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1:58: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一学生德育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学期德育工作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小分支,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次活动都要影响到学校的全局工作,当然离不开全体老师的参与和奉献,大家也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这学期的活动大家估计都会如数家珍,在此我仅作为德育工作的记录者和汇报者与大家共同回顾我们共同踏过的脚印。
一、少先队基础建设
(一)少先队阵地建设
少先队依托少先队大队室、各班中队角、宣传栏等少先队阵地,通过路队管理、纪律卫生评比、值周班级积分等日常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以后还会拓展校园记者站、校园广播站等阵地。
(二)常规检查
包括每天的卫生检查、路队检查、课间秩序检查、门口礼仪训练。本学期在校门口站路队进校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孩子们是检查者,在工作中肯定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同时他们也是奉献者,是我们大家庭的维护者,是正能量的引领者,如果在这学期的工作中他们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请大家多包容。
(三)落实小干部培训工作
少先队大队部每周二例会对大队委进行集合培训,对少先队常规检查进行培训,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每周五对各班路队值周班级进行培训。
二、日常养成教育
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学生的日常养成习惯。
(一)日常督促
开学初根据王校指导每月指定学生养成一种习惯,经过学期中的反复强调和强化,目前学生进校有序,见到老师能做到问候敬礼,校园环境能够主动维护,但是离目标彬彬有礼的好少年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仍有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等现象,下学期将继续追踪教育,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工作是一项漫长的事业,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强化。
(二)升旗仪式中的教育
各中队根据每周主题进行形式各异的国旗下演讲,在国旗下宣誓、总结、反思、号召,进行红色学习,感受党、团、队三级衔接,传递正向能量
三、丰富的少先队活动的全面开展
本学期少先队活动开展十月次,可分为:人文教育活动、实践活动、展示活动、社团活动四大类。
(一)人文教育活动
(二)实践活动
(三)展示活动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关键词:德育实践;八项工程;非专业素质;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26―02
作为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德育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德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德育实践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验式、调研式、互动式等德育实践活动,它是对德育理论课的进一步理解、认同和升华,与德育理论教学互相补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把德育内化为品质和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实践教育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根本目的,对德育的主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考评、环境这六个要素以及德育得以实现的途径进行操作化,为此,进行大学德育实践显得十分重要。
1. 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大学生德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要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放在德育的灵魂和核心地位,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社会所需求。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对一些专业水平高的员工整体评价却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工作态度、个人品质、创新精神、协作意识等非专业素质匮乏。而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通过体验认知,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所需的非专业素质。面对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开展德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解决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实。
3.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主体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朝气、最易接受新观念、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思维日趋活跃、精神需求日渐提高,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目标。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为自身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广泛调研和社会反响来看,高校德育实践创新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德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 德育实践观念的淡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多元文化交叉形成的新理论、新思潮等因素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很多高校仍将德育重点放在“两课”教学上,淡化德育实践环节的作用,“两课”教师虽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传授给学生,但缺少了使大学生进行感性认知和切身体验的环节和载体,导致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合力性不强的现状。
2. 德育实践载体的滞后
一些高校虽已开展了德育实践活动,但大多延续传统经验,流于形式、缺乏层次、远离社会现实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现代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使德育陷入单纯理性主导、主体性缺失、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尴尬局面,难以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构建并实施德育实践体系来增强德育实效进而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八项工程”
1. 理想信念教育工程
是指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实践的核心内容。结合党课、团课及理论课教育,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回顾历史、参观革命圣地、征文和演讲比赛、专题论坛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直观具体、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进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 文明素养教育工程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十提倡十反对”,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和综合素质,它是德育实践的基础工程。分为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模块,通过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养成文明习惯、营造优美环境、维护良好秩序、荣感与耻感自我评价为重点的德育实践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主体的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修养。
3. 安全健康教育工程
是以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健
康观念,培养大学生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具备健全心理品质和健康技能,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分为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心理健康、健康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自救模拟演练、抗挫折力拓展训练、健康意识培训、健康技能训练等活动,这是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必要保障。
4. 科技创新工程
是以创新意识构建、能力培养、科技实践平台搭建、科技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实践能力,它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分为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参与科技活动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多种学术报告会、科研立项、电子设计竞赛、软硬件设计大赛、手工制作大赛、小论文、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5. 社会实践工程
是把学校教育扩大到社会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密切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增强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了解认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分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感恩活动三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查、“三下乡”、义务科技服务、参加公益劳动、关爱自然、感恩父母老师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感恩情怀,培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
6. 社团活动工程
