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01:02: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短暂的十天国培学习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已结束。在这些天里,有着充实,有着快乐,也有紧张忙碌之后的想家!尽管不适应、想家、困惑、疲惫,但常常还是能感觉到紧张后的充实快乐!说实话我本身就是抱着求真向上的态度来参加此次培训的,既然抛夫别子孤苦伶仃的来到这里,就应该克服困难,珍惜机会,学有所收获。一天一天,我被这些老师吸引着,推动着。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我为我末走进国培而庆幸,我为我在国培班结识这些专家型的教师而感到庆幸,我为我是他们的学生而有点小小的骄傲感。所以我用眼睛注着他们,我用笔记录着他们,我用心采撷着他们。这次给我们任课的教师全是
精英”这些老师学历高、经验丰富,每个人都有特别之处。他们的课堂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每天能倾听他们对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思想方法,让我感觉到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享受。常常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分析总是充满灵动与启示;大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智慧与情趣。给我们这70名学员授课的专家、教授中,基本都是大师。他们全身闪耀着大师的光环,却无法因这耀眼的光环而遮挡住自身的才华、韧性、探索求知的的渴望。
2017年11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职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为期三2天的培训,让我对信息化教学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微型化、集中化的教学,同时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对象具体化、实体化、直观化的新型教学方法。首选对于硬件的条件很高。其次,对于教师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的能力都要求很高。在培训的过程中,每一位培训的老师都提到教师主导,而从案例的分析上,每一位展示的老师确实也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因为在教学中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想一些利用闯关类游戏进行的任务驱动,我想任何一个有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尝试以下,在娱乐放松的环境下就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会了,谁又不想尝试呢?同时,对于信息化教学,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几条
一、教学理念上的更新
1、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责任感,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和运用能力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各种工具(网络,各种信息加工软件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1、聆听了单从凯等学者关于“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
2、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3、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表达不够精准,不够具体,不能够掌控每一个同学的弊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把握整合的三项原则:紧扣学习目标;适合用啥就用啥;先用传统细信息技术后用现代信息技术。
4、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细节上的渗透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关键词】“学生互评” 教学法 实训课程 师范生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5-03
教学评价是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筛选、重新组织、解释,以助于对学生做出决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类信息数据包括在课堂上收集到的任何质和量上的素材。依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其中,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展开的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做出评价。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Benjamin Bloom是一位“反馈―矫正性系统”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他认为:“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而对过程的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机会。”形成性评价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核心。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对结果的重视程度较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贯彻形成性评价的要求。
“学生互评”是指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特定问题、任务,学生开展独立或分组思考、讨论、交流,展示解答成果,并由其他学生(或小组)按照一定的原则,对解答成果进行评定及点评的过程。学生互评,必须在学生具备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学生互评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一、“学生互评”在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学生互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互评过程强化和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完善包括“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需要外界条件影响的,个体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丰富和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
在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中,实施“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渐补充、矫正自己的自我意识,最终起到强化作用。2015年,Psychology Tech调查显示,正面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化产生积极作用比率为93%,负面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意识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比率为78%。学生在接纳评价后,推动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最终内化为完善的自我意识。
(二)通过观察学习过程提升知识理解。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及,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强化有机体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方式。
“学生互评”是重要的观察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实现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效果:提出的观点即刻得到评价,从而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刺激,属于直接强化;其他学生通过听取学生观点和评价者的评价,决定自己的思维取向,属于替代强化;收到评价后,结合自身理解进行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属于自我强化。学生互评能为学生带来直接、客观的知识理解提升。
