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门急诊院感管理8篇

时间:2023-01-29 16:5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门急诊院感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门急诊院感管理

篇1

1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门诊拥有众多不同种类、形状复杂、较难清洗的医疗器械,通常与患者的口腔黏液、牙齿、血液以及唾液等进行直接接触;同时这些医疗器械价格一般较为昂贵,不能一次性使用,一般都需要清洗和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但由于口腔门诊的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常常在交接、空腔等部位残存着不易清洗的组织碎片,这些未能清洗干净的残留物极易造成医疗器械的污染,进而造成患者交叉感染[2]。此外,口腔门诊还存在一些手动牙科器具、牙科旋转器具、牙科注射器具、根管器具等,都是传染疾病的常见传播媒介。

1.2诊治环境的污染

口腔门诊医院的诊治环境是极易被忽略的感染危险因素。口腔门诊是集中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接待、诊断、治疗的综合性场所,众多口腔疾病患者在此环境下进行呼吸、吐出唾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机器会将带有病原菌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血液甩出在空气中,极易造成治疗环境空气、地面以及物表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口腔门诊空气合格率低于70.0%,治疗期间飞出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其他液体是造成口腔门诊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3,4]。

1.3一次性医用辅料的污染

棉签、棉球、垫布、纱布以及纸巾等都是口腔门诊常用的一次性医用辅料,一般用来清理患者血液、唾液、止血等,这些与病原菌密切接触过的一次性辅料如果不能合理回收处理,极易传染病原菌,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口腔门诊常见的一次性杯子、医用手套、镊子以及注射器在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4医务人员交叉感染

口腔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患者的口腔病患部位、唾液以及血液等进行接触,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无菌防护意识,未能及时对与病原菌接触部位进行清洗或者进行清洗时未按照规范进行,都会使医护人员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源。

2控制感染的管理对策

2.1加强感染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首先医院应该定期对全体医人员进行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对于口腔门诊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同时组织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行参观,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规范操作,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治疗完成后及时摘取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手卫生,处理好一次性辅料。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自身未受疾病传染或本身不是传染源,将自身从交叉感染中摘除[3]。

2.2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

制定“口腔门诊专业操作规范”、“口腔门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口腔门诊一次性医用辅料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口腔门诊防护感染相互监督管理制度”,要求口腔门诊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医疗器械、一次性辅料等进行消毒处理[5]。①每次进行医疗器械消毒处理时都应保证至少2人在场进行操作,同时严格正确对过程进行记录。②对于结构复杂、接触病原菌的高危器械严格按照清洗-浸泡消毒-高压高温灭菌的流程进行。③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探讨研究防护感染措施,不断改进现有操作规范。④建立健全相应的相互监督、赏罚分明的制度,做到大家相互监督、改进有赏、违反必惩。

2.3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消毒

口腔门诊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是排除这一危险因素的主要方法。①地面清洁。定期打扫口腔门诊的地面,重点清除治疗时飞溅出来的血液、组织碎片以及灰尘,然后将新洁尔液喷洒在地面,仔细清洁门诊室内的每一处。②全面消毒。在对整个门诊进行清洁打扫后,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才能达到排除诊治环境污染的目的;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地面、物表;用紫外灯消毒照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③日常保持。对口腔门诊进行清洁和消毒的手段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及时处理血迹,定期清洗门诊内的牙床、手柄、头托等。

2.4妥善处理一次性医疗辅料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对一次性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与患者黏液、血液或者组织碎片等有密切接触的棉签、棉球、手套等一次性医疗辅料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和回收;对于注射器、探针以及手术刀片等尖锐器械应放置在专用利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置。

2.5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不仅要制定相关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和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常见病原菌的日常检测,定期对口腔门诊的空气、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以确保现行的消毒管理规范措施能够达到目标效果。此外,对于用于口腔门诊的消毒灭菌液应定期更新,以避免适应性耐受菌的出现;同时还应记录紫外灯以及空气消毒机的工作时间,做好日常监测。

3总结

本文对我院口腔门诊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口腔门诊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多次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操作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因素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①加强感染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②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③注重日常环境维护,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④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武迎宏,陈致诚.口腔诊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12-914.

[2]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70-2072.

[3]胡秀琴.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73-75.

[4]袁有兰.门诊口腔科的消毒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38-139.

