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3-01-09 16:03: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 现状 潜力 措施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国际大型加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落户国内各城市的经济技术园区,使得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但是从毕业生发展的潜力来说,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着眼于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目标,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着重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提高中职毕业生生发展潜力的措施。[1]

一、当前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职生发展潜力的问题逐渐凸显。“找工作是不难,可起点普遍较低,上升的渠道不通畅,职场前景并不乐观。”这是中职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他们,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从而逐渐被企业、社会淘汰。[2]

二、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的途径

面对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不如人意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首先要使中职生认识到发展自身潜力的障碍,从主观上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其次采取一定的措施,共同来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

1.改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切实关注自身成长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都认为,中职毕业生毕业以后,就是在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员工。这也是学校培养中职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毕竟中职生毕业年龄小,不可能一直从事一线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生从进校的一刻起,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从他们内心深处改变以往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自身成长进行时刻关注。

2.努力提高自身品质,增强职业素养

当前中职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如:自信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心理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看重已不是工作经验,更多则是偏向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毕业生要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加强自身品质修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3.重视所学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

很多来中职学校来的学生,都是抱着一种来学习一门技术来的。殊不知,限制中职学生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诚然中职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就业初期,表现的比高校毕业生还好,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实作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相比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生来说,他们的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专业理论知识是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推动他们向前发展,才能使他们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的发挥。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是激发他们发展潜力的手段。只有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敲开进一步发展的大门。当前社会、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他们相比于高校毕业生的生存之本。只有在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好发展潜力的可能。因此在校中职生在进行实训操作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3]

5.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阻碍中职生发展前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因此,为了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利用社会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成人高考、自考等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这也是时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6.中职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中职生受到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对自我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走上社会之前内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当每个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或对就业感到迷茫时,他们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我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为自己的成功做好思想、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其个人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并在工作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发挥出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就业品质。

三、总结

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中职生自身共同努力。特别应该重视中职生自身的主要能动性,首先要从中职生的自身意愿出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前景。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

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发展潜力,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嵘.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9月上,总第120期.

篇2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 师资力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29-001

一、前言

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洪流中,中等职业学校被赋予了培养全国各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重任,中职毕业生直接走上基层工作岗位,参与祖国的建设和管理,因此,中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决定了毕业生的素质。而现阶段,中职院校中的数学教育并不让人满意,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为中职教育打开新的天地,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二、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国家基层技术人员的桥头堡。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入学在读人数所占比例也较高,足见其重要性。其生源主要是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或者是高中未毕业的,不愿意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数学,是初等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于立志参与基础建设的中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必须学、也必须学好的一门课。

但由于中职院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薄弱,很多学生都是未能顺利进入高中的,或者是由于家庭困难,从小学习环境就差,导致学习成绩不够好,最终只能进入中职院校,以期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立足。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尤其是数学的学习,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这是数学教育的第一个挑战。

学生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很多同学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抵触学习数学,只想着60分万岁,能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根本没想过学习数学的意义,没想过数学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性,这些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很多教师不能长期为中职服务,中途离职现象较普遍。他们曾经是天之骄子,毕业后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中职院校为人师,但当他们认清楚中职的现状之后,很多教师不是选择勇于挑战自我,尝试去改变现状,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离开,逃避现实。这就导致中职院校师资流动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延续性。

(三)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现阶段,很多中职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课时,仍然按照初中或者高中的那种全面灌输的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考核、轻能力的培养。这样,面对一群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中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的学习基础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这也不在中职院校的控制范围内,但可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学校应该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向他们讲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长期共同努力。学校可以以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需要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想办法让学生不再恐惧数学,不再抵触数学,建立起征服数学这座大山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可能相同,都有适合自己的特有的学习方法,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但一些基本的学习数学的思想则是永恒不变的。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思想,之后再在个人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比如“数形结合”、“变量代换”等等这些基础的数学思想,学生必须具备。

再次,要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多学生面对问题不知所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解决,不能联系所学知识,不能联想以前遇到过的相似的问题,不能应用以前所学到的解题方法。他们只会死板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面对稍微复杂的问题就无可奈何,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表现。

