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17:22: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才统计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7年的工作马上就要过去了,在一年的工作中,我虽然没有出过太大的疏漏,但犯下的错误也不少,为了更好的开展2018工作,特做计划如下:
一、重视对资料的管理
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做好资料管理的必备条件。因为很多人都认为现场决定一切,资料只不过是现场的附属物、是可以补,如果不见证取样、不进行任何试验编造出来的资料能真实反映工程实际吗?要知道,工程资料是项目部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工程建设过程真实、全面的反映,对控制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施工物资资料要齐全有效。
工程中需要的材料很多,都来自不同厂家,把好物资质量关,便为整个工程质量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各种物资进场均要提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因为这些物资全部来自外单位,因此,此类资料的可追溯性尤为重要,对此,资料质量证明文件要尽量使用原件,当不得不使用复印件时,要清晰、齐全、有效,并且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注明原件存放处。
三、施工试验记录要及时、齐全。
施工试验合格是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的前提条件。如钢筋连接试验报告是钢筋安装检验批验收的前提,混凝土试验报告是混凝土施工检验批验收的前提。所以施工试验记录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以免遗漏,影响后续施工。
四、检验批验收记录检查项目要填写齐全。
检验批是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因此检验批中各项评定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到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检验批中各个应检项目不应漏填。如有预埋件部位的钢筋安装检验批中的预埋件项,有施工缝部位的混凝土施工检验批中的施工缝项。
除了做好以上四点以外,对工程技术的资料整理还必须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具体地说:及时性,是做好资料的前提。工程技术资料是对建筑实物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此要求资料必须按照建筑物施工的进度及时整理.同时,为及时性还反映在施工企业内部质量的管理体制提供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收集保存好公司及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及会议文件工作,并把原来没有具体整理的文件按类别整理好放入文件夹内,为查阅文件提供方便。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核算;基层财会工作
新兴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接受了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培养良好管理制度的企业单位,计算机的出现既满足了管理上的需要,又很好地协调了人员与制度之间的问题。而财会行业,尤其是基层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巨大,工作内容繁琐,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核算失误,给企业单位带来损失。通过计算机将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集成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的业务处理中,使得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极大地减少了核算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本文将就如何在基层人员中进行电算化操作的普及进行讨论,为财会电算化的推广打好基础。
一、财会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1.思想认识
电算化对于财会工作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概念,与传统财会工作有着巨大的区别。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所包含的信息量将越来越庞大,只是依靠人工操作已经无法很好地完成日常工作。很多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会阻碍财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多数财会人员都习惯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账目核算,对于新兴的电算化一时难以接受,对其可靠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都会对电算化工作的推广形成不利影响。
2.人员素质
财会行业的性质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尽管如此,大部分的财会人员仍然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对于新兴的财务软件知之甚少,对于计算机本身的了解更是不足。甚至很多的人员会经常出现操作失误,导致更多的损失,这些问题使得电算化在基层财会工作中的普及十分困难。
3.系统安全
财会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保密上,因此如何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证主要信息及财产的安全,成为了开发电算化软件中最重要的问题。目前市面上的软件种类多如牛毛,但能做到确实保证系统安全的却屈指可数。常用的防护手段无外乎设置用户密码和系统防火墙等,高级一点的如声音加密及指纹认证等,都不能有效的保护财会系统的安全。有时出现停电或者电脑硬件损坏的情况,也会对系统信息造成破坏,从而影响财会工作的进行。
二、电算化的发展对策
1.深化认识
从领导到员工都要认识到电算化对于财会行业本身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基层财会单位来说,它能有效提高人员处理复杂业务的准确性,保证核算工作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大大减轻了人员工作的强度且不会降低工作质量。这对于改善企业管理面貌,提高人员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帮助。电算化是可以全方位地推动财会行业的更新发展的新兴技术,能够促进财会工作走向更高的层次,值得在基层单位中大力推广。
2.加强培养
要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普通员工不仅要会操作计算机,还要能进行一定的修理维护,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企业避免更多的损失,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对于一些在岗职工要定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保证其技术知识能够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既有益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也能保证在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员工可以及时进行修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完善制度
