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武术文化8篇

时间:2023-02-14 13:58: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武术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术文化

篇1

一、儒家与武术

儒学是我国思想发展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仅是儒学的创始人,还是将原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播到民间的有功之士。

孔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吕氏春秋・慎大》分别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足见他是一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勇猛有力的人。他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语・八佾》)且“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礼记・射义》),足见其善射。他也回答过自己的学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乎。”(《论语・子罕》)其御车的造诣自不待言。这说明孔子一生是非常重视习练“六艺”的。孔子演练并传授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6项课程中,“射”“御”二艺就是有关武术的课程。“射”指“五射”。郑玄注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此乃射礼的五种射法。“御”指“五驭”。郑玄注曰:“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是驾驭战车以及田猎的五种技法。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提倡文化教育,还把“武”作为发展人的重要环节,视人才的标准为文武双全。这样,孔子门下就出现了冉求、子路和有若等,或文武兼备,或勇猛著称的弟子,这足以证明,孔子在传授武艺方面是卓有成绩的。

儒家文人也多有尚武之风,以佩剑舞剑为荣。屈原身穿文服,腰佩短剑;诗仙李白曾随名师学剑,常在朋友面前仗剑而舞,且剑术高超。李白《侠客行》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何等的功夫;“三杯吐然诺”,“纵死侠骨香”,这又是何等的豪迈。儒家文人尚武,对武术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二、儒家“仁”“礼”与武德

古人尚武且崇德。“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

何谓“武德”?是在处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其他人之间、武术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时,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武德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指导下,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观影响下,在民族精神滋润的培养下,不断充实和完善,且带有鲜明的儒家仁学色彩。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论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内容,并将“仁”与“爱人”联系起来,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进而罗列出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内容。孟子又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仁”的内蕴。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显然,“仁”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武德”观念恰恰以这些内容为主体而构成。

“艺无德不立”、“未习武者先习德”等,都是中国武术界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也是儒家仁学论理的具体表现。历代宗师在择徒授艺之际,都从天资、根骨和德性上选拔,要求门下弟子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武德。尽管武术界有众多门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其拳谱、家法、门规,几乎一定都是开章明义的阐明武德。明代内家拳法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毒者,骨柔质钝者”不传。以心险者为首恶,因为此种人难望其武德。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条。《峨嵋枪法・戒谨篇》称:“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这些戒条的形成,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标准,代表了中华武术的主流,教育和培养了无数武林人士,对武术流派的传习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子曰:“见义无为,无勇也”,“仁者必有勇”。可见品格正直,嫉恶如仇,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必定见义勇为,这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武德之一。“劫富济贫”、“重义轻生”、“锄暴安良”、“匡扶正义”等,都是其不同的表达方式。战国时期著名的游侠荆轲,为报燕太子丹在秦做人质时受辱之仇,为阻止秦国对燕国的侵蚀,悲壮演绎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士情怀。

重义节名,德重于艺,儒家文化融入武林,抵御外患“舍生取义”中又增添爱国气节。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操,它是武德内涵最深层次的体现。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激励自己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岳飞“精忠报国,誓退金兵”,遇害时年仅39岁;明代戚继光慷慨赋诗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充分表达了保卫祖国海疆抗击倭寇的决心。他们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勇当国难、凛然赴死的精神,乃中华武术自立自强的生命力所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使中华武林豪杰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强烈的凝聚力和遒劲的奋发力,使中国传统武术的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

孔子道德观中的另一个根本原则是“礼”。不仅治国靠礼,“为国以礼”,做人也要靠礼,“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人的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谦逊恭敬、宽容忍让等,既是儒家伦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另一道德标准。

尊师敬长是武林中必遵的礼仪,严格禁止任何违抗师长的言行举止。《少林戒约》规定,“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从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弟子日后功成名就,也不得狂妄无礼,否则将遭到武林的谴责和不容。作为师长,要遵守师德,关心爱护弟子,在传授技艺时,诲人不倦,弟子“学而不厌”。对于同门师兄弟和朋友之间,也应遵守礼仪,彼此间相互尊重和友爱。

《少林戒约》讲:“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永春白鹤拳・十戒》强调,处世做人“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呈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无论武林后辈,武林高手,都要注重谦逊恭敬。为人处世,要遵循儒家的“见利思义”、“舍己从人”,谨守“有若无,实则虚”之训言,做到“不可轻显其技,不可妄论他人短长”。由此可见,武德蕴含着儒家深刻的处世做人的道理。

