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06:4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校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军人物,不仅是学校关键的管理者,而且是学校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文化领导、文化伙伴和文化侍者三重角色。在文化领导角色方面,校长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远景的研究和展望,注重吸引和激励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和路径等方面的对策研究,等等。在文化伙伴角色方面,校长要力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三友”:工作和学习中的“战友”,业余时间中的“朋友”,帮困解难中的“亲友”。在文化侍者角色方面,校长要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做好服务,力求做到全员、全面和全流程的服务。
二、提炼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学校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反映了师生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理念、管理思想、职业道德,等等。而提炼形成主流价值观则要思考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当前我们的教师缺什么?教育又缺什么?缺的主要是责任。要让教师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爱,才会有对学习和事业的执着,才会遵守规则,才会克制自我并战胜和超越自我。因此,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让全体师生勇于面对现实,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事业、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一所学校要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内心,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加强培训,倡导树立全新的责任与目标理念,实现目标认同。将“团队发展我发展,团队发展我受益,我为团队作贡献”、“自动自发地工作”、“不为薪水工作”、“把敬业修炼成一种习惯”、“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等理念,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进行“文化富脑”,加强教学内功训练,内化教学文化,落实导师制,加强文化带动,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插上双翼。通过培训学习,把学校文化的改造、发展和全体参与者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具有不同性格、情感、价值追求的学校成员认同并接受学校文化理念。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建设,二是使用管理。学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当然包括建筑物的最初的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和实用。一所好的学校,必有一流的建筑,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能按照使用的意图来搞建筑,这是最好的。当然,任何学校的设计和建设都会最大化地考虑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其核心是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包含生态的和人文的两方面。所谓生态的是指建筑设施要以自然的、和谐、安全的、环保的方式呈现,要以人为本,化人育人。在彭阳二中工作时,学校让我负责建设文化长廊。长廊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长廊跟着道路走,一种是跟着建筑走。倘若跟着建筑物走,建成的长廊与建筑物墙面之间就会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后来长廊就跟着道路建了。学校图书室要放在一楼,因为图书很重,楼板房难以承载其重量。化学实验室也要在一楼,要有专门的排污管道,通风效果要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学校在绿化美化校园时,要因地制宜,栽花种草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学校,栽种柳树、桃树、槐树、常青树易活,成本低,玫瑰、刺玫等花期长,生命力顽强,都是极佳的选择。
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布置重在原创,重在启迪与激励,重在体现学校个性,重在陶冶与示范。校训、办学理的张贴悬挂,教室、宿舍、餐厅布置,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自然、美观、大方。内容要反映师生心声,征求师生意见,为师生所认同。忌随意涂抹,心血来潮,个人喜好。庆阳六中文化墙是孔子浮雕非常大气,选刻了《论语•述而》中一段语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立志、做人、修养、学艺几方面阐述人才培养观。参观过一个学校教室门的布置,非常实用,上面是班级学生座位表,下面是当堂上课教师胸卡,谁上课,谁在教师辅导学生就是谁的胸卡,好像上岗证,一目了然,方便学校管理和查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在这一张小小的胸卡上折射出来了。贴在墙上的文化,忌千墙一面,万人同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水平,干净、整洁、清新、自然、幽静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结晶,是学校育人成效的体现。有人说,看了学校的厕所,就知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素质。良好的环境管护是墙壁说话的另一层意思。但是,校园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为中小学管理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垃圾天天扫,纸屑时时有,墙壁乱涂乱画,手摸脚踢……教室、宿舍、餐厅,卫生状况不佳。有的学校雇佣了许多清洁工,环境状况还没有改善。然而,也有许多学校,规模也很大,却没有雇佣一个清洁工,学校卫生由学生打扫和管理,校园环境干干净净。营造温馨洁净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校每一个成员责无旁贷的责任,从弯腰捡拾一片废纸做起,从洗脸、铺床叠被这些小事做起,其本身就是育人的开始,并且让好习惯伴随一生,这就是教育的本真。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要从小事做起。20世纪80年代,我刚上初中,那时学生常常不洗脸。有一次,学校搞个人卫生检查,可是很多学生没有重视,学校将全体学生集合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前一张桌子上放了一盆水、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学校教师逐个检查,发现头发脏的,脖子没有洗的,就现场由教师当众清洗……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从此打扫卫生这么点简单的事情在这个学校就不会有人做不好。只要想办法,努力去做,校园环境管理其实能做好。楼道和建筑物外墙面,这些人流密集通过的地方,学校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贴上瓷砖,便于护理。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学校发展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教育质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注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平度第二中学(简称“平度二中”)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区位和生源均不占优势,这样的学校怎么发展?我们的回答是靠文化。通过文化培育自己的软实力,照样可以使一所农村高中绽放出别样的绚丽。
一、育人文化:让教育回归根本
