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学研究生论文8篇

时间:2022-03-02 17:5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学研究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学研究生论文

篇1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原因,对策;补救措施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

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篇2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就业;保障

贫困生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当中的突出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讨论的就更少。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认为农村贫困生的就业不仅需要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支持,并对我国农村贫困大学生建立就业保障体系。

一、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有条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本科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在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的情况;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和就业期望;影响调查对象就业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对调查对象就业的支持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河北省高校内的在校贫困生中随机抽取农村贫困大学生80名,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到91%。

二、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的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希望能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解决一部分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对于校内勤工俭学,根据我们的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仅有8.22%选择的是总是参加从未中断过,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贫困生不能通过校内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这必然促使他们选择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销等,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收入比较低,还要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即使是这样兼职的机会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职的风险比较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因此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都没有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农村贫困生与普通同学相比把就业看得更为重要,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要求他们更早的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还有很多农村贫困生在毕业后还要偿还学费或者助学贷款,因此面对将来的就业形势87.67%的农村贫困大学生认为形势较严峻,甚至非常困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尽管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还很高,对于将来的就业单位,80.83%的人希望在将来能到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10.9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6.85%的人选择建设新农村,这说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农村贫困生并没有放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希望找到收入高、环境好的工作,不愿意选择自主创新和到农村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的就业期望值相互矛盾,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两难境地,使他们的就业更加困难。

(三)学校和政府对贫困生就业关注不够,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就业方式单一。

高校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仅仅考虑到了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主要是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现状是贫困生除了感到就学压力大之外,就业的压力更大。在就业的媒介手段上,只有12.33%的贫困生除了利用招聘会外,还利用人才网站和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对于学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机制,只有52.06%的贫困生认为对就业有帮助,对于政府对贫困生就业的支持,86.31%的贫困生认为政府有必要建立农村贫困生就业扶持机制,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和政府现行的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渠道狭窄,没有针对贫困生专门的就业指导,没有使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帮助贫困生就业,因此在现阶段,帮助贫困生就业是摆在高校和政府面前的新课题,高校和政府应该从就业渠道和就业路子上下功夫,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构建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1.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给予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

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关注不够,而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更是空白,因此应该把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支持,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制定一系列的就业优惠政策,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它经费中拨款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还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困难的农村贫困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政府还可以开展农村贫困优秀毕业生的推荐活动,也可以召开农村贫困生的专场招聘会,通过报纸电视等传媒手段进行宣传公布,以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广泛的支持。

2.吸引慈善机构和民间团体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只体现在就学上,而没有对就业关注,除了解决就学问题外,政府还应该吸引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本身社会支持的优势,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如一些企业除了对农村贫困生就学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外,可以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农村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工作,使企业节省了劳动成本,同时贫困生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还得到了锻炼,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或在就业时慈善团体和企业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为他们介绍工作,帮助他们开拓就业渠道。政府应该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事迹,树立这样的典型,使社会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引起重视。

(二)拓宽学校资助渠道,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实现就学及就业

1.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

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引起重视,设立专门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首先,要建立农村贫困大学生档案,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其次,优先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再次,帮助农村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包括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等;最后,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和等形式施以援助。

2.通过减免贷款和学费的方式,鼓励农村大学贫困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制定适当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倾斜政策,减轻他们的就业负担。对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拖欠学校学费的贫困生,可以采取减免一定数额学费的方式,对于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可以采取延长贷款期限、减免贷款本金的方式,还可以增加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工资水平,使他们能在毕业的最初几年获得高工资,便于他们及时归还贷款。还可以设立农村贫困大学生“三支”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更多的贫困学生参加支教、支农、支医“三支“服务活动。

3.与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就业问题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渠道,农村贫困生在高校毕业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本身的竞争力不强等因素,使农村贫困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在校期间对农村贫困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不足,以使他们在就业时能够和普通同学没有差距,并可以发挥自己来自落后地区能吃苦的优点,顺利实现就业。

(三)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

1.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资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关的政策支持,而贫困生也应该想办法找路子,不能养成“等、要、靠”的习惯,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就业,在就业渠道方面,不能单一的依靠学校和招聘会,要学会利用人才市场、网上招聘等新型的就业媒体,拓宽就业渠道,在就业方式上,改变过去的就业观念,不能只盯着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就业方式,可以选择灵活就业或毕业后自主创业等方式。

