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8篇

时间:2022-03-24 11:4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建设理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

篇1

(一)馆藏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和利用,协调处理传统纸质介质的档案资料,将其转化成数字信息,从而使所有馆藏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都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存储。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具备明显的实效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最核心的基本点。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

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一切传统档案馆的效能,还新增了档案编码目录、档案信息检索自动化、档案资料安全存储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业务工作、辅助档案信息立卷、档案馆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自动化标引、安全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辅助档案馆库房管理等各方面的功能,这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的另一个基本点。

(三)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

当下,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城市建设档案资料依然以纸质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空间当中。为改变这一传统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直接将资料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用户,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集中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档案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分散制、集中制,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也一样。城市建设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具体是指档案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档案资料,而集中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馆内的所有城市建设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另一方面,统一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较分散管理模式而言,城市建设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对档案管理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在对新型档案或跨类别档案的管理上出现交叉、空白,能促进统一档案发展规划的形成,同时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利用和安全也更有利。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馆内所有的档案类别,还需要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其他专业部门的配合——它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组织和实施,且能构建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以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档案服务工作。

(二)档案馆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支持。

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不管是部门协调、人员组织,还是业务推广、资金保障等,我们要想做好档案工作及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档案馆领导应积极将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上工作日程,如针对档案工作时间节点紧张、录入目录的工作量巨大等问题,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短期外协工,专门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完成数字化加工、录入目录、整理资料等工作,确保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按期顺利实现。

(三)建立健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网络。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产生的垃圾数量也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市建设发展中,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环卫精细化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技术支持[1]。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城市建设中,要设计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帮助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1、当前城市建设环卫管理问题分析

(1)保洁范围广。这也是城市环境卫生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保洁的面积也随之增加,增加了环卫工作和垃圾的清理运输工作的强度,相对来讲管理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其中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借助海量的信息手段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从而提高效率。(2)人员多,增加了管理难度。在我国当前城市发展阶段,环卫行业大多还是以人工保洁工作为主,其从业人员较多,每个区域、每一片甚至是小到每一条街道,其保洁人员总和多,增加了人员管理的难度。(3)环卫设备较多,数量较大。环境卫生设备主要包括清扫车、洒水车等等专用清洁车辆,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同样需要时间和精力,很多城市采用GPS定位管理,能监管其作业的轨迹,但是却无法监管其环卫工作的具体效果。这些都需要采取新的监管方法。(4)管理较为落后。在以往的发展中,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城市在发展中对环卫工作缺少重视,在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缺少创新,大多数会基本依赖于人的管理,这样极大地影响了管理效率,也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2、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的环卫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在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能结合城市自身发展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指导思想,全面把握城市环境的变化,制定细化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促进环卫事业的发展,做到环卫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因此,精细化管理在城市环卫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其一,是实现环卫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对环卫人员、设备等进行即时管理,对环卫作业的路线范围进行优化选择,从而逐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便于对作业的考核管理;其二,有助于助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城乡居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普遍较高,政府也认识到了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要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环卫设施进行改善,这些都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来实现;其三,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优秀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也为我们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该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环境卫生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可以加以吸收借鉴,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搭建现代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改善。

3、环卫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分析

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的业务:保洁、设施、管理。

3.1保洁业务

根据具体业务需要,要配合精细化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设置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作为管理者,具体的工作时间根据环卫工作量决定,一般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个班次在工作中,分责任到具体个人,每个人在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内,要了解拉近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保洁,对于明显存在的垃圾,可直接捡垃圾;对于没有大垃圾的区域,可以进行清扫维护,这样可以较快捷地保持大面积的干净。同时,保洁队长要定时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进行视察,对所负责的路线进行巡视,并且将每个具体区域落实到个人,缩小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此外,还要处理好清运业务,清运的工作量较大,要求也比较严格,城市的生活垃圾量较大,一般都存放在垃圾桶内,一般垃圾的清运时间在凌晨,将其进行集中压缩,集中进行处理。

