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管理学实践论文8篇

时间:2022-06-17 15:40: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学实践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学实践论文

篇1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另外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校实践教学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阻碍了高职教学的发展。基于目前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普遍的问题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应所配置的指导教师也不足;实践对象与方式也比较落后,实践环境与工作的真实环境存在太大的差异;整个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坚持实践联系理论的原则,实践教学过程中管理质量也不达标;很多专业在虽然具备了实践的条件,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规划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走马观花的形式频频出现等等,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升,更加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还相对缺乏,而是由教务处下的实训科或实验中心、设备资产管理处等之类的机构兼管实践教学。而这些机构由于不是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或,一是工作重心未能完全放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二是与校内各院系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很容易出现交叉或缺位,这就造成了设备利用效率不高以及对实践教学未能做到很好地监督。无法完成教学总任务50%以上的实践教学。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而且逐步在这方面落实,积极增设相关的实践设备与实践场地。虽然具备了相关的意识,但是一定时期以内仍然存在实践资源短缺的情况,这也是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个情况,要坚持科学管理,才能将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一、基于“工学结合”,努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一定夜色的课程教学体系,要坚持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对课程进行创新、改善以及倾向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设计等等。让学生进入实地环境进行学习与实习,逐步去发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自己能解决问题。学校与企业配合,深入研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通常我们划分为:针对基本训练的阶段,加强专项技能的训练,进入岗位实习阶段,最终才是毕业实习的阶段。这类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急不躁、层层递进,逐渐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是为了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应用,这样能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另外,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也必不可少,对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与监控,才能政治的掌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保障教学质量,对评价结果进有效分析,融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逐步改善教学细节,提升教学质量。

二、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实践环节

1.努力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增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逐步构建较为完整并且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整个建立过程应该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从而全方位进行开展。教学管理制度要重视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的健全,将部分权利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要让每一个单位在教学管理上明确责任、义务与权利,将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导向性、服务性与智囊性逐步加强,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实力,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更加稳定、更加高效、更加灵活地开展。只有让学校教务处、实验场地与设备管理部门、基层教学单位等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学生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联系的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从而才能合理地、正确地、有效地、规范地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整理、分析等等。加强实践教学的日常检查,编制定期检查的制度与合理有效的信息反馈只对,将检查结果及时地汇报给相关教学单位,促进实践教学进行改善。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实施了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不高,针对研究型高端人才进行培养的效果没有太大的优势,而且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实践技能。基于这些情况,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善,培养符合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

三、增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高等院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校企合作最大的特点是让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最终要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而与之相比较,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校企合作的理念是符合新时展的,更是科学、实用的,更是推动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应用。合作办学的模式,不仅能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而且还能积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经验。

高职院校与企业具有相同目标与要求,从高职院校来讲,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巧有效手段,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企业来将,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直接上岗,减少了中间不必须要的环节,缩减了岗位适应实践与培训成本;从学生来讲,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施展与进步,才能进一步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行业与工作环境,毕业后才能顺利找到工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力求达到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双方经过沟通后明确共同的培养目标,经过协商后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共同审核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具备了理论与实践、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素质。另外,以此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主动开放,善于借助外在力量来开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协商后,建立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针对实践性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相关成绩的评估不太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考核所涉及的内容、方法以及形势,制约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若要保障质量,需要将试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切实理顺,努力构建一套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机制,并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改善,要明确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中的作用与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标准。

1.构建量化考核的标准。实践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特征,它与理论教学评价不一样,它需要关注每一个实践细节,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考核。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发展方面起步算是比较晚的,因此,在考核方面缺乏的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容易受到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下来成绩就会呈现出一种主观的正态分布,或者是过于关注比较“爬尖”的学生等等。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就意味着评价失去应有的意义,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息,更有阻于实践教学的发展。因此,量化考核标准的建立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必然确实,将考核标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量化的考核标准能够较好地度量实践教学效果实现的程度,而且容易获得操作性比较高的考核内容。另外,量化考核标准需要注重全面、综合,从而更加详细的反映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将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出来。对于构建实践教学量化考核标准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集所有教师的力量来制定适合各个学科的量化考核标准,并不断的进行完善。