好的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好的学习习惯上的,学习习惯又有细致入微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去发掘,善于从学习中总结,总结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数学就变得很有规律性,容易驾驭,学生也可以建立起信心。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其主体是任课教师,这就要首先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中职院校应该出善的政策,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设置优秀教师奖励机制,以此鼓励、吸引优秀教师,使得教师能够踏踏实实地为学校出力,耕耘在讲台上,为人师表,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之后,才能够致力于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全盘灌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讲授知识,确定重点,以及确定考核机制。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设置、专业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运用到的数学知识,来讲授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兴趣会提高,讲课效果会更好,不仅讲授了数学知识,也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可谓一箭双雕。

教师在课堂或者课后可以设置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作业题目,而不是一味地讲解难懂的理论推导证明,或讲解很抽象的数学理论。考核时候也要做到重基础、轻理论,重应用、轻记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水平。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22

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相对于专业技术科目来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和就业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认识不足,一些中职语文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语文“职业味”知识,在就业工作中碰到一些非专业的技术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失败或工作能力降低。本文试就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就业关系进行分析,探索中职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的有效教学途径,以供同行借鉴。

一、从学生就业工作中看中职语文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中职毕业生而言,除了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外,大体上要做好以下就业准备程序:

1. 面试。面试的核心是考核毕业生的综合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组合头脑里储存的知识,用嘴巴把它们表述出来。所谓语文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面试和语文有很重要的关系。

2. 简历报告的撰写。中职毕业生就业面试的同时还准备有个人简历发展报告。个人简历发展报告撰写水平体现一个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中职教育语文同义务教育语文有所不同,侧重于学生就业技能表达的培养,侧重于应“付”实践工作生活。

3. 工作中的语文知识需求。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中职毕业生会要求上交工作计划、总结、商业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工作材料,这些材料的结构是有固定格式的,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一般会贯穿有这些知识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革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这些知识。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职业味”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毕业生工作的职业特性,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抓住毕业生工作职业中常经历到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多年学生实习工作的带队教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教学方式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味”。

1. 通过练“读”,锻炼提高学生的“说”。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些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为人低调,不够大胆。上课时,教师提问不敢回答或不敢说好。在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面试时,笔者曾经发现有些学生上台面试时很拘束,说话时停时断,导致面试失败。究其原因,平时练“说”功夫不强,心理素质差。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说”,教师应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读课文,中国有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有意识地锻炼这些学生的朗读,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练习朗读的情况下,逐步锻炼学生“自说自话”,“说”自己的家乡、亲朋好友的事、“说”学习上的事等自己熟悉的事情。笔者的做法是:(1)根据班级人数,用纸条写上序号,把所有纸条放到空盒里,每个学生轮流抽签,按照自己顺序轮流上台说话;(2)确定50道学生易说的说话题目。由学生抽签,抽中哪道题目就说哪道题目。公平、公正抽签,提高学生兴趣,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良好。

2. 作文课内容倾向于学生的就业实践需要。中职毕业生在校时间短,一毕业就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在就业工作之后,经常性的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因此,在教学当中,作文课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和勤工俭学,然后学习撰写各种应用文文种如商业合同、市场经济调查等,作文课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内在知识素质。

3. 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升学生语文文字输入效率。在任何工作岗位中,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输入语文文字,就不能胜任工作,这是时展需要,也是中职学生的职业内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其中的“写”包含有职业味颇浓的语文文字输入能力,通过思考的同时,能够同时书写,形成文章。写得好、写得快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非常欣赏的。

4. 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有不同的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旅游专业和商务越南语专业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与旅游服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访凭祥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边贸点后,由学生扮演导游身份给游客(学生)讲解旅游景点或边贸点;而对商务越语的学生侧重于中文和越文写作的转换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应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言传身教。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对写作比较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示范、做演讲,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加强教学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教学缺陷或漏洞,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反省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反映等等,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3. 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师在学生就业后,跟踪学生就业去向,多和学生沟通,了解自己语文教学知识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可以不教哪些内容,应该增加哪些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出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职业味”,以适应时展和学生需要。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措施对于很好地实施中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促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篇4

《哲学与人生》课程涉及案例较多,知识点抽象。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完成教学目标。