2.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到基层锻炼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而大部分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到工资待遇高、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工作,这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相矛盾,因此贫困生在就业时应该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能单单选择经济条件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而应该把眼光放宽一些,改变精英教育阶段就业的观念,择业时应当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许传新王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社会,2002.7

[2]莫军成陈默.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前沿,2007.3

[3]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1中期

篇3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正文:

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整体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场白”

小学升初中是一个角色的转变,初一进入初二是知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如何吸引学生,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老师认为树立威信最重要,因此在第一节师生见面的开场白上,多数老师都宣布了“铁”的课堂纪律,课堂上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对将来中考的影响,也许这种方法保证了以后的课堂纪律,但这样必然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处处小心,担心自己出错或学不好物理影响将来中考,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第一堂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师应该是和蔼可亲的,而不是又凶又恶的“老虎”。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第一堂师生见面课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起。如作一些简要的自我介绍;简要的纪律说明,强调作业要求等;特别是介绍有关物理的一些趣事,例如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碗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来运输此庞大的石头;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你学了运动的相对性后,你也能像飞行员一样抓住一颗子弹的。军事上上使用的核潜艇,宇宙飞船,过山车等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讲到下课铃响,让学生感到一游未尽。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知识渊博,同时对老师产生敬佩心理。自然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觉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学物理。“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已成功了一半。

二,上课之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书,还要注意育人。而有些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受,忽约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法国科学家安培好学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猛一抬头,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不由喜上心头,马上掏出一支随身携带的粉笔,把脑袋中的问题计算起来,这块黑板向前移动了,安培一边跟着前移,一边计算着。渐渐的黑板移动更快了,这位专心的计算者也跟着跑起来。当他实在跑不动而停下来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马车的后背。他望着车背上的公式渐渐远去,懊丧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还没有算完。”当然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六认真”是必不可少的。除做好常规的教学外,针对整体基础水平差的学生,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上课前尽量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备课,立足于课本,讲解尽量浅显易懂。课堂气氛要活跃,语言要风趣,幽默,提倡轻松愉快教学法。如以故事导学: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成像;用“阿基米德鉴定黄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测量实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注意随机应变,临变不慌,因势利导。有的老师遇类似情况就过于紧张,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含糊其辞,敷衍搪塞,要么置之不理,消极回避:要么大动肝火,怒斥学生。转嫁危机,这些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问题复杂化,并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如一位老师在连电路时,连好后灯泡不亮,下面的同学都在嘀咕,而这为老师没有慌,而是说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下面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检查是那里出了问题。结果这位老师熟练的找出了毛病,同学们也佩服的笑了。由于老师的冷静而生智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了用电压表检查电路故障这一技能。

第二方面,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的,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的时,可以叫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第三方面,对于学生实验更应该认真对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上串并联电路时学生就很感兴趣。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就伸长脖子在观察,如果让他们自己去连接电路,则一定会有很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解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时,一些老师是先总结了透镜成像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带着结论去完成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上这一内容时可以调整一下,先让学生去完成实验,再和老师一起总结。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废牙膏皮来完成“核潜艇”浮沉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等。

第四方面,还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产”。廉姆杰尔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对于差生,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校某班有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但对体育特别爱好,在一次运动会上为班上夺得了多项第一,老师发现后给与他肯定并说如果他把这种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放到学习上,那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迎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结果这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上升,后来考入了某重点体院。教师一句赞扬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颔首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一次低难度的考试,都可以使差生体会到鼓励,信赖,满意的情感,从而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逐步转化。

三:课后作业处理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在我校06级二班试着这样实验了一个月,同时进行了一次检测,从分析看,根据我校情况,不能完全丢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还不能完全丢掉课本,相反的在这方面还应加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了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最少题量,而不作同一要求,分选做题和必做题。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作业。要求基础差的同学记住书上的公式,定义等知识点。

针对整体基础差的学生,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多花精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行,一定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魏龙渝第九章154页

