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8篇

时间:2023-01-07 09:21: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

篇1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编辑 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67-01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巧:

1.1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指导技巧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电新闻媒体的““灵魂”之所在。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全面了解,确定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定位,拟订完备的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和亮点。 也可以经常开展开创栏目、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当今社会上的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 这个网络的主体正常远作取决于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的沟通与交流。 编辑部应该与他们联系,互相传递和交流信息,及时沟通,定期通报相关要求等事情,给他们 “出主意 、想办法、找创意”,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定期组织学习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使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1.2发挥编辑的组织能力是创新的关键

做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这不仅在编辑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并且还可以表现在对自身素质提高上面。因此,节目的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编辑的自身素质,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提高编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做好编辑工作(也就是创新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是加强编辑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提高,随着新闻节目样式上的不断创新与变化,编辑工作的职责就需要有创新,有新点子,新思路,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字的修改和图像的编辑以及节目编排与播出上,所以需要编辑工作人员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方法。 因此,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首先是怎么样有新的观念,新世界的的创作。

1.3文字驾驭能力和独特新闻眼光

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1.4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订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1.5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

新闻编辑对DV 的编辑技巧各行各业都在宣传上面都很青睐和重视媒体的宣传,甚至还有很多的部门都有自己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例如宣传部门或公关部门包括信息部门,他们主要是负责记录、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将一部分资料提供给新闻部门。这些单位或机构及其中的一些人员,与我们编辑部门有着联系的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庞大和系统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新闻素材,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并在真实性上面有很大的保障,并且有很高的可信度,另外报道领域也较为专业和内行,播出时不容易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的错误。并且他们对某些事、景、物的拍摄和记录上可以做到及时、全面,尤其是在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方面,可以提供记者在没有到现场前的珍贵镜头和图像资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数字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DV已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很多的平常百姓都有条件加入到提供素材的队伍中来。很多电视台都采用了由这些DV 拍摄者提供的画面和图像资料,再由新闻编辑进行加工并加以播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新闻素材今后数量上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并且它们还具有其他新闻在来源上有很强的优势。同时也存有不足,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是如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还有就是他们基本上都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的语立组织上都与记者有相当大的差距的。针对这样的素材,无论从画面到文字都需要编辑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地改造和编辑。

1.6深入社会的思想

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每一户都可以介入到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更要求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信息。这对于编辑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制作舆论监督节目是有一定技巧的。例如:第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 要始终坚持重在质量、立足于党和人民,以宣传政治、维护稳定、增进团结、关注民生、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为出发点。从大局出发,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关注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监督。使工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上,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第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在这个方面应当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 第三是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同进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可违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和公民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六、后期控制指挥技巧导播常被称为控制者。尤其是直播的过程是非常紧张的,需要我们节目主持人、技术人员、包括栏目的编辑,乃至这个时段准备的消息,都一定要各就各位,听从导播的调遣和指挥。

总之,作好一名新闻编辑不仅要充分认识传媒行业的严谨性,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来提高业务素质、自身的修养、强化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准和创新意识。新闻报道的创新前提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不断得到创新,才能做出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节目。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的创新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新的形势下编辑和制作出更多吸引观众注意力,搞好典型报道,打造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莹.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D].郑州大学, 2006

篇2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够把信息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在这种形象教学中更好地感受各种元素,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观测的现象,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其模拟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客观认识,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得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一些图形图像的学习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成为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得学生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打破以往的时间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津津有味,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强调艺术的想象力,将其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能够增强教学的活跃性,有助于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学会自如地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另外,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分组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式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方便了师生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些教学距离,难免给学生一种威严感,不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将会疏远,交流时间会越来越少,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手段建立学生群。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群内,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需要用到的资料,方便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好的引导者。而且,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广大师生在网络世界里吸取足够的学习资源,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2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电教媒体的结合目前,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忽略了传统电教媒体的运用,虽然计算机多媒体发挥覆盖了部分功能,但是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媒体的特点,并且要学会充分地运用各种媒体。再就是选择媒体教学时,还需要坚持媒体功能性原则、教学需要原则,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既要会运用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又要充分发挥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传统的电教媒体主要是运用幻灯片、投影片来直观表现专业信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它始终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电教媒体,它们在功能特点上仍然存在差异。在运用传统电教媒体时,学生可以参与到幻灯片的制作中,从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影视技术基础。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结合各媒体的效果,取长补短,并且要根据媒体的优势,让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课堂中运用过多的影视片段等,对教学会产生反效果。虽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过多动态的画面,容易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除此之外,教师采用口头传授教课,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然后教师便能够根据教学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为此,要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有一定的度,课件不能被直接作为电子板书的形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还要学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好课件中的视听比例,做好组织教学内容的配置,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还要加入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不要一味地重复以往的教学课件。在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