2013年迄今,笔者已经完整讲授了3个学期的《哲学与人生》。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感性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阶段,并不愿意主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较,《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偏重理论、许多要点过于概念化,较难通过现场活动学习知识点。学生缺乏实际体验,自然会从心理上对《哲学与人生》课程产生畏惧不学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有效掌握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讲授《哲学与人生》,必须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理念:学习哲学并不是如学生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远离生活,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哲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实用知识。哲学知识全部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实际活动,经过人类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指导每个人在客观世界的行为。

怎样体现哲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案例。《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引用教材案例,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甚至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当在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实际的深加工,力求将哲学知识与客观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用途和乐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下文将由浅入深地讲解有效利用教材案例的教学思路。

二、还原压缩的案例

教材中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但限于篇幅,这类案例都采用文字说明,充其量配一张黑白图片,形式简略、内容压缩。处理这类案例的方法难度不大,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原丰富原案例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1:教材P67 “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两段视频:一是2005年颁奖典礼的现场视频,概括介绍了洪战辉的真实事迹。二是电视栏目《中南纪事》对于洪战辉的专题节目《走近洪战辉》,深入到洪战辉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优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

案例2:教材P77“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周星驰先生的个人经历。笔者利用河北卫视《穿越经典》栏目中《周星驰系列之风雨成名路》,节选其中的部分片段,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明星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三、延伸简单的案例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较为简单,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余地,甚至可以与时俱进地提出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趣,消除对哲学知识古旧难懂的误解。处理这类案例对授课教师的查找资料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1:教材P2“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美丽的女中职生如何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专业,原文如下:

王莉丽性格文静、身材高挑。在中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上高中,将来报考大学。但王莉丽从小就热衷跳舞,学习成绩一般。和家长商量后,王莉丽决心报考艺术院校,继续自己的舞蹈梦想。遗憾的是,王莉丽在复试时未能通过,失去了做专业舞蹈演员的机会。由于王莉丽身材较高,最终被外事服务学校录取,学习空乘专业。王莉丽的舞蹈功底在空乘专业技能训练中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她的站姿、坐姿、服务礼仪等都非常标准、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认为该案例内容和结局过于简单,较难与知识点相结合。根据空乘专业的特点,笔者按照以下4个步骤例举了多个案例,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步骤(1):“预备空姐”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做好哪些客观准备。

步骤(2):“空乘人员求职”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经过哪些激烈竞争。

步骤(3):“90后空姐的工作”案例,说明空乘人员的职业要求与日常工作。

步骤(4):“高铁乘务员”案例,说明中职生应当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职业。

案例2:教材P16“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知识点,引用的案例主要是用文字和数据说明地球存在的各种地质运动,缺乏直观性。笔者根据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更多直观、有趣的自然科学案例。具体包括:

案例a:科普视频“已知的宇宙”,说明宏观世界的宇宙一直在运动。

案例b:动画“人类进化简史”,说明人类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发展进化。

案例c:记录短片“一块猪肉的一年”,说明看似静止的物体,内部变化从未停止。

案例d:科普短片“液体中的与鲸鱼”,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细胞都处在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并为之努力。

案例e:“引力波”的科普介绍,说明在客观世界,运动是永恒的。

上述案例都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题材新颖生动,内容具备现代感,学生在愉快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一知识点。

四、反思特别的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还存在少量特别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较少现实基础的支撑,童话色彩较明显,引用讲解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反感。对待这类案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理念顺势而为,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甚至提供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案例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效果。处理该类案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

案例1:教材P8“人生的道路不止一种选择”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两个中职生一毕业就辗转在三个大城市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原文如下:阎海和阎峰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在北京创业,设计个性化的皮包。北京的流动人口多,市场前景好,但房租很贵,经营成本太高,对于刚刚创业的他们来说,承担不了。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在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做同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经营成本降低,但是个性皮包的市场狭窄,业务得不到发展。最后,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到上海创业。在上海绍兴路上租房,做个性皮包设计生意。绍兴路有许多旧书店,来往的学生及外籍人士较多,他们很喜欢这家充满个性的小店。不到一个月,小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该案例存在不合理之处:(1)2个中职毕业生转换了3个城市创业,其中2个国家级超大城市,1个省会级特大城市。中职毕业生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独立适应如此频繁和剧烈的创业变动。(2)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成本一样高昂。在北京因经验成本高而创业失败,在上海也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3)两个中职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而且可以承受两次创业失败的代价,不符合中职毕业生普遍的经济状况。(4)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才济济,学历不高且毫无工作经历,仅靠一些简单的创业思路是不太可能被市场接受的。

