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养老院年中总结8篇

时间:2022-03-21 14:2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养老院年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老院年中总结

篇1

当前,我国已成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增多,未富先老、区域不平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农村养老形势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37%,其中需要护理和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当大比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计划生育这代独生子女的双亲衰老,越来越多的“4+2+1”模式家庭,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

“我们将来的养老要比现在的老人难得多,因为现在老年人差不多要有两个以上的子女。但是像我们,只有一个儿子,我的儿子和儿媳妇将来要赡养4个老人——我们夫妇俩还有儿子的岳父岳母。”40多岁的张女士忧虑重重:将来该怎么办?“不管是跟我们住、他们自己住,还是送到养老院,现在经济上都有压力。”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421”结构属风险型家庭架构,养老更是如此。“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未富先老”、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养多”造成子女经济压力大,但这种情况还只是当前各种养老难题中的一个。如今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工作繁忙,养老不仅经济上有压力,时间上也忙不过来。“住在家里比送去养老院花费少一些,但我们白天要上班,让他独自呆在家里,万一出个什么事儿,可怎么办?”30多岁的王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比经济困难更严重。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认为,现在在家养老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少子化,另一个就是空巢化。2007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22个城乡老年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全国老年人家庭空巢率达到了49.7%,农村达到38.3%,并且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对当前身处老龄化社会中的父母和孩子来说,少子化、空巢化、经济压力,都给养老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2009年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到1900万,超过了老年人口的11.38%。2020年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达到3067万,占老年人总量12.37%。2050年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近1亿,占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闫青春解释,高龄意味着老人的健康状况低下,心理技能、生理技能下降,非自理比重大幅度上升,高龄养老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现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在上升: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经由6.6%上升到9.8%,其中城市上升到9.3%,农村上升到9.9%,目前我国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036万,其中城市有200多万。半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的有1890多万,其中城市有190万。

“失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年人各种疾病罹患率大幅度上升,意味着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意味着老年人日常生活离不开人员照顾,也意味着专业化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机构建设必须加快。

据全国老龄办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多数为农村老年人。这部分人中,近五分之一需要不同程度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

闫青春说。可从目前来看,长期照料与护理的养老院舍保有量与巨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到2009年底养老服务机构4万家,床位226.2万张,接近老年人总量的1.6%,较之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例相差很大。

机构养老,为啥不吸引人?

机构养老不吸引人,传统、观念、舆论是一个方面,另外即使基于老人自身的感受,老人和子女两方面也都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现在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较多的问题,机构的数量不够,硬件上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养老的需求。软件方面,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成为机构养老不吸引人的原因。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合肥的一项调查显示,合肥当地38家养老机构中,36家为民办,除了高档的几家入住率较高之外,多数床位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一方面养老机构的床位远低于社会中老人的数量,另一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却“吃不饱”,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乐成老年事业中心总经理高峻松分析说,现在老人去养老院可以分为愿望驱动型和需求驱动型,从愿望角度来讲,大多数不想进养老院。“进养老院就感觉自己是被子女遗弃了,没人管了。”陈老先生在养老院呆了一个月,还是觉得不舒服。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在上海的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和自我照料。深圳的一项媒体调查中,只有9%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进养老院养老。

“我们做子女的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心里边别扭,觉得嫌弃老人、不孝顺才会这么做。”作为儿媳的张女士顾虑更多。“老人该不该到养老院去养老,应该分成两大部分来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认为,在一亿七千多万60岁以上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身体很健康,就在社区提供一些设施和服务、让他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就不错。还有一成左右高龄、卧床失能的老人,部分家庭照顾困难很大,这就要到专业化的设施里面,享受专业化的服务。

但现在,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不仅规模较小,而且设施陈旧,娱乐、医疗康复服务配备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和符合老年人生活的特殊需要。“有的养老院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挤着三四个人,现在我们老年人身上有这病那病,养老院医疗设备跟不上怎么行?”陈老先生抱怨。

欠缺的还不仅仅是硬件方面,在管理和服务等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合肥市老龄办抽样调查显示,在当地民办养老机构200位服务人员中,81%来自农村,服务人员平均年龄48岁,50%是小学文化和文盲,80%-90%未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

有专家认为,养老面临三个问题:经济问题,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缺一不可。经济问题和生活照料最基础,“但养老不是说就让他吃喝,别摔着碰着,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到养老院去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就是说有话可说、有人可聊。”还有专家建议,养老机构应该分类:“不光是年龄分类,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也要分类。别到时候没有对话的,结果还引起新的不愉快。养老机构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生活,有趣到老。这样的话老年人才更愉快。”

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陶立群认为,政府应该做窗口,管最低层的,企业应该搞高层的,进入市场。机构是政府资助办的机构,应该把重心放在失能的、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的照料上。“政府应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政府资源不足,我们要号召全社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华龄老年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总裁于耀博说。