3总结

篇3

目前,媒体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许多不同见解,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新闻节目,还必须掌握与宣传心理学、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广播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效果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媒体的特性不同,对于同一条新闻也有着不同的编排方法。如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和广播的看法。报纸将重要新闻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广播则不然。广播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所谓“最引人注目”,对广播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的跟踪问效。

(1)广播编排技巧。广播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几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几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并列式以及对比式的编排方式,则可以形成相应的声势,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广播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直接的传达给观众。任何编辑都有一个选题、组稿和选取稿子的角度问题。更多地关注于“民生”,关注“实用”,这大概是编辑在选取稿件的角度上的最大特点。提出编辑的视角问题,不仅仅是对编辑个人的素养而言,对于任何专业媒体来说,把握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在确定自己的舆论导向。

(2)广播语言技巧。在新时期,广播新闻在播报的语言风格上发生巨大变化,“四平八稳”的单一播报方式正逐渐向丰富多彩的方式演变。播报新闻口语化是当今新闻播报方式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它首先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文字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报新闻。广播新闻播报口语化,不仅拉近了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听众去接受和理解,而且还突出了广播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一方面使听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听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如“黑江交通台”之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也和他们始终坚持一种口语化的播报风格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快的时效性、较宽的知识面,对各层次、各领域的知识要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空前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及时快速得到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已成为受众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编采要以新以快取得最佳效果。现在,人们不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要发生?还将要发生什么?现在的听众对新闻时效性、全面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播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如今在各家媒体之间进行的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都想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来赢取新闻的时效性。于是在很多地方就出现各家媒体“互相抄袭”的现象, 但有些媒体却做到了快速反应,对新闻事件采拍、播发的“快速”特点,使它的新闻时效性就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新闻编采人员的功劳。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说,要当好编辑的同时首先要当好记者。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广播直播技术成熟的今天,广播新闻已经由过去的预制式向现在的直播式迈进,在新闻节目播出中直接插播由现场同步发回的信号以成为各台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策划、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时间位置切入播出。

三、如何做一个“好”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篇4

何以如此?除了不少专家学者分析的一些原因,笔者以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对媒体一知半解的新闻教学

眼下,除了新闻专业开办的过多过滥,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媒体的需要。再一个原因就是专业不专、质量不高,以至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在招生很火的同时,就业却很艰难。笔者曾先后在新闻媒体工作了20多年,近两年转至高校搞新闻教学,切身体会是,目前许多高校新闻院系无论是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还是教师选聘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媒体到底为何物?它有哪些基本运作规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问题知之甚少,不少新闻院系的管理者和老师对媒体的业务运作流程都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连新闻单位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仅凭从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新闻知识就来给学生上课,难免一知半解、挂一漏万,其效果和说服力可想而知。使用的某些教材也存在着数据陈旧、观点落后、与媒体现实脱节的问题,有的甚至把媒体的内设机构、职称名称都搞错了,以对媒体似懂非懂的了解来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

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基本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流程,内部也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机构设置,日常新闻稿件处理有着基本的程序,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广告经营、设备管理等等方面有其自身的方法和规律。而反观目前高校从事新闻教学或管理的人员中又有多少人对它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呢?

二、专业经历不足的教师队伍

同志曾经说过,如果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新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新闻工作无论是采编还是管理、经营,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就像一名外科医生,光靠读书,没有临床经验,他无论如何是不敢也不可能为病人动手术的。近些年来,新闻专业教师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甚至有点学历崇拜的味道,很多学校非博士不要。其实,这已步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新闻工作是要做具体工作的。简言之,报社采编人员一定要会写稿子组版面,电视台的记者一定要会摄像、写稿和会上机器编片子,授课的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工作,他的课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动到哪里。笔者一些在高校任教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朋友,经常聊起自己在教学中的苦恼,说自己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新闻从业经历。有的人读书期间尽管到媒体实习过,但那往往是蜻蜓点水,所以上起课来总是不得要领,时常招致学生的非议。一次,省电视台的一个朋友告诉笔者,某高校的一位传播学博士生导师在私下里问他电视摄像的“推、拉、摇、移”是怎么回事,并苦笑着说:没有摸过摄像机啊!新闻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业务经历十分重要,仅靠坐而论道恐怕是不行的。试想,你是新闻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不会起码的实际采访,连一个短小的消息都不会写,你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又能怎么样呢?

