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20:06: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主角,而学生则成为配角和观众,形成了教师怎么画,学生跟着画的“仿造课”。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性、创新实践能力被严重束缚。所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要充分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新鲜好奇又好玩,从而不断去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课前得以明确,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了解漫画,而是侧重于漫画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整堂课都应紧扣“生活”,无论是选择欣赏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作业主题都要围绕漫画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教学。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内容和画面最好是来源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并且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教材中有很多漫画作品,不必一一呈现,要有所选择,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找适合学生欣赏的素材。我选择的漫画作品主要有《小猫的玩具》、《音乐家的胡子》、《城市之痒》、《下棋》,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容易读懂的,学生欣赏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所以学生们欣赏的时候反映都很强烈。此外本课在学生绘画动手体验的设计上,不能仅仅画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动物、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而应当和学生最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最终从此课的学生作业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时经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才会觉得够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知识。例如《青铜器》一课,我之前虽然了解一些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但是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这样一知半解地去上课,教学者连信心都没有,又怎么能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有时候光看看教参是不够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更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等。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教给了学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设计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挖掘得越深,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透彻,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贯通、游刃有余。
二、注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和获取知识,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传统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美术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
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运用。如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中,选择一个下雨的日子,让学生穿上雨衣、雨鞋、打上雨伞在雨中玩一玩,学生一定会兴奋地在雨中或漫步或飞奔或游戏,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比平常更细致的观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下雨奠定基础。在春风徐徐的日子里,教学《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筝,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开心情景画下来,学生画得毫无拘束,大胆表现,学生的作品上无不体现出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验最好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景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设计《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林荫道上、操场上去寻找春天的事物、景物,去发现属于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亲手的体验小结出的结果,学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春天的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觉得学习色彩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接下去学生们都带着激动的心情用色彩来表现春天,课堂作业效果精彩纷呈。
有时候在时间、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课程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如在设计《出壳了》一课时,可播放蛋类孵化过程的动态录像,了解平时很难亲眼看到的景象。让学生用动作和神态来表演小动物努力破壳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各自不同的感受,懂得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更愿意在美术活动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美术作品。因此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独特的美术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主观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
首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设计时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感受。学生有了体会后,自热而然会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得到灵感,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便会形成一定的创造。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一课中,课前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枝干形态、树叶形状颜色,亲自用小手去触摸树干树叶,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再结合欣赏不同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想象各自心中最美丽的树。这样学生的作品自然就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树。
其次,可以综合多种艺术活动进行艺术创作。画、说、唱、舞、演等艺术活动都可以进行融合。相比严肃刻板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轻松、自在、有趣地学,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学法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乐学爱学的角度出发,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如《画音乐》一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蹈,在感受中完成手中的点线面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创作。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何乐而不为?
《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征稿启事
在新课改中努力建构“五位一体”高效课堂
构建简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反馈与高效课堂
实现英语教学质量和新课改理念双赢的策略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新课改中农村中学如何通过化学课实现素质教育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钻研教材的角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纰漏例析和修订建议
“探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浅谈初中英语课的几种导入方式
优化作业设计巧妙诱思导学——对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的几点尝试
山东将限制中小学校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学校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浅见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
试论德国“柏林教学论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启示
试谈对“课程定义”的解读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五个关注”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湖北省将创建首批260所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教育因素探析
适度改变练出精彩——苏教版新教材习题改编例谈
天津“空中课堂”覆盖全市高中
《望岳》教学设计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
