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8篇

时间:2022-06-07 09:30: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母亲河的诗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母亲河的诗歌

篇1

关键词:假期作业;设计;类型

每次临近寒暑假,老师们都要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但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往往与老师们布置作业的初衷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不无关系。笔者就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提问题是:你觉得老师在寒(暑)假里布置哪些作业最为恰当?被调查的五十名学生,对“最恰当的暑假作业”认识各不相同。其中要求布置“有趣一点”、“不要太繁锁”和“不花很长时间就能做完”、“多布置一些活动、游戏类型”的居多。其中一些同学讨厌机械重复的“死”作业,而对活动类型的作业、新鲜一些的书写作业感兴趣。因此,假期作业可以遵循趣味性、创新性、活动性、灵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设计布置。

笔者据此对假期作业尝试改革,力求突破,下面就设计的类型进行简要分类。

一、巩固类作业——学期书本知识的必要复习

每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了不少课文,也认识了不少生字,有必要进行复习巩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做该类作业,因为它看起来是在重复课堂作业,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富有情趣。其中“接龙”是个不错的办法,例如“词语接龙”、“课题接龙”、“主人公姓名接龙”、“作者接龙”以及“混合接龙”等。

比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共有25篇课文,加上拓展阅读课文共39篇。请你选择课文题目,连成一段话,题目用得越多越好。如果你能把39篇课文的课题都连起来,那就更不简单了!试试看吧!”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情趣和挑战性,学生普遍喜欢。当然,“也可以把作者、主要人物、文章主题和诗句等混合串编成一个片断就更有意思了。”对于生字新词,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认识、理解、使用、书写等多个目标同时落实,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阅读类作业——举一反三,有效拓展

1.课文内容的拓展——就《“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阅读,布置学生拓展阅读描写船长的文章、描写海难的文章或电影、描写救人的文章等;学习《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布置学生拓展阅读儿童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学习《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布置观看抗日题材的电影、读描写时期的小说。

2.作者作品的拓展——读杜甫的诗《房兵曹胡马》、冰心的文章《忆读书》,布置诵、读杜甫的诗和冰心的散文集。就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养花》一课拓展阅读近现代知名作家老舍、朱自清、巴金等的散文、小说。

3.同类型拓展——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鲜明主题,紧扣主题设计作业,可以达到复习巩固和拓展深化的双重目的。就五年级上册“智谋”、“方法”等主题,布置课外搜集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江之歌》等以母亲河为主题的文章阅读之后,让学生搜集、阅读关于母亲河诗歌和文章,感受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三、活动类作业——让生活成为源头活水

1.“小调查员”:调查规范使用汉字情况,调查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调查不同兴趣爱好的比例,调查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私家汽车的数量、种类等,调查同学们过生日情况……

2.“小收藏家”:集邮、收集成语、收集名人名言、收集歇后语、收集贴画、收集商标……

3.“小编辑”:根据制作手抄报的方法和经验,创编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杂志,注意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插图补白的方法,报头、封面的设计。

此外,还有画画、外出游玩、摄影、养花草鱼虫、发豆芽、做手工制作、搞小实验等等活动(注意做好记录)。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积累学生习作的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交往类作业——自我搭建交际平台

1.认识一位新朋友,到同学家串门,邀请亲戚、同学到家里做客,在儿童网站上注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篇2

【关键词】电视记录片 《再说长江》 意境营造

纪录片被称作是用镜头写作的诗歌,诗歌中意境的营造让人回味无穷,而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一般不能缺少高质量的意境营造。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影视艺术样式,电视纪录片的意境是电视纪录片区别于电视新闻或其他电视专题节目的要素之一。意境的营造对电视纪录片主题的升华有着重要作用。

《再说长江》是央视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并于2006年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它勾勒了母亲河最逼真的剪影,而且对当代中国20年变迁进行了一次新的文化记录。作为一部记录人与自然的纪录片,它的意境营造也是其一大亮点。

一、标题――浓缩的意境

《再说长江》一共33集,每一集都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这些小标题虽小,只有几个字,却既不乏深度,不缺美感。这些标题不仅发挥了起概括作用,其本身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意境。

