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6:20: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冲压模具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来自于实践同时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深化该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实践环节。
关键词:
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0引言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来自于实践同时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研究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把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并及时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这所“实验室”,能及时把冲压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前沿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并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和探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论;最后,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归纳出符合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推广运用。
1《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受到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普遍陈旧落后,远远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学生在校学到的却是工厂早已淘汰的技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适应教学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手段为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枯燥、教学不直观、有些问题不宜表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已经不能不适应教学需要。
2《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特点及教学改进措施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十分紧密。该课程是模具专业的一门专业主课,学生是在先学习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学习的,专业性很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对冷冲压模具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能够设计和制造常规的冷冲压模具。本课程学习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并行工 程的思想,有系统、动态的观点。要多看、多想、多练、多记;要善于总结归纳,融会贯通,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灵活应用方法、手段和标准。为了克服《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必须深化该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把《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向应用型转变。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实践环节,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时间,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培养《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双师双能型”教师。如果能够将生产实践引进课堂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实践引入教室,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问题。学校应该组织相关课程的老师去冲压模具厂进行学习;增加老师的实践能力,能够去企业学习一些社会真正需要的冲压模具技术,解决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生产问题。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充分了解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状况,明确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和任务,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实际生产,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时,生产实践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有目的性。
(2)加强《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这门课程改革的重点。引进冲压模具企业研发、生产、培训等资源,努力让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参与教学,企业人员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建立《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校企合作单位、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推动该门课程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冲压模具设计生产性实训,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技术难度,完善实习的硬件和场地设施。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这门课程主要还是要学生们去动手,所以,讲完理论课程的教学后,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下模具车间,让他们自己亲手去设计和加工一副模具,从而有效的将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搜集很多加工视频和教学视频。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实践加工视频,然后结合具体实践讲授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好。同时,教师应该重点讲授该门课程相关软件的使用情况。常用的软件有DYNAFORM、PARA、STAMP、FASTBLANK、FASTAMP、KMAS。
3结束语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等方面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彭清和 周著学 何其明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属于专业技术学习领域,主要针对冲压模具设计员、工艺编制员、模具工等典型工作岗位,该课程通过指定训练项目模具设计,零件制造,完成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最终完成制件生产。重点培养冲压模具设计与零部件加工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涯中具备岗位迁移的能力,实现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情境在模具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情境在模具生产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2、课程设计
2、1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和思路是: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
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作者简介:赵华(1981-),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成形工艺;电话:13992613461,E-mail:.
业能力;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按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模式来建构,教学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2设计思路
(1)以“能力点”和“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以完成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设计与制造设计三个主要学习情境的模具装配图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整个课程划分为6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为引导性认识环节,后三个情境又划分成若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五、六个学习情境为冲压变形使用的扩展领域。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基本知识点贯穿始终,使学生学会使用CAD等绘图软件设计模具。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3、内容选取
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动手能力强,思辨能力弱以及自信心不足,但课程培养目标又需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选用了以下设计思路。
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了六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为认知模具,此为引导性知识,理论够用就行。用9课时让学生认识模具结构,熟悉模具工作原理,学会选择压力机。第二、三、四个学习情境分别为冲裁、弯曲模、拉深模设计与制造,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与关键,以3个日常生活用品的冲压模设计为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占用47课时。最后两个学习情境是其他成形模设计和级进模认知,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扩展,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需要分配8课时。
二、教学实施
以下将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总结:
1、教学组织
采用“教学做合一” 教学模式,老师讲授一个案例,给学生类似的学习任务,老师讲解完后,学生能把任务完成。