(三)通过团队活动提高合作能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实训课程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他们必须对学习的材料、资源进行采集、整合――这一切都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因此,在每个小组当中,所有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互助式的讨论,这对他们提出了分工合作的要求。能让学生学到在常规课堂中很少触及的团队化模式,而这种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师范生未来的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学生互评”为他们提供了团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加入团队讨论,让学生经历成功的团队合作体验。
二、“学生互评”在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中的实践
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Jerome Seymour Bruner认为,事先为学习者安排学习的最佳经验,是一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起点。换句话说,为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是每个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应当采用与学生交换意见的各种教学策略,使讨论变为课堂中的一种主要交流工具。
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即以教学法理论知识为依托,进行自主或者分组的实践活动,达到进一步熟悉教学技能,掌握教学方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实训课程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过程的实现载体。在Bruner定义的学习过程中,习得、转换和评价应当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实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条理地将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加工,并对其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在交流互动中转换成自我的理解。实训课程及其包含的评价环节是三个过程的缩影,能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搭建,并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实训课程中,除了学生实践活动外,学生互评环节也十分重要――实践活动只是学生从主动角度学会了怎么做,“学生互评”则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被其他学生接纳,达到完善自我意识的效果。因而,学生互评甚至比实践活动本身更为重要。
(一)包含“学生互评”的实训课程设计。在设计包含学生评价环节的实训课程时,应包括任务布置、组内讨论、分组展示与评价、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在每个过程中均渗透学生互评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包含“学生互评”的实训课程设计课堂结构示意图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阶段。任务布置阶段的关键是将任务目标和任务完成方式具体化。因此,在任务详细规则的制定中,应通过学生共同讨论及互评后实现,并将其作为任务的执行细则。
第二阶段:组内讨论阶段。组内讨论阶段的关键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本组作品。学生在总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分工合作,收集必要的文本资料、搜索有价值的网络资源,最终整合成小组的作品。在组内讨论过程中,为达成一致的意见,往往会进行激烈的讨论、争执,也就将学生互评引入整个组内讨论阶段中。
第三阶段;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评价别人的作品。这是教学法实训课程的核心阶段,任务布置与组内讨论均为这个过程服务,教师总结也是根据这个过程的实施情况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按照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教学作品,并按照任务布置阶段中设定的评价指标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公开的评价。
第四阶段:师生总结阶段。师生总结阶段的关键是进行客观、具有概括性的总结。这个阶段主要就实训课程中展示的作品本身和学生互评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包含“学生互评”的实训课程案例――“化学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中的四个阶段中均引入完整的“学生互评”环节。
1.学习目标。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的地位与设计步骤,掌握化学教学设计中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能按照要求完成分组教学设计,并评价各组的作品。
2.教学设计。在过往的“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中,往往采用学生完成教学设计、教师开展评价的方式进行实训活动展示。而这种个体的展示实际上无法实现全班同学的集体参与,即便是包含评价环节,也仅仅是部分学生比较积极,大部分同学都没能参与其中。这显然与实训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自我防御意识较强,与其他同学缺乏互动,容易在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闭门造车,未能在实训课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化学教学设计能力。
因此,笔者将“学生互评”环节引入“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的四个阶段中:在任务布置阶段由学生讨论、评价后制定评分指标;在组内讨论阶段帮助、引导各组学生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互评;在分组展示与互评阶段,学生互相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在师生总结阶段,在教师和学生的总结阐述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通过任务布置、组内讨论、分组展示与评价、师生总结四个阶段中的“学生互评”环节,实现实训课程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对“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解。图2为本实训课的具体教学流程。
3.实施要点。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阶段。在概括性描述“化学教学设计”活动要求后,展示一个设计案例作为参考。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提出具体的评价规则,并通过互评修正到最佳。为了提高分组教学活动及学生互评的效率,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评价后所制定的规则应当尽可能具体、详尽,为后续学生进行全面的互评提供必要依据。师范生虽然已对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互相评价的标准还缺乏必要的经验,这个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例如评分的参考标准及占分比例等。表1为本课程中经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后设计的评价指标。
第二阶段:组内讨论阶段。在“化学教学设计”组内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互评较为繁杂,没有太多的精练性,但评论完全是来自每位学生思考后的结果,是真实的自我意识体现。学生被实训教学任务驱动,通过广泛的互评逐步形成学习观、价值观的统一,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的个体意识在团队中得以实现,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引导组内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出合理的见解。
