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10:5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年度考核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基本情况:
二、任务目标:
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学校工作思路:保三优,创三新。即保优秀的教学成绩,保优美的校园环境,保优良的校风校纪。创出教育科研新成果,创出课堂教学新模式,创出教学装备新特色。
三、落实情况:
1、积极筹备素质教育现场会,让每个孩子都成才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主题
2、建成微机室。四月初,学校连续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学生家长大会,发动群众,集资、捐资35000元,购买了学生机、教师机、打印机,连通了校园局域网,从三年级起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3、防非期间,严格按上级要求,及时制定了防非工作预案,成立了防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支书担任,副组长由校长担任。实行网络领导,校长抓各班主任,班主任抓学生小组长,小组长抓组员。既可层层落实,又可避免交叉感染。严格落实7种制度:学生每日健康日报表制度。重点统计有无发热情况。教师签到制度。防非期间,不准请假,不准外出。晨检制度。教师到校后,每日测量体温,并记录在册。门岗登记制度。防非期间,严禁校外人员进校,特殊情况,要做好登记,并测量体温。值班制度。严格落实双人双岗,电话畅通。消毒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消毒工作,早、午各消毒一次。坚持日报告制度。落实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制度:如有发热病人,立即进行隔离。由专人负责,立即向上级报告,向卫生部门报告,采取紧急救护措施。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到位,我校在防非期间,无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打赢了防非硬仗。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三、出勤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工作业绩方面
MGF同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以校为家。
在担任HX中学政教处主任以来,主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疾病防控健康教育以及全校卫生等工作。在校长及德育副校长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 “服务师生”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校德育目标,在构建温馨校园、书香学院、品味校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一代新人的工作中,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具体工作表现在如下方面:
1、认真贯彻《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2、领导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加强对年级组长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做好与各处室工作的协调。
3、加强学生思想品质和良好习惯教育,检查督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领导班主任做好学生操行、《学生手册》、每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学困生转化工作。
4、抓好先进班级、模范班主任、优秀学生的评选和奖励工作。抓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学困生转化及时慎重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及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
5、组织全校性大型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气氛;组织参加社会活动;负责规划组织学生军训。负责开展校容校貌校风的建设。
6、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和法制教育,积极协同学校总务处做好学校的治安、保卫、消防工作,做好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
7、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公安、司法、交通、消防等部门派员来校对师生进行法纪教育、交通安全和消防教育。积极联系协助当地派出所或治安队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8、协调帮助学校各部门积极开展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活动,热情接待家长来访,指导班级开好家长会议,组织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
9、指导年级部抓好本年级学生思想、学习、纪律、卫生的教育工作,组织考核评比工作。
10、搞好政教处内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注意收集和交流德育工作信息。
11、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在语文教学方面刻苦钻研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标,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新。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还耐心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备课上课。牢牢遵循学校的校训,教学生“学一点知识,做一个好人”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点点滴滴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常以名人、英雄的事迹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所带班级教学成绩逐年稳步提升。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一方面,吸取以往教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诚恳接受校领导的指导,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勤勤恳恳,用“心”耕耘,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基石,以细心和耐心求实效。在班级建设中,抓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教学生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班风,以班干部为骨干,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完成班级事务。与任课教师、家长密切联系,巧借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创造教育合力。
因此,所带的班级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班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所带班级师生关系融洽,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级凝聚力较强。
2012年8月调任LH学校副校长,主管学校教学工作,并在校长的领导下制定教学常规,对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认真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观念,补缺补差,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多请教,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今后将一如既往的勤勉工作,为学校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55-03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还能考核指导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学管理水平,所以,它是审核评估方案中规定的三项文卷审阅(支撑材料、毕业设计和试卷、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之一[1]。这些年来,专家学者们构建了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做了大量的有益的研究与实践[2-6]。在CNKI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毕业设计”,可以查到近4000篇研究毕业设计的论文,并且再输入“质量监控”,也可以查到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论文近250篇。黑龙江科技大学自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展了11年的毕业设计评估,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乃至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年的毕业设计评估及研究,发现了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评估的视角探索并实践了监控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办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毕业设计质量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压力大。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静不下心来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去深入调查开展设计研究,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是应付了事。