2.重视过程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关注的只是结果,这样的评价不具备科学性,表面看似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其实重视的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性审核,这种评价缺乏细节的信息反馈,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这种评价没有重视学生的态度、能力与情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评价,发展空间不够大。因此,要更加关注实践教学的环节。既然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那么教学中涉及到的环节都应该进行评价,如:实践参与度、实践态度、实践收获、实践换件等等评价情况,评价方式也需要灵活应用。这种评价方式渗透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及时的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教师,通过评价来控制实践过程,从而监督与鼓励的结合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案。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结果,也要抓住细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过程,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一个重大目标。

实践教学考核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积极采取企业考核、自我考核、教师考核等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然后严格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阶段与步骤的划分,从来对考核标准进行制定,要最大限度的保障评价和考核是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并逐步提高学生实践成效在该门课程的成绩所占比例,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指标,并且建立的专门奖励制度,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选配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管理队伍中去。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领导均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特点。

篇2

(一)实践认识的误区

(1)很多学生对实习的真正目的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没有非常透彻地进行理解,不清楚实习是对自身技能的提升、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等,而是把实习当做一种进入社会必要的阶段和进入社会的一种有偿活动来对待。

(2)对专业性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一线做起,不愿意做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觉得这和专业性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铺床、扫地等一些日常基本工作,一直幻想直接从学生到管理者,这种很大的跨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管理者之所以能够自如地进行管理,是因为他们也是从基础做起,对整个流程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3)对薪资的选择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客房和餐饮部实习,劳动量很大,但是薪资却很少,比正式的员工要低,很多学生认为劳动量和薪资严重不符,导致心理不平衡。

(二)实践前培训不够

(1)学生实践前的培训不够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应当学习专业应具备的高素质和高服务意识,这种意识需要在自己头脑中深深地产生烙印,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实习很有可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岗位,需要从酒店管理基层做起。学校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训中没有做到位,单单是对一些理论安全知识进行了初步讲解,离实际酒店管理相差甚远。

(2)缺少实践教学方案

很多高校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态度尤为认真,教师也费尽心思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指导,但是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实践过程不是全面的服务管理,更像是一种保姆式伺候管理,教师往往只对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处理,没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

(3)没有系统的考评体系

学校很多时候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考评的时候不能科学地进行考察评价,学生只要把实践报告交到有关人手中就说明实践考评很好,一些考评中的具体事项、学生在考评中得到的体会和一些经验收获等,教师没有认真地去对待,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思考。

二、应对酒店管理教学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更新,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质量,从理论的角度寻找到一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进行优化。

(一)加强学生管理水平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在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中,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专业的发展,学生的技能要能够适应未来酒店管理市场的需要。实践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以专业技能和酒店管理为主要核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育。还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市场化教学,层层剖析酒店管理中的具体流程和一些事项,形成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科学、高效的实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职业素质、专业服务技能和管理应用等一些课程,每个课程根据酒店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内容上的设置,达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目的。在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酒店管理水平教学的质量,并且把这种管理水平切实地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还需要实践教学和酒店实习相结合,使学生的酒店管理水平有一个更快的提高。学校也应该开展一些与酒店有关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管理水平,比如开展一些礼仪、接待等活动。这样的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酒店管理水平,使学生走上酒店工作岗位以后,能够以熟练的业务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酒店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计划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为市场输入人才的基地。酒店实践教学和传统学科相比,不管是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形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强的行业独特色彩,所以把握好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完全符合我国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酒店管理人才的质量是我国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目标,所以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研讨和强化。合理地实行实践模拟和实践基地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是实践教学模式最好的延伸。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进行实践基地的培养工作,比如客房实训、餐饮技能的实训等一些实际岗位培养。在酒店进行岗位实训的时候,校内进行的实践模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大作用,很好地弥补理论和实践岗位之间的差距,为更好地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落实制度

