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8篇

时间:2022-11-16 04:18: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模具课程设计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模具课程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模具 设计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TG76;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39-02

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除相关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学习外,还必须经过设计应用训练内化与升华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通过模具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模具设计的基本应用能力;二是通过模具制作实训提升模具设计的理性分析能力;三是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具设计,进一步提高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四是通过毕业设计,强化模具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进程,需经过由理论基础到应用训练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一、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方法

注射模与冲压模是当前高职模具专业中两大主要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方向,其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方法和过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里主要针对注射模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进行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大家探讨。

为了适应高职模具专业对模具设计能力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培养特色,我们将注射模课程设计训练和与之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糅合在一起,以集中专周的形式展开教学,它们是在进行了相关的基础课程学习、并在校内企业或校外企业进行了模具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开设的。

在学习过程中,将塑料成型设备、成型工艺、模具结构与模具设计融合在一起,先进行注射模具的拆装、测绘,在学生了解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特点的前提下,按照设计顺序进行讲授、讨论,同期开始设计训练,在完成课程基本内容学习的同时完成注射模课程设计工作。

二、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过程

模具设计采用分组进行,原则上按优化组合,每小组3~5人,指定组长。在教学之初,向每个小组分发课程设计题目,并提供可以借阅的模具结构图册和模具国家标准作为自主学习的参考。

(一)开展模具拆绘,认知模具结构组成

在课程设计前期介绍基本模具结构组成后,即开展模具拆绘的训练活动。通过对典型模具结构的拆装和测绘,了解模具结构组成及其各部件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建立起对模具总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等的综合认知。

(二)了解学习计划,理清设计脉络

课程基本内容的学习和设计训练是按照设计顺序进行的,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自主训练内容计划如下表。据此,可让学生了解模具设计总体过程,理清设计脉络,把握学习重点。

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强调各自的模具设计方案不能像模具成型产品那样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的设计方案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有别于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指出,任何一个塑料零件的模具结构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方案,只要所设计的模具结构合理、工作可靠,根据设计方案,能够制造出模具,最终能够成型合格的零件就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分析不同的结构,做出不同的方案,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探讨优选设计方案,培养设计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自主完成训练内容,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指导教师参与,全组成员一起分析、讨论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总结各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优化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可适时进行讲评。应根据学习内容分阶段地多次进行讨论。

例如,对于如图1所示多用工作灯前盖为方形塑件,所用材料为ABS,要求编制该塑件的成型工艺并设计模具结构。

图1 塑件

对于这个塑件,首先要分析所用材料ABS的使用性能和成型性能,然后分析塑件的结构特点、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确定型腔数目、型腔布局和模具结构。

对于这个塑件,其内侧凸台的成型是难点,可能的成型方案有很多,如斜导柱内侧抽芯、斜滑块内侧抽芯、斜导杆内侧抽芯、活动镶件等结构形式。同时,型腔数目可设计成一模一件或一模多件。还有浇口形式,可选择侧浇口、潜伏式浇口、点浇口或轮辐浇口。塑件的推出方式,可设计成推杆推出、推件板推出或活动镶件推出等形式。基于这样的分析,组合起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要进一步讨论分析并从这些方案中选择可行的、易于制造模具、易于成型塑件、易于保证塑件质量、易于控制模具制造成本的最佳方案。

由于每个人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方案就会不一样。例如,在讨论内侧凸台的成型方案时,有同学建议采用活动镶件的结构形式,其他同学提出如何脱模、如何取出活动镶件的问题。有同学考虑斜导柱内侧抽芯的结构形式,其他同学又提出内侧抽芯时侧型芯滑块是否有足够的运动空间的疑问。有同学提出斜滑块内侧抽芯时,其他同学则提出,斜滑块推出行程和斜滑块倾斜角度相互协调的问题,还有两个斜滑块在推出时是否会发生干涉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另外塑件的推出方式和模具的复位方式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此,可逐步推演出各类具体实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拓展思维去探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小组成员每人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案进行计算和设计。

(四)结合模具制作,评价模具设计方案

在完成塑料模课程基本内容学习和注射模课程设计工作后,我们安排6周的时间分组进行模具制作实训,各小组成员与模具设计小组相同。所要制作的模具图样是从各小组成员的课程设计中选取、并经指导老师审定的。根据模具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原先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模具设计能力。

几年来,我们对模具专业学生按照以上过程展开教学实践,最后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课程设计任务,从平常的学习过程和最后交上来的课程设计分析,尽管仍有个别学生并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总体来讲,绝大部分学生所完成的设计方案是各不相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思想和解决方法。这充分说明,这种模具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以上课程学习中对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认知模具结构、收集模具信息,到了解学习训练计划以熟悉模具设计的流程,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对模具部件结构展开各种实现方式的分析,以逐步推演出优化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自主进行模具的计算和设计,最后结合模具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并由此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高职课程教学特色,既参照了企业进行模具设计的实施进程,让学生对模具设计能力要求有全方位的理解,同时通过对多种方案讨论的优选分析及制作结果的验证评价,拓宽了设计思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自主设计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信群.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模具工业,2012,(4):61-65.

