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学改革方案8篇

时间:2022-05-02 23:29: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学改革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 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机电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遵照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就加强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背景

(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社会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其目的是教育与培训高级职业人才,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人才资源新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现行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顺应时展及形势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行业背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行业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其中数控技术专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度。数控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备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机械设备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短时期内,加快数控技术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机械行业的重要问题。

二、数控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中原始的、简单的生产设备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加工企业购置的技术先进的新型数控机床。为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数控技术加工人才。通过对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了解,对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我们发现数控技术专业仍为目前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定期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议,听取有关企事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明确社会用人需求与技术的发展,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1.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

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生英语、计算机能力的锻炼,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只有高职学生拥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才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就业岗位,适应市场的需要。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学生必须掌握职业岗位近期和长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课按专业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启发、引导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解答式、讨论式等,再辅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实践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3.实行学分制,改革学绩评价模式。

改革用单一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业的传统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必须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有的课程或项目的成绩可直接与社会考证或考级成绩挂钩,社会认可学校也认可。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要注重实训、实习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建立起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特长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而且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简单做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实训、实习内容,从而达到实训、实习的要求。要善于发现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参加实验室管理,帮助辅导其他学生,或让他们到社会上兼职。

2.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数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具体来说,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任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毕业后直接上岗,形成“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及发展动态,而且必须掌握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的,以及其它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必须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在专业跨度上要“一专多能”。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选派教师去高等院校进修或者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同时也鼓励教师通过自学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水平,拓展知识结构;二是从生产管理第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来校兼职授课。

通过以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理论教学体系与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到教学模式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我院数控专业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教学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已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为其他专业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课程定位及性质

《牛生产学》是以提高奶牛和肉牛数量和质量为前提,研究奶牛、肉牛的育种与繁殖管理、饲养模式和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控制等理论和生产的科学。其是动物科学、畜牧、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专业的课程,其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家畜生理与生物化学、畜禽遗传与育种、饲料与饲养、家畜繁殖与生物技术等。《牛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本着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生产实用性的原则开展教学活性。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

《牛生产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学习牛的生理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等的理论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实际,紧扣实际需求和生产实际的发展动向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牛生产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动物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遗传与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家畜病理学、家畜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有学习牛的特有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等理论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牛的品种、牛的体质外貌、生产性能、消化生理、营养需要、饲养管理等内容的教学。同时,该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教学。该课程应该本着从养牛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来培养专业人才,从奶牛场、肉牛场养殖养殖现状为基础进行改进式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法、增删教学内容。

三、存在问题

目前《牛生产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 习惯于灌输式教学。虽然课堂上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存在理论性, 枯燥乏味, 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几乎没有,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基地。

北方学院南校区动物科技学院有教学实习牧场,但实际情况是无法利用该牧场进行实践性教学,原因主要有:实习牧场到校区之间交通不便,之间没有方便的道路,如果徒步走往返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且其中存在翻墙头、横穿铁路等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乘坐交通工具(如:租车、雇用学校班车等),由于上课次数多、上课时间不统一,导致从经费和时间安排上又不现实。其次,由于实习牧场的奶牛场是年久失修的老牛场,牛的头数少、设施老化、饲养管理落后,采用最简陋的农户管理模式,几乎没有参观和学习的价值。

四、改革措施

1.将现有“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改变为“理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课”的教学方式。由于《牛生产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需要理论讲授和实验课的验证,还要到实际当中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同时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感性认识。

2.调整教学课程内容的比例。在目前课程总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本门课程设想的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后的比例是理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课=1:1:1,即:理论18学时, 实验18学时,现场教学课18学时。

3.增设现场教学场所、改善教学环境。配合我们所提出的“理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课”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配套有教学场所的改善。建议学校投资将交通不便、距离校园较远的实习奶牛场搬迁回学校院内,并增加投入改善硬件实施,使其成为小而精的现代化实验教学牛场。