用心引导激发兴趣——歌曲《洗手绢》教学设计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敲好课堂的第一锤——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设计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迈进新生活——“高一新生应如何交往”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微
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流程设计
第一届全国作文教学研讨会征稿启事
从理念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之深度解读
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辩——基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实验稿)》的解读
倡导绿色语文提高学生素养
“三无”语文课误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化”初探
新课程文化哲学与自主学习关系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持的策略思考
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
试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利益——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为样本
五套新教材探究性实验的比较分析——“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体现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新课程理念——川教版《》一课的教学设计
飞向心驰神往的课堂——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互动生成
基于“框架”的物理问题设计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的孕育地。作为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立足课堂,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丰富有效的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时,文中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一句描写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为了让学生理解“浅褐色”、“裹着”、“嫩生生”等词语,教师出示实物春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很快明白了“浅褐色”是比黑色淡一点,有些像咖啡色。然后师生共同剥春笋,学生在剥时,体会到春笋的外衣一层一层把春笋紧紧包住了,剥时很费力,有效地理解了“裹着”这个词,然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见过什么东西被裹着吗?学生调动已有经验,积极举手发言,有的说冬天我们要给小树裹上冬衣;有的说端午节到了,妈妈用粽叶把米裹起来,包粽子给我吃;有的说冬天出门我用围巾把头裹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既进行了语文思维训练,同时又有效地理解、运用了“裹着”一词。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轻轻掐一掐剥尽了外皮,只剩下笋芽的春笋。学生都说冒出水来了,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春笋很嫩,从而理解“嫩生生”一词。课堂上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小手去触摸,用嘴巴去叙述,用心灵去体会,动手动脑动口,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训练了思维,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
二、有效整合, 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我们要善于打破学科界限,使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各学科有时合理地整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着丰富的营养,综合性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知不觉地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花儿争奇斗艳,校园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孩子们用眼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知,春天的校园令他们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我们便结合实际开展“春之声”主题活动。任教同一年级的老师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如何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活动,使“春”真正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孩子的心田。语文课上,老师每天利用开课前的5分钟,带领学生吟诵春天的古诗、诗歌,如:古诗《咏柳》,儿歌《春天来了吗》、《小柳树》等,并根据吟诵的诗歌进行仿编活动。有的孩子仿编的儿歌是那样地充满情趣,那样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春天来了吗?来了来了!你瞧,柳枝上的嫩芽正鼓起绿色的喇叭在吹呢。春天来了吗? 来了来了!你瞧,桃树上的桃花笑红了脸。春天来了吗? 来了来了!你瞧,池塘里的花鸭正尽情玩耍。春天来了吗? 来了来了!你瞧,梁上的燕子妈妈正忙着筑巢安家……”体育课上,老师带着大家一边吟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边开心地放风筝。孩子们奔跑着、欢呼着,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愉悦了身心;音乐课上,老师教大家唱春天的歌曲,跳有关春天的舞蹈,孩子们在“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的歌声中尽情舞蹈;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展示自己对春天独特的感受,在他们眼中春天是那样地充满生机,那样地美妙无比。
三、挖掘资源, 让学习手段“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学生仅靠每天在校的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相当狭隘的,远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此,每位课改老师要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动员社会、家庭的力量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挖掘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孩子的学习途径,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校开辟种植园,阳春三月,老师带领学生翻土、播种。以后的日子又带领孩子们定期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发现病虫害时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除虫,其乐融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培养新时代的旧农民,而是借此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在种植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从选种到松土,从播种到施肥,从管理到研究,从观察到采访,各实践活动小组每一学期下来可谓收获满满。因此,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形式包括班级成果展示会、班级橱窗展示、编印《小脚丫》作品集等。在展示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准备,他们制作手抄报、写了观察日记、收集采访录像、制作了PPT幻灯片。成果展示的过程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生创造性的环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块块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展牌,一本本观察日记,无不展示着一学期来,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走过的坚实步伐及取得的点滴成绩。
2.知根知底知文化点字成金兴趣大邬晓玲
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维持语文的本真陈江文
4.简评赣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田本娜
5.《小露珠》教学例谈计亚萍
6.走进生活体验交际徐灵俏
7.浅析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谌小平
8.古诗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摭议陈策,陈军
9.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方志芬
10.范读——不该失去的课堂风景吴高生
11.新课程呼唤对文本的"教学性阅读"刘蓓华
12.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邬慧芬
1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陈雪娥
14.《莫高窟》教学设计与感悟汪素红
15.《示儿》一诗前后教学对比有感杨艳
16.中年级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陈秀萍
17.探求语文意识与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杨丽芳
18.创设互动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徐瑞香
19.追寻语文课堂有效的语言训练朱先云
20.依托文本巧练笔董世琴
21.浅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龚金良,应中赋
22.从解题思路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唐广泉,王加兵
23.让学生在反思情境中学习数学朱长青
24.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沈伟英
25.练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余辉
26.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吴淑红
27.对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认识陈延东
28.真问题真探究真发展俞芬
2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随想刘贵堂
