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01:52: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奥鹏教师教育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地方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贵州在全国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自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以人为本,“智力”当先,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六盘水广播电视大学紧跟省委、省政府转型开放的步伐,适应新形势,改革发力,努力赶超,在地方经济转型“智力”的“提供”上做细文章,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实现了开放转型的跨越式发展,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面对发展困境、精心谋划未来
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经过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终结性评估,学校的硬件、软件及广大教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与国家、省改革开放的要求还很不够。2005年中央电大终结性评估时,学校编制内教职工仅25人,4个科室,人员编制、机构严重偏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固定的校园,有校无址是全省电大的典型,设备、设施简陋,仅有30台旧电脑,教学完全以面授为主,很少、也很难运用网上教学。学校管理环节还不够严谨,办学效益和社会地位还不是很高,学校全年非税收入不足150万,上交上级电大管理费后,所余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的教学和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进一步发展出现瓶颈、发展困难重重。学校领导班子面对发展困境,落实省委、省政府开放转型的部署,下大力谋划未来与发展,以“基层电大开放转型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强自身建设,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以‘有为’创‘有位’”,发挥广播电视大学智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思路,转型发展,抢抓机遇,争取政策
(一)结合实际,创新思路
学校面对发展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对国家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以及地方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深刻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思路,学校才有出路。确立了学校多元化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发展定位在“一体两翼”即以开放教育为主体,以奥鹏网络教育和中职教育为两翼的学历教育及多种培训的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以促进学校开放转型深入发展。
(二)政策的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关键I
面对教育经费只能保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开放教育难以取得生均经费的支持和办学经费投入的实际,2006年教育部文件要求利用电大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抢抓这一机遇开办了中职教育,取得了教育附加经费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资金支持,办学的物质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同时,通过争取政府人员编制、采取退休及提前退休等方式调整出人员编制,招录了部分大学生,教师紧缺问题才开始得到改善,学校二级机构从4个扩大到了12个,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2013年贵州省委为了加快培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加大全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明确提出教育“9+3”即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是全省当前教育发展要突破的重点,为了落实好省委教育“9+3”文件,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中职“百校大战”学校项目,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抓住机遇,挤进了贵州省中职“百校大战”项目学校行列,接连几年获得中职“百校大战”项目资金支持,学校新校区各项基础硬件建设得以大力推进。
三、转型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
随着学校先进办学理念的确立、办学模式的创新、学校规模的扩大、教育政策的支持及经费投入的加大,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在转型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办学理念得到深化,办学模式更加完善
开放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成人开放教育为主体,奥鹏网络教育、中职教育为两翼的办学模式得以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为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建设快速推进,美丽校园拔地而起
转型于中职教育与成人开放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多元化办学,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学校基本建设得以快速推进,一座座大楼在六盘水市双水职教城新校区拔地而起,校园内相继建成综合教学楼、礼堂、艺术科技楼、学生宿舍、食堂、田径场、篮球场等设施,一座美丽的校园在中国凉都――双水新区矗立。
(三)配备先进教学设备设施,实现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
在新校区建成的同时,学校陆续配备了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学校从仅有30台配置落后的计算机到拥有近300台配置先进的计算机,从仅有计算机室到拥有多间微格教室、幼儿模拟教室、幼儿卫生保健室,电子钢琴房、专业舞蹈形体室、多媒体中型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大礼堂,卫星、电视、多媒体互联网多种网络覆盖校园,设备设施装备跃入全省前列,教学和管理实现了现代化。
(四)强化人才意识,建强师资队伍
2006年全校在编教职工26名,专职教师仅有15名,大量的教师依靠社会聘请,1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兴校的理念,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使在编和正式聘用的教职工突破100余人,专职教师达到70余名,加上外聘教师,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五)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大大提高
开放转型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2016年学校各类学历教育学生达到7000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多种多样。10年来各类培训人数超过10000人次。学校从粗放到精细,从无序到有序,从外延到内涵的管理,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过程,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六)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10年来,学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就经济效益而言,办学收入从2016年的150万元增加到800余万元,学校办学经费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更加显著,学校这10年培养了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5000余人,非学历教育学生10000余人,许多学生成为六盘水市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骨干,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多次受到省市及各部门的表彰,学校获奖人数和次数大幅度增加,社会影响效果显著,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四、开放转型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一)六盘水电大转型跨越发展的启示
1.思想解放是实现地市电大转型发展的基础
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办学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办学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学校思想解放,什么时候学校就得到发展;反之,学校发展则陷入困境。因此,地市电大只有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大力深化改革,确立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模式,在办学实践中强力推进学校发展。
2.维护系统办学,突出地方特色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
国家开放大学已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地市电大向地方开放大学转型发展要维护开放大学系统的整体发展,在开放大学系统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坚持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突出地方办学特色,强化发展地方特色,把握错位发展的原则,地市电大成功转型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3.结合地方实际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市电大作为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成人高校,随着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要根据地方经济转型对人才需要的实际,深入调查,了解何种人才为转型需要人才,何种人才为转型急需人才。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突出办学特色,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要根据实际调整办学模式,科学设置专业,合理配置教师,全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学校与地方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4.强化开放办学意识,整合利用先进教育资源是增强活力的源泉
