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8篇

时间:2022-09-14 07:21: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调查报告评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

篇1

内容:1、结合本专业,专科写2000字,本科3000字的调查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

3、表格填写说明

(1)实践时间:2011.7.15——8.15

(2)实践课题即调查报告的题目“关于××的调查报告”

(3)报告内容:表内填写200——300字概括内容,报告附表后

(4)经实践单位填写意见,实践单位盖章后,指导教师批注指导意见,并评出成绩统一交回电大。

4、评分标准:优(90分以上)出勤情况好,态度积极,能力强,实践效果好。良(71—89)出勤情况比较好,态度比较积极,能力比较强,实践效果较好。及格(60——70)出勤情况一般,态度一般,能力一般,实践效果一般。不及格(60分以下)出勤情况不好,态度不积极,能力不强,实践效果不好。

5、社会调查和论文存在一张光盘上,正文存档一份。打印要求;纸张设置在A4纸上,标题三号楷体加粗,正文宋体四号 。

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 帮助学生选题,选题范围必须是结合本专业,题目大小适

中。

2、 禁止学生全篇下载网上论文,抄袭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3、 要求专科学员撰写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本科不少于

6000字。

4、 格式规范(具体按论文封皮要求)。

5、 学生交回论文必须是草稿、定稿、正本(有封面),有修

改的痕迹,并含光盘一张。

6、 教师批语审批表针对学员论文进行评价,封皮的评语对学

员写作过程评价。

7、 论文撰写时间:一稿2011.8.1——2011.8.30 二稿2011.9.1

篇2

如果其他学科的教师的困惑还算正常,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需要布置作业的想法,则让笔者不解。至于学生,已经到了作业交付的规定时间,完成的不到一半,问及原因,学生的回答是“忘记了”,或者索性说“政治作业不重要”。思想品德作业遭遇了师生一致的轻视与怠慢。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对生活,就必须延伸到课外。合理安排课后作业,是强化和巩固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深化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课外延伸的重要内容,作业设计理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作业设计也要及时作出调整与改变,即由以往的单一式转向多样式,由被动抵触式转向主动接受式,达成低效向高效的转变。鉴于思想品德课程包含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模块,特点不同,在作业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心理和道德部分的作业设计应以非纸笔为主,辅以纸笔作业;法律部分应采用纸笔作业与非纸笔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而国情部分则应以纸笔作业为主,辅以非纸笔作业。另外,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还倡导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非纸笔测试多元化的评价。

本文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例,从思想道德行为、基础知识内容、社会实践类三方面切入,谈谈笔者关于非纸笔测试作业社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一、行为养成类作业――让品德从书本走向人本

思想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化,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初中生思想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自尊自信、尊重他人、文明礼貌、注重仪表、勤俭节约、讲究卫生、不吸烟、不酗酒、不违纪上网等。鉴于思想品德行为是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笔者把思想道德行为列入思想品德课的作业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每日作业,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作为引导的依据。

例如,初中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笔者按照中学生守则的要求,从“注重仪表、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尊敬师长、遵守公德”五个维度设计了“记录表”来记录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先由学生自评、组评,笔者再在周评中给予等级和描述性评语。等级标准按A、B、C、D分四级,而描述性评语因人而异,但以鼓励为主。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一学期一总评。整个评语由学生、小组、教师三部分评语构成,过程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绝大部分评语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在其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观察给予评语,有点像班主任的“周记”。评价结果作为班级期末参加先进单位评比的依据。

事实证明,行为养成类作业能让思想品德养成从书本走向人本,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有效地达成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二、口头表达类作业――让品德从内容走向内化

笔者发现,对基础性学习内容,学生普遍存在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不良学习习惯。于是,笔者设计了口头表达类作业(表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类作业主要进行的是单元练习,每结束一单元教学,笔者就先让学生个人或分组出题,再交由笔者放入题库、整理答案。最后,学生抽签口试,由学生自己打分和教师面批组成口试成绩。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复习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拟每一单元的口试题,经过筛选,按不同题型、每十题为一组,构建了学生自拟的口试题题库;学生当场抽签,依序各从题库中抽取十题,每一小题10分,共100分;如果学生对测试结果不满意,允许进行二次口试,成绩以最高分记录。由于题库中的题目是学生自拟的,难易程度切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复习效果较好。经过单元口试的积累,题库越来越充实,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了最后的复习阶段,取得较为理想的复习效果。