学校文化提供学校发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领作用。农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压力,这与自己目标文化的错位有一定关系。我们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定位的:“做平民的、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兼顾特长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顾升学率。”有了正确的目标文化,就不再焦灼,也无须自卑,反倒生出一种悠然的达观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学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个看似倒置的观点——合格第一,优秀第二。学校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价值判断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计划措施等一切呈现形态。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而现实是由于“偏追”的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坠入一种选拔和淘汰的深渊。高中是决战的前沿,小学和初中是后续梯队。在这种战时机制上,学校无法放松心情来做教育,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的轮子转。在这种高速的旋转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选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数字背后真实的辍学率,可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皆源于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误。既然是大众化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体到高中,但凡通过毕业会考,取得毕业证书,都应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为核心价值判断,弱化选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开齐课程,培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在合格教育中,优秀的产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这样,优秀的成长不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成长,而是共同成长中的突出成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重视合格,鼓励上进,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优秀在其次。有特立独异的学校文化做主导,我们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在读书,个别不想读书的学生倍感无聊,也跟着读书;大家都在说笑,个别想读书的学生也就懈怠下来。作为农村高中,区位上不占优势,全市前2800名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一网打尽,而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开外的学生,而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怀着和重点高中同样的期待。重点高中是把应该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而我们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在现行的中考招生体制下,我们没法改变体制,只有改变自己。学校确立“一主两翼”的特色教育办学思路,即“以美术为主体,以音体为两翼,带动发展,协调共进”,我们的学生照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校门。
二、管理文化:让管理提升层次
管理有三种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靠校长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靠一套完备的、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成熟阶段,则主要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渐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标志着管理达到文化的极致。在此过程中,校长有义务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引领学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把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总用一种行政长官的心态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永远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个教学区,从二中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我们确立了“总部统揽,校区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炼出“全”“细”“严”“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些看似复杂的得很简单。如评职称,局里给10个中高名额,最终就有10人报,没人争,没人抢;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多年没搞投票评议了,都是累计积分制;年度零投诉。这些都是在和谐、务实和重效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着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教师。教育即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生观的一种颠覆,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打破“师道尊严”,转变教师观念,摆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利于保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培植学生多彩的个性,进而催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从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究竟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们认为校长只有照顾好教师,教师才会看顾好学生。当教师身处不公正的环境,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又非常压抑时,满腹的怨气就会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给教育的对象带去师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所以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落实教师民利,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长在落实“以人为本”上,首先要重视和关注教师,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现在学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更准确地说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标分解,视完成情况计分,进行定量评价,这实际上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倾向。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无法量化、而对教育又是重要乃至关键的东西,像教师的人格、爱心等,它是不可以称量的。当过多、过滥地使用量化管理时,教师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长远的打算,而是逐条研究应对量化表上的一个个项目,把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机械的操作,变成追名逐利的短视行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这片知识密度较大的领地上种种不科学甚至野蛮的行径。这是把教师当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结果。一个充满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养更加冷漠和颓废的学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宝。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要靠生气贯注的教师,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管理中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让科研渗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于是将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达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基层学校科研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启动研究,生成和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材料;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产生阶段性飞跃,能够提供研究展示现场;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过程性材料为规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科研特色。我们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现场,一流科研出思想”。这一观点在2008年1月份山东省校本研究工作总结表彰暨现场研讨会上一经提出,便产生广泛的共鸣。