[2] 韩森和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2,(2):48-49.

[3] 蒋继宏等.注塑模具典型结构100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0-101.

篇2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篇3

【关键词】提高学习兴趣 模具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方法

Teaching reform method of Mould design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a teaching reform method of mold manufacture desig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design with boring calculation drawing. It could make the drawings of book vivid and moving into real using the 3Dmax software.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ents c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o mold manufacture design. And They could master the skill of 3D animation ,also.

【Keywords】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Mould design CNC, Teaching reform method

引言

高校机械类专业在现代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机械类专业又以其技术性强,就业前景好等优点广泛地被考生接受,招生前景看好。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模具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也使得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就业前景广阔。目前各高校对于模具课程的培养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实训等环节,但因为模具专业领域广阔,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好,很多学生由于没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习每深入一步都困难重重,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倦,最后只能放弃,毕业时也就无法掌握应有的技能知识,不能适用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即便能够进入企业工厂,也会经历很长的一段培训适用期,造成培训成本的浪费。

随着电脑的广泛使用,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也普遍具有信赖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模具课程设计增加一部分电脑设计的内容,在理论课上有了相关知识积累,更深层次掌握软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方法正确,有教师指导,学习进展没有了障碍,设计作品流畅而出,学生们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就会充满成就感,自然越学越入迷。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妙趣横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1. 模具结构模型的创建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适当降低理论课学时,相应地增加实践课及课程设计的学时量,因前期的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中已经有了手绘图和计算机二维AutoCAD绘图的训练,所以将学生由教室设计改为计算机机房,每个学生分配一张已成型的模型二维平面图,内容包括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等皆可。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看到很多演示模具动作过程的动画,并且对动画有着很高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先让学生利用三维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起相应的模具模型,在建立三维模型的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就会有了透彻的理解,建模软件可以是ProE、UG,或是CAXA三维实体设计等。三维模型的建立是一项很精细的工作,需要对图纸有着透彻的了解,必要时还要进行计算和设计,如何将一张平面的图纸变成计算内的三维模型,将是考验学生耐性和设计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模型创建完成后,检查各结构与图纸是否完全吻合,这一步骤很重要,避免后期制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模型处理,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每一个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每一个学生所创建的模型进行集中校对检查,以激励的方法奖励找出问题的学生,既提高了所有学生对各个模具结构的理解能力,又增加了学生间的沟通,使得整个过程充满挑战性。

模型经过检查没有问题后,就可以通过输出功能转化成*.3ds文件,这是一个各软件通用的转化格式,然后再打开3dmax软件,将模型导入下一步也就是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工作了——让学生的模型动起来。

2. 三维动画设置

无论哪一种模具结构,其动作过程一般都比较简单,可以通过设置这些简单的动作过程,让模型在学生的手中“活”起来。

以一个简单的单分型面注塑模具为例,其动作过程包括:合模注射保压定型开模推出制品,最后,再设计一个5秒左右的产品展示放置的动画。由于设计时间有限,动画设置只是模具的动作过程,不包括注射机部分,这些动作对于强大的3dmax软件来说是最基本的设置,设计时间为20秒,以每秒30帧计算,总帧数为600,各时间段分配如下:

① 0~3秒,合模。

动模和定模分别设置移动的初始、终止位置。

② 3~6秒,注射。

流体的动画设置是比较难的,在3dmax中,可以用loft方法创建一个圆柱,在流道中充当粘流态的塑料液体,并设置这个圆柱从无到变长的动画(这个过程较为复杂,但是由于时间短暂,可以简单表示即可)。

③ 6~10秒,保压、定型。

这一过程在塑料的成型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这里却不用设置任何动作,只要复制前面的动作保等合模位置即可。

④ 10~12秒,开模。

动模和定模分别设置与①动作相反的位置。

⑤ 12~15秒,推出制品。

这一动作是所有动作中相对来说最复杂的,需要设置的组件相对多些,可以把同时动作的零件如推杆、推杆固定板、推板组合(group)在一起设置一次动作,制品设置移动动作。