篇2

关键词: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属医院环境分类中Ⅱ类区域,门诊手术涉及面广,就诊患者人数多、流动量大,因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未接受过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使得传染病患者与普通患者交互混杂,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1-2]。此外,由于妇产科门诊手术量大,医护人员工作繁重,手术及护理过程中稍有松懈也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几率。妇产科手术室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加强其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此,我院近年来开始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中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1月~9月收治的150例门诊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门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18~74岁,平均(38.2±8.6)岁;手术类型:剖宫产57例,子宫切除术3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7例,卵巢肿瘤摘除术23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对照组年龄18~73岁,平均(37.5±7.6)岁;手术类型:剖宫产61例,子宫切除术3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9例,卵巢肿瘤摘除术20例,异位妊娠手术7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接受手术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的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与意识培养: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均需考核通过方能上岗,对在岗人员则应定期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与技能。②加强环境消毒:空气消毒至少3次/d,术前30min进行1次空气消毒,要求接台手术间隙至少进行10 min自然通风,早晚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30 min,以1000 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拖地3次/d,物体表面则以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定期监测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③加强职业防护:医疗废弃品由专门的清洁人员处理,合理进行收集、分类与存放。医护人员应正确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避免引起接触性感染。④设置主台护士责任制度,在具体的手术过程中,由主台护士监督管理手术室内的医务人员,确保严格执行洗手消毒规则及其他规章制度,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操作,无菌物品即开即用,及时回收手术器械,擦拭干净血迹、分泌物等。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数,减少人员进出数量及次数。⑤手术器械与其他手术用品需严格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给予环氧乙烷定期缇。⑥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消毒情况检查:分别抽检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合格情况,计算消毒合格率,其中手卫生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5 cfu/m2,物体表面卫生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5 cfu/m2,空气消毒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200 cfu/m2。②医院感染:统计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

2结果

2.1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消毒合格率比较 风险管理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88%、97.87%、92.09%,较实施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

2.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的2.67%相比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手术目前是妇产科疾病治疗以及产妇分娩的重要途径,但手术属于一种创伤性操作,易引起医院感染,从而影响医疗质量[4-5]。针对此,我科在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易引起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了综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加强对医护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加强环境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设置主台护士责任制度、手术器械与非一次性用品的消毒灭菌、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上措施旨在提高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于院感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加强对医护人员日常护理工作的监督,严格规范各项无菌操作,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环节做到严格把控,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6]。医护人员除了自身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以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旨在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心理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风险管理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88%、97.87%、92.09%,较实施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

综上所述,加强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雪,赵华,张小丽,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61-3962.

[2]钟水莲.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33):161-181.

[3]李世红,王苏荣,孟琴,等.综合控制对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362-2366.

[4]朱莉莉,周乔芳.妇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医刊,2014,49(6):99-101.

[5]蔡大芬,陈红,效小莉,等.妇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4):516-520.

[6]裴文晔,王萍,闫芙军.个案全程追踪法在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2):1120-1124.

篇3

关键词 门诊手术室 院内感染 预防 管理

1 门诊手术室存在感染的因素

1.1 空气传播 如空气中的灰尘、飞沫、细菌。

1.2 接触传播

1.2.1 直接传播 术者手套破裂,手的细菌直接接触伤口,直接接触污染的液体。

1.2.2 间接传播 污染的物品,如器械、敷料。

1.2.3 术前备皮消毒不彻底,消毒液浓度不足不合要求,入室人员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自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

2 门诊手术感染率情况统计

自2002年~2006年5年间,共施行门诊手术2403例,感染率见表1。

3 预防措施

3.1 手术室的清洁 保持手术室清洁的和无菌环境,是预防和杜绝手术感染的主要措施。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应定期严格执行,以尽可能减少空气及物品上的细菌。流通空气是简便有效的空气清洁方法。如室外空气清洁无尘,应定期开放门窗,经过通风换气使空气内细菌数量得以减少。手术间应在手术毕后使室内外空气对流,保持手术空气清洁,每日手术后应进行清洁扫除,每周进行彻底清扫,包括刷洗地面、墙壁、手术台、桌柜等。

3.2 手术室的清毒 我院门诊手术室就在门诊大楼的三楼,严格分区,有2个手术间,一个手术间在限制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门诊无菌手术;一个手术间在半限制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普通手术。2个手术间空气均为循环风紫外线清毒器消毒手术间,,时间为每天一小时。(该消毒器是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移动式C波段紫外线空气清毒机)此清毒器快速、可靠、消毒前湿洒地面效果更好。每天手术间地面常规用“84”消毒液湿拖3次,湿抹地面三次,空气每日用0.5%84液喷雾3次,本手术间已取消甲醛周末薰蒸(因甲酸对人体刺激性大,易致癌),一般用乳酸,过氧乙酸每周末轮流薰蒸,一般乳酸用量为100立方米用80%溶液12毫升(加水至20毫升)薰蒸后密闭4~6h,过

氧乙酸用量为每1立方米用20%溶液0.75ml加热薰蒸,密闭2h。每月监测消毒液效果均符合要求,手术间空气定期做培养,以检测洁净度,细菌数在109~198cfu/m3之间,无超标。

3.3 手术室的器械物品管理 手术室的器械直接与手术病人的皮肤,粘膜,组织器官接触,器械无菌程序直接关系到病人安危,常备的不同类别的器械均应高压灭菌,包括缝针、刀片、剪刀等。特殊要求手术都于术前1天预约后准备。对浸泡用的消毒液,每周测试1次并达到要求,一个月物品轮流采样送培养均符合要不,每日无菌物品灭菌率100%。

