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8:01: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校经验交流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是理念得到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学校工作、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全体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
二是意识得到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各学科的主要教学模式,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已经蔚然成风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秩序得到确立。也就是说,新型的教学秩序逐步确立。教师的关注点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学目标更加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更加注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感悟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享受问题解决的乐趣。
四是队伍得到锤练。新课改实施以来,通过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明显转变,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重合作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在全国、省、市的各项教学竞赛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教师成长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五是机制得到形成。即课程管理、评价检测、教育研究的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促进新课程不断深入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新课程实施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围绕深入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学校评估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异常活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突出一个“管”字。
学校领导每学期都能围绕教学工作审时度势,理清工作的重点、难点,理性面对困难,运筹帷幄、统筹规划,围绕着教学出实招、出硬招、出狠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组建以校长为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深每星期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务实、高效。
2、实施干部听、评课制度。被指导教师争取每节课都听指导教师课,通过听、评课制度,切实加强了对一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3、实施干部巡课制度。每学期开学初将每周周一至周五的干部巡课名单确定并明确巡课职责:巡视全校所有班级的上课情况、巡视各教研组及学校的各部门,每天下班之前要将一天的巡课情况形成总结反馈给校长,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个教学环节和部门的工作高效开展。
4、实施干部例会制度。每周一早7点为学校的干部例会,所有干部将具体分管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校长就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责任心和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5、实施干部培训制度。学校定期加强干部的理论培训、岗位培训、学习指导和实践锻炼,定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反思和交流,引领干部自觉主动发展,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每学期都要求干部做到“五个一”。
二、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一个“严”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常规管理、成绩公示、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制度管理师生及职工。
1、实施《旅顺中学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及时发现、严格控制、妥善处理教学和工作中的事故,通过各种监督机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不同的级别采取严厉的处理,有力地增强了全体教师的责任心。
2、完善并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教学事故和教学责任的追究,常规管理主要以高效教学为中心,突显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显上课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突显作业的精选和批改的精细化,保证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扎扎实实地有序进行。
3、大力推进、完善《教学成绩公示制度》、《教学成绩末位警示制度》、等,继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通过一系列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的强化,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敬业精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职业精神、执著精神、求实精神、坚韧精神和奉献精神,共同铸造了“旅中精神“。
4、创立了“旅顺中学名师”工程。通过特级教师、奥赛教练员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汇聚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使学校涌现出了“名教师”团队,形成了“名学科”优势,打造了“名学校”品牌。
5、继续实施、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大力营造“地位靠业绩诠释,成绩靠数字说明”的氛围,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营造了“拼内涵、比实力、讲奉献、竞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6、不断完善、健全科学、全面、系统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严格落实《管理手册》、《操行评定手册》、《学生管理手册》等,突,对学生的评价有章可循,使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8、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不断规范考勤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增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保证了教育和教学。
三、重计划、重环节,突出一个“细”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学校的有序、有效、高效运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缜密落实。
1、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统领全局。
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奖惩。一是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计划、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等;二是制定年级月工作计划;三是班主任工作计划和班主任月工作计划。四是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及高三年级和各学科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及复习的要求、自主答疑阶段复习计划及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制定个人计划等。
2、大力推进“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总结,探索积极、有效、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课时紧、任务重,为了顺应新课程的需要,我校在借鉴先行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进行了“学案教学”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采取“由点到面”、逐层推进的方式,经历了探索期、推进期、完善期,积极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分层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充分发展。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检查和统计,并及时反馈,初步搭建起导学基本模式的框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课程改革样本校”和“学案教学示范校”。
3、细化教学过程,严格做好动态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细化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如细化了课堂管理制度、备课制度、批改制度、答疑制度、晨读制度、晚课管理制度等,严查过程,重究结果,细化考核。
课堂教学要做到:讲要精、管要严、练要实,坚决落实学校“三讲三不讲”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作业布置要做到:精而实,要体现分层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后都有事可做,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习的体会,达到课堂延伸的效果。
辅导答疑要做到:主动、耐心、细致,既要注重知识的解惑,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要鼓励学困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多问问题。
实现集体备课的制度化。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每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主讲人,主讲人必须提前备课。在备课组计划中列出主讲人、学案设计人,将提问及作业的分层布置纳入每次集体备课中,要在记录本中有体现。
对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教导处定期认真做好检查和量化统计,做好过程性的动态评价。
(2)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制定了新的《公开课评价标准》、《竞赛课评价标准》等;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和研讨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认真而规范地进行每个学科的阶段性考试的质量分析,每位教师必须作出详细而具体的质量成绩分析,学校对此作出详细的检查,做到每次考试教师必做质量分析、每次质量分析学校必做反馈、总结。
4、有针对性地实施年级管理,突出年级教学特点,积极做好各年级的教学活动。