学生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项目组的组织教学模式开展学习。以第二个学习情境中的任务二“典型零件落料冲孔模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了解该做什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接着学生对本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在教师引导下选取最优方案,确定做什么;下一步进入实施阶段,每个学生按照本组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用CAD等绘图软件完成模具装配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别同学的检查与评价,最后各组学生根据检查评价结果,对本次设计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有目的的学习。学生除了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与提高之外,还能提升社会与方法能力。通过设计方案的比较与选择,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成本意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职业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整个课程采用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不同,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模具认知的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冲压模和压力机,并很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在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设计教学环节,准备与总结阶段采用讲授法,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计划阶段采用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决策阶段运用讨论式,通过方案的比较、辩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施阶段让学生扮演设计员角色,体验设计的全过程,掌握设计的方法与技能。检查时采用头脑风暴法,师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设计软件、真实现场、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3、教学资源
3.1 教学资料
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有压力机、模具模型、真实模具、多媒体、设计软件以及教材、授课计划、设计任务书等,这些资源的结合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求。
3.2实验、实训、实习条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九个、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内计算机中心一个、校外实习基地5个。可满足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的需要以及教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科研工作需要。
4、教学评价
关键词: 《冲压模具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1.引言
模具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模具工业一直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集模具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同时也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冲压模具设计是模具行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岗位之一。《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以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应用性,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2.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选用几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模具设计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实践过程集中在一起完成。
2.1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工程实际,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工艺编制、模具设计、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1)从实用性出发做相应删减或压缩一些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如冲压板料的塑性变形原理、提高冲裁件精度方法、自动模设计及大型覆盖件为代表的非轴性对称曲面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及其冲模设计等;(2)增加必要的、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冲裁、弯曲、拉深三大基本冲压加工工艺及其模具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增加或扩充含有三大基本冲压工艺的中等复杂件的典型复合模具结构和级进模结构原理图,以满足复合模和多工位级进模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需要;(3)增加冲压新技术、新工艺的前沿介绍。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展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冲压的基本原理、冲压工艺编制和冲模设计方法。
本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冲压板料的塑性变形原理及各种冲压加工工艺及特点。二是冲压加工设备类型、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三是各种冲压加工模具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经考虑对教材内容侧重面及学时进行合理调整:冲压板料的塑性变形原理部分用极少的学时来讲;冲压价格设备类型、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部分采用现场实训课的讲授方法,用少量的学时,通过学生在实验室拆卸冲压设备的方法,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重点讲授各种冲压加工工艺及模具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其中各种冲压加工工艺,如冲裁、弯曲、拉深的加工工艺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集中先讲完,然后阐述为完成各种冲压加工工艺所设计的冲压模具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组成及结构特点。期间增加实训课或实验课课时,综合完成一至两幅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及加工,最后通过设计及加工简单冲压模具,安装在冲压设备上对板料进行试冲,加工出冲压制件,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完全掌握本课程内容,实现从设计计算到生产加工―即教学和生产顺利转变的过程,达到理论学习到实践动手能力完整统一的目的。
2.2项目任务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要考虑到实用性、与工厂实际工作的结合程度及所涉及知识的全面性。项目内容应多样化,难易程度应适中,让学生既能顺利完成,又能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走访模具企业及相关企业,咨询模具行业专家,对模具专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由岗位工作任务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中,以中等复杂程度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冲压件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项目,共创设了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四个子情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情境设计
以冲裁模具设计为例,通过企业调研,选择真实案例“排气管法兰”作为载体,对其进行产品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冲压工艺参数计算――冲压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结构设计――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加工制造零件――装配模具――试模生产产品,完成这一完整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工作项目,教学以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为重点,通过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线,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录像等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教学、课堂讨论、产学合一等方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工作项目的完成。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带着真实的工作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按照“课前准备―情境导入―目标分析、提出任务―小组讨论―归纳学习―课内任务,探索实践―课堂总结,任务布置―教师点评”的过程开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学习。各小组的任务参数各不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将结论在课堂内进行展示汇报,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并通过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判,获得最终实践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设计的完成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由于设计的工作任务覆盖冲压模具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
3.课程评价和课程考核形式
3.1课程评价
为了建立本课程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所承当的任务,制订本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原则:重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结合工作任务、项目分析、讲解操作和专业能力考查等手段,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建议在教学中任务模块进行评分,课程最后进行综合模块的考核;注重课程最后的综合评价,应用实例分析与项目总结评估,考核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着重强调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2课程考核形式
传统的考核形式为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主要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体现这一培养目标。因此,本课程的考试形式做了一定的改革,具体课程考核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考核形式
4.结语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在模具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四个典型冲压件的案例。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观察,以上针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兴趣,形成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侠.高职高专冲压模具设计教学改革探讨.科技向导,2012(18).
