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0:20: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教学常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生;常规;教育
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光在其他课程上适用,在信息技术课上常规教育更为重要。通过这些年信息技术课教学,我总结了一下信息技术机房上课学生的常规教育:
每学期新生刚入学后,机房上机时,我会给学生安排自己的上机座位,中途没有其他特殊情况,直到毕业不容许调换位置,他和这台电脑一直捆绑在一起。座位固定下来后,避免了学生每次上机时抢位置,导致机房的拥堵,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每次进入机房后,学生都能有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再者就是学生上机座位固定下来后,减少了教师维修电脑的时间,电脑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坏损率大大降低,以前没有分配电脑的时候,一到上机课不是这台有问题,就是那台有问题。教师上一节课有一半时间在修理电脑,而且每到新学期开学学校就要换置一批键盘、鼠标、耳机等,损坏率最大的要数耳机了,能达到50%。但是通过我把上机位置固定后,这些情况很少再出现,有时一两个学期学校不必再添置电脑,为学校节省了一大笔经费。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必忙碌的维修电脑,而是把心思放在如何上好课上,学生也都养成了爱护电脑的好习惯。
学生在机房上完课后,要把自己的键盘、鼠标、耳机摆放有序整齐,把自己的凳子放到电脑桌下面。每学期第一节上机课我都会重新给学生强调下课后键盘、鼠标、耳机的摆放位置,并让学生集体进行操作。以后下课时我都会提醒他们,这样每节课上机的新同学进入到整洁明亮的机房,学习兴趣提高了,每个人的上机操作都变得规范有序了。还有一点就是凳子一定要摆放在电脑桌下面,预防学生上下课时因凳子零乱而发生意外情况。
上机教学我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每次机房上课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上机作业,做完作业还要提交到教师电脑上,只有提交完作业的学生才可以进行玩游戏、上网等其他操作,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都会明白,上机先完成作业,才能进行其他操作。要完成作业必须仔细听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要进行其他操作,学生又必须快速地完成作业。这样良性循环的练习,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书本上知识并加以训练,而不是想着上机就是让他们玩游戏。学生提交上来的作业我会及时检查,发现个别问题个别纠正,发现普遍性问题我会集体演示纠正。
关键词:整合点; 基本整合方法;信息技术
前言:
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思想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且阐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当今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有效整合,对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性质与作用的解读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任何技术, 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所引入的任何技术,都不能成为学科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论是技术,还是其他设备设施,都是通过有效支撑教与学的步骤来发挥作用的,它们的性质与作用就是教学工具。所谓教学工具,其性质与作用是明确的,就是支撑教与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手段。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是同等性质的教学工具,但其所起到的作用与常规教学手段是有区别的。
2.在学科教学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既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当中与常规教学手段是等同性质的教学工具,那么,如果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过程实施时,不存在质量和效率方而的问题或困难,又有何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而困难,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或能够提高质量和效率时,才有必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要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的教与学质量和效率,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教育教学当中常规教学手段在实施教学时所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困难,否则就没有任何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3.1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很多,如: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大整合论”中指出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信息技术要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一线老师和教研人员提出的是“小整合论”,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我们所讨论的也是这种“小整合论”。小管是基于哪种整合论,我们都发现目前的研究陷入了困境,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没有高层次的融合和主动适应,仍然是传统的辅助教学的观点,没有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整合的“效益”大打折扣,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一线老师开始呼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3.2有效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相结介”教学体系和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1]而是要重点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而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
具体地说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整合的三个特征,而且要强调各自的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且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有效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和谐,整合的对象和被整合的对象彼此适应这种和谐,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这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要回答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问题,应当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谈起。前而已经提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是与常规教学手段等同性质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过程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而存在问题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就必须找到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而存在问题的教学环节或步骤,且这些步骤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的。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卜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我们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而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办法。这里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整合点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内容方而的事情,另一个是过程方而的事情,它们是两种性质的事情。教学内容的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完成此类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整合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教学步骤或环节,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它的实施有困难或质量效率方而存在问题。原则上,整合点一定是教学难点实施步骤当中的某一步骤,但教学难点的实施步骤当中不一定就有整合点。
