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8篇

时间:2022-08-17 10:13: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关键词】昆曲;情感;刻画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30-02

当下,优秀的原创昆曲作品并不多,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张军继《牡丹亭》实景园林昆曲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南京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为我们上演了一幅上至天堂,下接地气的唯美画卷――“红颜不在,江月永存”。该剧的出现,使“非遗”终于从墙上走下人间。本文是笔者站在一个昆曲新观众的角度,来谈这幅画卷背后的情。

一、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定位

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感,主要定位在充分展示古代人与人之间对美好情感的认知上,这是一种笔墨难以描绘、完全脱离生物学之外的情感。不仅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它还延伸到了对鬼戏(另一个时空)的刻画。当然,与其说是另一个时空,不如将它看做是未来的生活空间。在该剧的情感定位上,罗周、张军以及他的创作团队都做了很多努力。《春江花月夜》剧本是由“80后”编剧罗周在短短的13天时间内创作完成的,是一部原创的昆曲剧本。罗周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剧本――“以唐为时代背景,选择了一个适合胖子的时代。”不得不说,罗周对剧本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当下时代情感的重视。张军所在的是一个民营团队,他们这个民营团队竟然能把这么多“大牌”作者拉到一起,同时还涉及到两岸的制作团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军也相信,只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剧中人物真真切切地走进观众的生活。

起初,张军为这出戏设定了三个主要定位:首先是传统的昆曲精神不能被丢弃;其次是剧本的设置必须符合昆曲的曲牌体;最后是该剧必须与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相结合,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最终,张军的这三个定位在《春江花月夜》的演出中完美体现出来。之所以说《春江花月夜》将“非遗”从墙上移下来,是因为剧中好多地方都有昆曲与某些特色民俗的融合。这些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情感需求,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到,他们与昆曲的距离被拉近了,达到了更为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昆曲《春江花月夜》――世间最可怕的情不是“过错”而是“错过”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以有“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名诗《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的,讲述张若虚c辛夷、曹娥与张若虚之间“我喜欢你,但是与你无关”的故事。全剧的情感是从张若虚对辛夷的一片痴情开始的。扬州元宵灯会,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两日的桥上相遇使他非常渴望能够见到辛夷第三面――男主角初生爱慕之情;小鬼误将张若虚看做张若虎,以为张若虚阳寿已尽,将其带回地府进行审判――小鬼的失误造成张若虚命运的不幸;阎王及众判官、小鬼纷纷亮相,热闹非凡,对误抓之事三番许诺张若虚,但是他油盐不进,只想还阳“看她第三眼”――任何物质上的财富都抵不过张若虚的一片痴心;曹娥对张若虚的经历深表同情,对他的痴心甚是感动,于是倾囊相助,在这其中或许有着引而未发的情感――我喜欢你,却与你无关的单恋情愫;阎王无计可施,只得放张若虚还阳,还阳并不是重生,张若虚在曹娥的带领下,见到已为人妇的辛夷,明明近在咫尺,却阴阳相隔――爱到痴心,却不能说我爱你;曹娥放弃自己成仙的机会,只为寻淮南王的重生之药,让张若虚有生之年能与辛夷再度相遇――明艳、热忱的曹娥,放弃只是为了让所爱之人更幸福;为了一段从未开始的感情,张若虚在地府飘荡许久,无论如何都不肯喝下那碗孟婆汤――执拗近乎偏执的爱恋;辛夷“何处一阵冷风”的演绎,张若虚闻辛夷对自己的感情就似“阮步兵哭兵家女”之情――张若虚无限的伤感与无奈;回到阳世,张若虚发现自己爱之不得,辛夷青春不在,唐朝由盛及衰,曾经一切的热忱变得满目疮痍――迷惘与无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万分陌生,只有随张若虚去地府一游的凤凰琴仍是旧时的模样――爱情坚如磐石的见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心仪之少女早已白发苍苍,唯有春江花月永远留存;曹娥念“阎王殿错拘探花郎,辛夷女月夜祭春江。张伯高乘醉写狂草,张若虚孤篇压全唐。”①――站在剧外人的角度,升华全剧的情感,回归到张若虚的诗。