口头表达类作业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且贴近学生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让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其效果在中下层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因能力的欠缺,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愿意做纸笔作业、不按时完成纸笔作业,而自拟口试题进行口试,大大减缓了这部分学生的过重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书本内容较好地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实践探究类作业――让品德从课内走向课外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包括交往沟通的能力、道德判断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将主题探究活动和小组项目作业相结合(表3),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包括问卷设置、调查分工、材具准备等,让小组围绕项目主题完成实践探究类作业――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例如,教学第八课“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以“如何拒绝学校周边不良诱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7位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两周内用双休日时间完成对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现状的调查,并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其危害性,提出“拒绝不良诱惑”的措施,以调查报告形式呈现调查结果。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认真地完成了社会调查和调查报告,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根据“计划制订、资料搜集、实践调查、撰写报告”四个方面的活动内容,学生逐一进行了项目评价,先组内自评,再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评价,综合评定各小组、每个人的表现。其中做得很好,无任何问题的为优秀;做得较好,但有一些不足的为良好;做得不太好,有明显缺点的为合格;做得较差或根本未完成的,为不合格。成绩是主要的,如某小组学生提出“开展拒绝不良诱惑监督月”“拒绝不良诱惑,从我做起”等活动建议,得到了学校的表扬。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v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 开放性 教学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以课堂为阵地”的封闭教学模式向“以社会为阵地”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那么,如何建构初中政治的开放性教学呢?

一、建构初中政治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加强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等课程改革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改变那些过于僵化的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2、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学习必须是开放的,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这些都必须在开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

3、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放性,是回归人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人文学科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人文学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人文学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人文学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人文学科强调主观感受。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回归人文学科的特点,也需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二、建构初中政治开放性教学的策略

1、开放的教学目标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同时目标还应向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开放,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使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2、开放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精练,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缚,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以把课时缩短,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3、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不必过多干预,除对活动设计适当地加以指点外,整个过程均要由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辩论会、报告会、模拟法庭、知识擂台,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展示个性才能。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他们举办时政演讲会、社会实践评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学到许多新知识,获得新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工厂采访真人真事,了解实际情况,当学生收集到一些材料后,教师可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支持他们写出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见解和不同意见,激发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篇5

一、参与的引领者

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如教学“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让同学独立构思活动内容,编排活动程序,布置活动会场。整场活动在我的指导和协助下,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的引导者

兰本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罩、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以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报刊,网络,图书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并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从书本走向社会。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并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评价的组织者

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在南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还应主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与鉴赏,具体可采用下列3种方法。(1)档案袋评价法。这种评价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之下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及时将语文活动中的表现记入档案袋,有利于学生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2)成绩评语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同伴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3)活动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以竞赛作为奖赏机制的反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参加语文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参与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快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篇6

摘 要:新课程实施之后,思想品德教育淡化教材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表明思想品德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教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多维互动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谭正桥,男,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多维互动教学是把系统论、信息论运用到教学中而形成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和课外延伸为平台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思想品德的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组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有效的、有实际意义的、易操作的多维互动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社会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合作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材多维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中提出:“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定的教学境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灵活的教学内容代替相对固定的教学,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如果我们沿着教材思路让学生逐一活动,因为涉及到肖像和姓名两大权利,就会显得内容庞杂,费时费力,学生注意力会难以持久;如果由教师自己给学生讲授肖像和姓名中有哪些权利和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则会陷于传统说教,枯燥乏味。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我们可以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把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课内的、课外的、零散的、不连贯的事例整合起来,利用教材的《牛顺改名的故事》,串在“牛顺”身上,创设情景,然后把这些情景交给学生,让学生参阅《牛顺改名的故事》,同桌讨论,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肖像和姓名中有哪些权利,并且感受到权利的重要性。