地市电大要打开自我封闭状态,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方向,强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多渠道办学理念,加强与省内外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学习引进先进学校和企业的办学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整合省内外学校和企业及各类办学的先进教育资源,在全方位互动中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不少地市电大已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5.教育政策支撑是转型发展的关键I
地市电大要实现顺利转型发展,除了多种因素外,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支持极为关键,“国家或政党的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国内外开放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何时何校得到教育政策的支持,何时何校就得到发展;反之,学校发展就困难重重。
(二)地市电大转型发展的思考
1.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办学空间
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技能型高校的过程中,尽管地市电大有多年的办学经验积累,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读学生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竟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电大学历教育学生将会越来越少。因此,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办学条件等方面大胆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特别是要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结合实际大力创新发展思路,例如贵州开放大学系统可结合贵州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扶贫”开展项目培训。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结合实际开展的村支两委经济转型培训、电子商务培训、技工技术技能培训,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大拓展了办学空间。
2.强化内涵发展,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试点项目”开展以来,地方开放大学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内涵发展不够到位,关键是教工队伍的素质跟不上。要不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力,做到培训常规化。努力引进和积累各类高层次人才,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要强化内涵发展,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应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并与国内外、省内外学校和企业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先进学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以强大的竟争力和发展的活力,有效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3.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电大转型物质基础
地方开放大学是地方电大的升级版,尽管近年来各校校园都有不少变化,但是且不说县级电大,就是地市级电大有一个规范校园的也不多。因此,基层电大一定要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力争建设一所功能较为齐全、设备设施较为完善的校园,为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为承担起新型大学的历史重任做好准备,否则地方开放大学建设就没有办学的物质基础支撑,学校要实现较大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新型教学模式
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拥有一套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夯实公共服务平台,以适应地方开放大学教学需要。同时,要完善设备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新奇感、新颖感,吸引他们主动学习。
5.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要去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并竭尽全力挤入地方发展规划,努力把学校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从而获得财政投入。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投入,对于地市电大的转型,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创建、发展极为重要。
6.加强教育科研、引领事业发展
教育科研是地方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理论先导,处于国家经济转型和开放大学转型关键时期的地市电大,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显得更为迫切需要,地市电大只有紧紧围绕开放大学转型的要求,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大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改革实践的指导服务,才能为顺利转型于地方开放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转型服务,推动学校稳定发展开辟新路。
地市电大实现开放转型发展,是超越“自我”,提升层次,是一新事物。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也需要深入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更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实际,赢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做到了这些,地市电大开放转型会越转越好、越办越好,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创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跃进.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新使命[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7).
积极探索韩城社区教育新模式
韩城社区教育特色简介
韩城始建于西周,古称“龙门”,距今3000多年历史。韩城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辖6镇两办166个行政村39个社区。2012年被省政府设为省级计划单列市,计划单列6年来,韩城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6亿元,经济综合指标位列陕西省县域第二位,西部百强县30名。韩城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文化示范市”、“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市”等诸多称号。
一、韩城市基本情况
韩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物华天宝,文物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现存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6处,在中国西部独此一家,元代古建筑30多处,占全国六分之一,有“陕西元代博物馆”之称。近几年来,韩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口,累计投入200亿元,全面突破旅游发展,城市旅游环境得到提升,韩城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史记韩城·黄河特区”品牌深入人心。韩城市抢抓机遇,创新举措,提质增效,迈出了“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新步伐,2017年韩城市共计接待游客120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52.6%。韩城旅游已形成了司马迁祠景区、韩城古城景区、党家村景区、梁带村遗址景区四大版块特色旅游。
司马迁祠景区,既有着厚重的史记文化遗存,体会三千年悠久的华夏文化,感受史圣伟人傲然风骨,又能欣赏三千亩国家文史公园湖光山色,还能感受世界顶尖科技带来的“大河之魂”山水音乐秀,足以让你不虚此行。
中国民居瑰宝-党家村早已声名远播,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0多座四合院,还有保存完整的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门、看家门、贞节碑等18处公用设施以及族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走在古老的石砌巷道,庄严的祠堂,潇洒的文星阁,无不散发着古建筑的文化气息,古人的雅致。观党家家训,品味隽永的文字,是哲学,也是醒世恒言,娓娓道来,言传身教,在游览之余也可感悟人生大道。
梁带村遗址景区是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过几年建设,2018年梁带村博物馆建成使用,让我们一起探寻迷失的古国——芮国,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同时还能欣赏精彩绝伦的舞台音乐剧“芮姜传奇”。
韩城古城有1500多年的历史,五街七十二巷,举目皆是明清乃至元代的楼阁,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星罗棋布,店铺鳞次栉比,九座不同风格的庙宇坐落其中,其中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群,气势恢宏,肃穆古雅,在那一砖一瓦间,无不流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痕。
二、韩城电大简介
韩城电大创建于1996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办学经历。韩城电大附设在陕西省韩城教师进修学校院内,学校成立于1978年,1986年1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第一批审定备案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之一。学校座落于金城区书院街。占地面积17亩,建筑面积8658㎡,有计算机90余台,多功能厅1个,录播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20个,图书3万余册,常用教学仪器完备。2006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示范性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是一所集师训、干训、学历补偿教育等职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学校,是韩城市教育资源中心与学习发展中心。