篇3

情境教学方法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情境教学就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的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教学方法。信管专业主要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模拟或者提供真实企业情境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实现“职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目标,该文提出了企业情境创设的实践教学方法。企业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创设制造类和服务类企业生产制造或运营开展过程为主题的教学情境,通过诸如企业工作情境、任务情境、竞争情境、创业情境等的创造,在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加强学生对于企业多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层层递进来模拟现实企业场景,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角色的岗位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基于企业情境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针对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文构建了基于企业情境的实践教学体系。

2.1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多学科结合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及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作为核心的实践环节,通过创设以企业生产任务开展过程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

2.2基于企业情境的实践体系概述

针对社会需求和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将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企业管理和系统开发两大领域,本实践体系旨在逐层推进学生的学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力图为学生创设从单一模拟企业情境到综合实际企业情境的层进式情境实践教学体系。每一领域的实践体系都包括专业知识模拟情境、综合实践模拟情境和创新创业真实情境。两大领域在创新创业真实情境模块交叉融合。专业知识模拟情境的具体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竞赛,综合实践模拟情境包括专业实训、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创新创业真实情境包括综合类创业竞赛、企业实训、专业认证等。根据信管专业的学科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和系统开发两大知识领域的内容都是相互融合的,尤其在创新创业真实情境中,两大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本实践体系的特色就在于从学业、就业到创业逐步为学生勾画真实企业情境,将企业情境创设体现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的无缝对接。如图2所示。

2.3基于企业情境的实践体系内容

在专业知识模拟情境下,通过为专业课程构建模拟企业情境,使学生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系统开发知识领域,专业知识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竞赛。例如从数据库课程设计、编程语言课程设计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从程序设计大赛到软件设计大赛等。对于企业管理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课程实验、通过企业考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主的课程设计,以及参加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竞赛。以信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每章节知识学完后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一个经典案例的分析来巩固知识,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小学期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中的中小企业,针对某个企业的营销现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兄弟院校的比拼来找差距促发展。本层次的模拟情境旨在加强学生对于各专业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胜任专业岗位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模拟情境下,针对两大模块可以开设系统开发综合实训和企业资源计划综合实训,力争将所学专业知识聚集在两个实训平台,并且通过使用金蝶k3创新管理平台和创业之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企业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组建了创新创业工作室、系统分析工作室等兴趣小组,通过教师的企业横向课题,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本层次的模拟情境旨在加强学生对于各专业知识模块的融合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创新创业真实情境模块,可以为学生联系相关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缩减了学生步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此外,为加强学生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多个单项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参加综合性的创业竞赛,比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不仅能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又能培养创新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的认证,缩减与企业的距离。本层次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企业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结论

篇4

高等学校在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中,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规格,实践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提高素质的桥梁和手段。独立学院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生源主要是二本分数线以下的学生,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在人才创新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心环节,也是独立学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对理论课进行整合,相应加大实践课的学时,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出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等促进实践教学,但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看,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实验室建设不到位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资金主要靠学校自己拨款,面临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相比公立高校软硬件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室开放度低。近几年,文理学院根据各类评估检查和教学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了资金投入,购买了实验室的一些专业软件和相关设备,但还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科研的要求,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升反降,影响了实验开出的数量与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力度不够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文理学院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原有的传统的参照母体院校制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依然存在简单的课程实验多、综合性,应用性的实验内容少,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三)实践教学人员严重缺乏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学师资水平的提高是根本。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验技术人员欠缺。一方面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使其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人员流失、自有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高校工作中对实验教辅人员的歧视,没有人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岗位,专业实验教辅人员严重缺乏。

(四)实践基地建设不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紧迫要求。但目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企业仅仅把学生作为低端劳动力,不愿意培养;实习过程中学生安全没有权益保障等问题使实践基地建设面临困境,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主要是进行短期的阶段实习,而且合作的深度不够,围绕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难于推进。

三、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专业实验室规划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实验室的建设是独立学院各类评估中办学水平的一个基本条件,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办学的特点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各专业建设的需要,做好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分批逐步建立适应的专业实验室。