4.1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理想情况卜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卜,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2]比如说,在讲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诗句为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卜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大。”要想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词语运用的巧妙程度,就要让学生知道李白当年在游庐山时,是在什么情况卜写这四句诗的。假如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卜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这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
关于学习效率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以学生能够高效率接受的形态为主要信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设计学习内容有效的呈现形态,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效率。
4.2整合点的诊断
在完成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解决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解决或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能够解决且质量或效率高的话,该步骤就可能诊断为整合点。
4.3信息化环境的选择
信息技术手段有诸多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诸如可交互性、可计算性、可控制性、可图示性、实时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检索性、大容量性、可扩大性、可程序化、可模拟性、可仿真性、可智能性、可组合性等,因此,它在教学上能够从多方面发挥作用。它可以营造多种形态的教与学环境。在不同的信息化环境下,能够有效实施的教与学活动也不尽相同。[3]目前,比较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
在选择信息化教学环境时,我们必须清楚每种环境的功能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教与学活动也不尽相同。目前,比较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在选择信息化教学环境时,我们必须清楚每种环境的功能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钟永江.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07,10:74-77.
关键词:教学策略;新课改;有效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1.我国既然安排了信息技术课,就有它的作用,我国对它的教学也有相关的规定,2000年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2.第四次技术革命就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革命,这是从大处说。从小处说,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计算机正在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且不说机关单位都离不开计算机,超市、加油站、银行等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学好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好处。
由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起来。当然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也有责任让他们改变这个课的看法,把课教好。
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培训,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实现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教育理论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我们的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是一起的,我们要求电子备课室网络必须畅通、保证老师顺畅地上网学习。我们学习特级教师的课例、经验做法等,老师们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两年学校每期都派出教师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参加学习的老师总是满载而归,既收获了教学艺术和智慧,又收获了教育激情。学校及时组织他们进行汇报和上移植课,受训老师对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有了更深的领悟和理解,也起到了一人受培众人受益的效果。现在学校老师绝大部分都啃读了一本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教师读书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细实恒,确保教学高质量全面落实好教学常规,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每学期期初的工作计划中,学校就把“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全程管理,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实现有效教学”作为工作重点。
3.组织教学常规学习,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我校对教学常规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有迟到、早退,特别不允许放空课的现象,一开学,我对组内的老师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信息技术课虽然不是高考科目,但一样对学生来说是培训他们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学常规一定要做到,并做好。
4.加强检查,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察小组,不定期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的结果进行登记,和教师期末考核有直接关联。
三、开展了促进教师行为转化的教学研究,实现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践,感觉信息技术技术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广泛,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常规体育教学的影响。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上,不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教学,或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多或知之甚少。
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是,运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去从事身体练习。
2.课件严重不足。由于信息研究人员对体育学科课件的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不足。
课件。对研发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外,还需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信息技术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3.屏幕难显示。目前,教室已经配备了电子白板,但是常规的体育教学不可能天天在室内进行。大多数学校没有室内体育场所,用于教学的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用于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说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最佳运动动作”的全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授短跑的起跑动作时,播放一些重大比赛100m起跑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先对起跑的动作先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起跑动作的慢动作、分解动作详细学习起跑的各个细节,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正确动作方法,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学练效果要好很多,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动作。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丰富的情感是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基础,对于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常规的体育教学只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从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能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感知的对象。
