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10:04: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年级校本课程《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部分。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三字经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三字经教学反思范文一今天,我们学习了“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本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课上,我先让学习根据拼音自读这部分内容,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自学、自读课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做到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个地方不会读。学生读完后,我再指几名学生读,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声调,老师进行指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读准音,读准声调。接下来,我开始解释各别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础上让学生读熟并背诵,然后,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诵与背诵比赛,朗读与背诵得好的一组或个人可以得到小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一节课结束后能熟练地背诵出来本堂课内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当轮到他读时,不知道应该读哪 ,影响了全班的纪律。今后,老师要在进行活动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提醒,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后再进行。另外,对一部分在幼儿园学过的学生,因为自己会背,所以上课时不认真,我发现这部分学生会背诵但他们不认识字,所以,教会这部分学生识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字经教学反思范文二镇优质课我教学的是二年级校本课程《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部分。之所以选择这几句经文是因为它对孩子而言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教学以展示学生喜欢的《三字经》小故事开始。这是对前面学过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新课的导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教学以读为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互相读等多种新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不断阅读中领悟经文所要传达的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生理解出现歧义时出示了动画视频,既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能够通过更直观的影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经文的意思。
学生在多读多思考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孙敬,苏秦,车胤,孙康四位古人所共有的精神,并能够说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勤学小故事,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准备充分。对于没有自主学习的同学,我又设计了推荐书目,让学生的自学有所可依。推荐作业也二选一,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节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我自身而言。比如灵活性差,一旦学生的思路脱离预设,作为教师没能尽快的设计应对办法。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提高,部分学生还不能得到背诵的水平。
三字经教学反思范文三《三字经》是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课前我积极准备,查阅了一些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力争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突破;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资料是中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欢的关于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的新知识有了扩展,还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动性探究体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的冷漠起来: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都知道“圣诞节”,但很少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孩子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班里进行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传统游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艾人、五丝哨;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例如:古诗词“吟之有韵,诵之有味”,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看图读,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方法灵活多变。引导幼儿感受文化经典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
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我们通过配乐朗诵。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用电脑粗体字打出三字经经文,贴在墙上,让孩子认字并做整句或整段的拼合游戏。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
饭、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等;说童谣《小黄狗》、《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3: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孩子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
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孩子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
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蜡染创作画”、“编中国结”、“写毛笔字”、“陶吧”、“画中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孩子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做中国人而自豪。
4: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幼儿园搓汤圆等,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统习俗。
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典诵读; 文明礼仪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14-001
在几年的经典诵读课实践中,我幼儿园制定了详细的诵读计划,分年龄段运用他们实行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方便教学,让诵读成为特色,把诵读落实到实处,我们组织老师自编了诵读校本教材,教材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诗词十首》等重要内容。在不断的诵读中,幼儿学生们逐步感悟了中国文化经典的精深博大,里面既包含了优雅高尚的情怀,又有我国的民族精神,还有做人的道理。而且,我们还把经典文学译为幼儿的语言,在诵读中不断积累,不仅感受到了其中的美,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成为一名文明的人做好了准备。
一、让幼儿在经典中受到熏陶,感悟文明