⑥ 15~20秒,制件旋转展示。

这个动作在设置时,放置角度不能过大,否则旋转速度过快看不清楚。

这样,一个完整的动画演示过程就设置完成了,再输出动画即可。做得快的同学,可以设置相对复杂一些的背景作为练习。

3. 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整个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第一周进行模型的建立,因前期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相应的三维软件,所以内容的重点在模型与图纸的符合程度及模型的细节的创建上;第二周为动画的设计,机械不开设3d动画课程,因此前两天最主要的内容是熟悉3dmax软件,对导入的模型进行处理,分离开可动作和不可动作零件,赋予不同的材质以使动作更加明显,最后三天,设置、输出动画。

4. 总结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把一个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活灵活现的设置过程,既让学生对模型有了透彻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动画的设计过程,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就业增加了一份动画技能,本项教学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充实了教学内容,对模具课程建设和整个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海,王晓霞. 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李集仁,翟建军.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模具设计是一门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任务选取不合适

选取的任务难易程度不合适。选取任务太难,学生感觉吃力,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取的任务太容易,使学生不易获得应有的知识,不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取的任务脱离生活,使用性不强,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具备模具设计制造必须的理论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现代模具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熟练的实践工作经验,否则,容易造成选取的任务实用性不强,讲授照本宣科,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符合企业的生产流程、步骤、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的图纸成果存在图形表达不完整、尺寸漏标、尺寸标注错误、形位公差标注不合理、技术要求不会表达、装配结构不严密、零件结构工艺性欠佳等问题时,老师也不能及时提出来进行指导,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全面提高,因此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套教材尚未开发

传统的模具设计教材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理论知识点的罗列,没有涉及完整模具设计制造的真正流程、步骤等知识,更没有按照模具企业模具设计制造的流程、步骤安排知识顺序,缺乏模具设计中使用较多的模具国家标准、压力机型号选择及校核、文献资料检索查阅、模具设计成果正确表达等相关内容,因此不能满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要求。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造成原课程学时数明显不足

按模具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学时总数为40学时,没有实验,只是纯理论讲授时间,涵盖的内容也较多,既有冲裁、弯曲、拉深等多种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知识,又有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具设计知识,还有模具制造基础知识等内容,知识点多、杂,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后,要求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因此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只是一部分内容,关键是系统应用理论知识完成给定任务的工艺分析、方案拟定、工艺计算、装配图及零件图的设计绘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加工操作、装配等过程,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的锻炼过程系统掌握模具设计制造的完整流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每组大方案还要在课堂上讨论,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因此造成原定学时数明显不足。

5课程设计与理论课学习存在时间上的脱节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给定的具体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计算、方案拟定、模具结构确定、模具零件设计等,是承上启下的必要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模拟训练。但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安排在学期末,与理论课学习结束至少间隔1个月时间,很多学生已将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使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存在断档、脱节,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需要重新复习理论知识,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果。

6缺乏模具制造实训环节

在实际模具企业,模具设计制造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具制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模具设计教学大纲中,分配给模具制造部分的时间只有4个学时,只能简单讲解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和模具装配工艺等理论内容,缺乏模具制造实训环节,学生学完之后还是不知道具体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如何编制、如何加工,模具装配工艺如何编制、如何装配等,缺乏模具制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造成与模具实际制造环节的严重脱节。

二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选取真实的、实用的、难易程度合适的任务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地方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目标定位,模具设计课程的任务选取既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知识点为依据,参照教材内容,而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同时还要与冲压模具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任务为参考、来源,做到紧扣实际,面向运用,使任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任务也可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零件中选取,但难易程度需经老师把关。

2增加教师的模具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工作经验

提高教师的模具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工作经验是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可以选聘有模具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担任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或聘任模具企业的设计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组织专业教师到模具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学习、挂职锻炼或进行模具企业和模具任课老师的校企合作,经常性组织专业课老师和企业设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不断提升、增长任课老师的模具企业工作经验,真正了解模具设计制造的流程。同时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选取的任务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大幅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3开发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套教材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创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关键之一。成立以模具设计专业课老师、大型模具企业知名专家、模具企业设计人员为成员的教材建设队伍,依据模具设计必备的理论知识,按照模具企业模具设计、制造流程、步骤,编写与任务驱动教学法配套的模具设计教材,并增加相关模具标准及标准件选用、压力机型号选择及校核、符合企业要求的实际模具设计过程及实际模具装配图、零件图设计成果展示等内容,以提升教材知识的系统性、指导性、应用性,满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要求。

4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为:

(1)教学内容的改进

围绕模具设计课程实践性强、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完成给定任务的实际需要,结合模具企业设计、制造模具的具体步骤、流程,调整、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和顺序,如增加具体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知识,模具结构、尺寸确定后增加压力机型号校核内容,增加现代模具设计中较为重要的标准模架及标准件选取知识,将压力机简介及压力机型号选择内容调整到冲压工序力计算之后,增强知识学习目的性和连贯性;将冲压工艺设计部分从最后总结讲解调整穿插到前期及具体设计过程中讲解,针对性强,学生便于理解和应用。