2.学生急于到单位报到实习或上岗工作。特别是有些私企,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招聘到学生后就要求学生到单位报到参加工作,国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学生又怕失去这份工作,不得已只能牺牲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的学生主观上就不愿意做毕业设计,找到工作后寻找各种理由到工作单位实习或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出于攀比心理,自己主动要求到就业单位实习,导致留给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明显不足,只能从网上找些资料,东拼西凑,抄袭应付。
3.前松后紧。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和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精力没有用在毕业设计上,毕业设计前期进展缓慢,后期突击应付,不能给指导和审阅教师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指导和审阅,致使很多设计质量问题难以避免。
4.通过网络购买毕业设计。在“百度”中输入“购买毕业设计”可以查到318万条相关的结果,所以一些学生图省事,直接到网上购买毕业设计。
5.一些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岗位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有些毕业设计选题过大过深,还有的选题偏离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二)教师方面
1.指导学生人数偏多。有的专业由于编制紧张,导致专业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生师比远大于8∶1的比例,致使指导教师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单独指导时间不足,特别是一些同学前松后紧,到了答辩前便急匆匆地集中找教师审查毕业设计,致使教师无法仔细检查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现在的学生难以指导,一些资历深的教师甚至不愿意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使得参与指导的教师的实际指导人数更多,难以保证指导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认识不够。有的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走形式而已,设计的质量无关紧要,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把关不严。
3.精力不足。现在各高校的教师都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主要精力不能全部用在教学上。
4.指导经验不足。个别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也就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5.答辩把关不严。一些教师对答辩的认识不高,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所以就疏于审阅、疏于提问,答辩时把关不严,对发现的问题又不要求学生修改,致使毕业设计质量低下。
(三)教学管理方面
1.为了评估时获得较高的分值,一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切实际地罗列一些劳民伤财的实证,有的甚至在实证方面弄虚作假,忽视了对毕业设计内容本身质量管理的重视。
2.尽管学校从宏观上制定了一套毕业设计上的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学校专业类别多,专业分布面广,规章制度无法细化,学校也无法制定各专业(或专业类别)具体的毕业设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在过程管理方面,从选题、实习调研、资料搜集、报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撰写,到毕业设计文件修改定稿、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3.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专业在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安排上貌似要求严格,但缺乏对各个环节认真检查的相关机制,致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相关各项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
4.指导效果“大锅饭”,奖罚不分明。对个别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不足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约束惩罚机制,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投入精力大的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四)评估方面
1.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繁杂,过于注重过程管理。黑龙江科技大学原来的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中包含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1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都对应不同的分值和评价等级,很多观测点很难数量化,致使一些学院或专业为了获取较高的评估分值,罗列很多不切实际的实证材料,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准备实证材料上了,而这些实证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作用不大,导致教师怨声载道。
2.聘请的一些专业评审专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审
核出来的问题不具体,提出的整改意见针对性不强。有的评审专家对毕业设计评估的初衷不了解、有的评审专家碍于情面、有的评审专家由于精力所限等种种因素,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多数都是轻描淡写,审核出来的问题很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提出的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
3.每年评估专业太多,重点不突出。评估中心必须对这些专家评审意见重新进行再加工,才能整理形成反馈意见,有的还要重新评审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反馈意见,又由于评估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致使形成的反馈意见提不出来有针对性的问题,当然给出的整改建议就更缺乏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了。
4.由于受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条条框框的约束,限制了各学院、各专业在毕业设计管理特点上的发挥,调动不了各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设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审阅时过分重视对过程管理的审核,忽略了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审核。
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评估模式
1.学校专业多,分布学科门类广,改革前每年全部进行评估,致使重点不突出,抓不住主要矛盾,查问题轻描淡写,浅尝辄止,问题笼统而不具体,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从2013年起,改革了面面俱到的做法,每年对每个学院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业,集中精力、集中人力进行重点评估,待学校评估结束后,要求各学院仿照学校的评估模式对没有进行评估的其他各专业,自己选聘评审专家进行自评估,学校再对各学院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实行“以点带面”。