[2]朱正才.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摘 要】从模具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目前企业较缺乏、急需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模具人才。就《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而言,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往往太基础,不能迅速的适应第一线的生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对该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以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面向用人企业,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期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的教学中,更应全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现状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是高级技工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讲授和实训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达到能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课开出较少,或者开不出来,并且各种典型的模具不齐备,实训无法开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占用课时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
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
1.重视课程设计,围绕重点开展教学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可确定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培养学生设计冲压模具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讲授该课程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条主线,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零件,都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设计程序,即按冲压制件的形状、精度、生产批量等选择模具的类型,按工况选择模具各主要零件的类型,按应用场合设计模具零件的结构,在对主要零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材料、确定热处理规范、分析零件失效的形式、计算校核关键尺寸,然后确定各零件主要部位的结构形状,直到确定各模具零件的结构尺寸。教师按这条主线讲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脉络清晰,条理明确,不自觉当中理出一条鲜明的设计思路,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精髓。
2.设计任务型教学,把握综合训练环节
设计任务型教学,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将冷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和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手册、查阅资料、使用标准、规范,自行设计简单模具。教师将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有讲座、期间有指导、期后有检查和提问,指导学生按步骤逐步完成设计任务:进行计算、画草图、装配图、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完成答辩。这个过程还是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个中心展开的,也是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实际设计进行的演练。通过编写说明书锻炼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通过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锻炼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并且要把锻炼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 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实施“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发挥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执行“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1)理论授课。这是本课程的基本讲授方式。由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教师在讲课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不可主次不分,平铺直叙,也不可避重就轻,首末倒置。所谓重点就是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在组织教学时,要弄清各部分的重点章节和核心内容,并要将其讲清讲透。
(2)现场教学。由于没有生产实际经验,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各种机构和零件缺乏感性认识。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必要的现场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动画演示。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广泛地融入了现代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某些重点、难点制成动画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4)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重视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前面已陈述的现场教学外,实验教学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
(5)加工制作。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设计能力,使他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把模具的加工制作结合到教学中。
总之,高级技工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贯彻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把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开展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将对于教材的不断钻研,对于教法的无尽探索作为自己永恒的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跃华.《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2].胡兴旺.《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经验总结[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
【关键词】冲压模具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在学完冲压变形和冲压工艺的知识后,能够正确设计比较简单的冲压模具,并对冲压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做出正确地判断。
这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均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就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老师感觉到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重点知识不能充分讲解,难点也不能取得突破,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很累,很被动,学习内容很空洞,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想参与到学习中去,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而该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各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模具设计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学校全面开展2+1学制的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能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问题,我们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总结了一些教改心得,以供探讨。
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难点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冲压加工及冲压工艺、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冲压工序的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等内容。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模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教师须讲解清楚其结构、原理、各个零部件的功用,特别是模具的运动过程,仅靠教科书的二维图形、辅以有限的模型和挂图是相当困难的,加上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机械制图专业知识容易遗忘,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生疏、无从下手、难以理解。
2.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在学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后,仍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实践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涵盖面广,涉及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冲压设备等课程,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增加了学习和讲授的难度。鉴于此,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让老师在“做中教、教中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交流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包含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像幻灯片、收录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也越来越依靠多媒体来进行授课,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率。
(一)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提高学生认知度