4.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针对目前以奶牛教学为主的现状,需要增加肉牛饲养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出现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们配套的肉牛实验、实习基地几乎没有。为了更全面的让学生掌握牛生产学的全部内容,建议学校从资金上配套,增加肉牛养殖实验、实习基地,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5.改善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目前《牛生产学》的教学内容,除了文字性理论讲解之外还配套了大量的PPT课件内容,同时也配套了一些音、视频资料。但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往往出现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无法正常运行、病毒泛滥、音视频出现异常等问题,因此建议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配套服务要跟上,使多媒体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教学 实验 课程 改革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格局下,我国科技力量澎湃发展,经济速度增长加快。与之同时,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极力关注,院校面临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要求也空前提升。虽然经过多年以来的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办学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布局结构也日趋合理化。但是,高职院校为了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主义与迸发活力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就必须在教学体系中充实各类基础专业内容,以时刻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实践性基础化学教学作为促进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与工作内容,加强其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现代高职院校对其予以重视和重点关注。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其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也是对准当前大学生主体人群。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念下,常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各类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而高职院校历经多年教学体制改革发展,为了进一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提高院校学生未来市场就业率,提供学生更为充分与广泛的市场就业空间,院校教学体系应提倡大力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意识养成。因此,可以说实践性化学教学改革对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意识、以及促进打造现代化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高职院校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都是依照传统教学思想,相对单一的重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的程序化教学流程学习。但究其实验教学内容板块,也多是依附于理论课堂进度安排选择性开设。并且,处于该“四大化学”教学流程模式下,其对应的实验教学分别设课,各成体系,内容间相对独立,所以难以统筹规划与进行科学管理。基于此,为了改变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化学传统教学的被动、落后实验教学格局,加强其实践性基础化学课程改革极为迫切,应能重视高职高专院校这项教学改革工作议程中的重点热议课题。

二、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

(一)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以优化实验教学结构

一直以来,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下,实验教学始终是处于“四大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附庸地位中。换言之,实验教学主要以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所以其在基础化学教学中一直以来处于从属的附庸地位。按照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实验化学课程主要服务于有机、无机、分析、及物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教材授课实施进度做出系统安排,高度强调理论课程与教学学习考核的评判唯一性。同样,从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角度去看,许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综合设计比例较少、实践环节的更新速度有待提高。如此一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实验的尴尬境地,实则主动探索的机会较少;虽然不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观察现象较多,但独立思考的空间却很少。显然,实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与民主、和谐、创新的教学气氛格格不入,脱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实践空间,许多思维个性优势都难以充分展现。

基于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存在,高职高专院校应大力贯彻并提倡现代化教学理论模式的改革及应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专业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法综合化”等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以设置出现代一体化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化基础化学体系结构示例图

在该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基础化学课程主要仅仅围绕基础操作、综合训练、及设计创新三方面对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体系课程进行完善。一方面,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主要提倡的是技能培训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积累,所以利于学生主体能够养成良好的基础实验操作习惯;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与基础实验操作的配套应用,其综合训练也要求了学生要逐渐学习关于称量、提纯、制备及测定等综合实验实践方法,所以也特别利于学生提高自主思考、实验观察、数据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而设计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创新实验环节中将具体化学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引导学生能够从“发现开始”到“进行思考”,再到“活学创新”,从而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自主思考能力,以为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与挖掘个性潜质提供充分准备。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以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但最为重要的也是“贵在得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有法则是需要其教学期间能够遵循基本教学规则;同样,教无定法强调的是结合不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对象、具体操作时间、实验条件、场地条件等进行创新的、活学活用的、合理科学的教学实践;还有,贵在得法则是指教学手段具备改革创新优势,才能将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热情及创造力尽情发挥出来。因此,基于以上思考认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粗浅性的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予以参考,具体如下。

1.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原则,简言之就是在实践实验环节中所遵循、依照的规章机制和安全规则内容,用以强调师生间在实验操作环节的规范性操作,从而才能确保实验数据记录及实验成果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务实求学、团队配合等的健康习惯与从事态度。