财会行业必须要建立完整而规范的制度来保证信息和资金的绝对安全。首先要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不能出现工作中的“盲区”,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其次要对操作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尽量降低工作中出现的操作失误,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财会工作的正常运行。
4.保证安全
财会工作对于安全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首先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教育,要求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于未经授权的人员要禁止其操作,对于来源不明的设备终端要禁止其接入,尤其不能接入网络,避免遭受来自网络的恶意攻击。要在各个环节采用加密手段,安装系统防火墙,防止电脑遭到病毒破坏。对操作人员进行身份验证,以免出现人为盗取甚至破坏数据的情况。各个部门要履职尽责,认真完成本部门的工作,还要做好调派工作,保证所有部门通力协作,统一管理,相互制约。
5.设施完善
由于基层财会单位的客观条件制约,不能使用过于先进的设备和器材。因此各个单位要量力而行,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电算化系统。市场上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鱼龙混杂,盲目追求高价位极易上当。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基本设施只包括主机和与其连接的若干终端机,并不需要太高的花费。主机的硬件要保证性能良好,特别是CPU、内存等处理信息的关键硬件,对于改善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助益。而软件的完善主要是相关的升级程序,在升级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乃至遭受恶意攻击的情况,充分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三、总结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财会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往往能够激发行业自身的潜力,使其得到蓬勃发展。目前的财会领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基层财会的工作,在处理繁琐的业务的同时,还要保证资金和信息的安全性。电算化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为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各有关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19.带徒情况。每位支教教师与1-2 位教师结对,并言传身教,提高其教学育人和管理水平。(要求提供课程安排材料;结对教师名单、工作心得;支教教师工作总结;.受援学校考核)。
****年工资统计工作会议今天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2003年度工资统计工作进行小结;二是布置****年工资统计工作;三是讲授工资统计汇总软件的使用。
下面,我讲二点意见:
一、****年度工资统计工作回顾
****年,各县、各部门都能认真贯彻落实在广州市召开的全省人事干部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按时按质地完成工资统计任务。具体表现在:
(一)、领导重视。从各县、各部门反映的情况看,各级人事部门和市直各单位领导对工资统计报表工作都非常重视,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并对如何搞好工资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有些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意见;有些县注意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工资统计人员能够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按时按质完成工资统计工作任务。各县人事局领导都能亲临统计工作布置会,并对如何做好统计工作阐明意义、分析难点、提出要求,给统计同志以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搞好统计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制订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统计工作。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县、各单位参会人员都能及时将会议精神向领导汇报,并对当年统计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保证统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依法统计。各单位都能按照《统计法》、《人事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的要求,依法进行报表的填报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工资统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领导决策服务。各级人事部门能充分利用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汇编和撰写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各县、各单位都十分重视培训工作,大多数地方都采取以会带训的办法,通过培训,使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保证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年的工资统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报表上年底数没核对、汇总数据出来后不注意数据审核、漏填补充资料或补充说明、没报统计总结和统计分析材料等,这些虽然只是单位的情况,但却影响了全市人事统计工作的全局,必须引起重视并注意加以解决。
二、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1、要刻苦钻研业务,提高统计工作业务的水平。近几年来,工资统计工作队伍人员更替较快,一些老的统计干部转到了其他工作岗位,不少新生力量充实到统计工作队伍中来,这是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充实到统计工作队伍的同志大都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较新,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较高。他们为统计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统计工作上新台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工资统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需要了解和懂得工资工作的各项政策,需要有统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要求统计干部对工作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认真学习人事政策,钻研干部统计业务知识,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工资统计工作做精、做细、做活。
2、及时向领导汇报,做好年报布置工作。****年工资统计年报工作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回去后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尽快把工作布置下去。