(2)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使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传统的、分散的、纯理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从时间安排上,一改传统的每周4学时、需要10周才能讲授完的纯课堂教学模式,而采用集中4周时间上这一门课程,并将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模具制造实训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改进。4周时间安排为:前2周,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完成分配给的设计任务,后2周时间,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完成设计图纸的工艺编制、具体加工、装配等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改进,使理论讲授学时与课程设计时间有机地柔和、连贯在一起,时间衔接紧凑,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及时得到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加知识连贯性,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有效解决了原来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一气呵成、真刀真枪地完成给定任务的设计工作,亲身经历了一次企业实景训练,增加了成就感,使任务完成具有连续性、完整性,有效克服了课程设计环节与理论教学的脱节问题;后2周时间的工艺编制、具体加工、装配等实际操作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工艺性优劣问题,及时验证了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企业实景训练,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互结合、相互穿插,较好解决了实践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采用“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浓厚,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任务选择不合适、任课教师本身工程实践能力不高、相配套的课程教材尚未开发、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明显不足、实践环节与理论课学习存在时间上脱节、缺乏模具制造实训环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任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相配套的课程教材,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仁盛,申倚洪.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7(3):100102.

篇5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企业均设有模具车间,但处于本厂的配套地位,自70年代末才有了模具工业和生产专业化这个概念。模具工业主要生产能力分散在各部门主要产品厂内的工模具车间,所生产的模具基本自产自用。我国模具工业现有能力只能满足需求量的60%左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般模具国内可以自行制造,但很多大型复杂、精密和长寿命的多工位级进模、大型精密塑料模、复杂压铸模和汽车覆盖件模等仍需依靠进口,近年来模具进口量已超过国内生产的商品模具的总销售量。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内地的模具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设计、制造加工能力和水平、产品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按照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划分,我国模具基本分为10大类,其中,冲压模和塑料成型模两大类占主要部分。从总体上来讲,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仅有约10%的模具在设计中采用了CAD技术。在应用CAE进行模具方案设计和分析计算方面,也才处于试用和动画游戏阶段;在应用CAM技术制造模具方面,缺乏先进适用的制造装备,在应用CAPP技术进行工艺规划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模具共性工艺技术,如模具快速成型技术、抛光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的CAD/CAM也才刚起步。中国模具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8%~12%左右,使得我国模具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一)模具的发展趋势

1.模具CAD/CAE/CAM正向集成化、三维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结构设计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集成化技术要求。新一代模具软件以立体的、直观的感觉来设计模具,所采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能方便地用于产品结构的CAE分析、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成形过程模拟及信息的管理与共享。随着模具在企业竞争、合作、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全球化、国际化,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使得在模具行业应用虚拟设计、敏捷制造技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

2.快速经济制模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传统模具加工技术相比,快速经济制模技术具有制模周期短、成本较低的特点,精度和寿命又能满足生产需求,是综合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模具制造技术,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技术。

(1)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PM)。

(2)表面成形制模技术。

(3)浇铸成形制模技术。

(4)冷挤压及超塑成形制模技术。

(5)无模多点成形技术。

(6)KEVRON钢带冲裁落料制模技术。

(7)模具毛坯快速制造技术.

3.模具工业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了认同。在成形工艺方面,主要有冲压模具功能复合化、超塑性成形、塑性精密成形技术、塑料模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及热流道技术、高压注射成形技术等。

二、课程设置是品牌专业的关键

讲实际.超越时空局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政策、解决问题是高职教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法宝。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职业教育在本着着眼于当地经济建设.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在空间上不能过分强调只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设置专业,以需定培,向经济发达地区搞劳务输出,乃至走出国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务输出。这样才能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世界化的时代相适应。

高职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职校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从人才合格性的角度和职业学员就业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过程中与人文教育加以整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求实效,超越急功近利。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当然是个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但在办学实践中,迫于现实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单纯地被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大批的就业者,对专业的设置、调整工作也出现了某些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专业设置的完善和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在求实效的基础上超越急功近利,力图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上。