高一年级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纠正、培养和指导,把握好教学起点,兼顾文理科的教学,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高二年级主要注重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增强学生的紧迫感。要高度关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自学习惯与能力等问题,大力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高考优势学科的发展,又要重视劣势学科的弥补,既要全力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又要重视困难学生的减少与提高,为高三总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三年级主要瞄准高考,大力营造备考的氛围,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情绪调控,加强对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优化教学方法和试题选编。组织好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等一些列工作,提高升学质量。
四、创机制、强动力、突出一个“奖”字。
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内涵发展,注重软环境建设,使教育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1、修订并不断完善了“旅顺中学高考奖励方案”、“教师考核与奖励”方案,由校长直接负责,健全了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对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的考评,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各级评先挂钩。
2、进一步完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评定、奖励制度,全面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通过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星级教研组、备课组等一些列的评比活动,努力建设协调、大器、包容的教研组团队,真正起到了凝人心、聚合力、强团队的作用,强化了自律、自重、自尊意识及团队精神
3、完善职员和工勤人员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岗位的职责要求做到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过失谁负责,谁的成绩谁受益。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
4、搭设多种平台创建多个机遇展示、引领、激励青年教师自主发展。通过“各级、各类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活动,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拓宽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同时通过完善以学代奖的制度,激励、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
5、加强对高职教师的考核、培训和培养,完善对高职教师的奖励评价机制。以支持、资助教育科研、高学历教育、外出考察学习为重要载体,并通过评优、评先、骨干教师认定等途径强化进取意识,激发内驱力和发展潜能,并与岗位设置、聘用与工资待遇相结合,为今后高职教师的长期考核和任用打下良好基础。
6、完善了教学跟踪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始终落实待遇跟着贡献走,荣誉伴着业绩行的原则,加大对教学成绩优异的奖励,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使教师为学校全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勤奋、努力工作。
五、强化培训和交流,突出一个“恒”字。
卓越的基层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1、每学期学校都采取各种刚性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每学期的开学初学校要求教师要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并严格落实,学校将予以检查和评价;开展各种形式的“五个一”或“四个一”活动:
2、积极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指路子、铺路子、压担子、搭梯子。如:落实师徒结对制度、见习班主任制度等,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和奖励政策及各种公开课、汇报课、竞赛课、抽签课、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3、狠抓了教学基本功的养成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如:学校组织高职教师开展“优秀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专题训练”编写的评选活动,竞聘高职教师岗位的教师“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等一些列活动。
4、成立了以特级教师、奥赛教练为核心的“旅顺中学名师工作室”并实施“旅顺中学名师”工程并形成品牌辐射效应,对每位名师每学期都提出不同的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面临一场艰难的变革和阵痛,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思想要变革,我们的理念要更新!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宗旨: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抓好备课组工作,深化课堂改革理念,充分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宣传和学习工作。
()我校下发了新的课程标准,做到各备课组人手一册,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仔细研读,深入学习,真正掌握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体会文章在备课组活动时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杜绝凭经验教学现象,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教师,也必须严格遵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学,变“经验型”教师为“研究性”教师。
()大部分学科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教学测试内容都在教案中具体得到体现,已经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案一体化;各学科选派骨干教师轮流外出培训和听课,把专家学者的经验带回学校,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时开设公开课、示范课,与全组教师研讨学习;加强各备课组与我省名校的交流,本学期,我校组织不少备课组我校赴我省一些省级、国家级示范高中听课、评课,深刻地了解了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进程、思路与实践情况。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教研活动时间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了对调,重点抓好备课组活动的质量:每周花节课时间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蹲点行政,深化备课组活动,即各备课组每周固定时间在各会议室开展备课组活动,各组提前确定主备课人,在备课活动时进行汇报和交流,同时,行政领导蹲点各备课组,听取备课组活动情况,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同时,各备课组还确立了名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人员,不定期向全校开设公开课,吸引全校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课,写好评课稿。优化过程管理,进行教研组专项调研
学校为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在采用等级备课组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性管理。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都要利用一周的时间备课组进行专项调研,对备课组如何围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的活动进行过程性调研。调研后召开备课组长会议,把各备课组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各备课组活动的特色等调研情况进行通报,使各个备课组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借鉴其他备课组的经验,克服存在的不足,提高备课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调研,各备课组能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差距,从而明确后阶段努力的方向。
其次,我校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把“三主一目的”作为一堂好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质疑为主轴、以效果为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表现是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看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是否拥有较大的自主性,是否有自我评价学习的机会,是否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教师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情感体念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是否会质疑,质疑的质量如何。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的。我校开展听课和评课时,注意观察参与课堂的学生是否是大多数,提问是否涉及到学生的各个层面;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上是否有保证;看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是深层次的问题,是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够主动质疑的姿态参与。
()我们看教师,主要是看教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程标准及学情是否研究透彻,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在教学中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启发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学科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有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的一定的学习环境,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注意适时赞赏各类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思考、质疑和发问。课堂教学的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创造,只要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愿意去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造,和学生一起去合作,变“辛苦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可以长出灵动的翅膀!