3、加强队伍建设。各县是要采取以会带训的办法,在布置会期间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新担任统计工作的人员,更要注意做好培训工作。对他们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弄清各套报表的关系,每套报表的统计范围、统计对象、指标含义,还要求掌握统计汇总软件的操作。
4、加强指导,保证质量。各县要加强对下级部门和单位的督促检查,把好质量关,把质量问题作为统计工作的一件根本大事来抓,确保填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绝不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忽视统计数据质量,出现数据质量问题。
5、要按时上报。****年工资统计工作要求各县于****年1月20以前完成,市直单位按市里统一计划按时上报。数据汇总会拟于****年1月20日至22日召开,具体时间、会议地点另行通知。各县要把工作做在前面,争取主动,把工作做好。特别是还要负责人才资源(以前干部)统计工作的同志,更要合理安排好工作计划,确保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
6、加强工资统计分析工作。近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统计分析工作。但是,工资统计分析工作大部分县都没有做。各县要把提高统计分析工作,作为今年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医疗统计的工作性质和作用
医疗统计是卫生系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是其最终工作目标。大量事实和实践结果证明:医院要真正实现科学化和定量化管理,必须依靠准确的医疗统计手段。医疗统计是以收集和整理医院各类相关信息为基础,使用统计学方法,全面系统地反映医院各类工作情况,客观地对医院医疗等各类工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描述并对医疗服务质量分析和评价,找出医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医疗统计要对医院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不但是医院各项信息的汇总枢纽中心,而且对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医院的管理者在执行贯彻各项卫生工作的政策,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制定全院各项工作计划,充分地利用工作资源,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各项医疗教研活动,都离不开医疗统计的服务。
2、医疗统计的工作内容
(1)门诊、急诊统计
①门诊医疗工作量的统计。包括:门诊各个科室部门的医疗工作总量、门诊、急诊就诊人数、病人身份、病种、死亡人数等。②急诊抢救病人总数、抢救成功数等。③急诊观察统计。包括:观察床数量、观察床患者人次等。④门诊医疗人次、注射室工作量、注射室工作量和其他诊室工作量等。⑤其他统计工作。
(2)住院部统计
①诊断质量。门诊诊断与住院诊断符合率、病理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确诊率、抢救成功率等各方面数据。②医疗质量。好转率、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切口愈合率、死亡率、医疗事故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等各方面数据。③工作效率。一是全院病患的动态统计。包括:出、入院人数、好转率、治愈率、死亡率等。二是医疗器械和病床的使用效率: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周期、仪器设备使用率等。三是手术情况统计。如:大、中、小各类型手术次数、麻醉次数、手术成功率等。
二、医疗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1)医疗统计为医院制定合理计划指标的基础作用
医院制定各项年度工作任务的指标,是医院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而由医疗统计提供的精准及时的数据医院领导者掌握各部门工作进度,检查工作和制定合理计划指标的基础。一是,医院领导者在制定各项年度工作计划指标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医院的医疗情况,还要综合分析整个医院的人、财、物各方面情况,把握全局,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医疗统计的基本工作职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医疗统计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和扩大统计范围,扫除盲区,利用各种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为医院领导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指标打下基础。二是,医院各项年度工作计划指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否降低管理风险,真正做到切实可行,也与医院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密不可分。统计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制定的计划指标就科学合理。反之,制定的计划指标就不合实际。
(2)医疗统计为医院高效配置医疗人员的参考作用
医院是高知识结构人员的集中地区,调动全员各科室主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各类人才的最大效率,做到人尽其才,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各个医院领导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一是,医疗统计的工作可以及时把各个部门的医疗动态反映给医院领导者,使医院领导者了解各个部门的就诊率和出院率以及患者动态、药品使用等医疗情况,医院领导者可以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完善和确定各个部门规模、人员构成、编制等人事调配方面工作,统筹规划,秉着合理、高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人才浪费。如:可以根据门诊就诊量逐年上升量趋势,扩大门诊规模等。二是,医疗统计工作对于评定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参考和监督作用。医院领导者能够根据统计数据根据就诊病人的数量、疾病分类、治愈率、出院率等数据,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行评定,确定加强哪类部门建设,科学地进行人员调配。
(3)医疗统计为医院决策提供准确信息的参谋作用
决策,是医院领导者的首要管理技能。医院每件重大事项的决策关乎医院的前途和命运,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可行与医疗统计工作密不可分。一是,医疗统计不能狭隘地局限于医院发展历程,必须要宏观地了解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工作中,要收集同类型医院或本地区其他医院的各种信息,了解其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将反映出来的问题和趋势及时向医院领导者汇报,开阔医院领导者的思路,提高领导者的思维层次。二是,现代医疗统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集数据、实际、问题、办法四位一体,用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在大范围、高层次、短时间内获得各种信息,科学进行决策。三是,到位医疗统计工作能为医院领导者提供信息多种多样,毫无死角。由过去只是反映增减变化的信息变成更多地反映医疗质量、医院管理和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信息,集中到医院管理者更感兴趣的社会医疗热点问题,让医院领导者做到决策有据,心中有数,充分发挥医疗统计的“参谋”作用,便于领导者决策。如:通过对各科室医疗器械使用率等指标的分析合理地采购大型医疗设备;通过各科室住院人次、各种疾病发病率、就诊率等统计数据调整各科室病房、床位数量。