3.4 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管理 对入室人员加强管理及培训,以减速少细菌传播机会,对参加手术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口罩及帽子,拖鞋。对手皮肤有创伤,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严禁入内,严格了洗手制度,做到了用物一人一套一消毒,一切用物用过后均按清毒―清洁―灭菌程序,如感染手术及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按另行规定处理。工作人员每月咽试子培养阴性,每半年的体检合乎要求。无菌物品专柜存放,标签清晰,指示卡及指示股带变色无缺失,无菌日期使用前认真检查。持物钳用干桶,每4小时更换一次,手术人员严格按无菌要求开包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单,正确缝合。我院门诊手术室除按正规操作缝合伤口前后用酒精消毒伤口外还加用一次络合碘,经证实效果好。此外,我院门诊手术室护理人员轮流去外地学习进修,以不断接收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3.5 建立术前术后档案 对于门诊手术病人,本院建立了一个术前术后档案。内容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术前诊断、术后诊断、病人康复情况、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用药情况、手术医生姓名、联系方式等等。通过对此档案的建立,对于每个病人伤口生长状况,用药状况了如指掌,掌握了大量统计学资料,提高了本院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篇4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以指导制订职业暴露综合管理方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制定系列干预措施,比较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实施干预后职业暴露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发生职业暴露上报时间提前(P<0.05),规范预防用药比率提高(P<0.05),血清学随访比例增多(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暴露后预防水平。

关键词 综合干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4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我院于2012年7月被定为本省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试点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了6月份职业暴露基线调查,同时对2012年1~6月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了回顾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6月医护人员1129名,其中医师343名,护士703名,实习生83名。2013年1~6月医护人员1314名,其中医师388名,护士811名,实习生115名。

1.2方法

1.2.1干预设计根据2012年上半年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院感科联合护理部制定系列干预措施。2012年下半年作为干预措施的宣传贯彻和强化培训期,培训对象包括实习生、新到岗人员和在职医护人员。2013年起全面实施干预措施。

1.2.2干预措施

1.2.2.1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评制度及具体方案,科室月度、年度考评得分与科室的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凡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以及明确与科室管理有关或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不当,则扣科室当月及年度医院感染管理考评分。

1.2.2.2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把职业暴露的防护纳入实习生和新员工岗前培训以及在职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唤起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设置课程包括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及病人评估技术等。实习生和新员工由院感科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在职医护人员则由院感科组织分批培训,未能参加的则由科室院感监测护士使用统一课件进行培训,保证培训率达到100%。然后,院感科组织考核以考查培训效果,对考核不合格者再进行培训,要求人人掌握。

1.2.2.3完善防护设施规定科室应准备足够且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必须配备普通利器盒和带卸针头装置的硬质利器盒。使用真空采血针,门急诊注射室使用自毁式注射器。

1.2.2.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把职业暴露的预防贯穿于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规定不能为节约成本而放弃应用的防护;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喷溅时,如为病人插管、吸痰时应带防护目镜;掰5 ml及以上的安瓿应使用纱块;诊疗过程产生的废物应就地分类收集,不得对废物进行二次分类;拔除静脉输液针后应将针头置入利器盒而不得插入输液袋或输液瓶;使用注射器后应利用硬质利器盒的卸针头装置卸下针头,不得将使用后注射器重新复帽或徒手卸针头或直接传递给他人,术中锐器传递必须按规范正确传递,术后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其他器械;利器盒盛装3/4满时必须封箱。

1.2.2.5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和处置报告指南制定颁布《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暴露源、本底检测规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报告流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制度和指引性文件。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干预措施前后不同类别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表1)

2.2不同部门职业暴露方式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职业暴露方式均以锐器伤为主,分别占78.26%(54/69)和86.96%(20/23)。实施综合干预前锐器伤发生总数为54人次,实施综合干预后锐器伤发生总数为20人次。实施综合干预前门急诊锐器伤共13人次,干预后为3人次。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不同部门职业暴露方式,见表2。

2.3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本组综合干预措施之一,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是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关键措施。临床日常操作中被刺伤的主要利器物是注射器针头和静脉输液针头[1]。早在1987年提出“全面性防护”概念,禁止双手回套针头。然而,我院在带卸针头装置的硬质利器盒投入使用之前医护人员这一操作普遍存在。我院将绩效考核与科室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同时直接影响科室管理者个人的考核成绩,因此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感促使科室管理者重视该项工作,自觉督促医护人员遵守操作流程,也遏止了一些科室为节省成本而不使用或少使用合格的利器盒和其他防护用品的行为。同时,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预防用药和血清学追踪随访方面的改善与科室管理者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医护实习生是医院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这与他们在实习前所接受的职业防护教育欠缺、防护意识淡漠、临床操作不规范等有关[2]。本资料也显示医护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医护人员。因此,对于实习和新到岗医护人员,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进行职业防护、医院感染教育尤为重要[2]。由于医护实习生年龄、学历各个层次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传统医院感染教育只围绕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规章制度等书面文字上的教育,与临床医院感染教育结合有一定距离。为此,我院要求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操作,将操作中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暴露源均列为有潜在危险的传染源,积极做好职业防护[3]。因此,以实用性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与高危环节有充分的认知,规范操作行为,对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和处置报告指南,用制度与流程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减少不良操作习惯[4]。工作繁忙和抢救患者时利器伤发生率最高[1],我院门急诊注射室工作量大,为此,在门急诊注射室投入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结果门急诊锐器伤由干预前的15人次下降为3人次。

参考文献

[1]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07-1008.