该课程的每一章节的第一堂课程都是概述类的知识,学生每当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都表现出渴望和期待的心理,如讲述冲裁工序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属于冲裁加工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在这个时候许多学生就开始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寻找属于冲裁加工的物品,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校企合作工厂、其他方面搜集冲压制件,把平时搜集出来的冲压制件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该工件生产所需的工序,提高了学生认知度。
教师展示的制件要求具有代表性、典型,并且学生能想得到的,看得着的,如冲裁工序中的垫圈、拉深中的易拉罐、不锈钢的杯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东西,学生就会思考提问:易拉罐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瓶盖的厚度与瓶身不同?怎么控制不被拉裂?这个时候教师拿出几个易拉罐给学生们摸着看,学生的思维马上就被打开了,教师总结和分析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典型模具结构
冲压模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难以在黑板上表达出来,特别是模具的运动过程没有办法通过黑板和粉笔展示出来,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难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多媒体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和难于理解的冲压加工过程、模具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各零部件的运动情况等内容,通过图片、动画、工厂加工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变繁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借助AutoCAD软件计算弯曲件毛坯尺寸,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章节内容中,需要学生具有计算弯曲制件毛坯尺寸的能力,此类教学内容多为计算公式的推算、工艺参数的选择,其中有许多三角函数的公式,中职学生推理起来很吃力,计算过程复杂,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以借助AutoCAD软件来计算弯曲毛坯展开长度,可以避免繁琐复杂的人工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中职学生对软件类的课程都比较感兴趣,操作AutoCAD软件比较熟悉,同时也加强了软件的操作能力,为课堂增添了新的元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实现了工厂学校零的对接。
(四)采用现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典型模具结构的拆装、模具的安装与调试、冲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可以通过学校实训车间的真实模具、模型、冲压设备来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对课程难点深入理解,设计实验实训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活用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统称。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直至豁然开朗,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思维的过程是信息积累的过程,经过学生分析和加工的信息更加容易记忆、更深刻永久,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识规律及学情,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设计问题要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激发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1:在教学典型模具结构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典型模具结构装配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1)这套冲压模具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模具(单工序模具、复合模具、级进模具)?
(2)该套模具包含几个工序,工序名称分别是什么?
(3)条料是从模具的哪个方位送进去的,是左右送料还是前后送料?你是怎么判断的,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理由?
(4)从装配图中找出条料导向的方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导向的作用?
(5)分析条料定位装置,概述定位的作用?
(6)分析该套模具的卸料元件,到讲台上用手比划出卸料零件的运动过程,概述卸料元件的作用?
学生根据我设计的问题情境去看图,带着问题去思考,有针对性,不至于看着复杂的模具装配图无从下手,使同学们能逐步看懂模具结构图,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方法,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灵活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引导自主探索
案例2:在教学冲裁间隙时,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把冲裁刃口尺寸和公差放在一起学习,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表完成冲裁刃口尺寸的计算:
测量落料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出该模具的间隙值,并与冲裁模初始用间隙表进行比较,判断该间隙是否适合2mm厚的Q235钢?
现实训车间缺少一批垫片,厚度为1mm,材料为黄铜,根据冲裁基准刃口磨损原则试着设计凸模和凹模的基本尺寸?
根据所学的知识,按“入体”原则讨论刃口尺寸公差的确定原则,请大家提出自己的方案?
面对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看书探索、讨论、合作、寻找答案,根据已学的知识大胆地思考,尝试各种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合作机会,培养团队精神
案例3:在计算冲裁刃口尺寸和公差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关于多个刃口尺寸计算时,将数据分成几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完成计算,每个小组4个人,一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分配计算任务,大大节省了计算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路,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冲裁刃口尺寸的计算,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理论实践一体化,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案例4:在教学到冲压设备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冲压加工操作,认识冲压机的结构原理,通过手动调试冲压机的调节螺杆长度来适应冲压模具的安装,在同学的配合下,大家一起完成冲压机的调试与安装。老师设置一些故障点来引导学生去排除问题,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会操作冲床。同时也辅助一些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试冲垫圈制件,观察制件的断面质量,若发现断面质量不合格,提出小组的改进方案?模具的闭合高度大于压力机最大装模高度该怎么处理?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让教师做到“做中教,教中做”,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过渡到“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新的课改下,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去把握,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培养一批合格的中等技能型人才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生产化 教学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训。目前中职教育在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的时间。面对企业对“零距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基地“两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地“两化”的内涵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是把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场室建设成与实际工厂的模具制造车间完全一样,并将生产任务引到学校中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给实习的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它强调的是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了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
1.2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内涵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根据学生教学、实训需要,在工厂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场所。包括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课程又可以在工厂上,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2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在这么多年“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无论是“2+1”模式,还是 “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充当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所有的安排都要服从工厂生产的需要,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模具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原来的模具制造技术校内实训,由于没有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制造模具过程中耗材严重。因而,学校舍不得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制造模具,而只是让其对旧模具拆拆装装而已。
