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当代经济8篇

时间:2022-04-28 03:5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当代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经济

篇1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研究会;长春税务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2674

国内刊号:22-1232/F

邮发代号:12-13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经济研究》(月刊)1994年创刊,是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长春税务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刊登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论著。

主要栏目

篇2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ics2009.01合并到《当代经济》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378

国内刊号:42-1430/F

邮发代号:38-18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3

一、引言

时代历经多次社会变革,每一次变革都能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富含娱乐因素的一种体育形式,深得人们喜爱。

二、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休闲时间增多与健康

伴随中国的社会变革,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取得了显著进步,生产生活的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的阶段转移,开始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没有健康都是虚幻。国家和个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之后,开始进行了实际的行动。由周燕等完成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目标、指标与实现策略研究》课题,提出的对策别提出应加强健康促进工作,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投入意识。现今中国每星期、每年甚至生命周期范围内的自由时间都在增加;和以前相比,春节和国庆节等假期使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也找到了生活更加宽泛的含义,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意味着工作和家庭的存在。于是休闲体育作为锻炼和娱乐的方式得到人们的追宠。反过来,这也为休闲体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尝试通过运用休闲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状况。这种改变的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对某一特定活动参与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工程”里,休闲活动是达到目的的途径,是改变或满怀希望地改善社会的一种技术或工具[1]。同时随着科学应用速度加快,人类的许多体力劳动被机器所代替,原本通过大量身体动作从事的工作只需坐着就能完成了。人体由于运动不足,某些部位过分劳累、精神高度紧张而产生了“文明病”。在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死因主要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休闲方式和休闲体育

进入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休闲方式注定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人们的休闲方式日趋多元化,个性化。通过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手段,可提高人们的休闲素养,增强人们的休闲技能,人们通过休闲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得以提高[2]。在休闲时代层出不穷的休闲活动中,上述休闲方式很难促进人们更多地进行肢体活动和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疾病。休闲体育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及其具有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元价值而成为了人们参与休闲的重要方式。因为相比较竞技体育,休闲体育不需要精湛的技术、战术和出色的身体素质,时间和场地设备等一般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全民都能参与,这些是竞技体育无法相比的。

三、休闲体育的策略

(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策略

成思危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在原始社会,人们除工作时间和生理需要时间外的闲暇时间很少,大约10%,在农业社会是17%,工业化初期达到23%,20世纪中期以来约为39%,到21世纪中叶闲暇时间有望达到50%[3]。这么多的休闲时间,如何休闲?这时,政府有责任去引导人们参加休闲体育,增进健康,特别是社团应协作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工作,在成员发展方面,社团具有先天的亲和力和优势,应充分利用。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生理功能退化以及高度紧张等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阴影,也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了危害。在这种不利因素面前,人们对自身体质和健康关注日渐增多,花钱买健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人们的健康消费已经初步建立了和日常柴米油盐消费一样的自然心态,将其纳入了基本生活支出计划。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建立了必备的基础,而当今社会,解决人们身心健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动员他们面向体育运动,参与其间。同时,还应从思想观念上使人们明白,休闲体育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而且是最方便、最廉价的手段。休闲体育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活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人性的解放。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休闲体育可以发展人类的身体智力和认识能力,体验人生的幸福完美。

(二)不同人群休闲体育的形式与内容

1.不同经济状况、不同阶层休闲体育策略

不同的阶层(阶层: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观点已得到研究消费文化或社会阶层的学者们的普遍接受(凡勃伦、布迪厄、费瑟斯通等)。虽然,今日中国阶层的区别尚未真正形成,但由收入的分层而引起不同的消费阶层的状况已越来越明显。中国中产阶层作为未来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总体来看,生活方式已经浮现出时尚消费、品牌消费、文化消费、品位消费和休闲消费与享受型消费的一些倾向,其中的休闲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观念通过正面反面案例、西方中产阶级生活模式演绎更是被广泛地接受,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关注健康与生活质量,不仅仅要求生存,还具备了要求享受生活的现实需求[4]。因此,我们应根据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中产阶层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中产阶层特点的休闲体育方法,如保龄球简单技术的掌握、简易高尔夫球的练习方法以及诸如此类的既能活动身体、娱乐身心又彰显高雅的休闲体育方式和方法。