3.2设施业务

首先是车辆的管理,通过GPS定位系统等,对车辆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其次是渣土管理的设计,了解渣土车辆基本信息,设立渣土业务审批程序,并对具体的审批流程做好规划,不断提高操作的效率,减少人员操作,减少出错率。

3.3设施管理设计

环境卫生设施包括有垃圾桶、果皮箱、生活垃圾场等,这些设施的种类多,数量多,需要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管理中的混乱。对垃圾桶、果皮箱等都会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其上面安装自动测重仪器,等仪器重量达到相应重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然后对其进行处理,还可以在一些设备上安置电子标签,通过网络上传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垃圾场的清运等情况,也有助于及时了解设备设施的丢失或者损坏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弥补。

3.4管理业务

首先是对日常环卫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对整体情况进行了解查看,做好实时监管;其次是对现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实时传输,将数据传送到精细化管理系统,这些数据信息具体包括现场检查,存在的问题等;最后是对特殊事件的调度,一般包括事件的上报,市民举报的问题等,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对后期的跟踪处理情况进行记录等。还有一些应急业务,如车辆事故,系统故障等突发事故,需要事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预估,保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处理。

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误区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又可作为增强民族(或国家与地区)自省自爱、自尊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时段,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破坏较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建设上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但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中往往存在多种误区。

1)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确实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不过更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可以不用古砖这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旧城墙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明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2)“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在旧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区去搞明清一条街。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有时在历史遗迹、风景区地方挖洞搞个鬼怪神妖的人文景观,这不仅亵渎了古文明,还使人反胃。

3)“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说法。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貌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效果就要逊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建筑上都要搞地区、民族、历史的特征,以示“文脉”的延续。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的建筑及风貌区,但绝没有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就可以毫无顾及地对现代化大胆追求。这样,文脉就得到了自然延续并且通畅。

4)“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也参差不齐,城市形态与结构各自不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盘.显然不实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大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尺度街廓使北京传统城市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建设教育、思想、方法又一直在承袭西方的城建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借鉴承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借鉴、套用的过程中研究西方城市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又具备时代印迹的促动性城市建设理论,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忽略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为了建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是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忘记或偏颇的两个方面。

1)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胜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损毁但具有重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古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五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

2)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来确定其保存、发展与利用办法。为此,应首先弄清各保护对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级、性质特点、功能内容、容量、交通条件、空间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并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俗以及心理情感上去完善和发展它。

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对古旧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继承发扬古文物意境,提取传统的特色和符号。罗伯特·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美国费城弗兰克林纪念庭院,没有把旧建筑修复,而是将19世纪典型的美国坡顶简化成开敞的不锈钢构架,其地面用白色大理石在红砖地上标志出旧房屋的平面。文氏认为:旧建筑灵魂已显出来,人们步入庭院透过层层空架,由衷地感到故人已逝,精神犹存。创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纪念气氛。

还可以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此,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三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印象。

3)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环境协调区:指文物古迹所处的周围环境区,它介于严格控制区与非保护区之间。在此区内允许新建房屋等,但必须与文物古迹相协调,并服从于文物古迹。在此区内除应控制建筑的高度外,还应对其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等方面有所规定,以使其与文物古迹取得协调和均衡,和谐一致。此外,应考虑与街路、绿地等的协调内容。

篇4

在城市建设中,会存在一定的痕迹,人们可以从城市建设中感受城市的魅力,城市立体真实的还原了所属文化,标志性建筑能够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及其当时的城市理念,经过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理念汇总,成为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建过程中会形成城市档案,其真实的记载了城市建设中的不同文化,人们对城市文化的了解,并非简单的了解城市外貌,更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城建档案则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些城市文化。