学校环境优美,绿树环抱,花坛锦簇;办学条件优越,教育教学设施一流,教学资源丰富;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学历41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34人,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15人次。学校内设机构有党政办公室、教师培训处、学历教育处、总务处。
多年来,韩城进校始终坚守“博学奉献、为人师表”的校训,秉持“谋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践行“大服务、全方位、优培训”的办学目标,坚持优化服务、提升层次的办学思路,学校两大办学特色是“教师教育、学历教育”。教师教育多年来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出发,努力打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平台,已成为韩城教师资源与学习中心,教师国培先进县市,为韩城的教育事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学校除开展正常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外,还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办本专科学历教育。
二十余年的发展,韩城学历教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累计毕业学员6000余人,毕业生遍布韩城各行各业。目前韩城教学点共有各类在籍学员1000名学员,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经验日趋丰富,学校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
多年来,学历教育始终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突破,认真规范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始终以“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完善支持服务”为目标,扎实落实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加强网上教学的监督,认真做好助学服务,通过入学教育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指导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促使学员转变学习观念,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二十多年的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成人培训的经验,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为社区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三、韩城发展社区教育的前景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文史之城,韩城具有建设社区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作为一种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深入挖掘人文因素,可以作为社区教育培训的内容,如进行党家村家训的人文教育,史记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都是韩城本地所独有的资源,以此开展社区教育确实具有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二是韩城历来重视教育,近年来,韩城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为开展社区教育创造了有利土壤。三是韩城教师进修学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人才储备,能满足开展社区教育所需的硬件条件和人才条件。四是韩城电大可依托电大系统优质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展相关工作。
因此,发挥电大系统优势,依托韩城进校成立韩城社区教育学院,以重点镇和街道办事处为单元,依托各乡镇成人技术学校为基地,设立社区学院教学点,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对构建和发展韩城市社区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设立社区大学的基本构想和目标措施。社区学院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基本任务,本着“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形成融合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各类教育资源为一体的社区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逐步成为主导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抓好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成为韩城社区教育干部和工作者的培训基地;做好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为社区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同时,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市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为社区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依托韩城进校,建立覆盖全市二级社区教育网络。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通力协作,要以重点镇和街道办事处及社区为单元为基础,依托各乡镇成人技术学校为基地,设立39个社区学院教学点,依托韩城进校组织全市各主要培训机构,成立培训教师工作库,推动此项工作的模式初步发展到由办学实体主导、各方配合、居民(村民)广泛参与的模式。韩城进校可以利用现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及远程网络体系等优质存量资源,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社区教育所需的多种功能,在我市社区教育中发挥办学的积极主导作用。
3.充分利用电大系统教学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课程资源服务。社区教育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电大系统已经具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体资源——网络平台教育资源、视音频教育资源以及管理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电大可以通过统筹与整合,发挥电大教育资源存量的作用,为当地城乡居民开展多形式、多方面的社区教育活动。以各乡镇成人技校为依托,建立社区教育教学点,可有效利用全市现有存量资源,创建基地,服务基层人民。
4.大力开展社区教育主题活动,为社区教育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社区教育机构是一所新型的面向全体市民加强文明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开放式教育机构。以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发展目标,以提高市民综合文明素质和社区干部专业文化水平为基本任务。要根据当前热点及时开展各类教育活动:(1)开展社区公益性讲座、普法宣传,青砖上的家训,史记文化研究,史记大讲堂,努力丰富居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2)技能培训功能:对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所需的劳动技能、转岗技能、专业技能等培训提供指导和服务。重点抓好量大面广,受到社区居民普遍关注和喜爱的各类短期教育培训。如: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行业培训和上岗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培训;家政服务培训;英语口语以及计算机等能力培训;普通话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等各种有益于全民素质提高的教学和服务活动。
5.组织机构
(1)成立市级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组织、宣传、人社、财政、教育、文化、民政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统筹协调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2)依托韩城教师进修学校成立韩城社区学院,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配备3-5名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学院日常事务。
(3)在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重点镇和街道办设立社区教育教学点,由各镇办化技术学校负责指导村组社区日常工作的开展。
(4)拟给社区学院增加5名人员编制,由韩城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任韩城社区学院院长,新增内设管理机构社区教育处。
6.经费投入
以市级投入为主,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市级由市财政预算安排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核定社区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健全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个人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
当前,在全国终身学习社会中,社区教育必将成为今后全民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韩城发展社区既有历史优势,也有现实优势。新时期,韩城教师进修学校将站在历史新起点,从零做起,奋勇直追,努力创新,锐意进取,也必将在社区教育的大旗下树立自己的品牌,也将为韩城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基础教育高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4月
1.1英国1995年,英国就创设了学习型城市网络组织(LCN),与教育与就业部、成人和继续教育国家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英国政府1997年以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体系的投资已超过百亿英镑。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总体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制定资源质量标准,保障资源开发品质。第二,儿童阶段开始抓起,注重终身学习运动。第三,建设优质资源平台,促进终身教育应用。第四,提供多种基金资助,支持学习资源采购。
