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4 12:12: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力专业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提问;设计;新颖;趣味
多年来,我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除了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实验实习等环节需一丝不苟外,设计巧妙的提问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育心理学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课堂提问又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
一、 课堂提问,突出“启后”
一堂好课,少不了一段言简意赅的导入语,也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所以,教师上课时,提问应注意与前节内容有关,将前节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的问题又与本节课内容有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从提问中受到一些启示。
比如,讲授单级放大电路时,我先对三极管、电阻、电容的作用进行总结提问,同学们回答三极管能起放大作用,我立刻提成新问题,单独一个三极管会将信号放大吗?然后再板书课题,这样先声夺人,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课题。
二、课题提问,突出“新颖”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效果就大不一样,我在讲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时,讲授“与”和“或”的概念,是这样提问的。你们用二个开关同时控制一盏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回答:“可以将二个开关串联起来控制一盏灯,也可以将二个开关并联起来控制一盏灯”。我再问:“串联起来的灯在什么情况下亮,并联起来又怎样才能亮呢?”学生回答:“串联起来必须二个开关同时闭合灯才能亮,并联起来只要其中一个开关闭合灯就亮。”我立刻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与”和“或”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区别,并能牢固掌握。
三、课堂提问,注意“趣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专业课提问中,应提出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比如讲述稳压电源时。我先让学生在电工台上组装一个稳压电源,然后要求测出输出电压值。再向学生提问:“输出电压除了改变可变电阻外,还可通过改变哪些参数来改变输出电压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改变输入电压、稳压二极管、取样电阻等都可改变输出电压。这样的提问,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乐事。
四、课堂提问,创设“情境”
在重视学生智慧挖掘、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当前,我们仍要有教师旁征博引的讲解。这可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乐此不疲。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创设情境,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数字电路中的“显示器”时,我带了一座数字钟进课堂,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提问:“时间是怎样显示出来的呢?数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还有你们手上的电子表是怎样显示的?”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讲授新课时,收效良好。
五、课堂提问,寻找“疑点”
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没有疑问,而实质上却是有疑问的。若在此处设问,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深挖教材,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讲电容并联时,提出电容并联时电容量为什么会增加呢?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电容并联后相当于两极板面积增加。又如,讲述二极管时,书上提出了二极管能正向导通,反向截止。我提出了二极管正向导通时,为什么还要使所加的电压要大于其死区电压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结论。通过提问,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
六、课堂提问,注意“归纳”
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对于学习新知识技能、方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要及时将他们所学的进行总结归纳,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教师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提出一些问题。我在讲晶体三极管开关电路时,提出了“除三极管外,还有哪些元件可替代晶体三极管开关使用呢?”学生就会将前面所学的知识与之联系起来,寻找答案。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这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电子技术基础》张龙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电工基础》周绍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电工电子技术》粟亚冬、柳立、张庆华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关键词:油田电力 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并受历史因素等影响,油田电力企业在运作机制、管理政策、等方面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仍存在一定差距,严重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方面,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甚至很好的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而电力企业的发展恰恰需要更多有着娴熟技术技能和敬业精神的好员工。如何有效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油田电力企业中发挥作用是笔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油田电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分析
从外因分析,面临外资企业和私企公司的人才抢夺。外资石油企业在国内建立分支机构,需要很多了解中国国情同时又具有技术实力的电力技术人才,所以推行“人才本土化”方案是必然选择。而国家关于油田电力企业的规定,使得相关人才相对缺乏。
从内因分析,面临现有管理机制不能充分保留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国有勘察设计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对人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层面,不能够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深入审议,也不能将技术核心人才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大部分油田电力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方面只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这大大限制了专业技术人才保留上发挥的作用,久而久之便形成的“能上却不能下”的用人机制。
通过实践证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很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培养企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塑造专业能手。所以这些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油田电力企业带来沉痛的损失,主要表现在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增加上。隐形成本表现为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会带来企业核心技术和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显性成本则包括新人招聘与培养成本和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二、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的具体做法
首先着重对待专业技术人才的各方面待遇,想尽一切办法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创造便利条件,才能有效地激发其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且同时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津贴发放工作。还要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及时发放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津贴,多劳多得,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的技术价值,同时也很好的激发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学习的热情。在待遇方面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适当倾斜,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保障他们能够全身心投人到学习、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当中去,进而实现更多的价值。实行专业技术人才体检制度,企业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体检,旨在提高体检标准和体检频次,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关心。