1 城市文化内涵及其与城建档案管理的关系

1.1内涵

城市,就如同一本打开的立体的书,其风貌能够表现出城市文化的本质。城市精神风貌,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是由包含物质环境与人文素质体现的精神面貌等在内的城市整体综合素质工程。其中,(1)、硬件因素,主要是城市体现出的物质的、人为的、直观性强的风险,是物质文明时间与空间的有机整合,也是人?日常生活的舞台,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其主要包含城市建设群、道路铺设、交通体系、工艺雕塑、活动场所、植被绿化、环境建造、通讯设备的完善、文化体育硬件设备的建造、公益环境设施、城市空间规划及群众日常娱乐活动场所。(2)、软件因素,主要是内涵,包含精神层面的,可以通过感官体会到的熏陶与陶冶情操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可细分为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积淀、民情风俗传播与感染、城市文化理念的认识、道德展现、文娱活动的丰富性、全民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水平与等级、价值观、社会风气与舆论导向、群众间的和谐相处、城建的合理规划、综合治理水平、设备的智能化与先进化,信息流通与获得的及时性、文化感染力程度。

1.2城建档案管理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建档案,主要是对城市建立与完善中各项工作包含的文化要素的记录,其自身涵盖了丰富法内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建档案,是对城市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与时代差异的表现,一个城市的城建档案,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丰富文化资源与底蕴,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有计划、组织及规范化的城建档案管理,有条不紊的记录城建各个环节,并保存好,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科学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城市文化建设中,城建档案管理发挥的作用

随着城建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形式多样、保存与传播的电子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潜在文化建设功能日益明显。通过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管理作用。“以史为鉴、存史育人”,城建档案管理,可以引导人们更好的认识城市进步与发展,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层面。在城建档案资源开发中,发掘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匹配的内容,并加强宣传与利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便于社会各界更好的认识城建档案,从而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对城市发源建造及其溯源进行研究,利用宣传教育、文物展览、直观的音视频文件或宣传片的支座,加深人们对所在城市文化知识的印象,更加热爱城市,这些宣教活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通过城建档案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档案编制与研究

对于城建档案编研,要严格依照相应的专题,合理挑选、分析、研究、综合、编排及评价等手段分析城建档案相关内容,编辑资料,进行城建服务的研究工作。将原本分散、专业性强的城建档案信息集中起来,使之系统与通俗化,将生硬的文化与图片转换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同时,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拓宽群众城建档案的使用渠道,充分发挥其文化效益。

3.2加强交流与宣传教育

在新时期,文化理念推陈出新,通过价值表现其魅力,文化竞争应运而生,文化冲突也不断出现。而文化冲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整体文化的协调。整体文化是对文化,只有认同城市,才能更好的与文化相融。城建档案通过文字或图片记录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很多城市不熟悉本城市原有面貌,城市档案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的。在档案记录中,群众可以明白的了解建筑意义,或城市过去的样子,产生心理共鸣,以此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城建档案馆的责任主要是引导群众了解城市的旧貌,在为群众展示城市文化过程中,可以借助展览或放映技术,宣传城市文化,还可选择市民喜欢的方式,合理利用档案馆中的丰富资源,为城市居民耐心的宣传城市文化。

3.3对声像档案资料加强收集

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声像档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记录了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的重大活动与事件,记录了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构筑、名胜古迹及市容市貌,记录了城市的地理封锚特征,城乡建设前后风貌、景观、城市变迁与社会风情等。对于历史古建筑,或可能消失的城市风貌,甚至居民生活习俗,城建档案馆可主动向民间征集,或利用声像技术将其固定并保存好,做好城市文化变迁的记录。相较之气体形式的城建档案,声像档案更加直观,完善的记录了城市风貌。

