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05:45: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环保社团,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怀念青春的情绪正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被人们消费着,“70后”“80后”甚至“90后”是消费主体。他们依然年轻,他们不再青春,他们过早成熟,他们过早老去,这多少让人感叹青春易逝。
的确,在这个时代,很多年轻大学生谈论梦想,总是离不开读研、赚钱、考公务员,他们承载着家人的期望、社会的压力、个人的前途,他们话语间夹杂着不安、焦虑和迷茫,让这样的青春显得有些沉重。这是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的挑战,前所未有,正如这个时代所带给他们的机遇。
现实对梦想的挤压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成人化,迅速适应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否则,诗意的青春很容易被无情地抛弃。正因如此,拒绝逃避、坚守理想的青春才显得弥足珍贵,才是真正的正能量。这样的青春也许有对现实的悲观,但不消极,而是张扬着“改变世界、舍我其谁”的时代存在感,张扬着代表新未来的信心。他们知道,他们是托举中国梦的新力量。
就像那群在雾霾弥漫的空气里,听着大雾版《北京 北京》写环保活动策划的年轻大学生,他们痛恨环境每况愈下的现状,但还在谈论着未来的阳光、空气和水;他们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但还在继续坚持着改变的努力。这就是青春,用梦想对抗悲观,用行动期待未来。
在河南师范大学,记者见到了该校大学生环保协会的这群年轻大学生。
无法选择的青春,无可推卸的责任
“加入环保协会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在上大学之前,我对环保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但是,加入协会之后,我很快就意识到宣传环保理念、提升环保意识是我的一份责任。我们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亲身感受到我们周围环境越来越差而大家却熟视无睹的状态。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生活的时代,所以我们对改变这样的状态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去改变,还能指望谁去改变呢?”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大学生环保协会前任会长梁帅谈起在环保协会的日子总是显得很有激情。
确实,大学生环保协会是一个公益性的学生社团。能够在这个社团中坚持下来,每个会员都需要有一种责任感,需要付出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否则,很快就会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参加这样的社团,不像参加其他学生社团,不能带着提升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目的性,所能做的就是对一种理念的坚持,就是付出,成就感主要来自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担当。所以,在这样的社团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协会指导老师卢鑫说,学生们的坚持和努力总能让他感觉到青春的力量,“其实,他们很清楚,对于当前的环境污染,他们无力改变多少,所做的也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他们愿意从自己做起,做担当者,而不是逃避者,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他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觉得,这才是最宝贵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觉成长的重要舞台,也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是大学生成长的自我历练。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成立十几年来,每年都开展很多次环保活动,不但影响着会员们的成长,而且影响着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校园环保文化的建设。
“护树天使在行动”就是大学生环保协会每年都要开展的一项活动。当冬天来临时,协会会联合学校相关部门为校园树木做好过冬保护措施,从而使它们安全度过寒冬,让校园树木来年依然绿意盎然。结合这项活动,协会会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环保知识宣传,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环保不只是我们环保协会的事,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这项活动的连续开展,我们就是要激发更多人的环保热情。我们开展一次,大家有印象;我们开展两次,大家有了解;我们开展三次,大家有参与。大学时光有四年,每年一次的影响让很多没有加入环保协会的学生对这项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对环保多了一些关注。等他们走出校园,他们会把这种环保意识带进社会,为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升提供一点正能量。这就是我们坚持这项活动的逻辑,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大学生环保协会的王玮希望用未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每一项活动的价值。她觉得,认可活动的价值比参与活动本身更重要,没有价值认可的参与不会真正触及心灵,也很难影响未来的行动。
在这种逻辑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他们对功利主义的抗拒。环保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抱怨环境污染,但真正为改变而努力的人却寥寥无几,更多的人做了消极的视而不见者。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感染身边那些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的人,影响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在大学生环保协会的校内活动表上,还有“水果代贺卡”、“地球一小时”等诸多品牌活动。他们把每一次活动都当作宣传环保理念、提升校园环保文化的契机,精心组织活动,尽可能地让环保理念影响到更多的人。这些坚持也使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团之一。
走出去,是一个开阔的天地
物质化对理想主义的侵蚀让这一代大学生的青春显得无所适从。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一切都可以用来消费。而相比其他年龄的人群,年轻人所能拥有的,主要就是精神和理想。这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残酷。因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是,物质比精神更重要,现实比理想更有力。就像今年,大学毕业生遭遇“最难就业季”,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们的追梦之路必须铺在这样的现实上。
所以,大学生在适应现实的同时,对理想的坚守更是他们对这个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中所说的:“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这句话值得今天所有的大学生去思考。
坚守理想,适应社会,要求大学生积极平衡青春理想和当下生活的剧烈碰撞,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参与公共事务,实现人生价值,不逃避,不放弃。因此,今天的大学生不能做象牙塔里的“宅男宅女”,要走出去,用自己对梦想的坚守来影响脚下的土地。这也是大学生环保协会一直在做的。
在成立之初,该协会就积极走出校园,走进农村、社区、街道和环保志愿者一起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推动全社会的环保行动。他们与环保先锋田桂荣合作,在新乡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通过回收废旧电池、宣传废旧电池危害等提高了人们对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认识,影响很广,让更多的人有了科学处理废旧电池的意识、改变了以前随手丢弃废旧电池的习惯。
他们还与河南省环保实验室联合开展了“中原环保世纪行——保护母亲河”活动。协会成员分赴新乡、郑州、洛阳、信阳等地,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监测经过市区河流的水质情况。在暑假,协会会举办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2004年,他们就开展了“保卫黄河 爱心传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途经18个市、县,到几个沿黄城市及黄河岸边进行水质调查和环保宣传。通过活动,他们获取了黄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把环保的知识传输给活动地的群众,呼吁全社会关注黄河、善待黄河,提高人们的整体环保意识。他们还开展了“小学生环保教育”活动,走进农村小学,给小学生讲解环保和节约的常识,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环保和节约的习惯。