2《论语》

篇4

论文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问题普遍存在,与菌类污染和玻璃话现象并称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针对褐变难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影响褐变的因素作了全面分析,褐变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随植物种类外植体的部位几生理状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不同而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对这些因素是内因外界影响作用作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遇到褐变问题。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在植物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褐变产物不仅使外植体、细胞、培养基等变褐,而且对许多酶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培养材料的生长与分化,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影响因素、机理及防范措施,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或工厂生产,包括植物组织的培养,原生质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褐变原因及危害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褐变的发生与外植体组织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数量多少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有直接关系。很多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都含有较高的酚类化合物,这些酚类化合物在完整的组织和细胞中与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因而比较稳定。在切割外植体时,切口附近的细胞受到伤害,其分割状态被打破,酚类化合物外溢。对于外植体本身来讲,酚类物质从外植体切口向外溢出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可诱导植保素或无物理屏障的形成,以防止微生物侵染组织。但酚类很不稳定,在溢出过程中与多酚氧化酶接触,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迅速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和水,醌类物质又会在酪氨酸酶等的作用下,与外植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聚合,进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统失活。从而导致组织代谢活动紊乱,生长停滞,最终衰老死亡。此外,由于组织的老化病变也会使多酚氧化酶激活而引起褐变。

2褐变产生的机理

2.1非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徐振彪等[1]将生长正常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NaCl的培养基中,组织周围尤其是接触培养基部分发生褐变,但培养基中没有看到扩散的褐化物质。当温度升高时继代保存时间过长,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这种褐变若采取适当措施或者愈伤组织适应了胁迫环境就不再发生了[3]。

2.2酶促褐变

目前认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的,培养材料变褐主要是由伤口处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变如同一般的酶促反应,其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变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从初次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褐变程度和PPO的活性来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养材料褐变的关键。引起褐变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成3类:苯基羧酸(包括邻羟基苯酚、儿茶酚、没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绿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单宁、木质素等),第三类是黄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黄酮、芸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类物质都是PPO的底物。

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气、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变,是因为在正常的组织细胞内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而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PPO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PPO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

3褐变产生的影响因素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因子是复杂的,因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等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3.1植物种类及基因型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组织培养中,品种褐化难易可能是与该品种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异有关。

3.2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态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的外植体在培养中褐变的程度也不同。

3.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中的无机盐、蔗糖浓度、激素水平等对褐变的程度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其pH值也与褐变程度有较大关系。

3.4培养条件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均可加速被培养组织的褐变。不利环境条件都能造成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温度是诱导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

4防止外植体产生褐变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实际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认为行之有效的。

4.1适当外植体的选择

取材时应注意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和部位作外植体。成年植株比幼苗褐变程度厉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变要严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长,宜选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为外植体。王异星[5]用荔枝无菌苗不同组织的诱导试验表明,茎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培养2周后长出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叶大部分不能产生愈伤组织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度褐变;而根极大部分不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全部褐变。

4.2对外植体的处理

通过对较易褐变的外植体材料的预处理能减轻醌类物质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如下:外植体经流水冲洗后,在2-5℃的低温下处理12-24小时,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种于只含有蔗糖的琼脂培养基中培养5-7天,使组织中的酚类物质部分渗入培养基中。取出外植体用0.1%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再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若仍有酚类物质渗出,3-5天后再转移培养基2-3次,当外植体的切口愈合后,酚类物质减少,这样可使外植体褐变减轻或完全被抑制。何琼英等[6]用抗坏血酸预处理香蕉吸芽外植体,能减轻外植体褐变,从而提高芽丛诱导率。

4.3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与褐变程度有关,要考虑所选培养基的状态和类型。

4.3.1适当的无机盐浓度张妙霞等[7]在柿树组织培养防止褐变所进行的试验中,4种培养基的无机盐以改良MS(大量元素减半)和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较差,结果证明低浓度的无机盐可促进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减轻外植体褐变的程度。徐振彪[1]在对玉米幼胚耐NaCl愈伤组织的筛选表明,随NaCl浓度升高,褐变现象加重。