例如:讲授教广播操时,通过图片、录像、录音等信息技术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可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在录像直观的情境中,了解广播操的完整动作,然后分解教学每节、每个动作,或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学做每个动作;整套体操教学完成后,再让学生观看完整录像,与录像中正确动作进行对比,纠正错误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就能准确、熟练地掌握。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时,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衔接动作时,因动作较复杂,可播放视频,让学生先对动作整体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分解动作,使学生看清整个动作衔接过程。这样,各细节动作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学生能很快掌握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之间的各种细节动作,这样使用学生掌握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体育室内课的教学效果
体育室内课是很不受学生欢迎的,但是如果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通过播放比赛的实况录像,讲解相关的体育知识、比赛规则,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水平,提高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从能看懂比赛到对该项目有兴趣,最终参与该项运动。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深入开展,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出台,更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提高到了深度融合的阶段。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应该怎样进行?评判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出基于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方法,讨论了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思路和应采取的方法
要搞清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问题,关键是要回答在学科教学中何时何处需要引入信息技术。搞清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性质与作用,才能回答在学科教学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如何引入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性质与作用的解读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任何技术,其目的只是为了有效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而不能成为学科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论是技术还是其他设备,都是通过有效支撑教与学的步骤来发挥作用的,它们的性质与作用就是教学工具。教学工具的性质与作用十分明确,就是支撑教与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手段。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是同等性质的教学工具,但其所起到的作用与常规教学手段是有区别的。
(二)在学科教学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既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当中与常规教学手段是等同性质的教学工具,那么,如果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过程实施时,不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又何必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困难,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或提高质量和效率时,才有必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要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的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教育教学当中常规教学手段在实施教学时所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困难。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
(1)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从教学目标中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定是从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目标与重难点的连贯性、整体性。
(2)对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重点、难点分别研究解决方法。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办法关键是要研究出合适的教学思路,即在教学条件下,突破每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步骤。各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指标水平基本能够反映出一节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水平。换句话说,一节课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点应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中诊断,而其他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步骤,即便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点的问题,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所起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3)在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确定之后,就可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要将本节课的所有教学目标通过合适的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来实现,应根据教学目标逐个安排教学步骤。在安排教学步骤时,凡是涉及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目标都要按照在教学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中所确定的方法安排教学步骤。
(4)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逐个步骤分析是否存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点。这些点的分析应主要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上,对于其他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是否分析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点,要根据这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
(5)对于诊断出来的每个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点,逐个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可能的支撑模式。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支撑的模式问题:一是从教学形式的有效实现方面,二是从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方面。前者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某种学习形式,比如:自主探究、相互评价、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后者指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内容,包括信息形态和内容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三、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思路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样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分析因果关系,然后决定是否做某事。本课时由Section A的1a、1b和1c组成,属于基本的语言内容部分。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这个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学习程序。