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专业建设8篇

时间:2023-01-07 21:14: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专业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业建设

篇1

庵埠镇专业镇的演进过程

(一)食品产业呈现集群发展趋势

庵埠镇的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最原始的生产形式主要是家庭手工和手工业小作坊。庵埠镇传统的食品加工产品包括腌菜、凉果、饼食、豆干、甜料等,主要工序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改革开放为庵埠镇的食品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食品产业一跃成为庵埠镇最大的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发展趋势。到1988年,全镇共有食品企业453家,实现总产值12561万元,占当时全镇乡镇工业企业产值的57%。[7]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庵埠镇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出现了“庵埠现象”。在如此环境下,庵埠的食品产业随之也取得飞速发展,庵埠镇的食品企业家们把握住了食品产业多样化、营养化、品牌化的新趋势,使庵埠食品的区域品牌得以创立。这个时期诞生了一大批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如五味姜、九制陈皮等。进入21世纪初期,庵埠镇的食品产业已从先前的腌菜、凉果、肉脯、调味品四大类发展到囊括糖果、凉果蜜饯、膨化食品、乳制品、保健品、饮料等十五大类3000多个品种。这段期间,庵埠又涌现出大量食品名牌产品,如雅士利婴幼儿奶粉、佳宝凉果、汾煌可乐、笑糖果、康辉卤制品等名优产品。食品产业的发展带动庵埠镇镇域经济的腾飞,产业主导地位非常明显。到2006年,全镇已拥有550多家食品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达33.4亿元,占了该镇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企业数量暴增的同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也在庵埠镇涌现,如雅士利、佳宝、康辉等上规模企业,并形成从原料到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图3)。

(二)食品产业带动印刷包装产业发展

庵埠的包装印刷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庵埠的食品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印刷包装业的兴起。此后镇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印刷包装的企业,他们起初主要只是为本镇食品行业提供配套服务。从生产水平来看,当时庵埠镇的印刷企业大多只拥有简单落后的机械设备,主要进行单一的制版印刷。“到1988年,全镇有印刷企业43家,印刷包装从业人员1092人,年产值1746万元。”[8]随着庵埠镇印刷包装企业的不断壮大,该产业就从原来食品产业链环节中脱离出来,成为该镇的一个新兴行业并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是庵埠镇印刷包装业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企业大胆地采用和研究新设备,开发出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新产品,尤其是该镇的软包装行业更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年产值超过10亿元。进入21世纪,庵埠印刷包装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全覆盖的趋势,企业远远不满足于简单的制版印刷和单色聚乙烯薄膜袋的生产,而是将产品扩展为10多类的150种产品。(表1)2009年,庵埠镇印刷包装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5.5亿元,与江苏省江阴市申达工业园、浙江省龙港县和河北省雄县并称为我国四大软包装工业基地。目前,庵埠镇的包装印刷企业已不再只为本地及周边提供配套产品,而是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食品、制药及烟酒等行业,肯德基、蒙牛、雀巢、哈药等企业的产品都在庵埠进行定点印刷,定点印刷商标的企业达270家,居广东省之冠。庵埠印刷包装产业已形成薄膜材料生产经营、电脑设计、电雕制板、凹凸彩印、丝印、吸塑、注塑、油墨、粘合剂、印刷机械生产等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图4)两大支柱产业使庵埠镇形成“双龙出海”的工业经济格局,促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快地就形成了食品工业与印刷包装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图5)