宽容忍让是武德的重要内容。止戈为武,“武”字体现了武德的含义。武术技击的运用是为了以武止武,不得轻易伤害对手,只是制服对手。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言:“技击之德,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既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圣人之用心苦也。夫所谓截脉者,不过截其血脉,壅其气息,使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而那些无限度尽其力技有意伤害或置对手于死地的行为,是不符合武德标准的。因此,武林中对绝技的学习和使用有着某些限制。金恩忠指出,少林阴劲轻功一指禅、朱砂掌和仙人掌功等,“着人必死,无药可救,似太嫌狠毒,有乖仁道”。因此,练习这些功夫“最宜左手,盖恐右手功成,于无意中伤人”。中国武术家多表现为大义服人,先礼后兵,比武较技时主张“点到为止”,以相互切磋,提高技艺。

拳谚曰:“为武师,须学礼”。在练拳或表演时要行拳礼。拳礼是武术礼仪性招式,表示礼让、谦逊、友好,其动作既是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武德的体现,还是流派的一种标志。

总之,中国武术家十分注重“仁”与“礼”,中国武术与儒家论理源远流长,武德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三、儒家对武术的消极影响

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儒家文化的稳定性,使处于这种较为稳定环境中的传统武术,也必然受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漠竞争意识儒家文化倡导“中庸”,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这也是儒家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藐视竞争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二者的相互影响,使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缺乏竞争意识,而且始终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竞争原则。

2、派别门户之见各种武术派系是武术的载体和传播者,属于武术文化范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这种经济形式所决定的传统武术文化各派系间,必然自相满足,各自为政,讲求保密。武术流派林立,但各流派之间缺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以自我标榜,互相攻击为特征的宗派门户之纷争。

篇2

中华武术是从生活实践和军事活动中提炼而来,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逐渐与哲学、兵法、养生、伦理和医学等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武术文化中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凸显,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2.1传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的武术文化追求“阴阳相容,天人合一”,注重自身的修养,例如:在练习太极拳时,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中动静相生和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过武术练习,习武者不但可以熟练武术的动作套路,强健自身体魄,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2传承中国道德礼仪

武术文化注重礼仪,要求习武者要有武德,即在习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例如:精湛的武艺、谦逊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端正的态度等。武术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帮助习武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增加习武者的修为,激发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3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武术套路追求动静结合,一招一式顺势而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较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在传承武术文化时,美学传承也不容忽视,例如:习武者可以借助武术著作,仔细揣摩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招式,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感受武术动作中体现的美。

3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3.1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套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将双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协调,做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并且武术套路的招式动作比较复杂,需要习武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武术学习中注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习武者刻苦练习,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

3.2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武术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伦理、军事和医学等思想,其丰富内涵不但可以完善习武者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高习武者的文化修养。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习武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术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先发制人”和“动静相生”,这些理念均是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体现。同时,武术文化注重武德修为,并将其作为习武者最重要的品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武术练习过程中的调息打坐,可以调和习武者的气血,改善其身体的内循环,这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现。

3.3发展个性,保持健康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习武者心理倾向、唤醒自我意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在体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认识到习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而是敢于面对挑战,坚持自强不息。

4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4.1过分注重竞技武术

很多学校在武术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竞技武术,文化氛围淡薄,虽然学生的武术技能较高,但是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千人一面,让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武术文化的真谛,只是将武术与竞技相等同。

4.2武术内涵认识偏差

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套路的演练,传技不传“道”的情况较为普遍,忽视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使得学生无法领会中华武术的内涵,失去了对中华武术的兴趣,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4.3习武人数逐渐减少

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武术的魅力,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跆拳道”“瑜伽术”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分散了学习中华武术的人数,使中华武术陷入无人继承的困境。

5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5.1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功效与作用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已经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转变,而现代武术的体育性质更为突出,功能也以强身健体为主。同时,武术内涵也在变化中,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不能将武术单纯作为体育项目,而是需要强调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既要传承武术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武术文化底蕴的精粹,从而为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2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明确武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常规体育项目开展与继承,以确保武术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是武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武术教育不能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需要担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国家需要通过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突出武术教育的作用,激发更多人投入到武术学习中。