2.主体性原则。实验教学环节的本质是提高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基于此,在该教学环节中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指导教育观念应用,以重视并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中心主体地位,也进一步摆脱了实验教学在过去教学过程中的附庸从属地位。同时,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践、设计创新三大实验教学环节的综合应用,也能使学生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探索研究、设计方案的评价分析、以往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等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格局,将被动性参与转化为主动性实践学习。

3.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实验环节进行时应能允许学生多次失败,但要辅助学生从中找出具体实验出错或失败的原因机制所在,以通过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逐渐从失败走向成功;在此环节中,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与挖掘潜力价值的机会。

(三)改进实验考核标准,以优化实验评价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环节虽然有考核标准,但考核标准过于守旧,所以难以全面衡量与评估实验教学成果。基于此,在实践教学实验环节建立出一种合理、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且异常迫切。正因如此,笔者所提出的考核模式参考标准内容主要有平时成绩部分、操作实践成绩部分、以及实践基础理论部分三大环节。其中,操作实践考核部分的成绩比例占据40%,其余两者各占据30%,共同构成百分比考核标准制。这样一来,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规范内容则要涵盖称量、定容、移液、滴定、蒸馏、回流、萃取、升华、层析、抽滤、熔沸点测定等;当然,为了使得最终考核评价标准合理与科学,实验考核标准内容也并非仅是围绕基础知识与原理的考核,同样也包括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获得结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后续实验考题等的测评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分阶段、分层次的掌握到各个时期的所学实验理论与技术方法,同样也打破了过去实验环节紧紧围绕理论与原理的学习死板局面,更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

结 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十分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因此,高职院校应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以真正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3).

[2]程振华.高职基础化学实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育.2014(4).

[3]徐斌.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1(11).

[4]李辉.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篇4

关键词: 《电子工艺》课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大专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备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急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家教育振兴计划的不断推进实施,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从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出发,作为电子工程学科各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产工艺,还必须树立大工程意识,具备电工电子基础理论、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基于这种培养目标,我院电子工程系在《电子工艺》重点学科建设中对本课程在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全面实施教学改革,保证确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教学条件

师资条件:担任本课程教学双师型老师占比达到100%,副教授比例达到100%。

实验条件:校内有电装实训室;有新引进的一条SMT全自动贴片生产线;PCB电路板生产线;电子工艺实训室;校外共建实训实习基地25个;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和用户通信终端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站。

本课程改革的软硬件条件较好,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改革思路

深入开展实验教学理论研究,指导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鼓励教师结合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申报省、国家级教改项目;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的设备设施条件;深入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外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的资源,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生产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改革方案

1.课时分配改革。课程设置中课时分配,原来总课时42,其中理论30,实验12,由于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应该修改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理论弱化,实践增强。

2.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实验教学团队,教学工作实行传帮带。年轻教师参与教师名师的实验教学工作;定期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实验教学培训,到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老师的教学水平应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学生。

3.加强实验内容改革。实训内容包括参观认知、工艺基础内容训练、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设计、SMT流水线操作、工厂上岗实训等。

参观认知阶段:组织学生到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参观生产。在生产现场,工厂技术人员介绍产品生产和产品研况及产品市场的相关情况,介绍工厂文化。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相关生产环节、生产设备、技术规范等,增强学生对生产工艺的感性认识。

工艺基础内容训练阶段:利用电装实训室对基本元件识别和测量、元件装配、手工焊接技术、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等进行训练。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设计阶段:生产流程设计、工艺文件设计训练。

SMT流水线操作阶段:以SMT收音机生产为例,利用全自动的SMT流水线,从元件和焊膏上料、焊膏印刷、贴元件、元件贴片自动检查、全自动再流焊、焊点检查、产品调试、产品检测等工位操作进行产品的生产,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生产能力。

工厂上岗实训阶段: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学生上岗实训,提高实际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创新素质。