“相对整个社会来说,我们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算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开展活动时更强调走出去,校园外才是我们开展活动、进行宣传的广阔天地。当然,从开展活动的难度上来说,在校外比在校内要困难得多。在校外,我们进行的环保宣传等活动,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不关注,有时候让我们很困惑。但是,我们知道,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水平不高,我们才更应该走出去,并坚持下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件事、参与这件事。我们也会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活动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大家的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环保协会会长张亨博告诉记者,到校外开展活动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直是协会坚持的发展思路。他们不仅在新乡市开展环保活动,还联合其他河南高校的大学生环保协会一起推动河南环保事业的发展。甚至,他们也会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环保活动,到兰州、青岛等地开展活动,让省外的人们了解河南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他们的这些努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2006年,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被、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丰富他们的青春,就是丰富中国梦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中国少年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慨万千。实现中国梦,希望在于少年、在于青年。他们有责任担起中国未来的希望,而我们有责任给他们创造梦想的空间,让他们的青春有力量。丰富他们的青春,就是丰富中国梦。
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承载青的地方。这个以大学生为基本单元的微型社会,存在于并依托于大学校园,但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二课堂,其对学生的影响远超出校园范围。据了解,美国高校培养出众多的政界、商界、文艺界、科技界领军人物,其中大多数都曾是大学时期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如卡特、尼克松、克林顿、布什父子等都曾是学校社团活动的风云人物。这有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热衷于结社的缘故,更有大学生参加社团可以张扬梦想、燃烧激情、自由创新的原因。
在今日中国,这个大学生自己的舞台受到了太多方面的影响,让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大学生充满复杂的感情。“我们在参与协会活动的过程中确实受益很多,奉献了青春,提升了自我。但是,现在协会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显得困难重重,吸引力在下降。一方面,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不足,重视不足、经费不足、指导不足是我们普遍的感觉。一些我们精心策划的活动,想做却不能做、做不了,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非常大,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心情思考这些事情,参与协会活动的热情不高,有时只是在应付,所以协会活动缺乏创新、墨守成规,有些活动渐渐流于形式,使协会发展陷入不良循环。”大学生环保协会一位会员的话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
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并不只是大学生环保协会所面临的困惑,而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其实,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完善的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的制度、措施,反馈在实际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以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态度去看大学生社团这个第二课堂,在实际层面重视到什么程度。因为,大学生社团发展是指向未来的,没有立竿见影的办学效果和办学成绩,没有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等来得实际,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如何真实地看待大学生社团、在多大程度上重视与支持大学生社团显得比制度和措施本身更重要。”在采访中,一位大学教师如此表达了他对大学生社团发展困境的思考。
可喜的是,随着党和国家吹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号角,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高校把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放在了更加核心的位置,也更加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校刚刚举办了学生社团工作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王海旺在讲话中说,学校未来将在“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工作内涵”“健全导师队伍,强化活动指导”“注重分类引导,谋求高位突破”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社团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推动学校学生社团工作的跨越发展。这只是全国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的大学生社团发展环境值得期许。
有努力、有追求、有失落、有困惑,这是一个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道路,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代大学生正在经历的青春。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大学生放飞梦想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我们相信,不服输才是青春的本色,年轻大学生们会用他们积极的坚守和担当改变世界,带着中国的梦想飞翔。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周竟决定“挺身而出”,她写了第一封《致全校大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她呼吁同学改变不文明行为,为环境担起“年轻人应尽之责”。她在信中写道:“我们总在指责别人破坏环境,你可曾意识到,真正的责任在我们自己身上……”
周竟自费把信复印了1000份,在校园里,她边走边发,每发出一封她都希望拿到信的同学能够支持自己。她本以为,这封信会引起重视,不文明行为会减少。但是有一天,当她把刚捡到的垃圾扔进垃圾箱时,看到那封写满真诚的信被揉成一团静静地躺在里面。她没有就此选择放弃,而是发出了第二封信:“环保这两个字已经被我们念叨过无数次,心痛过无数次,可是飞鸟还是在消失,绿洲还是在枯萎,大海还是在沉沦……我要再一次提两个字——责任,人类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不会灭亡。我不会放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做这件事。”
随后几天,周竟得到了不同的回应,有支持有鼓励,许多人还加入到保护校园的行列,也有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但周竟的行为引发了在校大学生的思考,校报也将两封公开信全文刊出。在这样的背景下,xx年9月在朋友的鼓励和紧张筹备下,周竟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环保性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原野社。
原野社是一个以环保和爱心为宗旨的社团组织,目前它已发展成为环化学院乃至全校颇具知名度的大学生社团之一,这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本社团是一个公益性的学生社团组织,直接接受校团委社团联合会和环化学院团委的指导。社团的活动方针是传播环保知识和奉献爱心,以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以及帮助弱势群体。社团自始至终将以宣传环保知识和动员学生奉献爱心,推动社团自身发展,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并为环保事业和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社团自成立以来每年举办许多环保类和爱心类活动(例如爱心宿舍回收活动捐助贫困小学生和沙滩保卫活动维护秦皇岛山东堡海湾的环境),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在xx-xx年年度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东森校园发起的“全国高校社团”评选的活动中,燕山大学原野社荣获 “全国百佳社团” 荣誉称号。并于同年在燕山大学被评为“校优秀社团”。在XX-XX年度原野社在燕山大学荣获“特殊事迹奖”。在XX-XX年度秦皇岛海港区环保局授予原野社“环境友好使者”旗帜。同时,社团事迹被中国环境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秦皇岛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原野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原野社现设置秘书部、组织部、宣教部、外联部、宣传部、网络部六大部门。各部门按照本社团的章程,各司其职,使社团在内部建设、成员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 XX-XX年活动总结
1.环保讲座
2. 环保作品征集活动
3. 迎“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环境友好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
4. 白塔岭小学宣教活动
5. 迎国庆活动
6. 爱心宿舍回收
7. 沙滩保卫活动
环保讲座
4月25日下午,在海港区环保局的协助下,原野社邀请环境干部学院老师在东区大学生活动中心209面向燕大学生举办“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主题讲座。通过此次环保讲座,学生们了解到什么是绿色环保、认识到宣传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绿色环保,推动同学们从生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绿色环保。
环保作品征集活动