如记录长江二十年巨变的《一江东去》,介绍六朝古都南京的《灯火石头城》,介绍苏州的《曲水姑苏》,关于徽州的《无梦到徽州》,介绍成都的《水润锦官城》,介绍青藏巨变为主的《生命的高原》,介绍张家界的《水印三千峰》等等,这些标题或充满诗意,或蕴涵史实,或真实直白,都极具代表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一看到它们就能联想到这个地方或这个时代的特征,有着想去揭开它们的面纱了解它们的冲动。没有画面,没有配乐,没有解说,这些简单的标题本身就构成了《再说长江》的浓缩的意境。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这些标题本身也是这部纪录片意境营造的独特之举。

二、史诗与史诗中的人

1、史诗般的气魄。20多年前的《话说长江》之所以万人瞩目,是因为它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母亲河的风貌,开了国人的眼界。二十多年后,长江变了,电视变了,观众也变了。《再说长江》要向观众展示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多的是这条母亲河所传递出来的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是一个文明传承的脉络,是江水孕育着的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新的认识。于是,《再说长江》的意境营造便有了一种史诗般的气魄和气概,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中华儿女心潮澎湃。

2、人文关怀凸显。纪录片有两点要求:真实和人文关怀。现在国家正倡导“以人为本”,《再说长江》作为担负着宣传功能的纪录片,人文关怀是其所坚守和侧重的,它的意境营造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凸显人文关怀。与20年前的《话说长江》只是“话长江”、“看长江”相比,《再说长江》把更多的镜头献给了“长江人”,它的意境营造不限于自然风光,很多时候人构成了意境的主体,意境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三、意境营造的方法

好的意境营造离不开成功的画面、光影、配乐、解说、细节、蒙太奇以及电脑特技等各种意境营造方法。《再说长江》对各种意境营造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据要表达的效果综合运用。而且也有其侧重,使意境的营造符合整个纪录片的思想和内涵。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影像来记录历史、记录现实,所以“以像尽意”,用图像也就是画面来营造意境就尤为重要。从简单的来看,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切换会使意境截然不同。比如表现长江的活力奔腾和高原冰川的壮阔时,用全景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剧组多次采用航拍来获取全景镜头。而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生活的变化的意境可以通过特写来营造。在溪边洗衣的村妇,在长江大桥上奔跑的李曦,《他乡,故乡》里的船长,火锅店的女老板等等,特写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部分,拉近了观众和他们的距离。另外,图像的动静变化,影调的深浅,色彩的浓淡,拍摄的角度都会影响到意境的营造效果。

细节也是《再说长江》用得比较多的意境营造方法。到峨嵋山顶的时候,一个道人和蜜蜂生活在一块,很普通的碗柜,里面有一个蜂窝,而碗柜旁边有一个煤气罐。这个意境营造得很巧妙,蜂窝已经许多年了,但是道人五年前烧火做饭,现在用了煤气罐,通过细节表现了生活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告别家园》中,三峡移民动员时,一位村民指尖燃烧的烟蒂,一位大妈离家前将一个针线包塞进行李袋中,水手冉应福移民到安徽去喂猪,写下“反正爱国”的横批,这些细节的刻画表现了移民的惆怅、感伤、无奈等心理状态,这样人就变得很饱满,画面变得很有感染力。

20多年的时间里,长江发生了巨变,中华民族发生了巨变,电视制作技术也同样发生了巨变。《再说长江》中运用了大量电脑动画特技,比如第21集《道化武当》中,运用电脑动画特技将武当山皇家道场的施工过程和建筑原理表现得非常形象:建筑木材从长江上游砍伐随江东去的壮观景象、建筑工人在陡峭山崖上建造房屋的过程、“一梁十二柱”的建筑原理、金殿用水银浇筑的方法。使那些原本无法展现的过程用一种虚构的真实展现出来,成功地再现了当时工程施工的浩大场面。

另外要指出的是,由于电视纪录片要求真实的特性,所以意境营造方法中以虚带实就得慎用了。电视纪录片的美要以真实为基础,因为电视纪录片是在纪实前提下的美的存在,它的纪实或新闻信息以美为载体而具有了特别的感染;而其艺术美因为纪实的因素获得了可信性和实践的逻辑。在这一点上,《再说长江》是做得很不错的。