篇5

一、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

规划是建设和管理的根本依据,是保障城市功能格局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__区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区政府为贯彻落实重庆“314”总体部署,适应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深入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进一步扩大城区建设规模,高效配置城区空间资源,完善城区功能,促进__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在20__年分区规划的基础上,明确了“政府组织、专家咨询、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修编原则,委托市规划设计院修编了《重庆市__区分区规划》(20__-2020年)。20__年3月27日,大渡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重庆市__区分区规划》(20__-2020年)。并同意报市政府审批。该规划充分考虑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适度超前的前提下,坚持规划时序性、可操作性原则,对我区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对城区的分区功能予以了合理的界定和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对我区功能定位要求和我区发展转型特点。在今后实施过程中,必将切实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保证建设服从规划、建设按规划进行。二是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实行“规划一张图、管理一本法、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实施一道令”,保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三是要加强规划体系建设,当前在认真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把规划工作的重点放在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上,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供配套。目前,我区在全市率先编制了绿色空间建设规划。

二、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全力打造城市建设的精品工程,扎实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当前我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以“五纵五横”为骨干的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完成了中华美德公园等园林绿化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公厕、垃圾站的建设、污水处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顺利推进;城市的保障服务功能也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我区的发展定位,要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区,还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五纵五横”建设步伐,加强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公厕等的建设,不断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二是要积极推进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的创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精品工程,突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三是积极实施《__区绿色空间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生态公园建设,要坚持由近到远、由城市到农村、由人口密集区到人口稀疏区开展绿化的原则,优先发展城市绿化,让更多的人分享绿化的成果。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深入推进伏牛溪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做足水的文章,美化人居环境。四是要把房地产开发同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和形象。

三、全面拓宽融资

渠道,积极探索城市资产经营的有效途径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多元化融资的方向,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城建投融资体制。一是要加强融资平台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城建融资的有效途径,更大程度地吸引开发性金融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20__年,区政府通过与各金融机构能力合作,积极争取其他非金融机构的支持,完成了近10亿元的政府性融资。20__年,经区人大常委会同意,又增加政府性融资10亿元的融资目标,主要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二是要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借鉴市内外等地的经验,通过采取bot等方式,吸引有实力、会经营的企业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区政府委托重庆大晟资产经营集团公司、建桥公司为项目业主,积极推进我区安置房、廉租房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项目建设,使我区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三是要切实发挥城司在政府融资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投资经营、借款、担保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及贷款运作机制,提高政府的融资能力。四是要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管理,坚持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标出让,努力形成土地开发利用保障城市建设的良好格局。

篇6

一种体制的建立和健全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尝试和总结,才能逐渐得以完善。但如果改革力度不强,且不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认真总结,制度就难以完善。电力基建管理体制也不例外,现阶段,电力基建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其中,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规章制度作用和价值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执行力,而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是影响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2加强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管理的建议

2.1注重基建工程的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基建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基建工程各参与单位应具备法律观念,做到依法经营。在签订合同时,应对各条款进行认真审核,并遵循“自愿、公平”的原则;在履行合同时,应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并对与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和分析,进而明确问题的原因、性质和责任,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减少因合同引起的各种纠纷问题,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2.2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力基建工程施工项目繁多,且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配置管理人员时,应聘请那些具有相应资质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此外,也可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避免出现一个监理师同时管理多个工程的情况。企业要及时解决人员老化和缺编的问题,并通过加强人员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严肃处理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渎职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未达到管理资质要求的人员,则不予以录用。

2.3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

施工的成本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应对所有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组合,争取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另外,由于施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进行成本核算,为保证成本核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应在施工生产的同时进行成本核算,以保证时间上的一致性。项目前期(项目规划、施工设计方案等)的成本控制也非常关键,项目负责人应从技术、组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成本。例如,在购买施工材料时,要货比三家,争取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定额领料制,杜绝资源浪费。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可以降低项目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2.4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电气装置试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在完成电气的安装工作之后,需进行试运工作。在试运行中加强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先按照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气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通过验收交给使用单位后,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在保修期内对电气装置进行质量跟踪服务。

②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要求和图纸进行施工,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工程竣工后,也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

③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施工的进度。质量与进度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做好施工的进度控制工作,即依据施工任务委托书进行进度控制。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和项目特点,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