在科研上我们还有一个认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挥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带头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务科研”。科研要重视材料积累和网络利用,提出“材料让科研站起来,网络让科研飞起来”。在科研运作上提出“柔性启动”“利益驱动”。在正确的科研文化引领下,学校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学校从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四、校史文化:让古旧烛照今人
我们提出“盛世修史,史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辈出”,把文化建设最终落实到育人上,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积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设从去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开始启动。
我们让档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当师生们徜徉于其间,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励时,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脚点。一张老照片尽管算不上是摄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抢收本校丰产小麦的照片,那就显得弥足珍贵。40多年前的声光电影自然无法追回,而这张照片,依然倔强地透射着那个年代的信息。一张1959年赴省参加飞行员体检的合影,其背景是学校门前的一座牌楼式建筑,称为“跃进门”,两侧横幅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这个牌楼能保存至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蕴含文化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当做危房拆除了。学校尚存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苏式建筑,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历史幸存的宝贝,该好好维护。作为档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现方式,学校还兴建了碑刻长廊和书画长廊,与一字排开15间规模的校史展室并称学校文化的“三大长廊”。碑刻长廊以40年校庆领导、专家和书画家题词为基础,扩展而成。书画长廊以40年校庆书画为基础,加上师生书画作品组成,这样就从物态层面上,构筑起学校历史文化的立体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现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时,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也幸福着他的幸福。当人们走进这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长廊时,就会陡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二中现在的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课程文化:让甘泉滋养心灵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同推进。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对稳定之时,规章制度有相对完善之时,环境建设有相对饱和之时,活动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课程文化建设没有穷期。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资源的研发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几年编辑出版了《给女儿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该书获当年度全国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课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学校文化从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亚概念,从空间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处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岘原系齐国下都——康城,田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有春秋以来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指的就是这里。学校据此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齐国下都——康城》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走近康城儿女》是对乡土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学校共编辑校本教材62种,公开出版13种,涉及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女生教育和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材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而共同承载教育和文化的是阅读。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书香校园工程”为抓手,以阅读教育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建,教师以《每周一读》为主,学生则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万字,以此为师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润、滋养人们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育人于无形之效。歙砚中的子砚为什么珍贵?古人开矿的矿碴被山洪冲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圆润、亮泽,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润人的心灵。
六、终极感悟: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职学校档案建设现状
中职学校档案一般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由于所要记录的信息量比较大,所以记录时间长,耗费大量的纸张,占用的人力较多。而且在记录之后不易更改,操作难度大,纸质档案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的错乱与丢失。档案的保存与整理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由于档案基数大不利于移动和整理,储存也会占用较大的地方,保存也需要注意很多的储存方面的问题,比如潮湿问题,档案转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丢失。档案储存时间较长的话容易造成纸质的氧化,造成档案的损坏。现代中职档案关系着学校教职工的方方面面,学校档案的缺失会影响学生的求学与教职工的教学评优。现代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依旧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引起学校管理人员的注意,引进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改变现代中职学校管理档案的问题。现代中职院校有一些已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效果显著有效,值得在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进行推广。应当改变现代落后的技术,积极地改变现状,改变现代中职学校建设中的缺陷,为创建现代化信息化的中职院校努力地进行改变着。