[2]丁丽,侯玉静.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新疆医学,2009,39(7):105-106.

[3]李亚洁,彭刚艺主编.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101.

[4]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篇5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关系到医患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做好这项工作不只是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全体医务人员甚至包括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我们试图通过调查来了解临床工作人员对感染管理工作的认知情况、管理意识和服务需求等,找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需求方向,进一步认识和计划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可开展工作项目,以针对性地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进一步服务好临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医院各科室医技人员,共发放调查表158份,回收调查表154份,其中有效表格152份,有效回收率96.20%。

1.2 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分为5个方面:(1)对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对感染管理相关知识了解的情况;(3)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的作用调查;(4)对感染管理各种必要工作的认识情况;(5)了解临床对感染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我们亲自发放,采用统一解释语,调查时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回答每个问题,不得相互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调查为无记名调查,因此部分被调查人员的自身信息提供不全,导致不同分类的统计数据不一。调查对象职称情况:初级职称83人,占61.94%,中级职称42人,占31.34%,高级职称9人,占6.72%。调查对象职业情况:医师36人,占31.58%,护理人员66人,占57.89%,技师5人,占4.39%,麻醉师7人,占6.14%。调查对象部门分类情况:共16个科室、7个部门的临床医技人员,共计152人。

2.2 对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情况:按照不同职称人员来看,充分认识到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初级职称人员83人,占100%,中级职称人员40人,占95.24%,高级职称人员9人,占100%,总认识率98.51%。按照不同职业,充分认识到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医师36人、护理人员66人、技师5人、麻醉师7人,合计114人,总认识率100%。按照调查对象部门分类,共16个科室、7个部门的临床医技人员,共计150人认识到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总认识率98.48%。

2.3 对感染管理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见表1。

2.4 对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的作用认同情况:见表2。

2.5 对感染管理各种工作的认同:见表3。

2.6 临床对感染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见表4。

2.7 不同人员对医院内重点监测和管理科室的认同:见表5。

3 讨论

3.1 不同职业、不同职称、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达成了对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一致认可,绝大多数医技人员都认为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部分医技人员对各种感染管理相关知识了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前瞻性调查的认同比率在医技人员中均为最低,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医技人员对感染管理工作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尽管感染管理科每日都在进行着感染管理工作的前瞻性调查,但并没有让医技人员对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感染管理工作方法形成足够的认识。其中,在不同职业中,技师的认同比率为最低,其次为临床医师;而在不同职称中,其认同比率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升高;在不同部门中,则是内科和门急诊医技人员认同比率为最低。

3.2 医院感染在医师和麻醉医师中知晓率最高,应与其工作中直接接触较多有关;在不同职称中,其认同比率也是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升高。

对《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掌握,医护人员知晓率较高,应与我院感染管理科在多次业务学习和检查中强调有关,而门急诊医技人员知晓率明显较低,知晓率较低的技师人群也主要分布在门诊,应与门诊医疗废物处理工作人员较集中,检查较少有关,值得我们注意。输液、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直接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主要由护理人员操作和报告,因此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医师,符合其职业特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定》知晓率恰恰与输液、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相反,由于医师为直接使用者,因此医师、麻醉师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护理人员和技师。但ICU、门急诊的工作人员知晓率明显低于其它部门,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将是我们今后宣传教育的重点部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技师人员、中级职称、门急诊的工作人员是不同分类人群中的薄弱环节,对各种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均偏低,是今后感管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

3.3 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的作用总体认同率偏低:不同人群对不同网络人员的认同率有所差异,对感染管理网络员的作用,医师和技师的认同率显著低于护理人员和麻醉师,分析原因为医师和技师与各科室感染管理网络员(大部分为各科护士长)在感染管理宣教工作上直接接触较少,与感管信息员(大部分为各科科主任或直接为临床医师)接触较多;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其与感染管理网络员所具体分管的感染管理工作细节上接触较多,容易影响对其工作的满意率。

对感管信息员的作用,技师和麻醉师的认同率较低,而医护人员认同率较高;不同部门中,ICU、手术室、门急诊等部门的认同率较低,由于这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中技师和麻醉师占据比例较多,因此部门的认同率与职业的认同率数据相吻合,其原因应与不同部门感管信息员的工作责任心、重视程度的不同有关,说明应加强这些认同率较低的部门中感管信息员的作用。