4月15-20日原野社面向全体燕大学生征集环保作品,4月23日环保作品在西区展览、25日东区展览,4月27日环保作品比赛颁奖典礼。活动得到广大同学的大力支持,在环保作品征集期间,我们不断收到大家交来的各种环保作品,如手工艺品、幻灯片、照片、漫画及dv短片等。此次活动调动了同学们的环保积极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认识到一些生活废品也可以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迎“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环境友好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
经过原野社主席团和外联部的不懈努力,在海港区环保局的协助下,5月15日原野社与白塔岭小学共同开展迎“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环境友好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聘请百名环保志愿者为“环境友好使者”,并向环保志愿者代表授旗,呼吁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共同为我区的环境建设出一份力量。
白塔岭小学宣教活动
在海港区环保局的协助下,6月26日上午,原野社成员在白塔岭小学对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小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回答志愿者提出的环保问题,并用画笔编织自己的绿色环保梦。那次宣教活动中,有一位小妹妹走到我身边跟我说,“大哥哥,我要向你们学习,保护地球妈妈。”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问题;大学生群体;环保责任认知1.前言
现阶段,人们享受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他们也在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以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概念为契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当下环境教育的问题。众所周知,环境治理的关键和难点之一,就是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责任认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下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是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理应成为绿色消费的楷模、环保的先锋[1]。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现阶段许多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环保知识缺乏,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
2.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
一直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一方面,“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的呼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3%左右,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将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有责任顺应时代的呼声,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而当前情况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欠缺、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2]。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也有以下三点:首先,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乃至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环保观念;其次,由于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未接受过专门有效的环保训练,大学生环保教育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再次,大学生的环保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力远远不够。
3.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根据笔者对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的调查走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3.1善用媒体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利用手机、电脑、阅览室等途径来获取课外知识是许多大学生不二选择,并且媒体一直是对他们进行号召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但目前我们社会媒体的绿色报道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一是有关媒体有必要效仿《南方周末》,通过每期推出的“绿色”刊面等一些固定版面和节目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二是媒体有意识对学生减少某些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以奢侈浪费和资源消耗为主题的话题,避免他们一方面喊着“环保”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浪费行为。
3.2 善用课堂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如果高校能够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现在高校教育中,除了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的学生,能够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很少。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来普及环保是很有必要的:一是高校可适当把环保列为必修的课程,规定学分、配备师资力量,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在高校中普及开来,让“环保进课堂”落到实处;二是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环保课程列入教育计划,制定措施,增加投入,加强监督反馈;三是教师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善于发现和结合,把环保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到各类教学中。总之,环保教育进课堂,可作为高校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最主要的途径。
3.3善用社团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里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且一些环保社团正在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组织,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活动来推动环保事业。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认知[2]。首先,可对这些环保社团进行较为专业化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成长期遭遇枯萎;其次,鼓励环保社团利用自己小、巧、智、精等特点展开操作性强、容易成功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建立环保网站、开通环保微博,在校园里组织绿植领养等活动;另外,要特别加强高校环保社团与民间环保社团的沟通,学习,与交流,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3.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环保队伍建设还体现在志愿者组织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80后,90后志愿者们的笑容,“利他、自愿、不为报酬”的志愿者逐渐成为了一流行的团体,而在全国8000万的环保志愿者中,青年大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要加快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的步伐。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因势引导地加强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们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大学生们热情投入,具体可借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一定的回报作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成类似的奖励机制。
4.结语
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尤为重要。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环保教育策略,能为培养大学生成为我国甚至全人类环保事业的中间和骨干力量建言献策。(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必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是随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院系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尽管学生社团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但社团对聘请指导老师以及指导老师是否专业、负责等又将是以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将直接影响到社团的专业发展深度以及行业适应度。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与指导老师的关联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绝大多数都希望可以利用有限的三年时间和相对有限的空间来提升自己,以使其成员毕业后较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其自发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影响,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由老师来进行一定指导和引导,让其发展更健康、更具持续性。