以社团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体制机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德育实践的主要载体。分为竞技类社团、文艺类社团、服务类社团、学习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五个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潜在能力组成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社会服务、校园服务、专业小组、外语小组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充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协作、组织领导等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7. 职业素养教育工程
是按照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对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进行培养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实践的能力提升。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习、校企合作、校内平台等资源,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题讲座、职业能力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拓展训练、创业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创业知识,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潜力。
8. 综合素质答辩工程
是全面系统地指导大学生规划并总结大学期间德育实践情况,分析成长轨迹,增强思想道德内省和行为自律,准确定位、明确优势、找准差距,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德育实践的考核评价。分为综合素质立项、学期鉴定和公开答辩三个模块。大学生在总结一年学习生活和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进行综合素质立项,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每学期鉴定的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综合素质立项、建立德育实践档案、学期鉴定、公开答辩、跟踪考评等环节,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实践的“八项工程”体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实践的根本,充分体现了以知行统一为目标指向,充分考虑大学生对自由、尊严、平等、民主、价值实现的合理需要,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德育实践教育框架,“八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每个子工程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德育实践考评体系
1. 理论教学模块
本模块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三大类。必修课类为学校分专业教学大纲中必修德育课程;选修课类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的如传统文化教育、社交礼仪、职业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等德育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类为党课、团课、专题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讲座。作为第一考核评价内容,划定相应学分,分学期、分课程、分权重系数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2. 实践拓展模块
本模块分为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中的拓展训练环节、个性化培养中的体验教育环节,作为第二考核评价内容。这些实践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又分为校内与校外,实践项目又分为规定动作和规定科目自选动作,施教者根据划定相应学分,按照分工不仅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全程跟踪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客观、全面地分学期、分项目、分权重系数地评定成绩,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3. 考核评价模块
本模块分为课程成绩、素质教育成果、个性体验心得体会、就业能力考核四个部分。既有横向的、阶段性的考核评价,又有纵向的考核评价与激励调整,其中将就业能力考核列入综合素质答辩中及后期改进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最终作为毕业生的德育实践毕业成绩,载入德育实践手册,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4. 反馈激励模块
本模块分为学生认同、教育觉知、社会反馈三个方面。不仅对德育相关课程建设做出反馈,促进不断改革创新、丰富完善,更要对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双重需要,形成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德育实践考评“四大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立体交叉的循环系统,共同发挥效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18.
[2]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29.
[3]罗建国,廖晓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9-04-02.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学校规范制度化管理。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负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质道德行为奠基。
2.新时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历史教材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置德育与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不能剔除,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这一目标主要用于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德育的实施。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不能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孩子成长,而要深刻领会德育的重要性,在高效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
2.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行为人师,德高为范。历史教师的良好德育形象是学生的楷模,鲁迅先生描写的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形象等,之所以感人,主要还是在他们身上闪烁的德育光芒,人格的光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给学生输入正能量,给学生鞭策和激励,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3.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学生爱上哪个学科,一是学科性质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总是在陈旧的框框里,灌注式,一言堂,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学生不仅厌倦老师,也会厌倦学科。历史教育有远离现实的距离感,有知识堆积感和人物事件复杂感。教师要注意总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与现实挂钩,引起兴趣。
4.在探究学习中加强德育。新课程理念提出探究式学习,将问题交给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事件的评判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看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比如,我们讲解岳飞抗金内容,先叫学生一块温习著名的《满江红》,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陈词中感受英雄气概,然后根据听过的评书《岳飞传》还有岳母刺字等故事感受岳母教子有方,岳母的爱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被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然后抛出问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有的认为岳飞抗击金国的侵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的质疑,金国和北宋都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内部的矛盾,不能看作民族英雄,而且岳飞的抗金阻止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还有的认为北宋皇帝腐朽无能,北宋已经穷途末路,没有必要为北宋卖命,岳飞不值得赞扬。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锤炼了多向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指出对历史的思考不应脱离历史的大背景。
【关键词】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设计专业
一.引言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而如今的专科生却严重缺失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较为不明确,所以他们往往会浪费了作为大学生的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作为设计类行业这种社会对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特殊专业,学生如何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已成为了专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点。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现状分析
专科生在社会上很多时候会被说为是“高考落榜生”,而这个词语对于专科的老师来说却是个禁忌词语,但是很多国外的专家却认为专科生其实缺失的是面对现实,而中国的教育是老师和家长都纵容他们不面对现实,而这样的纵容造成了中国专科生普遍的现状――自我学习能力的缺失。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平面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及德育教育中来探讨如今专科生的共同现状。
1.自信心缺失,好面子
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专业课程及班主任辅导工作看来,学生明显对自己的自信不足,老师在授课中不断提醒学生你们和本科生拥有相同的能力和智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但是学生由于高考的打击以及长年学习生活中家长及中学老师的教学批判压力,对于自身的能力已经自我否定了,自信心严重缺乏,他们的潜意识已经把优异这个词和自己区分开来,即使会幻想但也不会承认,同时还很好面子,害怕任何否定他们的词语出现,自卑给他们往后的学习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阻碍。