第三阶段: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学生的讨论与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逻辑严密性上略有不足,甚至有可能是盲目的。所以,教师应当对课堂中的讨论秩序进行合理的管理――尽可能将学生的某些偏离课堂主题的讨论引导回“正轨”上,但绝不能抢占学生讨论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控制分组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向,而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去替代组内、组间的讨论与互评。学生通过展示化学教学设计作品提升自己作为未来教师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互评完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的自我意识定位,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阶段:师生总结阶段。一方面,教师应将学生按照互评指标进行的打分统计出来,为学生展示分组活动的成绩;另一方面,应邀请学生代表就实训课程的全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在实训课中的收获。师生总结过程的顺利完成也代表着“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生在分组活动及互评中得到了知识理解、团队精神、个人意识的“三丰收”。
4.“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成效反馈。为确认学生互评环节的积极作用,笔者拟定了针对本实训课的调查问卷。其中,评分按照likert量表5分制进行,即很不同意1分、比较不同意2分、中立3分、比较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在“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中引入学生互评环节,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互评活动普遍持有积极态度,普遍认同评价对知识掌握的促进作用和学习兴趣的提升作用。学生对于考核互评这种新颖的模式十分认同,并对这种形式打出了满分成绩。这说明以学生为主体的互相评价模式在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训课程的实践,验证了“学生互评”能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信息交流,共同提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如何深化学生互评,将其广泛使用于更多的课程中,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褚荣伟.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
[2]黄志毅.“学生互评”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研究[J]. New Curriculum Research,2014(2)
[3]黄静.基于学生互评的翻转课堂构建――以南通大学文献检索课为例[J].中国医药教育技术,2014(2)
一、培养良好的化学实训学习方式
对于中职类中职类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头痛的学科,实训课更是难之有难。怎么学?怎么样能学好。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新学刚到校的最初几次课,教师就要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学化学,为什么要上好化学实训课,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方式和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基本操作的培养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授课时,可以从最基本的实训操作开始授课,反复讲解,讲练结合,多次示范。如玻璃仪器的洗涤、酒清灯的使用、酒精喷灯的使用与保养、75%酒精的配制等内容要反复讲练。对操作规范的学生,要用多种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习的集体程序
化学实训课是一种技能操作课,只有在熟悉掌握后才能对其它专业的化学相关技能做到举一反三。为保证课堂效果和质量,化学实训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还要培养集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培养应该从新生入学到校的第一次化学实训课的时候做起。
2.1明确课堂纪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常需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有张有弛的课堂中,安全、顺利地进行学习和操作。如本人就在上课前,和所授课班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对该班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制定针对该班的实训室规则的提纲,在课堂上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制定出他们能接受的化学实训课十大规则。并以作业的形式将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当场给出分数,这些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修订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准则,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2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化学实训课中,必然会有同学间的相互配合。怎么才能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呢?这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指导。
首先,划分实训小组。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选出组长。在分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每 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防止一些学生被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全盘包办整个实训过程。其次,要激发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与探究活动实现学生认识、理解、技能与态度上实质变化。再次,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实训是实践活动,是感情思维和理发思维相互事例的过程。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分析产生实训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训条件和实训现象的变化,总结实训规律。例如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训中,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药品、溶液的酸碱判断的规律,并将这些技能与专业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手段;教学考核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时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实现“任务驱动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
一、教案、讲稿和教材
[JP+1]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处理好平衡与非平衡、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三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案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的实施方案,是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上的设想与构思;讲稿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侧重于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与撰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是教案与讲稿的直接依托。所以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使用校企合作的自编教材,注重物理化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强调讲稿、教案、教材的相互配套,同时建立了规范化的试题库,从而使得这一整套的物理化学教材和教学资料为学生更深入、更丰富地学习和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完善了物理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二、多媒体课堂
为了实现可视化教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结合教案、讲稿和教材,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将物理化学改造成基础理论与企业实操紧密结合的新课程,使物理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