(二)加快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步伐

1.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体制独立学院的实验室面对投入不足,更应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校内实验资源共享。体制上,实施院校两级管理。一方面成立校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对各实验室进行管理,统一管理全校的实验人员,物资设备以及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自成一个完整体系。另一方面,各实验室又与二级院系紧密联系,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了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各个专业学生对于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掌握,真正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能力的提高。

2.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结合“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CBE实践四个层次,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分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核心,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教学学分制改革作为独立学院,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应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制,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内容、特点和难易程度,确定实验课的学时和学分。学生按照学分制下各个专业教学计划和对实验课学分的要求,选择对应学分的实验课和实验项目学习,在做完所选的实验项目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就取得了该实验项目的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制改革能提高现有实验资源的利用。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和重要保障,学院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地位。如提高实验实践教师的待遇,加强实践教师培训等。第二,将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先派到校内实验室、校外的企业事单位进行实践方面的锻炼;第三,可从校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职务人员,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第四,聘用企事业单位退休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职务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这样我院的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可以得到大大提高。

篇5

根据我国近年来法学研究情况,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存在着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脱离问题,法学理论显得无力。尽管后来法社会学的出现为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做出了努力,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

以后我国法学研究有所起步。由于我国法律的移植背景,所引借的国外法条与法学理论面临本土化过程与问题。当时法学理论研究状况是部门法学的研究主要关注法律规则与解释,而法理学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一些政治性和道德性的问题,并且研究水平较低,基本上处于一种靠法理学者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来对法理学研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关注实际的法社会学研究,使法学开始注重本土的司法实际运作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际严重脱离状况有所改善,法治转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依法治国、法制建设等主题受到关注。然而,在学者研究报告中,对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问题的总结仍然是我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的状况在根本上还是没有改观。

二、法学理论的“无用”论

对理论“无用”的说法既来自法律实务工作者,也包括一些学者本身。法律实务者总抱怨当实践寻求理论指导的时候,总是找不到相应的理论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务工作者对司法实践中所做的理论研究能否产生有效的作用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有些学者直言:“中国当代法学院所提供的理论知识有许多不是法官所需要的,而法官需要的又并非法学院所能提供的。”近三十年来学者的理论研究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法学教授与法官各自为营,从自己的角度来研究。对于理论“无用”的偏见,我们应谨慎看待。

导致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出于多种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的法律移植背景。由于我国法律的移植主要是翻译,中国近现代法学在理论知识生成过程中忽略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法学理论与其研究对象之间存在断裂,法律的理论规范和社会现实之间不相适应。与其他学科相比,当代法学研究更缺少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也因为法学不能深入社会,以及缺少对社会其他学科的了解等,显得比较落后。即使是关注实际的法社会学研究,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有人认为,理论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书面的资料,而不是出于对现实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这是发生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的首要原因。

导致理论“无用”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法律实务工作者要求的理论与法学学者面向实践所做的研究存在一定距离。有实务工作者认为法学理论不能为法律实践给出明确的答案,当实践寻求理论指导时没有具体理论指导,因而更加轻视法学理论,甚至对法学理论产生抵触。甚至更有学者认为,理论只有与实践相分离,才能保持学术独立的品格。法学理论是以理论形式出现的,法学理论如果不高于法律实践,那就不能称为法学理论。虽然法学理论来自法律实践,但并不一定都面向法律实践。第二,理论“无用”与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理论素养不高有关,也与法学理论比较高深有关。比如,法律方法论书籍,几乎没有几个法官能真正读懂。这使部分法官怀疑理论研究的实际作用。此外,法学学者的研究也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所研究的法学理论不一定能满足法律实践需要,是导致法学理论“无用”的客观原因。