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始终处于青年阶段的张若虚,与少女时期、时期以及老年时期的辛夷三次相逢,从素不相识的爱慕到红颜已成白发的无奈,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似乎讲了一种“世间最可怕的不是过错而是错过”的“爱情”。或许这称不上爱情,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是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春江花月夜》表达了一种古典式的情感,是一种在当下快节奏生活和大多数功利性、物质性追求中消失的情感,这是我们都无法忽视的复杂情绪。

三、昆曲《春江花月夜》――以景造情,给历史一个未来

昆曲《春江花月夜》演出时台上还原了两座写实的古桥(明月桥与奈何桥),一颗干枯了的桃树,一个从人间通往阎王殿的白色管道组成的“界线”,还有昆曲传统的布置“一桌”。除了舞台上固定的装置外,在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有实景展现的。这些场景的制作,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②的传统布景。这些实景的布置在不影响歌舞表演的前提下,也为昆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昆曲《春江花月夜》通过以景造情的诗歌表现手法,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深沉悲凉的背景和氛围。剧中还加入了个别地区的方言,在表达情感上别有一番风味。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也是首次出现在传统戏曲中,打破常规却不失分寸的幽默成分将剧中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深厚。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观众对于传统昆曲的认识急需更新,《春江花月夜》主创人员正是充分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用作品对新一代观众对话。该剧也引领着一批不看戏、不懂戏的人走进昆曲的世界,让大家充分看到了传统戏曲的美好动人之处。

四、结语

生离死别的坚持到头来却是物是人非一场空,执拗的爱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构造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往往是最纯粹的感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春江花月夜》中的情也让不少人为之感动。作为昆曲的“新观众”,我们总是能从其中找到符合自己感情依托的角色。每个人的感情观不同,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总有一种情是无关时代、无谓生死的,是我们可以共同接受的。古老的昆曲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未来应该如何发展?类似于《春江花月夜》的当代昆曲的出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相信我们这一批新观众定会对《春江花月夜》有新的定义,也相信昆曲从业者们定会对当代昆曲的情感传递有更好的诠释,更希望现代昆曲在创造情感的同时能够给历史一个未来!

注释:

①摘自罗周剧本《春江花月夜》。

②上海戏剧热点.今月曾经照古人――观昆曲春江花月夜[J].2015,(8):8.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符号学 涵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名作《春江花月夜》,一直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而作者张若虚更是个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的茫然存在于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他却仅仅凭借着这首《春江花月夜》而流芳百世。作者张若虚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结构赋予这首旧乐府诗全新的内容和意蕴。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历来被无数专家学者所研究赏析,并对其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的缠绵爱情为主题的诗篇,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全诗蕴含着极其丰富并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还有的认为《春江花月夜》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和审美心理,以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文化背景,等等。以上这些观点是对《春江花月夜》的一种误读,而恰恰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掩盖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结构意义。其实,《春江花月夜》也和其它的诗作一样,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用的是艺术符号的表现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从艺术符号的角度方面重新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就会产生并发现新的不同于任何一种观点的全新含义。

诗是用艺术符号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一般的语言符号无法准确、精辟地概括并表达人的情感。艺术符号运用一般的语言符号来创造诗的意象、结构和形式,它只是一种手段或材料。艺术符号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象征,主要是指意象和结构。这首《春江花月夜》着力于诗境的融造。全诗以“江”、“月”映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字囊括的丰富意象。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通过与春、江、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衣服凄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最让人津津乐道、反复吟唱,同时也是其中最富含哲理与意蕴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得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是江、月、人这三个意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在思考着,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紧接着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繁衍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我们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了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奔涌向前。江、月、人三个意象反复出现,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这三个意象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型,并创造了客观同构物。随着空间与时间的不断变换,江、月、人也在这不断变换中发生着变化,也许现在看到的江、月、人还是初时所见的那般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变化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般了,真的可以说是月虽似当时,但是物事人皆非啊。这江、月、人就在这世幻中经历着变与不变的重复当中。