经典诵读带给幼儿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多少年来人们的智慧,是智慧的结晶,他们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是功不可没的,经典朗读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它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文明礼仪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它对幼儿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也是在长时间中潜移默化的。比如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孩子们就会知道我们要养成一个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偷懒的少了,不完成作业的不见了。学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后,他们做事积极了,不论大小事,只要是好事都可以做,可以帮老师拾起地上的小纸片,可以帮小朋友把牙刷摆好等等。学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们知道自己不能光想着自己,还要为别人着想,处处帮助别人。学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会知道妈妈对自己的爱是无限的,在以后的生活中,知道为妈妈做一些好的事情,帮妈妈刷碗、扫地,还为妈妈送上句句温暖的话。这些,都是我诵读经典后出现的可喜变化。
二、寻找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好习惯
1.经典诵读与文明竞赛相结合。我们在经典诵读的时候,还要力求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读落实到行动中去。比如规定孩子们每做一件好事就会给一个小红花或者大头贴,并且张贴在墙上,看谁争得多。
2.多解释,让幼儿懂得诵读与礼仪修养、行为规范的关系是什么。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诵读意义深刻,不易理解,这时,老师要用举例的形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他们解释,更好的形成好的文明习惯。
3.把经典诵读的成果带回家。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我们在幼儿园学习的知识要运用在家庭里,让家长监督落实,在教学相长中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4.把经典诵读在日常的班级评选中体现。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比赛,评出诵读优秀小组,也可以评出我是诵读好孩子,也可以评出文明之星等,拓展经典诵读的作用,丰富经典诵读含义。
三、经典诵读在文明礼仪上取得的成效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都是以他为中心,处处都是别人想着他,而他不需要想着别人,久而久之,幼儿的爱心没有了,没有一个帮助别人的好习惯,也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为了让幼儿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开发经典朗读,把其中的教育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从而形成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比如,我班学生诵读了《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老师提取其中的涵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孩子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并对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哪些做的不对,哪些做的好,应该怎么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做一个优秀的好孩子。另外,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幼儿进行经典诵读教育,形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三字经大擂台”、“我是爱心小天使”等主题班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文明的环境中成长。通过我们的经典诵读教育,家长对我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懂得了尊重家长,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讲究卫生,喜欢帮助别人。对自己的事情都能做的井井有条,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喜欢与同伴一起交流玩耍。通过上面的一些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还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有很多种途径,而经典诵读同样在幼儿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对幼儿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我们幼儿老师应该认识到经典诵读在其中发挥的强大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把经典诵读坚持下去,让幼儿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蔡祖泉.诵读经典,文化育人——恩施市实验小学广泛开展“名言警句、经典诗词诵读”活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2]吴锡龙.开展文明礼仪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1(08)
《三字经》里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品鉴心得与体会2022,更多阅读心得点击“读书心得”查看!
《三字经》品鉴心得与体会1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于“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顺口溜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我曾看过这一句: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还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这句话就像一块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迹抹得一干二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谁都会说,甚至都背厌了。可行动呢?我也常斥责自己:农民伯伯千辛万苦地种稻温饱每一个人,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浪费粮食,这对得起农民伯伯吗?回忆起农民伯伯,他们无论天气多么严热,不论多么寒冷,他们都日夜不停地耕种着的那种滋味,让我无比惭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饭,我吃饱了,可许多菜还在碗里动也没动。我瞧四周没人,便把饭偷偷地倒进了垃圾筒里,还不以为然地走开了。现在认真地想想,哎,还真不应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可别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三字经》可真是一本好书!“道理的宝库”这个光荣称号给予它可真没错!我们要牢记《三字经》中的大小道理,并读中思考,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此,我就赠大家一句我读《三字经》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吧: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
《三字经》品鉴心得与体会2本学期,学校科研处组织全体老师观看百家讲坛视频: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并发了相关学习资料,这次学习,是我真正走进了《三字经》。看视屏之前,《三字经》的内容我知之甚少,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面是什么内我并不知晓。看了钱教授的解读之后,我对《三字经》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要补上这一课。
《三字经》是故人智慧结晶的经典,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它采用叙事和伦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典故,从上古社会到清朝结束,把各个年代都列出来了,文路清晰、流畅。《三字经》的内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浅。从《三字经》中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来教育学生,又能启迪心智,既是一本难得的幼儿启蒙读本,又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比较欣赏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环境、方法、时间、恒心的影响,我们现代教师更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人师、为人母的我感到惭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不单单是教学生会做题就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要教的东西很多,要教学生懂理,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要交学生懂得谦让,互相帮助,宽以待人;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倾听他人;要教他们做到彬彬有礼,井然有序……
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引经据典,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让我们认真学习《三字经》,继承发扬它吧!