四、传递无限神韵

1、增加美感。纪录片无疑是要求美的,而美需要意境来表现。意境使作品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无限的神韵。长江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有通过意境的表现才饱满,才有生机。李白、杜甫在长江边的长叹,巴蜀文化的深邃,茅台酒的悠久历史,吴楚越文化的内涵,太湖巢湖鄱阳湖的历史与发展,丽江九寨沟神农架庐山那美丽的风景,长三角的二十年剧变,佛文化的变迁,南京古城墙的由来,浦东发展的新高度……观众记住了万里长江从东到西,从干流到支流,从格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到太平洋的自然风光的美,也记住了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美。

2、深化主题。营造意境的目的在于抒情,以情景交融的具有诗化意境的镜头画面来渲染美善结合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而在电视中,营造意境的目的在于主题的表达。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后,也许片中的故事、人物淡忘了,但一个成功的意境会在心灵永驻。《再说长江》主要是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三种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一个个意境的营造正是和谐的画面体现,观众在感受、回味这些意境的时候,和谐和发展的观念也在他们的心里深深扎根。主题的表达不再是书面化的,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形象的,丰富的。

结语

在电视纪录片中,由声音和图像营造的意境,作用于人们的耳和眼,好的意境将会留存于人们的心中,意境所传达的思想和精神使人们心领神会、回味无穷。《再说长江》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其成功离不开其高质量的意境营造。它的经验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创新,不妨从意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①杨成寅:《美学范畴概论》,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②魏南江:《优秀电视节目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③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④吴志翔:《传媒美学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篇4

一.教学态度敷衍。平时教学课文,老师们会认真备课:考虑师生互动,设计预设生成,研究进行哪些知识技能情感的教育。而遇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往往草草了事,活动形式上单一,或办个手抄报,或让学生简单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有时干脆放弃教学。

二.以师代生的大包大揽式教学。生怕学生查找的资料不够全面,老师亲自查找大量资料,然后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统统灌输给学生,将生动有趣的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活动课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课;或虽学生动手动脑了,但不给学生交流表现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各种活动,但从不指导。学生不能辨析正确与错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其学习完全是“自生自灭”放羊式的学习。

凡此种种,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对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而综合性学习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体现为它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在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每位语文老师必须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同等重要,并在教学中备好课,引导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呢?

第一,在备课上下功夫。钻研教材:研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研究通过怎样的途径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锻炼或形成哪些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受到哪些思想教育,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研究学生:学生的知识储备怎样,对待各种活动的兴趣能力如何,学生的性格是否需要完善,人际交往如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如何。

第二,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初中学生的时间紧,知识面窄,能力有限,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做为老师,就要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并做好指导工作。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形式,学生的兴趣特长,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一两个项目,项目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遇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具体指导时,老师不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中,如果让学生介绍黄河的发源、流经的省份及沿岸景点,就应提醒学生:讲述这些知识时是否应该脱稿,稿件能否写成导游词,需要制作怎样的图片;在学习关于黄河的诗歌时,提醒学生:是否能与现场的同学做个互动,能否当一回语文老师和同学们赏析、吟唱其中的一些诗歌;整场活动是否需要主持人,主持人如何统筹规划……以上这些问题不一定都得由老师去解决,而是不断地“提醒”,让学生去开动大脑,互相协作,解决问题。总之,指导是为了增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在成果交流展示中倾听与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往往在课下,但成果的展示应该在课上。交流课上的老师应该是个学生,是个认真的倾听者。要及时给予学生以尊重、肯定、鼓励和赞扬,老师还应该记录收获、精彩与不足。学生之间交流完了,关键的是点评,点评可以是老师,也要发动学生谈体会。教师点评要有点有面,点要尽量多,有肯定赞扬,也要提出中肯的建议。但赞扬鼓励要多。哪些语言表达精彩或存在问题,各个环节是否衔接好,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如何……一句话,教师一开始的预设最终生成了没有。

