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8篇

时间:2022-04-21 11:41: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篇1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应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作者善于捌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入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时也应好好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指明学生回答作者的基本情况(可联系《我的叔叔于勒》)。

二、指导阅读“自读提示”,掌握课文的重点

三、学生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疑难字词正音正字。

魁梧简陋魅力义愤填膺

2.解释下列词语。

魁梧简陋魅力局促义愤填膺空前绝后

四、学生垃朗读课文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其中写谁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谁?明确: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写左拉的肖像描写最多,其次是都德。2.作者写人物的语言,有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明确: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而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着重描写他们谈话的声调仪表,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作者在进行行动描写的时候,谁写得详,谁写得略?

明确:福楼拜、左拉的行动描写较详,都德的行动描写则一笔带过。

福楼拜是最活跃的中心人物,着墨较多。左拉的坐姿较为特殊,因此也有较多笔墨的描写。

4.以写左拉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讨论明确:写左拉,抓住他体质较差,不善言谈的特点。如“他爬了六层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

描写左拉的肖像时,随处议论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朴实但很固执”,“聪慧和坚强”,“坚毅”,“十分滑稽和戏谑”。

6.指名学生概括:作者是如何写屠格涅夫的?

六、小结

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告诉我们,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特点,有所侧重,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

篇2

一、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揣摩,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二、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

三、课文词语丰富,让学生注意积累。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课中贝多芬中的任务介绍。如《罗曼·罗兰》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肖像

语言

性格

福楼拜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

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个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探求的十分尖锐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

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四、问题探究

篇3

屠格涅夫、左拉、都德、都已来到福楼拜的家里了。这时,门铃响了,福楼拜立刻把桌上的东西遮了起来,然后亲自去开门,这回这位客人的老师福楼拜感到非常惊讶,原来是莫泊桑,几年未见的师生亲热得拥抱起来。

福楼拜把莫泊桑带进客厅,全厅的人都非常热情地向莫泊桑问候,当然作为晚辈的莫泊桑也有礼貌的回敬了。

屠格涅夫严肃地对莫泊桑说:“你想知道我的创作经验吗?那就是把手伸入人类生活的深处吧!人人都在生活,但是只有少数人熟悉生活,只要你抓住他,他就会饶有趣味。哈哈!这是歌德说的,不过用这句话来勉励你非常合适。”左拉接过来平静温和得说:“我认为,巴尔扎克、斯汤达等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家写的作品把自己的个性与要描绘的人物和事物的个性熔铸在一起,因而热情激动。”莫泊桑微笑的点点头。福楼拜亲切地向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着某些聪明。但是,年轻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莫泊桑认真地听着。

篇4

一股“生本”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老师大胆地呼吁: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吧。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学习名人单元,我一看这个单元很有特色,正适合单元教学的模式,我于是大胆地尝试运用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学生体验的方式去教学这个单元。于是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个题目叫《走近名人―单元导读》的课型设计。课型设计如下:

一、前置作业

学生回家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福楼拜、孙权五位名人的生平、伟业及故事。

小组合作完成对其中一个名人的生平、伟业及故事、表演。

二、课堂设计

1.教师导入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崇拜发明家爱迪生,中学时崇拜文学家鲁迅,参加工作后崇拜政治家。我想同学们心中也一定有自己崇拜的名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名人世界。教师板书课题。

2.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比赛内容

(1)名人伟业,评价名人;(每小组必选项目,每组一代表,可补充)

(2)名人故事,你说我说;

(3)模仿表演,体验名人。

4.学生表现精彩表现,纷呈如下

(1)演讲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表演者:凌翼丰,陈卓怡,等;状态:声情并茂)

(2)贝多芬的小品故事表演;(表演者:苏越,胡子昌,等;状态:活灵活现)

(3)福楼拜与莫泊桑的星期天的故事;(表演者:罗怡芳,袁琨,等;状态:大胆自信)

(4)孙权劝学的场景再现。(表演者:刘依然,周鼎,等;状态:栩栩如生)

精彩表现一个接一个,博得了老师的啧啧称赞。我们学生真的很棒,潜力无穷呀。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老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表现,老师仅是个指挥者和组织者,但是我想学生却收获了很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知识容量是我们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学生课前准备和小组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我想这就是我们期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还怕学生不开口吗?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怕不能提高吗?