对感染管理科的作用,医师和技师的认同率较低,职称越高认同率越低,门急诊的认同率较低,说明在我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指导方向偏重于护理人员、低职称人员的工作,偏重于常规性、简单化的感管工作,对高职称人员、一定难度的感染管理工作指导较少,应与我院感染管理工作一直由护理人员担任,眼光较为狭窄有关,这也是感管科今后工作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的作用总体认同率较低,说明医院感管网络的作用距医技人员的预期相差较远,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作用。

3.4 在不同职业和不同职称中,技师职业和中级职称的医技人员对感染管理各种必要工作的意义认识情况普遍较差,这也与我们前面的调查结果相吻合,由于这两类医技人员多处于医院二线部门或岗位,对各种感染管理信息不敏感,直接接触各项感染管理工作检查的机会较一线医护人员少得多,因此调查结果再次说明技师职业和中级职称的医技人员确实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人群,他们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今后的重点人群;对感染管理知识每月业务学习的必要性、《院感简讯》编制的必要性等,医师认同较低,说明感染管理知识业务学习和《院感简讯》的影响范围较小,对医师临床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够,需要我们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断充实自我,长远眼光,改进工作,提高感染管理工作对临床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另外,同前面调查结果一样,数据说明,在不同部门中,门急诊医技人员也是重点部门和重点人群。

调查中, 大多数的医技人员认为保洁人员的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也与保洁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有关,需要针对这一特点进一步做好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编制《感染管理应知应会》是我们感管科的一项工作打算,希望能对医技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通过调查,我们坚定了决心,编制《感染管理应知应会》应该是符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医技人员有兴趣纂写感染管理专业论文,但有大半的医技人员倾向于感染管理工作有必要进入医院的HIS系统这一观点,应是我科今后走向网络化管理的方向。

医技人员认为医院内应该重点监测和管理的科室基本顺序相同,依次为手术室、ICU、内镜室、口腔科、急诊室、家庭病床科,各科室也因为站在各自科室的立场上,对所在科室或接触较多的科室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总体看法基本相同。

3.5 我院部分科室人员较少:例如ICU、社区等,高级职称医技人员、技师、麻醉师参与调查人数也较少,可能导致部分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看法;但通过这次调查,还是能在数据中找出一些规律,得出一些结论,了解到我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临床需求,对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可开展工作项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计划,为今后的感染管理工作指出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维新.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篇6

【关键词】门急诊输液 病人 安全需求 应对

我院属二级甲等医院,地处闹市中心,门急诊输液室是人群集中、流动性大的场所,经常会出现不可预见的输液高峰期,且又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对医院的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环境条件制约及人员配置不足,势必埋下安全隐患。所以要针对病人的安全需求做出积极和有效的应对,从而使门急诊输液病人得到安全、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8~11月及2009年8~11月,共8个月输液高峰期期间接受输液病人41200人次,日均约170人,其中15岁以上者占80%,15岁以下者占20%。

2 客观环境条件及人员配置

我院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一直以来门诊和急诊输液病人共处一区域,有两间输液室,5张观察床,且方位不一致,呈“Z”字形排列。护理人员17~19人,含护士长1名,另有3名护士未获得护士执业证,需要带班,实际上每天上白天班7~9名护士负责所有的门急诊输液、注射、巡视、急诊病人的抢救、出诊、护送检查及住院工作。

3 病人的安全需求及应对

3.1安全用药需求及应对 (1)向病人耐心解释输液工作流程,取得病人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是首要前提。(2)严格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实行谁接药谁负责的签字制度。从摆药到加药必须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加药,加药后在注射单上签全名,并保留空安瓿,经另一人核对药液质量无误后签字。(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如加药时手不可污染注射器轴心和针梗等。(4)多种药物配伍联合用药,注射针剂及静脉给药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甚至西药与中成药针剂合用加在同一瓶体液内使用,经查对配伍表无配伍禁忌方可配药。(5)不可忽视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①水剂药物大部分为玻璃安瓿,在安瓿切割掰开时造成玻璃微粒有不同程度的脱落污染。

②粉剂药物为小瓶胶塞装置,液体和小瓶的胶塞目前各药厂均采用丁基胶塞,其忍性度差,胶塞易落屑。③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中成药针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6)查输液管质量,过保质期或漏气的输液管绝对不可用。(7)输液护士输液前再次核对药液质量、注射单及病历无误后才可以叫号输液,同时叫病人或家属辨认是否是其病历,核对无误后方可输液。(8)对于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病人,除在注射单上用红色笔做标记外,还在液体旁先挂红色的醒目牌做标记,便于查对,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9)外带入医院的药物不接受代注射。(10)输液前后交代患者或陪同人员未征得护士同意不能随意更换床位或座位,不能随意调节输液滴数,以防发生意外。(11)加强慎独修养。护士的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是提高用药质量、确保用药安全的关键所在[1]。(12)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输液室保证随时有护士巡视和观察。