篇5

一.伊通河环境变迁对长春市农业发展的影响

伊通河中下游两岸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建国以后,随着长春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由于当时长春市城区范围并未包括伊通河沿岸,所以农田向着具有丰富水源地的伊通河两侧扩展,农作物以水田为主。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田阻塞河道导致水流不畅,在8、9月暴雨季节引发洪水的问题,造成农业产量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区的扩展和重工业发展的需求,大量工厂兴建、迁移至河流两岸,污染问题开始出现并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区段的下游地区,灌溉水成黑色,利用河水灌溉的水稻出现了稻苗烂根、枯死的现象,“稻米的味道也越来越难吃,赤脚下田的农户很多患上了皮肤病”①,长春市下游的三胜乡原水田700晌,1980年锐减至240晌;万宝乡已经全部改为旱田。用此种水浇灌的稻米在当时被称为“毒大米”,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也对长春市创建绿色农业品牌极为不利。在伊通河城区段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后,非汛期水质变黑,成了一条臭气逼人的排污渠道。60年代后,由于心理城水库建成,“平均每天只为南岭水厂放水4—5万立方米”②,排入城区的河段内的污水的不到稀释,水面浮游生物几乎绝迹。引伊通河水入水库、水泡养鱼,由于河水污染,百花鲢鱼、草鱼、鲤鱼不能生长,只有鲫鱼还能生存。1980年红旗水库内鱼苗全部浮头,只好提前捕捞。每条鱼的重量只有二两左右,鱼味怪异,有明显的肥皂味、柴油味,鱼头的异味更大,不堪入口。农民作为农业活动的主体,在河流环境的变迁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伴随着城区的和工业区位的转移,还出现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大量农业用地称为城市用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得到一定补偿后,被迫迁居城市。但是在他们转变为非农业生产人员的同时,也出现了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因缺乏知识和技术无法获得工作的,收入水平较低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市政部门及时加以关注,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安置这部分人口,使他们积极转变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

二.伊通河洪涝和污染对长春市造成的损失

建国以后,伊通河沿岸因为具有沿河的区位优势,人口不断增长。由于人们长期在河道内乱挖、乱建、乱倒垃圾,使河道变窄,泄洪能力降低,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洪水频发,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1949年到1985年的36年间,共发生了洪涝灾害13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4次。在1985年的夏季,伊通河爆发的洪水,新立城水库放水量由上午的182立方米/秒增加到下午的230立方米/秒,长春市建筑材料厂和造纸厂北侧伊通河堤发生严重滑坡,水库下游1万多名居民紧急疏散转移,导致全市423户房屋被冲毁,受灾居民17906人,45家工厂停产或半停产,淹没农田5733公顷,毁坏市区道路26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1049万元。对于伊通河来说,污水的问题也由来已久,伊通河畔出现城镇以来,河道便是居民排放污水的主要途径,随着长春人口不断增长,工业企业陆续增加,污水排放量也日益加大,城市化进程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展开。这使得一些先前已存在的污染问题进一步加重。据70年代的检测资料,伊通河城区段化学耗氧量年平均值为183.21毫克/升,超过地面水三级标准29.5倍。根据80年代资料,长春市近八成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伊通河,“城区河段除部分重金属杂物外,其他污染物都超过地表水三级标准”③。由于一些企业利用渗坑、渗井和明沟排放工业废水,城郊利用污水灌溉以及伊通河污水的渗入,地下水受到较大范围的污染。日复一日源源不断的污水,已经使伊通河变得臭气熏天,伊通河变成了人们不再愿意接近的污染。在那个时期,河流两岸基本被建筑垃圾所覆盖,多的地房垃圾堆积有两三层楼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居民备受煎熬,也选择迁离伊通河两岸。

