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统计学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8-24 08:1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统计学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调查报告

篇1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握纪检监察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纪检监察工作解决的问题,xxx县纪委党风调研室成立专门课题调研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纪检监察工作的密切联系

1、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就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发展包括农村反腐败工作的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包括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观念,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执政为民,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3、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保障政策正确执行。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决定,有效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拓展工作的范围,把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及时纠正各种妨碍科学发展行为,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正确地落到实处。

篇2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21年2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古路口中学

调查方法:班主任调查、走访、访谈

调查报告一、基本概况

我校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校有12班322个学生,其中就有173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一半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调查报告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十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5%,良好的不到35%,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4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7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现象。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调查报告三、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落实措施。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学校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马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并及时更新。

2.完善建立寄宿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餐饮管理、控辍保学等相关工作制度,满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需要。

3.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其他活动场所,加强关爱服务。

4.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对特殊困难留守儿童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篇3

㈠调查目的

⒈全面地了解本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了解学生阅读的特点,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⒉根据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其产生原因。

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㈢调查方法

⒉个别谈话。这是本调查采用的补充手段,针对某些尚需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有选择地与有关学生谈话,以获取典型案例或验证某种调查结果。

㈣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柯桥小学1—6年级部分学生。

㈤调查步骤

⒈问卷调查。

⒉分析汇总调查结果。

⒊分年级个别谈话。

⒋分析结果,编写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数

年级一个小时以上半小时左右 0小时

一年级10%

20%

70%

二年级20%

35%

45%

三年级35%

45%

20%

四年级40%

50%

10%

五年级55%

45%

六年级30%

70%

篇4

【关键词】会计 人际沟通 企业需求 教育

一、调查背景

会计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属于技能型专业。长期以来,在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人们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化和片面化倾向,只重视单向度的培养,把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各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会计工作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轻视或忽略以人际沟通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员”的功能。会计类专业人员不仅要处理单纯的技术工作,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各部门的工作,发展业务,提供资讯,参与管理等等。因此,重视沟通,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际沟通等职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会计类专业学生求职、任职、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现实中,由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所经历的应试学习背景和所处专业学习环境,进入高校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表现普遍不佳。如:不善表达,与同学不融洽,与辅导员不交流,遇事闷在心理 ,沉浸网络,不能沟通就发脾气或逃避……类似现象,反映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此,我们开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并以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市场作为研究目标,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希望逐步建立培养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此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从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问卷旨在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以便于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二)调查对象

面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643人,以及2013级新生666人,共计1309人。发放问卷1309份,回收问卷1305份,问卷有效率99.92%。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以下4个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等方面。

(四)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当前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情况,我们分二期,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和2013级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一: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自己是否善于与人沟通”的选项,有352人(约占27%)选择为“善于”,有626人(约占48%)选择为“一般”,有235人(约占18%)选择为“还行,过得去”,有91人(约占7%)选择为“不善于,自己较郁闷”。

从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有93%左右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近7%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不满意的。这说明,大多数新生对于目前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是乐观的。

2.在单项选择中,对于“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你是”的选项,有365人(约占28%)选择为“自然,镇定”,有561人(约占43%)选择为“有些拘谨”,有274人(约占21%)选择为“不自然,紧张”,有104人(约占8%)选择为“语无伦次、手足无措”。

以上数据表明,在人际沟通的实际场景中,会计类专业有28%左右的新生感觉自己表现出了“自然,镇定”的状态,说明他们能够实现一般状态下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情态。当然,对于他们实际的交流与沟通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了在场教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本次调查并未涉及,这里也不可能去妄加推测。此外,有近72%左右的新生感觉到了实际的交流与沟通中自己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无疑说明大多数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

3.在多项选择中,对于“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的选项,有822人(约占63%)选择了“学习问题”,有613人(约占47%)选择了“能力发展”,有496人(约占38%)选择了“人际问题”,有313人(约占24%)选择了“恋爱问题”,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学业晋升等”。