(4)医疗统计为医院科学规范医院日常事务的助手作用
医疗统计工作能够协助医院管理者科学规范医院的日常事务,充当助手和参谋。如:通过对医院收取费用各种指标的分析,归纳出医院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收取费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药费成本,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所占比率,从而提高收入“纯收入”,这样既让患者得到优质的服务,又能进行合理的用药;还可以通过对涉及某单病种各种统计指标的分析,适当降低单病种诊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增加医院的信誉度和广大患者的满意度;通过对各科室工作效率各种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各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统计指标综合反映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医疗水平等。医院管理者要针对医院存在不足,采取各种方法加以解决,创造医院的医疗品牌,树立医院信誉,提升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语
【关键词】医院;信息统计;发展; 思考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11-01
医院的信息统计在医疗卫生信息中占据着主置,同时也是社会经济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医院发展的信息统计体系、建立一支精英队伍、充分发挥医疗信息统计的作用,成了值得每一个医院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 目的
1.1 医院的统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卫生统计工作及卫生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工作。一旦上级卫生部门下达了医院信息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必须要严格、及时、标准、全面的执行。这样才能让上级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到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及相关资源的配置使用情况。
1.2 医院进行信息统计,有利于医院领导检查、总结自身工作。使得领导能够及时掌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进度和情况,为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事实依据。有助于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益,便于医院对自身的管理。
1.3 通过对医疗信息的统计,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分布情况,发病人群群体特征以及疾病发生规模等信息。再经过观察、分析、研究等工作,医院可以总结出疾病的某些规律,为之后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2 现状
2.1统计部门的设置不合理。目前,有很多医院的信息中心只不过是病案、统计和计算机几个科室的简单合并。也就是说,所谓的“信息中心”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其统计工作的内容仅仅只是对医疗服务和经济效益的统计,而建立在信息之上的分析工作却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开展。这就等于抛弃了统计机构的评价监督功能。
2.2缺乏统计人才。很多医院的统计工作都由其他工作的人员来代职兼任的,真正专业的人士少之又少。代职人员一般专业基础和业务水平都有所欠缺,而统计工作又十分复杂繁琐。因此,医院的统计工作很容易出现统计信息失真、统计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很难反映出医院的整体情况。
2.3统计工具落后。部分医院的统计人员缺少专业的统计设备和工作。很多统计工作甚至还停留在手工填表的工作方式上。尤其是一部分小医院,对统计工作重视度不高,统计工具的配置就更难到位。统计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3 对策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正在继续深化,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都在逐步出台,对医院统计工作的重视度和扶持力度都在逐步加快。医院要加强统计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3.1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保证统计信息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统计工作应该逐步实现计算机化,软件化以及网络化,慢慢进入办公自动化领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保证统计信息准确、及时、真实、适用的基本条件之一。
3.2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提高统计人员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重视统计工作,改善统计工作的工作环境,提升统计人员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薪酬待遇的提升,有利于调动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吸引外界专业统计人才走入医院谋求发展。二、对外公开招聘,吸纳一批专业人才进入医院,走上医院统计岗位。通过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保障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避免统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三、强化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再教育。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卫生知识,又懂统计学的复合型人才。
3.3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传统的统计信息独立编制申报、单独分析立项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医院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然抛弃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统计,对医疗效率的统计以及对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整合起来,综合分析,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化,通用化。只有运用综合统计分析的方式,才能强化医院在市场中竞争力,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无论是对于医院本身,还是对于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医院信息统计工作都有着巨大作用。做好医院信息统计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医院自身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医院的信息统计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 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