养老机构的多种形式

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发展居家养老,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村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场地、买设施、送服务、给保障。这样,既能调动家庭的资源,又能使老人避免在养老机构的那种疏离感。养老机构的建设很复杂、是多层次的,现在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整个养老服务体系还有更大的一块要下功夫。“很多人说必须赶紧建养老院,建设到现在我们投了那么多资金,养老院有266万张床位,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6%,即使你住进去满满当当的,还有98.4%的老人要在家里住,在家里养老。”所以闫青春认为,在设计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时候,应该把98.4%的这部分老人放在中心位置。

国外的经验显示,在大多数国家,95%以上的老人也都是在家里养老,即使在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也是主体。“但是,居家养老,在养老设施和家里都会遇到问题。”陶立群说,“比如说在家里子女都上班了,就剩下老人自己,老人很寂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二,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在家里万一出现问题以后怎么办?”所以,居家养老并不是说老人养老完全由子女负担,而是要求政府通过社区服务向家庭提供支持。

“现在社区这块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我国社区当中养老服务设施和场所严重匮乏。全国城市当中有社区8.9万个,建设有老年活动设施和场所的不到半数,并且,很多的场所设施是因陋就简,中西部地区有的数量就更少,甚至是空白。闫青春建议,政府要大力发展社区照顾,为各方联系和服务老人提供依托,在社区当中建立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设施、场所。给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实惠、快捷的服务。

宁波和福州走的就是这条路子。目前,宁波全市94%的城市社区、30%的建制村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239个城市社区和780个建制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请行动方便的老人进入中心用餐、理发,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困难的空巢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

在福州,社区里边也有了“托老所”,子女上班之后,家里老人步行不过5分钟,就能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拉家常、下棋、看书,没有了“独守空房”的寂寞,也避免了没人照看的困扰。到了中午,中心提供不同花样的“四菜一汤”,仅需5元,包月只要100元,如果是困难家庭老人则可免费享用。

篇2

养老院工作总结1

为了弘扬“传承星火,服务你我。”精神,加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我校财会系“星火”服务队于10月10日8:30—12:00到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能给老人带来些许温暖,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人伦道德、崇尚和睦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必将会留为我们成长路上不可省略的一页华章。

一、活动过程

上午8:30服务队报名的志愿者在老食堂门口集合,大家列前往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约9点多抵达的我们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开始热火朝天的清理起养老院道路两旁绿化带内的落叶和杂草,虽然有女生对爬虫比较敏感,但大家都很认真完成任务,无人抱怨。大概在10点我们结束第一项工作,分小组到老人的居所同老人谈心,倾听他们留在心里的话,并热情的邀请老人们到中央场地观看节目。10:30时我们在老人面前表演了乐器、唱歌等节目。11点多时我们的节目都结束了,大家虽然不舍,但是时间不允许,只能和老人道别。

二、活动评估

参加者很多是刚加入青协的新成员,有些还是第一次和老人们近距离接触,但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热情高涨的完成任务。不足之处在于:

1、上午集合所花费时间过长。

2、离开时队伍散漫,没有保持绝对安静。

三、活动结果和意义

1、活动的时间虽短,但意义深远,大学的生活需要一种去做点什么的激情,就像一阵风,吹落倦怠的尘,露出它内部的光。

2、这次的活动有利于发扬炎黄子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们见到的一张张褐的、黑的、满是岁月刀刻的面容,悲伤、欢乐深埋其中。我们想给他们的不止是这一点的时间,但对这些年逾古稀的人,心得体会或许没有什么比爱和关怀更重要,更直接。

3、这次活动有利于新加入青协的同学更好的了解志愿者的工作。锻炼和教育了我队志愿者。让我们在成长为一颗树时吸收必要的养分。

养老院工作总结2

在总寨敬老院工作一年多了,回想刚来报到时的自己,同现在的我比起来判若两人。一样的是我的满怀激情,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成熟;一样的是规划整洁的院舍,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熟悉;一样的是勤劳朴实奋发向上的院民,不一样的是认可了我的存在。但是那为建设模范敬老院奉献自已的心未变,那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事业工作当中的心不移。 这一年中,我在领导的关心、培养下,静下心思工作,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开展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并且坚持不断的去学习、锻炼、充实、提升。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不断摸索敬老院工作的特点,不断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院工作当中。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请组织和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院务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参与制定了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检查制度,“五好院民评比制度”、“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等。协助院领导通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

二、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组织安排医务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甲肝、乙肝和心脏病等),专门为老人购置了一台电子血压脉搏测量计,每天对老人的血压、脉搏进行日查,对预防各类疾病复发,及各类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二是定期为老人配发相应的生活用品,如袜子、裤头、背心、内外单、棉衣裤以及牙膏、牙刷、毛巾、卫生纸等。 三是及时督促老人刷牙、洗脸、洗手、洗脚、梳头、整理床单、床铺,保证了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

四是组织其他人员帮助残疾老人打扫、清理桌面、窗台、地面等卫生,为老人清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洗涮碗筷。

五是为老人订置文化娱乐用品,如书籍、报刊、笔墨纸砚、象棋、麻将、扑克牌等,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积极组织老人参加义务劳动,整理花园、清除杂草、修剪花草树木等,通过劳动教育增加了老人间的凝聚力。