(三)新兴产业集群的出现

随着镇域经济的不断升级,近年来庵埠镇逐渐兴起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产业,如食品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业、药包材产业和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由于机械制造行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庵埠镇也大力发展食品印刷包装机械制造行业。庵埠镇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对应的机械设备,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近年来专门从事食品机械制造和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的企业在镇内不断涌现。对于庵埠镇来说,在如今的产业环境下发展食品印刷包装机械产业的条件明显,行业前景广阔。总的来说,庵埠镇发展食品印刷包装产业具备以下三方面优势。首先,由于深深扎根于本地生产网络,能够及时获取食品与印刷行业的各方面最新资讯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机械制造,这是其他地区所难以获得的优势;其次,镇内1000多家食品与印刷企业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机械制造行业的销售难题,保证该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庵埠镇的两大产业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员,为该行业提供技术与人才资源。现阶段庵埠镇的食品印刷包装机械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值规模以及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都较小。目前,庵埠食品印刷包装机械行业现有从业人员近1000人,年产值2亿多元,年创税收1200多万元。[9]药品包装材料简称药包材,主要是指可以直接接触药品的医药产品的包装材料,产品包括药用金属、玻璃、明胶、塑料制品等。由于药包材行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与印刷包装业差不多,而药包材行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因此吸引了一些原来从事印刷包装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庵埠镇出现6家企业开始生产药包材产品,标志着庵埠药包材产业的出现,产品以软包装复合膜为主。到2003年,庵埠镇药包材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成为全省三大药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尽管该产业产值在整个镇域经济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增长势头不可小视,对该镇来说无疑是一个朝阳产业。庵埠镇的药包材生产企业多为国内著名药品生产企业提供药品包装材料生产,知名的合作伙伴如桂林三金、哈药六厂、三九制药厂等。庵埠镇工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业,依托日渐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目前庵埠建成近百家货运站,为企业提供原辅材料采购、产品供货销售等物流服务。此外,作为潮安县城所在地,庵埠镇的商业也较为发达。全镇在建五星级酒店一个,已有四星级酒店两个,其他星级的酒店更是遍布全镇。此外,第三产业中的娱乐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旅游业和通讯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镇域经济构成由单一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图6)。

庵埠镇专业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

尽管庵埠镇已经获得两个闪亮的区域品牌,但食品和印刷包装两大产业集群目前已出现了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庵埠镇的1000多家企业中只有不到100家属于上规模企业,如雅士利集团、佳宝集团、华业集团等,而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存在大量连厂名都没有的家庭式加工厂。以食品产业为例,中小企业的数量就占了全镇企业总数的90%以上。

(二)吸引人才能力不足

大企业是吸引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上规模的企业常常拥有一支专门从事研发的技术团队。然而,由于庵埠镇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的研发及管理人员在全镇的人才构成中比例极低。中小企业一般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要求不高,并且在管理方面往往不太完善,这就造成了庵埠镇高层次人才的缺失。据了解,庵埠镇从事食品、印刷包装产业的工人大多数是外来工或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中很少掌握专业生产技能,通常从事最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雅士利集团以“人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为理念,成为全镇至今唯一上市的企业。在全镇总数5万多的食品企业从业人员中,超过八成为素质较低的普通工人,而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所占比例很小。

(三)产品档次不高,质量问题突出

庵埠镇现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以及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尽管如此,庵埠镇的大多数产品仍属于面向低端消费人群的廉价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知名度低。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我国敏感问题的情况下,庵埠镇有些企业铤而走险,导致区域品牌备受质疑。1985年,震惊全国的庵埠“奶粉事件”发生,随即给庵埠镇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11]

(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建设能推动专业镇的发展,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12]庵埠镇的商业发展历来发达,但作为产业集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专业市场发展较慢。关于专业市场的概念,已有一些学者做过深入的阐述。[13]归纳起来,本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专业市场主要以批发单一种类产品为主,兼营互补产品,有数量众多的销售商;第二,专业市场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深深扎根于地方主导产业体系中;第三,规模较大,设施齐全,能够提供较高层次的相关服务和劳务。根据这些特征判断,庵埠镇只拥有1994年建成的庵埠食品城这一专业市场,且其发展水平较低,食品经营单位不到100家。镇上还有潮汕商贸城、富丽不夜城等几个类似专业市场的场所,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市场。因此,缺乏现代专业市场是庵埠镇专业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