2.取消了各学院的自评报告,改为按照专业进行自我总结,要求总结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年度的整改措施。
3.评估指标体系中所有容易造假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实证均不作为评估的内容,避免了“先上车,后补票”问题,评估主要审核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查找具体问题,用事实来证明,让查出来的问题摸得见看得着,利于整改,实行“以果看管”。
4.学校深入各学院评估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召开指导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或进行深入访谈,直接听取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学校对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5.改革前的毕业设计在评估反馈意见时,都是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反馈会,再由学院将反馈意见传达到指导教师。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反馈意见会,要求全体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参加,让指导教师听到原汁原味的反馈意见,避免了由于“二传手”对反馈意见的理解问题而造成反馈意见的偏差。
6.答辩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设计状态和答辩教师的工作状态,所以,严把答辩关,对全校所有的专业的答辩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掌握第一手答辩情况,并把答辩过程作为毕业设计评估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
改革前进行毕业设计评估时,在肯定成绩的条件下,轻描淡写地查找一些问题,以肯定成绩为主,查找问题为辅。这几年,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毕业设计评估时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当然要求评估专家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评估专家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
(三)将毕业设计评估与整改相结合
通过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找到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一是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靠改进毕业设计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所以,把在毕业设计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不但在反馈会上进行初步反馈,还以评估文件形式将反馈意见下发到各学院,并且要求各学院、各专业在下一年的毕业设计总结中要充分地说明针对上年度的反馈意见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和办法,整改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整改困难等,需要学校层面解决哪些问题,并把对上一年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下一年评估的一项指标进行考核,实现了毕业设计评估与持续改进闭环运行,解决了毕业设计最后一千米的问题。
(四)加强督导工作
对于毕业生不超过三届的专业以及指导不超过三个轮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同时,从毕业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并且重点放在指导上,充分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方针。
(五)约束与激励机制并用
将毕业设计评估结果纳入到各学院的年度考核结果中,同时每年评出前30%左右的毕业设计工作效果好的专业进行奖励,做到约束和激励机制并用,调动了各学院各专业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评估方法的改革是正确的,改进措施是得力的,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规范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加强学风建设,解决好毕业设计与就业找工作这一对矛盾,这也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之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题,在管理上按着毕业设计质量标准要求学生,适当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就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评审与答辩标准,对于没有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或者设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当年不允许补答辩,与下一年级一起再次进行答辩,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对于文科类、经济类等以文字论述为主的毕业论文实行制,并制定过关标准,对于不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工科类专业,相近类的题目放在一个组进行比对答辩,坚决遏制毕业设计抄袭之风的蔓延,对于发现抄袭行为的,一律按照考试舞弊处理。探索试行分期答辩制,对于毕业设计进度快、质量好的学生,实行“快马加鞭,快车先到”,以激励有能力的学生先行答辩,先行毕业。
(二)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学校每年评选毕业设计指导先进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优秀教师,并给予单位和教师个人表彰奖励。同时将毕业设计先进单位作为年末评优的依据之一,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评优评奖、晋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于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并将其荣誉纳入个人档案。各学院可以仿照学校的做法,评选院级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形成系统完备的毕业设计激励机制。
(三)强化选题的作用
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严格实行双向选择,既可以学生选导师,也可以导师选学生,既可以导师出题学生来选,在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等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更是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或者学习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大力提倡“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实物制作,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实行节点管理
针对毕业设计“前松后紧”问题,优化毕业设计工作流程,针对每个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与导师一起,共同制定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将毕业设计划分为若干阶段,诸如调研阶段、开题阶段、毕业设计初稿阶段、毕业设计修改阶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再将每个阶段划分为若干个节点,严格实行节点管理,保证实现段段清。
(五)倡导团队指导法
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优秀指导教师少,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可以采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指导效率的办法,即团队指导法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7]。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外,也需要指导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齐抓共管。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工作者,都必须遵守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使毕业设计质量再上新台阶,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2.