《三字经》品鉴心得与体会3我读过《三字经》之后,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而且也让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个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买梨回来,哥哥们总是一哄而上,你争我夺,都想挑的吃。只有孔融不争也不抢,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买了梨回来,让小孔融先挑。可他还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问他:“有那么多大梨,你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我是弟弟,当然该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岁。读过这句话,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为我知道,每次父母买回好吃的,他们总要第一个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却怎么也想不起他们来,而且每次我吃的好东西最多,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却吃坏的、酸的、不好的。现在我都十岁了,怎么还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家里,每个人都让着我。吃饭时,把吃的让给我;看电视时,想看哪个频道也是我说了算;过年买新衣服,给我买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会欣然接受。一家人围着我团团转,就连奶奶也一直关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聪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绝了。奶奶年纪大了。过年时,许多亲戚朋友来看望她,总会给她带许多水果、补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后,奶奶就向我招招手:“来,来,给你吃!”边说,她边拿起身旁的某样东西塞到我手里。原来,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后便“噌——”跑开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经十岁了,我抢过饼干就往奶奶房里跑,我要把它让给奶奶。“奶奶,奶奶!”我大声呼道。奶奶见我捧着刚才的饼干来到房里,很疑惑:“孩子,你怎么了?这饼干不好吗?”“奶奶,这饼干很好吃,但我要让你吃。”“为什么?”“你是长辈,晚辈要孝顺长辈!”“孩子,奶奶不爱吃才给你的。”奶奶笑道。“胡说!”我大喝一声,“你爱吃的,你一定要吃。”说完,我跑出了门外。关门时,我听到奶奶小声说了一句:“我孙子长大了!”我站在门外,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奶奶,我要学会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其实谦让也能使人感到快乐。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家庭中,让出的是亲情;在校园里,让出的是深深友谊……同时,我也觉得《三字经》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学习那种精神,把好的先让给别人,多一份谦让,也就多一份关爱。读过我的感受,你们难道没有这种想法吗?
《三字经》品鉴心得与体会4教室里传来了“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一阵阵朗读声。没错,这就是《三字经》。而《三字经》的前几句则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
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循循善诱,《三字经》也成了我们喜爱、理解的一部“经书”。开始只是觉得尽是些大道理,直到学完了之后,才更深层地了解了其中的含义。
“彼既老,忧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句话是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苏洵小时候不读书,浪费了许多时光,在长大后才后悔小时候的不努力,只能花更多的时间来弥补。荒废时间也不是苏洵个人的悔迟,我也是如此,什么事总是想着明天做,明天学。虽然心里明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道理,但身上的懒虫似乎是_了这个真理,在脑子里始终根深蒂固的盘踞着。可是我也知道在这个社会里不努力读书,长大后一定会比现在苦无数倍。要想将来不苦,不如在现在把该学的学完、学好。我想出人头地,不好好刻苦学习是肯定行不通的。“尔小生,宜早思”,不错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撒播种子是永远都得不到果实的。而这里的果实,就是成功。想成功必须读书懂更多知识和道理,而读书必须早读。
好不容易挖掉了那棵“懒树”,接着要干的无非是播撒种子、浇水、施肥,让它能更快更健康的在脑中成长。等待它长成苍天大树后,就能在最终摘得沉甸甸的果实,希望这一天可以快点到来。
《三字经》品鉴心得与体会5春假,我在家闲得无聊时,又把以前看过的三字经拿出来细细品味。
我特别喜欢看“孟母择邻”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徒劳,这又让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如一块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肯定是没有作为的。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爱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棒干嘛用啊?”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0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天人合一”的唯物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气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开放理想,“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行,“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等,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凝聚在国学中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目标。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少年人如朝阳,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十三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