指导老师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两类,专业指导老师一般来自各个系部的不同专业,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对专业及行业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采取较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对于学院的某些社团来说,他们的加入将是社团发展的强力推进器。比如旅游协会、酒店协会、电子协会、法律协会等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使社团成员更加了解专业,而且可以让社团的发展不断壮大。
非专业指导老师一般来自辅导员岗位和对社团发展感兴趣的非相关专业的老师,他们大多有一定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某些老师尽管只是爱好,但也有较好的社会实践经验或生活经验,对社团的发展给予较大的关注。如摄影协会、音乐协会等的指导老师,由于聘请非常专业的指导老师成本较高且难度较大,所以指导老师是由对摄影艺术和音乐非常感兴趣且愿意担任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或非相关专业的老师构成。
社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对社团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团的发展需要的指导老师应当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专业性、管理技能,同时熟悉或喜欢该社团,这也充分说明了指导老师与社团发展的较强关联性。
二、聘请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院校系部学生对专业实践活动的需求迫切性,因此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之外,更多的大学生社团便迅猛发展,比如爱心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等,它们不仅给自己创造了品牌和形象,同时给院校其他社团树立了榜样。然而这些社团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是聘请了相关老师来进行指导,才得以让社团正常健康地发展。
1、有方向、有目的。高职院校社团的成立虽然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加入,但社团的命名和活动内容等都离不开相关的专业,对于处于学生时代的社团成员来说,毕竟他们还没有和相关企业、行业接触过,因此在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盲目,而指导老师则会将社团发展变得有方向、有目的。比如环保协会,指导老师可以是环保专业教师,也可以是环保爱好者和执行者,他们将给社员建立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以社员的真正行动来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大学生。而社团的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的就是不断培养社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社员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提高社员的环保执行力,扩大环保行动的影响力。
2、外部资源利用空间大。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理论教育,具有一定的行业或企业实践经历,并且还有部分老师一直都和某些企业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较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开发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来说,这些社会资源显得非常珍贵和难得,但指导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很好的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爱心志愿者协会”是一个品牌协会,它发展迅猛且有很好的社会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指导老师的校外资源多,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民政部门和社区等途径为社员联系考察、见习单位(企业),以让外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专业性强、更好地体现职业特点。高职院校社团的最大特点是其职业性。职业性通过系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来体现,也通过聘请的指导老师来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性更强。指导老师能够较好地根据企业行业的市场需求特点给社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实践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社员的专业性。如文秘协会、法律协会、电子协会等都是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得以顺利健康发展,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社员的职业性特点。
4、社团成员可以进行阶段性培训。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成员一般都是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经验、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了不同的剩余时间,指导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来进行培训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使社员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大三的学生一般要外出实习,所以对相关负责人必须进行换届,而这些正好是指导老师需要关注而且能够进行阶段性培训的一个真正原因。
三、社团可持续发展聘请指导老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下,呈现迅猛多极化发展,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社会资源等的原因,社团聘请指导老师便成为了一种必然。
1、社团专业发展的必要
高职社团大多是在专业发展基础上,学生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利用学校相关的设备资源自发成立的,因此更多体现的是专业的特点。而社团的专业发展深度需要的不仅仅是社员的一种执著、关注,更重要的是指导老师的直接引导和指导。如旅游协会,指导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社员的知识能力等特点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利用有效的时间带领社员进行旅游实践活动,让社员做旅游者、定点讲解员、计调、导游等实习角色,以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2、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高职社团大多是利用学校的有效设备和资源,结合一定的专业社会资源,依据人才市场需求的条件,通过社团每一位成员的积极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它不仅对专业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能给部分学员更多的课堂外的专业实践和发展,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接触和了解行业和社会,提升相关能力。而这些专业社会活动都是由指导老师直接联系参与或者指导参与的,因此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聘请指导老师成为了一种必然。指导老师成为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时间相对稳长,而大多数社员在社团的时间不超过3年,且交接频繁。
3、社团技能培训的必要
高职社团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产物,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团数量,社团人数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逐步成为校园的“第二基层组织”。而对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高职院校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必须承担德育和技能的教育责任。目前,学生社团一般分专业类、体育类、公益类和综艺类,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带领或者联系社团参与社会专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对社员的技能培训,完成学生阶段的技能培训目标和任务,如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因此社团技能培训使得社团发展聘请指导老师成为了一种必然。
四、社团可持续发展聘请指导老师的一些难处和问题