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科研素养、技能和水平。物理化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实训完成。目前,物理化学实训课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进入了新的教学境界。
同时,为了提升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学习,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通信W络的发展,适应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以及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物理化学课必须建设网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网络资源建设包括网络ppt、网络视频、网络动画、师生网上互动、网络趣味实验等。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巩固和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可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LL]
四、教学考核
[TP闫碧莹tif,BP]
教学考核评价
物理化学课的教学考核采取期末成绩、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考虑给出(如图1)。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期中期末成绩占50%,实训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为10%。教学考核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40%+期末成绩×50%=100分。期末成绩以考试答卷的形式体现,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平时成绩通过出勤、迟到、旷课、请假、课堂表现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给出。实训成绩通过实训操作和实训报告来评价。由于实训成绩部分是在学生每次的实训操作过程中现场给出的,为了保证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合理性,课程组教师要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训出勤、实训操作、数据分析和实训报告书写等,每次实训都会给出详尽的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训教学;阿司匹林;原料药;仿真
一、研究背景
原料药简称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特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原料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症状缓解、处理或疾病的预防中有药理活性或其他直接作用,或者能影响机体的功能或结构。原料药是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浸膏等,但病人是无法直接服用。原料药只有加工成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
1.国内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原料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原料药是中国医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占中国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的29.5%,占中国医药商品出口额的50%。我国已经注册、通过GMP认证、能够生产原料药的药厂有1600多家,其中有一半企业的原料药产品不仅可以自用,还销售给其他制剂药厂家。江苏省作为我国著名的原料药生产大省,对原料药生产相关人才需求巨大。
2.国内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研究背景
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从教学内容、策略、手段和考核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必要的课程理论教学前提下,紧抓实验实训根本,建立“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的高职高专教学取向,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课程研究目标
在高职药学的实际教学中,非常需要一种既能体现药物生产实践过程,又对场地设备的要求和运行费用都不高的实训方法。故此,本课程提出构建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为突出实践教学,培养熟悉药物生产流程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药学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阿司匹林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的基本组成
本课程采用适合实验室操作的仪器设备(以玻璃仪器为主)模拟阿司匹林原料药工业生产线,并在此仿真生产线中整合原本药物化学实训所需学生掌握的相关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在实验室中按工业生产流程小量合成药物。
1.本课程设计的阿司匹林原料药仿真实训生产线概览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仿真实训生产线相互连通,并构成一整个流程的三个区域:原料药合成区、精制提纯区以及检测出品区。这三个区域共同构成一流通的仿真实训生产线,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了实训效果的精准性以及实训操作的安全性。
2.阿司匹林原料药的仿真实训生产线原料药合成区详解
在此阿司匹林仿真实训生产线的原料药合成区中,原料经原料投放区与经催化剂投放区的催化剂在控温反应区汇合反应,控温反应区两侧各设置检测口监控反应发生的进程,确保反应安全有序进行。反应结束之后,产品经自然冷却区送到收集区进行粗品收集。所得粗品将转入仿真实训生产线的下一步骤区――精制提纯区提纯后,通过产品检测区检测合格之后进行包装储存。
三、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的优势
药物化学课程在实训中构建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通过模拟阿司匹林原料药在工业生产线中的相关生产步骤,使之在实验室中被小规模复制。在此仿真生产线中,有机整合原本药物化学实训所需学生掌握的相关操作技能,可使之流程化。
四、总结
在阿司匹林的原料药生产仿真实训室中实训,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本药物化学实验操作,又通过仿真组合使之与实际原料药的生产更加贴合。学生通过在阿司匹林的原料药仿真生产实训室实训,不仅熟悉药物的合成方法,对于原料药的生产后处理、原料药的纯度、杂质的来源以及原料药的储存、保管、质量控制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由此,学生将更有易于开始后续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学习,并在应聘药品生产与研发助理岗位时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微课;实训教学;化工分析技术
1 前言
近几年,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高校学生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越来越多,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丰富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紧接着,大家又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些的到来给传统的互联网带来了冲击,也给我们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影响。2004年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提出“微课”。2011年我国的专家学者陆续开始对微课展开了研究,使得人们对微课有全面、深刻的认识[1-2]。“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3]。它具有主体鲜明、短小精悍、情景真实、资源多样、使用方便、应用面广、高度聚焦、交互性强、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4]。本文将以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微课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选题背景