3.2环境安全需求及应对 (1)保安人员全天不间断巡逻,防止偷窃及斗殴发生。(2)在墙壁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3)增加护士做好输液巡视工作,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及输液情况,确保病人安心、安全治疗。(4)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医疗用品及环境设施,以保证环境的安全、清洁、舒适。护理人员进行每日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监测,以保证微观环境的清洁。

3.3静脉穿刺安全需求及应对 门诊输液病人“药到病除”的心理特别强,打一针就希望痊愈,症状没有缓解即认为药物无效,当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或由于护士的健康指导不利,拔针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时往往产生抱怨、不信任心理,结果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既影响病人康复,又影响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2]。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基本上做到“一针见血”,增加病人和家属的信赖感[3],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4 讨论

门诊输液相对住院治疗,患者觉得来去自由,既方便又省钱,尤其受到上班一族及在校师生患者的欢迎,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检查、诊断的目的。为了确保静脉输液安全,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每次静脉输液操作中要加强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提高各项护理操作质量;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加强静脉输液全过程的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克服不安全现象;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关注患者安全;杜绝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让患者得到安全、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杜绝医疗纠纷及事故,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方彩琼.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管理.中国基层医药,2002,9(6):572.

篇7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 急诊室 院内感染 控制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传染病医院的急诊,更是医院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密集的场所。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既加强了自身的防护,也保护了患者的利益,消毒隔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是一所收治各类传染病的省三级专科医院,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院门急诊室近5年无交叉感染发生,现体会如下:

1 强化管理体系

管理制度不严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院内感染三级质控网络,由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科及门诊部主任、护士长层层管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隔离知识及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要求每个在门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消毒隔离工作,从根本上认识到控制感染的重要性。

2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

2.1 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直接影响着整个诊疗及护理的质量,而消毒隔离工作主要是护士来具体执行完成的,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 量,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杜绝医院内感染,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及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警惕性。提高急诊医生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知识。

2.2 加强对急诊医生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滥用抗生素是当前院内感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以医生要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总结经验,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3 设置布局合理

传染病医院,在结构设置与环境方面有别于综合性医院。我院急诊室位置取予既边缘有一定的的隔离地带又便于抢救的绿色通道,相对的划分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减少了感染的几率。在急诊的建筑设计和医疗活动组织上,使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距离内,顺利到达。

3.1 急诊室设有急诊分诊咨询导医台,按传染病类型指导病人挂号就诊,并按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分诊,根据病人的病情及理解能力讲解与传染病有关的知识。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2 急诊室分别设置了呼吸道传染病与消化道传染病两大抢救区域。独立的挂号、化验、缴费、取药等基础设施,并设立单独出入口,医护人员分工相对固定,以减少医务人员往 来,给病人带来交叉感染的机会。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严格隔离制度,及时消毒,及时进行终末处理。

4 医务人员的消毒及医疗用品的管理

4.1 医务人员进入抢救室工作前后根据传染病分类选择防护种类:洗手,穿工作服,隔离衣、帽、鞋、口罩,带防护手套、护目镜等。接触病人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或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擦拭手部1~3min。彻底清洗是预防医源性感染中最简单有 效的方法,尤其是接触污染物品,以及更换床单、被俘,打扫卫生后,应立即用1:1000爱尔施消毒液浸泡双手揉搓3分钟后用流水冲洗,各诊室均设有专用洗手设备。

4.2 急诊室内空气的消毒与监控:空气对微生物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空气中尘埃离子越多,空气中的含菌量也越多。病人咳嗽、打喷嚏排出大量的飞沫,夹有大量含有传染性细菌微粒,常规在中午12:00和晚8:00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次1小时,在治疗室装有紫外线循环机每2小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应急时也可用1:1000的爱尔施消毒液喷洒,密闭半小时后通风,以达到杀灭和减少空气中细菌的含 量,给病人一个清洁的就诊环境。

4.3 急诊抢救室内物品表面及地面每日用1:1000的爱尔施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用过的拖布或抹布清洗后用1:1000的爱尔施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悬挂晾干备用。平车、轮椅、诊察床等每日用1:1000的爱尔施消毒液定时擦拭,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为灭菌水。 各种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管一用一消毒灭菌。止血带、静点筐,输液器、注射器(带血的除外)用1:1000的爱尔施消毒剂浸泡消毒。做好出院病人的终末处理。

4.4 传染病人所接触的用物相对固定,按照病种消毒常规执行:病人用过的体温计立即置1:1000的爱尔施消毒液中浸泡1~2小时,冲洗后方可给下一个病人使用。用后的血压计袖带及听诊器用1:1000的爱尔施消毒液或75%的酒精棉球反复擦拭,起到消毒的效果。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感染、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操作。

5 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要求分类处置。

医疗废弃物可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药物性、化学性五大类,应严格区分管理,分类收集,密闭运送;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针头、刀片等锐器废物放入锐器盒,及时送焚烧处理。