六是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使用配置用品,如彩电、水冲蹲、坐式卫生间等生活用品设施。

七是为老人提供可口便于消化的饭、菜、点心、茶水,营养合理搭配,饭菜力争天天不重。

八是积极开展卫生先进评选活动,并组织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卫生活动,打扫卫生不留死角,保证了单位办公场所、老人寝室、环境卫生的清洁,开展了灭“四害”活动、“戒烟从我做起”活动等,现有7个老人成功戒烟。

三、生产经营工作

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敬老院拥有耕地18余亩,蔬菜大棚2座,牛羊猪舍三栋的实际状况,我们积极探索适合项目,并组织全体具有劳动力的院民大力开展种养殖业生产活动。坚持走不等不靠、积极创收、以副养院的发展经营路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院已发展种植各类农作物十余种,茄子、辣椒、土豆等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盈余出来向市场出售,给敬老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抓种植的同时,也着手开发养殖项目。通过自繁自养、逐年扩大猪、羊等家畜养殖。目前生猪存栏可达8头,羊可达23只,每月和逢年过节杀猪宰羊,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同种植业一样不仅能自给自足,年底还有多余的向外出售。就种养殖项目年收入可达万元。 有效地资补院内老人的生活,使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四、思想教育工作

1、定期组织工勤人员学习报刊杂志,推崇敬业、奉献、孝亲敬老精神。工勤人员实行倒班制,保证一天24小时不离人,没有完整的过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以肃州区民政大局为重任劳任怨的工作。

2、组织老人召开一、三、五学习例会,学文件,学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充分发挥老年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总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端正了个别老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了使老人在敬老院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我们敬老院购置了丰富的年货,给每人发了50元压岁钱,评选表彰了摸范老人、劳动先进个人、卫生先进个人、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在敬老院老人间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20xx年元旦春节,从元旦到十五,在“文体小组”的倡议下,老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和管理人员一起共歌共舞,室内充满融融暖意,通过开展活动拉近了管理人员和老人间的距离,使老人有了子女陪伴过年的喜悦。

五、其他工作

在全面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及其它部门安排的各项其它工作,加深了与其它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今后的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年10月份就曾参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历时2个多月,顺利完成了分配的人口普查任务。得到了相关部门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1)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不论大小,认真对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2)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3)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知识;(4)注重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同大家一起创造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养老院工作总结3

为了从多方面考核学生党员、重点积极分子,以及关爱孤寡老人,临床医学院“红炉园地”于20xx年11月2日组织了部分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去同心养老院进行重阳节慰问老人活动,给老人们送去冬日的温暖。现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日

二、活动地点:长春市二道区同心养老院

三、参与对象:10级中医学专业党员、预备党员以及重点积极分子

四、活动形式:陪老人聊天五、活动流程:

(一)分组和老人聊天、谈心

(二)各学生党员和老人们合影留念,全体参与对象合影留念。

五、活动意义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党员更加清楚的知道了去同心养老院慰问老人这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这不仅让学生党员把平时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同时也使同心养老院和“红炉园地”之间的友谊更加长久。

篇3

同月31日,民政部在其官网正式挂出《民政部启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消息。按要求,全国各地民政部门要在2014年1月20日前将试点机构上报民政部备案。

就此,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开始落地。

“并非全面改制”

根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目前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在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中,72%属于公办养老机构,其余为民营养老机构。

近年来,关于公办养老机构的职能定位颇有争议。不少城市的公办养老机构中,大部分入住老人并非需要“托底”的困难老人,而是拥有一定级别的退休干部等特殊群体。条件优越的公办养老院长期处于“一床难求”的状态。

2013年年中,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排队人数已过万,而每年只有50~60个退床。按媒体计算,现在要预订“一福”一个床位,至少要到166年后才能等到。

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民营养老院空床率高、经营惨淡、获得政府扶持较少,形成民营、公办天差地别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民政部表示,不少公办养老机构仍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提倡大中城市市级民政部门举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开展改革试点。

此轮针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试点共有四项主要任务:明确公办养老机构职能定位、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和探索提供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此轮改革重点,在于推行公建民营和养老机构改制。

《通知》一经下发,“今后我国公办养老机构将全部转制,全部改为民营或企业”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民政部一位相关司局人员对记者表示,这是媒体对《通知》的误读,并非所有公办养老机构都将改为民营或转制为企业。

该司局人员进一步解释道,《通知》最主要还是围绕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并未强制进行体制上的变革,其首要目的是解决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问题和服务功能问题,即公办养老机构应该优先收什么样的对象,以及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

根据《通知》,公办养老机构要明确的职能定位是“托底”,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托底”作用。该人员表示:“政府还会继续投入,机构编制也会有保障。”

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该人员认为,从整体上来讲,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应该慎重进行,在此次改革中,进行改制的机构数量可能会较少。“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并不是独立的,而应与国家整体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一同稳妥有序进行。”

公建民营尝试

公办养老院的定位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将解决其机构活力不足的问题。上述人员表示,公建民营是养老机构改革下一步主推的改革方向之一,有利于将政府从微观事务中脱离出来,从注重直接办服务转变到重点购买服务和监管服务上来,增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生机与活力。