以上数据中,面对“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会计类专业新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问题”。高职高专新生由于高考成绩普遍不佳,担心自己升入高职后的学业状况实属自然。此外,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发展”,排在第三位的是“人际问题”。可见,包括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已经让会计类专业新生认识到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学院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内容二: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关于“对于人际沟通能力,你怎么看”的选项,有796人(约占61%)选择“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有469人(约占36%)选择“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重要”,有27人(约占2%)选择“不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12人(约占1%)选择“无所谓”。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受调查的学生目前个人的实际人际沟通能力如何,绝大多数学生(约占97%)都认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可见,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从认知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是看重的、重视的。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的选项,有939人(约占72%)选择“口头表达能力”,有913人(约占70%)选择“交际能力”,有417人(约占32%)选择“书面写作能力”,有274人(约占21%)选择“多方面收集信息的能力”,有261人(约占20%)选择“展示良好个人形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他们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知,当然还有待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关能力也有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

(三)调查内容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觉得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选项,有1162人(约占89%)选择为“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提高”,有117人(约占9%)选择为“从以后的工作中锻炼、培养”,有13人(约占1%)选择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热而然的得到培养”,有12人(约占1%)选择为“不需要特别的培养”。

以上数据可见,有近90%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认识到: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方能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际沟通才能,以获得更多工作以及上升的空间。而待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时才锻炼、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难免在工作中出现疏漏,技不如人,未免太迟了。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用人单位最看中新员工的是什么”的选项,有1304人(约占100%)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796人(约占61%)选择了“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有300人(约占23%)选择了“英语水平”,有274人(约占21%)选择了“组织与协调能力”,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思辨能力”。

调查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专业学习高度重视,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会计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顺利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约占61%的新生已经清楚地看到“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要素之一。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对会计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需求。

(四)调查内容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沟通是否也适合‘勤能补拙’”的选项,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不适合”,有222人(约占17%)选择了“适合”,有587人(约占45%)选择了“因人而异”,有52人(约占4%)选择了“没用”。

从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选择的倾向可见,有近38%的新生认识到: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只是一味固执地“勤”,反复地重复错误或做无用功,是不能弥补自己所造成的“拙”“劣”的。这样做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另有45%的新生选择了“因人而异”,这反映了部分新生受“勤能补拙”概念影响,也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的不确定性,或因某些特殊的现象而推论所得。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原因可能是”的选项,有691人(约占53%)选择了“缺乏自信”,有639人(约占49%)选择了“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有430人(约占33%)选择了“性格内向”,有391人(约占30%)选择了“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有352人(约占27%)选择了“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有287人(约占22%)选择了“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

以上选择结果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思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分析。他们已经开始留意,或现在开始关注:因为“缺乏自信”“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性格内向”“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等个人特质与言行举止,影响到自己的人际沟通现状,影响到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高职教育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两期调查不难看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开始,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留意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不良状况。尤其是部分在人际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交往有障碍的新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在他们正式跨入职场之前,学院应在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分析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现在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祖辈父辈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家庭条件有限的家庭,其子女得到的同样是如此。父母大多数都会倾其所有,以子女为“大”。但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重视。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接受了12年的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依然是以“高分”为重。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教育的中心仍然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没有更多时间安排提升素质与人际交往的训练。学校教育中,学生无须主动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协调,而教师对待学生也皆为主动联络、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关爱有加。无形之中,致使学生们忽略了主动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交流沟通,加深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这样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后,因环境的变化、人际的重构,往往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有的无所适从,心理失衡而不愉快;有的选择疏离大家,习惯于自我封闭。

(三)“网络世界”的自我陶醉,逐渐让虚拟替代了现实。

虚幻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可以远离亲人、同学,却过分依赖网络,片刻不离网络。他们可能是网络社交的活跃分子,了解各种网络沟通交流方法,但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不畅,过于内向,行事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人际沟通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沟通”成为了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会计类专业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两期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力不从心、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和普遍不足,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调整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不容拖延。

建议在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通过开展项目训练活动、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人际沟通的互动历程。

总之,沟通能力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为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教育阶段,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聂霞.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与分析[J].成人教育,2011.31(11).

