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8篇

时间:2022-03-01 11:58: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篇2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标准设置以及地方受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能够用于授课的时间非常少,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甚微;其次从教材编订的角度去审视它,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相对偏大。由于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任务在计划时间内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没有计算机的前期认知、使用基础,没有足够的课时时间作为保障,知识点设置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成功教学。

2.学科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且专业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偏少。

作为信息大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仅仅能够胜任“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应具有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学科整合、优化的教科研素质。但作为学校授课的主体———每一位科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武装课堂的能力良莠不齐。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提高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己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方法对其他科任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培训,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科任教师能够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科班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顶替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及积累,根本达不到科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而致使其不能很好的胜任专任教师所应完成的任务。

3.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的不足,致使相关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正常的维护难以为继,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荒废了设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缺乏资金护航,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1.增加设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中小学校的当务之急应是优化和整合各种能为教学需要增砖添瓦的资源,固化现有设备资源。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为每个学生享受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让每个孩子真真切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的益处,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2.深入研究教法学法,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现有教材在内容的选定、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等方面出现了与现实学情不相融合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以教材为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剖析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活用教材制定符合学情的教法、学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增,大胆革新,力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把教材内化为孩子实现自我的需求,变梯度为挑战自我的动力,努力把课堂打造成为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

3.加强学科教师配备,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抓手在于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充足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就给我们用人单位提出了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良好的激励手段、完备的用人体制,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有志之士加盟到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中来。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较强、信息素养良好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篇3

[关键词]中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结构;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42―03

在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信息化是各国追赶的主题。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既存在着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又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空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差,资金投入力度小。但是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满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缓解农村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够和教育信息化不高的问题,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缩小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区。

2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匮乏、重复建设、分类标准混乱等,给信息资源的检索、共享带来很大的难题。

3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专业化要求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2)由于地区发展差异,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只是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机制刚刚建立,不成熟、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阶段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整合两条主要途径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根据普及的进程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好资源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第一阶段是以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以学科整合为辅进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普及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改革现状。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门学科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努力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科的整合和课程开设上由于信息技术普及的开始和教学理念的陈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

早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脱胎于计算机技术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自从2004年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四省进入实验以来,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确立。

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区,对课程标准解读各自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基层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认识不足,出现随意删除、缩减课时,甚至不开设课程的现象,这就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质量大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情况,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省份采取小面积进入高考,或者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这样最起码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采取自下而上(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山区采取自上而下(首先开设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再逐步往下开设),通过这样达到大范围的普及,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环境对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社区起到环形辐射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优势促进其它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

因为其它学科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科的整合上,信息技术整体水平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教师,他们除了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之外,还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一阶段大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应用,而没有关注教学内容和本质。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好,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也比较好,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同时普及信息技术。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学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虽然目前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主,并且在短时期内还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评价机制,但是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减轻评价过程的操作复杂性。目前很多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就释放出教学评价机制探索的信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新的课程,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距离评价理念的实施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课程实施困难程度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验区省份小范围纳入高考,或者是进行等级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机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起良性导向作用呢?首先是涉及到信息技术评价系统的开发、实施,它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次由于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绩效管理严重缺失,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绩效无从体现,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许多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流失,学科评价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探索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然,在探索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研,集结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探索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2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急迫需要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起步,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来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被推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舞台,本身既要谋求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承担繁重的学校信息化杂务,尽管如此,在教师希缺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和讲座,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提升自我。如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和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在这个论坛的学习、研讨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3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农村山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中教学资源缺乏尤为突出,一本课本教了几代人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搞好资源的建设,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是资源建设的关键,而资

源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瓶颈,因此学科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第一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同时让教师、学生、各类教研人员群体参与基础资源库的建设,甚至引入商业机构竞争来加快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因为没有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候就会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停留在形式上。

在这个阶段很多教师也只是学会使用多种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针对学科性较强的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等,一些教师沉溺于技术的应用,忽视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真正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格式多样,个人风格太强,相互之间兼容性太差,可扩充性差,可移植性差,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因此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工程化管理、模块化划分。信息教育资源单元是课程资源依据教育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最小的信息资源单元。它具有不可分解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具有对外接口和可调用的功能。通过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形成信息教育资源库,兼容以前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减少资源的开发时间,降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难度,缩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周期。随着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和方便调用,加速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进程,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让教师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源,真正抽出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