篇5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朱淑萍提出到底什么样的胡须才是“古高卢式的大胡须”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提供古高卢式斗士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我随意追问了一句:“‘当他回答时’,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指的是屠格涅夫;另一种认为指的是福楼拜。

以朱淑萍同学为代表认为“‘他’指的是屠格涅夫”,理由有二:

“第一,这段话开篇就是写的屠格涅夫;第二,文中指出屠格涅夫非常具有魅力和趣味,并且福楼拜十分钦佩屠格涅夫,所以,福楼拜主要是倾听者,讲述者为屠格涅夫。当然,福楼拜会提出问题,屠格涅夫来回答问题。”

李贺贺同学首先反驳,她认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而后文中,对福楼拜的特点也有描述:“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由这两段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屠格涅夫说话时温和、小声,而福楼拜谈话时则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因此我认为此处的“他”指的是福楼拜。

但李贺贺同学的意见并没有被对方接受,她们指出:“一个人说话的语调可轻可缓,自然也可以洪亮有力。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语调的多变,屠格涅夫的语言‘具有非凡的魅力’,自然会有变化。”

李贺贺焦急地反驳道:“‘轻轻的并带有点犹豫的声调’是屠格涅夫特有的说话方式,要是这个‘他’指的是屠格涅夫,那他的声调突然变得特别洪亮,这种没有来由的转变让人莫名其妙。”

这并不能获得朱淑萍方同学的认同,正在这时,吴金玲同学有了新的发现:“本段中只有两个人物,肯定是一个人讲,一个人答,前面说了是‘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因此回答的应该是福楼拜;另外,后面写到‘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高卢’是一个地名,书中注释说了,现在法国、比利时等地,所以可以确定写到的那个人,应该是法国的福楼拜,而不是俄国的屠格涅夫。”朱淑萍同学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她还是据理力争,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从胡须的特点来确认人物,不具备说服力。因为尽管人物外貌具有地域特点,但是也可以有个别人外貌不具备本地域特点;同理,个别俄国人也可以长得像法国人。”

张晓悦又有了新发现:“前文中说了屠格涅夫用一种‘轻轻的并带有点犹豫的声调讲着’,而‘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一个人讲,一个人听,谁回答呢,自然是听的人回答。”

这还是迎来了朱淑萍同学的反驳:“屠格涅夫讲,福楼拜听,听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问,会交流,再由讲的人来回答啊!”

刘奇同学接过话头说:“要是由屠格涅夫回答,原文中‘十分钦佩地听着’,后面要加一句,‘并提出问题’,这才可以是由屠格涅夫回答的。”

朱淑萍同学当然不同意:“一个人讲,一个人听,既可以是听的人回答,也可以是讲的人回答。我觉得你的观点有道理,但我的观点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啊!”

尽管大家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臧文文同学又找到了依据:“后文中说了,‘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这里用了一个‘也’字,说明前面那个人不是屠格涅夫,是别的人才对。”

朱淑萍同学反映迅速,还是不依不饶:“那还是不对,用‘也’字有两种情况,比如说,福楼拜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屠格涅夫也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这种用法说不通,因为这是在福楼拜的家里,肯定不能说福楼拜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还有第二种情况,就是先说屠格涅夫怎么怎么样,他也拿来了外文书籍,这也说得通。我们也会说‘小明拿来了铁锹,也拿来了扫把’这样的句子吧?”

大家想想也还是有道理的,但实在找不到理由了。刘奇小声嘀咕说:“是不是教材编写者把标点写错了?假如‘当他回答时’,前面是个逗号,就可以肯定‘他’是福楼拜了!”

朱淑萍同学听到了,急忙赞同道:“就是,就是,可是这里标的是句号啊,句号就不一定了。”

又有人小声嘀咕:“屠格涅夫的脸是‘白皙的脸’,怎么可能长胡子呢?”还没等他说完呢,就有人反驳了:“白皙的脸怎么就不能长胡子了呢?”

问题讨论到这里,讨论不下去了,大家能说的都说了,能找到的都找了,可是并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正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时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顺势出场了,先对大家的反驳意见进行整理:

大家的反驳意见有三种,一种是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的,比如语调变化的对比等。这需要阅读前后文章,反复比较,才能找到相关句子,因为对福楼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费时费工,还不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第二种是从人物外貌特点出发,比如白皙的脸、古高卢斗士的胡须等。这也费了一番功夫,假如对福楼拜和屠格涅夫外貌非常熟悉,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国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对他们不太熟悉,而且对“古高卢斗士式的胡须”也往往不太明白,所以,有些读者不能准确判断,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种,从语法文法的角度,比如,‘也’字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还包括对讲、听、回答等具体动词的理解,都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

这是因为,在指代代词“他”出现的前句话中,出现了福楼拜、屠格涅夫两个人,因此,就使得后句中的“他”出现指代不明的现象。这是由于指代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尽管借助的知识我们也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来,此处的“他”应该是指福楼拜。但是很多读者会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更正。

篇6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怎样贯彻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关键在于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因为初中语文虽很枯燥、单调、乏味,但内容广阔、体裁丰富多样、语言鲜活明捷、作家风格参差不齐,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靠教师的简单灌输,更重要的需要师生的互动、合作参与,是对学生的美好熏陶,情感的滋养,是让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的追求。是师生之间共同的感悟体验。