[2]王峰.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篇5

关键词:献血者 满意度 调查

血液质量是采供血机构的生命线,不断提高血液质量是血站管理永恒的主题。把“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到整个采供血服务工作中,本着全面、严谨、科学、实用的原则建立了无偿献血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一、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方法

首先我们确定了调查对象是正在献血的献血者,结合采供血工作公益性机构的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每项关于献血服务方面的问题均分满意、一般、不满意3档标准,在问卷的最后一项设置了献血者可针对一般和不满意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充分尊重被调查对象: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充分考虑到了被调查者的自身感受和体验,调查内容设计到采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份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从每个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都能直接接触到或十分关心的内容为调查项目,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关心和尊重每名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感受和,也便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我。

2、计算满意率方法科学:我们在计算每个被调查者的满意率时均进行逐一的统计并以年为单位进行集中的计算全年的满意率。

3、调查对象情况: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向献血者发出问卷1020份,献血者献血结束后由献血服务科,共回收1020份,回收率达100%。

4、访谈情况:我们对于某些满意率较低的项目或有意见、建议的献血者进行交流,分析原因。

二、调查结果

我们对2009年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见表一)

三、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篇6

另,本次专题的确立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数学板块将长期致力于开发教师们所关l心的教学内容专题,大家可以通过QQ、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我们提供热点话题。话题一经录用,您不但可以获得我们送出的样刊,还有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形成。“基本口算”一般是指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俗称“四表”),对基本口算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笔者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以及调研中常常发现,一年级新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很不平衡。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加减法计算练习,会进行1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计算,同时也还有不少学生20以内加减法基本不会计算。这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年级新入 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口算能力到底是怎样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改进我们的计算教学?入学之前的加减法口算学习对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有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进行了一年级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的方法

2.1调查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007年和2008年秋季一年级新入学的所有儿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中旬。 (调查时间之所以安排在9月中旬,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9月上旬,刚入学儿童的各项学习常规尚没有初步形成,甚至有少数学生书写数字还不会;另一方面,此时尚没有正式学习加法和减法,不会影响所测内容的客观性)

2.2调查内容

2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了四份口算测试卷,分别测试10以内加法(25题)、10以内减法(25题)、20以内进位加法(36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36题)。命题时依据随机原则安排题目呈现的顺序,同时考虑题目的典型性与分布率。其中,测试卷1(10以内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0题、小数加大数10题、两加数相等5题;测试卷2(10以内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lO题、差比减数小lO题、差和减数相等5题:测试卷3(20以内进位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6题、小数加大数16题、两加数相等4题;测试卷4(20以内退位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16题、差比减数小16题、差和减数相等4题。(测试题见附件)

2.3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试卷测试、观察、访谈等方式。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试卷707份(其中2007年265份,2008年442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过两年的调查,我们对有效试卷采用SPSSll.5工具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3.2描述与分析

3.2.1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基本了解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的总体情况。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年的调查结果中10以内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75.10%和77.80%,正确率则高达97.64%和98.36%;10以内减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52.50%和52.30%,正确率高达93.64%和94.08%;20以内进位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28.70%和34.20%,正确率达到85.97%和75.56%;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满分率仅为18.10%和13.80%,正确率为62.72%和36.58%。也就是说,在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尚未正式系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了。有超过一半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减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从标准差的值来看,10以内减法的离散程度比10以内加法大(两年中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3.66和3.67,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95和1.21)。20以内退位减法的离散程度比20以内进位加法大(两年中退位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3.04和14.40,进位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7.55和11.36)。

3.2.2 10g以内加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2和表3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以内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女115+2)与小数加大数(女112+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7.83%和96.88%,2008年分别为98.50%和97.75%),而两个加数相等(如3+3)的题目正确率则比较高(分别达到98.80%和99.00%)。

(2)10以内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7-2=5)与差比减数小(如7―5=2)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3.40%和93.10%,2008年分别为93.80%和94.20%),而差与减数相等(如8-4=4)的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95.60%和94.40%)。

3.2.3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4和表5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如8+5)与小数加大数(如5+8)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86,12%和86.06%,2008年分别为75.13%和75.63%),而两个加数相等(如6+6)的题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88.00%和82.00%)。

(2)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13-5-8)与差比减数小(如13-8-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64.31%和62.06%,2008年分别为36.38%和36.94%),而差与减数相等(如12-6=6)的正确率略高(分别为61.25%和35.50%)。

3.2.4正确率分布情况

从表6、表7以及图1-4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1),2内加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类似。前四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的人数比较少,而第五个分数段(21-25)的人数很多,这反映了新入学儿童大多数会

