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8篇

时间:2022-08-04 07:13: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案 导学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发展。“教学案导学”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师的教学思维,做到了“教”与“导”的协调发展。“教学案导学”教学重在“导学”,诱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3注意教学案的搭配关系。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健康教育 微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中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实行全国健康教育的重要h节。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适应健康教育三块内容,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渗透是中学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但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繁重,加上健康教育不是生物教学要求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寻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1 微课

微课是以5~8 min的微视频为核心,配以“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一系列配套资源的课程。由于微课只针对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除此之外,微课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的要求,为其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这种优点,以此为教学载体,解决高中生物课时紧张、难以进行健康教育渗透等问题。

2 利用微课渗透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渗透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能认识到生物物质在组成上的统一性。明确课本内容后,对比《中学生健康教育大纲》,确定健康教育渗透内容为“合理营养与健康”模块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2.2 健康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2.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糖类的功能与作用;必需脂肪酸(以DHA为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说出糖类、脂肪的作用,以及能对“为什么提倡食用植物油”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糖类和脂肪有更全面的认识,不盲目减肥。

2.2.2 教学重难点

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2.2.3 微课的制作

按照教学设计搜集材料,进行微课件的制作(表1)。微课件制作好后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微课的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调试好音调、录屏范围等,录制完毕后需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如字幕的添加等,最后生成微课。

2.3 健康教育微课的实施

将制作好的健康教育微课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QQ群、微博等,让学生进行观看。对于无法便利使用网络的学生,可以让其拷贝回家进行观看。或者在讲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新课后,利用课后几分钟空余的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

3 优点与展望

3.1 解决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等实际问题

生物课程中所蕴含的知识与中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课程可以作为普及健康教育的载体。但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普及健康知识,导致健康教育难以进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所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在课后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仅解决了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问题,还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观看,可以达到普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3.2 结合教材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有望成为一种课后资源

王竹立表示“微课难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但却可以被传统课堂利用”。像这样一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到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回顾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去解释与日常生活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制作而成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微课可以成为一种课后资源供给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一、处理好教材利用与教案编写的关系

我们应了解教材的编写的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应根据编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补充和修正,每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不同,编写的教案也于千差万别,但我们的相同之处是备课的时间大大增多了,比以前更累了;可是,我们还是“爱你的”,因为只有你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和条件。

二、处理好“义教”与高中的关系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有两个突出变化:(1)既重视了结论性知识又重视了过程性知识,这是第一次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强调了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了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变化。(2)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观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10大主题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是生物学中核心知识或核心的主题。这“10大主题”和“三个必修模块”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因此我建议:

1、注意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和补缺。高中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并经常性地到初中听课,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状况的基础。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好高中教学的起点,并及时补缺。然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地组建生物教研组,把初中和高中的生物教师安排在同一教研组。切不可分开,如初高中生物教师分开,初中的史地生为一组,高中的理化生为一组,这样不仅费时费力,教研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还有高中的教师最好能下初中任教一轮,再上高中效果可能会更好。

2、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和递进。高中侧重于思维探究和自主探究,更注重科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更注重假说――演绎、系统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初中侧重于验证实验,技能训练和引导式探究,更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训练。

三、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模块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模块教学也有不利的因素,如:

1、模块间的知识内在联系被削弱;原教材从第一章到第九章,层层递进,前后章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新教材除了《分子与细胞》为共同的基础外,其他模块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关系2、模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每个模块课时相同,而选择内容的量与度却很难把握3、遗忘问题:不同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内容,有时要等一个学期4、教师与设施的问题:选修I模块最为突出,特别是高二年,必修年级与选修年级共存。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建议:(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教学,把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必修模块选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以及技能,方法的形成,都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共同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前提。(2)不要忽视选修模块的教学。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四、处理好活动与讲授的关系

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案 编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案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具体学情而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纸质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梳理、合作探究、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利用学案开展教学是落实新课改的培养理念有力的着手点,编制一份科学实用的学案是学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1学案编制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在设计时要把教师使用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以学习方案的形式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自学能力和教学目标,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制定出一套学生学习的“学案”。将教学重心由教师有计划地“教”转变为学生有计划地“学”。

