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行为主义心理学8篇

时间:2022-08-31 04:17: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行为主义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为主义心理学

篇1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 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 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 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 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 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 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

篇2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篇3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行为问题

课堂上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轻视语文型

有些同学对我说,他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实践,通过不断地人际交往,已经会运用那些排比、比喻等修辞。至于在语文考试分量中最重的作文,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能用到,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想当作家的意识。可是从小学到现在,他们都必须得学好枯燥的语文。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完全是由于他们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也就是说他们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厌烦、排斥语文课程。

2.瞌睡虫型

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类同学,他们每堂课前都试图认真专心地听讲,但是往往在课程学习开始后不久,他们就像听了一段催眠曲儿似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从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这部分同学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角度意识不够强烈,学习的目的性不强。。

3.好动型

还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属于好动型的性格,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感觉到拘束。几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对他们来说要保持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受控状态的确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动作、玩小东西、交头接耳或者传纸条等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好动的性格使然。

4.沉默害羞型

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他们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学习很自觉;他们是老师们眼中标准的乖学生。但是,他们身上有些东西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这些优点而被老师们忽略。他们的语文能力总不见提高,考试的成绩也总是在中等线徘徊。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帮助这些学生呢?我们的预防措施之一就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二、引导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勤”――勤看、勤听、勤说、勤思考、勤总结;“细”――细致对待;“小”――认真重视每件小事。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这就需要先认真观察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其次要细致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出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要耐心地教育和引导,要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就是要重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每一件小事情。具体到学习上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使用学生参考书和查工具书。在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预习,可以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第二,养成读书的习惯:这里的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声的读,要做到有声(朗读)、有心(阅读目标)、有疑(发现问题)、有益(有收获、有所得)。我始终认为语文和英语一样,也有语感。而这种语感的获得,我相信通过有声的朗读是能达到的。另一种是无声的阅读,要尽量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阅读也要分精度和通读。对精度的部分要逐字逐句地读,细细品味。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有兴趣的话,可以有意识地记忆一些摘抄的内容。

第三,养成写字的习惯:要工整、规范地写。尽量保证文面的整洁,不乱涂改,规范使用修改符号。

第四,养成写作的习惯:养成写点感想感受、描写、叙事之类的文章(随笔)的习惯;要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习惯等。

第五,养成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课堂笔记主要是把老师讲课时的板书和强调、补充的内容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时及时的补充、订正、修改自己的“预习”内容和及时记录课堂笔记,有助于帮助记忆重要的内容,更能帮助学生明确预习要点和养成阅读时的思考习惯。

第六,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要认真及时,独立完成。做作业要分清主次先后。各科都可以准备一本错题本,这样不会做或容易做错的题目,就能集中在一起。便于学生复习和分析总结解题经验。此外,错题本还是学生的另一个知识海洋,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增长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第七,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晚自习时要将白天学习过的课文和老师讲过的东西都复习一遍,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老师或同学。睡觉前要在头脑里回顾一下当天新学的知识或是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还要能将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归纳、分类与总结。

第八,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考试前认真复习。考试时考风端正,不弄虚作假。要沉着、冷静,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做阅读题时要先浏览文章再看题目,要审清题目内容。答卷时做到先易后难。考试之后要以稳定的心态来对待考试结果。及时更正错误,总结

篇4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

篇5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篇6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概述

心理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心理学和精神疾病领域的重要理论,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情况,对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进行预测,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理论将对象的行为进行诱导。心理学理论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医生治疗的过程中,缉查办案中,其功能的全面发挥可以使得的各类问题得到良好的处理,促使社会的和谐安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对象的心理活动情况,对象的行为等,心理学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揣摩和分析,将对象的下一步活动进行猜测,从而有效的提高行为问题、意识问题和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象的潜能。

二、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随着心理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心理学理论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心理学理论的理论意义

1.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的认识理论和辩证法提供足够的依据,促使社会主义哲学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心理学理论对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等进行研究,为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进行解释,还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心理现象和脑活动等进行揭示,使得外物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

2.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相关的学科提供参考,并提供良好的理论价值。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对向是人,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研究,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文学、艺术、政治等提供理论基础,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完善。

(二)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心理活动可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调节,促使实践可以得到顺利的展开。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的效率和实践的质量。以教育为例,教师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应用,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完成对教学活动的调节,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此外,心理学理论可以为人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提供实践基础,人们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解读,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有效的对各类不良情绪进行控制,降低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积极推动人们对消极的个性品质进行控制,推动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的积极品质可以得到提升。

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析

心理理论的主要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对心理学理论的对生活的揭示意义进行分析,积极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根据相关动物实验得到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相关试验的验证,可以使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可以与环境相交互,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读和改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由华生提出对心理主义概念进行摒弃,对刺激和反应客观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揭示。同样巴普洛夫在《条件反射理》中对行为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证实了可以采用生理学术语等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向是意识,但是由于意识是不可见的,不能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方法进行预测和测量,单仍旧需要通过外界信息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在进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完全对主观意识进行摒弃,科学的对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等进行应用,对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应用到药物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中,并积极的对人文科学等进行渗透,积极推动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由弗洛伊德进行提出,弗洛伊德根据病人的谈话等内容,对病人的疾病原因等进行推测,佛洛依德指出,人变形的行为活动是含有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人们的一些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不能良好的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长期的压抑积累,使得人们的下意识形成,也就会导致人的一部分本内在下意识的作用下,产生无意识活动。