计算1O以内的加减法。

(2)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略有不同。总体上,进位加法计算的前六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21-25,26-30)的总人数2007年占总数的26.04%,2008年占总数的39.37%。而第七个分数段(31-36)的人数都超过了60%。退位减法的得分情况很不均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测试中,退位减法0-5分的学生占到了48.42%,比2007年的16.60%足足高了31.82个百分点,这表明2008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几乎不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4结论与思考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情况如下:

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强。由于儿童在学前的生活中经常见到10以内的数,学前儿童大多在家长和幼儿园里非正式地学习和接触过10以内加减法。具体有如下的几种状况:大多数儿童是依赖实物数数(包括扳手指头)来获得结果的,少数儿童能初步由逐一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极个别儿童已经通过多次口算而摆脱了实物依赖,能熟练算出得数。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弱。虽然从认数和数数的范围来看,入学前儿童似乎能数20以2内甚至1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的认数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儿童能从数的位值原则和计数原理的角度来认数和计算。所以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与10以内加减法相比,明显较弱。

通过学生测试时的观察以及个别访谈我们也发现,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策略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策略:逐一数手指,按顺序口头数数,通过扳手指接下去数,用数的组成或分成算,通过凑十或分解推算,直接提取记忆结果等。 (刘颂著,《不同计算能力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新人学儿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策略的运用,反映了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反映了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是其非正式的数学认知能力之一,对进入小学后的正式数学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

4.2思考与建议

4.2.1对教学的建议

首先,重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教学。6-7岁儿童的逻辑运算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并逐步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简单计算事实还未完全进入其长时记忆系统,其计算需要依赖于感知经验。(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儿童入学之前计算加减法,往往是依靠扳手指或借助其他实物数出得数等外部策略获得结果。因此,一年级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把认数与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教学时,可以在直观情境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归纳中逐步过渡到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按群计算,并逐步摆脱手指和其他实物,再通过训练,达到看见或听见10以内加减法,都能很快直接说出得数,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加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教学。小学生口算加减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张天孝著,《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在教学基本口算时,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在教学初期为了达到算法指导下的正确计算,可不作计算速度的要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与10以内加减法不同的是,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数的组成以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方法问题。尽管课程改革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大力倡导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但是,在教学时也要重视“基本算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基本原理;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要利用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算法。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不要求“一题多种算法”,以免互相干扰。

再次,科学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计算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计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适当训练的。口算,“原先是一个思维问题,一旦掌握了计算法则,经反复练习,也就成了记忆问题” (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基本口算作为一项基本功,在整个小学阶段要不断线地进行训练,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提供训练材料,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口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基本口算结构单一,数域范围小,有些教师容易忽视,或命题时随意性很大,易造成各题练习次数不合理,甚至出现易题多练、难题少练的现象。因此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训练的内容。针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在开始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思考过程的清晰度;一段时间后,适当增加练习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达到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和写出得数。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简缩思维过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动化的要求。

另外,依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以及对一年级数学老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尽管不少新入学儿童会熟练地运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但不少儿童尚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本质,他们大多在运用实物、数数心算和书面符号程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系。因此,在正式教学相关运算时。老师仍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4.2.2对教材的建议

由调查发现,新入学儿童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础比较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正确计算),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时。可以适当缩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用了36个页码(P40-P75)近3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用了60个页码(P14-P31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近5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也用了28个页码(P22-P49)20余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用了50个页码(P4-P53)近4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时,尽可能缩短10以内加减法的课时或者给予弹性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口算的练习量。增加训练的形式,以提高口算教学和训练的实效性。同时。由于“儿童掌握数群之间的逆反关系要难于掌握等量关系,所以学习减法难于加法”(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概论》),建议教材编写时,减法练习题量可适当多于加法。

4.2.3对学前计算教育的建议

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学前阶段儿童的加减法计算,大多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教会的。而不同水平层次的家长对儿童加减法的口算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死记硬背,有的是纯粹数数,还有的完全依赖实物。而且,大多数家长在教孩子口算时,单纯地停留在机械计算层面上,很少从加、减法的含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得实质理解,学生只是处于模仿、重复和记忆之中。这样的提前教学,表面上看,不少学生似乎能计算不少口算题,实质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本质了解,也阻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发展。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过多的教孩子机械和单一的计算,而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培养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篇7