3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王华
31."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冯凯,吴正宪
32.《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野霄燕
33.教师应做课常教学永远的主导者管晓蓉
34.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异化现象陈文胜
35.让学具操作充满教育的智慧孟伟英
36.再谈"分数大小的比较"秦治国
37.关注细节.凸显教师的"品德味"陈红霞
38.小学英语课程在低龄段实施的调查与问题思考胡海燕
39.校本教研培训应关注的三组关系高全荣
40.影响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因素分析吴艳玲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刘雄英
42.走出批评教育的三个误区郭文龙
43.综合实践活动若干异常现象诊断林添胜
44.创设美术学科积极氛围的教学战术蒋春燕
45.例谈实验记录单设计与应用的原则黄晓冬
46.浅谈品德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的实效钱胜利
1."醇情语文"的支撑点洪志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承凤
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儿歌的教学处理陈昌发
4.在石榴园看到了……张海峰
5.将《九色鹿》的美根植于学生心间蔡秀娣,王卫
6.《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陈星
7.《小珊迪》说课方案张海林
8.读出《瑞雪图》里一方新天地王丰
9.说《乌鸦喝水》教与学过程王敏
10.实践式作文例谈陆卫
11.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唐晓芳
12.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王鸿
13.课堂教学的活力邹萍萍
14.语文教学急不得龚进容
15.几个教学案例的教法介绍和反思王兴敏,王华民
16.电教手段运用的原则袁正红
17.对《壮丽的青春》内容的思考建议冷满红
18."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滕瑛
19."0是自然数"引发的几个问题秦治国
20.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邹娟
21.让"探究"更有效张群红
22."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李海东
23.三个话题探究"倒数的意义"曾人平
2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意图黄朝群,陆海
25.《圆的认识》的教法、学法欧阳亮
26."8+6"等于13吗李城兵
27.口算教学追根求源席爱勇
28.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反思"四步曲"陆醴骅
29.一道习题的指导方法顾利国
30.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张静
31.分解质因数的巧用袁军
32.由作(√2)厘米线段所想到的叶天荣
33.对学生评价的感悟王志民hHTTp://
34.数学教学之中的德育常桂花
35.探究对单位"1"的理解缪彩琴
36.不应漏掉的答案倪爱莲
37."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邓林树
38.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赵文超,陈卫春
39.《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课堂实录苏美丽
40.思品教学要淡化教育痕迹汪大钧
4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胡小芬
42.主体性作业设计的一般性操作吴小兰
43.字母教学中的妙招周莉
44.词汇复习方法隅举昝淑华
45.科学室外探究课的组织李强
46.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朱长林
47.谨防学具变玩具林仕谋
48.体育学习评价的思路程梦珍
1.别站在伞沿下陆勇强
2.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孙建龙
3.苏教版新教材识字编排形式的特点分析孙慧玲
4.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微翟宏丽
5."简简单单"原来不简单梅芳
6.作文还是"四不像"好何捷
7.《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赵连喜
8.《游子吟》教学设计乔能俊
9.《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顾巧英
10.让小学语文作业走向开放潘新莲
11.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张瑞英
12.《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杨春芳
13.我这样教《月光曲》吴良芳
14.例说品味文本语言的策略潘文彬
15.从"鹅卵石"到"钻石"诸娟芳
16.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赖翩京
17.莫让体验失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陆丽琴
18.一个故事的启示施义兰
19.多元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周林
20.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廖延芳
21.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石顺宽
22.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口算教学童健英
2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李莉
24.报告会"热"中的几点"冷"思考张传民
25.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王红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 语境 方法 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松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词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词句的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词语教学,要创设“语用”情境,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活跃的因子,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从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每个词语所生存的环境是所在的课文。对词语的意思,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要把词语放到文本当中去理解,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从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揣摩词语的意思,即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理解。
如教学《触摸春天》“张望”一词,笔者教学设计如下:
师:“张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的是谁“张望”呢?
师:盲童安静“张望”什么呢?
师:安静不是看不见吗?那她又怎么能“张望”放飞的蝴蝶呢?顺着这个词朝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生:安静是一个盲童,她不能用眼睛去观看蝴蝶的飞翔,但她舍不得蝴蝶飞走,应该是指她用心灵感受蝴蝶的飞翔。
师:你说得很好。作者用“张望”来描写安静,还包含有其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张望”这个词不仅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还表现出安静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蝴蝶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张望”一词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春天、关爱生命,向往飞翔的女孩。
教学中,将“张望”这个关键词,置于文本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瞻前顾后地读,设身处地得想”, 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逐渐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二、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应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比如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教学“人影绰绰”
师:“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了这词语意思之后,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们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一副美丽的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扣住“人影绰绰”一词,在理解时又拓展积累了“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想象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进入了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是的,学生只有真确感受词语的情韵、色彩和美感,才能与精神融为一体,才能在心灵中获得持久的活力。
三、在运用中触摸词语教学的温度
小学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2011版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单单停留在“理解”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言语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的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的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说话、写话。
如教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左抵右挡”是这样设计的:
师:“左抵右挡”什么意思?
师:请一个学生带上课本上台,以课本当作盾,老师把粉笔当作矛,配合演示理解“左抵右挡”
师: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左抵右挡”,能用上它说一说吗?