其次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管理工作,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动态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体系。健全油田电力企业“学术技术带头人”的评选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并努力打造一支岗位技术能手队伍,进而带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队伍素质提升。同时,他们的培训方案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培养人员具体情况而定,为培养人员提供有压力有难度的岗位和发展机会,主动压担子给他们。并且要提供足够的信息联系渠道,打造专业知识平台。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竞争有时会阻碍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里可以用奖励工作突出的员工等方式,提倡和支持在企业内部创建信息共享的环境。进而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下一批专家和人才,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的队伍。
最后是完善和深化专业评聘制度。参考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的情况,按照“控制指标、评审政策、述职答辩、评审结果、推荐人选”公开的原则,加大职称评审向专业技术人员和获得丰硕科技成果的人员倾斜的力度。因为做好专业技术人才评聘是人才作用发挥的基础,一套严格的评聘标准,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评聘标准要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条件从资历、学历、学术论文、获得荣誉、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明确的量化,联合相关部门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成果、论文获奖、工作业绩等进行量化打分,严格审查拟聘核心技术岗位人员的资格,将真正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选拔上来,以确保评聘工作的顺利完成,配合严格的评聘程序,充分体现过程中公平和公正。严格按照管理办法从高到低选聘产生。并且按照基层推荐、资格审查、专业评审、领导审批这四个环节,充分发挥出专业技术人才评审委员会的优势,体现权威性,将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技术人才选拔上来,赢得基层员工的支持和信服。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安全;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王勇(1973-),男,河南确山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教授;周林(1968-),男,浙江宁波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13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24-02
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内相关高校新开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特点,创新特色各有不同,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要在具有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普适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1]公安系统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的时候要强调该专业知识在取证和侦破领域的特色应用。[2,3]创新的基础要培养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具有创新能力。[4-6]
然而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行业背景特殊不明显,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比较薄弱的状态。根据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
1.电力特色不明显
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虽然本专业建设了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配置了电力专用网络安全设备,但是在教学大概上对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课程涉及不多。需在认知实践、科创、毕业设计环节中增加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
2.自学能力薄弱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更新知识。而获取知识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自学。但是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后,还不适应大学教育。很多上课认真听课,课下不预习和自学的学生,发现很多知识都听不懂。这是因为信息安全领域知识面很宽,知识量较大,没有课前预习仅依靠上课的短暂时间是不够的。
但是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自学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在信息安全专业里面尤其突出。也不排除有些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面,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平均每个班级大概占10%左右。剩余的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均需要提高。
3.缺乏创新意识
在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下,掌握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就比较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思路就更显得薄弱。自学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要求的预习任务,而创新意识是要求学生能发现新问题,网络搜索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这些技术。
自学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提高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两个方面缺失的关键措施。
4.论文撰写能力差
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发现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很多有口语化的表述,而且存在条例不清晰,逻辑不紧密,摘要内容与论文无关,实验结果分析不足等诸多问题。这是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要求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也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在大学期间,由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实验无法独立完成,这样更加没有信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科技论文就更没有兴趣。
总之,信心安全专业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论文撰写不规范等。这三个问题是具有相互连贯性的。自学能力薄弱导致掌握新知识能力差,就缺乏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自然无法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更没有心思关心论文格式方面的要求。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查找根源的时候,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要从专业特点、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就业形势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
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依托电力行业为背景,培养具有信息安全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虽然对信息安全有很高要求,但是该行业内,对信息安全的岗位需求缺很少,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基本上做运营维护,技术开发的工作集中在电力科学研究院。因为电力行业需求不高,所以还需要全面教授信息安全技术。
在这样的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培养方案中就需要涉及很多专业科目,并且针对不同的就业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更多特殊技能。