4 更新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师生、生生交流方式相当单调,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课程改革。自从新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课程系统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得到实施。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它的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中很难组织与控制,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化了。所以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引入论坛、QQ等技术手段之后,可以进行师生、生生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和虚拟分组,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Moodle,它以其开放源代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建构吸引了各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研究。它把课程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集结在信息化系统的平台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快速交流和反馈,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负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是这些能否给学科课程整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呢?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不可盲目的迷信,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建设,即使你这个课程管理系统再先进,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对这款国外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比如华南理工的远程教育网和浙江大学的远程教育网,课程界面友好,条目的设置都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结构。

第二阶段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科的全面整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工具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有两个方案。

1 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高端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研究,又利用高端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不断促使信息技术工具大众化,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依赖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普及,而是依赖家庭、社会和学校特别是依据已经整合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要想使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必须利用高端的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简单、方便。虽然高端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是艰难的过程,学科的整合是渐进的过程,但是通过努力促使信息社会飞速的发展。

2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升到信息的宏观方法论上来,或者把高端的信息技术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下放高端的信息技术充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普及,而是为高端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普及的任务主要落实到了已经全面整合的学科,因为其它学科已经完全具备既利用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教学的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因为资源库建设的极大丰富,资源开发的方便,信息技术工具的极其简单利用,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所以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内化为人的素质,已经是人的灵魂和血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2―3―1.>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1,(1):5.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城镇中小学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上的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上没有得到保障。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不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自买来后基本就没有做过升级,还是老式系统跟不上信息科技的发展,且数量又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许多学校连多媒体教学条件都没有,老师教学生只能照着课本灌输,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这就形成了上一节理论课后再上一节实践课的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实践课时学生举目无处毛手毛脚不知如何下手,造成了理论实践的严重脱钩,课程形同虚设。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电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乡镇中小学,一定要加大力度完善教学设施和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应该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纳入升学考核之列。

二、师资队伍的问题

目前乡镇中小学的师资队伍水平整体较高,但老师们的经验和队伍内部结构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一位老师往往要身兼数职,担任理论基础的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实践老师,但在能力上却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乡镇中小学的老师们缺乏定期的培训,往往不能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知识他们无法接受,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又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体制的改革,所以导致了很多教学过程中困难难以解决。那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对乡镇中小学的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应该考虑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缩短乡镇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齐仁德.任务驱动教学发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必要性

1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是当下教育课堂过程中最为先进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本篇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状况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作为展现,以这些数据以及这个地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为分析蓝本,说明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状况。虽然该市的中小学都具有一定基数的多媒体教室数以及电子白板数,但可以看出其中多媒体教室数和电子白板数的具体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例如高中方面。该市的职业高中一所,拥有14个多媒体教室,14块电子白板,完全高中一所,拥有43个多媒体教师以及41块电子白板,由此可以看出,完全高中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上还是在电子白板的数量上都远远超于职业高中;再看小学方面,城区小学22所,共拥有多媒体教室621个,平均一所城区小学的多媒体教室为28个,而农村小学一共3所,共有24各多媒体教室,平均一所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只有8所,相当于城区小学的四分之一还不到;电子白板数量方面,城区的小学平均为5个左右,农村的小学也为5个左右,数量上基本持平。

2传统教育手段的分析

传统的教育手段即口头授课与书本材料的结合,作为最为传统基础的教育授课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形式。这种教育手段应对着中国教育的国情,是中国教育形式下最“完美”的产物,但这种“完美”仅仅体现在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放置任何一种异与中国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这种教育手段仅仅只能说是普通,相对有效,并不能称为十分合理有效,最好的教育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的很好,这无疑是传统教育手段的优点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十分突出的优点使得传统教育手段一直是中国教育环境下的最基础普遍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状况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完美的,相反,传统的教育手段有着枯燥无聊,延展开拓性低,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毫无作用的缺点。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文字和十分稀少的图片并不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教育过程中传达内容的具体情况,仅仅是文字以及口头的叙述表达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无聊枯燥,学生没有积极性,更别提思维的开拓,然而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拓,效率的提升,这是传统教育手段最大最严重的缺陷所在。

3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必要性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当下经济发展、教育变革的时代,普及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3.1顺应时展教育变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的发展变革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具有国民性,国家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作为持的动力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带来时代的变革,从而产生了教育的变革,人么需要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并且经济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推广应用成为顺应时展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3.2提升课堂教育效率信息技术教育

基于先进的科技设备,将以往传统教育手段的文字以及少量图片的教育现象改变为多媒体式注重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综合使用接受信息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接受到课堂的教育信息,即使传统教育手段下表达晦涩的信息事件都可以通过完善的图片、视频、音频组合来进行表达阐述,学生不仅更加有兴趣去接受信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沟通交流以及反馈的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育的效率。

3.3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课堂教育的方向分为很多种,在偏向思维结构,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教育方向,单单的传统教育手段是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在这方面弥补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先进科技设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中获得应有的体验感悟,极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堂教育不再呆板,学生子啊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活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以及最终的教育目的所在。