4.3.2适当和适量的激素王异星[5]在荔枝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添加1mg/LBA+0.5mg/L2,4-D时,愈伤组织较坚硬,增殖缓慢,易产生褐变。培养基中添加1mg/LBA+1mg/L2,4-D时,愈伤组织浅黄疏松,增殖也快。

4.3.3培养基的硬度在一定范围内,琼脂用量大,培养基硬度大,褐变率低[8],这可能是培养基的硬度影响了酚类物质的扩散速度的缘故。

4.3.4培养基中水的硬度的影响硬度低的蒸馏水褐变率低,而使用硬度较高的自来水,褐变严重,甚至会出现褐变死亡[8]。这可能是配制培养基的水改变了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间接地影响了植物外植体的褐变。

4.3.5培养基的pH值在水稻体细胞培养中,pH值为4.5-5.0时MS液体培养基可保持愈伤组织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其表面呈黄白色,而pH值为5.5-6.0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变[9]。一般来说,酸性环境(pH值为4.5-5.0)不利于褐变过程的发生[10]。

4.3.6培养条件如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光照会提高PPO的活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加速被培养的组织褐变。高浓度CO2也会促进褐变,其原因是环境中的CO2向细胞内扩散,细胞内CO32-增多,CO32-与细胞膜上的CO32-结合,使有效CO32-减少,导致内膜系统瓦解,酚类物质与PPO相互接触,产生褐变[11]。因此,初期培养要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

4.4添加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

褐变抑制剂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和PPO抑制剂。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二硫苏糖醇等抗氧化剂都可以与氧化产物醌发生作用,使其重新还原为酚[12]。由于其作用过程均为消耗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对外植体无毒副作用,在生产应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变,PA分子中众多的羟基产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质的含量下降或PA与PPO分子中的Cu2+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活力。陈学森等[13]在对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种吸附性较强的无机吸附剂,能吸附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琼脂中的杂质、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酚、醌类物质以及蔗糖在高压消毒时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等,从而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粉末状的活性炭与颗粒状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强,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尽量用最低浓度的活性炭来对抗褐变的产生,因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在吸附物质的同时,也会吸附培养基中的其他成分,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类物质的专一性吸附剂,在生化制备中常用作酚类物质和细胞器的保护剂,可用于防止褐变[15]。

4.5进行细胞筛选和多次转移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进行细胞筛选,可以剔除易褐变的细胞。在外植体接种1-2天后应立即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中,能减轻酚类物质对培养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体尽快分生,连续转移5-6次,可基本解决外植体的褐变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振彪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7(1):55~56.

[2]符近.三种不同类型种子休眠萌发及马占相思种子老化过程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6.

[3]傅作申,玉米耐NaCl幼胚愈伤组织的筛选及特性分析,长春农牧大学硕士论文,1996.

[4]颜昌敏编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王异星.荔枝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学报,1997,18(5):84~85.

[6]何琼英等.抗坏血酸预处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研究初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3):79~82.

[7]张妙霞.柿树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1):87~91.

[8]金坚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9(2):53~54.

[9]金坚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

[10]王东霞等,如何对抗植物组织中的组织褐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12:29~30.

[11]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3.

[12]蔡金星等.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1):55~57.

[13]陈学森,张艳敏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24~27.

篇5

论文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问题普遍存在,与菌类污染和玻璃话现象并称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针对褐变难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影响褐变的因素作了全面分析,褐变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随植物种类外植体的部位几生理状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不同而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对这些因素是内因外界影响作用作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遇到褐变问题。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在植物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褐变产物不仅使外植体、细胞、培养基等变褐,而且对许多酶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培养材料的生长与分化,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影响因素、机理及防范措施,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或工厂生产,包括植物组织的培养,原生质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褐变原因及危害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褐变的发生与外植体组织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数量多少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有直接关系。很多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都含有较高的酚类化合物,这些酚类化合物在完整的组织和细胞中与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因而比较稳定。在切割外植体时,切口附近的细胞受到伤害,其分割状态被打破,酚类化合物外溢。对于外植体本身来讲,酚类物质从外植体切口向外溢出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可诱导植保素或无物理屏障的形成,以防止微生物侵染组织。但酚类很不稳定,在溢出过程中与多酚氧化酶接触,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迅速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和水,醌类物质又会在酪氨酸酶等的作用下,与外植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聚合,进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统失活。从而导致组织代谢活动紊乱,生长停滞,最终衰老死亡。此外,由于组织的老化病变也会使多酚氧化酶激活而引起褐变。