(五)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的商贸和生产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庵埠镇作为潮安县县城所在地,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然而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交通网络建设滞后。对外交通方面,庵埠镇的护堤公路、庵曲公路和蕉山公路都是双向两车道公路,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物流、人流。对内交通方面,除了县城片区,庵埠镇其他地方的交通线路普遍较少且绿化等配套不完善,缺乏多车道主干道。其次,旧区改造步伐缓慢。旧区改造是近几年各地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旧城区、城中村占据着城市大片区域,蕴藏了大量商机。改革开放前,潮汕公路庵埠段以东是全镇的人口密集区,这里建筑密度高、建筑物老旧、道路狭窄。旧区里包括庵埠镇的老城区——庵埠寨,在旧城改造中还要注意保护历史面貌,给整个旧区改造工作增加不少难度。在庵埠镇旧区之外还分布着二十多个行政村,都是需要进行改造的地区,为经济与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此外,公共服务场所水平较低。上面所述庵埠镇的交通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而相关的公共交通服务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庵埠镇的公共交通有四类,即公交车、计程车、专线车和摩的,但这四类公共交通都处于较低的服务水平。其中又以公交车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线路少、不按站停车、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庵埠镇的公交车现状令人担忧。全镇现只有客运站一个,且该客运站配套设施落后、占地面积狭小,与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提升庵埠镇专业镇发展水平的策略

(一)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

食品和印刷包装两大传统产业是构成庵埠镇经济的主体,是目前镇域经济的双引擎,两大产业的持续发展是镇域经济增长的保证。本文认为,在促进镇内食品和印刷包装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这里,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体现其帮扶与协调效用。对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信誉度高的中型企业,可以考虑给予融资方便,使更多企业创品牌、上规模;小型企业通常承接周边大企业的生产环节,因此应该对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交流平台,适当合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家庭式作坊。对于龙头企业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龙头企业对镇域经济的另一贡献是其带动作用,政府或行业协会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加强两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在合作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流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引进技术与管理人才,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庵埠镇绝大多数工人是农村闲置劳动力,他们运用的技术极为简单,而具备科学管理能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创新,企业之间的互动主体应该是技术水平精湛、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所以,优化镇域就业结构对于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近年来,庵埠镇的食品印刷包装机械产业、药包材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成为镇域新的经济增长极,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机械产业的发展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也要结合最新技术来升级产业水平,把食品印刷包装产业培养成镇域的又一支柱产业。药包材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虽然与一些国内著名药品企业合作,但是产业规模不大;另外,由于药品产业的行业特点,在发展药包材产业的时候,质量安全是生产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环节,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倍重视产品安全问题。二十年的县城建设使庵埠镇具备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也是该镇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重点应该借助本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对外辐射能力。由于本地的商业氛围历来活跃,娱乐业、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快速发展,政府只需对其进行因势利导就能实现这些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镇域交通网络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基础设施的改善主要体现为交通条件的完善,即所谓“路通财通”。如前所述,庵埠镇无论对外还是对内交通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本文认为庵埠镇的交通条件的完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拓宽主干道,建成密集交通网。目前庵埠镇的主干道中的双向六车道数量很少,旧区更是连双向四车道的沥青道路都没有,为数众多的是路面狭窄、坑洼的水泥路。在庵埠镇的部分农村,由于与镇中心相离较远,村内与村间的交通状况极差,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庵埠镇交通密度较大的是中南部,而西北部没有明显的主干道,道路密度低。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要实现镇域经济均衡发展,就要构建完整的交通网络。第二,完善交通配套设施与公共交通环境。与珠三角大多数乡镇相比,庵埠镇的交通配套设施明显落后,对整个交通系统的运作非常不利。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红绿灯稀少、道路绿化奇缺、道路标志极少等问题。就拿道路绿化来说,庵埠镇的交通大动脉潮汕公路的部分绿化带竟然被沿路店铺用来种植蔬菜,这种行为应该予以大力制止。第三,加强交通管制,防止交通混乱局面。塞车对于庵埠镇的居民来说再熟悉不过,按理说小镇的塞车问题应该不会像大城市一样严重,但该镇也存在这一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究其原因是当地的交通管制能力较差,而且交通死角又较多,加之交通配套设施落后,导致对外交通和镇内交通每天都出现塞车情况。除了本身交通条件较差外,本地居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较弱也是导致交通混乱场面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对交通管制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可以从加大交警投入、改造交通死角、建设行人天桥和普及交通规则等方面加强交通管制。