2.多学科融合的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属于多学科融合,因此要求学生不能偏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甚至会涉及到通信技术。这样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
该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工程技术类比理论技术更新更快。有的新技术出现后,不到半年就被淘汰。这导致教程严重滞后当前最新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教和学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
3.突出技术的理学培养方案
因为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规划的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定位成理学专业,这样需要更加突出理论知识的学学分。理论课的增加自然相对减少了课程实验内容。现有的信息安全培养方案中,课时数相对比较很多,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少。虽然集中实践课程达到32学分,640学时,但是专业课的上课与上机实践比例基本上是2∶1,学生实践机会还是低于听课时间。这样在上机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4.不同地域生源
信息安全专业不属于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特色的专业,因此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如其他特色专业。招生面向全国招生,外地生源考分在当地一般都超过一本分数线,上海属于二本。外地生源学生入校后,难免会有心理落差,但是学习还是比较用功的。上海生源计算机基础一般较好,但在最近计算机普及率增大的情况下,上海生源的计算机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班级里面两极分化严重。想学的学生主要是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或者打算考验或者考证。一般考研的学生在研究生考试的压力下,专业技术能力又不会特别突出。
5.就业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安全专业2013年是第一年毕业,正赶上我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这在宏观上促进了就业。信息安全的运营维护需求在知名企事业单位中有重要需求,但是由于这样的岗位流动性不强,岗位数量并不多,在客观上说明市场并不大。
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类工作集中在国内很少的几家信息安全企业,或者是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对信息安全的编程技术和理论水平均有较高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就业将会面临考验。有机遇也有挑战,而且就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招生工作。
三、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还面临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存在有其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在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式下,我们探索了一套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上海电力学院2014年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通知,让我们这两年努力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打破集中实践教学的固定期末两周的限制,实现集中实践教学贯穿全学期。以本专业主干课程链内容为依托的,结合理论教学和现场实际的6-8周的大型综合课程设计”。
现阶段集中实践是32学分,平时大学生科创工作并没有计算学生的学分。但是信息安全系把科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加科创的积极性。
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的开始有创业打算。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创业经历,或是被当前创业政策的吸引。为了促进就业,我们在日常科创指导中,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申请专利,申请创业启动资金,开创公司。但是学生对于创业还有诸多顾虑,还有学分和考勤方面的约束,真正创业的学生却很少。不过这样的思想传输给了学生,对于其将来毕业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
2.电力特色实践培养
在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下开展了电力特色实践培养。利用电力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让学生对电力系统通信安全设备有了初步认识。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境增加了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在大学生暑假实习期间,教师推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电力公司从事电力信息安全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工作,让学生对电力信息安全有深刻的现场经验。由于电力信息安全还设计到许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内容,根据我校特点,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也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相关内容,让部分学生了解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基本的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了Stuxnet工业控制病毒的工作原理和防御措施。
3.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增加一定数量考查课的大作业的比例,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份综合性报告,根据老师的大作业要求,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平时作业中的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还需要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后才能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中,必须有实验总结内容。这样可以记录验证类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问题过程,为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奠定基础。增加英文论文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写好英语摘要,理解摘要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采用的方法、解决的问题、结论的分析等内容。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对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严格按照上海电力学院论文格式规范撰写论文,对论文中的图表编号、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综述的撰写、方案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要求。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措施,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8人次参加了ACM程序设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潘佳亮在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现代计算机》《较高安全性能信息系统的构建》,陈正卿的论文《HTTP拆分攻击及相关组合攻击》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研究》录用。李中平的论文《Android手机远程控制关键技术分析》在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发表。
虽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没有孵化出一个科技型企业,学生英文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教改,提高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方式的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需要从教学体系上促进以创新教育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娇,魏为民,王勇,等.电力特色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2012:5.
[2]曾刚.公安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J].辽宁警专学报,2012,(5):93-97.
[3]黄凤林,张天长,李佟鸿.信息安全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98-200.
[4]张仕斌.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45-48.