三.伊通河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治理活动的不断开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伊通河在进入90年代后,沿岸工业活动逐渐减少,引起了城市区位的相应变化,工厂迁往市郊和河流下游,伊通河环境总体上大为改善。居民区日益扩大,逐步代替了工业区。与此同时,一些生态公园和景观带也得以建设。下表为市政府86年后对伊通河的治理措施和成果:百家论坛2000年后,伊通河沿岸生态价值逐步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现在伊通河畔生态住宅社区的建设就是明显的例证:中国人注重傍水而据,使得沿岸土地价值凸现。据统计,2010年12月长春市的新房均价为5445元/平方米,而同期伊通河附近楼盘的均价则为6450元/平方米。伊通河环境的改善不仅对长春市整体人文生态环境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伊通河城区段中游的回忆岛就是一个成熟的范例,岛上通过景观的模拟,体现了历史上伊通河的景观风貌与长春市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城市风情园,重点突出现代长春的汽车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和科技文化,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系列文化的展示线。伊通河风光带是一条开放式、富有生命力的带状景观绿地,整体上粗犷大气,带有鲜明地北方地域特色,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滨水旅游通道,市民和游客可乘车包揽伊通河两岸鲜明的城市自然风光,尤其是轻轨二期的建成,更方便了市民游览。根据我们的考察,伊通河中游的回忆岛已经成为了长春市一个标志性的景观,是很多市民休闲和外地游客长春之行的必游之地。2007年冬季,借助瓦萨国际滑雪节的契机,利用伊通河自由大桥到赛德大桥的宽阔冰面资源,打造了以运动、游乐等传统冰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冰雪乐园,开展适合普通百姓的冬季户外游乐活动,推动了长春市旅游业的发展。四.伊通河对长春市民环境保护意识影响在经济发展程度较差的建国初期至80年代中期,人们往往忽视工业、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环境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也没有概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索取、破坏、污染的活动,对伊通河的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洪水和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促进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反思。自80年代后期开始,长春市民的环保意识开始博兴,人们开始采取保护、治理河流的种种措施。这类措施首先由政府和管理部门倡导,在85年的特大洪水之后,长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综合治理伊通河城区段、建设滨河公园的决议》,提出了“人民的城市人民建”的口号,敦促社会各方付诸实际行动。环保意识随后发展到普通市民的自发行为当中:2002年5月,国商百货商店举办了“清洁长春日,关爱母亲河”大型公益环保欢动,约有500名公益环保志愿者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2005年,长春理工大学的学生社团也组织学生到伊通河欢乐岛进行集中清理,他们捡拾垃圾,拔除杂草,为社会环保事业进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前几年相比生活垃圾的大量减少也是市民环保意识增强的体现。与此同时,长春市民也兴起了歌颂伊通河的热潮,大量的诗歌散文频频见诸报端,也激发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城市责任感。

下面列举王庆祥和王连喜的诗词两首④:

伊水千年梦伊水悠悠柳色青,长歌一路入黄龙。洪涛曾载军资重,细浪常埋民怨声。

两岸新天织锦绣,三江伟业创兴隆。兴衰宠辱千年梦,都寄匆匆舟橹中。

伊通河畔澄清一水逐东风,扮靓春城实有功。广路繁荣接南北,通衢兴旺绾西东。

篇6

关键词:《诗经》;教学困境;教学突围

一、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学生对《诗经》缺乏热情,兴趣索然。顾颉刚曾总结过《诗经》遭逢的四项厄运:其一,因战国诗失其乐,后人强把《诗经》乱讲到历史上。其二,删《诗》之说起,使《诗经》与孔子发生关系,成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汉人把三百五篇当作谏书。其四,宋人谓诗宜删,很多好诗险些失传。顾氏所说的这几重厄运从某个角度而言,恰恰证明了《诗经》的备受瞩目。然而,当下《诗经》却新遭遇了顾氏没有料到的一重厄运,即当下民众,甚至大学生普遍对《诗经》敬而远之,有一种隔膜与疏离,更遑论品鉴欣赏。笔者在执教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若论古诗词,大学生普遍偏爱唐诗宋词,而对《诗经》兴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学生认为唐诗宋词海纳百川,通俗易懂,婉转动听,韵味无穷。反观《诗经》就显得晦涩难懂,质朴无华,味同嚼蜡。所以,对于《诗经》的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达到心灵上的审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内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复。在中学语文《诗经》学习中,学生永远记住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经典诗句。然而,当他们学完了大学语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诵的还是这几句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笔者手头近年来的十多种《大学语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没有收录《诗经》。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其实很多就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他们对《诗经》的“一刀切”态度折射出《诗经》在教学上的尴尬处境。即使是收录了《诗经》的大学语文教材其所选篇目也和中学语文教材区别不大,基本集中在《关雎》、《蒹葭》、《氓》、《采薇》这几篇,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虽然偶有教材增选了《鹿鸣》、《何草不黄》。由于中学时代面临的升学压力,中学生对《诗经》的认识即使没有上升到审美体悟,至少也达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学阶段,老师们失去了升学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没有《诗经》,老师理所当然可以不讲授。即使教材选录了《诗经》,如果老师对《诗经》的教学没有突围,那么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与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丧失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更容易形成一种固化印象,以为中学所学的篇目就代表了《诗经》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师师资不一,认知不足。歌德说:“鉴赏能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鉴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的。”[1]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经典固然没错,但《诗经》的经典篇章绝对不是囿于有限的几篇。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长期作为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们的过渡期选择。所以,部分老师的工作目标并没有定位在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上。有的老师既没有通读《诗经》,又没有想到要在《诗经》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师对《诗经》都有所拒斥,认为不教或少教一首《诗经》没有任何影响。试想,连教师都无法体悟《诗经》之美,那他如何点燃学生心里的火种呢?所以,教师姑且教着,学生姑且学着。