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在关注每一堂课的同时,还时刻注意到一堂课的外延,即一堂课结束结束之后,学生能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学习热情、兴趣,提高自信心;从学习中得到快乐,逐渐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逐步形成各种质疑的习惯和科学价值观,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次,强调教师个人发展,促进教师群体建设,从而加快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程。
()以培养名师带学科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我校有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组内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群体,起了很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无形地使同学科的教师受益,促进了整体队伍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备课组、教研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争在近期内多推出一批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名师”。使教研组内形成人人争做“名师”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的市级教学骨干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每学期开设示范课,在课堂教学“民主化、科学化、活动化、素质化”上做文章,提出示范课必须体现课堂教学改革,体现“明、精、活、实”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名教师的个人展示,备课组的的专题讨论,教师的积极钻研,相互间的听课和评课等手段,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盐窝镇虎滩中学
2019年2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近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和盐窝镇教办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思想,以确保校园安全为目的,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学校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努力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从而维护了学校正常的的教育教学秩序,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我校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是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内安全隐患,努力创建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为确保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制定了《安全工作实施细则》,落实了层层负责、一职双岗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与各处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教职工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了有关人员的安全工作责任心,真正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杜绝了责任事故的发生。并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统一指挥,协调各处室工作的开展,第一时间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任务和要求。
我校各处室具体分工如下:
安保处:负责学校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做好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负责年终的安全教育工作考评;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
政教处:负责学校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负责督促检查各班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和安全演练工作。
教导处:配合政教处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督促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多媒体室、各实验室、微机教室等有关人员经常性的检查教学设施、器材、药品的使用安全情况,负责处理与教学有关的其它安全工作。
总务处:负责对教学设备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维修和更换;
负责对师生活动场所的公共设施、器材设备进行经常性检查、维修,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负责制定学校财产安全保护的有关规章制度;负责餐厅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在安保处的直接领导下,全面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既注意身体安全,更要注意心理安全,保证身心得到安全健康发展。主要职责:一是利用晨会、两操、主题班会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二是利用板报、专栏、小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三是加强安全纪律考勤和保持经常性的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每日学生的活动情况,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四是做好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咨询,及时向学生提供心理安全信息,加强心理安全教育指导;五是负责本班学生伤害事件的报告。凡发生重大的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都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加强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加强当堂学生的考勤,对于无故缺课的要及时报告班主任。
我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与各处室、班级和教职工评优选先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真正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在实处。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我校始终认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克服四种心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
树立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
开展“六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教育活动。学校确定每学期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宣传周”,在师生报到之前,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先行到校,对教室、功能室、办公室、餐厅、师生厕所、电教室、实验室等所有师生活动场所的安全隐患予以排查,为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安全管理中,一是多层次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不间断,安全管理走在问题前,解决安全隐患问题不打折扣。在每次学生放假后到校之前,学校的安全自查必须进行,隐患问题必须解决;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滑、防冻、防雷击、防洪水等方面准备工作;在平时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日巡查制度,值班领导和教师每天早上、中午在值班领导带领下,对全校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记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班主任、教研组长、各室负责人对本部门负责,每天检查安全情况,并及时汇报。每天的值班教师课间分布在楼梯、走廊、操场等部位进行检查,指导学生活动,指挥学生上、下楼梯。