一次去听公开课,讲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课堂上老师首先播放了父亲背影图片,然后老师讲了自己与父亲的亲身经历,感人肺腑。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倾听。再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子活跃了,学生们在很惬意的课堂氛围中进入了角色,整堂课在愉快、轻松中结束了。我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轻松。

从此,我也慢慢实践。在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时,我也尝到了语文课堂的乐趣。本文情文并茂地介绍了园林建筑的成就与布局。说明了苏州近200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以往将此类说明文,总是一灌到底,注重串讲,并注重讲解说明文的方法,如今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预习前让学生以自己的爱好读懂文本,并找出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找出的疑问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对于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孩子们迎刃而解,对不对称、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特点借助多媒体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课堂总是死气沉沉,如今我从孩子们的跃跃欲试的表情中感到了语文教学的快乐,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机。

因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

在课堂上,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悟”,前提是:思考、质疑。学生只有产生适度的焦虑感,才会使课堂提问效率最大化,而随意点名才能使每个学生注意高度集中,尤其要注重班上的双差生,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中问题,不仅要切合文本,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特点。设置的问题或调动学生的感情体验,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或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去锻炼思维;或能促进学生运用积累去品味语言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备好课的同时要备好学生,还要切入技巧,否则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不同的课文,问题的切入要有不同的要求。因学生因课文而异。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切入点因放在激发学生主动利用文本揣摩人物形象上。“福楼拜家星期天来了那些人”这就不新颖又缺少思考力度,如果从“根据文中莫泊桑的叙述,你能把插图上的人对号入座吗?说明理由”切入,就会把学生的阅读、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学生从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和性格入手,分析人物,达到全面把握人物的目的,从而达到课堂优化。课堂讨论、交流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分组搭配,优差生组合,以优带差,相互学习,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有科学性,引导要及时,用眼神、手势、语言间接或直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三、课题导入要有活力

篇7

关键词:初中;作文;观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4-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写作是展示学生的个性化世界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另外我们都知道,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可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痛。原因是作文基础差,不知写什么,不知如何写……可以说学生在作文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成绩,也成为最困扰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生平时缺少对生活的留心的观察,用心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注意搜集积累材料。

那么,怎样教会学生观察和认识生活呢?

1.选择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

先听一听来自七年级学生真实的声音,“这回可咋编啊?”“我编的行吗?”“我也不会编啊!”面对第一次习作训练,学生愁坏了。显然部分学生不是“用心”写,而是“用心”编,他们完全把写作文孤立在一个自己想象的虚拟空间里,远离了自己的视线,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于是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在讲授《苏州园林》后,安排习作《美丽的校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对学校进行远观,整体感知校园校貌,然后走入校园,近视整齐的校舍、清洁的操场、吸引人的绿化带、宽敞明亮的教室……这样学生走入生活,从生活中去观察,去搜集习作材料,让作文成为再现生活的平台,真正走出了莫须有的编造的空间。在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老师和学生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情趣,还可以观察师生间纯真友谊、正常交往。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家庭,可以观察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体贴和爱护,观察家人的动作神态、性格爱好。总之,不论在哪儿,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要用心去分析体会。

2.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掌握丰富的材料

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看,还可以用耳听,用手摸,用嘴尝,用鼻嗅,即学会调动各种感官,全方位地掌握事物,从而更好地表现事物,表现生活。

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充分感悟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等语段,领悟作者之所以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在于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雨的特点,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去体验。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学生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在描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时,有听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斑蝥的后窍喷出烟雾时会发声;有触觉:翻开断砖用手按住斑蝥的脊梁;有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总之,只有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才能更准确、生动、透彻地表现事物、表现生活。

3.要分析、比较,体会事物间的细微差别

讲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揣摩体会莫泊桑抓住人物特点勾勒外貌的精彩语句,并安排了拓展练习,对班级内任意一人进行外貌描写,请大家来猜一猜。一名学生这样写道,“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白皙的脸蛋上挂着那永恒的微笑,长长的马尾刷垂下来”,结果同学们大声喊叫是“陶萍”,“鲁莹”,“宋敏”,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能说这名学生没有用心观察,而是没有领悟体会到莫泊桑的精妙之笔,更没有掌握观察中更需要注意细微差别。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因此在鼓励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分析、比较中弄清事物间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同是一个跳跃动作,有的同学会大叫一声;有的会高高甩起手臂;有的会不经意地先甩甩头发;有的会咬紧下唇……只有注意到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写出的文章才能形象生动。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点滴,就会使学生真正跨出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

篇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若能把握好拓展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 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

“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

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

这样的字词教学,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