2.女性与老年体育策略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女性同样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任,如何根据女性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着重发展女性休闲体育参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老年人处于身体机能逐步衰退的阶段,而且据调查中国老年人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参加的活动大多不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所以应根据这个现状大力发展社区的休闲体育,使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距离享受到愉悦身心的休闲体育,从国家到省、市、县要专门设立分管群体工作的部门,再由这些部门组建群众体育协会、体育指导中心、俱乐部,形成广泛的大众体育社会管理网络,组建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社会体育指导队伍,有效地组织、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是发展休闲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社区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充实和完善社区体育场地器材。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体育设施的统一管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投资兴建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提高辖区内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为居民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再配合定期的组织各种小型社区体育比赛,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居民创造出一个好的活动氛围,为培养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就能为休闲体育的开展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p#分页标题#e#

3.体质与健康状况与休闲体育

作为当今世界大众体育潮流中不容忽视的一条支脉,特殊人群的休闲体育(也称残疾人、残障人的休闲体育)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它是指社会人群中在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损者,通过身体练习,以求达到帮助保健康复、娱乐放松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充分享受自身权利所进行的体育活动[5]。在200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做人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享受体育的权利。但是在多数休闲体育服务场所基本没有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殊健身设施和体育器具,休闲体育项目的设置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残障人的需要,因此,改善我国大多数残障人参与体育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国残障人的休闲体育得到发展已提到日程上来了。

篇4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篇5

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

篇6

本文作者:毛清华工作单位:山东省统计局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从全省外贸总体运行情况及企业调研情况看,我省外贸增速下滑明显,反映出当前外贸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从国际环境看,主要是外需低迷、贸易摩擦、技术壁垒和地区竞争。外需低迷。欧债危机形势迷茫,非经济因素层出不穷,欧元区主要国家德国、法国经济增长减速,美国经济虽有复苏势头但增长乏力,外需萎缩的程度超过预期,这些都对我省外贸出口,尤其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的非必需品出口企业形成严峻考验。据企业反映,对欧美市场的非必需品出口订单出现减少,尤其是大单明显减少,短单占比较高。据对青岛60家重点出口企业问卷调查,45%的被调查企业反应出口订单同比持平或减少,其中食品、钢铁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订单减少较为明显,降幅在30%左右,半数以上企业认为下半年出口订单会有所增加。6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欧债危机对出口造成影响。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加剧。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贸易环境趋紧。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我省是遭受贸易摩擦重灾区,上半年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25起,涉案企业378家,涉案金额达4.5亿美元。由于新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信息不断,也影响国外进口商和我省出口企业的信心。但企业反映,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加剧已经是常态,企业有思想准备,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深与外商的沟通等方式逐步适应。地区竞争激烈。我省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大省,商务成本逐年提高,与越南、印尼等东南亚邻国比较,优势在逐年缩小。对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简单加工型”为主要特点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将形成较大压力。企业反映,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较高,物流和人力成本持续上升,难以按以往出口商品价格维持加工出口,很多订单因此转向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邻国。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地区竞争对其出口造成影响。从国内环境看,主要是内需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或价格波动较大、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用工难和汇率风险加大。内需仍显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增速连续放缓,国内需求呈下降态势,对我省进口带来不利影响,对外贸企业而言,进口受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出口。同时,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也抑制钢材需求,对以国内钢铁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外贸企业影响较大。劳动力成本提高。据外贸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呈逐年递增态势,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成本压力。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高与外需不足双向挤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8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提高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原材料涨价及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反映,国内原材料涨价,已经增加了企业的购进成本,对议价能力差的企业而言形成价格倒挂,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企业亏损,影响了企业产品出口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使企业签单时难以定价或不敢接单,从而抑制了企业通过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73%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原材料涨价或价格波动较大对其进出口造成影响。融资难度大。目前,我省外贸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大企业而言,银行愿意放款,但企业融资成本太高,企业利润增值抵不过融资成本,造成企业想贷款能贷到款却不敢贷款。对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放款,而企业非常需要资金支持,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或其他融资渠道借钱,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大大增加,对企业发展不利。2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资金紧张或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用工不足。对外贸企业而言,特别是对工贸一体、劳动密集型、工作强度大、盈利水平低的外贸企业而言,招不到工人,招到工人却留不住,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业意识的偏差、地区竞争的加剧、福利待遇的不均衡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的主要原因。18%的被调查企业反映用工不足。汇率风险加大。人民币持续升值,汇率波动扩大,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出口订单增长,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给企业定价带来难度,各国经济不景气,企业对市场走势难以把握,部分老客户下单谨慎,有的企业不敢接单或冒险接单,企业运营风险大大增加。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不可控的。3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人民币升值对其出口造成影响。