1.无意识。人的无意识行为是人们不易察觉的部分,其中包括人们被压抑的欲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其中被压抑的欲望是指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社会法规和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所限制,人们不能做的一些内容,长期以往的压抑会使得人们欲望不断被压制。通常情况下意识不能对无意识进行驱动,往往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无意识彩绘被激发。

2.抵抗与压抑,人们的一些欲望是不能被社会的规范所容忍的,也就使得人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为了抵抗这些不被社会所容忍的欲望,人们的意识需要进行抵抗和压制。

3.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的是人们最原始的部分,也可以被视为无意识的部分。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人们的社会阅历逐渐丰富,面临的社会现象也逐渐增多,也就使得人们的自我产生。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控制自身的行为准则,最终实现超我。其中,本我、自我和超我都具备不同的原则,分别为快乐、现实和道德原则。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等进行体现,促使心理和人的本子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重视心理学和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可以冲自我统一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德育原则、超越原则等进行,从而积极的提高教育质量,使得学生可以进行例行控制和内心矛盾,积极推动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将认知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包括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存储和应用,而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操作产物。此外,强调对人们闹钟由的知识和知识框架进行应用和认识活动相结合,并科学地对人们接触的语言材料和各类关系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解读。

四、结束语

心理学理论是关系到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的重要部分,针对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心理学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切实的对心理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进行发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作者:宋大力 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构造主意;机能主意;行为主意;完形主义

科学心理学是由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著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其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科技活动领域心理活动规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化的交叉学科。主要由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组成。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

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二、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三、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由华生所开创,后为斯金纳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四、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

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五、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

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

总而言之,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成就了心理学的独立与繁荣,但也使心理学遗落了人有别于物的一些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机能主义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

篇8

关键词:品德心理;发展动力;心理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134―03

一、品德心理发展动力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动力是指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力量,多指向前的推动力,而不指阻力,但是这是从事物发展的积极的角度来定义的。如果从消极的角度,阻力同样也是一种动力,只不过是让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已。因此,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只要是能够让事物产生变化的都是动力。本文所涉及的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广泛意义上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目前较为普遍和一致的观点也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描述,认为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新需要与原有品德结构的矛盾”,“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或品德结构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从心理发展角度,前苏联心理学家柳布林斯卡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认为儿童已有的能力和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动力。朱智贤教授也认为,“在儿童不断积极的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论者多从上述观点出发,阐释个体道德发生的动力问题。个体道德是在个体与外部道德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这是个体道德发生动力说的逻辑上的出发点。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得以发生发展的真正终极原因。具体而言,个体道德的发生过程,归根结底是个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个体已有的道德水平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个体道德发生的内部矛盾和根本动力。

这种“矛盾动力观”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仅是从哲学概念上进行界定,而缺乏对这一矛盾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探寻。品德心理的发展应该是各种动力因素和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探寻品德心理发展动力的意义

人们在研究品德心理发展时,习惯于将人的品德心理作为一个结构来研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的确,品德心理的发展就是品德心理结构从萌芽到成熟的一个动态过程,那么,推动或拉动这种结构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们就对它关注,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十分复杂,具体到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动力是推动品德心理结构生成与发展的根本因素,品德心理的研究,必然不能缺少对动力因素的探寻和动力机制的揭示。从动力角度人手,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因素的寻找与研究,可以开启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对品德心理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为当前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发现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建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模式。

品德应该是人格的一种附着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道德特征的人格是不存在的。目前几个主要心理学流派并没有哪个学派或个人对于品德发展的动力问题有过完整的论述,他们仅是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为了厘清品德发展动力的因素,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从他们关于人格动力和心理动力的思想中寻找品德心理动力的线索。

三、品德心理发展动力的心理学流派考察

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动力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因素,强调学习与强化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华生以及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强调学习是人的行为习得的基本方式,强化是行为习得的决定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特质是以先天组织和习惯系统为基础的一群特殊反应。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习得某种行为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的过程。那么影响儿童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所谓强化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有机体某种行为概率的过程,而强化物指的是能增强有机体行为概率的具体事物。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对我们发生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强化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法力无边的行为法则,是行为塑造的关键。你要增强某种行为,就要奖赏他;你要取消某种不良行为,你就要取消奖赏,让其自然消退或给予处罚。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驱力、线索、反应、强化是学习的四大基础。这里的驱力并不是个体的内在需求而是指引有机体行为的强烈刺激。线索起指示行为采取适当方向的作用,它决定个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和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里强调的是学习不仅需要强化,而且要注意通过设置某种情境来激发学习的驱力,并提供学习的线索,这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可以看出,行为主义是一种环境决定论,在行为主义者的眼里,品德(人格)的形成动力主要源于学习和强化,源于外部环境的力量。环境或教育可以塑造人的行为、性格和德行。