三、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是打造品牌专业的核心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对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内涵不断获得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也是不断从专业不成熟逐步走向专业成熟的动态生成过程.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当前,首要的任务是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用、培养和提高。有些学科可以直接引进学科带头人,有些学科可能需要自己培养。学科带头人不仅对学科和专业建设及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也具有带动意义。民办高校要逐步做到多数学科或全部学科都有带头人,还要有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以形成学术梯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同样需要经过建设和调整,逐步趋于合理。专职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主力军、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对他们应加大重视和培养力度,特别是应扩大中、青年教师中“双师型+管理型”教师所占的比例。 为此,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理论学习的环境,更需要为他们提供现代工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实践学习场所,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法、课程内容和教材等方面的研究,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使之更贴近高职院校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需求,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兼职教师应多从企业、公司等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补充专职教师在讲授应用性课程方面的不足,扩充授课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民办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苦练教学基本功,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以便能够从容地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授课要生动有趣,力争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汲取更多的知识。民办高校的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接受新知识、借鉴新方法,逐步完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工作的挑战。

四 、冲压模具设计程序及步骤

(一)冲压模设计的准备工作 根据课程设计目的,设计课题由指导教师用“设计任务书”的形式下达,课题难度以轻度复杂《冲孔落料复合模》为宜。设计工作量根据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情况,由指导教师酌定。

1.研究设计任务

学生应充分研究设计任务书,了解产品用途,并进行冲压件的工艺性及尺寸公差等级分析,对于一些冲压件结构不合理或工艺性不好的,必须征询指导教师的意见后进行改进。在初步明确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冲压总体方案的论证。 第一步,酝酿冲压工序安排的初步方案,并画出各步的冲压工序草图; 第二步,通过工序安排计算及《冷冲压模具结构图册》等技术资料,验证各步的冲压成型方案是否可行,勾画该道工序的模具结构草图。 第三步,勾画模具的结构草图,进一步推敲上述冲压工序安排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第四步,冲压工序安排方案经指导教师过目后,即可正式绘制各步的冲压工序图,并着手按照“设计任务书”上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2.资料及工具准备 课程设计开始前必须预先准备好《冷冲模国家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冷冲压模具结构图册》等技术资料,及图板、图纸、绘图仪器等工具。也可将课程设计全部或部分工作安排在计算机上用Auto CAD等软件来完成,相应地需事前调试设备及软件、准备好打印用纸及墨盒等材料。

3.设计步骤 冲压模课程设计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拟定冲压工序安排方案、画出冲压工序图、画出待设计模具的排样图(阶段考核比例为15%)。

(2)计算冲裁力、确定模具压力中心、计算凹模周界、确定待设计模具的有关结构要素、选用模具典型组合等,初选压力机吨位(25%)。

(3)确定压力机吨位(5%)。

(4)设计及绘制模具装配图(25%)。

(5)设计及绘制模具零件图(25%)。

(6)按规定格式编制设计说明书(5%)。

(7)课程设计面批后或答辩(建议对总成绩在10%的范围内适度调整)。

4.明确考核要求

根据以上6个阶段应该形成的阶段设计成果实施各阶段的质量及考核,从而形成各阶段的考核成绩。其中课程设计面批或答辩不仅有助于当面指出学生的各类设计错例,也是课程设计考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考核成绩在6个阶段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结合考勤记录及面批或答辩记录对总成绩在10%左右的范围内适度调整。

五、总结

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各种形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也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关注的教育目的的问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整合,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加入WTO以后,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基地。而在现代制造业中,无论哪一行业的工程装备,都越来越多地采用由模具工业提供的产品。为了适应用户对模具制造的高精度、交货期短、低成本的迫切要求,模具工业正广泛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来加速模具工业的技术进步,满足各行各业对模具这一基础工艺装备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

[2]《 模具工业发展趋势综述》.有为模具设计学校

[3]魏正平.《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

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ng demand of state-grade model college, for mold manufacture technique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e proces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 consist of analysis of market needs, analysis of working post, analysis of working ability dem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sign, put into practice the curriculum, summing up and improvement and so on. So we developed a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for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s.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模具制造技术;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manufacture technique; work process; curricul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39-02

0 引言

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我国的高职教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根据形式的发展进行过几次重要的改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快速发展,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不能自成一类,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目标脱节,是本科教育的缩影,是基于学科完整的学习;实训条件与高技能培养要求不匹配没有真实的情境,不参加真实的生产,无法练就企业需求的技能,高技能形成受到实训条件限制。本文以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在多年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级示范校建设,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1 人才培养模式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以笔者所在学校模具专业为例,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模具专业的就业市场为导向,确定模具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界定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还派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及管理评价。

1.2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是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步骤: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界定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②根据就业岗位,借助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力量,界定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③针对以上技能要求,将技能分解为形成技能构成要素,也就是说针对一个技能,通过怎样的知识点才能形成。④将以上的知识点归纳,形成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课程体系。⑤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和学校资源情况,编写教学进程表,从而形成最终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和完成这些课程所需要的条件,确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的灵活运用。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不是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也不是简单化的学科知识应用,而是依靠工作过程串联起来的源于实际工作、高于实际工作的应用性知识系统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职课程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由理念、模式和技术三个关键要素构成。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过去知识储备的学习过程改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学习过程。其特点如下:

2.1 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针对性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模具专业为例,专业教师到天津及周边地区的模具行业企业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岗位及核心能力的广泛调研,了解模具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过程、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取得模具专业就业岗位及核心能力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制定更加贴近就业市场的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与基础。调研表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模具设计,模具加工设备操作,模具装配、安装、调试等。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机械制图,设计软件使用,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操作,钳工技能等。

2.2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技能性 国家职业标准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是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依据,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必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2.3 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工作过程完整性 职业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基于工作过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纲,以模具设计和加工技能为主线,将岗位、标准及工作过程结合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

3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3.1 课程设计的方法 第一步,工作任务分析。从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出发,对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常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第二步,行动领域归纳。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将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能力领域,或叫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平台,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第三步,学习领域转换。所谓学习领域即课程,它包括: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学时)三部分。由学习领域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排序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认知学习的规律;一个是职业成长的规律。第四步,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通过多个学习情境来实现。所谓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要凸显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六要素特征;二是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要完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训练。

情境设计需要课程载体,课程载体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课程载体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载体呈现的形式,对于专业课程,载体的形式设计可以是项目、案例、模块、任务等;另一个是载体呈现的内涵,对专业课,载体的内涵设计可以是设备、现象、零件、产品等。载体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可迁移性(典型性、代表性),可替代性(规律性、普适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现实性、合理性、实用性)。

3.2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3.2.1 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模具制造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模具的加工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具备编制中等复杂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熟悉模具制造的各种加工方法、原理和特点,了解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学习习惯,养成严格遵守行业标准、机械设计国家标准及求真务实、踏实严谨的职业习惯,为学习新知识、从事模具制造工作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3.2.2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包括:模具制造工艺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模具制造实训四个学习情境。对应的工作项目包括:加工工艺设计,普通机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工加工,光整加工,典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特定模具的制造与装配。

4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实施

4.1 突出职业素质教育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在技能培养同时注重提高职业素质。高素质要体现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两方面。高素质的培养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更重要的是融入技能培养过程中。

4.2 突出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表现为其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其二,课程目标为应用,课程内容融入企业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其三,校企合作。如订单培养、企业实习。其四,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真实的生产情境或模拟的生产情境中,以生产任务或工作项目为中心学习理论和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3 突出双证教育 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形成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技能培养以达到数控机床操作工或模具钳工中级工水平为目标,以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进行评价。操作技能分金工实习、数控实训及顶岗实习三个阶段逐步形成。

5 结束语

通过示范校建设,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遵循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规律,形成了高职课程开发的方法;有力地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的开发,促进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6]郭扬.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3-65.

篇7

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差异化安排,做到因材施教。形状简单、无侧抽芯塑件或中等复杂程度、带侧孔的塑件等。通过2~4周的时间,完成装配图纸1张、零件工作图纸4~8张、设计说明书1份。对学生要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设计准备———初选设备。接到任务书后对图纸进行详细分析和消化,掌握塑料品种、批量大小、尺寸精度等要求,这时可用Pro/E等软件对塑件进行三维建模来获得制件的原始数据,明确设计任务。准备好所需的设计资料、绘图用具及图纸等。对塑件的原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对塑件进行结构工艺性分析,对塑件进行成型工艺参数分析,估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初选注射机设备。对设计初的准备内容有了全面的认知。

2.设计方案论证。根据塑件质量、投影面积、批量大小以及经济效益考虑型腔的个数及布局,选择合理的分型面及确定浇口的形式、位置,然后进行最佳分型面的论证和论证组成浇注系统的四个部分的形状、尺寸、精度是否能达到和满足使用要求。模具零件设计的第二部分是考虑成型零件的结构形式是整体式、组合式还是镶拼式及成型零件的固定方式。这个部分的设计需要从塑件原材料的工艺性、塑件的表面粗糙度和精度的要求来考虑成型零件的强度、刚度、硬度和耐磨性,进而选择合适的钢材和热处理方式。接着设计的零部件有导向定位机构、推出机构、侧抽芯机构、温度调节系统等。在模具的这些组成部分的设计中,针对一些标准件的选用要能熟练地从技术资料、设计手册从查阅到。在论证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应能逐步清晰地勾画出模具机构大致的配合情况,考虑好模具各个组成部分的表达方法,完成模具结构草图。