上述对法学理论的批评说明:我国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法学理论难以在法律实践中发挥作用,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受到了轻视。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必定导致法学理论的实践功能被贬低,甚至把法学理论视为无用的,最近有学者呼吁法学家与法律家之间要加强沟通,将学者们的理性思维变为法官的办案经验。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年会把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理论与实践作为主题,说明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关系中,我国已开始关注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问题。因此,从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关系的角度,对法学理论的实践品格给与肯定,对于改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的情况,发挥法学理论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与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是不可脱离的,就法律实务者而言,首先应了解和把握法学理论。第一,实务工作者应了解和把握理想法层面的理论,使法律实践能体现人道主义,实现公平正义;第二,了解和把握面向实践的可操作性知识,使法律适用有可用的方法和手段。庞德认为:“对正义的判断就是一门艺术。但是要研究判决依据的那些权威性资料,这些资料实际上是如何被运用的,它们可能被运用以及应当如何被运用的问题,就需要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法律实务者只有了解和掌握法学理论,才能将理论的实践功能运用于实践。比如,法律实务者如果熟练掌握法理学说,掌握法律解释学、法律论证等方法理论,便能用来解释和适用制定法,使具体个案论证更客观和准确。其次,法律实务者应在法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法律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互动。法学理论能够扩展法律实务者对世界的认识,增强调查和探究能力,对于实务者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法律实务者应正确认识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将面向法律实践的法学理论当作是具体的行动方案,更不能因法学理论不是具体的行动方案便轻视法学理论,认为法学理论“无用”。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联系是不直接的,要正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最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需要法学学者将法学理论研究扎根于法律实践,使所构建的法学理论要合乎实际,也能经得起法律实践的检验。同时,学者所构建的法学理论,应当让法律实务者能够看得明白。如果法学理论太高深,使大多数法律实务者都难以看懂,这样就更容易造成理论“无用”。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篇6

实验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习、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解决各种化学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手段。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

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同学不能把各科的知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科的任课教师由于学时的限制,也没有机会去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贯通。那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要打破原来按照学科安排实验内容的方法,将实验内容按照教学培养阶段分为基础训练型、提高型和综合设计型三个层次,使学生有机会在所学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综合与贯通。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是化学实验课的重要目的之一。由于教学资源和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拿出很多的学时去做化学实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一要优化实验内容;二要划分实验操作水平层次,使学生在实验技能训练方面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以前的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大多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讲义事先预习、实验课上老师对实验要点进行简要讲解、学生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操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安全保障下,允许学生超出讲义的内容和步骤去设计和实现较新的实验。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实现对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动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基本做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只是笔者从事多年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实验设计要富有启发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科学,大部分化学知识来自于实验,而实验现象又是学生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因此,实验的设计与安排要富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引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和注意的迅速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地说,实验中每一步骤、每一现象都要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各现象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该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们可否采用不同装置或试剂进行这一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和变革物质,进而探索各种化学规律,使他们在实验时,始终处于向未来探究的状态之中。如制取氯化氢的实验中,实验时用固体NaCl与浓硫酸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加热。老师可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该实验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用食盐水与稀硫酸反应?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收集HCl气体?该实验的尾气应如何处理?在除尾气的装置末端接一倒置漏斗的作用?仔细观察漏斗口出现的现象(烟还是雾)……,使学生掌握了整个教学内容,加深了对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加热实验的规范理解,弄清了烟和雾的区别,对氯化氢的特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而是提倡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习惯做法,使之更具有启发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推断力,使他们不至于把思维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固定的圈子里面。教材中的大部分演示实验也是有较大启发性的。例如讲镁和铝的性质时老师先要求学生回顾金属钠的重要性质,然后去推测“镁和铝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按学生的推测进行演示。在讲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时,要求学生先由乙烯的性质去猜测乙炔可能的性质,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当堂实验,立即加以证实。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更主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二)实验设计要有趣味性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成为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

(三)实验设计要体现自主性

“发现法”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基本教材为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设置发现过程。教师引导,宜启发而不能包办代替。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寻找、获得真理,甚至发现和发展真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应当逐渐地放手让学生到讲台上去演示操作,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由老师做,学生看,从观察中“悟真知”的习惯。要让学生“动起来”,动手能力是搞好科学实验的基础。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时,设计一组实验,用pH试纸分别测定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铵、醋酸钠溶液的pH值,并由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操作,要求他们边演示,边板书出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实验室中分组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老师只提出“既然是盐,为什么溶液的酸碱性却大不一样呢?”让学生从物质结构、组成上去认识其中的奥秘——水解理论。