5.3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方面,教师和武术家需要秉承武术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编制武术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武术文化的教育出现断层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在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其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术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浅显武术为主,教授学生基本的武术仪态和武德等,注重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小热爱武术,对学习武术充满浓厚兴趣。

5.4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了解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精粹,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完成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养武术教师时,需要将武术修为和武术教育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对武术学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武术理解和武术造诣有限,需要注重培养其武术教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武术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强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完善武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前线的武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武术理念的发展和武术教育的要求认识有限,教学手段和教学较为单一,需要对其进行武术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

5.5扩大习武的人数

武术来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群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和武术发展的未来,所以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后继无人的困境。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武术的作用,展示武术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学习武术。例如:在学校进行武术的教学表演,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美;组建武术团体,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加入其中,为武术发展献策献力;举办武术比赛,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等。

6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在现阶段日趋紧张的国际竞争中,民族文化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中国热”的浪潮下,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全世界,中国的武术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因此,加深在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教育,对于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教育 影响力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弘扬武术教育、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对于现阶段日益发展的民族文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对道德本身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的武术文化汇中,“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武德”就是指社会的公正原则,如正义、公正、尊师、助人为乐等。加大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的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对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它在培养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同时,又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加大对武术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工作重点。

以大多数武道大师而言,他们大多数都提倡平心、平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往往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2009年4月11日,武道大师魏来在南京举办了美术画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会长言恭达亲自为画展题词。当画展上记者询问魏来为什么能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时,魏来解释道:武术提升了他的心性,所以他能平心静气的将爱好放在书法美术上。由此可见武术文化能磨练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品质。

(二)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重要途径

在现阶段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竞争成为现代竞争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末期,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持续加大,这种文化冲击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领域,“韩流”、“欧美流”成为了很多青少年的关注焦点,而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会有效的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现代,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份对武术的激情,武术教育在青少年中的推广所受的阻力较小,同时武术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所以说,武术教育中更要加大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力度。

二、加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措施

(一)要明确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区别

想要加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明确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区别。一些武术的教育中把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混为一谈,殊不知武术教育只是单纯的教育,单纯的讲解武术的招式;而武术文化更接近于一种思想,对人的行为动作、思想方式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武术教育不等同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在很多武术教育中,往往会忽视了对武术文化方面的传承,这是现阶段我国武术教育中的常见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武术的学习中,只是单纯的学习招式,而往往忽视了武术的瑰宝――对人性的培养,这是我国武术教育中的一大缺失。由此可见,区分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工作势在必行。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学生又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发挥学校在武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首先,要营造校园的武术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氛围是学习的前提,所以说,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相应的校园氛围的支撑。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展业余武术活动,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参观武术学校,通过解说员的讲解,进一步加深武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画报等校园宣传措施,在学生中普及武术文化知识。另外,学校也可以鼓励创办校园的武术团体,进行简单的武术文化的交流。

(三)要明确武术文化的位置

武术在很多国人的心中,只是一种为格斗而产生的技巧,这是很多国人对武术的误区。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武术创建的初衷之一:防身,武术的创建之初也存在着军事的目的。但与此同时,武术对于修身养性、强健身体的积极作用,也对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广泛涉猎,所以说,武术文化是诸多文化的集合。

现阶段的教学中,也要明确武术文化的地位,通过对武术文化深度剖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美的将武术文化与现代教学融合在一起,也要明确武术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

(四)注重对武师的武术文化培养

武师作为武术教育的实际接触者,对武师的武术文化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武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武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展现出良好的武术文化的素养,对于他的学生而言,会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武师的培养,对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把国家的综合实力放在经济的发展上,也要兼顾民族文化的发展,明确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武术文化的带动作用,这对于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同样,现阶段我国要将武术文化的教育推广到学校,保证武术文化能在人民中顺利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伏静.高校武术教学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

[2] 李勇,邢伟.文化的传承:当代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J].搏击武术科学.2010.9.

