在班级上表演,与学生们一起欢度圣诞,让学生们喜欢上英语文化,自觉学习英语知识。

三、总结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加强英语教学的整体性、,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英语文化在课堂的导入以及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共同交流和学习等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们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5:74-80.

2.吴俊杰.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调查报告[D].漳州师范学院,2012.

3.何群. 阅读和写作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