[2]杨雪华,杨姝,蒋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赵丽新,杜溟,陈明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 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赵红梅.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 建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关连成,陈素玲,周亚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 题及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服务;质量保障;内部体系;外部体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对完美的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受政府支持与资助,校内外结合,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近年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受到了政府、高职院校本身的高度重视,但在认识和操作上却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只指向教学工作,很少触及行政管理及学校的其他领域,造成学校质量保障的投入与产出失衡,成效平平。正确认识学校质量保障的内涵与外延,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学校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范式在不断变化,从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发展为今天的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质量保障建设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不忽视可能影响到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和个体。行政服务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行政人员占学校教职员工的1/3以上,因此,行政服务部门是学校质量建设的重要阵地,行政人员是学校质量建设的重要主体。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保障体系”与“内部保障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属“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应当建立与之相应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必须对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实行全面的、系统化的管理。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涵盖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几个方面,忽视了某一个方面,质量保障将大打折扣。
(三)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脱胎于普通中专学校或成人学校,目前行政工作的管理模式,大多延续原学校或仿效普通高校,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行政服务的观念、手段和方法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的内涵提升和科学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障碍。在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指导下,构建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新的共同的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转变落后的行政服务方式的现实要求。
(四)当前,广大教师致力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素质,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对行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人员的态度、知识、技能、服务方式必须适应和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从这个意义上看,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教师职业生涯、学生学习生涯、学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影响行政服务质量的要素分析
要对行政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对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作出科学的分析。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模式:IS09000(BS5750)、全面质量管理、绩效指标、附加值评估等。一种模式实为一个质量管理工具!综合应用这些工具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行政服务工作,不难发现影响行政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服务过程控制。一件件具体的工作构成了一个行政部门的服务工作,一个个具体的过程构成了一个行政部门的服务过程,行政服务的质量是建立在这些具体工作、过程的基础上的,只要抓住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过程的质量,就能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就一项具体工作、一个具体过程而言,只有明确了工作及其过程的目的、主体、程序、标准、“接口”,才能使工作的操作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每项工作目标高远、责任明确、标准清晰、程序规范,才能保证工作之间无缝对接,确保工作的质量。
二是管理职责落实。行政管理部门是若干人员组成的团队,建立科学的团队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部门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部门负责人的重要职责。行政部门应明确部门工作的方针与目标,统一全员的质量价值取向,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使部门的各项工作处于有效的“受控”与“持续改进”状态,才能提供高质量的行政服务。
三是资源需求供给。资源是服务的基础,优质服务必须有优质的资源保证,包括优质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工作环境。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科学地促进部门成员的专业化发展;要为每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要重视和谐的工作环境建设,让部门成员以愉悦的心情投入自己的工作。
四是测量、分析、改进机制建立。一个部门只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测量,才能发现哪些工作是达标的?哪些工作是不达标的?哪些过程是有效的?哪些过程是无效的?只有对测量的结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分析,才能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有不断地改进问题,优化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服务过程是主导要素,管理职责、资源供给服从和保障服务过程,测量、分析、改进围绕服务过程来展开。构建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应紧紧抓住这四个要素,建立一个“内部保障体系”与“外部保障体系”结合、融通的组织与程序系统。
三、行政服务部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行政服务部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行政服务部门开展行政服务,实现质量目标的相互协调的活动组合。这些活动在分析了影响服务质量的每一个因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策划,涉及部门的每一个成员,涵盖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服务工作的“全方位”设计,“全程”控制,“全员”参与。行政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管理手册》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物化形式。
(一)《服务质量管理手册》的形成过程
《服务质量管理手册》的形成过程,概括为“三分析一识别四策划”。“三分析”是:行政服务部门分析学院为本部门设定的工作职责,分析与部门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分析“顾客”对部门工作的要求,“一识别”是:识别部门工作的系统过程和具体环节,理清每一项工作的主体、内容、要求、标准。“四策划”是:策划部门工作的“管理职责”,策划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手段,策划日常工作操作规范,策划部门工作测量、分析、改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形成《服务质量管理手册》。
(二)《服务质量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
《服务质量管理手册》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职责”,包括部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二是“资源管理”,包括岗位任职条件、