2褐变产生的机理

2.1非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徐振彪等[1]将生长正常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NaCl的培养基中,组织周围尤其是接触培养基部分发生褐变,但培养基中没有看到扩散的褐化物质。当温度升高时继代保存时间过长,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这种褐变若采取适当措施或者愈伤组织适应了胁迫环境就不再发生了[3]。

2.2酶促褐变

目前认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的,培养材料变褐主要是由伤口处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变如同一般的酶促反应,其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变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从初次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褐变程度和PPO的活性来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养材料褐变的关键。引起褐变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成3类:苯基羧酸(包括邻羟基苯酚、儿茶酚、没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绿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单宁、木质素等),第三类是黄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黄酮、芸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类物质都是PPO的底物。

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气、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变,是因为在正常的组织细胞内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而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PPO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PPO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

3褐变产生的影响因素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因子是复杂的,因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等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3.1植物种类及基因型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组织培养中,品种褐化难易可能是与该品种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异有关。

3.2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态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的外植体在培养中褐变的程度也不同。

3.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中的无机盐、蔗糖浓度、激素水平等对褐变的程度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其pH值也与褐变程度有较大关系。

3.4培养条件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均可加速被培养组织的褐变。不利环境条件都能造成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温度是诱导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

4防止外植体产生褐变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实际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认为行之有效的。

4.1适当外植体的选择

取材时应注意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和部位作外植体。成年植株比幼苗褐变程度厉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变要严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长,宜选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为外植体。王异星[5]用荔枝无菌苗不同组织的诱导试验表明,茎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培养2周后长出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叶大部分不能产生愈伤组织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度褐变;而根极大部分不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全部褐变。

4.2对外植体的处理

通过对较易褐变的外植体材料的预处理能减轻醌类物质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如下:外植体经流水冲洗后,在2-5℃的低温下处理12-24小时,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种于只含有蔗糖的琼脂培养基中培养5-7天,使组织中的酚类物质部分渗入培养基中。取出外植体用0.1%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再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若仍有酚类物质渗出,3-5天后再转移培养基2-3次,当外植体的切口愈合后,酚类物质减少,这样可使外植体褐变减轻或完全被抑制。何琼英等[6]用抗坏血酸预处理香蕉吸芽外植体,能减轻外植体褐变,从而提高芽丛诱导率。

4.3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与褐变程度有关,要考虑所选培养基的状态和类型。

4.3.1适当的无机盐浓度张妙霞等[7]在柿树组织培养防止褐变所进行的试验中,4种培养基的无机盐以改良MS(大量元素减半)和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较差,结果证明低浓度的无机盐可促进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减轻外植体褐变的程度。徐振彪[1]在对玉米幼胚耐NaCl愈伤组织的筛选表明,随NaCl浓度升高,褐变现象加重。

4.3.2适当和适量的激素王异星[5]在荔枝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添加1mg/LBA+0.5mg/L2,4-D时,愈伤组织较坚硬,增殖缓慢,易产生褐变。培养基中添加1mg/LBA+1mg/L2,4-D时,愈伤组织浅黄疏松,增殖也快。

4.3.3培养基的硬度在一定范围内,琼脂用量大,培养基硬度大,褐变率低[8],这可能是培养基的硬度影响了酚类物质的扩散速度的缘故。

4.3.4培养基中水的硬度的影响硬度低的蒸馏水褐变率低,而使用硬度较高的自来水,褐变严重,甚至会出现褐变死亡[8]。这可能是配制培养基的水改变了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间接地影响了植物外植体的褐变。

4.3.5培养基的pH值在水稻体细胞培养中,pH值为4.5-5.0时MS液体培养基可保持愈伤组织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其表面呈黄白色,而pH值为5.5-6.0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变[9]。一般来说,酸性环境(pH值为4.5-5.0)不利于褐变过程的发生[10]。