2.自学能力弱,无毅力
专科生之所以在高考中落榜,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他们致命的弱点,他们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统筹性,缺乏自学能力,在大专学习中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将继续持续以前的习惯,从而造成大学生活时间的荒废。大一新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改变很有兴趣,但是往往在改变中缺乏毅力,从而反反复复又回到了以往较差的学习习惯模式中去。
3.计划能力差,不会总结
专科生在学习中计划性不够,对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想在大学里从头来过,往往的目标都好高骛远,不会认清现实做出有效的短期计划,不懂得通过小目标的积累成就大目标,在计划的进行中也缺失总结能力,总是往前看却不能及时回顾以前,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分析总结,从而根据现状改变适合自己的计划。
三.创新交职院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想
以往的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在高考一锤定音后对学生的自信带来了打击,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怕的是被人看不起,而自身的学习习惯的不好,计划、总结能力的缺失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发展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在对学生培养中把专业和德育的培养相互贯通,同时结合设计专业就业的市场需求,提出以激发自信、制定计划、专业培养、反思调节四个部分为主要构成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1.平面、室内专业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现代社会设计市场对人才需求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单纯的设计类公司学历不作为任何考量标准,设计能力、作图能力、软件的操作能力成为了入职的评判标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设计类教学的分类中结合市场需求创新的把平面设计与室内设计相互结合在一起,如今的设计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私营占95%,而企业的更希望的是全能的人才,而室内设计与平面设计平时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互补互助的,因此一个专业培养出两个方向的双栖人才;同时学校采取了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2.5+0.5学年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到专业知识,并在课程中采取理实一体化,实训课时模拟设计公司设计流程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实操中加入理论疏导,争取在有效的教学时间中培养出实干技术较高的技能型学生群体。这样的相近专业结合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历有限的基础上多了一份竞争力。
2.专业教师一人一班的班主任管理制度
基本所有的大学都采取辅导员制度,而班主任在大学里的作业也基本等同于辅导员,只负责学生工作的一些通知和汇总,而在交职院采取的是专业任课教师兼职班主任管理制度,各个专业会分配自己的专业老师管理一个本专业的班级,跟班三年,管理模式基本等同于中学老师的跟班制度。由于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以及就业的趋势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学生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很强大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和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从大一开始就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大学的任课老师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有自己专业的班主任学生很多时候有专业学习疑问就可以提问,这样学生在旧问题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就更加愿意学习新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
3.1激发自信
利用专业老师当班主任的制度与学生展开针对流谈话,设计类的专业在大学的学习中与高中的科目基本是完全无关,减轻学生以往学习成绩所产生的心里负担与负面影响,让大家都了解他们又有一次机会在大学里从头来过。并在课程教育中减少责备,加强鼓励式教育方法,专科生好面子,之前的高中生活缺少的就是表扬,当他们在被激励的情况下会表现的异常兴奋,利用鼓励来带动他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专科教师更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对成年人说话学会有技巧,通过讲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以此来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与潜力。
3.2制定计划
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有计划,有目标,长远的是梦想,短暂的才是计划,给自己缩短计划时间,然后定期去回顾,同时根据自己完成的实际情况随时调节新的计划,但是要保证计划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是空想,不是变化,而是稳定有序的进步,这个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同时班主任制度的重要性再次体现出来,管理人数较少,对每个学生都认识了解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每人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并指导他们在完成计划中不断的根据计划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而使计划实现。
3.3专业培养
学校的2.5+0.5学年制的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对设计人才技术性的要求展开针对性的长期专业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加强学生的设计软件的实操能力,从大一开始学习软件,一直到大三都反复操作,增加熟练度提高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班主任的专业剖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更加有信心,从而更加的热爱自己的专业,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有动力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3.4反思调节
学生有自信能够促进学习,有计划能够使自己有序进步,有专业培养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但是,但是过多的鼓励会使学生出现自大的现象,所以在鼓励教育中适时的让学生定期学会反思自己,在自身中寻找问题,根据自身问题调节自己的状态与计划,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在反思中找到失误,再根据失误利用自我的学习能力去改变失误。
四、总结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通过让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虽然在大学生活中除学习以外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培养,但是自我学习能力是个主体能力,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其他这个能力是将伴随终生的。自我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非教学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其职业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专科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很重要,应从激发学生自知、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策略培训等几个基本步骤逐步、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94-95.
[2] 张纳;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89.
[3] 杨晓慧;课堂教学中的高职生养成教育[J];职教论坛;2009(2);22-23.
关键词:高中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涉及知识的记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理解记忆过程中。本文就简要地说一说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大小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信息使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比较实际也是比较好操作的教学方法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学知识存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主动地追求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创设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枯燥无味,甚至令人头疼。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应该说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一番工夫。笔者在这里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是比较高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先采取让学生针对话题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之后再进入新课的教授。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又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发挥其主体作用十分有利。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这个特点,就注定了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性。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机制,不断摸索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素养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们知道《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做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开展德育空间,深化了德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总结: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