二、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突围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洋溢着诗意的光辉,充盈着灵动的情韵。然而,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若论情趣,中国诗最艳丽的似无过于《国风》。”[3]那么,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围,让大学生领略到《诗经》的“艳丽”呢?突围第一步:勾连古今,点燃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4]这些话意味着兴趣是植根于人内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致,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热爱脑力劳动的学生。所以,提升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是教学的突破口。《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像一个万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华夏儿女的喜怒哀乐。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古与今不仅只是时间上的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层面的互为观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勾连古今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当代生活,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联系时下火爆的相亲节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时节,男女相亲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时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吗?针对旅游热,可以提问: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样的情景?在《诗经》中我们向学生展开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其中有先民们劳作的场景,有小儿女的闺房私语,有能者多劳的抱怨等。当这些鲜活的问题以群组形式抛出的时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他们对《诗经》的热情。由此,可以传递出一个理念:尽管时代不同,人情物理却相同。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只不过《诗经》中的人们已经先替我们活过一遍了。所以,讲授《诗经》时不能只就诗论诗,要让学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与当下的生命发生鲜活的关联,无关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诗歌。突围第二步:纵横交错,拓展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经》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师可以灵活变通。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优秀的老师不应该被教材所拘束,而应该以例子为出发点辐射开来,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丰富,因此我们可以以《诗经》中的爱情婚姻题材为例。首先,我们可以在《诗经》内部构筑经纬网络。在《诗经》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车》、《桃夭》和《氓》这几首诗串联起来,因为它们从时间上线性讲述了先民的求爱、相亲、约会、结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恋图,这种纵向组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先民婚恋生活的系统了解,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得到文化的涵养。同时,我们可以取这条纵线上的任何一点进行横向的观照。同样都是青年男女约会的诗歌,我们以《有女同车》为基点,四面辐射开来,将《将仲子》、《静女》、《溱洧》构成一组同心圆。虽然这四首诗主旨都是约会,但是情趣各异。既有约会时飞一般的快乐心情,又有瞻前顾后的忧虑;既有约会的俏皮活泼,又有私订终身的大胆。在这样的纵横拓展中,既注重了《诗经》中诗歌的独立性,又关注了诗歌间的关联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感染力必将大大增强。此外,我们还可以以《诗经》为原点走出去,构筑《诗经》教学的外部网络。仍然以爱情婚姻为题材,我们选择《伯兮》。《伯兮》被誉为“闺怨诗之祖”。我们以《伯兮》为首,串联起《行行重行行》、《闺怨》、《错误》等古今闺怨诗,让学生既看到了思妇的不修边幅,又看到了思妇的自我劝勉;既体味了思妇的幽恨,又品读了思妇的怅惘。通过这种串联,学生真正理解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意义,也看到了诗歌自身在发展历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母亲河,其源头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纵向教学的网络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找到诗歌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熔铸一炉。突围第三步:凝神关照,返诸本体。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直抵人心灵的审美教育,在于感发人的生命。在影视媒体、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视觉冲击、碎片化阅读扫荡了文字语言的内在魅力,一些大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钝化了,没法真正体味诗词的美好意蕴。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是因为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都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接受宇宙万物如此美好的种种生命的迹象。”[5]大学生在阅读《诗经》的篇章时,首先要清空心灵\凝神关照。所谓“凝神关照”就是指你在读诗歌时“让它笼罩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6]。比如,读《有女同车》时,读者不能生发出这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之类的联想,因为这些联想一旦产生,你就进入了另一个非诗意的现实世界,这就妨害了作品的诗意。联想必须产生在凝神关照之后。当你凝神关照\细思玩味之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此时你的眼前犹如霞光万道,心旷神怡,终有所悟。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减少主观介入,留下更大空间让学生体悟。木心先生说:“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7]这句话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欣赏诗歌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没法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品鉴诗歌。如今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往往没法理解《诗经》中蕴含的时代内容与文化价值体系。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特别提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此种观点认为文学从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网络。其中,文化人类学的代表格尔兹认为文学就是文化的某些方面。对文学而言,文化不是其外部或背景,而是文本的一种形式。文化是扩展了的文本,文本是压缩了的文化。这种观点无疑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在漫长的历史叙述中追根溯源,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所以,在《诗经》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传递一种文学历史观,教会学生在历史文化的宏观参照下把握《诗经》,体味原汁原味的诗歌美,就不难理解前文所说的同题材的诗歌为何各有不同的审美内涵。除了文字语言、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外,巨大的时代背景、文化体系所赋予的诗歌的面貌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讲授《诗经》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历史大环境中,暂时抛却现代人的身份,这样才能真正返诸诗歌本体,把握诗歌的真实的美。《诗经》犹如一块璞玉,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下生活,努力提升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回归《诗经》的本真,使《诗经》的温润光泽尽皆呈现,让学生真正妙悟《诗经》的大千世界与诗情画意。