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语言话题目标相对独立,但从复合句教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对第三单元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对照强化,而条件状语从句也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本单元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状语从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反应敏锐,活泼好动,乐于表现,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对学习有趣或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感兴趣,可塑性大,在意学习中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适时给予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学生尽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完全利用符号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较好的做法是尽可能将符号所表达的知识以生活实例的形态呈现出来。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过一定时间的英语学习,学生应能听懂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的对话和小故事;应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进行交流和发表简单的意见;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应能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也应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应掌握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和will的用法。
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
掌握单词consequence, jeans, let in;初步了解If you do, you'll…句型及其用法。
(二)语言技能
能用If you do, you'll…句型来简单分析事情的后果或影响。
(三)情感态度
通过运用If you do, you'll…句型谈论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计划是成功的开始”的意识。
(四)学习策略
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
(五)文化意识
了解西方国家的家长及长辈对孩子参加party活动的要求,并能分析利弊。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If you do, you'll…句型及其用法。
(二)解决方法
了解If you do, you'll…句型的关键是了解复合句,主句的动词形式是will+do,从句的动词为一般现在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跟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方式来突出重点;通过语言描绘或其他方式(如动画模拟、图片或视频等)营造出多种情景,让学生反复练习If you do, you'll…句型,并设计多种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等)通过多重感官来刺激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生间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或唱英文歌曲(歌曲if you are happy)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比如:Do you like to go to a party? Do you like to have a party in your house? Can we wear jeans to go to a party? 如果学生对party这个单词理解有困难,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或展示相关的图片。
(二)学习新知, 形成技能
1.新单词的学习
利用表演、实物或图片等呈现三个生词:consequence、jeans、let in,如果学生能够接受,可以利用双解词典给出英文释意。
2.新句型的学习
(1)If you do, you'll…句型的呈现
由图片导入新课,以师生问答形式引出目标语言。
(2)巩固运用
①基础练习
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课本上的Section A 1a和1b部分,并在组内讨论得出最终的答案。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公布自己的答案,其他小组成员提出质疑,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②朗读课文
跟读:以教师领读或播放录音(音视频资料或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跟读。
分角色朗读:学生之间分角色朗读或其他方式朗读(人机分角色朗读)。
齐读。
(3)提高练习
①头脑风暴
互相说出自己不同寻常的想法,看看其他同学的反应。其他同学的回答要以If you do, you'll…开头。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②定向交流
用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a lot of money? 这个话题来引导学生用目标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4)拓展运用
引导学生用If you (I)do, you(I)'ll…句型谈论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制定计划。
(三)能力拓展,文化提升
1.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关于西方国家对参加party的一些要求”,深入理解对话内容。得出结论:在西方,穿牛仔裤不允许参加party。
2.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在对待“男孩和女孩共同参加party”的问题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教师介绍:在美国大多数12岁到13岁的孩子就可以自由参加各类party。而在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许多父母不允许男孩和女孩共同参加party。这些父母认为孩子在足够大时再与异往比较好。让学生讨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此问题与西方国家有何不同,其利弊各是什么。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学过的句式:If you..., you'll...
(2)写下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制定计划,要用到If you (I)do, you(I)'ll…句型。
(3)预习新课。
(五)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点分析
[步骤\&内容\&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点诊断\&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信息化资源或软件\&激发
兴趣,
导入
新课\&1.唱英文歌曲
2.设疑激趣\&学生刚接触新的语言知识,对新知是否有兴趣对将来的学习影响很大。而常规教学手段在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手法单一。\&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动画\&学习
新知,
形成
技能\&1.新单词的学习(图文并茂)\&教师准备或书写大量的板书,让学生进行学习,这会导致效率低下。而学生面对教师漫长的书写过程,有可能感到单调乏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兴趣。\&利用PPT课件,方便高效地展示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同时通过各种功能可将刻板的文字信息生动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活跃了学习的气氛。\&PPT课件\&2.新句型的学习(分为句型呈现、巩固运用、提高练习、 拓展运用四个环节)。\&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常规手段难以实现有效、即时的任务布置的学生评价。\&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动画即时布置任务,有效组织课堂,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活跃了学习的气氛。\&动画\&能力
拓展,
文化
提升\&1.设置问题
2.分组讨论\&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利用常规手段教师难以实现有效、即时的任务布置、学生评价。\&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教学课件即时布置任务,有效组织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活跃了学习的气氛。\&PPT课件\&归纳
总结,
布置
作业\&1.总结
2.写作
3.预习\&常规手段基本可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永初.新课标高中必修教学设计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5.