根据上述思路,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点明该案例有不实际之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分组思考和讨论,找出该案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就业环境。

案例2:教材P3“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初中生考取高中但最终选择中职,学习服装设计技术自我创业的故事。原文如下:中职毕业生小赵中考成绩并不差,大大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小赵却不想上普通高中。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兴趣和特点,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创业,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或许更有利。最终,他选择就读职校,学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不仅使自己在家乡立稳了脚跟,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还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带了8名学徒,他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被县工商局评为“十星个体户”。

备课过程中,笔者同样感到该案例出现了以下几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1)能以高分考取高中,却主动降低要求读中职。(2)中职一毕业就创办企业,没有说明资金来源。(3)中职毕业生的服装设计技术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没有独特的工艺水平,但却可以带8名学徒。(4)短短几年就被评委优秀个体户,评选条件模糊。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在总结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一份真实的案例:一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维吾尔族少女,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师。学生将两个案例相互对比,能够更加深入、明确地理解哲学概念“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哲学与人生》的任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则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案例,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根据教学要求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在备课时必须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标准,仔细研究课程的每一项案例。根据教学知识点,挑选有吸引性、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案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

2009年颁布实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大纲强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教育性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面临频繁的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作为重要交流工具的语文学科,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需要,体现职业特色,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了使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只有把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融于教学实践中,才能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树立“服务职业”的意识,立足于职教和学生的实际,突出职业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中职语文的职业特色。

一、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色,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他们在校的学习、毕业后的工作及文化生活奠定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进行必要的文化生活。

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中职语文教学在不违背自身规律,突出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如在全面进行语文基本训练,积极完成听、说、读、写这一基本任务的前提下,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文秘专业可以侧重公文写作、书法知识、文面常识等内容的教学;理工专业则应对说明文、实验实习报告、专业应用文等内容有所侧重;旅游类专业可以侧重口语训练、诗词、美文欣赏等内容。这样,学生在校就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语文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心理和思想中存在障碍,加上受电脑网络普及的影响,他们宁愿在QQ、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也不愿在众人面前用口语流露感情、表达愿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消除存在的心理、思想障碍,让他们认识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听、说训练,提高听话、说话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有步骤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1.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口语。

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如可利用每次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作一番“畅所欲言”,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在人前说话的胆量。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训练自己口才的习惯,在日常交流对话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口语,注意说话的场合,做到说话得体,应对自然。

2.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做到倾听时注意力集中,能把握讲话的重点,及时作出判断,并形成个人看法。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或听报告时,能边听边做笔记,做到记录时思路清楚,不失要点。

3. 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可通过举办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信心。

4. 结合专业进行听说训练。

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训练。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设置接听电话情景进行听、说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依照校园的建筑、景色布局,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移步换景地作校园讲解;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向大家作某一产品的推荐、介绍;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边做菜边介绍食材和菜的做法等等。这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学习。此外,学生用熟悉的材料训练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使语文教学的工具得以充分发挥。

(二)注重应用文写作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用的某种固定格式的应用文体,是人们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岗位技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场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单位甚至把撰写业务信函、总结报告等应用文作为聘任的必备条件。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是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在中职学校里,由于专业不同,应用文教学的内容、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应用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这就是:通过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文种的写作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标点正确、书写整洁、格式规范,为他们毕业后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总结的写作时,除了专门的文体训练外,还可将计划、总结的写作练习延伸、跟踪至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作实习计划、实结报告。同样,求职信、应聘信的写作可以延续至毕业前的求职材料与推荐表的写作,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互补与融通,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技、求职、谋生的催化剂。