1.2美国美国政府重视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利用政府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营机制,带动了整个资源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积极促进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优势,共同推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形成联合各级院校、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图书馆、学术团体及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美国在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和完善,特别是资源请求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如:“金字塔表现性模型(PerformancePyramidModel)”、“eThemes信息化教育资源”项目都引起了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理念研究、技术实现、教学应用、发展展望等方面的“基于标准、反应性支持、用户参与、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3欧洲委员会2006年欧盟资助的旗舰教育培训项目欧洲终身学习项目启动。该项目是早起数字化学习项目苏格拉底、达芬奇等项目的后续项目,项目总预算为69.7亿欧元,实施周期为7年,即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资助资金将被用于资助数百万个人在线学习、培训、教学的项目与活动,以及用于促进教育与培训机构和欧盟内部各体系之间交流、合作,加强事务处理的机动性和发展。同时,2007开始,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Twinning数字化学习项目融入了终身学习项目。eTwinning门户网站利用通信技术促进欧洲学校之间的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有关学校对活动的建议、帮助和资源。五年中,有17000多个会员单位和超过5324个学校参与此项目。
1.4亚洲泰国于2005年成立了泰国网络大学(简称TCU)以解决高等教育危机。TCU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并以门户网站的方式呈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近500门课程和十几个在线资格认证培训。与国内外28所大学和6个机构有了合作交流。在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OCW)致力于推动日本教育资源的共享。JOCW的成员从开始的6家大学,发展到2010年的42个成员,课程数量也从开始的150多门发展到近1500门。
2国内学习资源整合和共享现状调查
2.1上海上海市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非常成功。上海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了教育电视台、电大教育馆以及十余家国内外供应商的资源,以基础资源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学前、职业、高等及继续教育领域,构建了较完整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制作、管理、应用和服务的支持平台。
2.2天津天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包括党员培训、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红十字会远程培训网、中小学课外教育、社区教育、幼儿教师培训等10大方面的远程教育应用,整合课程3105门,视频资源长度达到100万多分钟。
2.3长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心、超星、奥鹏学习中心及十三所城市电大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学习资源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生活课程、学历教育等等;开通了“全民学习接待中心”、“市民学讲堂”等服务系统。3.4广州以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3学习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习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数字化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项目实践,很有成效。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并且有大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质量控制机制。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终身教育基本还集中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发达国家已走在前列,已经在终身学习的开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项目实践。很多终身学习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习者被其全球优质资源共享、免费、互动体验等特点吸引;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或社区,很多终身学习项目都很重视国际合作。我国的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成果较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终身学习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好用的资源缺乏;资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
3.1政府主导学习资源的整合①政府注重投入,夯实全社会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在全国展开。无论是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还是社会公众信息化的建设投入稳步加大。②注重全国一盘棋战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整合全国各地终身学习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非盈利性的优质资源共享。③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高新企业参与,主持选定平台和资源制作的专业团体,通过投入、引导、制定标准,保证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在《辽宁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是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完成这种转型,需要落实好思维创新、战略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行为创新、系统创新。这十项创新中,思维创新是思想基础和理论先导;战略创新是总体布局和围绕长远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所做的宏观而有预见性的构想和安排,是开放大学实践层面的起点和归宿,是其它各项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比其它创新,战略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局性,即对开放大学发展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战略谋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前瞻性,即具有充分的方向性、可预见性,而不能是短期、茫无头绪的规划。三是可操作性,即要立足于实际可执行来进行战略创新,而不能仅限于理论上的憧憬和描述。辽宁开放大学的战略创新,就是要顺应电大从以开展学历教育为主向以开展终身教育为主进行战略转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主要任务功能在原有基础上扩展提升,重新创造形成一种全新的、重大的、长期的策略和规划,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开放大学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为构建辽宁学习型社会服务。
二、拓宽和提升辽宁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
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显著不同,前者着眼于学历教育,后者着眼于终身教育,逻辑起点不同;前者向普通高等教育性质靠近,后者向学习型社会靠近,行进方向不同;前者为希望获得学历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后者致力于为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教育服务,落脚点不同;前者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迅速、及时,而后者必须广泛应用移动互联、实时交互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前者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尚处于一个浅显的层次,而后者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整合共享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提供给广大学习者。因此,要按照学习型社会对开放大学高度社会化的要求,以多角度、多方位、多答案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勇于突破教育的传统观念,突破大学的固有模式,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来思考和确定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特别是要注意从功能上、实效上探求开放大学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在《辽宁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根据时展需求和国家规划要求确定了辽宁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即辽宁开放大学应该是一所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足量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办学网络覆盖全省城乡、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具有办学自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它与普通高校实行错位发展,承担普通高校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教育对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对象