4结论

由于我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再是唯一的课堂教育手段了,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设备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以及教育理念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和认知上的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以及与传统教育手段的结合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有着良好影响力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未来的我国的教育才有质的改变,才可以得到顺应这个时代的改变而产生的极其有利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东北大学.2010:16-20

[2]张卓星,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3

篇6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91-0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是近年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表现出的日渐重要性,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信技课的主旨在于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使中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公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拓展教育,这里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教学中较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并予以纠正,反对将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还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根粉笔,一本书,老师讲解学生听,几本笔记,几摞卷子,几本参考书便可走遍天下,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活动,往往到班里去听课常见到老师写了几黑板,学生们笔记上抄了几大片,都很辛苦!但一碰到实际问题学生们还是不会,往往表现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已经沿袭了数十年,它从某种程度上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压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解放老师,解放学生,尤其使学生从繁重的课本和笔记中跳出来,再也不用唯令是从,再也不必像傀儡似的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而缺乏自己的思考。“驱动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掌握知识,探索未知。从查阅资料到与互联网交流;从自己的演示文稿到创建自己的学生网站,无不都体现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自己独立的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肯定会大为调动,他们的思维必将摆脱种种束缚,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这样方能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的,全面素质型的优秀人才。

信息技术教学可分为两层台阶:一、基础教学 二、应用教学。所谓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的引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所谓应用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基础教学是前提,应用教学是根本,学以致用是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要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的关系。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是两种不同倾向的教学阶段,基础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应用教学以学生实习实践设计作品为主,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抓好基础教学使学生们打下牢固双基的同时在应用教学中进行实践,学生才会得心应手。

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儿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通过“自己炒的鸡蛋永远是香的”这个道理,我们深知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想得清楚、记得牢固、操作灵活、运用自如。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此时辅导的功效一定远胜于示范演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篇7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硬件,教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被逐步推广。在中小学校推广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生掌握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创新学习、开拓视野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不到位,停留于应试教育,课时严重不足。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因为信息技术课没有纳入升学考试,不存在升学压力,难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往往留于形式。虽然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基本上是每周1节课,课时明显不足。

(二)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不能保障课程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当前,陈旧的设备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学校虽然在近两年陆续装备了计算机,但由于经费问题,所装备的计算机档次较低。部分偏远农村小学由于设备原因根本不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于课时和硬件设备不足,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条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没能有效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相反,导致学生课后“泡网吧”玩游戏等,养成不良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整体偏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中大部分人员是兼课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自学成材”或者只是进行了一定“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整体不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加不重视,往往把信息技术教育课按照以往普通的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态度去应付这一门课。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教材粗糙,脱离对象,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首先,教材不统一,不规范。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材已超过200种,教材内容选题盲目、粗糙、知识重复、出版质劣等。其次,教材内容有待创新,没结合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粗制滥造师资,语言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第三,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没有教材,小学尤为突出,甚至有信息技术课在黑板上“操作计算机”的现象。

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解决途径。

(一)重新认识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学校资金缺乏和资源现状,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硬件配置,提高运行速度。对确实不能使用的机器,让维修人员用拆解组装等办法。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益。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修理,以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从长远目标出发,加大投资力度,可以采取BOT等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金。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认识,要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除了专任教师,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教师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明确教学任务,提高教材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更需要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教研意识不强师资,教研层次低,教学质量不高。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多思考,想办法,找到一种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当前“主题式”、“活动式”教材就能够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它直接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入到了教材中。

教育部对于“校校通”工程提出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毋庸置疑,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国家和各地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会越来越重视,随着政府投入加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施和条件会越来越好,对教师的培训会越来越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珠珠.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昆明,周晓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00.35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逐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不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下文中将着重以现代国内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难

1.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能够覆盖到国内各中小学,虽然多数地区中小学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明显不足。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获取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由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遭到了阻碍。

2.教育观念滞后,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教育观念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导向,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固守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现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滞后,对最新教学思想的接收时间与程度均有所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普及。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计算机教师数量缺乏且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其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以及之前的经验积累,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仅凭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也延缓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

二、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协调管理

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问题仍然存在。为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要联合区级教育主管单位协调管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维修与更新工作,对校内各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

2.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推广与宣传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的吸收,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信息技术教学较为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协调,全面调节教学安排,扩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方案。

3.建设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角色,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外派教师交流学习,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第二,区级教育部门统一建立培训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专业程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水平。本文对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面对提出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从区级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方面提升设备管理问题,组建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

作者:顾永兴 单位: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会宁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