三、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己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一些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媒体的需求不相适应或者说不符合媒体要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查阅开设新闻专业相关学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有这样的表述,即培养具备新闻传播(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播音以及艺术、影视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企业宣传部门及其他单位从事新闻(广播电视)采编、播音、节目主持工作与宣传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各级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及其他单位。笔者所在学校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与管理的人员;培养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培养网络和新媒体需要的栏目策划与编辑人员。培养规格细化为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比较精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录、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编导、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具有网络传播媒介栏目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并能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应用等。诸如此类,十分详尽。应该说,这些年,教育教学单位为了培养新闻合格人才确实是动了脑筋费了心事的,但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可能打造出所谓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何况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和教材本身就存有诸多问题和不足。

四、形同虚设的专业实习

相对而言,由于学生多媒体少,新闻专业的学生实习目前比较困难(对此,笔者曾经专门撰过分析《今传媒》2007年第6期)。加之,新闻传播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一些新闻传播院系没有或很少有媒体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找门路。好多学校在大四以前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而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里,不少学生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和写毕业论文等,导致实习无法真正进行,使本来时间就不多的实习变成了“放羊”,也使新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变得徒有虚名。

五、缺乏专业知识的院系管理者

近20年来,各类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为综合性高校或文科类高校开办,进入本世纪以后,理工类高校也纷纷设立新闻类专业,并成立相关院系。以江苏省目前开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从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右表)。广播电视新闻学或编导专业比这还要多。

起初,全国仅有几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院系,传统的文科类高校开设新闻专业大多依托的是中文院系的班底。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有少数学校连一个新闻专业毕业或新闻从业背景的老师都没有就开始招生了(这与前几年新升本院校申报新专业比较容易也有一定关系),除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也造成了院系外行领导的现实。尽管这些年高校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吸纳了一些业内专业人士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但由于这些人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难以进入到管理层面,甚至受到一些非专业管理者和老师的抵制、排斥,挫伤了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的学校甚至贻误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么,如何调整、改变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新闻传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闻媒介现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性有充分地认识,努力改变目前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学历逐渐趋高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的现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丰富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教师。在新闻传播教育比较成功的美国,大学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据调查表明,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①近年来,我国许多著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始学习借鉴这一做法,主要负责人全为曾经在媒体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资深媒体人担纲,并注重从媒体引进大批编采、经营人员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有效地改变了这些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譬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2年成立以后,先后开展的新闻观教育活动、新闻采访大篷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成果李强的《乡村八记》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被教育部发文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加以推广,这完全受益于他们拥有像范敬宜、李希光等业界精英和一批较高新闻素养的师资队伍。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以后,对他们的办学思路、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高校新闻院系难以做到上述学校那样,从媒体来的教师仍然偏少,这或许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脱离媒体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新闻传播院系除了要吸纳部分高学历教师,更应从新闻媒体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对于那些没有从事过新闻传播实践的教师,应该设法让他们到新闻媒体挂职工作一个时期,以便从实践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的现状、发展和规律,适应教学的客观需要。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新闻院系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之前,应该到新闻媒体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呆在学校里面靠上网拷贝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删删改改或凭自己的想象制定培养计划、搞课程设置,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合理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专、眼界不宽、技能不强,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因此,新闻院系一定要根据媒体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第三,开设灵活而又操作性强的课程

现在,许多新闻院系开设的课程比较传统且教材选用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变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也比较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许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重视,有的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围绕学生的写作、观摩、英语、说话、理论、创作六条线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借鉴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实验课程设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尽管2002年才成立,但由于拥有一批曾在各大媒体任职的资深媒体工作者担任教授和全职授课老师,课程开设经常翻新,教学手段不断变化,在开设常规课程以外,近年又把业界讲座“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定期化、课程化,使学生受益匪浅。这些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四,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素质