篇2

关键词:质量工程、动画、特色

动画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动画专业。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等创新产业的发展,动画学科建设与完善迫在眉睫,如何根据产业特点、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为本土产业发展形成互动的专业建设模式,是各院校动画专业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政府共建的一所应用型本科学院,齐办学宗旨是依托地方,借力总校,致力于适应于中山乃至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据中山市动漫游戏游艺产业的转型发展,学院于2005年开始筹办动画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现已有毕业生3届,在全国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根北京麦可思为我校2010届毕业生所进行的跟踪调查报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院首届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就业相关率为77%,毕业生除了50%左右的学生在本土就业,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长沙等一线城市的国内知名动画企业任职,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随着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动画专业成为我院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并于2009年作为学院质量工程建设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

一、 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构想

专业定位是办好专业的关键,定位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办学所依托的本土产业环境、学院相关专业结构、师资、学生等办学条件综合考虑。动画学科可以说既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其特点是传统的电影叙事手法、动画原理与因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发展的数字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学科,其涉及电影、绘画、设计、动画原理与动画技术等方面;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西岸,是我国电子游艺机的发源地,现已形成产业集群,年产量占据全国70%以上,2005年,中山电子游艺产业成功地向动漫游戏产业转型,从原来的加工业发展成分内容创作、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动漫游戏游艺产业。2006年建成国家级动漫游戏游艺基地。基地的建立,需要大批的动漫创作与动画制作等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专业建设举措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才需求,我院提出“三段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等三个阶段。大类培养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合素质选修课程;专业培养阶段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模块;多元培养阶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创业教育、复合型教育等课程模块。是人才培养有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2.2、课程体系与标准建设工程

在课程建设上,以能力结构为依据,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以视听语言、动画原理、动画元素设计、动画技术等4个核心课程模块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包含的核心能力,理顺专业课程中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确定核心课程名录,建立课程关系图;以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培养方案、制定一套具有特色的动画专业教学计划和评价考核标准,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及其网络课程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一批专业骨干教师,联合一批长期工作在游戏、动画行业第一线的企业知名专业人士,根据动画人才基本能力要求,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重新整合各门专业课程的概念和内涵,共同建立一套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与标准。

2.3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雨科研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师资建设策略,加大扶持培养力度,注重师资结构优化,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研,帮助教师省报省市一级教研、科研立项,以及合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立项,对科研经费进账、成果进行奖励雨表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水平;支持教师建立工作室,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习,促进产学研的发展;深化我校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完善教师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推行能充分体现绩效与贡献的分配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4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有的动画技术中心、数字图像图形实验室、4D电影实验室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环境。一方面加大投入,建设摄影、录音、动扑等专业实验室。另一方面不断增加设备,更新与完善动画制作、渲染、摄录编等系统,如升级扩充集群渲染器、扩充图形工作站节点、完善摄录编网络系统及更新扩充工作站节点等;建立完善的数字动画、游戏素材库,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

继续完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其包括基础实践教学、课题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建立多形式式的实验教学形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积极采取了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

篇3

关键词: 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 课程改革 师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载体,其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学校自身的发展及学术品质和社会声誉的建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专业建设水平评估起认证、引导和改进的作用。应认真学习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指标,深刻体会评估对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建设作用,评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能被动去迎接评估。要把评估作为一次机遇,主动地利用评估提供的机遇,对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及利用情况、教学建设与改革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查和总结,找出存在的差距。基础工作做好后,要逐步聚集一些亮点,形成一些标志性的成就或者一些标志性的工作,以此来带动每个指标的落实,让评估工作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一、深化专业的开发和拓展,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的设置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满足区域经济的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寻找两个市场与学校条件的结合部。专业的开发与拓展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应建设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开发和拓展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做到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学生。专业开发和拓展一定要处理好稳健性与灵活性、普遍性与针对性、适时性与前瞻性,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依托行业企业需求,对专业培养方向进行调整。此外,立足学校现有的专业资源,跟踪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进行新专业的开发和设置。