通过坚持日巡查制度,及时发现、解决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杜绝了隐患。二是找准安全管理工作的突破口,狠抓安全细节管理。细节,就是不经意处。我们认为,安全工作无小事,处处须谨慎,在安全工作中做得再细也不为过。在安全管理中,我们力求做到全、细、实,要脚勤,眼勤,耳勤,嘴勤,手勤,脑勤,心勤,不放过每一个管理的细节问题,善于发现事故苗头,要求教师清醒认识到安全工作是一项强制性、反复性的工作,有关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使学校的安全工作逐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三是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教育图片展览等活动,通过学习《中小学生消防安全常识》,观看宣传挂图、教育图片展,学生掌握了防火、防震、逃生等常识。学校为了强化师生的应急自救能力,专门制定了《虎滩中学应急疏散预案及实施细则》,每学期都不定时开展疏散演练活动和消防演练。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寒暑假,我们也不放松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放假前夕,我们都印发致学生家长公开信,让家长注意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严防学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克服四种心理,即“凑合”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粗疏心理;
坚持“四不放过”,即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甚至提出了对安全工作要小题大做,保持对安全工作的高度敏感性;
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通过这些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切实措施,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认真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坚持“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处抓起”的原则,加大安全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严防细查、速改快整,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3万多元,加装校园高清摄像头20个,覆盖了学校所有师生活动场所及办公地点。在师生活动重要场所安装应急灯6盏、人员疏散标志9副、新购消防器材10具、维修消防器材5具,更新防盗窗4处,加固护栏1处、维修体育活动器械8处。此外,在以技术防范为主要手段的同时,加强人防安全,严格值班制度和夜间值班巡逻制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了学校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流程管理
1.建立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隐患上报与处理程序》,在全校各班级、各处室设立了安全检查员,要求每天对各自范围内的学生动态、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记录,并向班主任和各部门责任人汇报,最后上报校长;然后由校长签署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在校园各区域配备、完善消防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
学校详细制订了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对重大突发事件、火灾事故、食物中毒事件的报警程序、处置措施、注意事项等细节做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
2.严格值勤值班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对学生入校、放学、在校安全,实行全方位、无间隙监控。严格校规校纪,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严肃帮教、处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总之,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五、加强学生常规管理,抓好学生安全教育。
一是严格门卫制度,加强值勤值班,严格校规校纪,要求学生进入校园必须佩戴学生证,不能骑车,每天早中晚学生进出校门时均有值班教师在校门口进行检查。
二是加强课间管理,课间、中午及晚自习前安排一名值日教师到各班巡视,杜绝学生在课余时间滋生事端。
三是加强交通安全法规教育,经常性的进行交通安全常识讲座,教育全体师生注意交通安全。
四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经常进行检查,杜绝食物中毒的事故发生。学校饮食卫生安全方面,学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饮食工作的法规、政策,主动聘请卫生防疫部门专业监督,建立防控机制,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学生食堂具体要求:
(1)建立健全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分工负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采购人员不买腐烂变质原料,保管人员不收腐烂变质原料,加工人员不用腐烂变质原料,服务人员不买腐烂变质食品);成品食品存放采取“四隔离”(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其他物品隔离,食品与天然水隔离);用具实行“四过关”(过洗关,过刷关,过冲关,过消毒关);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洗换工作服、帽)。厨房和餐厅卫生做到:无灰尘、无蛛网、油垢、无苍蝇、无鼠害。
一、从校情入手,找准本单位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载体
通过调研和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发展优势明显(办学质量高,学生就业广,社会声誉好;师资力量雄厚;……),发展后劲不足(办学场地小,办学层次低);第二,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我校是贵州省唯一培养幼儿师资的专业学校,贵州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科研教研的水平直接影响贵州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三,发展中危机四伏。学校在25年的办学中已构建了贵州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体系,在全省学前教师教育中处于领军地位。但随着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和专科专业的开设,贵州教育学院由成人学院转制为全日制本科院校,正积极筹建学前教育学院,各校都纷纷以学前教育专业为突破口,寻求新发展。虽目前这些学院尚无专业师资,亦未形成学前师资培养培训的专业体系。但高校有一系列吸引优秀师资的政策和优厚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必定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学校的发展必须突破“办学场地小,办学层次低”的瓶颈,只有加快“升格”发展的步伐,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才能保护好贵阳市的优质学前教师教育资源,保全贵阳幼师的优势和特色及在全省学前教育的领军地位。
在研究校情基础上,我们将“推进内涵建设,加快‘升格’发展”确定为学校实践活动的主题,将“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升格’建设步伐”确定为学校实践活动的载体。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党总支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党总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是建章立制,精心组织。为了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有序进行,我校建立了“四项制度”,即学习点名制度、请假补课制度、会议记录制度、定期检查抽查制度;做到了“五落实五到位”,即组织领导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责任落实;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中心组学习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这些制度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狠抓学习培训。认真抓好中心组、党支部、个人三级学习阶梯,通过多层面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把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带着问题学,找着差距学,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按照党总支的要求,学习范围由党政班子、中层干部、全体党员扩大到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意识,做到了学习实践活动面向全校师生的广泛延伸和全面覆盖。中心学习组坚持每周五上午2小时集中学习,各支部集中学习时间每周保证不少于2小时。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学习活动覆盖到边、落实到位,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领导率先垂范。要求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到“十个带头”,确保学习活动不走过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作动员报告,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和研讨活动。带头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带头参加各层面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摸清学校内涵发展的问题。