“当然,我们提倡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较好的非盈利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管理。同时,政府需对其运营管理作出相关规定,加强监督管理,明晰权责关系,来避免某些民营机构的逐利现象,以及保障公建民营机构的服务职能与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职能相匹配。”

关于公建民营相关政策何时出台,该人员表示,由于许多地方已经正在进行公建民营的相关探索,民政部还在收集意见和总结经验。又由于此次改革试点较为复杂,民政部不设试点完成统一时间表,也不设全国推广统一时间表。可以确定的是,公建民营机构仍将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地发展“公建民营”的步伐差别较大,发展速度不一。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处于运营状态的养老机构共400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12家、民办养老机构188家。在212家公办养老机构中,有52家实行了“公建民营”。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南京市,此类尝试才刚刚开始。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祖堂山福利院”)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区,院内古树参天,环境优美,虽然位于郊区,但距南京市中心不过30公里。去年年中,祖堂山福利院决定转让部分产权的经营管理权。

“我们是一家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一共1330张床的养老院,全部编制仅有180个,远远不够发展需要。”祖堂山福利院办公室主任邓俊告诉记者,由于人手紧缺等,福利院长期以来空床较多,发展缓慢。“我们想,这些床位与其空在那里,不如让民营机构来经营,利用起来。”

2013年5月底,祖堂山福利院公告,转让其部分产权的经营管理权。根据出让时定下的原则,出让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自由报名,最后通过专家评审确定经营者,经营者将独立经营、责任自担、自负盈亏,转让期限为6年;并规定经营者成立独立民办非企业机构,不得改变养老服务用途。

“祖堂山”模式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公建民营”形式。

投标者梁飞第一次到祖堂山福利院考察时,就对福利院的环境感到满意。

对于经营者,祖堂山福利院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果是个人报名,需有福利院、敬老院相关工作经验2年以上,并有不少于100万元的存款证明。如是单位或社会组织报名,则需有从事福利机构的资质且无不良社会记录,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近连续两年无亏损记录,净资产不少于100万元。

除此之外,报名主体还需拥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医护、服务、康复、社工及支持团队。

“要求挺严格的,南京市的民营养老机构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并不多。”梁飞说。他目前所在的养老机构是一家连锁机构,于1998年创立,在投标前已经有两家养老机构在市区经营,共有床位400余张。

此次成功投标的主体共有12家,最后,凭借在业内的良好口碑和其他优势,梁飞所在的养老机构和另一家机构获得了祖堂山福利院部分产权的经营管理权,共计530张床位。

从2013年10月份试运营以来,梁飞在“祖堂山”做出了一系列新尝试。他的团队中有许多“90后”,这个年龄段能使老年人感到“隔代亲”,给养老院带来了活力。

“在服务方式上,常常一有灵感就马上开会定出执行方案,第二天就能开始执行,这样的行动力公办机构很难做到。”梁飞表示。“感觉六年经营期真的太短了。”梁飞坦言,在价格方面,第一年福利院给出了转让费全免的待遇,且在其余年限里,合同约定的报价也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能够与福利院共享其二级医院、食堂等公共设施;而和公办养老院合作的身份,也为他的机构带来了不少公信力。

目前,三家养老机构联手推出“组团式”养老运营模式,起名“祖堂山银发社区”,并有不同特长、分工: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作为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发挥“托底”作用;梁飞所在机构主要面向日托寄养、离休疗养、老人康复及残障人士;另一家民营机构依托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医疗资源,擅长术后康复、临终关怀等特需老人的护理。

作为一名公办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邓俊十分关注此轮改革。他认为,祖堂山福利院的改革方向与民政部试点内容不谋而合,给予他和梁飞很多信心。

改革隐忧

针对改革,也有一些专家在赞成改革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桥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许多公办福利院承担着养老服务的功能,甚至将养老作为其最主要的工作来做。她在吉林省长春市调研时发现,该市100多家公办养老机构名称全部带有“福利”二字,而这种情况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我认为这轮改革针对的对象,应该有个明确的界定。公办福利院的其他福利功能和养老功能应该有明确界限,区别对待,因为改革的只是养老机构而非整个福利机构。”王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改革中的公办民营部分,可能会继续延续之前存在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公办民营,收费应该怎么定?是否允许盈利?盈利后是否允许分红?在房租上是否有补贴?如何补贴?”朱恒鹏表示,这些细节问题都应该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否则公办民营还会继续延续目前公平性差、服务对象出现偏差、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北京“寸草春晖”是一家民营养老机构,也是北京市民营养老院的“样板”工程。董事长王小龙201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场地,开一家连锁养老机构,将自己的运营模式复制下来。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以房养老;发展障碍;策略

一、 引言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正持续加重,如果仅依靠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和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将很难应对。我们需要从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出发,全面地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成果,找出影响推进“以房养老”模式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

自我国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是,在经济社会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失独家庭”。根据黄建的研究[1],1975年至2010年间,有将近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成为了失独老人。这些老年人因无子女赡养将面临或正在遭受巨大的养老、医疗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扰。研究认为,将无人继承的房产作为抵押换取优质的晚年生活,对这些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更佳的选择。