主要是社会在职从业人员和脱产学生,相对范围较窄,不适应终身教育体系“人人学习”的需求;辽宁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则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特别要更加关注全省800多万农村劳动力、600多万企业职工、2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400多万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以及贫困边远地区的民众和弱势群体,为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供支持服务。
(二)教育形式。广播电视大学从创建之初以开
展成人补偿学历教育为主,到后来先后举办注册视听生、普通高考班直到目前的开放教育,均是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辽宁开放大学要区别于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坚持做到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一方面大力开展适应民众各类学习需求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如职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农民工转岗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能够根据民众的各种新的学习需求,及时开发出相应的项目和资源,朝“按需施教、个”方向迈出更大步伐。另一方面要继续办好开放教育、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形式,从中职、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等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为有相应学习需求的人提供服务。
(三)教育手段和方法。
虽然广播电视大学一直注重于将现代教育手段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总体上还融合不足、水平不高、适应市场能力不强。而辽宁开放大学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靠现代综合网络教育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习者学习需求提供各种支持服务。没有围墙,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教育方法方面,要逐步改变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积极推行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现代教育方式,不断提升整合开发优质资源的能力,营造终身教育的条件和环境。
(四)教育成果。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证书多年来一直得到国家承认。按照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开放大学教育成果应尽快纳入国家“学分银行”、“立交桥”管理体系,使开放大学的教育成果具有与其他高等院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终身教育成果同等效力,实现不同学习成果之间互认、互联、衔接和转换,体现教育公平,以更好地实现开放大学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功能。
(五)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要求和时代特点,加速推进观念转变、战略转型、重心转移,研究确定辽宁开放大学长远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基于网络、基于体系、体制健全、机制灵活、运转有序、覆盖全省、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支持服务功能强大的新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总规模每年达到30万人次左右,学历继续教育总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成为辽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六)培养模式。
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培养更多地是从学历教育的角度,强调通过各种教育模式和手段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职业技能。而辽宁开放大学则根据“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需要,把“社会化导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即遵循社会对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导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包括办学项目社会化、人才标准社会化、培养过程社会化、技术手段社会化、教育资源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质量评价社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以引领开放大学在建设中把握核心问题、战略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效完成开放大学建设任务。
三、优化和转变辽宁开放大学的发展方式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在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阶段市场化办学思想较为严重,有时过于追求招生人数、办学规模、经济效益,对办学质量及社会效益重视得不够,因此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式还迫切需要提高。
(一)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依托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我省在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等方面的人才、基地、设备等优势,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专业课程建设出谋划策,重点打造具有高度竞争力和美誉度的专业,推出一批适合终身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并通过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共享专业等方式把辽宁的装备制造类资源推向全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形象。
(二)按照大师资理念开展队伍建设。
根据“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重点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教师,将其讲课内容制作成数字化多媒体资源,通过网上教学传送给广大学习者。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自身队伍建设,打造能够开展教学辅导、网上答疑、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的教师队伍、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
(三)积极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由于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办学,不应该也没有能力以自身建设资源为主,所以要以整合共享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自身建设为辅,建设“开放、海量、优质、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通过出资购买、合作共建、委托建设、自身建设等,逐步积累和建成辽宁省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并与国家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良好对接。
(四)建设功能强大、满足需要的信息化平台。
根据开放大学的办学需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强大、数据共享、应用集成、覆盖全省,同时又与国家开放大学等平台标准统一、有效对接的信息化平台。同时,也应努力建设政府认可、方便灵活的学分银行系统,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存取等服务。
四、改造和重组辽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
电大主要是靠系统办学,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县电大都是整个办学链条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办学结构,整个系统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更加突出地域和层级功能的一种合作办学关系,整体抱团取暖实力相对较强,如拿出来“单打一”都不具有足够实力。在开放大学体系建成后,将是对原来电大系统办学的重新洗牌,也将是系统办学利益格局的一次重新分化组合。在辽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紧紧依托现有的辽宁电大系统,根据开放大学性质任务、建设标准和“自愿合作”基本原则,实行“以我为主、内联外引,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系统重组、整合合作,共建共享、各具特色”基本要求,由总校、各市分校(直属学院)、行业学院、专业学院、学习中心组成辽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辽宁开放大学总校依托辽宁电大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而成,各市分校(直属学院)和学习中心由各市、县人民政府以当地电大为基础,整合职业教育等优质资源改造组建。各市分校(直属学院)、行业学院、学习中心归当地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办学业务服从总部指导,由总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比原来的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新的辽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将由系统分层办学为主转变为系统一体化自主办学为主,更加突出系统的一体性、协同性,即更加强调辽宁开放大学总校统筹全局、安排教学、协调八方的作用,实行核心目标统领、基础平台统建、通用资源统筹、骨干项目统做,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体功能。与此同时,支持体系内各类办学实体协调互补和自主发展,举办适应当地民众学习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教育项目,从而把开放大学体系建成有机凝聚、相互促进、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办学共同体”。此外,为拓展开放大学教育服务功能,要积极推进辽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社会化,按“项目联手、平等合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基本要求,在省政府主导、支持、协调和推动下,逐步与各市政府、省内高校、行业、企业等在办学、资源、技术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实质化合作,建立辽宁开放大学政府支持联盟、高校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从而整合融汇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民众所用。