3.尺寸计算与校核。计算过程首先是对成型零件的成型尺寸进行计算,分析塑件图中未注公差的尺寸,会利用“入体原则”修改公差,合理选用原材料收缩率。接着根据模具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公式,得出所需要的型腔的壁厚,采用经验数据结合设计手册确定模具的外形尺寸,再依照数据选用标准模架。然后进行抽芯机构中抽芯距、抽芯力、斜导柱的倾斜角、直径及总长度的计算,推出机构是否选用标准的推杆、推出距离等设计计算。最后是从注射压力、注射量、锁模力、安装尺寸、推出方式、开模行程等六个方面对注射机进行校核。

4.绘图工作。有了零部件的所有尺寸数据,结合合理选择的标准件,进行模具装配图的绘制工作。需先确定各结构之间的尺寸位置关系、各动作的协调、运动部件是否存在干涉等问题。可采用三维造型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得到爆炸图进行校核,以避免设计失误、提高设计效率。标注主要尺寸,公差配合及零件序号,选择材料热处理等技术要求,编写零件明细表,在零件图的绘制过程中,还得绘出必要的视图和剖面图。最后还可描述模具的运动过程与工作原理。在绘制装配图、零件工作图时须按照《制图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绘制准确、清晰的表达模具的基本结构及零部件间的装配关系。从一张图纸必备的四要素来对图纸的质量进行考核。

5.整理设计资料———准备答辩。通过前面几个主要步骤的完成,根据计算校核的草稿进行内容的整理和布局,并辅加必要的插图及说明,将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及说明书全文装订成册进而编写完成了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整个过程。设计计算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提炼和归纳,也是图纸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审核设计的主要技术文件之一。其内容包括:目录;设计任务书;塑件成型工艺分析;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确定;设计方案论证;主要零部件尺寸计算与校核;设计体会与收获;参考资料目录。编写设计说明书的基本要求包括: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整理完设计资料后就可以进行总结和答辩。对设计结果进行总结性和全面性地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效果与意义

1.检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由于初次进行模具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出现一些不合理或错误的地方是正常的,但在总结设计时应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设想并加以改进,从而达到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检验。在设计时,既要借鉴前辈们的优秀的设计经验,又要发挥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创新和改进。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做中学,做中教;以产促教,以产带教。

【中图分类号】TG76-4;G642.4

引言

随着模具工业的不断高速发展,社会对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年)》“职业教育”部分所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为了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职模具专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优化模具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以“做中学、做中教”为培养中职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市

场和企业需求的适时变化为契机,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培养出更多既有一定动手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 模具专业课程的特点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相关课程,例如: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 CAD /CAM、数控加工机床等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使课堂上理论教学难懂、抽象,学生们似懂非懂,学习兴趣下降,真正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时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特点,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 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项目式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教师将授课内容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实施和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式教学法优势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教学场所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项目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求知型转变,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在较短的见习期内适应岗位需求,快速融入企业所需岗位,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就能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

二、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的教学环节

项目式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即: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

果归档。

1、确定项目任务。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学过的专业课程,结合生产的实际实施一个产品生产的综合项目教学,提出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终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经过教师确认后,明_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

3、实施计划。学生根据各自在小组的分工,按制定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做中学、做中教”的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4、检查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给出建议和措施。

5、成果归档。对各小组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归档。

三、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传统的模具专业教学中,《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 CAD /CAM 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其课程设计题目是彼此独立的,是在相关课程教学完成后分别集中进行。设计题目综合了各自课程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很必要的,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不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模具人才的需求。

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是将学过的《模具绘图》、《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 CAD /CAM 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完成塑件设计、模具设计、模具零部件绘图、加工生产、产品检验等生产流程,让学生得到整体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下面以2013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工《小夹子注塑模具》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本项目适用于中职模具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需要掌握全科专业课程,此项目教学可以把全部专业学科融汇到一起,通过实训教学,以“做中学、做中教”为载体,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模具专业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完整一套模具的加工流程,完成《小夹子注塑模具》的加工。

(一)实施过程

将学生 7―8 人分为一组,各小组确定一个项目负责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既有共同的部分( 重要的知识点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完成),又有不同的部分,如:模具设计中的工艺计算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且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模具中不同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编程模拟。

为了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调整、控制好项目的进度,合理分布项目式课程的学时。在项目实施中,学生始终处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确定了项目任务后,便要围绕该项目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先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工作计划包括产品图纸的绘制、模具图的设计、工件的加工方案及实施过程、CAM编程、模具的装配、检测和装机调试等内容。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先要确定学生各自在小组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

产品的造型和模具的设计,经过学生们讨论达成共识,确定产品的尺寸和模具的结构形式。交教师确定后,由学生通过学过的电脑软件将产品结构图和模具结构图设计绘制出来。《小夹子注塑模具》总装图如图一所示。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模具绘图、注射模结构设计和AutoCAD、Pro/E 和 Solidworks 等方面的知识,以检验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综合能力。