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社团组织的良性发展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满足了高职学生的成才和发展需要,使学生社团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尽管社团的发展趋势和状态良好,对于聘请指导老师,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还一些难处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指导老师的时间和相关费用方面是难处的一个重要体现。虽然指导老师大多是专业的,但他们由于居住校外或其他原因,对社团发展投入过多时间可能性较小,另外指导培训和参与社会专业活动时的相关报酬,也有一定的难处,大多数指导老师是需要社团聘请后,通过学生管理处登记备案,他们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给予适当的报酬也能对指导老师的责任感表示认同和鼓励,使其更好地服务社团,然而这笔费用对社团来说是具有较大的难度的,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少部分老师愿意免费对社团进行指导,如湖南科技职院的摄影协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爱心俱乐部都是因为指导教师的兴趣爱好和自愿加入而成为较为知名的社团,不过这种模式指导老师受约束程度较小,责任心相对较弱。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环保;培育
2015年的冬天,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雾霾连天,北京甚至在12月8日了首次空气质量红色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中不少城市的PM2.5超标上百倍以上。2015年12月12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196个《公约》缔约方国家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制定了1.5℃的减排愿景。世界各国第一次承诺共同控制碳排放,以增强地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见,低碳环保思维、低碳行为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更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
1 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内涵及意义
1.1 低碳环保意识内涵
低碳环保意识具有丰富内涵,它包含生态平衡理念、可持续发展及平等观念、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和创新发展理念等多重含义。所谓低碳,就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量、低消耗进行正常甚至高效的生产,提倡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厉行节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是一种新的行为习惯。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时尚的生活方式,不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它通过个体的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总体碳排放的控制,以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培育低碳环保意识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我国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据报道,中国将在2016年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而做为教育主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1.2 培育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重要意义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素养的合格高校毕业生,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低碳环保意识培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人类生存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产生存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党的十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理念,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给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低碳环保思念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
1.3 高等学校要注重培育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合格大学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久健康发展,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到工厂、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人才,只有全社会都积极主动地倡导和践行低碳行为,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才会畅通,才会卓有成效。
2 培育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应积极主动全面地培育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以适应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需要。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的培育,应该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整个过程。
2.1 利用媒体平台宣传
学校建立低碳环保教育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充分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宣传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会议精神和思想,不断加大低碳环保教育宣传力度。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媒体,在学生微信、QQ等多种自媒体交流中,宣传低碳知识,相互促进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形成。
2.2 优化低碳育人环境
教育育人,首先要做到环境育人。而低碳意识的培育更需要一个低碳的环境,这对学生的低碳行为是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校园绿化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环保的因素,如学校的所有建筑物都建设成为具有绿色环保标志,实质性地在用电、用水方面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校园照明路灯尽量多地使用太阳能灯具,教室走廊、图书馆张贴低碳环保的宣传画,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处处能感受到低碳行为的重要,节约水电的必要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加深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未来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好思想准备。
2.3 开展各种低碳活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要做好低碳环保思想意识的渗透,可以“春雨润物细无声”,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低碳环保教育活动来实现低碳环保意识入眼、入耳、入心。如组织开展系列低碳环保知识讲座、大学生低碳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低碳环保主题征文比赛,让全体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环保,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低碳环保行为。组织全校学生低碳环保知识竞赛,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低碳环保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评选低碳环保校园之星活动。
2.4 低碳环保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永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意识的培育,更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学校在开学初备听评审过程中,教学管理机构、学生管理部门要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提出关于低碳环保教育方面的明确要求,在教学中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礼、学会生活、学会交际;并进一步做到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必须渗透低碳环保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2.5 成立低碳环保社团
指导学生成立低碳环保社团,有计划有目的的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环保行为。大学生社团成员具有爱心,对环保具有高度热情,并且分布在各专业和班级中,他们的低碳的言行,对其他学生能起到很好地示范作用,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环保行为进班级、进宿舍、进餐厅。低碳环保志愿者和低碳环保社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了低碳环保行为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杜悦英.气候谈判的巴黎新局[J].中国发展观察,2015(12):5-6.