部门成员行为规范、入职培训规范、“学习型”部门建设规范、绩效考核规范、财务管理规范、设备管理规范、优良工作环境建设规范;三是“过程控制”,这是《服务质量管理手册》的主干部分,各部门根据实际,制订系统化的程序文件,一项常规工作一个程序文件,每一个程序文件都明确相关工作的实施主体、操作程序、工作标准、相关链接。各部门同时为非常规、不可预见的重要工作(活动)制定《重要工作(活动)策划规范》,明确重要工作(活动)先制订工作方案,再按方案落实工作的方法、要求。四是“测量、分析、持续改进”,包括服务效能评价办法、服务对象投诉处理办法、服务质量内部评审制度;五是“记录表单”,各项工作的书面记录。
(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以《服务质量管理手册》的建立和有效实施为载体,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围绕中心: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行政工作要自觉服务、保障教学中心工作。二是“顾客”第一:行政服务要把“顾客”及其需求放在首位,努力满足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三是领导作用:部门领导要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履行管理职责,确保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改进;四是全员参与:要凝聚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力量,协同建设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五是重在落实:制度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落实来实现,把质量管理的理念内化为部门成员的思想,转化为部门成员的行动,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四、行政服务部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评价的深化、结构化和体系化,这种评价由学校领导和组织,教育督导室等职能部门具体实施,通过评价,保证行政部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增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符合性、充分性、适宜性。《行政服务部门服务质量考核办法》是外部质量保障的物化形式。
(一)考核指标。行政服务部门服务质量考核指标分为内容指标和行为指标。内容指标共五个,其中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测量分析的内容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标一致,外加“工作绩效”一个指标。主要考核“顾客”对部门工作的满意度、“顾客”对部门工作的投诉及处理、部门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行为指标包括策划、实施、总结、改进四个方面,如表1:
(二)考核主体。行政服务部门服务质量考核,由学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教育督导室、行政服务部门协同完成。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决策质量文化建设,主持质量建设工作会议,评审质量管理、奖罚方案、解决质量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教育督导室的主要职责是:全面协调、处理行政服务质量建设工作,组织行政服务“满意率”、行政服务投诉的处理、测评、分析,实施服务质量考核,负责考核工作的档案、资料管理。行政服务部门的职责是:配合学院对本部门工作的考核。
(三)考核过程。考核的主要环节有四个。一是自我评审:每年一次,部门负责人组织成员对照《行政服务部门服务质量考核办法》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评,形成《评审报告》报教育督导室存档;二是绩效评审:每年一次,教育督导室对各部门之顾客“满意率”、顾客投诉及处理情况进行评审、诊断,形成《顾客意见及分析》,存档并反馈给各部门。三是综合考评,每两年一次,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对部门工作全面考查。通过分析每年的《评审报告》《顾客意见及分析》,查阅工作记录,访问部门负责人、成员,对部门工作进行评价、诊断,形成《考核报告》。四是反馈与改进,教育督导室负责反馈《考核报告》,部门组织成员整改问题,整改情况向教育督导室二次反馈。
2010年河南省开始推动文化改革人才培养建设,在全省14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了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已成为该学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主要渠道。要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做保障;投入多少经费取决于如何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因此,方案设计与经费保障机制就成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研究中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互为条件的:方案设计需要以经费做支撑,经费保障情况制约了有效的方案类型。这就是本文选题的逻辑。刘春花从伦理角度思考了教师教育的意义,即教师教育可以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1]。曹夕多指出,教师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中直接产品属性偏向于私人产品,间接产品属性偏向于公共产品[2]。王玉良和曹惠容对国外教师教育经费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教师教育,经费来源或以政府拨款为主,或由各级政府与学校共同分担,或由政府、社区、学校、个人共同分担[3-4]。李星云对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大在职教育培训力度,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5]。经检索发现,关于教师教育经费的研究仅有寥寥的几篇,尚未有关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而对文化产业教育问题的关注往往指向了学生培养。显然,该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这也恰恰说明,本文选题正好弥补了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的不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培养文化产业的学生,还要考虑如何提升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后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文化产业教育意义重大,没有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显然不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题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根据本文选题,我们计划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特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设计和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该问题。
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问题
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具有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文化产业专业教师都是在职人员,所以面向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具有在职教育的特点。在职人员因为要兼顾其工作,所以无法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只能在本职工作之余进行再学习。所以,对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教育宜安排在周末或者在寒暑假,并采取集中授课与学习的方式。其次,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属于教师职业生涯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无论师范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所开展的教师教育都主要面向中小学教师。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高校教师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要求,河南省在2013年正式执行该项要求,开始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考核。在2014年实际执行时,高校新组建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和管理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的考核包括对公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所谓公需课,在当前还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它是行政主导下的产物,并非真正解决教师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和获得奖励来抵算专业课相应的学分。但是,对于公需课不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抵算学分,甚至自己自愿到其他高校参与课程研修的课程也不能算做自己的“需求”课程,教师只能在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里对所开设的网络课程进行选课,或者通过集体参加河南省认定的有培训资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课程来获得学分。