在有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笔者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些教新闻的老师不爱看报纸、电视和新闻类杂志,也不太搞业务研究、撰写论文,上网关注新闻界信息也不多。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师,不关注时事,不了解媒体最新变化,不知道社会发展动态,怎么能行呢?所以,新闻传播院系一定要强化教师的新闻职业素养,加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经常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到学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帮助老师开阔眼界,了解传媒,提高素质,促进教学。

注释

篇5

    【论文摘 要】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本文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如今,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一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改变以前的新闻节目播放模式,逐渐尝试使节目具有更佳的现场性的新型模式。对于传统的新闻学,大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可以使人们感兴趣的生活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这些定义,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时间概念上,都了忽略了“正在进行”这一电视新闻的不可或缺的特点。根据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的要求的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同步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一般,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以“前期”和“后期”来划分记者编辑职能范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编辑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发挥不佳。

    一、前期拍摄

    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生活现状就是新闻事实,新闻得以形成的基础是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而形成新闻,新闻随着客观事实的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但要使反映更多的事实的过程,而且要以现实的细节体现出客观事实,提供最直接的依据给观众,有利于观众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不仅要抓拍好现场,还要运用好现场声,新闻的现场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同期声,电视新闻能合理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在新闻事件现场,记者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与此同时,还要和环境声互不干扰、使其突出主题。由记者出镜作报道,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这是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记者要做到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应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增强。

    在采访时,记者要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新闻现场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进行感觉,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慢慢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以简单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深刻而多彩的内容,由集中且易于理解的,形势,让预想的意义更好地传达。

    二、后期编辑

    电视制片人不仅要仔细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要严肃认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要用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追求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确保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比较声画两者之间的难度,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可以判定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所以,增强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策划应进行强化,让编辑依照记者选择的题目,明确报道选题,记者主要任务是进行采访素材,写解说词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来完成,报道包装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影响,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还可以使整体编辑力度得到提高,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落实,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强化。目前,电视特技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机会。例如,以前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比较多。但是现在有所不同,我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意外的境界,对画面进行分割,将两路以上的信息同时传递;运用特技与字幕,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是编辑部。一个时间段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策划新闻视角,把握好舆论方向。

    编辑与记者不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后期的编辑、制作。它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字的编辑,即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一定要依照自己所负责时段的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整理加工,有些重要的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的话,配合发表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写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传播到全国各地。二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符合播出的要求,至少有以下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保持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一致;在在适当的位置上展现字幕;画面需要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编辑来完成,出现一个编辑单独完成的较少。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各道环节的衔接。若遇到插播消息,就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运算,否则可能会造成混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活跃、拓宽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以一个知识、科技为主导的社会,电视新闻行业的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如今,只有进行培训、完善和创新电视新闻队伍,才能与激烈的新闻竞争相适应,进而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程立民,《电视新闻的改革创新》[J].《华章》,2011(22)

    ②吴延鹏,《电视新闻的导语》[J].《青年记者》,2011(20)

    ③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篇6

【论文摘 要】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本文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

如今,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一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改变以前的新闻节目播放模式,逐渐尝试使节目具有更佳的现场性的新型模式。对于传统的新闻学,大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可以使人们感兴趣的生活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这些定义,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时间概念上,都了忽略了“正在进行”这一电视新闻的不可或缺的特点。根据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的要求的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同步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一般,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以“前期”和“后期”来划分记者编辑职能范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编辑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发挥不佳。

一、前期拍摄

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生活现状就是新闻事实,新闻得以形成的基础是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而形成新闻,新闻随着客观事实的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但要使反映更多的事实的过程,而且要以现实的细节体现出客观事实,提供最直接的依据给观众,有利于观众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不仅要抓拍好现场,还要运用好现场声,新闻的现场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同期声,电视新闻能合理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在新闻事件现场,记者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与此同时,还要和环境声互不干扰、使其突出主题。由记者出镜作报道,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这是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记者要做到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应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增强。

在采访时,记者要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新闻现场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进行感觉,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慢慢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以简单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深刻而多彩的内容,由集中且易于理解的,形势,让预想的意义更好地传达。

二、后期编辑

电视制片人不仅要仔细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要严肃认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要用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追求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确保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比较声画两者之间的难度,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可以判定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所以,增强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策划应进行强化,让编辑依照记者选择的题目,明确报道选题,记者主要任务是进行采访素材,写解说词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来完成,报道包装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影响,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还可以使整体编辑力度得到提高,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落实,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强化。目前,电视特技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机会。例如,以前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比较多。但是现在有所不同,我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意外的境界,对画面进行分割,将两路以上的信息同时传递;运用特技与字幕,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是编辑部。一个时间段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策划新闻视角,把握好舆论方向。