模具设计完成后,可按照其结构拆画各零件图(零件图略),对所使用的标准零件可列出清单进行采购。

在模具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零件结构,学生可从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对材料

进行粗加工着手准备,其过程即可合作完成,也可单独完成。

在加工各零件前,学生们要先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及台@等设备的使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设备来完成所有零件的加工。对不会操作的设备,可通过教师的集中指导和培训,使学生掌握独自操作设备的方法后,再来完成零件的加工。

在加工完零件后还要对零件的结构尺寸进行综合检查评估,以检验加工过程所完成的质量状况,最后对模具进行装配和调试,加工完成后的模具如图二所示。

试模前,先把加工好的模具装配于注塑机上。试模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试模过程是制造塑件的最后一个工艺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使学生熟悉注射工艺过程以及模具调试的各种相关知识。

(二)小夹子注塑模具专业技术上难点分析

小夹子注塑模具的结构由注塑机的类型和塑件的结构特点所决定,模具由动模和定模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塑机的移动板上,而定模则安装在注塑机的固定板上。注塑时,动模与定模闭合后构成浇注系统及模腔,当模具分开后,塑件或啤件留在动模一边,再由设置在动模内的脱模机构顶出塑件。

注塑模推出机构有导向机构,成型零部件,型腔,浇注系统,加热与冷却装置,排气系统,支承与紧固零件。小夹子注塑模具最突出的重点和难点是结构组成。以下是具体分析:

1、模腔

模具中用于成型塑料制件的空腔部分,模腔的形状与塑件的形状必须一致,模腔一般由型腔、型芯组成。

2、成型零部件

构成塑料模具模腔的零件统称为成型零部件,通常包括型芯(成型塑件内部形状)、型腔(成型塑件外部形状)。

3、浇注系统

将塑料由注射机喷嘴引向型腔的流道称为浇注系统,浇注系统分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穴四个部分,是由浇口套、拉料杆和定模板上的流道组成。

4、导向机构

为确保动模与定模合模时准确对中而设置的导向零件。通常有导向柱、导向孔或在动模定模上分别设置互相吻合的内外锥面。

5、推出机构

在开模过程中,将塑件从模具中推出的装置。有的注射模具的推出装置为避免在顶出过程中推出板歪斜,还设有导向零件,使推板保持水平运动。由推杆、推板、推杆固定板、复位杆、主流道拉料杆、支承钉、推板导柱及推板导套组成。

6、冷却与加热装置

为了满足注射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而设置的冷却或加热系统。冷却系统一般在模具内开设冷却水道,加热则在模具内部或周围安装加热元件,如电加热元件。

7、排气系统

在注射成型过程中,为了将型腔内的气体排除模外而开设的排气系统。一般由分型面间隙、型芯、型腔间隙或排气槽排气。

8、支承零部件(结构零部件)

用来安装固定或支承成型零部件及前述的各部分机构的零部件。支承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可以构成注射模具的基本骨架。

(三) 检查评价 完成项目任务后,要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项目的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教师评分一是以能力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二是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四) 成果展示归档 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成功感。对相关的成果、文件资料进行归档。

四、项目式教学课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项目式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教师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切忌概念化、抽象化。

五、项目式教学课程对教学实习基地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

教学实习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实习基地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设备,并从实战角度出发,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引进校园,使项目式教学涉及的项目与企业生产保持零距离,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快速融入企业所需岗位。

六、构建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为了和企业接轨,加强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在学生、学校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一是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二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外聘专家、兼职教师从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三是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还可以采取社会评价,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等。

结束语

通过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项目式教学对培养中职模具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中众多不符合要求的教W环节、模式都需要改革,好多课题还要做深入的研究。总之,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以学校理论主导的线性系统的学习模式,逐渐形成学校实践主导的环形系统的学习模式和校企合作主导的协同系统的学习模式”,加大实训教学,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世友; 周光宇; 唐海波 《模具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中国职业

教育 2015(12期)

(2)王仁志; 何幸保; 李邦彦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具制造

2014(4期)

(3)郎丽香; 田梦; 孔智《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

2011(4期)

(4)傅建钢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模具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职教通讯

2014(10期)

(5)陶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0期)

[6] 王相,凌华. 项目化教学法在模具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轻工业. 2011(01)

[7] 金彩善.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8] 张红兵. 基于工程项目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02)

[9] 邓万国. 奥地利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培训中的应用[J]. 模具制造. 2008(06)

[10] 黄晓燕. 项目教学在模具专业中的运用[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11] 韩森和. 论高职模具专业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