而且,公需课需要学习者交纳一定的费用,这大概就是“公需”的要义所在。由于2014年是头一年实施,河南大学所需交纳的68元公需课人头费用由单位代交。郑州市则要求高校教师每人交纳200元,此举引发高校教师广泛的质疑。如果所在高校没有培训资质,那么就需要高校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其所支付的费用更高,而且要把原本宝贵的课余时间消耗在他们并不认同的所谓“公需课”上。再次,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提高专业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这类课程才有利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业务能力,最终提升文化产业学科的整体水平。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专业发展滞后,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是省内第一家获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直到2010年才又增加了13所高校。但是,对新学科投入不足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河南省各个高校对新专业开办费的规定并不一致,例如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表述是“适度投入”,信阳师范学院的表述是,如果“普通专业获评优秀等级”,给予其“一定经费”支持。只有成为省级或校级名牌专业,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但是这对于新设专业是难以实现的。没有专门经费的保障,无法吸引相关学科的教师转型到文化产业专业,对现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产生打压,因为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付出的精力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科。更为致命的是,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无法实施专业能力提升的计划,从而会影响文化产业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对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方案设计
没有明确指向的教师教育,就难以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面向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师教育,不同于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以教学法和信息技术水平为指向的教师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职业的继续教育,因为高校专业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按照大众化设计的继续教育课程对高校专业教师没有吸引力,而且无法提升其水平。针对前述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问题,本文提出以需求为导向、以效果为目标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
(一)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专题调研
在针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问教师需求,强行塞给教师一些课程。这种武断做法不仅让教师很反感,而且培训带给教师的效用很低,培训的效果很差。因此,无论从成本-效益分析,还是从成本–效果分析看,这类培训都是无价值或者仅有较低价值的。自《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无论是否愿意,河南省高校教师都必须参与此类继续教育。从笔者所接触的高校教师意见来看,大家普遍对公需课有较大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公需课缺乏与专业背景的结合,不能提高参与者的水平,但是却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由于每年都需要完成公需课,且此要求针对全省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人们还担心,公需课会成为有关机构和少数人员牟利的一个工具。但是,遗憾的是,以人事机构为代表的主办方较少关注此类问题。在他们看来,培训课程是有必要的,而且是高质量的。事实上,这种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对继续教育必须也应该做到按需提供。不少文化产业教师都是学有专长的学者,而且对自身需求有明确的判断。这显然不同于一张白纸似的大学生,因此不考虑需求的单方面供给得不到大部分教师的肯定势在必然。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成效,需要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专题调研。对于一个学校而言,从事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对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教师人数更少,所以调研难度不会很大。通过与该专业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了解不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许,在此基础上组织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有效对接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按需求分层次梯度展开
总体而言,可以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共同需求设计为公需课程,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可由教师自己完成,所以在满足继续教育需求方面应分层次梯度展开。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多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虽然在原来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但这些老师由于欠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所以在文化产业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6]。所以,由这些改行老师开出的课程看上去不像文化产业类课程,而像文学课、艺术课或者其他课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对改行的教师加强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以便将经济管理内容与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融入在一起,使授课内容更像是产业的而非文化的。讲述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相关的产业知识。对于不少产业知识而言,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单靠书本难以获取,需要通过扎实地在相关产业从业或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可以考虑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教师可以去文化企业挂职,向文化企业的员工学习操作性知识;文化企业的相关人员可以到学校做报告或进行短期授课,向师生传授实践经验[7]。
(三)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效果进行考核
在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要及时对教育效果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应由自述、公开报告和学术委员会审核三个部分构成。在过去,不少教师使用公共经费接受继续教育之后其成效如何不为单位和同事所知。目前,国家已经加强了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督,因此对利用公共经费进行继续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就势在必行。专业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后,应向学院提交继续教育自评报告。报告内容要涵盖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学习效果等必要信息,以便学院能够据此准确判断专业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对于其技能增进的成效。学院审核之后,应将自评报告存入教师个人信息档案,以供将来在评职称和人员聘用时参考使用。为了使其他不能接触自评报告的人员有机会了解继续教育的效果,可以要求专业教师在全院公开就继续教育内容做报告,邀请全院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旁听。这种公开化的方式也可以避免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无端猜疑,将继续教育大白于全院教师的监督之下。如果要完善对继续教育的考核,可以将专业教师的自评报告交给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审核,审核对象包括报告的真实性、必要性和实际效果,学术委员会在审核过后应向学院提交审核报告,就这三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价。