2013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2],我国有18.6%的城乡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这意味着这些家庭可以选择在老人年迈之际用一套房产的价值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丰富老人的老年生活,同时也可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

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持续增加的医疗费用。闫萍等做的统计数据显示[3],2006年医疗费用支出占年收入50%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比例的33.3%,该比例还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医疗费用比例过高的老人,微薄的退休金已经无法兼顾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然而,一味依赖已经构建新的家庭单位的子女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此时采用“以房养老”的方式来贴补生活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实地调研类和理论分析类。

实地调研[4][5]主要针对特定地区(尤指人口老龄化严重并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的老年人的参与“以房养老”意愿及在该地区的可行性,或“以房养老”在当地的发展现状,为实施“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理论分析又可分为中外对比型和方案探索型:中外对比型[6][7]着重全面分析西方国家的“以房养老”模式(以美国的养老按揭为典型代表)以总结成功经验,并与中国的“以房养老”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提出需要改良之处,乃至进一步提出解决方向,为“以房养老”在我国的理论发展开拓了视野;方案探索型[8][9][10]则着眼于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国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针对性的给出较完整的理论发展模式,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的研究和社会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以房养老”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推进,但是“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仍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这些研究成果仍停留在大框架下,一味主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只说明了必要性却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若有也大多是比较空洞的概念。因此,为早日减轻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将“以房养老”成功推广为我国多支柱养老体系中的一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考察

我国目前尝试过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养老按揭模式、售房返租模式和以租换养模式[11]。总体而言,这三种模式的发展情况代表了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然而这三种模式都在推行不久之后就遭受冷遇甚至宣告失败。

(一)养老按揭模式

养老按揭,是一种“抵押房产、领取年金”的养老方式。以中信银行于2011年发起的业务为例,老人将自有产权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按60%左右的评估价按月给老人发放养老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期限届满后,老人一次性偿还贷款的本金或剩余本息,或者将房屋交由银行处理。中信银行的这项业务尽管并不受公众喜爱,但还是开启了国内金融养老的先河,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仍在营运的“以房养老”业务。虽然养老按揭模式是最接近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养老”模式,理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过多的申请条件限制,如:申请老人至少拥有两套住房,并且要求用于抵押的房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变现能力强等,使得具备申请条件的人数无法大量增加。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而言,严格的申请门槛是降低风险的最大保证。尽管开办这项业务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但是,银行的根本目的还是从该业务中获利,所以较高的标准自然无法避免。因此,该模式难于大规模推行,形成了一个僵局。

(二)售房返租模式

售房返租模式主要是指老人用一次性获得的售房款来分期支付房租,这也是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老人可以根据自己计划来安排这笔资金的使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要求老人有较高的理财能力,以保证既能每月交纳租金还能留有余钱。这种运行模式对于目前我国的老年人群而言要求过高,因为一旦失误就会陷入财务危机,而且老年人普遍无法承受这种风险。此外,房屋的价值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变动,老人一般不具备有关房地产投资的知识,所以对于房产出售时的价值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评估,很容易导致并不必要的纠纷。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以房自助养老”的方案就因为真正申请试点的对象仅只有个位数就在半年左右悄然停止。

(三)以租换养模式

以租换养模式是指将老人的自住房出租,用租金来补贴养老金的方式。老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搬入养老院以获得更好的照料,用租金来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是搬到地段较差的地方租住以租金的差价来补充养老金。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种方式,老人都需要离开已经生活多年的环境,这对适应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的老年人而言难以接受。除此之外,让陌生人住到自己的房子里面对大部分已经对居住多年的房屋有深厚感情的老人也是无法忍受的。虽然在搬去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外,采用以租换养的老人还可以选择搬入子女家庭和自己的儿女共同生活,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见图1,超过70%的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并且有年龄越小越明显的趋势,所以这个选项可以排除。因此,尽管以租换养模式风险最小,但还是因为老年人普遍的排斥心理而无法受到欢迎。如2007年,北京市民政局在石景山区启动了“养老房屋银行”项目,但是因使用者不足10人,半年之内该项目就夭折停滞了,其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因为老人对其方案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三、推行“以房养老”的三大障碍

当前推行“以房养老”的模式存在三大障碍。即思想文化障碍、技术实施障碍和政策变动障碍。

(一)思想文化障碍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如果家中老人需要变卖家产来维持晚年生活则说明他的子女极为不孝。中国人又普遍讲究“面子”,即使确实是因为儿女不孝,有意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主动要求采用“以房养老”的方法来求得一个安稳晚年,其子女也会强加阻挠,逼迫老人放弃对自己最有利得养老方案以继承价值不菲的房产。通过网络调查,见图2,有77%的年轻人不同意父母“以房养老”。

中国人,尤其是50后和60后对房产很重视,不会轻易地变更产权,见图3。他们认为房子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所在,应当作为遗产给儿女而不应因为自己的安乐而抵押房产。例如现有的近千万“失独家庭”中,尽管已经失去了可以作为直接继承人的子女,他们也有极大的可能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阻挠而放弃用“以房养老”来使晚年生活获得更大的慰藉[12]。