一、 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
96年9月至97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97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 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96年至98年9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 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96-98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98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 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98年3月至98年11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1998-XX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96年3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35kv变电站(96年底送电)、东丽湖35kv变电站(98年12月送电)、小马场35kv变电站(99年11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35kv变电站(99年12月送电、XX年4月带负荷)、先锋路35kv变电站(XX年8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 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96年至今,在工作中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应用固定资产统计应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资产输机工作,完成固定资产的新增、变更、报废、计提折旧等项工作。二是应用天津市技改统计程序完成技术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项目)的统计分析工作。三是作为专业负责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组织完成配电线路参数、运行数据的录入工作,形成线路数据库,并用autocad绘制分公司地理图,在地理图上标注线路的实际走向,所有线路参数信息都能够在地理图上的线路上查询的出,该项成果获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是完成配电线路加装自动重合器(112#线路)试点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动判断障离,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为配电线路自动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四是XX年9月主持完成分公司web网页浏览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规划及年度科技计划,制定科技管理办法,发挥了青年科技人员应发挥的作用。共2页,当前第1页1
另外,在96年7月至98年3月间利用定额进行分公司业扩工程、城网改造工程的电气施工预算的编制审核工作。
一、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
96年9月至97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97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96年至98年9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96-98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98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98年3月至98年11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1998-2000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96年3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35kV变电站(96年底送电)、东丽湖35kV变电站(98年12月送电)、小马场35kV变电站(99年11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35kV变电站(99年12月送电、2000年4月带负荷)、先锋路35kV变电站(2000年8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96年至今,在工作中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应用固定资产统计应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资产输机工作,完成固定资产的新增、变更、报废、计提折旧等项工作。二是应用天津市技改统计程序完成技术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项目)的统计分析工作。三是作为专业负责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组织完成配电线路参数、运行数据的录入工作,形成线路数据库,并用AUTOCAD绘制分公司地理图,在地理图上标注线路的实际走向,所有线路参数信息都能够在地理图上的线路上查询的出,该项成果获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是完成配电线路加装自动重合器(112#线路)试点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动判断障离,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为配电线路自动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四是2000年9月主持完成分公司WEB网页浏览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规划及年度科技计划,制定科技管理办法,发挥了青年科技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一、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
年月至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年至年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年月至年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区-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区概况、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年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城、路、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35kV变电站(年底送电)、35kV变电站(年月送电)、35kV变电站(年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35kV变电站(年月送电、年月带负荷)、路35kV变电站(年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110kV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5条35kV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10kV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论文关键词:技师学院;技能鉴定;方式;尝试
在我国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水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东北电力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技师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创新培养模式,办出了自身的特点。由于技师学院成建制系统靶向培养高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上,还是在师资选聘和培训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上,都做了精心的策划和实施,因此技师学院的培训质量和效果比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具有较大的优势。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毕业学员都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东北水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结合技师学院新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对如何做好技师学院毕业学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一、技师学院的办学特点
1.生源特点:来自现场,优中选优
(1)招收高级工起点、具有一定现场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
(2)报考人员首先由所在单位人资部门在报名人员中择优推荐产生。
(3)报考人员再通过招生选拔考试,择优录取后才成为技师学院的在籍学员。
2.教学特点:模式新颖,注重实用,严抓质量