一、培养兴趣,使之爱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开篇,就强调学习和交流重在“悦”和“乐”。阅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何来兴趣?兴趣应从喜欢开始,喜欢不喜欢,绝不是天生具有的。“你喜欢《三字经》吗?”对于连《三字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来说,问这样的问题多么可笑。开始喜欢诵读经典,只是表层的、感性的、最初的刺激,不能决定他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文化经典。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结合《三字经》的韵律和节奏,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诵读的愉悦,学生才会产生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等到有了一定的诵读积累,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对诵读的兴趣就会大增。当然,兴趣需要表扬、鼓励,更需要鞭策、督促。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兴趣,维持兴趣,提高兴趣。这样,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对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一定会产生较强的长久的兴趣,从而养成习惯,终身受益就可能从此开始。
二、培养方法,使之会诵
背诵经典的方法很多,没有定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年龄、经验、智力、家庭环境虽不尽相同,只要让学生读了、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背诵技巧,而且还会变化运用。总之,学生会愈背愈顺、越背越快,无论怎么背都顺,到最后就能一大段一大段地背,过目不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经典诵读训练呢?不妨先看看朗读的三个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一是对读音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对文字的感悟,即对字词句篇的感悟;第三是对文字理解的程度。对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经过“三步六正”的逐步训练,即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相对应的具体步骤是:识字、朗读、直译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知识积累。教有方,亦无法。国学课堂教学重在读。读的形式是多样的,齐读、独读、轮读、赛读,教师范读、引读,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等。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经典的字音,将它读正确、读流利。“读”字前面加一个“诵”字,意义肯定与单独一个“读”有着不同的意义。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熟读;背诵;述说”。经典的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要不断变化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诵读的形式虽然很多,但最终目的是正心正行。比如,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频读,摇头晃脑读、手舞足蹈读等,都是对经典的进一步认知、感悟,是导行的基础。诵读经典,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最终是为了强记博闻、厚积薄发、开阔视野、丰富底蕴。
三、不求甚解,使之多诵
经典诵读兴趣有了,方法掌握了,还要坚持,让学生多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点靠的是大量的阅读。“月映万川,一理万殊。”回顾中国的私塾教育,蒙童自进入私塾的第一天起,“子曰诗云”就不离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反复吟诵之后,他们能豁然开朗,最后能出口成章,写出文章也不会出现什么文法错误。
小学生精力充沛,这时是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能系统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必然有助于将来对语文的融会贯通。也许有人会问,小小的年纪,脑袋能装得下那么多东西吗?答案是肯定的。脑科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大脑就像一座空的数据库,而且十三岁前正是这个数据库开放的时间,就看身为教师的我们,往数据库中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如果是经典的、有价值、经久不衰的东西,他们肯定一辈子受用不尽。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在头脑里面存放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老子》,加上《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几十篇。这样一个知识模块,熟记于心,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难估计的。日后,它们就会像长江黄河那样滔滔不绝,滋润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的生命力蓬勃向上。教育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轻松愉快。
“孔孟之音日日熏,一笔一画学做人。梅兰竹菊真君子,琴棋书画养精神。”这是经典诵读的实质。作为教师要反复思考,如何教学才能使经典诵读深入持久。经典现在背下来,将来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终身受益,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经典诵读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国学经典;启蒙教育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觉得让孩子们从幼儿时期起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把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点继续保持下去。
一、不同年龄层都可以适用
与孩子们一起诵读了《论语》、《三字经》等等,从教法说,我们也跟随着CD里标准的范读,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求甚解。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孩子们接触了古典名篇,虽然对内容不解,但了解了韵律,还认识了许多字,这对孩子以后成长一定有很大帮助,经典的诵读不同年龄层都可以适用。
二、经典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一)集中注意力,提高了语言能力。我们的家长普遍认为自从读了《论语》后,自己的孩子语言能力明显提高了不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熟读论语后,常会在生活中“使用”,胡胡的妈妈有天晚上听到孩子突然念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天激动的告诉我们,突然觉得原来经典不仅是大人们能驾驭的,孩子也行。相信我们继续将《论语》等经典阅读、朗诵下去,一定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且我也发现,如果在孩子们还沉浸在玩中,而我们都要工作时、在平时孩子们上完厕所,或是吃中饭前,情绪很难平复下来时,只要我一念“人之初,性本善,近相近,习相远……”,孩子们会一下子安静下来,并跟着大朋友一起念《三字经》,并且是念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二)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有一天, 新新告诉妈妈一定要给她买一本三字经的书,说是要从明天起开始坚持阅读,而且要和妈妈一起阅读,一个字一个字的点读,孩子的兴趣很浓厚。本来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节奏就很快,成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管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家长都能静下心来,每天或隔几天能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对家长自身或是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不仅给忙碌一天的爸爸妈妈一个亲子阅读的机会,还给孩子识字方面加强了不少,这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孩子们识字多了,自己也觉得自信了,天天阅读经典,使孩子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温暖,益处多多。