五是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五结合”,统筹各块工作。即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与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和“两个率先”结合,与学校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心工作结合,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结合,与解决党性党纪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统筹各块工作,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三、突出实践特色,联系学校实际抓好调研,使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以“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加快‘升格’建设步伐”为载体,由校级班子成员和总支委员牵头,重点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服务管理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分六个专题领题调研。通过召开中心组、教研组、离退休教职工、青年教师、学生、家长、试验基地幼儿园等各类座谈会、深入群众走访、开通热线电话、网络调查、设置意见箱、公布电子信箱等方式,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各地幼儿园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和激发广大师生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问计于民,广集民智,共召开调研座谈会500余人次,调研对象达1000余人(次),初步梳理出109余个问题,形成了20篇调研报告,全面掌握所调研问题涉及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调研和研讨,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制定修改完善学校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提供依据。同时初步梳理出内涵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埋头实干”大讨论
以“解放思想,埋头实干”为主题,“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升格’建设步伐”为载体,按照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总体要求,围绕“立足本职岗位,怎么干,如何干”开展大讨论活动。从校级班子、党支部、教研组、班主任、学生代表、学生干部六个层面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眼界,查找了问题,分析了原因,拓宽了思路,明确了责任,形成了共识,找出问题根源、破解桎梏症结、理出发展策略。
五、边学边改,彰显学习实践活动成效
1.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进行调研讨论,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再思考。在办学功能定位上,努力把学校办成三个中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学前教育教育科研中心、学前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为学前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发展策略上,职前教育提升办学层次,适度扩大规模,做精做细;职后培训面向社会,扩大规模,多元服务,做大作强;以实验幼儿园和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为载体,开拓学前幼儿教育和0—3岁婴幼儿教育市场,形成“一体两翼三中心”的发展格局。
2.开展全省0—3早期教育的现状调研。调研中发现,我省早期教育已经起步,市场需求量大,但缺乏规范的指导和统一的管理,师资匮乏,政府的投入不足,家长意识有待提高。加强早期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我校正着手完善婴幼教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3.坚持“以人为本”,帮扶困难学生。通过争取,香港慈恩基金会对我校7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共计41600元。同时,学校35名教师与学生结帮扶对子,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5%用于贫困学生的奖、勤、减、免。
4.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关怀”活动,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我校今年毕业生427人已全部落实就业岗位。
———城内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逐步实施,课堂中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清晰,使我们的课改思路也日趋明朗。本学期,我校结合中心校课改精神,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以教研为主导,以“说、讲、评”活动和读书活动的开展为途径,全面推进课改进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下面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切磋。
一、 从抓教研入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树起航标
几年来,我校一直把教研工作作为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同级交流、汇报展示、经验传授、课例分析等形式,及时为老师指引教育教学方向,不断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开学初,由学校教研组成员依据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共同研究商榷,制定出我校的语数教研大课题,并围绕大课题制定出详细的小课题,每周一按计划进行教研。各老师针对每周教研课题充分准备,在教研时把自己的好方法、好思路以及困惑进行交流讨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我校以“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教研主题,依据这一主题制定出了:如何激发小学生说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一系列子课题。通过几周的研讨,各老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作用,慢慢地放弃了以前以为讲少了就是耽误学生的陈旧观念。
另外,教研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只要有机会,我校经常派老师外出听课、学习,回来后利用教研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师做的很好,每次外出,他们不是抱着游玩放松的心态,而是认真笔记,虚心学习,不断把好思想、好经验带回来,在教研时与全体老师共同分享,也带动着全校教师不断进步,迅速成长。每个人外出学习,都会有很多感慨,很多收获,很大变化。比如孙红梅老师国培半年回来,她本人的内在素质提高了很多,并且把读书的好经验带回来,在全校很快推广开来,她引导孩子们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后交流,在交流中创造。如今,他们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阅读、认真诵读的好习惯,说的兴趣高了,说的话题广了,语言丰富了,内容充实了,整体素质提高了,她本人也从此养成了坚持每天阅读、诵读的好习惯,并带动起好多年轻教师与书为伴,走进诗歌、走进童话、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如今,每天晨诵时间师生共同配乐诵读已成为我校清晨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英语老师高伟玲,从北京学习回来,把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习惯传播下来,在交流中,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