1.2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应用对象是整个课堂的学生,而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的差异决定了其最近发展区的差异,那么就要求在学案设计时要全面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案的内容有序化、层次化。例如,在学习目标上,可通过设定基本目标、进阶目标、最高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获得学习信心、动力,又可以让部分学生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在不改变知识容量的前提下,将某个具体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梯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1.3创设情景原则

建构主义强调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材料,通过对具体问题理解有意义的构建自己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案的内容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呈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新知识的构建。生物学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结合具体学习任务,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矛盾情境等单一情境,也可以将几种情境组合来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1.4灵活性原则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编制形式:(1)新课的学习注重学法的对于理论性知识,注重学法的设计,可配合图表。如在学习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时,可以设计为表格供学生填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指导。(2)复习学案内容设置可以采用概念图模式,将不同层级的概念用一定的连接词连接起来构建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的概念图,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学案编制的准备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趋势,是高中生物生物教学及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导学案编制前对课标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展开教学,指导教学方向。

(2)教材教参的分析。高中生物教材是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基准编写的,与之相配套的生物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驾驭教材等必不可少的教辅用书。教师通过对教材教参的分析,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意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等思维素质不断成熟。因此在编制学案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前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方能给予恰当引导和帮助,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4)高考试题分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高考,但是高考要求却又是我们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备课阶段教师应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及相关频率,同时关注相关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准确把握高考的风向标。

3导学案编写的一般流程

(1)集体备课。根据教学进度,课题组按照教课标要求,共同讨论,确定每一章或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导学案编制思路和主要内容,统一思路进行导学案编制分工。

(2)形成初案。每个教师根据分工,查阅资料,完成导学案的初稿。

(3)形成共案。组内研讨会上,每个教师呈现编写的初稿,并陈述设计思路及教学设计,再由课题组集体讨论、补充,形成共案。

(4)形成个案。在共案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调整,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5)根据使用后的反馈情况再次对导学案进行补修,构建学案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高中生物;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都在进行全方面的改革,课时偏紧,课后作业时间的锐减和学生的不重视程度等都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制约瓶颈。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前提

有效备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简单地课前准备几十分钟就可以的,我认为新课程下的备课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的备课。教师要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能够密切联系生活,了解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努力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用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案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快接受知识的同时,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条件。

例如,在组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时,了解到学生缺乏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再加上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氨基酸结构通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本章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保障

1.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重点问题重点化、简单问题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加快课堂节奏,使得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并且又能全面掌握知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做到节奏缓急交错、教学内容疏密相间、动静交替、布局和谐,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这样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情绪的兴奋点和思维活动的持续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以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应该取决于老师。教师要合理安排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力求高效,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科学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明确和清晰,合作学习的难度要适中,合作学习的对象要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而应深入到每个小组中,了解每个小组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小组合作后得出的答案不能全盘否定,要具体分析,找出正确的一面,同时也要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补充和升华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从而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如果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那么即使在课堂之外,学生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提问不仅是思维独立性和创新性的印证,更是发掘强劲的思维动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要从正面来评析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采取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学生问题质量不高就责怪和批评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对于高中生物知识中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和生物模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勤动脑,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感悟摸索生物知识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用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胡宏亮.浅谈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1(24).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教学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建的。本文根据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内容和特点,把思维导图与这节课的教与学加以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这节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的本质

思维导图是指人们将一定领域内的知识要素依照其内部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种视觉语义网络,这种视觉语义网络会使学习者对于特定的知识结构进行自己的主题建构。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左脑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形象地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每一个分支都是由不同的关键词构成,并添加颜色、图像和线条。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在刺激人的两个半脑的同时,让人的思考、分析、记忆发挥出所有的灵感与潜能。可以说思维导图符合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使我们的观点自然地在图中表达出来。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不但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还增强了思维速度、广度、深度以及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生物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整个生物群体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生命结构层次角度有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从大大小小的群体到每个独特的个体,个体水平以下是组成个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简而言之,从细胞到生物圈,生命系统层层相依,有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每个系统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内部与系统本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和系统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系统由大、小系统组成,许多小系统组成了大系统,大系统又制约着小系统;生物体各器官系统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不能仅限于去掌握局部的知识点,而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把知识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思维导图就是把生物学知识构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系统,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比较与分析,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原理及规律,对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加工、整理和处理,把这些小的系统集成到一张张思维导图上,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层次的视觉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辅助教师进行教案准备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基本过程,进而取代传统的教案格式。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素材库,把每节课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资源汇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还可以时刻对其内容进行更新。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传统固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增强了教师的思维水平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图1是以光合作用这节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二)辅助教师进行新课讲授