带血的针头或玻璃制品等用后置利器盒内盖紧,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扎紧,注明标签,由保洁员送往专用垃圾通道处理。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感染性废物置有警示标志的黄色黑字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每天一次焚烧处理。

6 定期监控

篇8

[关键词]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典型案例;改进对策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是治疗及预防各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全球出现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我国也相继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并实施了为期3年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其中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是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手段,我院在此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在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模式,现将我院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实践中总结的管理经验作一介绍,以期与广大药师交流,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每月以处方号为基准,利用美康PASS软件随机抽样,科室覆盖门急诊全部科室,时间覆盖月份每一天,按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固定数量抽样,固定抽样数50份/人,共计22 029张。

1.2点评方法 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审核标准,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对随机抽取的处方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导出并用EXCEL2007汇总点评分析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我院2015年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维持在18%左右,达到了卫计委要求的不超过20%的比例,一联、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95.03%、4.89%,一线、二线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0.34%和14.51%。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共抽查的抗菌处方22 029张,其中不合理处方336张,占1.53%。详见表1。

2.2处方书写不规范情况 所查336张不合理处方中,书写不规范4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13.10%,其中主要以未写临床诊断或诊断书写不全的不合理处方最多,占8.33%。见表2。

2.3用药不适宜处方情况 336张不合理处方中,用药不适宜处方共282张,占不合理处方的83.93%,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居首位,占27.98%;其次为遴选药品不适宜,占23.21%;第三为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占17.56%。结果详见表3。

2.4超常处方 336张不合理处方中,超常处方26张,占7.74%。结果见表4。

3.讨论

3.1处方总体情况 我院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维持在18%左右,达到卫计委规定的低于20%的要求。一联、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95.03%、4.89%,一线、二线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0.34%和14.51%,各项指标维持较好,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数据基本相似。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不合格率波动于0.5%-2.5%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说明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不可仅依据抗菌药物指标,判定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卫计委用于规范全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所设定的各项指标是各医疗机构管理本院抗菌药物的基本指标,在这个指标之下仍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医院各部门抗感染专家去发现、协调解决,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达到治愈患者的感染性疾病,又延缓医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而这正是当前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的难点和核心所在。

3.2不规范处方分析 336张不合理处方中不规范处方占13.10%,其中未书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不全占8.33%,主要以诊断栏所填内容不规范较多,例如诊断“术后”、“购药”、“待查”等。出现该类错误的原因,医生疏忽占很大比例,在门急诊就诊量较大时,工作强度随之增加,医生在输入诊断时因过于匆忙而缺少二次检查矫正,造成不该有的错误。针对该种情况,建议医院网络中心可在诊断栏设定“提示功能”,当医生输人含有“购药”、“待查”,“遵医嘱”等不规范词汇时,弹出提示,提醒医生。不规范处方中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医生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例如:门急诊处方原则上严禁三联用药,但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开具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三种抗菌药物,这与医生不了解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认识不到位等有关,经过质控部门书面反馈给该科室主任及医生本人之后,该类问题处方有所减少。

3.3用药不适宜处方分析

3.3.1用法用量不适宜 用药不适宜处方最突出的问题是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是未结合抗菌药物的半衰期、药动学、药效学使用药品。例如:地红霉素肠溶胶囊的平均消除半衰期为44小时,每日用药一次即可,医师开具处方为每日两次,每次减半剂量,可能使得药物浓度达不到既定的MIC,而引起治疗失败:五水头孢唑林钠在正常成人血浆中的消除半衰期为1.5-2小时,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开具处方: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1 g,ivgtt,qd。分析: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多数B-内酰胺类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血浆消除半衰期短,体内抗菌疗效与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抑菌浓度保持的时间有关,保持时间越长,抗菌作用越强,因此一日一次的用法,达不到有效的抗菌作用,还易引起耐药性的产生。出现该种错误原因为急诊科医生居多,一方面为急诊病人大部分是夜间就诊,多为一次用药,另一方面也与医生对抗菌药物PK/PD理论不熟悉有关,针对该种情况,临床药师与质控部门沟通,并对急诊科主任进行约谈之后,以上情况大为改观。

3.3.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遴选的药品不适宜排在用药不适宜处方第二位,占23.21%,出现该类错误的原因主要为医生不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特点,不熟悉感染部位最常的致病菌,导致开具处方时张冠李戴,例如诊断尿路感染选用甲硝唑、克林霉素。单纯性尿路感染90%以上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的大肠埃希菌,选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以及针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的克林霉素,属于典型的不对症治疗。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只开具奥硝唑,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菌多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B组和C组溶血性链球菌,而奥硝唑适用于敏感原生动物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故化脓性扁桃体炎开具奥硝唑属于遴选的药品不适宜。针对医生出现的该种不熟悉病原学和药物特点的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与专科医生沟通,或如通过在不同的科室进行轮转,逐步发现并改正该科室的用药不合理情况,特别是熟悉该科室用药情况后针对性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医生进行培训,但缺点是所需要耗费的时问和精力较多。