4.大力开展实验教材建设,以保证基础、加强应用,适应发展为指导,编写、出版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实验教材。

5.优化实验教学考评体系。采用书面考试、答辩式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和平时考核等多种方式,注重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突出实验教学的考评功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6.建立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营造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软环境,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最终实现开放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应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工程训练能力和设计能力为核心,突破原有实训模式,跟踪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建立“基础训练与工业实际并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全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项目。在教学改革中,贯彻教育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根据教学计划和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通过与中小企业实训基地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促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洪生,等.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

[2]汤元信,等.电子工艺及电子工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

[3]叶莎.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0.

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方案

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选择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学好这门课程。

一、财务会计实训教学现状

财务会计是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在会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未来处理企业会计业务。因此,要求讲授财务会计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然而,现在的会计课程教学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教学以讲授为主,大部分课时都被用于详细讲授教科书的内容,学生以听课为主,很少有参与课堂实践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实训环节的教学过程。

二、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财务会计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

1.更多地培养学生会计实际工作能力

一直以来,会计教学都以讲授为主,甚至有时为了完成讲授教材中所有内容的教学目标,只能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枯燥无味的讲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性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现金支票及转账支票的填写是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纳人员的日常工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在财务会计实训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实际现金支票及转账支票的图片,通过图片来讲述支票填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发给学生印刷的模拟现金支票及转账支票,边讲解如何填写,边辅导学生亲手填写。学生边听边看,同时动手填写支票,不仅完成了理论学习,还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支票的印象,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从事出纳工作,更快地适应会计工作。

2.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资源不断增加,信息化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近几年的财务会计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已经比较普遍,除了多媒体之外,还可以引入很多信息化手段。例如,教师在准备电子课件时,可以使用更多的课件制作软件,除了PowerPoint,还有AuthorWare、Dirctor和Flash等。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文件、多媒体动画等,视频文件可以是网络资源,也可以是自己拍摄的视频,播放自己拍摄的会计规范操作视频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述记账凭证的填制时,教材中用文字表述的有关知识比较多,即使某些书中有记账凭证的图片,对学生来说也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可以播放自己提前录制的往届学生规范填制凭证的视频,通过视频讲述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进而更直观地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选择不同的记账凭证及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这样边看视频边讲解,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某些软件公司开发的3D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练习,在虚拟平台中,学生可以扮演出纳、会计等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岗位所做的工作,同时将学生所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这样将会计教学及考核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引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师生在课堂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的现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络便捷通讯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建设财务会计实训网络课程,利用QQ建立课后讨论群等。这样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体现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3.改革财务会计实训课时设置

为了体现重专业课程学习、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在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前提下,应当增加财务会计的实训课时。学校应该增加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环节的比重,使实训教学与课堂讲授的课时比达到5∶5。例如,理论教学中增加单项岗位的课内训练,即64课时。课内训练教学紧密结合会计实际工作,突出对原始凭证的解读,切实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原始凭证,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专项实训课时增加为64课时。配合理论教学跟踪模块训练,同时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增加配合理论教学的会计分岗模拟实训,使实践性教学时间达到总课时数的50%以上。

4.建立会计实训室进行会计模拟实训教学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工作经验,这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较难达到。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弥补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建立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环境的会计实训室,通过实训室收集的会计资料模拟企业会计的实际工作,让学生通过实训模拟会计工作,从而更直观地感受会计的整体工作流程,对会计工作形成初步的认识。实训室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训要求来建设,例如,可以根据会计所需具备的技能建立实训室,如点钞实训室、小键盘实训室等;也可以根据收集的实训资料中所对应的岗位来建设仿真会计工作室,帮助学生完成仿真顶岗训练。这样的综合实训室更适合临近毕业学生的实习,可以使学生在上岗前更深刻地感受会计各岗位之间的关系,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通过实训室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会计实际工作。