(1)采用了“课题制、专题制、项目制”三级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2)采用了“导师制、激励制、学分制”三项教学管理新手段。
(3)在导师聘任方面,注意聘请电网公司优秀专家做兼职教师,集学院和行业现场技术技能顶尖人才任教。导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讲授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开发方面,增加专题工程实践内容,使教学与现场实际实现紧密结合。要求基础知识全面,专业理论知识实用、基本技能熟练、相关技能够用,专门技能和动手能力突出。
(5)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注意结合现场实际,传授“新理论、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经验、新成果”。充分利用技师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设施及生产现场的实训资源,重点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6)在教学管理方面,严格检查新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培养质量监督机制,确保了技师学院技师培养质量目标的的实现。
(7)在鉴定考核管理方面,学员从入学开始到毕业,所培训的各项课业(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考试等)都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要求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并纳入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职鉴考核方式的创新尝试
根据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对技师鉴定考评的要求,一般常规技师的鉴定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潜在能力答辩和工作业绩考核四部分。鉴定命题以《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为主要参考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及生产现场对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原有的鉴定考核方式方法及《鉴定指导书》中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与现场实际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相适应。尤其对技师学院新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点而言,鉴定考核的方式方法及考核内容就更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进。东北水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做法,并收到了预期效果。
1.理论知识鉴定成绩
由于技师学院学制为两年,采用了导师制,并且在计划安排上专业理论教学学时数要比计划安排仅为几周的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多得多,而且在教学项目及内容上要比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广得多、深得多、新得多、实用得多。又采用了激励制和学分制,学员的学习劲头也十分强劲,学员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新度和实用性的掌握程度也要比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优得多,因此,按常规技师鉴定采用一张理论知识试卷来考核技师学院毕业学员显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免除理论知识试卷对学员综合知识、能力水平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东北水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对技师学院学员鉴定考核时,除由国家统一鉴定考试的工种外,取消了理论知识试卷的考核方式。采取对学员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专题课业报告、技能训练、现场实践和技术交流等考试考核成绩按权重进行汇总折算,确定综合评定成绩,作为学员的理论知识鉴定考核成绩。这样既能引导学员重视平时每一科、每一课的学习,又能通过多项成绩的综合对每位学员的能力水平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既调动了学员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技师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实际操作技能考核
由于技师学院在操作技能培训方面,除了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学时数比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多很多外,还采用了“课题制”、“专题制”、“项目制”的做法,学员们针对选定的课题、专题和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训练,学员们在专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上比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学得多、见得多、练得多、训练的层次高得多,学员的各项技能要突出得多,动手能力要强得多。因此,按常规技师鉴定操作技能的考核方法来考核技师学院毕业学员,显然也不能考出真正的水平。
为了加强鉴定考核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学员的技能水平做出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东北水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聘请现场专业技术优秀人才构成命题及考评专家组,紧密结合技师学院的实训设备和现场生产实际进行命题及考核。要求命题要有新度、有广度、有深度,并设置“触雷点”;要求考核实际操作的同时,还要结合命题进行引申提问。既要考出学员在基本技能、专门技能和相关技能方面的动手能力,又要考出学员对操作过程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核学员在生产实际中安全行为能力和对故障分析、判断及处理的能力;解决技术、工艺难题的能力;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考评专家组根据学员完成操作项目的情况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确定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3.潜在能力答辩
由于学员在技师学院的培训学习,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强化训练,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撰写专业论文和专题报告的能力、技术革新和创造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和提升。而常规技师鉴定前培训由于培训计划时间较短,故在训练效果方面存在差距。
为了能全面地反映学员撰写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采取潜在能力答辩方式进行考核。考评专家组在答辩前对每位学员撰写的专业技术论文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并提出文中重点、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在答辩时向学员提问,并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挖掘学员深层次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考评专家组根据学员的论文撰写情况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回答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分,确定潜在能力考核成绩。
4.工作业绩考核
由于技师学院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有完成技术革新课题的,有完成发明创造项目的,有完成论文成果的,还有在技师学院日常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对于这些学员,仅用常规技师鉴定中只由考生所在单位进行工作业绩考核的方式,显然是不全面的。
为了对学员在单位的工作业绩和在校学习期间的业绩情况做出更加准确地评价,工作业绩考核成绩由以下两部分构成:由学员所在单位工作业绩考核小组(由厂、各部和班组三级人员组成)根据学员在单位的工作业绩和所取得的成就,按照《技师工作业绩考核标准》中所列项目进行评分;技师学院学员业绩考核小组(由学生处、教务处、职业培训开发处、导师和班主任等人员构成)根据学员在校期间所取得的业绩成果及各方面表现,按照《技师学院学员业绩考核评分标准》中所列项目进行评分。依据上述两项评分综合评定学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成绩。
5.鉴定总评成绩的确定
将上述四部分鉴定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进行折算汇总,作出对学员鉴定考核的综合评价。一般计算比例为:鉴定总评成绩=理论成绩×25%+操作技能成绩×30%+潜在能力答辩成绩×20%+工作业绩成绩×25%。并要求四项考核成绩都必须在60分及以上、鉴定总评成绩在75分及以上者,视为技师鉴定合格。
三、质量是发展的保障,创新是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