二、学校档案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目前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档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以及进行利用,各个环节的繁杂劳动影响着档案管理。因为现在的档案材质主要是纸质和实物,不利于进行查找和管理,影响着学校档案管理。由于现在档案管理过程比较复杂,所以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比较难以寻找。再就是由于现代学校档案管理长期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依旧采用从前的档案管理方式,从前落后的思想没有改变,不会进行改革和创新,制约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学校档案问题制约着学校发展进程,由于学校档案管理的问题造成学校管理出现了各种状况,信息查询的不及时,造成纰漏。严谨的学校档案管理也是对学校学生的负责,因为当学生升学时需要查出自己的档案时,不再像曾经那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管理信息化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搜集出的档案也比较完善和准确,不会因为档案的缺失而影响学生的升学问题。而且当遇到需要查询大量学生的档案问题时也会比较便捷,不会造成档案的混乱丢失。
三、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具有信息储存无纸化,信息传输便捷性,操作方式简单化和储存信息庞大化的特点。有利于改变曾经采用纸质档案材料的现状,档案可以进行数字化,储存占用的地方小,有利于节省空间。由于信息传输的便捷性,有利于信息的传输与互动,学生的升学和毕业的信息的传输快速便捷,这样就不会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使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整理和储存操作简单易行对于整理人员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只需要对从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现代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中职档案管理的便捷性,因此学校应当积极采用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确保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顺利的推进。还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档案信息化工作规范化操作,使工作变得规范化。学校还应当落实学校档案信息化的设施设备,加快学校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使学校纸质储存的现状不断地进行改变。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确保档案信息不再流失。建立校园局域网,有利于学校档案资源的传输与利用,使学校档案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建立数据库使学校档案进行数字化储存,不断对数据进行整理细化,防止信息的缺失。虽然信息化操作相对于从前的纸质档案的整理与操作来说变得简单易行易于操作,但是依旧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过去费事费力的事情变得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中职学院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学校的工作水平。
作者:赵吉鹏 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唐柳雁.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4,(16).
一、理念文化底色蕴特色之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建特色学校,就要强调发展特色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生动地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色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要建设特色学校,就必须强调创造型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特色教育则更应当强调这一点。特色学校建设本身强调独创性,离开创造性培养,必将成为空谈。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指南。我们注重学校理念文化的建设,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审视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站在更高处认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全面思考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方法,确定实施策略。最终,我们决定,在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以象棋、读书、器乐等优势项目引路,积极培养、提炼、发扬“积极自主、顽强探索、敢于胜利”的郭小精神,并在全校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郭小师生的人格素养。
二、传统文化底色植特色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这四种基本精神,可谓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之根,我们如皋是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我们郭园镇文化气息同样浓厚,读书之风盛行,街头巷尾常见下棋、唱戏者,原车马湖乡被称为“二胡之乡”……因此,我们以象棋活动作为学生兴趣活动的一个重点,以传统的器乐、读书辅助,全面开设美术、书法、电脑、数学、写作、乒乓球、篮球等一系列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正是力求以中华传统文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教化,为人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素养之源”。
在全校全面推进中国象棋活动,是我们认真考虑、慎重选择的结果。象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几千年沉浮而长盛不衰,是一项融竞争性与艺术性于一体,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炉,斗智斗勇的智慧体操。象棋对培养学生凝心静气进行思考、勇敢顽强地进行竞争、不断创新敢于求变、果断决策追求胜利等各方面的良好品质均有很好的作用。象棋活动在学生中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家经常与家长对弈,具有了一定的象棋水平。课余时间,我们常见到学生兴致勃勃地捕杀于楚河汉界。去年,我校在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设新的教学大楼,而原来的操场被占用,新的操场未建成,我们顺势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展象棋活动,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接着,我们多次举行象棋比赛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如皋市少儿象棋比赛,取得了小学组第一名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去,我们准备以象棋“段位赛”等形式,使这一项目在我校不断发展下去。
我们以象棋活动为载体,带动各项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开发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以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 生情操,增长知识,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