编辑与记者不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后期的编辑、制作。它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字的编辑,即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一定要依照自己所负责时段的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整理加工,有些重要的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的话,配合发表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写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传播到全国各地。二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符合播出的要求,至少有以下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保持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一致;在在适当的位置上展现字幕;画面需要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编辑来完成,出现一个编辑单独完成的较少。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各道环节的衔接。若遇到插播消息,就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运算,否则可能会造成混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活跃、拓宽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以一个知识、科技为主导的社会,电视新闻行业的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如今,只有进行培训、完善和创新电视新闻队伍,才能与激烈的新闻竞争相适应,进而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程立民,《电视新闻的改革创新》[j].《华章》,2011(22)

②吴延鹏,《电视新闻的导语》[j].《青年记者》,2011(20)

③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能型记者 核心能力

无论是在大众传播领域还是大众传播教育界,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热门话题。业态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去支撑。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传播业界渴望两类人才,“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①我国的新闻传播院系只有少数几家设有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绝大部分只开设了几门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实践相比都显得滞后,再加上媒介融合在业界也兴起不久,其发展规律和对人才的需求,都还没有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体现。本文主要结合新闻采编人员展开。

全能型记者(有的叫全媒体记者)不仅要会采、会写,还会拍摄照片、制作视频、音频,会编辑整合各种信息,将一条新闻作多样化处理,为不同形态的媒体提供信息产品。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与管理人才,必须精通各类媒介的特性,知道技术发展为传播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各种技术使传播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和获取最大收益。

我国的新闻传播院系通常是按照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有的把广告专业放在传播学名下)、编辑出版学设置专业。除了广告学,其它专业都主要以培养采编人员为主。而且专业的疆域分明,如新闻学的培养目标是为报刊培养记者和编辑,与此相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报刊编辑等,不开设数字音频技术、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编辑与制作这些课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也一样不开设报刊编辑之类的课程。媒介融合所要求的全媒体记者如果按照传统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显而易见是培养不出来的。可行的办法是改革――根据传播业界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这就是“变”。死守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媒介融合现实,不能培养出符合传播实践需要的新闻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变”是必须的,关键是在哪些方面“变”。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迫切需要改革。

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既然媒介融合要求全能记者和编辑,那么,课程的设置就必须体现“全能”性。如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除了传统的采写编评外,还应该设置手机媒体、网页制作、广播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制作、网络传播基础等课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也需要增加新闻学方面的课程,比如特别需要增加各类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写作课程,这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运用声音和画面进行表达,学生在思维习惯上往往具有直观性、浅显化的特点,在思维的抽象性、深刻性上需要向以文字为表达符号的报刊新闻学习,否则让他们以文字为符号,遵循文字的线性思维方式,写作以深刻见长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时,会显得别扭。由于媒介融合大多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如平面媒体的网络化),因此,跟大众传播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新技术课程要多开设。

其次,要对实践教学(主要是实习)和实验室进行改革。

以往由于专业的界限比较分明,导致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也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差异,比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多选择去报纸和期刊等媒体实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多选择去电台和电视台实习。而媒介融合的现实却要求记者和编辑掌握多媒体,具备多种能力。要做到这些,在实习时,就必须要求学生分阶段在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比如二年级在报社,三年级在电台和电视台,四年级在网站和具有融合媒体平台的媒介集团。总之,在教学计划里,要体现这个要求。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新闻院系必须有意识地建立不同媒介类型的实习基地。另外,由于大多数新闻院系还没有媒介融合方面的课程,在实验教学上就没有这样的教学项目,实验室也就没有媒介融合方面的设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等少数院系有这样的实验室和媒介融合实验教学项目)。没有的,就要尽快建立(或与有融合媒体平台的媒体建立共建),设立多媒体传播的实验教学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介融合的理念和知识不仅仅停留在意识中,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在业界,真正的全能记者和编辑是非常少的,一个融合媒体记者(或叫全能记者)在新闻现场既要文字采访、记录、写作,又要摄影、摄像、录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新闻信息稍纵即逝,容不得记者一个一个的换采访工具和采访方式。对于文字记者来说,他在采访时还能够兼顾的大致是录音和拍一些照片,再要去摄像就比较困难了。教学方面也是一样,在四年的时间里,其实无法把学生培养成样样精通的全能记者或编辑,而只能以一专为主,尽量多能。如果要求全能,处理不当的话,很可能造成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一门深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果最多只能成为一名新闻技工。我国的全日制新闻本科院系并不以培养这样的新闻人才为目标,技术和学术兼备仍然是本科新闻教育的追求。无论媒介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闻教育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面对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不变”。有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不变”――李建伟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把握“融”这个度,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不管怎么融,学生应该有一种专业精神。金月成提出,在全媒体时代,如何从万变中找到不变以应万变?大融合媒体时代,是不是代表学生什么都要学?他认为这个不变就是“采”和“专”,采是广义的采写,专是专业性。刘笑盈表示,在当前实践热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应当有一种清醒。实践这东西很简单,三个月就会了,学不会的是知识,是理论。他认为,媒介的融合只是一种战略形势而不是本质,如何在变化的形势中挖掘并发展一种不变的本质,才是新闻教育者们要做的。②