篇4

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及科技高度发展的特征下,我国目前人均休闲时间占总时间量的30%。与人均休闲时间增加相对应的是现代社会节奏,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给劳动者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所以,人们更需要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来来排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而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大众不拘泥于形式的通过各种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贵品格、满足精神需求及享受人生乐趣。当然,从形式上看,休闲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确有相近的地方,因为体育休闲活动本身就是大众度过休闲时间的方式。但是严格的按照分类学角度来看,大众体育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从事体育活动人群的特征来定义的,其对应的概念是竞技体育。而休闲体育则是依据参与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而定,其对应的概念与“强制”和“不得不”的状态有关,一般人们对休闲体育的理解就是人在自由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然而武术中的很多门派、形式又何尝不是从民间大众休闲当中来的。

二、武术文化传播与全民健身

高雪梅通过自己的研究就探讨了武术文化在人际传播、媒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化传播等方面阐述其传播的的方式和路径。周玉芳等人曾在《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中提出将武术作为全民健身首推的健身项目。周玉芳等人曾在《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中提出将武术作为全民健身首推的健身项目;关于武术美学方面,专家邱丕相指出武术套路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活,是一种距离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美。熟话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武术套路的艺术美的表现来挖掘武术时尚美将会是将武术与时尚相集合,来发展武术的好的手段。郭志禹在文章中也对武术的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关于武术养生方面者邱丕相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探探索并得出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俞金英对道家养生文化出发寻求现代人追寻的健康理念。阳媛媛在文章中谈到,即便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民间武术技击性能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生态”已经逐渐淡出,但其积淀下来的健身、修心、养性等文化属性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休闲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越来越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认可。刘硕,韦蕾总结出,武术从生理角度出发能够全面锻炼人的生理机能、武术健身理念的形式多种对样、武术动静结合,延年益寿。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发展前景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它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

一、主客合

一、理气合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二)技击性

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其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个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因此,武术由于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目和吸纳。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

(三)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娱乐性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所以,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

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贇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上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贇而始”。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

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人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源自中国。3、跆拳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

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分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从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

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以及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糅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

(二)“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

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其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

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和南美洲武术联合会。

(三)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

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探求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上都受到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

(四)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

武术的美,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

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效果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

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武术具有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了高尚的美的享受。

(五)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篇6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界把“武术”与“武打”,即“散打”混为一谈,其结果,不仅是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脉,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随洋人屁股”之路。事情发展至此,真令国人悲哀,亦令民间有识之士扼腕叹息。

其实,“武术”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们的哲学和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发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为支撑的。这个哲学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转化为“刚强”,和在“刚强的一方”转化为“柔弱”的时候,这时“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刚强”战胜“柔弱”,从而也就实现了“柔弱胜刚强”。其间,“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对“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以及“攻防”、“进退”等等的正确把握。同时,“转化”是要看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时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打的“对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则和法则,从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方才有了“智谋”的打法。这正如盘破门诀日:快打慢,巧打快,计打巧。就正是如此。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赖以的思想很简单、单纯,这就是“刚强胜柔弱”。它表现在打法上,就讲“打力”、“打猛”、“打勇”。这个“刚强胜柔弱”不啻是一个“公理”、“常识”,它根本就说不上有丁点“哲学理论”。

历史的看,“武打”相伴人类出现而生,而“武术”则出现于中国先秦,启于老子,见于老子“道学”及其《道德经》。“武术”是对“武打”的扬弃和批判的结果。从而使武打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对此,笔者著文《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等等已经阐明,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此,以“柔弱胜刚强”为基础的“武术”与以“刚强胜柔弱”为基础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品质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表现为文化上的独特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为老子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从而表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武学文化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了一条“重力更重艺”的路子。这条路子突现出了“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的特质。也正是这条路子,克服了中国黄种人“个子小、力量弱、体能差”的先天不足,而能够自立于世界武学之林,并且实际的起到了“保种”、“保族”的作用。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表现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为不分国藉、人种、男女、老幼,甚至3岁娃娃的武学共识,从而表现出了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武学文化品质。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级和高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以“理论”和“理性”为支撑,打的是“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高级”。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只讲“以力大取胜”、“以勇、猛取胜”,不讲“法则”和“方法”,更不讲“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低级”。

第三、文化本质的文明和野蛮。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旨在“直来横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桩”和“打机”,旨在打“阴阳及其变化”,旨在打“智慧”,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文明”。