作者:李伟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元棣.简明美学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225.

[2]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6.[3]

[6]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68,48.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72.

篇7

关于母亲的文章,我是讳莫如深的,深怕自己笔锋愚鲁蠢钝,表达不完整甚至扭曲了“母亲”这两个字的含义。终于让我下决心写出这篇关于母亲的文字,是源于母亲的再次发病。

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忙碌,突然接到老家邻居八婶的电话。她语气急促、语无伦次地说了好一会儿,我才听明白她的意思:我母亲早上五点多起床后,走到门边正要开门,突然脑梗塞复发倒在地上……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邻居们半天没发现爱串门儿的母亲出来,就派一个孩子过去探望,结果发现房门仍然关闭着……当人们蜂拥而至,将屋门撬开,母亲正躺在卧室的地上,全身伤痕累累,手脚不能动弹,甚至失去了语言功能!

我的心刺痛着,颤抖着手拨通一个亲戚的电话,让他立即找辆小车,就近赶往老家紧急处置。我随后立即请假,急急搭坐班车,从县城赶回老家。半小时后,我在班车上接到亲戚的电话,人已经送进医院,正在进行紧急检查和救治……

坐在颠簸不止的班车上,我的心阵阵地悸痛,顾不得车上的乘客对我侧目而视,泪水汹涌澎拜,无声无息地顺着两颊而下……

2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地位卑微而不足道,但她在我心中的位置,却是任何人永远都无法代替的。在我记忆的角落里,母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老家那片黄土地,一辈子都没有走出那座山脚下的土墙灰瓦的小屋。小屋前面有一条蜿蜒迤逦的小河。小河流水潺潺,如蛇般伸向远方。站在木桩搭建的小桥上,河里游弋的小鱼小虾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的五个子女中,我排行老幺,无形之中我便成了母亲最亲近最宠爱的宝贝儿。记得我10多岁的时候,还一直和母亲同同枕共眠,如果没有母亲的怀抱和哄护,我总是闹腾很久难以入眠。也许我的暴戾脾气,就是源于那个时候,母亲那温暖深厚、毫无原则的宠爱吧?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温饱都难以保证的年代里,我却没有感到太多的饥饿感。春天粮食青黄不接时,母亲总能想出办法,粗粮搭配树叶、野菜,做成窝窝头、槐花饼子、野面条蒸菜,让我们兄弟姊妹止饿充饥……母亲那消瘦羸弱的身子,以及被槐刺划破手面,伤口鲜血淋漓的画面,总是时常在眼前晃动……夏天的深夜,我于半夜醒来,睡眼迷蒙之中,总能看到母亲彻夜不眠,手摇蒲扇为我驱热赶蚊……秋期入学要交学费,母亲不分早晚,上山下田,挖血参,割荆芥,扒蜈蚣,抓蝎子……卖钱给我送到学校。母亲那双原本小巧细嫩的纤手,随着岁月的累积,结起了厚厚的茧子,有时不小心被蜈蚣蝎子蜇过,手掌顿时红肿变形,肿得发面馍一般惨不忍睹……我那碎花布片拼缀成的令同学们艳羡不已的花书包儿;我那隆冬时节被烤得热乎乎的缀满补丁的花棉袄……无不凝结着母亲绵绵的无私关爱,无不渗透着母亲的深深呵护之情啊!