诗的艺术符号不仅是一个一个意象、象征意义的叠加,而且是整体结构形式的象征,诗的意义最终由整体结构来决定。诗的艺术符号归根结底是在创造一种抽象的形式,而这种抽象的形式是由诗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在《春江花月夜》全诗当中,出现的所有意象只是为了形成整体诗的结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它们按着某种排列方式构成了这种内在结构,而这内在的整体结构就是诗人人生生命感受的整体造型。《春江花月夜》中反复出现的这“江、月”意象是人体验到和理解到的人生短暂,每年都在这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当中不断成长,消磨。也许还是当时的景物,但是如今看来却不一定还似当时那样亲切,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情感纠结所在。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有些物事人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似当年,但是那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物事人确实不会因为任何外界事物的改变而改变的,因为在我们心里他们还是像最初那般那么值得我们珍惜。

诗的结构形式表现着情感结构的形式抽象,而无须表现造成情感事件的具体内容,《春江花月夜》是符号的,是情感的象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创造了一种隐形的内在结构,他用春、江、花、月、夜等种种意象为诗人张若虚的情感付型,创造了许多客观同构物,并通过这些客观同构物的排列组合创造了《春江花月夜》幻化于外的整体结构。当我们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作品外部所表达出来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次要的,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让我们忽视的却是隐含在这些外在东西背后的内在结构形式。这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认真发现和研究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将这种内在的结构形式隐匿于种种背后,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人生虽短暂,每每却都在不断的变与不变的自然法则中成长、磨练,而恰恰是通过这种变与不变的时空转换才让人们不断的追求着人生的梦想和希望。虽然一些东西、一些人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换而变得物是人非,但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亘古不变。人生的变与不变是一种必然存在,只是要看我们自己如何的来看待。

江、月是《春江花月夜》中被反复拓展并不断深化的两个主题意象,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那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一种人生道路上的变与不变之情,这种变与不变的情感被造型成一种形式,当人们读到这种形式时,这种情感就被激活了。因此,《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不仅仅是张若虚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受,而是人类共同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模式。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张若虚之后,再也无人能把这一夕江月渲染的这般淋漓尽致,虽然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变幻,但是今天我们读到《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篇不朽而情感依旧,江月依旧。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第一版.

[2]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形式.保山师专学报,2008.6.

[3]康怀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1).

[4]周啸天.卓绝千古的人生咏叹曲――说《春江花月夜》.成都师专学报,1990,(3).

篇3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两首,风格迥异,境界也有高下之分,真正能够称得上传世名作的是下面这一首。

春江花月夜

(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五言诗,短短20个字,洗净六朝以来宫体诗的艳之风,可谓雅体正声,清新婉转,正如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赞叹的“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虽卸华谢彩,而绚质犹存”。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中暴君的代表,但你知道吗?隋炀帝素有文采,他经常对侍臣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这一方面表明他自负,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才华横溢,文词俱美。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他的代表之作。

首句“暮江平不动”,入题有力。黄昏时节,远眺长江,如同一匹白练,水波不兴,铺写出一幅宁静辽阔的画卷。第二句“春花满正开”,舒缓自然。一个“满”字,描摹出了春花烂漫、簇挤争艳的场面。虽然是写江水和花朵,但隐含着看景人的沉静自得与淡淡的喜悦。

后两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不但延续了前两句的壮阔意境,而且将时间流逝寓于景物变迁之中。春夜涨潮,江水流波,是大地上的美景;月去星来,相互辉映,是天空中的景观。而两幅图画,又交织在水波荡漾的江面。水中之月,潮中之星,水波潋滟,天上人间,星月花影,尽汇聚于这一江春水之中,如一幅图画逐次展开,美不胜收。

诗中两个动词“将”和“带”,都是虚写,似有还无,动静结合,如缓缓流淌的一江春水,不会打扰到在月光星辉下安稳沉睡的这漫山遍野的朵朵春花。

这首诗是隋炀帝30岁出头,第二次巡游扬州时所写。那时,正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r期,也是大隋王朝的鼎盛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被暂时掩盖,一派四海升平的景象。这个文采风流的年轻帝王,在花团锦簇的扬州,受到眼前江山美景的感染,信手写下这首美好的诗篇。

篇4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整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地区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整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的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三、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