全年走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我省外贸虽出现下滑趋势,但自5月份以来外贸进出口有所回升,部分指标呈现好于上月、好于预期,加上我国及我省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随着国家稳增长等一系列外贸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和落实,在政策效应及企业内部灵活调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省对外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预计,下半年我省外贸较上半年会有所好转,全年外贸将呈现前降后升的缓慢增长态势,总体增速将比上年有所回落,贸易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今后,应主要从扩大内需和吸引外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要素集散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高政府效能上下工夫。扩大内需和吸引外资并举,增强发展后劲。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市场秩序、畅通流通渠道、改变消费观念、营造消费氛围、扩大旅游投入、改善物流设施等手段扩大国内需求,刺激并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进口、吸引外资、消化库存、促进出口,以强大的国内需求作为外贸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要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我省优势、产业优势、海洋优势,港口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本和技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对重要能源、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增强企业出口后劲。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以大企业、大品牌为引领,通过贴牌生产、服务外包、鼓励创新等方式实现规模出口、成本控制和效益驱动。在引资政策上向国际知名大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倾斜。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稳定传统市场。要向东部沿海先进省份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政策落实、用工理念、服务意识、市场认知等方面转变观念,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弥补在意识观念上的不足和差距。建立和完善要素集散市场。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大宗商品、主要原材料、紧缺能源资源为主要商品的要素集散市场,主动控制要素成本的提高,尽快形成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议价能力,有效聚拢要素资源流向我省,从而提高地区竞争力和影响力,减小成本提高对外贸企业的不利影响,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外贸企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研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外贸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对困难企业要具体分析,采取整合、兼并、参股等形式,助其摆脱困境,鼓励扶持企业对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紧缺能源的进口。提高政府效能。要简化和缩短通关、检验、融资等手续和时间,完善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营造高效、务实、灵活的政府办事平台和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集合议价的行业平台。规范税费标准。积极做好与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做到合理收费、统一收费、有序收费,按照政策要求真实收费、及时返税。要做好监测预警,发挥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对影响我省外贸发展,以至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不间断的综合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及时对全球经济走势做出预判,做好风险防范,同时,定期向企业和互相沟通研判信息,引导企业发展。

篇7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06-02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1]而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便是资本的本性,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及其理论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一、《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阐述和分析

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直接诱因分析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快就超过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2]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一种过剩。

2.《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根源说明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这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两个长期并存的规律,这两大规律作用的结果便是生产力的盲目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高。它内在地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使得整个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尖锐的矛盾就产生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单个企业生产活动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单个企业的生产,在资本家或其人的统一指导下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而整个社会生产却基本上陷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比例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结果,也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所有资本家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其结果是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从而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3.《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的分析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危机常爆发于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极其尖锐。危机首先会在某一环节或者部门出现,然后蔓延开来。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这一阶段矛盾有所缓解,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问题也有所减少,但社会购买能力还是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这一阶段过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开始复苏,在复苏阶段,市场开始扩大,经济开始回升,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会逐步加快,进入周期高涨阶段,这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短暂的,随着社会生产的扩大,各种矛盾会再次尖锐,下一周期的危机就会随时爆发。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二、对于《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当今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当今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1.当今世界,生产过剩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而后席卷全球的这次经济危机破坏力极其强大,究其本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较之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只不过是把问题从供给方转给了需求方,从表面上看表现为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但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为了缓解房地产业出现的生产过剩,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者以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使一些不具备还款能力或者信用低的人通过透支来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这样一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张,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危及理论对于时下这场经济危机的解释。

2.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每次危机都使生产倒退几年甚至几十年,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灾难,危机使社会财富遭到巨大破坏。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依然存在,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是随之而存在的。美国盛行借贷消费,这种消费实质上是社会大众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而导致的社会购买力的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就会生产出远远超过大众购买能力的消费品,为了将这些“剩余产品”转化成利润,他们又会再生产出许多金融衍生品,以销售给那些购买力日渐萎缩的民众。这恰恰是《资本论》所强调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大众购买力萎缩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可以这么讲,只要这种“透支消费”不停止,经济危机就随时可能会爆发。

3.当今的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的爆发,虽然政府会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包括对经济危机的某些调解和福利政策等使得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动,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各个阶段也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但危机仍然是周期性爆发的。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需要研究周期性的原因和周期长短的原因。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矛盾以波浪式的状态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了经济危机,然后再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强制地缓解了这一矛盾。一次危机过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被激化起来,另一次危机便不可避免。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二战前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时主要是由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决定的,因为它的更新是周期的物质基础,这样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大增,生产资料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由此一来就会增加就业以提高劳动者的购买能力和扩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需要的物质条件就由固定资本的更新为其做好了。同时,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也会因为它引起新的一轮的生产过剩的贮备待续。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如何消除危机我们就有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我们要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而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会需求有计划地调节社会各生产部门,统一地组织与管理全社会的生产,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对产品实行按劳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以便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篇8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2012,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