[2]北京中工干教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节能减排工作・低碳环保生活[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36-138.
有学者将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其中,专业的教育,重点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具体来讲,教育与实践辐射的对象涵盖三个层次,即同辈群体、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大学生同辈群体因相互之间地位的平等、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原有知识结构的积累等,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强,易于组织动员,但也要求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社会公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多元,生态文明教育较难开展与实施,但也因此更加考验环保社团的实践性和持续性。这些既是着力的重要平台,又充满着诸多挑战。高校环保社团如能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行列,则能形成“滚雪球效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方向
(一)集约性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集体行动和集约效应。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校环保社团多是突出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乃至对外联合较少,以致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近两年来,区域性和流域性环保组织联盟渐成气候,手挽手投身生态建设。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高校环保社团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应主动寻求与地区专业化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合作。一方面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工作提升;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联合呼吁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地区影响力,利于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专业性
高校环保社团的发起与运作,普遍都是凭着大学生的一腔热情,较少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骨干成员,且多数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常常导致环保实践活动中避重就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因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等往往难以使人信服。事实上,高校环保社团可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例如: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理工类专业,定期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加以指导;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专业生态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便捷且体现主体性,但这对环保社团骨干收集、甄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网络沟通的即时性也大大方便了高校环保社团从民间环保NGO那里得到专业的指导。
(三)社会性
高校环保社团最终要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突显社会价值。首先,社会性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上。如在一些大型生态环保项目中,高校环保社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固有优势,在其中承担某一部分或环节的工作;还可以建立青年与地方人大、政协代表的定期联系机制,递送社团所做的生态调研报告,找到合理的呼吁表达途径,同时为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争取支持。其次,新媒体时代手机终端的普及应用,为高校环保社团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社团自身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运营上下功夫,传播生态科普知识,准确解读环保热点,定期开展微直播、微话题等,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持续实践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能力。因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者,高校环保社团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身教言传,持续开展生态环保实践行动,才能最终带动社团公众的自觉参与。持续实践尤其应注意坚持两方面的行动。首先,率先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分类处理垃圾、收旧利废、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减少塑料使用等。其次,在持续实践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高校环保社团十分重视借助地球日、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虽也能取得一定社会效应,但难免有些形式化,反而淡化了日常环保实践的感染力量。而被认为无技术含量的清洁环境类项目其实是最好的日常生态环保宣传,只有持续坚持实践,才能于无声处动人。
三、高校环保社团的项目化运作
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高校环保社团提供了努力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自身组织建设做起。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架构大体相似,会长为第一负责人,下设秘书处、财务部、宣传部、项目部、外联部等部门,组织分工与管理难以满足会员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期待与兴趣,组织目标随负责人的换届呈现不稳定性,社团缺乏有效传承。基于现状,尝试探索社团的项目化运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项目化运作“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而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运作”,使社团的工作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环保实践,为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进一步开阔了思路。
(一)项目化运作丰富工作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然而,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工作内容却较局限,未能突破单一的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等工作形式,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究其原因,高校环保社团现有组织架构很难充分激发会员的创造力,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导致活动缺乏新意。而围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主题,鼓励会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发特色项目,则能打开工作思路。例如:围绕生态文明宣教开展绿色公益讲堂、组织青少年绿色环教、定期发起绿色微话题;围绕践行低碳生活开展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出行;围绕爱绿护绿开展绿植领养、倡导公益植树;围绕清洁环境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推动政府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等。单个项目因专门团队的负责能够推动进一步深化开展,而对于整个社团则因实施项目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项目化运作保障社团传承
高校环保社团的传承容易受负责人个人特质的影响,新任负责人尚未很好地领会社团的宗旨与特色,就急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坚持的品牌。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社团注重了组织机构的传承,而非内在精神与品牌特色的传承。项目化运作能有效避免这种“因人而异”带来的社团断层发展问题。高校环保社团在探索项目化发展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可为领域,主动寻求专业的指导,可逐步沉淀社团发展的品牌项目。如北京大学的“林歌”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星星之火,‘纸’有行动”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乐活LOHAS”项目等。社团若能在组织传承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传承,以项目为主体选任新的社团骨干,因事任人,则可有效促进社团品牌项目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社团精神的有序传承。