2.5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此,应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

①进一步完善各项体系的建设,包括事故应急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等。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风险情况和进度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对危险源要有一定的辨识性,确定重大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级控制,实现动态管理。

②强化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级控制和管理,各项目部门应签订安全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设置安全专责,责任人要全部到岗履职。同时,将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并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

③为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监督力度。各项目负责人每个月要上报基建安全信息月报,并针对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风险项目辨识,以及时掌握基建中的各项安全风险问题,提前制订防范对策。同时,细化防范对策,以将其切实落实到各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篇7

具有近2400年历史的辽阳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目前记录在案的历代文物遗址700余处,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1处,列入名录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辽阳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与再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遗产。这笔遗产具有独创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毫无疑问,保护好辽阳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时间的流逝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使辽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各种风刀雨剑下遭到了巨大的创伤。像很多不可再生资源一样消逝在时光的暗处,不可复现了。至民国初年,辽阳古城明清时期的城墙和护城河等防御体系保存基本完好,城内官署衙门、民居院落、商业店铺、宗教寺院、娱乐场所等建筑一应俱全、体系完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风貌。然而,解放后至“”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墙被拆毁,大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被拆扒新建,使古城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破坏。其一,辽阳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但一些极其珍贵的文物古迹多数已不完整,历史街区荡然无存,市内现存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不足十处,已成为城市现代建筑中的“孤岛”,古城历史风貌无法再现。其二,辽阳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物遗存,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潜在资源,但发掘和保护的不够。如近年发现的明城墙西北角楼、滨湖花园辽金遗址、永昌雅居金代货币窖藏等一批重要地下文物,均没有妥善保护和利用。其三,多年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索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辽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至今也没找到有效办法。

二、城建档案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城建档案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和反映城市自然遗存的信息形体辽阳市城建档案馆保管的J类即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档案包括:日伪时期辽阳古建筑介绍、东京城天佑门、1966年以前全市树木统计台帐、清朝翰林王尔烈故居修复工程、辽阳白塔、白塔公园单位工程等在内的各种图文、影像、数字资料,默默地记录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建设改造,以及近年来市政重点工程的每一个细节的点点滴滴。都充分鉴证了城市的成长历程。

(二)信息化的全面开展使城建档案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和直观许多城建档案馆对此进行了探索,主要是以城市历史发展为脉络,抢救性地收集反映城市发展并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录像和实物等档案资料,整合相关部门已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重要历史档案的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构建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全面反映城市风貌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同时,声像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内容图文并茂,呈现更加直观,而且在保护和存储方面更具专业性。通过配备满足档案存放需要的装具和控制温湿度的设备仪器,消防安全防范设施,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档案进行必要的复制和修复,尽可能延长档案的寿命,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城建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合资源、传承历史、服务未来的作用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再现和传播也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客体资源的挖掘整理,结合馆藏进行编研,开发系列文化产品,整合信息,形成公共服务信息,为城市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需求服务,并制定出科学合理性标准,开展城市记忆的资源建设。近年来,辽阳市城建档案馆在搜索整理城市历史信息的工作中,注重挖掘和研究古建筑,先后编写并拍摄一系列编研材料及声像专题片。如《辽阳古建筑轶闻》、《馆藏辽阳老照片图集》、《辽阳的桥》、《清水绕古城》、《历史的回眸之古建筑篇》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集史料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将城市中的地名典故、历史沿革、人文故事、古景遗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奉献给读者,成为辽阳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秀作品。以2011年编写完成的《馆藏辽阳老照片图集》为例,图集共收录辽阳市老照片108张,时间有远有近,其中大部分拍摄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整部图集以照片图文形式展示了辽阳古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包括辽阳市20世纪初街道巷肆、城门古楼、庙宇教堂以及80年代城市标志性的公共场所等等,并为每幅照片配以文字说明,便于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这座古城的发展变化,让记忆在浏览中穿行其间,寻找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三、总结