3.3.3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方面共59张处方,占17.56%,排名第三位,其主要为一些口服药品之间存在干扰吸收问题时,医生没有在处方注明分开服用。例如:诊断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开具铝碳酸镁片和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喹诺酮类药物可与多价金属离子螯合而减少吸收,故两者不宜合用或服用时两者至少间隔2小时以上;除此之外,该类问题还存在个别危及生命的合并用药,例如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和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均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联合应用时药物副作用可能累加,有引起威胁生命的尖端扭转室速的风险,这类问题主要与医生不熟悉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有关,我们在点评中发现了该类可能危及生命的联合用药问题后,及时书面提醒医师注意避免该类联合用药错误的再次出现,大大减少了医疗风险。除此之外,药物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是临床药师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正是临床医生和护士需要我们体现药师专业特点的地方,因此我们每发现一例该类处方,便收集并总结,希望系统化、细化掌握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方面的知识,以便为新的临床药师培养及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提供案例支持。

3.3.4适应证不适宜 共发现37张适应证不适宜处方,占11.01%,主要涉及一些病毒感染违规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例如:上呼吸道感染静脉使用五水头孢唑啉钠等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急性炎症的总称,90%左右是由病毒引起,临床未明确细菌感染,习惯性开具抗菌药物五水头孢唑林钠属于适应证不适宜;针对该种情况,我们在点评时注明,除非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合并细菌感染时方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很多医生仍持有过去经验用药的思想,该项问题的解决仍需一定的时间和策略。

3.3.5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与不规范的处方一样,大部分是由于医生疏忽引起。例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用于口服;头孢呋辛酯片用于肌注;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用于静脉滴注等。

3.3.6联合用药不适宜与重复给药 联合用药不适宜与重复给药主要涉及同时使用具有相同肝肾毒性的药物或同类药物。例如:诊断为急性腹膜炎,联合使用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静脉滴注,两药合用时肾毒性叠加;临床诊断为膀胱癌,联合使用莫西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两者均为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高度重叠,属重复用药。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除了要加强对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培训,对药师审方的培训也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审核处方的药师不但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还要提高医学素养,了解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够在百忙中练就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错误所在,从而及时阻止该类处方的发出,避免医疗损害发生。而目前我院门诊审方药师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仍旧持“不发错药的药师便是好药师”的落后观念,需要医院领导、药剂科主任及临床药学等的大力支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促使门诊审方药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及时阻止医疗纠纷发生。

3.4超常处方 超常处方主要是无适应证用药,占7.4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指出诊断为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在处方点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非感染引起的疾病也开具了抗生素,例如:诊断哮喘开具头孢唑林;诊断乳腺癌,开具头孢曲松;诊断晚孕开具头孢呋辛等。为减少超常处方出现,医院临床药学部采取了对新入职员工的抗菌药物专项培训,经过培训的医生处方点评结果中未出现该类问题,说明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上,缺乏了解,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医生,经过书面的处方点评反馈单以及质控部门领导的重点谈话后都能及时改正错误。

3.5存在问题及建议

3.5.1处方点评有一定滞后性,缺乏客观性 处方有别于病历,包含的患者信息较少,不了解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也不能跟踪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无法进行全面分析,故点评存在片面性,缺乏客观性的问题;同时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是回顾性分析,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此我们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向质控部门申请赋予临床药师账号查看医院HIS系统门诊患者病历信息的权限,对不合理处方应在查看患者病历信息进行综合评判后再行决定。此外,针对处方点评滞后的问题,我们建议对门诊药房的药师进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培训并考核,考核合格后设立门诊药房抗生素审方药师,对所有门诊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合格后再发出药品,以保证门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5.2点评结果不一致,缺乏标准化 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工作由多名临床药师参与,由于知识水平及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出现了相同处方不同人点评,结果可能不一致的情况,点评缺乏一定的标准化。对此我们积极与科主任沟通,对每月点评结果先进行临床药学小组内讨论,集体通过后上交质控科,由质控科主任审核后再行生效。医生接到反馈单后有异议的,可电话直接反馈质控科主任及临床药学主任。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一方面提升了新员工及实习生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由质控科审核并发放点评反馈单,避免了药学思维点评的片面性,保护了新人职临床药师的点评积极性,形成点评工作常态化、标准化,营造共同促进合理用药的大环境。

3.5.3医院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主管部门专业性不高、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管理缺乏针对性 我院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经过3年的抗生素专项整治后,基本形成常态化,相关指标基本均达标,但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唯指标用药,缺乏针对性改进措施等问题。主要原因为抗菌药物管理涉及医务部、质控科、感控科、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等部门,各自负责方向有一定差别,而主管部门专业性不高,缺乏全院感染管理的统筹性,造成一切唯指标用药情况的出现,且不能区分出现问题的严重与否进而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和改进。对此,需要医院在推进点评工作不断开展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理顺各部门的责任关系,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人才培养和工作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