那么,哪些是不变的呢?

这应该是新闻职业不同于其它职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就是从事新闻业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将新闻信息进行编码制作成一个个由不同符号组成的新闻文本的能力、将这些文本传播到特定的对象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任何媒介生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要求不变。

这种能力就是新闻敏感,是从事新闻采编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的的能力。西方学者布伦特认为,新闻毕竟与法律、物理、历史有很大的不同,知识体系并非新闻的全部内容,判断能力才是新闻教育的核心所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没有对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判断,就没有后面的采写和传播。无论传播环境如何改变,只要是新闻传播,这都是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新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不变的主题。

其次,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不会改变,保障这些要求的技能教育也不会改变。

新闻报道要真实、公正、平衡,这些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也不会改变。需要注意在媒介融合中,不能让技术的进步冲击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比如,在任何条件下,扎实深入的采写作风都不能丢。“新技术与‘三贴近’本来并不矛盾,但是现在很多记者依赖电话和互联网采访,有的甚至养成网上来、网上去的惰性,靠粘贴、拼凑、剪辑来完成报道任务。新闻报道必须落实‘三贴近’,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却对三贴近形成挑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不可不变。但还有不可变的,就是坚持‘三深入’,落实‘三贴近’。”③

新技术并不必然影响“三贴近”,也不必然冲击新闻的真实、公正等,关键还是要扎实进行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作为准记者和编辑的新闻专业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当然,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理想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实践它的能力和技巧。比如,平衡报道就有一些特定的技巧,这些技巧在报刊新闻中可以用,在网络新闻中也可以用。把特定的素材写成符合传播要求的特定的文本,也是一项不变的任务,“无论技术如何改进,媒介如何融合,编辑和新闻专业人士无不认为,如何撰写好故事仍然是排在技能学习的首要位置,而且写作是新闻专业人士需要学习的最基本技能。”④因此,对新闻业务中的基本技能的教育也不因媒介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总之,保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以新闻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业理想,以及为实现这些理想和道德的采写编评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不变的任务。这基本上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此外,尽量使学生丰富人文、自然各学科的知识素养,特别是通过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学习,形成扎实、深邃的思维能力,也是新闻教育不变的目标。

【本文是2011年度广州大学教研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部“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①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新闻战线》,2005(9)

②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对策思考――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会议综述》,《新闻研究导刊》,2011(1)

③陈芳,《复杂环境下端正新闻观的意义与方法――专访中国记协党组书记、专项教育活动负责人翟惠生》,《中国记者》,2011(3)

④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134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排效果

可以说,电视新闻节目,不是各条新闻信息的随意拼凑,而是根据当日所要播出的每一条新闻片的内容、特点,遵循一定的意图,赋予它们一定的表现形式。在编辑工作中,若能把电视新闻编排得新颖,有张有弛、节奏和谐、生动活泼,就会造成强烈的屏幕效果,增加受众的收视兴趣。电视新闻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应采用一些编排技巧。

1 充分利用黄金时间

“黄金时间”是指人们闲暇时间与播出时间重合最多的那段时间,其传播效果最佳。从世界各国惯例看,19:00-21:00 为黄金时间,18:30-19:00为亚黄金时间。一般各家电视台都在“黄金时间”和“亚黄金时间”推出本台最具有代表性的收视率最高的名牌节目,以吸引最多的观众和广告客户,为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抓住电视传播具有现场实况最突出的特点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适当地编排具有影响的最新消息或正在发生事件的现场报道,是增强电视新闻节目吸引力,扩大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手段。现场感是各种新闻媒介追求的一种效果。如报纸的目击报道,广播的录音报道等。