教学中,老师创设语境,把笔当作矛,把课本当作盾,声情并茂的导语,有效的生活链接,学生的言语表现被激活了,冰冷的词语活生生地“站”起来了,成为学生心中活跃的分子,小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已然转化为“积极词汇”。
四、在听写中增加词语教学的厚度
听写,顾名思义就是听与写的训练.但是往往我们在听写时,是教师报、学生写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语用”为听写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听写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如听写<<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的人生哲理格言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情境:看, 桌上的这个枇杷这么橙黄,这么水灵,可是这底下有一丁点儿烂了,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学生相识一笑,提笔唰唰写下“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又如听写<<遨游汉字王国>>中的歇后语,“提起这次的运动会,感慨万千啊!100米跑垫底,跳高又名落孙山,真是---”学生自然心领神会,提笔就写“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这样的听写学生既默写了文中的格言,又使得听写的格言不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指向“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语言。
词语教学的设计,体现了词语教学的情境性,使词语教学更扎实,更灵动,更丰厚。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字词特点,精心设计,就可以带领小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使学生亲近语言,爱上语言,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一、活动主题
通过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理论学习―确定研究专题--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评课等活动过程,展现学习型科组建设的过程,促进语文科组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提炼出基于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科组建设的基本途径。
二、方案设计与要求
本方案设计以语文科组开展的一次完整的教研活动为重点,探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情况
本学年学校语文科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低中高年级学习重点,确定了各年段研究专题,期望通过两到三年的研究,低中高年级形成相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成果。
1. 自学理论。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我们制订了现代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每个教师有目标,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开学初,学校主管教学的行政就以区教育发展中心下发的小语科教学反馈为重点,并组合我校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向语文科各位教师推荐了三篇自学文章,让老师们在课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自学、思考,并在分年级教研时,与同级组老师分享自学的收获。
2. 确定研究小课题。结合自学的文章以及我校各年段研究的重点,确定了各年级分别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小课题,并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探索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的热点问题。低年段(一、二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爱读书会写字。中年段(三、四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课内外有效阅读。高年段(五、六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读写有效结合。
3. 集体备课。语文科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本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课文,实施本年级的研究课题。大家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讨论,形成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方案。一年级课例:《乌鸦喝水》《四个太阳》。二年级课例:《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课例:《可贵的沉默》《太阳》《妈妈的账单》。四年级课例:《触摸春天》《乡下人家》《鱼游到了纸上》。五年级课例:《冬阳 童年 骆驼队》《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六年级课例:《一夜的工作》《灯光》。
4. 上组内研讨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实施,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方法策略是否合适。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在课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达成课前目标设置。
5. 组内评课、交流。各年级组的老师上完课后,依据第一次教学的实施情况,互相交流、评课,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两次备课。第二次教学设计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探究法;新课程;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7-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就像一个个瓶口大小方向不一的瓶子。教师居高临下向瓶子里漫天洒水,这样进瓶子里的水到底有多少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
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同时其内容又具有人文性特点,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以考试为导向,重视其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的渗透。在提倡素质教育,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教改背景下,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针对小学语文中人文教育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体性。”人文性体现了一种理念,囊括了人类的文化、感情、思想的塑造;人文性还蕴含了文化所肯定的人性;人文性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启发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深入地思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传统目标加以关注的同时,应该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中,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今中外关于祖国、民族的文章,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伟人和名人的爱国故事,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奋斗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学生再阅读这篇《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情感与价值取向都自然勃发,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与西方比相对落后。美育能促进人的感性思维活跃,使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能通过调动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语文学科的语言艺术,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之美、人类心灵与创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灵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书写和表达美好的事物,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诠释和实现美的价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材还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为我们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台。例如小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应该在语文训练和讲授各环节中,进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中,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诚实、进取,主动学习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广博的题材,成为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性格等,能辩证分析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例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诵,有的学生阅读广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有利于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①感悟教材单元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学以组为主题,收录了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抒情、写景、叙事等描写。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美好、坚韧、尊严、意义、价值,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懂得对社会与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一组的《语文园地》中,教材安排了对生命的感悟与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对小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升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厚度。②感悟教材人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能靠讲大道理,应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人文精神体验。《慈母情深》是四年级语文课文,“母亲”为作者买书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为母亲买罐头的细节,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与儿子的懂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细节的分析,引领学生从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品读,联系父亲已经过世的背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对学生展开启发:你的母亲是如何为你的成长付出的?学生会将自己母亲日常的关爱与母子之间的爱心故事回忆起来,进行母爱的体会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你将如何做,才能回报母亲的一片深情呢?学生会展开思考与探讨,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自我拷问,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文情怀。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更善于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进行情感的抒发与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打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带到与教材适合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进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渗透。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等。例如诗歌都可以用音乐作为背景,《开国大典》《》《老人与海》等可以用电影创设情境。教师要注意让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人文目标实现有效互动,避免为了热闹而活动,应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素材和课程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学生正确观察和评价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负有引导和点拨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人文现象进行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热爱自然,通过带领学生野游、参观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人文素养的体验。例如在讲授了《触摸春天》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公园或者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着教材中的情境闭着眼睛感受绿地、触摸小草,体验生命的勃勃生机,珍惜大好时光,更加热爱故乡和祖国。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文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奠定文化与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