除此之外,因为早年贷款买房而给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的老人,不愿再因房子而与银行进行“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强烈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主观意愿上就排斥了“以房养老”这个选项。

(二)技术实施障碍

首先,我国目前的房屋估价体系不成熟,二手房市场也不完善,长期房价波动未来能预期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银行或保险机构对于房屋的真实价值无法进行正确的估计。其次,我国普遍住房为公寓式住房而非独立住房,对于盘活住房和资金的回流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多有实力推行相关业务的机构都持观望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缺口很大,养老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也并未能达到有针对性和切实满足老人生活及照料的需求。以上海―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例,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3.4%,而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3%,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因此,老人可能在采用“以房养老”后仍无法满足自己对于养老的需求,后顾之忧无法忽视。

同时,因为缺乏专职政府部门的正式监管,老人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提出的方案而无法得知该方案是否公平公正和是否存在谋取暴利的行为。因此,出于对金融机构基本信任的担忧,老人对“以房养老”抱有很大的疑虑。

(三)政策变动障碍

土地制度是目前制约我国“以房养老”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目前的土地政策让城市居民对房屋只有70年使用权,土地的真正所有者是国家。使用期过后对房屋会如何处理尚未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这种高风险的不可预测性让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老年人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村的老年人因为对于农村宅基地的政策限制,不能满足产权变更的养老模式,使得该项养老模式基本只能面向城市居民,大大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民生热点关注话题,房价变动也开始频频受到政策的影响。然而因为我国的国情特殊,这种政策影响的持久性,作用效果等并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房价的上涨是否就会因此而受到抑制,还是会变本加厉的反弹都不能做出明确的定论。因此,房产在估值时,出于对己方最有利的考虑,老人与金融机构仍然会有发生纠纷的可能。

四、“以房养老”三大障碍的对策

(一)深化服务

在各大社区设立服务站点,为有需要“以房养老”来补充养老金、符合申请要求的老人提供专业、个性化的指导,为老人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增加申请的成功率。针对生活困难并且符合申请标准,但是,因家庭阻拦或个人原因而放弃申请的老人,服务站点将进行心理辅导并作游说工作,力求使老人能够得到最好的养老方案,安度晚年。

加大对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配套小区建设养老院、增加护工数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等以满足部分无法自理的老人“以房养老”的根本目的。

改革养老院入住标准,对于公办养老院,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优先“三无”、低保老人、家庭生活困难老人以及因个人原因而采用“以房养老”方式老人入住,政府出资和政府资助的养老院也都应依据此标准定位。

(二)保障交易

在各大地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局增加“以房养老”的服务,针对开办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如:以政府名义组织对“以房养老”的正面宣传,使公众能够理性全面的看待“以房养老”,将申请办理手续的全部流程公布并说明监管部门在其中职责以示公正等。

在推行初期保障金融机构的最低盈利率,以刺激金融机构开办业务的积极性。如:与试点区域内规模较大的金融保险机构达成协议以带动“以房养老”的初步发展,在达到一定申请数量后,再扩大协议机构的范围。

设立并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设立第三方房屋估价机构使金融机构和老人双方能够公平公正的交易,以期达到老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都能得到维护的效果。

(三)政策配合

针对70年产权的问题,政府应当尽快承认永久产权,并结合房产税使公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合乎法律法规的改造重建都是允许的,这是“以房养老”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

辅政策应当尽快出台,如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减少税费等鼓励非政府机构参与竞争,还应当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为老人提供风险补贴,使参与双方都有更大的信心与积极性,由政府稳健推动“以房养老”模式的建设。

政府当局在出台民生政策时应当更有全局观,不能忽视各个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如:在调节房价过热的问题时,应当将房价变动会对房产估值造成的影响考虑进去,在建造安居小区时,应当强制要求把配套的养老设施建立起来等。

参考文献:

[1]黄建 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A].理论探索 201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R].2013-3.

[3]闫萍,李传祥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负担水平及变化趋势[A].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8(33) 3935-3939.

[4]周宇博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可行性调查――基于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实地调研[A].价值工 程 2014(1) 292-293.

[5]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 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A].价值工程 2011(1) 318-319.

[6]袁友文 以房养老-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分析[A].改革透视 2006(6) 79-81.

[7]冯静生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A].信贷管理 2006(6) 30-34.

[8]范雪蕾,高子健 “以房养老”模式的国情分析及其实施构想[A].商业时代 2009(8) 46-47.

[9]鲍家伟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A].中国经济导刊 2012(6) 32-33.

[10]柴效武 一种以房养老的贷款方式+-住房反抵押贷款 [A].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3) 48-46.

[11]易栋成 老年人住房选择和中国住房养老模式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377-380.

篇5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人文关怀,居住环境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本土化探索

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0-25.