五、凝聚和壮大辽宁开放大学核心能力
(一)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特色办学能力。
同其它高等学校主要开展学历教育、为特定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不同,辽宁开放大学坚持有教无类,致力于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强调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这一任务异常重要而艰巨,不可能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完成,而是要依据社会和学习者需要设置专业或培训项目,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实行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共享全社会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海量优质资源,通过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为满足广大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服务。
(二)终身教育条件下的质量保证能力。
围绕开放大学面向人人的办学特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行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坚持人才标准社会化,按国家、行业和社会需求构建“一主多维、能力本位”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二是坚持培养过程社会化,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得到学习指导和各种支持服务,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知识、能力及综合素养的目的。三是坚持管理服务社会化,根据过程开放、环节控制、个原则,一方面学校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提供支持服务;同时,组织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习管理和服务业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四是坚持质量评价社会化,引入社会评价方法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实行多渠道监督和信息反馈,形成完善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三)强大的社会学习动员能力。
根据辽宁开放大学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围绕学习者个别化、多样性学习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整合共享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学习动员能力,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一是提高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办学公信力,下力气办好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项目,办好原辽宁电大自身高中职教育、高技能专科、应用本科、奥鹏支持服务、网络教育等项目。二是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要办好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残疾人教育、职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逐年增加至年均30万人左右。
(四)卓越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运用能力。
坚持教育资源社会化,整合教师资源,从社会和高校聘请国际国内一流专家、知名学者,整合购买社会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供给所有学习者共享使用。积极发挥开放大学支持联盟作用,组建高校支持联盟,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优势,提升开放大学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组建行业支持联盟,利用行业协会的各种资源,引入行业资格证书,加强社会成员教育培训,促进学习型行业形成;组建企业支持联盟,深化校企融合,利用企业技术、专家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特色专业、课程,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组建政府支持联盟,利用城市资源和优势,加强系统建设,大力促进各类培训、社区教育、市民素质教育等工作,促进学习型城市形成。
(五)网络媒体现代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能力。
【关键词】 学习型城市;数字化学习;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11—05
一、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自从美国学者哈钦斯于1968年提出“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以来,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之后, 一个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热潮便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兴起。[1]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等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各国相继采取各项行动,激励国民终身学习需求、拓宽国民终身学习获取途径。我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党的十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在学有所教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要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
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学习已然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则是世界各国在探索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终身教育所形成的产物,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功能体现和组织形式。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都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较为人熟知的有美国凤凰城大学、英国产业大学、国内的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试点项目等。
凤凰城大学是美国第一批被认可的提供网络学位教育的网络学校,它构建了遍布全美15所大学、126处校园和教学中心的庞大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以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用的课程计划、企业化的运作管理机制、多方控制降低办学成本的方式,为在职成人学生提供网络远程教育。凤凰城大学虽然是一家盈利性的私立大学, 但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2]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至上、建立强大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恰当运用技术手段、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加强学习评估和质量管理等。
英国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者,它是由政府启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的覆盖全国的现代学习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组织方式,以市场营销手段和现代传媒激发学习需求,形成规模经营,汇聚各类教育产品提供商,承担起学习者和学习产品的中间角色,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由于大规模经营降低了教育成本,从而减轻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3]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启动由中央电大牵头的“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项目建设了乡镇型、社会型、企业型、行业型学习中心等7个示范点,为每个示范点的学习中心配置终端计算机学习设备,通过互联网与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建成数字化学习环境,面向示范点服务人群提供网院学历教育资源、数字化培训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服务。[4]
在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托中央电大系统建设的“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中,中央电大通过奥鹏中心负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OEMS系统)与高校合作办学单位教学管理平台对接,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网上学习服务,并通过在全国建立23个管理中心、1,000余个学习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性网络教育管理和服务。[5]
对于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普遍认识是,其功能应用是作为网络教育产业的中介机构,提供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及服务系统,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为学习者和众多办学机构之间架构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桥梁。正是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及其公共服务体系实践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数字化学习港应需而生。[6]
目前,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人群定位是社会大众,由此它的教育产品应当是多领域、多样化的,而不仅是定位在单一的高等网络学历教育或是企业职业教育。当前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多是大一统乃至全国性的,导致服务区域性特色数字化终身教育的产品生产和应用未得到广泛重视。