三、本班家长之困惑
刚开展经典诵读的时候有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大人读经典文学都感到困难,何况小孩呢?但我听过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申荷永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事物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大人感到困难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反过来也一样。”那也就是说这要看孩子本身喜不喜欢,阅读经典文学本身也并不强调理解。像我们现在念的《三字经》有音调、节奏,念起来琅琅上口,孩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他可能也会觉得好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我们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表示非常赞成。
四、经典诵读之体会
通过几个月的国学诵读接触,我渐渐感到国学的魅力,它所讲的礼、义、孝集中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感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材料。 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出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的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培训,通过相互学习,尽快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国学经典,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哲学的书。像《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之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亲子共读
一、亲子共读从诵读《三字经》开始
2009年暑假,女儿已经4岁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作为父母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年龄特点,正确引导,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于是,我决定把她们领进阅读的伊甸园,为她们点亮阅读的心灯。虽然起步未免太晚,但比不做好。拿定主意后,我便在学校图书室选了一本适合她们阅读的《三字经》,准备回家带她们一起读。就这样,我们的亲子共读活动也就从暑假正式拉开了序幕。
“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教她们念。念的时间、形式不确定,完全随着我们的兴致,无拘无束。有时,我一边给她们洗脚一边高声吟道:“人之初―”她们便齐声答道:“性本善―”我再吟:“性相近―”她们再齐答:“习相远―”……一直读到她们姐妹俩接不上时,我再教她们一两句。学会了,姐妹俩便又你一句我一句地接读开了……此时,我则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当她们出现错误或遗忘时,我便及时更正或提醒。如此循环,乐此不疲。
一段时间后,她们能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背到“百而千,千而万”。我异常兴奋。更让我惊喜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看见她们玩游戏时口中念的居然也是《三字经》。看着她们像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她们阅读的热情和快乐。
而让她们真正尝到阅读“甜头”的是第一次登台表演《三字经》的经历。那天,镇上“世纪华联超市”搞活动,我也带着她们去凑热闹。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节目时,我在一旁极力鼓励她们也去参加。起先,她们胆小,站在台上不敢出声。于是,我便努力为她们营造“家”的氛围:我走上台,拉起她们的小手,像平时一样很自然地念道:“人之初―”慢慢地,她们也放松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声音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强,此时台下掌声不断。最后,她们还获得了丰厚的奖品――每人两盒“贝因美”米粉和一小袋饼干。再看看她们,那种成功后的喜悦很明显地写在脸上:满足、自豪、神气十足。
从那以后,她们更爱念《三字经》了。这时,我也不再是单纯地与她们接读、赛读了,而是有意无意地给她们讲讲其中的道理。没想到,她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问这问那的。于是,我也不管她们是否听懂,便坚持一直讲下去。
二、亲子共读在讲故事中延续
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越早培养,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效果就越佳。这点一直是作为我亲子阅读的动力,于是在自己忙碌懈怠时也无法给自己一个偷懒的借口。可孩子还小,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藉。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他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
于是,我又选择了《动物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和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小布头奇遇记》等故事性、趣味性很强的书,每晚读给她们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她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还经常穿插以下几种方法:1.让孩子去猜测情节的发展。2.让孩子仔细去阅读画面。3.引导孩子说话,让孩子去体会故事以外的人物情感。
就这样,讲故事、听故事已经成为我和两个女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每晚睡前的故事,我们感悟到了幸福、善良以及勇敢,同时也加深了我们母女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从亲子共读到孩子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