[2] 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有效方法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体验快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的深入开展,作为渝东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也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中。乘着改革的翅膀,作为黔江区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实践者,我们提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真正做信息技术活动小主人。向着这个目标,我们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从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多渠道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我们的一些实践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必须从课堂常规管理入手。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是教师包办一切:计算机坏了,教师维修;教学日志,教师填……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践行者,我们打破了原来单纯由计算机教师管理的常规,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信息技术教室常规管理。
1.填写计算机教室使用日志
这项工作由每班的信息技术科代表负责,总体记录本班在本节信息技术课内师生的学习情况及机器设备的使用状况。
2.建立计算机档案
这项工作由每组组长负责,每节课学生离开计算机室前,组长要检查本小组机器设备,记载每台计算机每节课的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
3.做好系统维护和设备保养工作
这项工作由计算机教师带领“设备管理能手”小组成员完成。小组成员由小学五、六年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先由计算机教师进行必要的操作引导,再根据他们的特长分成几个操作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设备维护及保养工作。如,雨季和假期定时开机;上课时严控外来磁盘和光盘的使用;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和杀毒;重要文件和软件备份;简单的计算机硬件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及还原等。
吸纳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室管理,一方面减轻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让学生多渠道参与活动,在成果中体验快乐
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实现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目标,必须多渠道开展活动,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创造,从自己的学习成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1.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多渠道展示兴趣活动成果
(1)组建兴趣活动小组。根据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活动要求,结合学生的爱好特长,我校开设了电脑绘画、电脑漫画、电子报刊、电脑动画、小小摄影师等兴趣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的筛选,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我们还邀请学校领导参与,并根据他们的特长,聘请他们做不同兴趣活动小组的顾问。领导们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加增添了自信。
(2)多渠道展示活动成果。对于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成果,我们多渠道进行展示。(1)通过学校网站,不定期展示各小组开展兴趣活动的剪影及优秀作品;(2)在期末精心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成果展”,分为纸质作品展区和电子作品展区,邀请电视台、报社、区教委相关人员、兴趣活动小组成员的家长等人员参加展评活动,这样可以扩大信息技术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可以进一步获得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支持。
2.组织竞赛活动,家长见证成果
我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如“电脑制作竞赛”“绿色环保摄影作品展评”“‘打字高手’竞赛”等,给学生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也给家长搭建了解孩子的桥梁。如,在“‘打字高手’竞赛”中,在每个年级的最后决赛时,除了给学生评出一、二、三等奖外,我们还邀请参赛选手的家长参与,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家长平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家长亲眼见证孩子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进一步融洽了家长与孩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3.参与社会实践,拓展应用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无孔不入地渗到各个行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协助。现在,计算机的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的脑力劳动工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1 通过长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简单”化。他们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简单化”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感性、适应能力、驾驭能力、鉴别能力、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将收效显著;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不仅十分耗时,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2 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3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来源的差异;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传统学科教材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成的。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吻合”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传统学科中,一当教材定型后,教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硬件环境。
4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72-01
翻转课堂源于英文中的“Flipped Classroom”,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打破传统教学框架的基础上重新分配课堂上下时间,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外的时间提前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与学生真正的交流,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翻转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作如下报道: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5届初中三年级一班、二班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给予一班翻转教学模式;一班共50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1人;学生平均年龄为(14±0.36)岁;上学期信息技术平均成绩为(63.36±3.25)分。二班采用常规教学模式,二班共48人,男生26人,女生22人;学生平均年龄为(15±0.98)岁;上学期信息技术平均成绩为(64.95±3.78)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一定可比性。
2.教学方法
二班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采用常规教学模式,一班则开展翻转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2.1做好课前规划
2.1.1制作导学案: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认真、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提前制作下一阶段的导学案及PPT;其中,导学案可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及时间。
2.1.2教学视频的创建:教学视频创建之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仔细阅读教材的内容,明确掌握学生学习的目标,进而将教学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创建视频过程中,还应考虑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中,教学视频最好控制在8min以内。
2.1.3定期检查患者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对于个别学生,需指定个别辅导方案,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2.2课中翻转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翻转教学模式,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可在课堂中提出来,发挥群体力量,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2)拓展延伸;对于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延伸及拓展;(3)强加练习:教师应给小组分配任务,由小组在课中来合作完成,进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4)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5)学会总结和反思。
2.3课后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定期收集、整理学生作业,对于学生学习期间所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将不同类型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与学生分享。此外,教师还应将评价贯穿整个课堂,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2.3.1效果评定
计算2015年春季学期末两组信息技术成绩平均分;同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统计两班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后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感兴趣程度,具体包括:比较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三个方面。
2.3.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表示用(n/%)表示,P
二、结果
1.两组信息技术平均分比较
不同教学模式后,一班信息技术平均分为(83.69±2.68)分、二班信息技术平均分为(70.64±3.51)分,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两组感兴趣程度比较
不同教学模式后,一班学生比较感兴趣26例(52.00%)、感兴趣21例(42.00%)、不感兴趣3例(6.00%);二班学生比较感兴趣20例(44.67%)、感兴趣18例(37.50%)、不感兴趣10例(20.83%);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