(三)项目化运作稳定人员队伍
“会员流失率高”是高校环保社团普遍遭遇的尴尬。一年级新生刚加入社团时有较高的热情,也希望在参与生态环保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对社团活动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实际情况与自我期待差距较大,社团活动中也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到最后选择离开。部门设置未能很好地与生态环保工作有效结合是重要的原因。而项目化运作更多地体现了“事业留人”的理念。会员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的品牌项目,参与到相应的团队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愿意留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也为项目的深化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目标的双赢。
(四)项目化运作争取经费支持
关键词 校本活动品牌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 可持续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目前已经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在公益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服务、扶贫开发、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普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活动普及面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欠缺、组织机构缺乏创新能力、志愿者能力不足等,亟需走出低水平发展的困境。
1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困境
1.1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意识薄弱,缺乏持久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和动机不相一致。志愿者本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服务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据笔者在高校的多年观察和了解,多数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体的初衷只是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且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入社团的组织管理机构得到较好的锻炼。一些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团干疲于应付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活动过分追求社会效益,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贯彻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普通社团会员参加活动的次数较少,且得到锻炼的意义不大,无法满足会员的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久而久之就会对社团失去兴趣,使社团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乐于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但疏于审视自己,且对自己的个人素质并不在意,如在校园内乱扔垃圾,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现象可谓是普遍存在。大学生志愿者并没有在这些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这些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团体存在沽名钓誉的倾向,而不是从心理上真正去践行志愿者协会的宗旨和精神。
1.2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管理官僚制化明显,管理团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高校社团组织机构健全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社团管理的官僚制化则会严重阻碍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社团的官僚制化倾向主要指我国高校社团控制、组织、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具有官僚制的某些特征,即是由制度、规则等明确规定并通过层级制来协调的专门化的权限和行动。强调非人格化的特殊品格以及服从于理智上可加分析的规则,组织成员依照这些规则,以一种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精神行事,保持公平、情感中立的态度。”①目前,多数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组织机构庞杂,层级分明,人员众多,机构设置臃肿,且管理干部官僚习气重,理事会会议程式化严重,民主化欠缺,会员发表意见和被采纳的机会少,难以做到以人为本,无法树立起作为“爱心家园”中枢的威信。
因此,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意识薄弱,管理机构缺乏民主,致使社团内部缺乏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开拓校本志愿品牌,引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可持续发展
2.1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应为社团全体成员提供发展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社团根据现有资源和未来发展的的方向进行分析、切磋和交流,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在为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依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增强本社团的综合实力以及影响力。”②学校是社团成员的家园,对社团成员而言,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社团成员之间达成活动的共同愿景。每个大学生志愿者都希望自己的“家”和谐美丽,只要是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活动,都能够获得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一旦有了一定的成效,必然会带来成就感和大学生更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为社团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2.2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利于使社团成员从兴趣参与转化为主动的公民参与,为自我的成长和社团的持久发展获得内在的驱动力
志愿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生活品质,更是公民精神的体现。在参与校园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将对活动的新鲜感和兴趣,逐渐地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校园各方面的建设中,在充分施展自己才能,获得成就感的同时,逐渐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最终获得自我的发展,与社团的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2.3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利于破除社团管理的官僚作风,走向民主化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意识,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体现。品牌活动具有知名度高、影响力强、人员参与广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校园志愿品牌活动,不是单靠几个管理干部的几次商议就能攻克和完成的,需要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意见和建议,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民主协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管理走向民主化,以便找到最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和社团自身发展的契合点。
3 校本志愿活动实施的联动机制——以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为例
校本志愿活动,可根据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宗旨和多数社团成员关注的校园问题选取,使之能够为校园新风尚的兴起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里以塑造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为例,来构建实施校本志愿品牌活动的联动机制。
3.1 学校团委主办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形成联动
囿于当前学校管理的行政层级关系,活动应由校团委主办,授权青年志愿者团体承办的形式进行。学校党委宣传部给予宣传上的支持,如宣传场地、宣传媒介等使用上的优先权;学生管理部门在相关规章制度方面,给予协调;学校后勤在活动设施等方面给予帮助等,形成党委领导,团委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的管理格局。