更主要的是,我们以象棋为代表性项目,充分挖掘校内外文化资源,积极在各种活动尤其在象棋活动中培养“积极自主、顽强探索、敢于胜利”的郭小精神,并在全校师生和各项工作中予以发扬光大,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力求使我校的特色建设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增强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使特色更具张力和魅力,使学校发展更具潜力。
三、课程文化底色养特色之血
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必然是体现在师生所有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个优势项目上,是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郭小精神,也不可能以此为契机建设特色学校的。因此,我们决定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拓展郭小精神,打造郭小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积极开设以“中国象棋”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认真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特点,积极开设含器乐艺术、郭园镇环境情况调研、敬老爱亲等多种内容的校本课程,不断塑造师生的创造品质,弘扬郭小精神,打造文化品牌。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积极尝试“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以教研组长为第一梯队,行政组全体同志为第二梯队,带领全体老师努力探索“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人人上尝试课、研究课,结合传统教学经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教改的。在学生中,我们不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良机,积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还注意在活动中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不断增加学校活动文化的内涵。近两年来,除定期的象棋比赛外,我们在师生中还开展了办校报、读书演讲、手抄报、口算比赛、文艺会演、鼓号队、乒乓球比赛、“卫生小志愿者”、“感动郭小人物评选”、少先队干部竞选等等大量的活动,使学校的活动课程内容不断充实,品味与效果不断提高。
我们提得最多的口号是:“像下象棋那样去思索,像下象棋那样去拼搏,像下象棋那样去胜利!”人生如棋,学校工作亦如棋。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我们不仅培养了许多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在全体郭小人的血液里融入了郭小精神,打上了郭小文化的烙印。
学校精神从象棋活动中生发,在各项活动中光大,在师生人生中生辉。特色学校建设就在学校精神的不断生发、光大和弘扬中,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号角里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四、环境文化底色展特色之神
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如同特色建设的外衣,也应该彰显学校的个性,显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
环境营造着文化氛围。师生自创的标语,定期公布竞赛成绩的板报,花园里几张适合于坐着读书的石凳,教室里学生自创的剪贴画报,……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几笔,其实是郭小人精心思考后留下的浓重画笔。至于树荫下一对对埋头厮杀的象棋手,操场边成排乒乓球桌旁热烈的喊声,更是校园里常见的风景。这就是我们的郭小,充满着活力和魅力,充满着竞争和快乐,充满着诗情和画意,更充满着温馨和热情。
环境也体现着精神特质。以班级命名的树木,体现着师生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一块块清洁的包干区,不仅反应着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更体现着像象棋那样的竞争精神——谁也不愿在卫生评比中落于下风;黑板报、画廊里,到处有学生的创造成果,写、画、做……展现的不仅是才能,还有毅力、信心;教室里、走廊上、花园里、大路边,到处可见围观下象棋的师生,打乒乓球、绘画、读书等等活动就更多了。有多么丰富的活动,就有多么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教研员(科研员),不仅应该成为教科研方面业务上的引领者,更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成为一线教师的表率,特别要有人性化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只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有不断追求的内在动力,才有立身之本,才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才能有为之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斗志。同时,全体教研员(科研员)不仅要在业务指导上出成绩,还要注重服务,提高效益,要有大局意识,不仅要服务于学校和基层教师,还要努力服务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胸怀全区教育发展的大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领导献计献策,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区域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着眼于建立一支人性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我们切实落实好“服务基层学校,服务一线教师”这“两个服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研员(科研员)发挥作用,并受到一线教师的信任,教研员(科研员)还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建立一支人性化、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新课程更多地体现出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教研员(科研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把民主、友爱、平等、和谐、尊重、共享、对话、商讨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在开展教科研工作中,首先要具备这种人性化的人文精神和团结协作、务实的工作态度,才能赢得基层教师的信任和支持,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一线教师交流。教研员(科研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自内心地尊重一线教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向他们学习,多采用平等交流、对话分享的伙伴式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着眼于建立一支善于学习、业务能力过硬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学习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专业的教科研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经常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等。教研员(科研员)作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者,要具备认真钻研的精神,同时还要有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能力。要想开展好教科研工作,教研员(科研员)要在学习上先教师一步,研究上深教师一层,学科意识上高教师一筹,要在专业上引领教师,就要比一线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教研员(科研员)的职责。教研员(科研员)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追求目标。教研员(科研员)要为自己制定学习提高的规划,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档案,订阅相关的教学报刊杂志,注意网上学习,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发展动态。