4.3.6培养条件如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光照会提高PPO的活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加速被培养的组织褐变。高浓度CO2也会促进褐变,其原因是环境中的CO2向细胞内扩散,细胞内CO32-增多,CO32-与细胞膜上的CO32-结合,使有效CO32-减少,导致内膜系统瓦解,酚类物质与PPO相互接触,产生褐变[11]。因此,初期培养要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

4.4添加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

褐变抑制剂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和PPO抑制剂。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二硫苏糖醇等抗氧化剂都可以与氧化产物醌发生作用,使其重新还原为酚[12]。由于其作用过程均为消耗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对外植体无毒副作用,在生产应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变,PA分子中众多的羟基产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质的含量下降或PA与PPO分子中的Cu2+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活力。陈学森等[13]在对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种吸附性较强的无机吸附剂,能吸附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琼脂中的杂质、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酚、醌类物质以及蔗糖在高压消毒时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等,从而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粉末状的活性炭与颗粒状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强,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尽量用最低浓度的活性炭来对抗褐变的产生,因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在吸附物质的同时,也会吸附培养基中的其他成分,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类物质的专一性吸附剂,在生化制备中常用作酚类物质和细胞器的保护剂,可用于防止褐变[15]。

4.5进行细胞筛选和多次转移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进行细胞筛选,可以剔除易褐变的细胞。在外植体接种1-2天后应立即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中,能减轻酚类物质对培养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体尽快分生,连续转移5-6次,可基本解决外植体的褐变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振彪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7(1):55~56.

[2]符近.三种不同类型种子休眠萌发及马占相思种子老化过程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6.

[3]傅作申,玉米耐NaCl幼胚愈伤组织的筛选及特性分析,长春农牧大学硕士论文,1996.

[4]颜昌敏编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王异星.荔枝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学报,1997,18(5):84~85.

[6]何琼英等.抗坏血酸预处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研究初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3):79~82.

[7]张妙霞.柿树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1):87~91.

[8]金坚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9(2):53~54.

[9]金坚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

[10]王东霞等,如何对抗植物组织中的组织褐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12:29~30.

[11]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3.

[12]蔡金星等.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1):55~57.

[13]陈学森,张艳敏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24~27.

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等林业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各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指出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解决办法。

数字资源是指图书馆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人)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具有内容丰富、检索快捷、获取方便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为各馆所重视。数字资源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目前,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研究很多,而对高等林业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笔者通过因特网访问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的图书馆,对各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森林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的天然氧吧。发展林业产业,既能提供支持经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又能提供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有着广阔的前景。发展林业,关键是人才。

1、调查情况说明

1.1调查范围

由于本科层次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相对较好,图书馆网站的管理和维护水平较高,便于网上调查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次调查选取国内本科层次的高等林业院校图书馆进行调查分析。

1.2调查时间

2009年8月。

1.3调查方法

通过访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 cn/,选择该网站“中国大学”页面列表中的各省区市的林业高校网站,由各高校主页分别访问各馆主页进行调查。

1.4调查结果

目前,全国共有8所以林业命名的本科层次院校,遍布祖国各地。其中3所为“211工程”院校(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占总数的37.5%。据调查,8所林业院校的图书馆网站都可以直接访问,能够代表国内高等林业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水平。

2、林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林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1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8所高校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都能在校园网或互联网上提供图书查询、新书通报、图书续借等OPAC服务。8所高校图书馆共引进了4种不同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使用最多的是江苏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共有4家图书馆采用,占调查总数的50%,其次是深圳朗思管理系统(ILAS ),共有2家图书馆采用,占总数的25%,其他为重庆图腾管理系统1家,清华大学新洋图书管理系统的1家。8家图书馆中,在互联网上提供OPAC服务的共有5家,占62.5 %。其他3所院校只对校园网提供OPAL服务。

2. 2中文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调查的8所院校共引进中文数据库130个,馆均引进中文数据库16个。除西南林学院外,其他7所院校引进的中文数据库都超过了10种。引进数量最多的三个中文数据库分别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超星电子书。

2. 3外文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8所院校共引进外文数据库123个,馆均引进外文数据库16个。由此可见,各馆希望通过引进外文资源,紧跟国际林业科学的发展步伐,提高本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其中三所“211工程”院校引进的外文库都超过了20个,显示了三所院校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