在道德教育上,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为主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终产物。因此,强调只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他们重视行为训练、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让学生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这将会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是非不明、道德行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道德行为中还会出现盲目的行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好人办错事”的情况(如帮助坏人,对敌人“诚实”等)。在这里,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创设。

2.精神分析学派的“动力观”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本能决定人的行为,在品德(人格)的形成、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以弗洛依德为代表,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弗洛依德的生物本能观点占主导地位。他把本能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比多,在早期,他把力比多主要看作性本能,后来弗洛依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概念。生的本能代表爱与创造的力量,包括生存本能与性本能;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的力量,代表有机体返回自己先前无机状态的倾向。他认为,当本能的能量受阻,能量不能顺利释放时,就会移置到其它地方,选择其它对象,这就

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弗洛依德认为许多社会――心理现象都可以从本能移置作用来解释,如儿童的社会化是力比多移置到社会活动的结果。科学、艺术、宗教、文化成就等也被认为是满足各种一般的生理要求和特殊的需要的移置作用的产物。

尽管新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弗洛依德的理论进行了批评和一定程度的纠正,从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到霍妮、沙利文、卡丁纳以及弗洛姆等人开创的社会文化学派,总的来讲仍然没有脱离本能决定论的苑囿。由此可见,在精神分析学派那里,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他们更关注的是人的本能。

3.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动力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在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认为,健康的人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戈尔德斯坦的自我实现驱力,罗杰斯的潜能发挥以及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等等,都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的自我实现,主张通过个体需要的满足,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使人依靠自我的内部动力发展成为“自由选择”的“充分发挥作用”的独特个体,达到人格的完善和自我实现。

他们认为人格发展的力量源于个体内部(强烈要求成长的“似本能”),个体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而发展起自己独特的参考框架和经验世界,人类本性中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就是动力之源。戈尔德斯坦既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动力论,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外部动力论,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在机体内部,重视机体潜能的自我实现;罗洛・梅指出“宗教道德感”是促使人格不断变化完善的动力因素,“自我世界”是人存在的方式之一,它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把握自我的潜能和价值;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生物基础的内部本性,它是好的,我们不应该压抑它,而是促进它,让它表现出来,并指引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健康成长。这种内在本性主要表现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并指出,人“内在的良心”和“内在的有罪感”有终极的生物根源;弗兰克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在天赋资质和环境的限制之下自我成长与发展。

尽管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生物学基础,没有脱离本能论,但是,它所宣扬的本能已经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了,而是一种残存的本能或者是似本能――人的内在能力、天赋和特质在人的内部所具有的生物基础。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就全面表述了人类不但有自然的本能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4.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的“动力观”

认知心理学主要用认知来解释人的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类认知的发展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对事物的知觉和解释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强调认知因素对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描述道德推理、道德判断或者个体的思维发展来研究道德。皮亚杰对个体道德发生机制的心理学研究,主要着眼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生和发展,他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知识和判断看作道德的核心成分,他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经验的自我建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发展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认知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验对个体当前的推理能力构成了认知上的挑战,不太成熟的个体通过同化别人的逻辑适应这种挑战,因此促进了道德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个人构念系统”,强调人的认知对行为起决定作用。认为“构念”就是人格单元,甚至直接指出认知结构就是人格结构,认为个体能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构念系统,认识世界,并预测未来。米契尔也用认知来解释人的行为原因,他认为,我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单元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我们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类努力在观点、态度、知识、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调和、一致及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存在一种朝向认知间协调的驱力”。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认知间的失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产生了减少失调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平衡认知式的失调。在他看来,失调本身是一个动机因素,失调是一种动机状态。勒温、皮亚杰和海德的研究也表明,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

因此,在认知心理学看来,认为人的品德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将品德发展归于认知因素的作用,‘认知失调是品德改变的先决条件”。认为大部分不道德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慨念所形成的。

简单说来,道德需要和动机是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进一步探索道德需要是如何产生的,各家各派则带有或生物论倾向,或环境论倾向,或文化论倾向。值得指出的是,各个心理学流派虽然带着明显的生物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的色彩,但是他们之间并非壁垒森严,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态势。就连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的桑代克也认为人性有某种原本趋向,通过选择性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质,他也并不否认“选择性反应”这类潜能的作用。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关于人格发展动力的思想有着极为明显的融合的趋势。多拉德和米勒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赫尔德内驱力理论进行了有机综合,“新的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具体到道德的发展动力,柯尔伯格既反对成熟论又反对学习论,而主张相互作用的“建构论”,建构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建构的动力来自人际情境,人际交往中,角色之间的相互转换成为人格建构的动力。目前建构主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认识。由于西方比较重视人格的研究,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很多,除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少数心理学家外,直接关于品德发展的动力的论述比较少。本文从人格动力的角度,简单论述了几个主要心理学流派对于人格形成的动力所持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学派关于品德发展动力的主要思想,以期引起人们对品德发展动力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08―111.

[2]柳布林斯卡娅.儿童心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66.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8.

[3]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07.

[4][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杭州:浙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