关键词:统计学;创新实验;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9-02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公共事业等专业对实践要求很高,各专业毕业生到各大企事业单位工作后将经常需要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策划和实施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及撰写统计调查报告等。同时,为了给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就业打好良好基础,我院许多学生承担了上海市或校内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参与了多项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上述很多具体实践工作和科研项目均需要展开统计调研、数据分析及统计建模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实践教学改革是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但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的惯性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2]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个性及能力素质,增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更好地促进统计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能学以致用,灵活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统计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我院以往的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统计学实验设计中以演示型、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国贸、信管、物流、经济学、公共事业等专业均开设“统计学”课程,但是各专业实验教学使用的案例基本相同,与专业结合度低,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

第三,2011年之前统计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在相关金融、证券、咨询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的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不丰富。

在此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发现学生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刻,对统计预测和决策方法的掌握不够灵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综合改革和实践,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二、统计学实验综合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保证

1.实验环境

经济与管理学院在重点学科建设及085工程项目建设中改建和新建了几个大型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十分完善,不仅可以支持教师在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统计学软件操作演示,还可供百余名学生同时学习操作多种统计学软件,为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操作平台。

2.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统计软件并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进行统计学实验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我院统计学主讲教师自2011年开始先后参加了上海市产学研践习计划项目,到金融证券公司、电力公司、新能源企业等各大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践习一年,在此过程中参与完成了多项不同领域的实践项目,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为“统计学”课程积累了大量的新的实验教学案例和素材。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针对性,考虑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典型案例需要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统计研究对象,熟悉统计研究步骤,了解不同统计方法的应用。如利用肯德基选址条件和方法案例讲解统计资料搜集与整理方法,结合纸尿布与啤酒营销案例讲解统计数据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同时穿插多种生动的小型教学视频,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统计学并喜欢上统计学。在校企实践环节,邀请安排企业高层次统计分析人员来校示范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开展统计调研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研组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和编写了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对实验教学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化指导。为增强统计学实验教学专业特色,使统计学和学生所学专业能够更好地融合,为每个专业编制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及统计调查报告模版,同时把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了两个模块: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

1.公共实验模块以基本演示型、验证型实验为主

教师结合各专业典型案例演示EXCEL和SPSS的基本操作及计算功能,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功能,包括:实验一――应用统计软件EXCEL或SPSS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及制作统计表。实验二――利用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峰度和偏度等方法对统计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和分布形状进行分析。实验三――对总体均值和总体比率等参数进行置信区间估计以及假设检验。实验四――结合经管领域具体案例,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公共实验模块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不同统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熟练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2.专业实验模块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

(1)设计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完成四个设计型实验项目。首先给出四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案例的统计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统计方案,选择统计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实现统计方法,完成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综合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综合型实验是对设计型实验的综合和拓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统计理论、方法及统计软件解决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让学生组建小组,每小组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参与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以及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选择适合的统计调查题目。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做的大学生网络购物情况调查及公共事业专业学生做的大学生逃课情况调查等。

2)每小组独立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确定统计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及填报单位,制定调查项目,确定调查时间及时限,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等。教师对每一个小组设计的统计调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每小组独立完成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对每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指导,提出修改建议。搜集调查问卷的工作在课外完成。

4)每小组借助于EXCEL或SPSS统计软件,对搜集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整理、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构建统计模型、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给出结论。

5)每小组完成一份详细深入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图表清晰,层次清楚,逻辑严谨,结论准确。

6)最后每小组以PPT的形式,对统计资料搜集、分析方法和得出的结论进行阐述,分享实验成果。组织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组统计调查报告进行总结、评价及提出修改建议,促进每小组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报告。

7)开通我院统计学学习微博账号,建立开放的统计学网络学习平台,分享统计学习资料、最新的统计资讯、趣闻和轶事、有意义的统计资源成果等。师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交流疑难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互相学习,同时促进学生网上网下共同学习,齐头并进,更广泛地学习统计学。

四、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综合改革和实践,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能够利用统计学各方法和统计软件对身边的热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和深入探讨,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后续课程的开展,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均需要学生作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很多同学能够娴熟地完成上述课程所要求的统计分析。部分学生也开始采用统计学各理论和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论一些很专业的量化分析,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统计理论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完善了统计学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8,(3):23-24.