5.利用会计技能比赛促进教学

近几年,教育部连续举办了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参加比赛的各个学校及省份都会精心准备。在比赛时,教师们还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学习更好的教学方式。比赛中有部分环节是利用软件模拟企业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比赛选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收获很大,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在未来上岗工作时都能够得心应手。但是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把会计技能比赛开展到学校、系部,贯穿到平时的会计教学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的平台,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通过比赛前的培训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实训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

沃尔玛、丰田、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公司的成功经验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价值。而供应链管理的开展要依靠高素质的供应链人才。2017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为顺应趋势,国内众多高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掌握生产计划、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和分销管理等技能。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推动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是由易木科技公司开发的面向供应链管理技能学习者的实训软件。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1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课程的教授过于强调理论。在学时分配方面,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学时较少。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演示的方式进行,容易脱离实际,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供应链管理的要领[1-2]。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供应链系统的类型与特征、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评价、采购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策略、供应链企业运作的绩效评价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等知识点。这些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供应链管理学科前沿的企业案例和数据比较有限,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氛围不强,影响了听课质量和学习效果。

1.3考核方式单一

国内供应链管理课程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3]。目前课程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往往比较大。考试的题目大多数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平时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基于此,近年高校老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建构主义教学[4]、基于教学质量国际标准的教学[5]、基于BOPPPS模型应用的教学[6]和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教学[7]等理念。以上的教学理念都是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但是鲜有学者从供应链沙盘模拟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模拟各种类型的供应链运作,体验供应链的运营,从而完成供应链课程中重点知识的学习。通过使用该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丰富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开展教学改革的目的

2.1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供应管理课程中使用该平台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辅助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提升教学效果

“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展示了一家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营管理过程。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分组,让学生进行供应链运营管理岗位的角色扮演。以情景模拟为依托的角色扮演形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其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使用该平台参加“全国供应链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供应链管理师赛”和“川流杯”等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3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的教学改革方案

首先任课教师应明确进行供应链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即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明晰改革的思路。课程安排共64学时,在讲授完供应链管理教材内容后,增加“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的学时安排。教师可安排32学时的理论学时,32学时的实践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中安排4个学时进行啤酒游戏的实验,24学时进行“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的实训。具体的实训学时安排见表1。“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具有多角色、数据真实、系统系及易操作等特点,如图1所示。实战平台提供两种模式,分别是个人练习模式和小组竞赛模式。平台主体功能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案例分析、竞赛过程、竞赛管理和竞赛看板,其中竞赛过程界面为主要的操作界面。供应链管理覆盖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五个领域:需求、计划、物流、供应和逆向物流。借助实战平台开展沙盘模拟实践教学,学生通过教材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以案例为依托,使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更具系统性和操作性。在该实训平台中,学生4-5人一组,分别扮演企业供应链总监、营销经理、采购经理、生产经理和物流经理的角色,通过工厂仓库选址建设、市场投标、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生产计划、物流仓储计划和融资贷款等活动对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进行整合,其目标是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运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技能体现的是整合的、严谨周密的思维。为了实现整个实战过程更加贴合实际,平台设计了9大规则体系,包括破产规则、中标规则、贷款规则、采购规则、生产规则、违约规则、配送规则、折旧规则、计费规则。下面以采购计划为例进行说明。采购经理要采购原材料,以满足工厂生产所需,体现了物流管理5R中的“适时”、“适量”和“适价”原则。适时适量即是把合理数量原料准时采购回来,既不能过于提前也不能延误,既不过量也不能过少。过于提前或过量采购会占用账户有限的资金,如若延误或过少采购则会造成不能按时履约的后果,运营的企业会被扣信用分和罚款。采购经理也要考虑到适价的因素,如选择独家供应商则有较低的价格和最高发货优先级,但是存在较高的缺货风险;如选择战略供应商则可选择多家供应商,从而降低缺货的风险;如选择订单响应天数短的,可缩短订货提前期,但是价格较高;如选择订单响应天数长的,则提前期较长,价格会较低。另外平台还设置了供货量阶梯价格,即向同一供应商累积采购的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可获得供应商给予的额外折扣。可见,采购经理的角色需要在众多因素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运筹帷幄。实战平台根据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净资产和库存周转率这四项评分指标评定最终的成绩。教师可以对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设置。非单一的评分指标要求学生要供应链进行全面统筹,通盘谋划还要注重团队协作。在实战模拟环节,教师负责竞赛,根据学生的进度设置比赛模式。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竞赛看板”界面实时关注所有参赛队伍的业绩,比较团队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此外实战平台还提供了多元化的数据图表分析功能,比赛结束后师生可以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团队收入支出分析、市场经营分析、生产采购分析和仓储配送分析数据报表。教师在该环节要总结每组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断改进供应链运营方案。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可以组织1~2次的实战模拟作为考核赛,并撰写实训报告进行总结。实训报告内容可以包括实验目的、实训操作步骤、实训结果、实训分析与总结以及实训收获等。考核赛的排名成绩和实训报告成绩计入个人课程总成绩。