3.2 青年志愿者团体承办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社团内外形成联动
(1)团队招募与策划——社团内部与外部的互动。这项活动涉及面广,需要人员多,花费时间长,任务艰巨,所以必须做好策划。策划团队的组成人员,可以从管理干部中挑选,也可以从全体会员中遴选,或者从全校范围招募,将对这项活动真正感兴趣、愿意奉献时间和智慧,富有爱心,有毅力坚持下去的志愿者招募到策划团队中。社团内外的成员通过思想的激烈碰撞,制定出符合社团实际和学校实际的活动策划方案,把活动分工、制度和激励措施等考虑周详,确保后面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2)志愿活动的执行——各方人员为了共同愿景而努力。品牌活动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激情、智慧和信念。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严密分工。将社团成员分为多个活动项目小组,基本上以社团成员所在院系(班级)为小组分工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院(系)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 建立校、院(系)等多级活动小组架构,实行学生社团挂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社团成员跨专业组合,以充分交流意见和了解情况。各个项目小组受社团策划组的统筹指挥。二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布告栏、横幅、海报、校内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其活动特色及活动意义,全面动员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不良行为的局面。三要严格执行。各个活动执行小组与所在班级的干部联合,约定制度,在上课阶段密切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制止其不良习惯。一旦有不良行为的发生,则接受青年志愿者团体和班级的处罚。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则可以组织环保方面的专题片、报告、环保时装展等来供广大学生观看。如果发生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与项目策划组及时沟通,必要时请校级管理部门来帮助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精神;班级;社团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任何工作只依靠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可或缺。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的重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适应工作,很大决定因素在于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锻炼。大学生走出校门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和他处于的团队一起协同工作,如果在大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个人独立特行,缺乏集体归属感,那么就终将被社会淘汰。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最稳固的载体是班级。高校按照专业划分班级,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以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现在高等教育下班级的概念逐渐在被淡化。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生会、团工委和各种社团中,这样班集体中组织成员的沟通时间就减少了。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班级中同学接触的机会都在减少,班集体的概念也就被淡化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大学生都已成年,有自己的个性和考虑问题的方式,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又都来自不同的出生地,成长背景不同,在价值观、兴趣爱好、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以及高校宿舍文化容易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基本的沟通协调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
高校的校园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团活动流行。学生社团是具有共同爱好、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并得到校团委批准成立的学生群体组织,是大学生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平台。社团和班级有很多共同点,它们的组织成员都是学生,相关活动都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开展的,等等。社团属于非正式组织,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同时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讲究的是自律。从团队凝聚力或者说集体的归属感这个层面上分析,班级是客观从属的群体,班级的所属群体性质不因其成员对班级的实际贡献大小而改变,也不因他人的期望和评价而改变,任何一个成员均归属其中。而社团是一种参照群体,个人期望归属于其中的群体,成员的加入与退出处于自愿,并把群体目标视为个人目标,成员从内心自觉地归属该群体。很明显,社团的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强于班级。
四、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的途径探索
鉴于班级和社团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高校传统的班级概念中的大学生合作精神严重缺失。在这种环境下,将大学校园中社团管理理念应用到班级建设中,即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强化班级凝聚力,有效促进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本文以一个教学班级为试点,成立班级层面的社团组织,也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申请社团,该班既是按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的学校正式组织,又是在团委注册了以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绿色方舟”社团,有常规的班干部设置,也有较为完善的社团制度。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由辅导员传达学校各种通知和活动安排给班委,班委再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班上同学,主要由班委组织各种班级活动,这种模式下班委之外的学生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任务执行者,长此以往,同学们认为班级活动只是学校分配的任务,班级活动质量差效率低,缺乏班级凝聚力。在团日活动中,每次都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由班上不同的同学负责。这样普通学生在不同的团日活动中有时是活动策划和组织者,有时是参与者,但是大家都知道下次到自己组织时也需要其他同学的支持,能够极大的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五、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试点班级成立的“绿色方舟”社团,是一个环保公益组织,这也是班级成员的共同信念-厉行节约、环保节能,在这个共同的信念引导下,该班级社团在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举办了各种活动,比如废旧物品回收和展示、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并且活动的受众面扩大到了校园,更加激发了班级成员的参与热忱。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社团,全班同学形成了共同可以寄托的信念,有了能够反映本班灵魂的活动导向,这样班级的凝聚力无形中就得到了提升。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发展,该试点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全校歌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同时连续两学年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最重要的是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合作精神的养成。
六、结语
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调动班上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合作,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的途径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通过试点,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在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下,每一位同学既是班级成员,也是社团成员;既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大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养成了团结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