教研兴校,的确如此。有了学校领导的大力督促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我校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今,教学研究在我校已形成风气,不论是办公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经常会看到同级几个教师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这些争论,真正反映出教研的境界: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二、以“说、讲、评”活动为途径,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每次“说讲评”活动的开展对老师的成长都是一次促进。每一位名师就是在一次次讲评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起来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成为名师,很快成长起来,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两次“说讲评”活动,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讲评。在讲评活动中,会发现别人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能从其他教师的点评中受到启发,得到点拨,学到经验。
新一轮“说讲评”活动是新模式实施以来第五次讲评活动,也是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我校教师课堂中日趋成熟的一次活动。从这次活动中,我们真的可以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效。从说课中,听出教师的设计理念变了,注重了读、说的训练;从听课中看到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变了,成了课堂的主人;从评课中,再也听不到哪位教师会说:“谁的课讲得真生动,把课文分析的真透彻”之类的评价,而是评价哪个班的学生说的好,提的问题精彩,教师引导到位。细细回忆一下,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有别人可学习、借鉴之处。走进二年级赵萍、李妮、张秦霞等老师的课堂,你会听到细腻温和的语言如潺潺溪水流进孩子们的心田,那一声声稚嫩而天真的话语中,充满了好奇、欣喜与快乐,多么温馨愉快的课堂呀!三四年级刘文良、姚丽、孙红梅、张丽芳、卢秀珍等老师的课,又会把你带入激烈的讨论中,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令人深思,一种种科学的推理令人欣喜,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善于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是六年级阴玲娟、冯江怀等老师的教学风采。李娜老师一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到了,使人从中得到享受。
尽管还有个别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引导者”的含义,整堂课完全带领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预设走,唯恐旁生枝节;尽管部分老师还缺乏教学机智,有些自主合作与探究活动还流于形式,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他们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只是步子还没有迈起来,相信通过这次讲评活动,对他们会是一次帮助,一次锻炼。
三、 把读书活动开展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语言。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为学生会说做好准备。要求学生读书广泛,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博的知识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首先感谢县局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促进我们学校的工作。接下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学校校本研修的一些做法,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跟大家要交流的内容有三点。
一、打造一个团队
我们二小语文教师50多人,每个教研组10人左右。数学教师近30人,每个教研组5人左右。英语教师10人。音体美各学科的教师也都有8人以上。我们还成立了由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8人以上的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每个学科组都是一个团队,整个学校又是一个大的团队。如何凝聚一个团队的力量,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我们的做法:一以活动为载体;二靠评价措施引领。
我校开展的教学常规活动有(1)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搞一轮)(2)校级优质课、先进教研组评选(每学年评一次)(3)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等(每两年一次)。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如集体备课制度;优质课评选标准、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等)。
这些评价制度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也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并且以评价团队为主(譬如: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每人执教一节,每周最多安排一人讲课。教研组要提前做好集体备课,讲课时本组教师要全体参与听课、评课。每个教研组内的研究课,分管学科主任至少有一半的课要全程跟踪,并作为考核先进教研组的量化成绩之一。教研组内研究课,又作为推荐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的依据。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中,教研组参加校级优质课评选成绩作为先进教研组评选一项成绩。年级组教师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差距大小情况也是先进教研组评选项目之一。(怎样才能缩小教学成绩差距,提高教学质量?参加学校优质课比赛如何取得好成绩?实践证明,搞好集体备课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在提高一个团队能力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说说我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跨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等。
(1)同年级组集体备课除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外,我们更关注课时集体备课的时效性。(我们学校同一个年级的班级都在十个左右,任课教师人数比较多,具备集体教研的优势和氛围)。每天办公时间各学科组都自觉进行集体备课,主要交流当天上课的情况,学生出现的问题,探讨补救的措施,研究下一节课的教学。
(譬如数学课:课时集体备课要细化到,针对一个新知识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练习题目,每个题目的练习意图、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要很清楚。)
通过课时集体备课,教师每次上课前能清楚把握知识核心,对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差距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师体会到其中的好处,于是逐渐变成自觉地行动。
(2)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这些学科,循环一轮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教材还在不断更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使教师对所教知识瞻前顾后,统揽全局。是不同学段教师认知互补,解决教师本位知识缺失的有效的途径。