围绕教学重点和关键,着眼于能力,精心安排和设计演示实验,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演示,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成实践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消极做法,同时,也从实验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大体介绍实验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作出结论,肯定成功所在,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某些验证性很强、规律性很明显的实验内容,应大胆改为学生实验来进行。中和滴定、水解、电解和电镀及甲烷、乙烯、乙炔等典型有机物的制取及性质等内容,可创设条件,设计出一系列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或结合理论边做边讲解。[通过学生自主性实验,不仅可把所学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实现了各部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的设计能力。

(四)实验设计要体现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通过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化学实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篇7

(一)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迟早会随之进行调整。根据1999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实践性教学方法目的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的提出,实践性教学方法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关注,从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性教学方法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极端化的现象,就是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被异化为目的。而在客观上,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须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过分地抬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忽视其实效性,就会使这一教学手段极端化。因此,正确发挥实践性这一教学手段的功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区分在教学内容上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实践性教学;其次,实践性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检验实践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唯一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8

1.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让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进行研究和工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学生兼职班主任和所管理的学生之间在专业、年龄、经历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相当多的共同体会,他们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而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也是其他学生学习的现实榜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由辅导员的说教加上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双向渗透、相互补充,可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2.岗位育人,共同成长

优秀学生担任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他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据统计,担任过学生兼职班主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多数被大火箭、空客320总装线、博世力士乐等多家知名企业录用。

3.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实施,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理念与个人成长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学生兼职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明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四项制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督促者;迎新服务、军训组织中成为班主任工作的第一站,在服务中传递着爱的力量,成为新同学的信赖者和依靠者;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扬民主,凝聚力量,成为学生们的指导者和实践者;在各层面的经验交流和日常事务的协调中,他们又是学习者和组织者。学生工作的正常运转及各项学生活动顺利开展,都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摸清在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选取了50名班主任、50名普通学生、20名辅导员老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1.动机不纯,责任心较差。

有部分学生应聘学生兼职班主任为的是每月的津贴和这个职务的光环,并没有把这个岗位当成煅练自己的平台。因此责任心较差,发挥作用不明显。

2.年龄偏小,工作经验少。

由于学生兼职班主任也是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新生出现的复杂问题不能从容面对,处理方法简单,不够成熟。

3.管理考核,奖罚不分明。

在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管理考核中,虽然有明确的奖罚措施,但二级学院在管理这支队伍上用力较少,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考核的现象,导致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靠自觉,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三、学生兼职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1.完善学生班主任的选拔机制,确保队伍质量

在学生兼职班主任选拔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要把关口前移至毎年5月份,严格选拔程序,按着公布信息、申请报名、资格审查、竞聘答辩、拟定人选、聘任六个步骤。学生处审批后,各二级学院(直属系)签署聘用意见,颁发聘书。做到公开竞聘,保证学生兼职班主任队伍的质量。

2.健全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培训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制定完善的学生兼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及培养方案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保证这支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培训内容上要涵盖业务知识、工作方法、职责任务、活动组织、班会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等。系统培训对丰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知识结构,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作中,着力培养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组织协调能力,即能服从学校安排,协调组织各项活动,逐步建立起学校、学院、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四级育人的管理网络;培养他们的个别教育能力,依据不同的特点施教群体,发挥朋辈优势,锻炼提高他们与学生个别谈话的水平;培养他们的激励能力,能时时处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探讨表扬激励艺术,适时放开,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激励导向功能

要制定和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合理量化指标,把“四项制度”成效、学生出勤、学风建设作为考核重点,考核要做到三结合:一是采取月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二是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采取本人自评与所在学院(系)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合格者发放当月津贴,对不合格的进行警告、诫勉谈话,月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者,解聘其兼职班主任职务,收回聘书。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可评选“十大班主任标兵”,树立正面典型,激励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兼职班主任这支队伍活力提供强大动力。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