4结语

基于“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开展供应链课程教学改革,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一种积极探索。从综合层面上来看,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供应链整体运营规划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从业务层面上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采购计划能力、库存控制与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易木供应链时代实战平台”较为完善,操作易上手,覆盖内容全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增加学习趣味,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应适当增加实践学时的安排,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熟悉系统,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得失,收集更多前沿的供应链案例和数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通过体验、反思、归纳和应用四个步骤逐步提升学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基于企业调研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21(4):171-173.

[2]汪晓莉.经管类本科专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6):86-88.

[3]王恒.基于“易木科技”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19(9):34-35.

[4]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

[5]朱晓敏,韩盼盼.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储运,2018(11):121-123.

[6]徐兴兵.BOPPPS在供应链管理混合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物流科技,2020(12).

[7]王蔚.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研究[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1(5):76-79.

篇7

【关键词】小学课程 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改革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数学素质教育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等增强学生应用型数学能力,做为学生应用基础教程之一,小学数学从逻辑思维能力,敏捷洞察力和观测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一、明确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灵魂所在,数学课堂应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核心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理念作为课堂教学基本灵魂主线,由此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全体教学”基本教学目标。小学阶段课程具有生动性,易读性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前期做好课堂课程理念和本节教学目标策划,具体实际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原理教学。

1. 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作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在进行小学课程教学设计时,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方向,以素质教育为重心”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判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型能力培养;提倡“返璞归真”,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知识内容要求,强调数学推理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演绎数学理论,并针对重难点对基础知识偏弱同学重复解释,注重全体同学数学理论和数学本质培养。

案例:在进行图形知识课堂讲解中,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组由优秀,良好,不理想学生按比例组成,组内讨论,结合生活运用(课堂房屋结构)写出房屋,气球两种图形的特点和各自应用范围;并最后由不理想学生做组内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差生参与积极性,体现课堂课程利用生活实践面向全体思想。

2. 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培养

逻辑思维方式又称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会用数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这是数学教育根本所在。古人云:“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笔者建议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基本规律,通过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背景开展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如:归纳对比,直观判断,抽象运算等。通过数学变式和问题步步深入,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把生活实际与自然学科紧密联系,促使形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重视生活与小学数学的统一,把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案例: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丙、丁各是第几名?

利用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

B前句错,后句对。

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

B前句对,后句错。

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二、教学内容研究

淡化理论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变动,培养良好数学思想意识是进行教学内容研究基本目标。教材为教师提供数学理论传授途径,为学生提供充足思维空间同时亦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鉴于新教材每年不同程度调整和变动,做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做到:明确新老教材前后关联,揣测教材编排意向,结合教学内容研究教法。

1. 揣测教材编排意向

编排意向指教材内容侧重点,编排意向对教材内容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可通过查看教学大纲和数学教学重难点意识本学期或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掌握知识点,再根据基本教学任务制定适合小学生思维理论发展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提示含有重难点标识的正方形图形特性和基本概念,此作为课堂课堂基础,用情景教学方式生动体现正方形应用,加深图形记忆。