因此,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如何推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如何处理政府主导、政府投入与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社会供给的关系等。[7]
以上案例有很多可借鉴和学习之处,但应看到我们在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在建设投入方面,存在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序参与的问题;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无法共建共享的问题;三是在教育项目方面,存在资源体系贫乏无法适应学习需求的问题;四是在运营机制方面,存在终身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五是在教学过程方面,存在教学服务质量如何可靠保障的问题;六是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实现数字化资源大规模应用的问题;七是在社会公益方面,存在弱势群体教育公平机会的问题。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在广州市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类机构参与合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联合组织建设、实施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经逐步构建成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广州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区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形成了“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新模式。我们尝试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策略解决以上七个问题,探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发展过程中的建设路径和办法,开创数字化学习新疆域。在探索与实践中,广州电大构建了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为核心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引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8]
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以“数字化”的技术构建“时时能学”的天网体系
“时时能学”的天网体系指的是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软件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组成,包括基础网络运营环境、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社会各级各类的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搭建的天网体系,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所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服务。
1. 搭建基础网络运营环境
为满足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录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为教育受众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学习通道。
2. 汇聚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专门组建专业化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以引进、共享、自建等方式整合建设了多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初步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面向机构和社会成员开展资源共享应用服务。
3. 整合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引进市场现有的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基础上,依据区域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土高校、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秀师资和课程资源,整合建设为区域性、个性化的特色数字化教育项目,满足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受众的终身学习需求。
4. 建设数字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基于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建成自主版权、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备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
5. 搭建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联合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共同建设了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门户平台,为面向广州各级各类教育受众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提供综合性运营管理服务,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与项目展示、学习者个人账户的信息认证和存储、个人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网络教学教务平台数据统计和对接、学分转换和认证等服务功能。
(二)以“标准化”的理念铺设“处处可学”的地网终端
“处处可学”的地网终端指的是在公众聚集点(如社区、大型企业)建设落地式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地网终端以标准配置建设在学习者身边,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咨询、服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学习服务。地网终端作为一种便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也为数字化终身教育产品服务推广提供延伸渠道。2009年贝伦行动框架曾有一个重要建议:创建一个“多用途的社区学习空间和中心”,作为提高成人教育参与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前,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采取整合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高集成化建设模式,包括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各类教育机构现有的场地和设施等硬件资源以及课程和项目等软教育资源,2013年前在广州各区规划建设24个标准配置的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又称为数字化教育超市,之后将按照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更多形象统一、配置标准、服务一流的数字化教育超市。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超市有三种类型:一是与政府行业、社区街道合作,建设扎根生活社区、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数字化教育超市;二是与企业合作,建设扎根生产企业、面向企业职工的企业数字化教育超市;三是与高校合作,建设扎根高校园区、面向高等教育群体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超市。
数字化教育超市借鉴汽车行业4S实体店的营销模式,遵循标准化理念开展建设和服务,体现在统一环境建设标准、统一产品目录标准、统一产品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标准。在环境建设方面,每个教育超市按照统一VI视觉形象进行设计,设置体验区、接待区、学习区和考试区四个功能区域,配备50到60台计算机终端设备、服务器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学习设备,千兆光纤接入中心,以建成标准化、现代化、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各种资源;在产品目录和服务方面,依据三种类型教育超市服务对象的不同,通过统一产品服务手册和产品展示的方式,有侧重点地提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有的教育产品和服务项目;在业务流程组织方面,按照既定的流程标准,支撑教育受众体验、购买、使用教育超市内教育产品和服务。
标准化的数字化教育超市建设让教育受众无论在哪一个教育超市中都能享受到专业、全面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也让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通过示范带动区域内的多级复制和推广,从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示范性教育超市再延伸至区县、街道、社区一级的教育超市,实现数字化教育超市地毯式覆盖,让数字化终身教育“处处可学”成为可能。
(三)以“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优质资源”的规模应用
优质的数字化教育产品和环境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支撑推广和应用。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结合教育受众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选购、应用以及认证,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各个环节逐一击破,为教育受众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终身教育体验,从而促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海量、优质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
1. 以需求为先行,建设资源产品,提供隐性资源服务
对教育受众实际教育需求的服务,以隐性的方式体现在资源产品的前期调研、内容甄选、内容组织、产品架构设计以及产品服务终端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通过打造专业的资源建设团队,以区域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基层开展产品需求调研,选择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平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并结合技术发展,提供集个人PC、平板电脑、移动手机多终端为一体的学习平台,满足受众资源服务需求。