二、深化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开发,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开发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开发。在课程改革中应注重整合多方力量,借助企业参与,建立上下衔接、横向沟通产学研一体的课改合作机制,推动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在实践中,应严格落实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四方面。

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目标出发,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进行优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有特色的本校优质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课堂讲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教学方法,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

三、狠抓“双师型”结构的专业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新的课程设置,特别是项目课程的实施,学校将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将从教材使用者成为标准化、教材化的完善者。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阻力也在教师,所以教师培训首先以“理念先导”,加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学习和研讨,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课改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教师课改意识,变阻力为动力,通过学习与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课改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学校积极创造的条件让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针对我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向教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交流,尽快成长,打造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专业建设的“脊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专业教学的保障能力。

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应针对软件和硬件设施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实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不断完善和改造现有设备,促进设备层次的跃升,提高学校现有实训场地和实施的使用效率,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引企入校,实行校内基地生产化。三是办校入企,在企业建立“生产和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基地。

要更新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设置为中心,师资队伍为脊梁,课程建设为内核,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课程设置与工作需要衔接,培养模式适应岗位需求,人才层次规格让用人单位满意,学校专业的发展得到企业支持。在专业建设中始终把握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让专业建设真正成为职业学校的工作之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专科;就业

韶关学院医学院座落在广东省粤北山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招生始于2007年,专科班招生始于2002年。一直以来我们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也一直把立足粤北,面向广东,服务各级医院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目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也应该认清当前专业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检验技术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对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来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学生共141人、专科学生共125人。现对本、专科就业情况进行如下统计分析:注:镇级、社区、县级、地市级分别指相应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包括独立检验机构及其它公司。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如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达88%以上,本、专科相差不大,但是收入方便,据调查本、专科稍有差距(本科人均3240元、专科人均2650元),虽然与学生期望值有点距离,但任何医院检验科的奖金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就业转正以后情况就会好起来的。从就业方向可看出:检验本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专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乡镇、社区医院检验科及独立检验机构(如广州金域检验中心),这说明学生的就业面广,就业方向稳定,就业前途理想,基本上能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建设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良好,但是如何加快培养适合临床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出发,立足粤北、面向全省,服务各级医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造粤北地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达到上述办学目标,促进学科建设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首先我校医学检验本、专科专业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满足医学检验专业一般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专业老师可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专业培训的综合要求出发,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补充、综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次结合临床实际,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临床检验中心可通过实验室开放或者见习的方式,熟悉或掌握医院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日常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设专科层次的病理检验技术方向和输血检验技术方向,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临床医院病理科做技术员,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医院血库及各级血站检验科工作,这样既顺应了临床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总之,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希望我们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国家示范高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

目前,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已完成建设任务,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合格后,正式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承载着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是我国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一项试点,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示范项目验收后,示范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决不能浅尝辄止,还需要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示范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功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培训的基本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基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合格验收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能,为高职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平台、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一)继续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高职教育要改变买方市场现状,必须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内涵[1],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供需双方都来关心学生培养质量的局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根据本地区“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布局,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配套,建立一套刚性制约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政府主导行业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政府明确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行业制定区域性的职业分类标准、职业人才规格、职业准入标准,提供区域性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符合行业标准;需要政府搭台,建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长效机制。

(二)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建设期间,各建设学校均搭建了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这些管理平台的建立,为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建设期短,管理平台的架构还不尽完善,平台的内涵建设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

1.建立“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架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政府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共建学校的办学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二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行业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三层次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根据“双赢”原则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办学管理平台架构的层次性决定合作的力度和效果。

2.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从学校层面,需要继续争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三个层次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制度建设,使合作办学制度化,而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从专业层面,应该充分依托学校搭建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在形成的机制和建立的制度保障下,进行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专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运行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有的专业可依托专业的场地资源、人才需求优势等“引企入校”,形成利益共享的管理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专业,还可根据行业对特殊岗位人才急需的情况,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专业的教学管理平台。