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彻底化解学生“语文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的错误思想 ,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语文能助专业学习以一臂之力,甚至犹如拿到了一把开启专业技能学习、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金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的课堂讲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但课内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充分开展课外阅读,使课内的教学效果得到巩固,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开展课外阅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可的课外读物。还可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意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国家盛事或重要会议的召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纪念性文章、重要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条文,使学生能紧跟形势,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思想觉悟。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展课外阅读,如通过阅读一些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发展动向、先进人物事迹等材料,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特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高职生 就业取向 综合素质

引言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即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中职院校仍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学升学率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往往处于一种“在就业与升造间徘徊,结果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导致了大部分的中职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取向与综合素质问题,并从国家教育部、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深入剖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一)就业取向现状概述。

笔者对宁波市中职院校200名出校实习的学生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极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取向意识非常不明确,笔者根据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将中职生分成三类:

1.就业取向意识比较强的。

即进入中职后只想在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而没有考虑过继续升造读大学。所以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400名被调查学生中只有5%的中职生有这么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

2.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就业取向,但往往徘徊于毕业后出去就业和继续升造去读大学之间。就业取向不明确,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而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类学生有高达75%之多,占将近一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3.就业取向意识差的。

即根本不知道进入中职院校后该做什么。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反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片茫然,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的比例占近20%。

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职生未来的命运如何,而导致中职生就业取向摇摆不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职教育模式的矛盾性。尽管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社会压力,中职院校在模式上不可能有很大转变,也就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高中期间出去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不限制学生继续考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权利。这就使得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中职生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经过调查统计,4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0%表示对自己个人综合素质表示担心,尤其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85%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般,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培养。13%的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只有2%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取向意识弱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呈现出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相反,就业取向意识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自信。

二、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总结分析如下:

(一)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由于中职院校定向不明确,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学习继续考大学和学好专业技能出去就业间徘徊,规划不明确,导致最终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不足。

(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很多中职生正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参加问卷调查的400名中职院校学生,其中有95%认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很大区别,有98%的学生认为社会和家长对中职院校学生有歧视现象。

(三)中职院校现存教育模式的影响。

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但由于中职院校也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双重工作,而且中职院校更注重于后者,这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出现了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等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1.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主要指的是教育部过于看重表面的高就业率数据的问题。也许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但不能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位。

2.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职院校考核的重心从考核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方面转移到对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查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考核、交际能力考核、应变能力考核等,重要的是要将政策理论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操作,得以贯彻执行。

3.模式创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生希望继续升造去读大学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短期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建议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一些以升学为目的民办的中职院校,或者将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进行纵向衔接,进一步鼓励在中职院校开设针对性强的高考班(宁波四明职业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与现有的既鼓励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又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去实习就业区分开来,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实现那部分想继续生造学生的梦想,同时又使得中职的教育抓住准绳――更加职业化。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中职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学生首先需建立自身的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优势。

同时,中职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除了以上几点外,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郑薇.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2007,(10).

[3]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N].中国教育报,2007,(4).

篇7

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三个方面,就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素质进行了探讨。

中职生 社会实践 素质

一、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

1.职业学校学生的思品素养问题特征及分析

伴随着素质教育近十年的尝试,摆在职业学校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在转型,青少年生存环境复杂化、多样化;家庭、非正式群体、社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协调,甚至矛盾、失衡;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行业流动性大,收入低,就业压力大;“80后”对职业的忠诚度、对企业单位的忠诚度有所下降;提前出现待业族、失业族、歇业族乃至成为“啃老族”;校园日趋社会化,职校学生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主义严重、追求享受、盲目交友、厌学、沉缅于网络等不良嗜好,懒惰、自私、偏激、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问题也相对较多。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人士认为,“适应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扰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企业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毕业生的“适应性与综合能力”;第三,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许多毕业生对自己“适应性”(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竞争环境)不自信,对自己“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自信;自律能力差——上班迟到、早退、说脏话是家常便饭,不服从管理的事时有发生;自身形象差——仪表不规范、行为不拘小节、语言不规范、不文明;沟通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方式还处于自我发现和模仿阶段。

2.开展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与目标的实施的需要

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隐性迫切问题。经过几年来,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曲折探索,课程改革的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尝试给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主线、提升学生能力为本位、关怀学生成长为宗旨的人性化教育教学必然取代传统教育而成为21世纪新教育风暴。在这样的背景氛围下,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人性化、能力本位教育的良方妙药和创新途径。