案例:老教材将图形章节内容置于六年级,而新教材调整到五年级。是否显示小学阶段更注重图形章节教学和学生掌握,在进行课堂教育中要更多根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图形性质和图形应用领域做描述。

2. 综合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建模方式的养成,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在不影响教育质量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可做相应程度删改,只有按照课程改革标准,完善自身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方能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教育方式是讲师与学生围绕“教学课堂文本”进行“对话”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和教学实际中要深入开展知识理论剖析,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和结论原理;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过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课程与实际结合,把学数学与用数学,研数学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用于生活中的快乐,才能达到课堂改革真正目的和教学目标。

案例:在进行追赶问题教学时: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此问题涉及减乘除综合运算,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在不同教学中,应用实际问题将各教学内容串联分析,容易加深记忆。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向交流 开放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是我院食品与贮运营销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的专业课。食品专业为两年制全日制大专,学生大多面向大型连锁超市就业,从导购员等一线员工做起,之后培养成为超市的各级管理人员。《现代企业管理》是基于现代企业特征,对企业的共性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经济与政治形势对企业从制度、人力资源、营销及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和指导的一门科学,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一、《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主要在学生大二第一个学期开设。教学方式虽然也有案例教学的部分,但是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案例教学穿插其中,且案例作为课堂内容的辅助,各案例之间的系统性不强。学生虽然对课程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是学完忘完的情况比较多,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举一反三的能力差。

二、案例教学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是国内外进行商科教育时,最为现代,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列举案例、剖析案例,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案例这样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既可以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双向交流使学生和教师互相促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其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的不断进步。

2.独立思考使学生充满学习乐趣。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3.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体现。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三、课程改革准备开展的工作

本课程改革将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

1.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前期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因为高职学生无论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分析能力,与本科学生都有一定差异,应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新的授课计划。

2.建立经典教学案例库

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且真实可信,客观生动,难度适中。不能仅仅参照本科《企业管理》案例,而应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对案例进行适度编辑,使更加适应食品专业学生的学习。且案例库内容年年保持一定比率的更新,以使得案例具有时代性。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应与传统教学相区别。以案例解析的方式进行考核。

3.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讲座

留取大约2-4个学时,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主题性的管理讲座。一方面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与企业更加近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改革的实践

根据新的标准与计划实施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沟通,教学相长。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一)案例资源库建设的几项原则

1.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其更侧重于应用,教学中切忌好高骛远,片面选取哈佛商学院等知名大学选取的案例。那些案例通常过于复杂,涉及层面过高,对高职学生今后从事基层管理至中层管理工作指导意义不大。且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均于这些大学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因此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将一些复杂的案例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编辑,成为适合高职学生研究的案例。

2.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

在开放性问题中,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并非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必须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想,从大量结论中获取正确或是可能的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案例解决途径的答案唯一化,禁锢学生的思维。

案例的探索性问题的设置是揭示管理规律的需要,要求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在各种不同层次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途径。这些新情境案例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与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

3.应兼具经典性和时代性

一些经典案例,即使已经时过境迁但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且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中的某段特殊时期,对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具有较大意义;但一部分案例应是紧扣时代的,及时反映现代管理制度的前沿和人们最为关注的管理热点。知识的纵深可以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每年案例库均要进行更新,保持10%左右的更新。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

1.课前准备阶段

老师的准备活动:依照案例布疑设问;理论知识部分的准备;确定讨论小组;制作教学课件。学生的准备活动:预习新的理论知识。

2.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讲授理论知识部分,为学生排除案例中涉及的理论障碍;教师引入案例,学生提出质疑部分;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并派代表说明本组观点;教师总结和评论,平对各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

3.课后总结阶段

教师总结案例本身的完善程度,及通过案例对学生起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程中加以完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