[3]余然.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老年人“宜居”景观[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中国;养老模式;现状

引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速。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程度带来严峻的养老问题。养老问题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目前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两种模式,其中社会养老是指出家庭以外的政府和市场参与的居民养老。本文涉及的社会养老中的政府参与主要指政府制定和监督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公立养老机构的建立。社会养老中的市场参与主要指民办养老院的建立。虽然我国很多城镇居民可以在退休后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但是其依然面临着很多养老问题。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当前的养老模式

1.家庭式养老:家庭式养老模式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谓是历史悠久,从古代延续至今依然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主角。家庭养老之所以能在我国占主要地位,一方面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我国的传统养老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在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跟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养老方面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不能达到像日本和北欧等发达国家那样的养老水平。除此之外、在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养老就意味着对父母行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即视为不孝,因此子女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模式来奉养父母。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就是除家庭之外的政府和市场参与居民养老。针对城镇居民群体,政府参与主要是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定、监督实施和办公养老院的建立。市场参与就是民办养老院的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担负。它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社会性。国家立法强制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这一模式一般在城镇较普遍,尤其是事业单位,职工在是龄退休后能领到一定数目的养老金。公办养老机构则是一些由国家或者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等创立的公立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由国家或者集体出资创办,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一般是老人在缺乏家庭养老的前提下对老人提供的养老场所。养老机构里有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解决他们对老无所依的担忧。市场参与的养老主要表现为民营养老机构的创办。民营养老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在机构创办、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基本类似,二者不同之处则在于公办养老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或者集体为创办主体、以社会福利为主要目的。市场养参与则是由私人企业创办的养老机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民办养老机构不仅能够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对公办养老机构不足的有效补充。

二、当前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出现了“421”模式,“4”指夫妻双方的父母4位老人,“2”指夫妻2人,“1”指1个孩子。这种家庭模式使得夫妻两人承受这很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双方的父母,这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经受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家庭带机关系的日趋理性化和传统孝道的淡化,子女在父母养老问题上变得利益化和带有补偿性。子女对父母不孝敬、不养老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考验这家庭养老模式。

2.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空帐“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对养老基金进行积累,导致现在基本养老基金的政策上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即用当代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这就使得现代人的养老基金账户出现严重的“空帐”问题。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的新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老龄化程度加快。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这一降一升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新生人口下降,社会新鲜血液补充不足直接参与工作的人口减少,导致缴纳的社会养老基金减少。二是人们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社会养老基金压力增大。

其次机构养老也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三种:国家创办的公立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等创立的集体养老机构,私人企业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从2014年7月21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获悉,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床位达到493.7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4张。而数字背后隐藏的问题却是国家公立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常年爆满,一床难求,而私营,民营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是只有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出现这现象一方面是人民出于对政府创建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营的养老机构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乱收费,机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老人在里面得不到很好的照顾等使得人们对私营养老机构缺乏信任。

三、解决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向提出几点建议解决当前的问题:

1、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养老模式,进行养老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真正做到社会、企业、个人的有机结合。

2、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全面开放二胎以增加社会的新生人口,补充社会新鲜血液,增加劳动力。

3、积极完善相关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改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小“空帐规模“,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到阳关透明,公开、公正。

4、规范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商业养老保险行业,大力整治养老机构的违法违规操作,使我国的养老机构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养老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养老问题解决的好坏,大到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也关系着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目标能否圆满的实现;小到我们的老人能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在退休以后能否老有所靠。但我国目前的城镇养老模式还存在这诸多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养老福利。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深化、改革养老制度,使人民的养老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最终使我国的养老之路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的人口图谱_北京商报_2015_01_21

[2] 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_周云

[3] 2014年中国养老状态分析_智库_2014年11_26

篇7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创新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逐渐走向顶峰,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未来乡村旅游该如何进行才能继续推动农村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我们以天津蓟县大平安村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到有助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家乐 现状及问题 未来规划

从四川成都郫县第一家农家乐开始,这种乡村旅游迅速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开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同时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许多农村根据自身地理、历史特点,对乡村旅游进行新的探索,天津蓟县大平安村便是其中一例。

一、发展历史

天津蓟县大平安村是位于燕山山脉中的一个小山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农业、果木业较为发达,是大平安村赖以生存的基础。除此之外,另有少数村民从事养殖业。一直以来,大平安村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村,农业、果木业是他们最大的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而向城市转移,一方面造成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另一方面也使大平安村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进,村民觉悟不断提高。而大平安村处于京津近郊,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符合城市游客回归自然、体验乡土中国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产业水到渠成。老知青张承永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回城后对农村仍念念不忘。2002年,退休后的他来到大平安村,向村干部提出了自己关于农家乐发展的想法规划,进一步促成了大平安村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2年开始发展至今,大平安村共有农家乐46家,占全村总户的51%。加之其他从事旅游业相关产业的村民,共占了全村总数的60%。

二、现状及问题

大平安村发展农家乐至今已有九年,在这九年中,村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而如今,农家乐旅游市场日渐饱和,游客在体验过这种旅游模式的新鲜感后,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乡村旅游要想继续发挥农村发展生力军的作用,就要及时调整思路,创新思想,在维持现有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的为新农村发展服务。