为解决时间不够用等矛盾,通常我们把简单的问题,放到同年级组集体备课解决,把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研讨。
教学中我们还体会到:集体备课的设计方案只有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因此集体备课之后,还要选择一些典型、重点课时,由一位教师执教研究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查找问题,大家再反思修改,完善教案,之后,再执教一轮研究课,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使设计的教学方案趋于合理。
(举一个例子:一次学校教学研讨会上,安排的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一课。当时备课组的老师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的课例及名家的课堂实录,思路大致如下,课伊始,教师现场收集或直接出示人数不一样多的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成绩好。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想到比总数,但,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合理,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再引导学生思考比什么怎么比,引入对平均数的认识。教研组的教师讨论交流后,也没跳出这一思路。可是按集体备课预设的方案,几次的试讲,每到这个地方,学生基本卡壳,几乎想不到用平均每人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来比快慢,对此我们非常困惑,。
这时恰好市里要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其中就有这节课,于是,我们特别安排备课组的教师参会认真学习,会上讲课老师的思路与我们设计的思路、遇到的问题大致一样。现场互动期间,我校参会的教师就我们的困惑特别向专家请教,结果我们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带着困惑,我们再来研读教材,集体商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段话使我们茅塞顿开。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有两个作用(1)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2)其次是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原来我们在备课时,直接拿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实际上就是关注了平均数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而忽略了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进而理解平均数作为代表一组数据水平的数,看似顺畅,实则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突破,我们勇于放弃前面精心设计、反复试讲的方案,又重新对课进行了深加工。我们从学校正在开展的“校园主持人大赛”活动入课,先给出本班参赛学生初赛时四位评委的打分,让学生猜测参赛学生的比赛成绩应该是多少,使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感受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接下来,通过决赛评委人数变化,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的虚拟性,平均数的范围以及与这组数据中每一个都有关系等,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这一含义。有了这样的铺垫,前面困惑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当时,我想到的就是两个字:“超越”,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做到了,我们至少超越了市级观摩课水平。之后,这节课作为一节专题研讨课又在县小学数学研讨会执教,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透过这一实例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二、倡导一种精神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校教学常规细则中对教学反思有明确要求,并作为重点检查的项目之一。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同时也注重集体评课反思。每一轮磨课我们都要进行评课反思。
课堂上我们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创新。同样,我们教师也要培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教研组、学科组执教公开课时,我们通常选择有挑战性的课题。
也是在一次学校教学研讨课上,我们确定的一个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因为,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少,可借鉴的东西也不多,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讲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不规则的物体虽然很多,但真正涉及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例子却很少。创设怎样的情景更贴切,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备学生过程中,我们产生灵感,学生们每天都在喝奶,奶是可以流动变形的,能不能从求奶的体积入课?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奶袋上(如伊利纯牛奶)既标注着净含量250克,又标注着体积242ml;有的奶袋上(如伊利酸牛奶)只标注着净含量180克。于是我们对学生做了这样的问题调查:看到奶袋上的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其中学生谈到:我想知道180克奶的体积是多少?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吗,我们决定就从这样的情景入课。在出示情景图,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后,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180克奶的体积是多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的办法有:1、把牛奶装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把它变成规则的形状,测量出长、宽、高就可以计算体积。2、把牛奶倒入量杯等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里来测量体积。
接下来,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象牛奶、酱油等液体可以流动变形,可以采用上面的办法求出体积;象土豆这种不规则物体,还能不能用上面的办法直接把它变成规则的形状来求它的体积?于是引入对求不规则物体(固体)体积方法的探究。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办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材插图中是用排水法求西红柿的体积,插图中的西红柿浸没在水中。而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却发现,西红柿放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我们反复尝试后认为,土豆更适合学生操作探究,于是把西红柿更换为土豆。如果没有亲自实践,这样的错误就不会被发现。教材中的疏漏也是我们教育学生不唯书的好的契机。在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求土豆等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时候,我们又提出让学生测量西红柿的体积。结果学生操作中发现西红柿不能完全没入水中。当不规则物体不能完全没入水中时又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正如一位讲课老师说的:回想这大约一周的时间,我经历过多次的备课、上课、反思、研究的过程,经历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经历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磨课的过程如同蝴蝶的蜕变一般是痛苦的、难耐的、寝食难安的却也是美丽的,如此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直到现在仍然萦绕与回味。置身于一个热情高效、团结协作的团队中,我无比自豪。我觉得:磨课过程对自己既有的教学行为、教学认识、行为习惯、策略运用等方面带来比较集中的冲击。更使我模糊的执教过程清晰化,目标定位准确化,课堂环节设置合理化,教学策略应用恰当化。我想,让我们做个吐故纳新的教育者吧!