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延安颂》号召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也需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经典作品,乐曲以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由于这部作品创作于1969年,不免打上了“”的政治烙印,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虽然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但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向同学介绍了钢琴家殷承宗在回忆改编、创作《黄河》时的一些文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篇5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整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笔者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被卖去的黑奴,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整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笔者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笔者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三、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笔者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四、音乐与政治的整合

篇6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音乐与政治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篇7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经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以中央民乐团八段版本,琵琶大师刘德海领衔演奏,换头合尾段段相扣,让人沿着琵琶音程,在箫声的低回婉转,筝的中平流韵和笙的空灵中,去寻觅千年前创始者和稍后的那位诗人的踪迹。

琵琶的清沏跳越,在浔阳长江月辉里,盘绕箫声,拨铺在筝声水波流韵上,驾起一叶扁舟,划过失落昏暗,划过盛世辉煌,划过苦难黑暗,划过,划到鼎盛崛起,划向大同光明。

管弦优扬,交织清辉月色,引人漫步那江畔,去领略如酿如醴千年新月的无限美景。

1、琵琶国手一个娴熟的轮扫挑弹,巧妙地从《浔阳箫鼓》转尔《浔阳琵琶》中飘柔出春江花月夜。在碰铃轻叩,和笙的远林天簌底色上,模拟点出江楼鼓声。箫以颤音3,,,︱的深幽,和弦筝的流水,回响着钟声沉透邈远。“滟滟随波千万里”,浔阳江楼钟鼓展现出春日夕阳晚照江面上的一派胜景。

2、江风暖意中,主题乐曲的线条徐徐上升,水波般柔和旋律,头尾同度贯穿,木鱼轻点在筝声波纹上荡漾开来,就象月儿托出江面。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江月从东山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朝生”的壮美图景。

3、在这条主旋律线条引导下,琵琶急勾的溅水声,筝的波流声,箫的打音,层层下旋又回升。晚风吹拂,微波荡漾,花影摇曳,江波映月,月照花林,江流芳甸的一派花影层叠的春光美景。

4、箫声的优柔,琵琶清越勾弹主题音乐线条,在浑厚中低音区行进。箫的打音,胡琴的回旋,忽而万籁俱寂的花林月色中,琵琶泛音飘逸,连接同奏,筝在该长音下传达出江水快速流动,和箫的颤音的跟进,构成一幅“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水云深际,江上空灵深远的夜景。

5、一阵轮子扫拨,笙在琵琶、木鱼的伴和下,吹出如歌行板,乐队齐奏,节奏渐快,呈现出橹摇扁舟,随波放达的渔歌唱晚,轻松愉快的情景。

6、月照当空,江楼对映。又是琵琶一连串扫轮,慢而快,短句加速,气势宏伟。筝有力刻划,琵琶清沏的音符在筝的水流上跳跃,形象表达出渔舟由远而近,船斩波浪,回澜拍岸的江岸埠头场景。

7、江月清辉,银波流江。再由琵琶轮奏的长音,在筝的和弦中,各管弦渐行主题旋律,筝保持切分划奏,慢而快,弱而强,节奏递进,全力描写划船的神态,形成水声橹声浆声人的低唱声,而共同展现出归舟破水骀荡自得的意境。

琵琶和她的伙伴此时在“欸乃归舟”的音程中,把乐章推向了。就在此时,音乐声戛然而止。只见归舟在江面上轻轻地滑向远去,江上月夜回复深沉的幽静。

8、音静韵未静。一片轻微停顿幽静中,若隐若现的箫、二胡舒展出长音,沿着主题乐曲渐行渐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楼”。在笙的花林天籁中,慢慢消隐在朦胧江月的妙境中。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0-01

音乐课堂教学应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使他以往,音乐欣赏课一般是这样进行的:(1)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2)初听作品,感受形象。(3)分段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4)完整听赏作品,熟记音乐主题。这种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核心。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简单听赏,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因此,他们也没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有效地走进音乐,深入体验音乐。有鉴于此,本人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知识结构,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了“听、唱、看、想、动、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试图通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全过程,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1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又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2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3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4 音乐与政治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