2. 4试用数字资源情况

各馆共引进试用数据库158个,馆均引进试用资源20个。从表1来看,各馆都很重视试用资源的引人,将其作为一种拓宽采购范围,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手段。引进的试用数字资源种类丰富,囊括了专业数据库、电子图书、音视频资源等。

2. 5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6所院校提供了网络导航服务,占调查总数的75% ,3所院校提供学科导航服务,占总数的37.5%。在提供网络免费资源的院校中,没有对网络资源再加工,多数院校只是简单地列出了部分常用网址的链接,对教学科研帮助不大,没有发挥因特网的优势。

2. 6自建特色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由表1可以看到,各馆都自建了特色数据库,但数量相差较多。其中,自建研究生论文数据库的院校6所,占总数的75 %,自建随书光盘数据库的院校7所,占87.5%。自建数据库的质量不高,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更少。其中,北京林业大学的花卉蝴蝶数据库、福建农林大学的亚热带果树病虫害数据库令人印象深刻。

3、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3. 1开放与合作意识巫待加强

林业院校是专业性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规模、软硬件设施还是资金都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林业院校图书馆之间加强开放与合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林业院校可以参考CAI,IS农学中心的有益经验,与国家林业部和各省市林业科学院合作,联合组建一个全国性的林业数字图书馆。林业数字图书馆可以在馆际互借、图书编目、专业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将林学数字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同时,还应进一步发挥全国林业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在购买数据库(特别是外文数据库)和学术交流方面多下功夫,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建立起一个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通过这种共建共享体系,对电子资源实现总体规划和协调发展。

3. 2异构数字资源缺乏统一检索平台

许多被调查的院校引人了大量的数字资源,但缺乏对这些资源的加工整合。读者面对数量众多的数据库,要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建立异构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平台就尤为重要。高等林业院校图书馆可以先购买相对成熟的异构资源检索软件,再逐步摸索,掌握关键的技术环节,不断完善检索系统功能。这样一方面节约了读者的检索时间,扩大了检索范围,提高了检索效率,另一方面,促进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简单的引人数字资源转变为加工整合数字资源,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层次,有利于图书馆未来发展。

3. 3缺乏一套科学的数字资源评价机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共有7所图书馆提供数据库介绍,5所图书馆提供数据库计数(反馈)功能,其中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还提供了数据库的点评功能。各馆对数据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介绍较多,对数据库收录文献的范围特点和使用技巧介绍的很少。如何对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各馆应给予高度重视。可以说,为每个数据库添加访问计数功能是最简单直观的评价办法,但还应结合读者座谈、网上点评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一步加以了解。这样就能即时剔除使用率较低的外购数据库,引人读者反响较好的试用数据库,不断完善自建数据库,动态地管理数字资源。

3. 4未能有效地加工整合非书资源

这里所说的非书资源包括随书随刊资源、教学课件、网络课堂、外语学习资源、其他音频视频资源等。这些资源散落在院校的各个地方,毫不起眼,如果能够将它们整合起来,加工整理出我们需要的数据,将对教学科研产生极大的帮助。图书馆对非书资源的加工整合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员和设备开展工作。例如我们可以按照文献类型建立光盘库、课件库、图片库、视频库等,也可以按照特定的主题来建库,如林业生态库可以包涵与林业生态有关的光盘、图片、视音频、课件等。如果能够真正将非书资源有效的加工整合,那么各馆的自建数据库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的信息来源。我们欣喜地看到,某些图书馆已经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如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就引进了畅想之星非书资源管理平台。

3. 5对网络资源缺乏深度挖掘

因特网虽然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但是缺乏组织和管理,检索效率低。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善于捕捉因特网中的专业资源,通过规类、整合,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学科导航,与专业院系合作建立专业学科网站,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定题等专业服务。针对外文文献的不足,我们还可以罗列一些网上免费的开放存取(OA)资源,方便读者获取。在开发利用时,应积极与用户交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搜集、整理并及时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有鉴别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尽可能选择那些学术性、权威性、可信度高的信息资源。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