化工分析技术是高职高专化工工艺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化学分析法(四大滴定)和仪器分析法(精密仪器设备)对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形态、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从而指导化工生产过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分析工作者所必需的知识规范和岗位技能,能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监测、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
化工分析技术实训又是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仅凭课堂短短的20分钟的讲解很难掌握实训目的、原理及仪器的操作步骤,也就达不到快速独立自主的完成实训任务。二是学生实验进程难以把控;在中学阶段学习过化学基础实验的学生,实训课上动手操作能力较好,出现问题就会及时与教师交流,实训任务完成的较快,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实训课上不知所措,动手操作能力差,实训中出现问题还怕问教师,这样就会导致实训任务完成不了,长期这样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实训中教师要督促学生抓紧实验、维持课堂秩序、记录学生实验表现,很难做到一对一辅导。三是学生课后缺乏实训反思 ;整个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训掌握程度,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实训课后,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反思今天实训有哪些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有哪些做的不错值得保留。
针对上述化工分析技术实训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课上引入微课教学资源,来提高化工分析技术实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门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但要理解和掌握实训目地及原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弥补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微课。
3微课在高职高专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析技术实训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之一就是电子天平,我们主要以电子天平的使用为题来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探究
(1)“电子天平的使用”实训设计思路
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基础化学的基础上,第二学期进行化工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电子天平是精确称量的仪器,对物质进行精确称量又是化工分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的工作之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边演示边讲解,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步骤,讲解及分析电子天平的作用原理和三种称量方法,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使用电子天平的操作技能和电子天平实操的考核要点及注意事项;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和知识内容的讲解,利于学生边学习边体会,实操又可以加深我们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2)“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视频的拍摄、微课的编辑几步最终形成8分钟的微课,具体如下:
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图片的形式导入:“食醋酸度的测定、牛奶中钙含量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仪器--电子天平”。这种生活中的例子,更能够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②以PPt的形式并配有优美的音乐,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引入新课提纲:a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b学习常用的称量方法c掌握减量法的操作方法,教师讲解语言要充满激情并具有感染力,这样的方式改变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③通过Flas展示,让学生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用时1分30秒,然后通过ppt形式,讲解三种常用的称量方法。
④接着进行视频演示电子天平的使用,用字幕和语音提示总结性内容和关键步骤,让学生学会用减量法称取试样,并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步骤。
⑤实践操作环节,任务:减量称量法称取0.2-0.3克的试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真正学会使用电子天平
⑥教学总结,通过问题思考的形式进行教学总结,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这也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验证我们学生学习电子天平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提问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电子天平的使用的知识。
(3)“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训开始前:将制作好的微课在实训前一周下发给学生,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和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本次实训目的、原理、仪器等;从视频资料中清楚的看到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步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实训讲解:我们本节实训课的题目是“电子天平的使用与操作练习”,学生已经观看了“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视频,那么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点,着重讲解重难点。
实训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学生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实训结束:实训结束后,学生在实训室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课后再去观看微课视频,有助于学生总结本次实训中的不足,实训后我得到了什么,哪些我都掌握了,哪些还不会,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明显的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的制作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脉络,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微课的共享是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的过程,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节约教师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知识的巩固的过程。微课在高职高专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已经发挥了它的优越性,随着实践的深入,我相信微课在这门实训课程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拓展。目前,“微课”作为现代社会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训教学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需要在微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 吴秉键.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4]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尤洁,王倩雯,宋飞飞.微课在高职高专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