这样多维互动的教材处理体现了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内容融人中学生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情景的感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二、教学形式多维互动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要注重社会实践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ll)》明确提出,思想品德具有实践性,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养成。

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的篇首都有“主题探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组织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适应状况作自我调查与研究,让学生在亲身的调查活动中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尽快融人新的班集体,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教学形式仅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更具魅力。

二、教学方法多维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要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中所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方法不是单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法,它是一种崭新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有多种类型。思想品德教学中,以下的几种多维互动教学方法是比较成功,值得借鉴的。一是案例分析法,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些鲜活实例,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和世界观。二是调查研究法,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研究。三是辩论法,辩论法注重立足现实,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深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四是模拟法庭教学,《思想品德》有部分内容是法律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法律条文是抽象的枯燥的,然而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实在的,针对初中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可开设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当然以上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教师必须针对不同课程和不同学生,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中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电影中活生生的剧情,架设生活和教材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接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提高警惕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互助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并且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最后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手段多维互动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乏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声、光、影等立体化的感受,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优化组合声、光、音、像、图、动画、文字等最新信息资料,呈现教学所需“鲜活”情境。

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干世界装扮成了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评价的多维互动

评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必须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我们应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所提到的几种评价方式。包括第一,观察。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第二,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第三,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第四,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第五,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篇7

【关键词】引领;引导;点拨;开发;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10-01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五种角色:

1 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4 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篇8

关键词:课堂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53-02

思品课教学方法一向较为单一、古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们不敢想、不敢说,思品课堂成为说教课堂,这样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半点的兴趣。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在思品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堂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多层次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促进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大力开展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在学思想品德中,用思想品德中摸索思想品德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应用能力。新教材出现的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给略显死气的思想品德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纵观现在的教学,我们为了追求分数,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禁锢于课文中,沉溺于题海里学生根本没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大呼学习思想品德很痛苦,根本就没有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之花的美。我觉得,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对增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准备的充分性

进行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时刻记住,这是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课程,虽然不同于传统课程,但它依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是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的。我们进行实践活动课,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要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每次的实践活动从准备到成果展示,我建议以四周为一个阶段,四周刚好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长,在课文讲授前布置课题,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进行不定时的指导,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展示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活动有序进行。我曾组织学生准备《我就是一道风景》实践活动,因此,活动成果以编辑诗集的形式和幻灯片形式展现,同时让学生明确查找的范围,可搜寻性也较大,学生的自由发挥度也很广。引导,学生自然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其内容涉及了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时代感很强,这样就对思想品德实践课的课型有了更高的要求。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简便易行,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从而活动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例如《走上辩论台》和《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可以用辩论赛,演讲会的形式呈现;《乘着音乐的翅膀》就可以用音乐欣赏会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同学自己唱,自己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选择活动形式,但有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不能只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不能只追求活动课的热闹。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开展,是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发展。趣味性与实效性两者兼备,才能使学生既乐意参加,

四、课堂教学主人的可变性

这个特点是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延伸开来的,既然课堂模式发生变化,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那么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样会发生变化。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给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到: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最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会减弱。相反,开展综合实践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变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五、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思想品德教师不愿意,不乐意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种课型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课文分析课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教师只需要将文本解读通透就可以了。但是,综合实践课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能对综合实践课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固步自封,认为“师必定贤于弟子”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以及“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思想品德,运用思想品德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思想品德老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才能使学生折服,积极地参与思想品德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何乐而

不为呢?

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除了应当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更应具有一颗爱心。综合实践课讲求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已经逝去,我们不再高高在上,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从活动的准备阶段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无尽的支持和鼓励,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将以往的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化为多方面的评价。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多采用激励评语,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活动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课堂讨论、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黑板报设计、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去认知教材,感悟真理。如我在授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主题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观察等方法,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从学生、居民到工厂负责人,对他们是否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否落实保护环境的行动进行调查。最后指导他们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经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保护环境就是就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位公民都要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认知、理解到实践运用的过程,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