二、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时间短,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专业的比例较低等原因,重点建设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尚需要进一步深化,况且重点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也需要在学校其他专业和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因此,将阶段性建设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性的实力,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院校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基础。高职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高职专业的设置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特点,充分研究地方和区域的产业布局,准确定位高职专业的服务行业,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找到行业背景。二是高职专业的设置要有人才需求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充分研究服务地方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充分研究地方和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情况,只有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渴望,才可能存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变闭门办学为开放式办学,掌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摸清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动态地优化专业结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实施的行业条件和需求基础。

(二)专业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高职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六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定位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评价;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推行 “六个共同”的专业建设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尽管实施难度较大,但是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努力方向。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进行的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可以凝练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满足三个设计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和“技能型”可以理解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复杂程度较高,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同时满足三个设计目标,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定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重的模块设计”。

(二)树立两种课程观念

课程体系设计一是要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设计依据,以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积极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课程设计上创造学生参与的条件,体现学生参与的要求,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以达成课程的目标。

(三)遵循一个生成机制

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职业岗位群需求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即先定位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接着分析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职业能力和素质,然后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来开发课程。这样,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岗位工作的实际,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员工的能力要求,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课程体系设计可采用两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一是职业导向的系统设计法,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为载体,系统设计“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融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二是能力导向的系统设计法,选择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为载体,系统设计支撑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推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就成为高职院校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具体工作。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高职课程的建设方式。校企共建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兼职教师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熟悉岗位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便于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专职老师熟悉课程的教学规律,便于开发适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专兼职教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选择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情境,保证高职课程“工学结合”目标的可操作性,同时可实现高职课程从学科导向课程向工作导向课程的过渡。

(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以“工学交替”等形式实施,在实践中可以是传统课堂和实训室的交替,也可以是传统课堂与企业车间的交替。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工”,是把实训实习当作课程的一部分,当作课程来实施,进行“工作化”的管理,运用“工”的途径,达到“学”的目的。同时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考核评价,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考核和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五、建设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

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是实施“工学结合”的物质载体,师资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篇6

一、加强检察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人民检察院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使检察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支持,但应当清醒的看到,检察官队伍的现状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检察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新的形势,检察官队伍建设要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目标,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建立一支同“公平与效率”这一世纪主题相匹配的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

1、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体现。党的十六大对检察机关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方面,在强化法律监督、促进实现全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最大的希望是司法公正,对司法机关最高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要想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官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检察官队伍。

2、加强检察官专业化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检察官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检察队伍管理模式、完善检察制度的重要途径。人民检察院承担着国家法律监督、审查批捕、提起公诉、打击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查处以及申诉、国家赔偿和民事抗诉等重要职能,肩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公平与正义的重任,这就需要检察官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司法经验,具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经历,必须接受统一的专业化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正司法、文明司法。检察机关做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工作性质和规律要求检察官必须具有独特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走专业化之路。

3、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检察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愈加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出现,检察机关依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民检察院司法审查和检察监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检察任务和队伍素质不适应的矛盾加剧,司法信誉和司法权威在更大范围内经受严峻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如剑拔弩张,迫在眉睫。

二、改革和完善检察官管理制度,实现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

1、建立检察官从业资格制度。长期以来,由于检察体制的原因,检察机关的人事、编制、工资经费都隶属于地方管理,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状况造成地方对检察机关的人事权享有绝对的决定权,在进人、录用、班子配备等人事审批和把关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如:98年以前检察机关大量工勤人员的流入等。虽然上级检察机关在进人审批上也有严格规定,但仍然是地方享有绝对权,上报、审批只是履行程序而已。这些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检察官走专业化道路建设的步伐。因此,当务之急要严把检察官入口关,严格进人程序。要成为检察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在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符合检察官法的要求。检察官的录用必须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用。经省级人民检察院组织的统一测试、考核合格,此外还要经过检察机关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任职资格。在选配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方面,既要符合一般领导干部的条件,又要符合《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条件。配备的干部必须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工作经历,从而使检察官录用逐步正规化、专业化。