再者,中职学生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学不会,厌倦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中职学生的教学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感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应该是我们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模具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为此,我校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了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合成。将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从企业引进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社会聘请的教师这三种成份进行融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磨合,从而推动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实现了教师的有序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全面启动教师的CAI、CAD和CAM培训,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分期分批送教师赴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现代模具制造的实践能力。这样,我校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模具教学改革的需要。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推进生产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充足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生产化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钳工实训车间两个、模具拆装车间、普通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数控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模具CAD∕CAM培训中心,线切割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两个,每个实训车间旁边都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因为我校与多个工厂有来料加工业务,所以每个车间都有生产性任务。同时我校也建立起了模具专业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13个。这些都为学生生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4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实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模具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学校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个实训场所都有工厂的来料加工零部件,和大批的模具加工订单,我校模具专业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改在模具实训中心、实训车间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例如:《机械制图》放在模具拆装车间讲解,边拆装,边讲解画图技巧,边画图。又如《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把它放到模具加工车间边做边讲。其中上线切割电加工课时,来到线切割实训车间,教师面对实物机床讲解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切割编程指令、电参数的合理选择,学生在机床上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然后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生产、讲授、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而且加强了对电加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等课程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放到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讲解,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指导老师根据工厂的产品图纸,指导学生进行模具结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模具零部件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采购,再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组装等,一整套工序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产化的实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的生产任务,以及加工零部件的工时管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散漫学习态度,在生产的氛围中,体验自己的成功感。二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技能,生产化的实训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图纸、材料、技术要求,以及复杂的夹具、先进的刀具和量具,还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读图制图能力、材料选择和认识能力,掌握了模具的技术特点,练就了模具加工技能。例如,在2012年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模具钳工都获得了全省一等奖。三是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生产化的实训,就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岗位的桥梁。在校内,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这些锻炼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把课堂搬到工厂,实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保证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都受益。
学生来到校外实习基地——工厂后,每个班派两个老师带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参与工厂顶岗实习,一组参与工厂模具制造,每隔一个星期轮换一次。而参与模具制造这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一小组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包括开料、模具钳工、车工、铣工和模具装配等;另一小组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物进行讲课,讲授一些机械制图知识、模具结构知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知识,并根据工厂需要,辅导他们自己设计一副典型的冷冲压模具或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学生设计完成,经过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审核后,带上自己设计的图纸进入模具制造实训环节,根据自己的图纸来制造模具。两个小组上下午轮换。这样,我们把《机械制图》、《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等课程带到了工厂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形成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工厂方面,得到了工厂急需的操作工人,在招工难的形势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其二,为学校模具制造实习,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为学校模具制造生产化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岗位;促进了学校教师真正“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工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管技术,更要搞管理,教学观念和技能都受到不断挑战,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技能培训,工厂里面,更能给与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其三,学生完全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过程体验模具生产。既学习掌握了模具生产技能,对工厂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创造多少利润,与熟练技术工人相比差距多少,最终达到了“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5 总结
模具专业教学依托于基地“两化”,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和实习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并强化了模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操作技能,熟悉了模具制造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是从理论知识向实际产品的模具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模具设计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冷冲压模具的能力等。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遇到一些困难,不愿意自己查阅资料,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三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每做完一小部分都要教师的确认,才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我精心挑选了啤酒瓶开启器、方形接触片、蚊香支架、金属瓶盖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二、课程设计任务的组织实施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将所作过的资料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并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进行,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每个小组之间选题不同或原始设计数据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相互抄袭。并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相互督促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过程性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及完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设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就集中讲解。
计算机绘图是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三、成绩评定
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给每个学生安排5到10分钟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实践表明,以上做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避免了以前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弊端。现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完成设计任务,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了锻炼,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他们以后的进步大有益处。二是把课程设计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三是把课程设计与绘图软件相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