三、搭建一个平台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教师。每个教师都有他优秀的一面,只要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搭建起相互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校的网站,开辟了“优秀论文”“精品教案”“评课反思”“科研成果”等栏目,还专门开辟了教研组专栏供教师发表意见,展示成果。为教师搭建“百家争鸣”的教学研究平台。
教师博客展示活动,让心与心交融,为教师搭建起交流平台。
我喜爱的一本书演讲活动,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
首先,做到无私奉献便可无怨无悔。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在于英平老师的身上学会了不计个人得与失,每天早来晚走,认真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科任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我知道我是他们沟通与合作的桥梁纽带,为了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工作,无论严寒酷暑我都坚持开展必要的家访工作,放弃了难得的与爱人和孩子共同相聚的时间,更多的是把时间用在了与家长交流、与学生沟通上,把该让家长了解的、掌握的情况都让他们知道,这样,当学生有问题出现时会很容易得到各个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更便于我对问题处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杨丽娟老师的感染下,每天流连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与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学生的亲人,给他们家人般的关爱与呵护,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学生的普通老师,为他们辅导,帮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习方法;更要做学生的严厉班任,对他们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予以强硬的遏制。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建立良好班集体,我把德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给学生平等的机会,在每一次建校劳动中我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我知道我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一直向身边的几位班主任学习,去做学生的榜样,让学生信服。数年寒暑,我与大家一样,就这样点滴的奉献着,很多亲朋并不理解,都说我傻,但是作为松南中学的老师,这么“傻”的又何止我一个呢,至少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很充实、很快乐,我们付出了,为教育奉献了,我们无怨无悔。
其次,做到潜心钻研才会不断提高。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㈡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20”、“25”、“30”、“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33人?”这时学生想象着33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33人的重量没超过1吨,但是33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33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33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33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1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30千克,33个共重1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2头奶牛重1吨;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等,共10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 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1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⑴通过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体验25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太重了”“特别重,实在搬不动”、“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进而推出要40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40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25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压扁了”“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我浑身都散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最后让33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1吨的重量。⑶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达到了这一目的。⑴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际运用。由1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⑵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⑶修改数学日记。日记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
㈡让方法在体验中生成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学习方法。
⑴知识引入----自由猜测,激活思维。在猜一猜在坐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有没有1吨的游戏中,开始是学生是自由猜测,分为两派:有1吨和没有1吨。
⑵问题探究----验证猜测,促进理解。在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以问题:“到底有没有1吨呢?有没有办法?”引起学生再思考,这时有同学想到了算一算的办法,假设每个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50个同学的体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吨半,超过一吨了。
⑶实践应用----延伸练习,启迪思维。教师在肯定上一位同学推理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的估计作出了科学的引导,三年级同学的平均体重约是30千克,随后再次让学生猜测55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吗?有了前一位同学的启示,这里同学们很快地作出了判断,超过了1吨,。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逼近估计:哪究竟要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呢?这时学生猜测的结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这等火候,教师方才宣布正确结果,大约是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整个环节中从“知识引入----问题探究----实践应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1吨的大小,而且也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三、关注生命,传承文化———让数学课堂闪耀人文之光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应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这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因此,祁老师以各种方式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加强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还有吗?”“谈谈你的感受”;经常鼓励学生的话就是“大胆估计,错了也没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面队学生的回答,不管答案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向学生投去赞许和亲切的目光,正是教师宽容的接纳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自信。
㈡传承数学文化,激起学生的家乡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