2、完善检察官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培训工作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增强检察培训工作的实际效能。认真落实省市教育培训规划,对未达到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学历条件的现任检察官,组织参加本科学历教育和续职资格培训。以领导干部和检察官为重点,分类开展岗位培训,培养专业骨干和一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检察官队伍的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普及计算机操作等科技知识,组织检察官参加外语等级考试。检察培训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业务骨干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上,把对专家型人才、专门型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紧要任务来抓,省市级以上检察机关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制定周密的培养计划,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重点滚动式培养。在业务骨干的培训方面,对刚招录的年轻的检察官,要着重加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使他们实现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增强实践经验;对一些已在办案一线工作了多年的老检察官,要促使他们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法律功底,使他们实现由能力型到知识型的升华。

此外,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主侦检察官责任制,加强对主诉、主侦、主办检察官的培养、教育和考核,从而突出检察官的办案地位,增强检察官的职业责任,提高检察官的工作效率。

3、建立检察官分类管理制度。分类管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检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根据各项检察职能的特点,分类管理检察人员,突出检察工作的专业化、正规化,实行竞争上岗,形成检察队伍的自我优化机制,这是检察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专业性强,根据我国检察职能的特点,应当把检察人员分为三类进行管理。即检察官,包括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和主侦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包括书记员系列(主诉、主办、主侦检察官助手)、检察技术人员系列(从事照相、文痕检、法医、视听资料工作)、行政管理人员系列(检察文秘、联络员、人事管理、后勤服务);司法警察,主要是侦查部门的警察官员,也可是单独设立司法警察大队(负责检察办案环节的传唤、拘传、搜查、拘留、执行逮捕、抓捕逃犯等工作)。根据人员岗位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对重要岗位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从而提高检察队伍管理的科学性。

篇7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意义。目前,全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某种层面而言,加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打造出具有示范效果的商务英语重点特色专业群,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对于促进人才的综合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学校改革方面的意义。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能够为学校打造出一批品牌专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帮养性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亮点。此外,实施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对学校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革,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个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都十分的模糊。每种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将学生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商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是非常强的,既重视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必然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英语专业的理论性和研究性非常强,如果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中忽视了“职业性”,那么必然会严重制约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商务营销部门的工作性质在与外界的交往和商务往来上,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国际商务课程,但是其教学活动仅仅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出这门专业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第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就业方式上,并无显著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层级是存在差异的。本科院校中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与其他的商务活动,后者则是培养实践性强,能够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但是,目前的院校并未将此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相差无几,高校毕业生无法与高职和中职毕业生拉开差距。

第四,在教学模式上,未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开展,缺乏社会灵敏度,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需要进行调整。此外,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上依然在参考本科英语专业,设置的职业训练与实践环节,占比并大,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联系度也不高。此外,商务英语本身属于一门新兴课程,缺乏系统的大纲指导,致使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种种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五,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类分析,在以往,其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众多高等院校都存在扩张速度快的弊端,对于师资队伍的扩充稍显乏力,这种不成熟的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水平。在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其教师队伍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非常的扎实,但是对于商务技能却并不够了解,即便是通过了考试获取了资格证书,也难以弥补其在实践方面的缺失。

第六,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中,都是由教育部门来决定,但是,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这门学科而言,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密切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启用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方面的知识,此外,企业还拥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大多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活动来看,企业的参与度严重不足,企业也无具体的政策性支持,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主动性不足,致使专业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学生缺乏岗位适应能力与新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

第一,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以行业龙头为指导,政府财政部门需要予以适当的补贴,注重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紧密围绕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优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和课程设置工作,建立起专业性的双师队伍,建立起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训基地。第二,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内容分析。在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重点立足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辐射至全省优势行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中引入名师带头人、外籍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成立起专业的商务英语资源中心,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结合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需求做好“商务英语”、“综合商务”、“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等各个核心内容的建设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项目导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善现阶段的实习环境,建立起先进的实训中心,对现有的语言实验室进行升级。