篇8

建筑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型的建筑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工种联合施工的问题,因此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较为复杂。然而,其核心的要素始终是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此三大因素,具体如下:

1.1施工设备方面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其规模较大,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质量,因而对于施工设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采用的多为大型综合施工设施,施工效率非常理想,但是在设备的养护与管理方面也需要高度注意。如果操作施工设备的方法不规范,且连续不间断地进行作业,缺乏必要的养护,对设备的损坏是非常严重的,一则增加了维修设备的额外费用,导致施工成本升高,降低经济效益;二则由于设备损坏而降低施工效率,导致工期出现迁延的问题。

1.2施工材料方面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建设最基本的要素,一切的施工行为均是通过施工材料加以实现的。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对于材料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要求更为严格。基于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目的,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从材料的进场、存储条件、堆放方式、登记记录等方面全面落实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措施。对于水泥等容易受潮等材料,必须要确保其存储地点的绝对干燥,以避免因材料管理方面的纰漏而导致施工成本升高,继而危及施工质量。

1.3施工人员方面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建设当中最突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现场管理,有助于节约施工所必需的资源,如水、电等,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鉴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行业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相关的规章制度难以深入理解,且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绳与安全帽等未能按照要求佩戴,同时节约意识低下,导致施工材料等要素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2.提高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具有多变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当中必须要预留足够的应变余地,以避免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措施出现僵化的问题,反而弄巧成拙。提高提高建筑工程建设中的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2.1建立并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完善的建筑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与工程质量的必要前提,确保全部的现场管理措施均有本可依。笔者认为,健全而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应当涵盖如下几点内容:

(1)规定全部进场的人员,包括工程管理人员以及一线的施工人员均需要佩戴统一的胸卡,胸卡上应当盖有施工企业的公章,设置专门的道路以供人员进场,注意与设备进场的专用道路分隔,避免发生意外。

(2)规定人员进场之后,必须全部要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者必须要系好安全绳索。技术人员在每天正式开始施工之前先行检查相关的电气设备,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规定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施工准则,包括施工技术、作业时间等,要求现场施工人员积极配合管理制度的落实,严格要求自身的施工行为。

2.2优化建筑工程施工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资源种类繁多,应当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向导,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优化与调整。施工资源作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以及整体质量的关键要素,若得不到有效的优化,对现场施工的影响将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某一环节的施工资源过剩,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有悖于环保原则与经济原则,而如果另一环节的施工资源不足,则会迁延工期,危及质量。鉴于此,必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施工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配置,把控整体,优化局部,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资源都足以满足其实际的施工需求,避免因资源过剩而浪费,因资源不足而延期,统筹规划,科学配置。

2.3加大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力度

加大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力度是确保是确保施工现场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之一,关键在于控制施工材料的消耗以及供应情况,如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施工材料的供应以及消耗的实时情况,着重管理材料的补料量、出入库量、退料量、用料量等。对于材料消耗量较大的施工流程,安排项目经理直接负责,视施工现场情况而定,严格控制材料的出库量,避免造成浪费的现象,将大项目分割为若干个具体的小项目,便于管理控制,合理采购,对于特殊的材料,如水泥、防水材料等,必须要确保储存环境的干燥,避免受潮,影响其使用性能。

2.4注重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在现代市场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定位概括为:质量——信誉——效益,三者是相互循环的关系,质量产生信誉,信誉抢占市场,市场决定效益,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灵魂所在。鉴于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质量方面的问题,树立“质量至上”的核心管理理念,创建质量保证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制度,思想上加以重视,行动上加以落实,强化各项施工技术。在日常施工的过程当中,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各个施工环节均安排一个或两个负责人进行跟踪管理,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如果某一施工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即对其主要的负责人进行问责处理。同时落实必要的质量检测与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标,上一道工序施工完毕之后,即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验,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要求施工人员进行返工处理,上一道工序未经检验,绝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层层落实,严格把控,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以达到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目的。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