为了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及道德品质,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在累积创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拓展训练形式的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并进行了新的尝试,打破传统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在全面加强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礼仪交往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1.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OUTWAR—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返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它起源于欧洲,原为二战时期的士兵生存训练,现已拓展拓深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团队整合、野外生存训练和探险活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西方和外资企业首选的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拓展训练被引入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不过近十年的时间,外企白领、内资管理层、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对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

在中职学生中开展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结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充分激发其才智与潜能,提升个人素质,熔炼团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心智人格的完善,突显职业教育功能,缩短学生踏入社会的磨合适应期,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打造新世纪优质人才所需基本素养。

2.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身体、加强合作意识,这都是目前中职学生应该增强的地方。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去反思,对培养团队精神,发掘潜力,增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拓展训练平台,让学生体验怎样处理好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约束,团结协作与创新,包括大局意识与个性的关系,并且把知识趣味性和挑战性融合进去,能从中悟出很多人生道理和人生哲学。培育团队共识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树立谋略意识和大局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作能力,创造信任、团结的气氛,有效利用组织内资源和技能,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实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

3.贯彻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从源头培养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作为中职学生,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高尚而有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学习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在塑造团队活力的同时,推动个人成长的不断增值。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生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合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

大家都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人总结“三不来”,学习好的不来;家里有钱的不来;干部子女不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缺失,有些还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感到职校的学生一是难教,二是难管。要想使这样的学生群体在学校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文化水平,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步入社会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社会的进步力量;二是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自食其力,逐步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三是使他们学会做人,培育他们的阳光心态,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回报、奉献、创造、进取的含义,就必须处理好“管”“教”的关系,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以来,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接受了泉州市4000多名学校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认真制定了一套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具有军事训练与封闭管理特色、就业指导并求职培训特色、礼仪规范和心理疏导特色、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特色的活动方案,让教官都运用体验式的拓展模式,组织学生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1)利用个人挑战项目。空中断桥、室內攀岩、高空秋千、荡气回肠、信任背摔、高空梅花桩、云梯等项目,挑战学生的极限,挖掘学生潜能,增强自信心。

(2)采用团队项目。轨道电车、毕业墙、天梯、合力过桥、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等项目,溶炼团队意识,发挥团队作用,学会怎样与群体合作。

(3)通过情景项目。疯狂数字、孤岛求生、生死电网等项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思维,学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4)通过交流项目。一分钟自我展示、笑容可掬、肢体语言、直呼其名、穿越雷阵、野炊等项目,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分工协作。

(5)通过情感项目。风雨人生、人椅、礼让通行、感恩的心等项目,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6)通过氛围创设。通过建立团队、选队长、定队名、选口号、定队歌、团队破冰、团队融合,树立学员的团队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信自己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等口号始终响彻在活动场地上空,让激励自己、相信团队的意识在学生意识中扎根。

在活动中,基地教官注重分享、引导、交流,让学生谈感悟,很多项目都让学生明白,没有他人的帮助,自己很多事是做不到的。在总结时,很多学生想到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朋友同学对自己的帮助,以至于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实践的目的非常明确——让学生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应该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服从管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要会学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五天的活动,学生的转变非常显著,效果非常明显。

篇8

关键词:双差生;自我适应能力;待人接物;人才

从省教育厅到地方教育局,从校长到班主任老师,都非常强调中职生的思想教育,设法在每学期都能减少“双差生”的数量,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希望将每一个刚进校的“小混混”,培养成一个良好少年,其中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在校园内取得了成功,而当学生一踏进社会,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能在工作岗位上呆满一年半载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有所成就了。可见,这种德育的思路未必奏效。

一、中职生德育的现状

当前各县市,学校乃至班级内均有大大小小的比赛和评比活动,有些甚至在电视上作秀,目的是利用各种评比促使学生、班级、学校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达到互相提高的教学目的。例如文明班、先进班评比、优秀个人评比、卫生清洁评比、好人好事评比、实操技能评比……多不胜举。这些评比确实使成绩和指标都得到提高,直观看,效果相当不错。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分数和指标。分数和指标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思想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相反,如果学生对这些评比认识不当,更有可能收到负面效果。试看,在各类评比当中,总是争议不断、复议不断、甚至诋毁对手,这些负面现象均是由于对评比的认识不足而滋生的“功利心、唯胜心”所造成的。这种结果除了将评比的内在含义排斥在外,更会妨碍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都有不良影响。