2. 以选购为导向,形成产品目录,提品导购服务
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是随时、随机发生,不间断、非强制性的教育。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的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是通过为各级各类教育受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产品,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在教育受众燃起学习兴趣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有助于个人发展和完善的教育产品是关键,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分别在“天网”和“地网”中架设网络客服导购和地面产品导购及统一的电子或纸质产品目录指南,为教育受众提供专业化导购服务,让受众了解并挑选适合自己的、满意的教育产品。
3. 以应用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教育受众应用教育产品的过程就是使用和接受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是否完善、高效和到位,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教育的质量。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为教育受众提供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设计与管理,配备专业的教师辅导团队应用在线交流、网络视频、电子白板等辅导教学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和疑难解惑,配备在线客服人员提供远程接待服务等,在教育超市中配备专业接待人员现场处理受众的所有学习问题,以保障教育受众无论是在线上或是线下都能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
4. 以认证为手段,建立学分机制,提供学分立交服务
终身教育的推行,除了通过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兴趣外,还需要一种长效服务机制,例如个人学习银行制度,通过对个人终身教育学分的积累、认证,必要时提供给受众有益于其个人职业或自我学习价值的认定。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基于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为教育受众提供了个人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兑换的学分银行服务,并打通已建设的各类教育项目之间的学分壁垒,践行学分立交,例如在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项目中,可以按照学分兑换规则,实现数字化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双向替换。[9]
(四)以“品牌化”的策略营造“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
优质教育的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品牌化是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区域范围内教育产品最丰富、教育服务最全面、教育平台最先进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品牌形象,通过紧抓品牌质量、突出品牌特色、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成为人人熟知、人人可用的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营造社会范围内“人人皆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文化。
1. 以高质量打造品牌内涵
数字化终身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外独特的教育消费商品,要树立自身品牌,成为教育受众首选、认可的教育品牌,首要条件就是具备高度的品牌内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自身品牌内涵主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产品入手,在资源、项目建设方面,以高门槛高标准作为资源、项目引进、改造和建设的基本准则,合作建设伙伴必须是国内知名院校或经过市场检验获得教育受众普遍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
2. 以最特色打造品牌形象
特色是数字化终身教育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法宝。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通过建设满足区域人才培养的特色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品牌旗下特色教育项目、育产品LOGO和数字化教育超市VI设计等手段,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所有教育产品和服务,以特色、统一的形象呈现在教育受众面前。
3. 以广应用促进品牌推广
优质教育产品需要通过教育受众的广泛应用和检验,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形成有口皆碑的品牌效应,实现更广覆盖面的应用和推广。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通过在不同教育领域中选取特定教育受众群体开展示范性的品牌应用推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产品,打造各教育领域的拳头教育项目和产品,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口碑和价值,取得大众认可度,为今后大规模的复制和应用打下基础。
三、“广州数字化学习港”
发展模式实施成效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政府行业继续教育、职业能力提升、高等学历教育、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行业继续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率先开展了面向6万公务员、12万中小学教师、150万专业技术人员、533万企业职工的数字化继续教育,并以此为核心带动旅游从业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部队官兵等各类人群的数字化教育,营造了“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终身学习氛围。
在职业能力教育领域,整合行业资源、汇聚行业专家,紧扣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进阶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共建设了4大行业、6大类别、100多个热门工种的数字化教育项目,构建了网络环境下高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促成企业建立数字化企业大学。构建了“统一平台、学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的网络高速通道,以学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认证。面向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建设了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
在中小学校外教育领域,以数字化教育应用为手段,融合学校、社区、家庭,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中小学生教育成效的提升,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一是通过向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学校建立校园文化、开展素质教育、推广家校互动,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二是构建全国唯一中小学生专用宽带——“广州教育宽带”,为中小学生家庭营造健康的数字化学习网络环境,帮助家长管理子女健康上网在家轻松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打造优质“教育项目”进家庭、进社区。建设了中小学象棋网络学院、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培训网络学院、小学英语综合能力培训网络学院等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
在高等学历教育领域,携手名牌高校网院、企业及电信运营商等,共建“高教通”教育云服务平台,开设全新的远程学历专业。面向社会人群学历教育提升需求,立足电大开放教育,创新远程教学模式,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设备,探索实践高等学历教育移动学习新模式,为社会在职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历教育进阶机会。
按照《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以及《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将继续努力发挥其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先行先试,探索解决建设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总结“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经验,提升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为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韩振峰. 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方法与措施[J]. 成人教育,2004,(10):73-75.
[2] 肖爱,蒋成凤.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运营状况、成功经验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08,(12):32-35.
[3] 黄丹青. 英国产业大学的发展及其特色[J]. 中国电化教育,2001,(8):55-57.
[4]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组第三课题组. 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J]. 中国远程教育,2008,(9):11-16.
[5] 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广播电视大学的功能拓展与探索空间[J]. 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20.
[6] 谢巍. 多元交互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港理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1,(3):21-25.
[7] 郝丹,冯琳. 数字化学习港:创新与挑战[J]. 中国远程教育,2008,(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