篇7

武术文化也可以按照文化三层次说分析其整体构成。按照康戈武先生的分类,武术结构的表层是武术运动的形式,包括武术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武术结构的中间层是武术动作,即构成运动形式的基本单位――徒手和握持兵械的动作;武术结构的深层是武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指导动作和运动形式的武术意识的总和。外层和中层可以合并为技术层。体育院校的教材按照文化三层次说,把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面。“物器技术层”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地、服装等,表现一种人物关系;“制度习俗层”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教授方式、武术礼仪规范、武德内容、武术比赛方式等,是一种人人关系;“心理价值层”主要包括武术文化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简洁表示为,技与术是外显层,礼与艺是中间层,道与理是核心层。此种分类加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如场地、比赛方式等,但内层的阐述较能体现武术的文化价值。周伟良先生把传统武术分为表现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的外显层,训练传承、礼仪规范的中间层,以及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内隐层三个方面。这种分类更加简介明了,但关于内层文化的阐述不够全面。

从武术的实际出发,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应该包括武术(技术)、武学(技理与传统文化)、武道(哲学与人生)的三个递进层次的内容,师徒传承与武德,以及传承人之间构成的武术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用语。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等传统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二是文化空间。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共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便有5种属于“文化空间”现象,如俄罗斯的塞梅斯基文化空间和口头文化。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从文化空间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由于文化空间是新的概念与认识,在我国的文化保护中还没有被重视研究。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代表项目之一,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需要认识和保护。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核心内容绝非几百种拳术套路与功法。其1500年的历史,加之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对这一文化空间的整体认识和保护,比仅仅对少林武术技术进行认识和保护更加全面,更加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武术文化整体结构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如武术的“师徒传承”与“口传、身传、心授”也可以作为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认识。由此,武术的文化空间应该进入武术文化的整体构成部分。

篇8

关键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99—04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paper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the inheritage of Wushu culture。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Wushu’s connotation and values, the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reconstructed the cultural levels of Wushu and deconstructed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Wushu culture inheritage。 It is concluded that culture is the premise of Wushu'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at Wushu culture inheritage helps to amend the alienation of Wushu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Wushu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

Key words:Wushu; education; culture; inheritage; connotation; value

在当前武术教育过程中,人们过多偏重于技能传习与理论传授,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还远远不够。实质上武术技能、理论只能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虽然可使习武者直接受益,同样容易导致武术教育异化,异化现象必将阻碍武术运动的长足发展,乃至直接影响武术文化传承的质量。我们在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应注重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及其对人自身修养的影响。“人们应该警醒,武术之内在文化涵养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西方体育所不及的,保持这种艺术修养和和谐的“天人合一”价值观是武术真正的不朽文明”[1]。在这种背景下,以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和价值为起点来探讨武术传承显得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教育文化传承内涵作一辨析,重新定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目前武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并可为未来武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内涵

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教育本身具有双重的文化属性,既传递与深化文化,同时又构成文化的本体。“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2]。由此可见,教育在传承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与文化并重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武术价值实现的先决条件。

1。1武术教育释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武术教育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的概念,只是站在某一角度阐述了一定的观点。“武术教育由来已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生存条件是严酷的,为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人们必需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当人们把在集体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格斗和捕杀技能和经验积累下来,并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时,武术教育就已经开始萌芽。[3]”这是对武术教育起源的说明。“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4]”这是国内学者对武术教育下的第一个定义,说明了武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保存、传递、改进、创新的重要手段[5]。”这个定义阐释了武术教育与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 “武术教育不仅传播给下一代武术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选择和评价能力。[6]”更是明确阐明了武术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其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武术教育的概念、内容、思想、内涵、形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但武术教育的存在却属事实,并在几千年武术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延续方面。武术教育是对人进行一种有形的技能、体能训练与无形的人格修炼的综合教育过程。武术教育的理念是通过运动去培育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思想是提高武术文化传承质量的关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将会产生巨大推动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不断推进武术教育发展。有了理念才能使传播者和学习者建立共同的信仰,并不断付出实践,才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武术这一运动形成高品质的追求。在传承武术文化过程中应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武术的知识、技能(即科学),精神文化与道德哲学(即人文精神、伦理思想),做到“授技”更重“育人”。因此,武术教育思想、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武术文化传承质量与未来发展。

推荐期刊
  • 武术研究
    刊号:14-1387/G8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华武术
    刊号:11-1293/G8
    级别:部级期刊
  • 搏击
    刊号:14-1021/G8
    级别:省级期刊
  • 武当
    刊号:42-1044/G8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