教研员(科研员)要有意识地向基层学校和教师学习,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基层学校开展的教科研活动,要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另外,教研员(科研员)应该保持自己在学术信息上的畅通,要注意同上级(省、市)教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一手材料和信息,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着眼于建立一支根植教学一线、勤勉务实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教研员(科研员)最终的工作绩效是体现在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指导上,体现在对学校办学质量、对教师业务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因此,教研员(科研员)一定要深入到一线的教育实践中去,才能发现问题,获得最鲜活的案例,研究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工作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见成效。要树立起教师进修学校的师德形象,决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号召上,一定要扎扎实实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落实在深入基层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提出的“扎实、充实、朴实”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在实处。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促进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科研员)“接地气”,学校出台了“二、三工作制”,即把一周的工作量量化为两天下基层学校去听课、教研,指导教育、科研活动,助力一线教师的成长,剩下的三天则在本单位做研究和学习,处理日常工作。为解决个别教研员(科研员)碍于制度要求,“被动下校”出工不出力的问题,进修学校采用向基层学校“封闭问卷,打分问效”的评价方式,力戒形式主义,突显工作的实效性。
五、结语
(一)档案管理基础设备不完善
目前绝大多数卫校档案管理的基础设备都呈现出不完善的势态。档案管理的基础设备分为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在硬件设备上,目前卫校的配置数量呈现明显地不足,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硬件数量不足便导致无法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软件设备上,不能很好地解决学者们的难题,让他们在查阅信息资源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地困难。由此可见,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备是多么地重要。
(二)没有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机制
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机制才能让档案管理长远地发展下去。目前,卫校档案管理很少拥有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机制,无论是档案管理的内在模式,还是受众服务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不能井然有序地实行档案管理制度,也没有展现出完美的受众服务,让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充分认清自己的工作职位,让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变得尤为困难。
(三)缺乏具有专业水准的档案管理
团队具有专业水准的档案管理团队是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的条件。就目前而言,卫校档案管理团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专业水准。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老年人,他们没有多少档案管理的专业背景,也没有充分学习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在管理方面出众的能力。②另外,在人员配置也显得极为不合理,没有很好地利用好计算机人才,致使他们无法在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进而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得到完善。
二、加强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备
加强卫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完善硬、软件设备。在硬件设备方面,应该实现配置数量充足,可以让卫校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具有针对性地购买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在软件设备方面,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的软件设备,以此实现软件设备的完善性。
(二)增加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备时,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充足的资金投入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资金投入,让投入资金能够取到实际作用,就应该具有针对性对购买档案管理设备,购买时应该充分考量市场价格,作为具有实质性的价格数据,然后经过程序投入资金。另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应该与时俱进,以此避免造成卫校资金的不必要流失。
(三)建立系统化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
建立系统化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应该充分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具有实效性的数据库。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让纸质档案变为可以存储的数字资源,以此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应该针对卫校的各个系别、各个年级,对档案馆实施设置终端,以此实现远程控制与管理,让各个系别、各个年级的信息数据能够快速、敏捷地纳入数据库。再则,需要充分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防范工作,让数据库系统与局域网能够实现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操作,对于重要的数据信息资源设定限制权限,以此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最后,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修理以及程序升级等,以此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四)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团队
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团队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各大卫校应该充分注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把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卫校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以此让档案管理人员深刻地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出众的管理能力。③再则,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卫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最后,对档案管理人员实行奖惩制度,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表现出众的人员进行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促进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思想散漫,对工作不负责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惩罚,以此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自身的错误,进而在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做得更好,以此彻底强化卫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