篇8

1 统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传统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不足

统计知识的教学,贯穿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散在各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成为一门专门的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期,每周四个课时。从教学的多年实践来看,由于中职生,普遍的数学成绩较差,认为统计就是数学的一部分,学生普遍感到课程学习难度大,加之看不到统计在经济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的巨大作用,提不起兴趣。

1.2 教材编排的滞后性,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按实践能力的需要来选择,其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教材编排的滞后性,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此,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构架,按职业活动的实践需求来编排教材内容成为必须。

1.3 统计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教材编排滞后的情况下,按传统教材结构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满堂灌的教学,课堂教学,理论课内容太多,学生不爱听,专业实践课太少,课堂老师在讲台辛辛苦苦,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无法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实践性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技能培养,非常必要。

教师重新组合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

2 统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操作

2.1 修订教学大纲,加入实践性教学内容

统计被视为工商领域最有用的工具之一,但是现在的统计教育存在不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教材中的统计数据一般是根据各章节需要采集的,学生无法理解数据的获取过程、数据的质量、数据如何从采集、整理、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几年,作为统计教学的主要课程承担者,在修订统计基础知识大纲时,通过教学部研讨,加入了统计实践教学的课时,共12节。

实践性教学如下:本课程的的框架结构是统计工作的过程:即统计调查(搜集数据)、统计整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分析解释数据),统计分析的最终是以统计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所以综合实训设计为学生分组编写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际问卷调查(抽取样本100人)。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自选题如:“手机的使用情况”、中职生业余生活”等编写统计调查报告,用统计的语言借助常用的统计软件(EXCEL)进行分析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一系列现象,学生边理论学习边综合实训,将课本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型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2.1.1 第一阶段工作

(1)确定调查选题;分组,组员名单确定组长,人员分工,要求人人参与。

(2)编制统计调查方案:提交时间电子稿。

2.1.2 第二阶段工作:设计调查问卷电子稿

2.1.3 第三阶段工作:问卷调查与回收

2.1.4 第四阶段工作:数据整理分析、编写调查报告

2.1.5 第五阶段工作:制作调查报告课件准备课堂汇报讨论

2.1.6 第六阶段工作:课堂汇报讨论

将统计方法与统计工作的过程体现到教学中去。基于课本的框架结构,在教学中根据统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以统计调查为工作任务,设计统计实训课程教学,创设教学环境创设:将学生分为以6―8人一个学习小组,分组学习。班级人数45左右,分为6个左右学习小组。学生从9月中旬开始选调查项目课题,边上理论课,边课余实践老师全程利用上课进行专题讲座,课余时间指导,历时两个月,学生上交的成果:统计调查方案文稿、调查问卷、回收100份问卷、统计整理汇总表、统计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汇报PPT。最后在课堂汇报。

2.2 引导学生学习统计课的学习兴趣

开始上课之初,先利用几节课,联系实际,通过大量有趣而生动的统计故事举例,使学生正确认识统计学的性质和地位:统计学的本质在于从数量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统计工作是对认识对象的测量;统计思维的核心是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消除特殊性与随机性,从而揭示总体的一般性和必然性;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它广泛适用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许多领域;统计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有了这些认识,才会有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动力。

2.3 改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运用讨论法,讨论法,又叫谈话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而各抒己见,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加以口头回答,同时还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引发争议,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最后,得到收获。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与研究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才与沟通能力及社交能力,均有益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优化课堂教学。

2.4 改善统计课教学手段

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在中职统计教学中运用EXCEL强大的统计功能就可以完成所学的几乎所有统计数据的整理和输出。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明确地鼓励学生使用功能多的计算器和专门的统计软件来学习统计学,增加来自统计实践的例题和作业。

3 统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操作效果

3.1 实现了项目教学法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大纲的要求,在开学初,将学生分组,采用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边理论学习边综合实训,将课本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学习的进程,学生依次编写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具体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生兴趣、经济社会生活实际选择调查选题)编写统计调查报告,用统计的语言借助常用的统计软件(EXCEL)进行分析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一系列现象。理论学习为实践活动服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老师在“做中教”,?W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统计教学新模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