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如图2所示的讲授新课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使用关键词加以链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既向学会传授了知识,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而且还使所教的知识更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辅助学生进行复习

在一个学习单元或整门学科课程的学习完成后,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把学习的成果以及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复习。学生可以把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画出来,并与之前所画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把以前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进而达到自我检测的作用,如图3。

在教和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有思维导图的参与,思维导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这种教学策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向教师学习及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掌握思维导图,进而把思维导图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工具。

篇7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3-02

高效课堂,就是教育教学效率能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可以说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改之后,生物学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量大,必修和选修的共同教学加之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高中生物课程在课改后进入了一种手忙脚乱的应对状态。

1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3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4.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4.1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4.2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通过实验丰富生物课堂

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物的基础就是实验,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完整的生物理论概念与正确的实验规律,实验是高效生物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让课堂保持一定活跃性、生命力。生物课堂尽量避免空洞的重复和强调、死记硬背,应该重视实验,还要将实验做好、做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因缺少一些实验器材、教学时间的短暂、为完成任务等一些原因,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课堂抽象的讲解实验来抓教学效果,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观察的机会,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思想才能突破教学界限。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前要反复研究实验、改善实验,或者通过找出捷径(替代性实验),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巧,让学生对生物规律、现象、概念都有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习。

6引导启发,科学总结。

篇8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网络选修课程

植物组织培养是借用无菌操作方法,培育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使其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最终长成完整再生植株的过程。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生物选修Ⅰ教材中也有专门的实验要求,这是生物学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相互渗透的一个知识点。但因该实验条件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普通实验室很难开展,因此很多学校没有条件开设这个实验。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尝试并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并以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形式面向部分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此类课程。

该课程在我校全体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颇见成效,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反思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建立完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以及教材的开发

由于该项实验的技术要求高,而我校专职教师缺乏相应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我们专程请来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为全体生物老师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讲座和培训。并对每位教师的实验操作进行了现场指导。

另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础》课程编写组全体老师也根据省专家的修改建议,经过全体生物教师的讨论、核对、实践、最终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修改,适当突出本课程技术层面的定位以及学分认定中对实验成败的评价。

实践阶段:课程的开设和实验技能的培训

植物组织培养选修课的开设。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准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有了完整的自编教材、教案、课件。我们也拍摄了该课程的视频录像,最终这门课程入选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而且已被评选为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

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一般的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和操作技术,也有较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教师授课中注重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藉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限制学生人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每组学生在实验前都经过教师的培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能独立使用组织培养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用具和药品;能配置各种培养基;能进行培养基装瓶、上盖;能进行无菌室、培养室的消毒灭菌;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熟练地进行培养基、器皿、用具的消毒灭菌,外植体的消毒灭菌;掌握了基本的无菌操作技术等。

实验过程中必须强调确保安全,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积极与教师交流,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在实验中都非常地认真,无论天气状况如何,都及时而准确地保证了实验材料适合的温度和光照,并且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配制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无菌接种等。教师根据实验进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再进一步深化实践,并整理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吸取经验,改进实验教学工作;再通过科学归纳和论证,不断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并且更进一步的基础上,准备开展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探究实验。在课外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室,开拓思维,进行一些相关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对组培苗形成过程的研究、植物激素在组培中的效果研究等。

反思阶段:加强培养实验教师,形成修定机制

首先,实验室在仪器的种类,数量方面尚有不足,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实验的需求;其次,由于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实验人员不足,没有专业素质过硬的实验教师,势必造成人员少,负担重的局面,同时,过重的工作负担对于教师备课以及科研任务的开展都会有影响,因此,植物组培实验室需要加强培养实验教师。协调好实验课程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的交叉和重复。

其次,资源有限,我校参与课程编写的多数老师是初次参与教材的编写活动,存在着编写经验不足及知识水平有限的问题,修改,课程的视频及电子教材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修改、完善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听取专家及选用本课程的学生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的开设,适应了新课程开发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拓展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领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生物教师深入钻研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崔彩荣 农村中小学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开展与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7:28-29.

[2]杨青青 中学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成功的核心要素概述[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1,9(36):39-41.

[3]贾晓梅等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11,3(24):131-1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