四、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要顺利推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在这个保障机制下,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实现政府、高校、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教育费用的合理分摊。首先,高校自身要重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问题,设置有关经费支出科目,并将经费落实到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面。其次,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对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优先考虑文化产业专业在申报教育教学项目方面的指标。再次,高校要与文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利用文化企业的环境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平台。最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要重视对自身的再教育,努力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要认识到,进行教师教育的目标是拓展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因此,凡是有利于拓展其能力和知识的活动都属于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范畴。因此,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内容就不仅涵盖了其被动接受的培训、参与的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还包括其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活动。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实质内容相呼应,可以具体考虑如下保障机制。
(一)在新专业开办费中单列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经费
在河南省的多数设置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该专业都是近年来新开设的。根据学校教学有关文件,对新开办专业通常都提供新专业开办费的资金支持。但是,不少高校并未将新专业开办费落实。对于新开办专业而言,客观上需要学校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首先,新开办专业需要从其他专业调配教师或者招聘新教师。这需要学校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鼓励教师进入新开办专业。可以对进入新开办专业的教师个人进行岗位补贴,以补偿其牺牲时间为新专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其次,需要制定新开办专业培养计划等有关教学文件。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去做,但因为其超出了教师工作职责之外,所以需要对教师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报酬。更为重要的是,新开办专业需要加大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支出。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因此,在新专业开办费中通常应单列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经费。应保证这部分经费的专款专用,切实地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最终服务于文化产业新专业的建设。
(二)以教改项目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也可以考虑以教改项目方式支持新专业的教师。毕竟,如果一位教师从原本熟悉的专业改行教授文化产业课程,他实际上已经牺牲了个人利益,对教师本人而言,机会成本是比较高的。而要想在当前大规模招聘对口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有必要以某种形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加以补贴,以培育新专业所必需的文化产业教师力量。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采取针对个体教师的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给予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一定的资助;第二,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教改项目,使其在评职称时能够满足某些要求;第三,通过完成教改项目,主持项目的专业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从而在间接意义上实现了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学校可以此种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提供支持,学院也可以提供类似的支持。例如,将文化产业某门课程的建设设计为一个教改项目。相比注重形式的各种教学检查与评估,这样的教改项目更能见实效。因为以课程建设为目标的教改项目可以将项目结项的条件设定为教学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这样就相当于补偿了新专业教师的备课劳动。通过连续几个学期的资助,最终可以完善教学内容,建立起标准化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为新专业教学和考试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种教改项目可以产生的一个隐性利益在于,一旦教授某门课程的教师因某种原因离职,教学活动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中
近两年一些省份开始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将其纳入到年度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之中。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可能在于,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的氛围。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错在了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前面已经较多地讨论了这种继续教育的弊端,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校正、变强迫为自主就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将教师自身的成长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受益方案之中,才能充分调动文化产业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倘若能够使继续教育体系有效对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就可以避免培训的低效用,甚至负效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公需课的积极性。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将专业教师所从事的其他有助于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提升的活动都计入继续教育的公需和专业学分中。例如,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为新开课程编写的电子教案、试题库,为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网络上从事的学习,都应被视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而不能成为制约或者阻碍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的一道屏障。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知识生产工作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活动都属于继续教育的性质,因此,需要拓展继续教育认定范围,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之中,以鼓励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自身水平的投资。
(四)在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等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上进行指标倾斜
随着国家对高校扶持政策的调整,河南省自2012年以来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每年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专业进行大力支持,获批学科得到的建设经费十分可观。但是,由于指标限制,每年只有少数学科成为被资助对象。如果高校能够在申请指标方面对文化产业专业加以照顾,那么该专业由此获得的学科建设经费将对专业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文化产业专业获批了相关学科建设项目,学院应该确保将建设经费大部分致力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以便完善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水平。
(五)与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合作,共同承担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