然而现场感最强的,却莫过于电视新闻,电视的直接性,把新闻现场直接搬进了观众家中,使观众可以及早获得新闻信息,能耳闻目睹新闻发生发展的情况,新闻现场的环境、气氛历历在目,现场音响,人物讲话声声人耳。大大地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和客观性。编辑在编排电视新闻节目过程中,往往会得到记者们发来的最新报道。

采取何种形式,放在什么位置,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使用视听媒介监视世界上刚刚出现的各类新事物的需求,是对电视新闻编辑和主持人的考验。 1986年1月29日中央台首次播放了有关“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几条新闻。几条新闻都集中在新闻联播的开头段落,包括失事经过现场实况、东西方几个大国首脑反应、七名遇难宇航员介绍等。中央台的编辑们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时,对七名遇难人员中非专业宇航员、唯一女性——一名美国女教师,作了生平介绍,并播放了她生前生活及训练的资料。如此处理,易于传导和激发悲哀感情,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3 合理安排新闻提要和新闻回报

新闻提要是整档新闻的精髓,体现将要播出的新闻框架闪光点。有人把新闻提要解释为“用简明的语言把本次节目中最重要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概括出来,并在节目的开头播出的文字形式。”可见新闻提要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一般将新闻提要放在节目开头,采用新闻画面或字幕等物技,配上音乐,播音员以简单、精练的语言提要内容播报出来,让受众对即将播出的新闻先有个大概了解,以此来确定他收视这次节目的重点。

新闻回报是对开头新闻提要的复述。在一档新闻节目结束之前,由播音员用口播的方式或以字幕的方式再播报一次全部或部分重要新闻的题目,以加深观众对节目的印象与记忆。由于回报带有概略重播的性质,对于中途收看节目的观众,也是一种信息补偿。

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过程中,往往不会聚精会神地收看新闻栏目的每一条新闻信息,甚至会出现中途换频道从而错漏感兴趣新闻信息的可能。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就是选择当日新闻栏目中三四条重要的、最具强剌激力的,最能吸引观众收视欲望的新闻作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而达到观众收看电视新闻全过程的目的。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新闻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通常在节目提要中,通常是以国内外重大事件,或国内群众观注事件,或具有较强剌激力新闻作提要。而提要新闻编排在新闻节目的不同位置,观众在心理上已接受过提要新闻节目。如此,便可以达到整个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目的。

4 要控制新闻内在节奏

处理好信息与新闻条数的关系。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广大电视观众希望在有限的新闻节目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但实践证明,单位时间内给人以过多的信息量,往往会使人加速疲倦感。因此有些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专家提出,一档15分钟的新闻节目,无论如何不应该超出过15条。

但遇到重要新闻时,可安排整档新闻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时间安排太少,不便突出应用有的位置,时间太长,则会影响到新闻条数的安排。注意庄谐结合。电视新闻常以严肃的面容相见,但如果一档新闻中都是这样的冷面孔,观众的情绪得不到必要的平衡,兴趣和注意力便会减弱。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安排一些社会趣闻等新闻。

合理穿插新闻片头。电视台的新闻时间都是很宝贵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众更多的新闻信息,一般的电视台都舍不得在整档新闻中穿插并无新闻信息的新闻片头。但我们看到上海东方卫视就舍得在新闻中间穿插新闻片头!从表面上看这会“浪费”了宝贵的新闻时间;实际上它以片刻的放松,换来了观众集中的注意力,换回了更好的视听效果。

播音员巧出镜主持。如何实现重要新闻到一般新闻,或某一组合报道到另一组合报道的顺利过渡?利用播音员的出镜主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播音员巧出镜主持,起到了文章段落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5 结束语

现在,各级电视台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于电视新闻水平的竞争。如果我们大胆地打破一些去形成的电视新闻老框框,走出一条窄小的小路,开拓思维,增强新闻节目新的编排意识,在不断创新的征程中走向电视新闻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柯天梅. 如何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效果[J]. 采写编 , 2009,(04) .

[2] 李江东. 试析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创新[J]. 新闻天地(论文版) , 2008,(02) .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