在建立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的相似就业岗位、共同学习环境需求,建立起共享性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应用英语、经济管理、中文、英文系联系起来,注重商务英语与其他专业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教材设定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体的建设步骤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其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需要注重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当地大型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参与,实现循环式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其二,做好相关产业的课程建设,商务英语需要加强与市场开发、应用英语、文秘专业的联系,共同努力确定好核心课程,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三,编写针对性的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性的商务英语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编制出针对性强的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认证,共同来完成专业群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四,建立起重点实训基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训基地,注重实践资源的共享。在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将商务专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起来,注重开拓专业群的各个方面,带动与之相关的产学研究项目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为相关项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品牌;办学特色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使考生不再满足于能上大学,而是开始考虑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因此,高等教育办学者已开始重视品牌专业的创建与维护。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整体品牌形象的高职院校还不多,因此,从打造品牌专业开始,真正办出高职特色,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切实之路。只有将更多的专业建成品牌专业,才能形成品牌院校,才能不断提升市场形象,实现考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赢的局面。

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急需建设品牌专业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推动高职院校加强高职专业的改造与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每年都增加一些高职专业,在专业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的质量上仍重视不够,致使个别专业报考率、就业率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按照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打造高职品牌专业,以此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品牌专业是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专业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是通过专业特色实现的,因此抓好品牌专业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充分利用地理和外部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管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满足了三峡旅游发展和三峡工程等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专业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具有体现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

品牌专业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地位品牌专业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培养能力与质量、信誉和形象,是赢得市场的法宝,也是专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品牌专业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的反映,是某一专业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专业品牌中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品牌专业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的知名度自然会提高,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就会大量云集,学校的办学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品牌专业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就业问题是每位家长、考生在选择就读高校、权衡投入与回报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品牌院校、品牌专业自然成为首选。品牌专业的价值体现在能提供给受教育者比一般专业较多的利益,对受教育者来说,品牌专业价值的实现可以降低受教育者选择专业的风险。品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会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成为用人单位竞相追逐的对象,从而大大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人才的培养、学校形象的树立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专业建设,学校应该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进行品牌建设。品牌专业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所以必须科学拟定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品牌专业的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人才培养符合度指标品牌专业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采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办学模式,突出特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水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品牌专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一是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符合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要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定位、课程设置等应通过专家与企业界人士的评审。

师资力量指标品牌专业必须拥有在该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社会影响力较高的专家、企业界人士作专业带头人,带领专业教师齐心协力建设好该专业。一方面,专业带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凝聚一批专家学者为品牌专业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专业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该专业领域工作或研究,对本专业的技术以及学术发展非常熟悉,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一流的教学需要拥有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品牌专业教师队伍应该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高级职称比例要求≥30%,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求≥35%,“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求≥60%,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主讲的比例要求≥80%。

实践技能训练条件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充足的条件下,品牌专业还必须有充足的可供学生实践、训练的基础设施与场所。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生均实验室面积或生均设备台数应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其次,应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有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检查指标,以确保实习实训能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要求。

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因此,品牌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现代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课程内容应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的要求。品牌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革新均应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具体可作如下要求: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比例≥60%;专业课由“双师型”教师或兼职教师上课的比例≥80%;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20%等。应健全品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应制度化、经常化,应能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指标品牌专业除了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外,检验品牌专业的实力或优势要靠非常现实的指标,即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品牌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技术水平精湛,拥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强,专业技能合格率≥95%;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应达到95%以上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品牌专业建设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品牌专业建设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对师资的引进、培养等作出规划,以满足实践技能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为调动积极性,便于检查、监督,品牌专业建设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既要有短期的计划,又要有长期的建设规划;既要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又要不断提升专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品牌专业建设要把转变教育观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具有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要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编写、更新适合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要不断形成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使品牌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认同度不断提升。

加大品牌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是品牌专业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勤于钻研、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品牌建设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专业教学的师资要求更高,既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能培养出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又要能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职业修养很高的人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建设设施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使品牌专业在软硬件设施上与竞争对手比较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加强品牌专业的宣传品牌专业建设除了练好内功外,为了能够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今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带动专业形象的提升,必须注意加强对外宣传。一要积极鼓励品牌专业教师走出去,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教师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二要利用高考招生咨询等活动,广泛地向考生和家长宣传品牌专业的定位、办学条件及特色,达到使其了解、熟悉、认同的目的;三要通过参加校外各类技能比赛活动,展示品牌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精神风貌,使品牌专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施爱平,等.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3]甄贵章.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