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生

笔者分别到工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银行等行业进行了走访,以调查企业主的用人标准。总结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对于中专毕业生,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 。甚至有的中小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只提一个要求:工作要勤恳。这反映了大部分企业的用人理念:在同为毕业生的前提下,具有踏实的工作态度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而不是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当然这两种能力兼而有之就更好了。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企业需要的是工作踏实,而不是好胜心强,有争先恐后心态的中专毕业生。

笔者亦赞同企业主的观点,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了数年的学习,虽然成绩参差,但是对本专业都有了基本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胜任岗位工作的。所以选人用人之标准最终还是回到个人品德素质之上——工作作风,即做人处世的态度问题。毕竟,对于正常人来说,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都不是人的本性所在,都能够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

三、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路径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中职生的德育要面向职场,也就是说,要提早进行“职业人”思想的灌输,帮助学生完善人格,让学生提前学会在社会、职场上生存的本领。接下来简单地谈一谈具体措施。

(1) 新生入学阶段德育工作重点。①大力培养一年级新生的 “自我适应能力”。新生入学,必然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之事,例如,宿舍环境不好、床位不适合、饭菜口味不好、热水供应不足等……以上来自学生的意见,相信曾经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都必然会遇到的。对此,我们除了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外,也要教育学生,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就得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应对困难、适应环境的能力,以便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之上。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时要有长远的目光,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取舍,优先顾及长远利益。通过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为踏入社会作好准备。②让新生们学会 “待人接物” 的技巧。新生入学,会遇到新同学、新舍友、新老师、新的生活指导员,这些对于新生来说都是挑战,因为与这些新面孔相处必然会产生摩擦。对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将来毕业后,踏进社会,会遇到更多难以应付的人物,因此,学会与生活圈子里的人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生存的本领。所以笔者认为,要教育一年级新生与人为善,妥善处理与各类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与他们之间的摩擦,更要懂得通过种种摩擦来开阔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积累社会资源。

(2)二年级学生德育工作重点。在中职学校学习一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会趋于稳定,学生们已成为“师兄师姐”,心理上有了更多被尊重的要求,有的班级甚至成为模范班,在各项评比中,要求有更多的“面子”。 因而,德育工作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①让学生正确认识各式各样的评比和比赛,理解“胜”与“负”的内涵。有评比和比赛,就会有胜负,在中职生的年龄阶段与身俱来就有一种“叛逆”和“好胜”心理,遇上“胜”或“负”,都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极端表现,一是气馁,一是骄傲,结果是前者或是一厥不振,或是“输”不起,即功利心主导;后者则自以为是。两种结果都是负面的,所以,班主任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赛果”: 对于“负”,教育学生认识只要在比试过程中尽心尽力,体现了体育精神,赢得评委和对手的尊重,即达到了比赛目的;对于“胜”我们不能过于兴奋,更不能自以为是,因为“胜”只是阶段性的,由众多原因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与对手握手以释放善意,修补关系,体现“王者之风”。②上好劳动课,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少说多做的作风。如前所述,企业主对中职毕业生的共同要求是:工作要勤恳。可见,中职生要立足于职场之上,在学历与经验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唯有依靠实干的作风获得优势。由此, 上劳动课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务必强调,“劳动的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也间接暗示一个人未来能否有所成就。

通过劳动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会承担。通过劳动课,提升学生面对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通过劳动课,塑造学生少说多做的实干作风。

(3)三年级学生德育工作重点。第三学年,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德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提前接触到“社会人”和“职业人”,学会与他们沟通和相处方法。具体做法是:①上好“见习课”,让学生到企业“一日游”。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进入企业的工作情境,并与企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帮助学生在角色上向“职业人”过渡。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社会实践。到企业实践,不管从事何种岗位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入角色,以便更好地消化知识和积累社会经验,是一种就业的准备活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