(一)农家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并未得到所有村民的一致认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他们更希望村干部集中力量发展农业、果木业。在针对大平安村村民的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村民对村干部发展旅游业表示赞同的同时,也希望村干部能加强农业、果木业的管理工作。村干部集中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单纯依靠土地来生活,有经济条件、人力条件的村民开始转向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大平安村的农业、果木业优势逐渐没落;与此同时,那些低收入家庭,没有条件开办农家院,又因大平安村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而导致其农业、果木业的优势也不再突出。这些村民与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被边缘化。农家乐作为大平安村工作的重点,除了要开拓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外,也要把更多的村民纳入乡村旅游受益体系,得到更多村民的认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农家乐发展至今,形式难以创新,项目单一,易造成审美疲劳,导致客源减少。农家乐由于其地域上的限制和资金的不足,难以像城市一样营造大的娱乐项目,只能靠自然风光取胜。而大平安村风景秀丽,适宜养生,但却缺少名胜古迹和观光景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游客在体验农家安逸的生活之余,难免会感到单调无趣。农家乐不仅应让游客体验农家的饭菜、住宿,更应让游客融入到农家的氛围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家乐都热情好客、让人宾至如归,体现了农家淳朴、好客的特点;但从休闲、采摘等活动来看,现有的农家乐做的还远远不够。在我们的调查中,游客对农家乐的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高,而对文娱活动和采摘的满意度则较低,有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在文娱活动方面予以提升。

(三)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先天条件上便存在一定的缺陷。农家乐根植于农村,其交通条件、娱乐活动、卫生条件等都是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农家乐就要有农村的氛围,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才是真的体验农村生活,至于娱乐活动,就要以采摘、干农活为主。而有些人则认为,农家乐要想发展好,就要考虑游客的需要,游客们生活在城市,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农家乐要根据游客的需要,改造农家院,为游客们提供更干净舒适的食宿条件。此外,农家乐的发展潜力较小,近郊农村多依托于附近城市,游客来源有限,不易有大规模的突破。而且农家乐的季节性较为明显,客流量不稳定,旺季和淡季的收入差距很大。一般春冬季节,农家乐都鲜有游客;而五一十一长假,则家家客满。这种季节性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农家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未来规划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臻成熟,农家乐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继续发展难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为避免乡村旅游走下坡路,此时村干部和农家院经营者应放缓脚步,回顾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为农家乐发展找出一条更好的道路。针对农家乐现有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注意农村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以土地为依托,既要以乡村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保证农业、果木业的生产。自乡村旅游兴起后,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因此村民对开办农家院趋之若鹜。然而一味的注重农家院的建设,忽略了农业生产,乡土气息减弱,这也意味着失去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现代社会核心家庭的特点,又导致人力物力无法兼顾农业生产和农家院发展。对此,村民可以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一方面可以将土地集中起来,组织没有条件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保护土地不被闲置,又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农家乐可以组织起来,分工合作,饮食、住宿、采摘活动等,各司其职。

(二)就地取材,根据农村特点,开发乡土气息浓厚的旅游项目;吸引大学生、企业家等外来力量共同建设新农村。农家乐旅游项目单一,要针对现有资源,开发更多的农家乐发展思路。如可利用村里的水库进行垂钓项目的开发,既使游客享受到钓鱼的乐趣,又可以鱼为食,使游客获得成就感。村民们还可将小块土地开辟出来,临时出租给游客,满足他们体验干农活的要求。对于十分热爱土地、对农活情有独钟的游客,村民还可以长期将土地出租给他们,由他们耕作,果实归他们所有,村民除租赁费用外,还可收取一些管理费在游客们没有时间时帮他们管理土地。

(三)拓宽思路,从现有乡村旅游形式中衍生新的农家乐模式。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集中在附近城市,游客的旅游时间也较短,主要为周末或节假日出游。这导致农家乐客源不稳定,季节性明显,旺季时床位紧张,淡季时却鲜有游客登门。针对这一特点,老知青提出了一个以养生养老为主的长效发展的建议。他将原有农家乐客房开辟出来,准备出租给城市游客常住,尤其是老年游客,作为他们的养老住所。这一想法是农家乐发展的一个创新所在,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农村房价便宜,作为淡季闲置的农家乐客房所收租金更是让游客可以轻易接受。其次,不少老年人他们虽然现在住在城里,但年轻时都是从农村走出的,他们退休以后更是渴望能回归乡土,感受农村淳朴自然的氛围。而且农村风景优美,空气污染少,适于养生养老,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最后,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赋闲在家的老人缺少亲人的陪伴,会产生孤独感,为此不少老人甚至主动要求去养老院养老。而一方面养老院人满为患,老人们想入住要等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养老院空间有限,没有老人们休闲锻炼的空地。而近郊农村养老一方面可以减轻老人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可便于子女看望老人。农家乐也可在淡季有一定收入,避免资源浪费。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种探索,至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为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农村闭塞落后的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主力更是要及时调整方向,总结经验,创新理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第七届百项工程“农村建设新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2]谢凤云.发展农家乐,建设新农村.新西部.2009(20).

篇8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人文关怀,居住环境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

本土化探索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 俊 赵慧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0-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