渐渐地,长大了,我出外求学,参加工作,逐渐在外面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买了房子,装了空调、暖气,每当炎热的夏天吹着凉爽的空调,寒冷的冬天里打开暖融融的暖气,我就想起了仍在山乡小屋里固执居住的母亲……我曾经无数次告诉母亲,要接她来城里和我同住,但每次都是任凭我嘴皮磨破,都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有时候,说恼了,我忍不住对她发起了脾气!母亲又很伤感地说我翅膀硬了,敢冲着她发火了。我真是无奈而又痛心。也曾多次追问过母亲为啥不来跟我同住的原因,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在农村生活惯了,到城市生活习惯不了!真的是这样吗?我想绝对不是,也许是母亲觉得我们在城里的生活也不容易,不想给我增加额外的负担吧?!

让母亲来城里跟我同住不成,我只有借工作之余或者逢年过节的时间,尽量多回家探望母亲。每年之间,我无数次地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匆忙的脚步踩宽了家乡的小路,踩深了小路边上的车辙儿,尽管如此,每次思念减轻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更让人心痛的离别。别离之后又是接踵而来的更深的思念……

日月星辰,花开花落,日子就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思念、别离,别离、思念的循环往复里流水而逝了。渐渐的,母亲逐年老去。我也随之做了母亲。也许正因为做了母亲,才对“母亲”二字的涵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再次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时候,当看到母亲独自居住的孤零零的小屋,看着母亲屋里极其简陋的生活用品,看着母亲那日益衰老、渐渐弯下来的身躯……我的心就喀嚓嚓地碎了!然而,再次恳求她去城里同住,她仍是不容辩驳地回绝……

3

班车到达家乡小镇,夜幕已经降临。急忙改乘三轮赶往母亲入住的医院。

下得三轮,忍着饥渴,就按照亲戚告知的病房号码,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

我看见母亲的同时,母亲也看见了我。我刚坐在母亲的身边,她就抱住我嚎啕大哭起来——这是我见到的母亲的第一次嚎啕大哭!她为什么会第一次这样毫无顾忌地痛哭?是为总算逃离死神之手,还能看见自己的女儿而高兴?还是为原来不听女儿的同住劝告,非要坚持自己独住,结果有了这场九死一生的劫难而懊悔?……望着眼泪肆无忌惮地涌流的母亲,我也禁不住打开自己的情感闸门,任自己的泪水肆意涌流……

一边听着知情人对母亲发病过程的叙述,我无比惊讶她发病后,居然一人在屋内地上挣扎了十多个小时!一边仔细检查着母亲身上摩擦出的伤痕:肩膀、胳膊、腰部、臀部、大腿、膝部、脚背,或青淤,或乌紫、或破皮、或露出红鲜鲜的肉……我不禁心如刀绞!母亲的睡床离屋门的距离,也就四米多的样子,然而就是这四米多的距离,却让母亲挣扎滚爬了十多个小时!这是怎样的一场与死亡之神的激烈搏斗啊!这是怎样的一种苦苦的等待与煎熬啊!想母亲一生孤苦伶仃,费尽心力将五个孩子养大成人,然而老弱病重与死神相博时,五个子女竟然没有一个待在身边……这是作为人子的失职与不孝啊!

当晚,我拒绝所有要给母亲陪护的人,决意要自己与母亲单独相处。

夜深人静,病房内外的顶灯都已经熄灭,唯有床头一盏小灯亮着蓝绿色的光。母亲躺在床上已经入睡,发出一阵阵轻微的时有时无的鼾声。我坐在母亲身边,就像小时候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朦朦胧胧似睡非睡,恍惚回到了遥远的趟过母亲河的懵懂岁月。

我小时候居住的村子,水井在村子的边缘,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要挑两只水桶走很远的路,到井上去打,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俱是如此。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那年冬天格外冷,寒风呼啸夹杂着冰雨,偶有雪花在半空飞舞,路面冰雪被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冻得硬邦邦的,滑溜如镜。挑水是每日必须做的事情,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母亲依然要去担桶挑水。水井离我家距离较远,出了家门,要过一座小桥,过桥之后还要走一道斜坡,然后穿过村子,方能到达水井那里。

那天,母亲挑着水桶出门之后,过了很久也不见回来。当时已经十几岁的大姐,就让二姐沿路小心前去看看,不一会儿,二姐大呼小叫地跑了回来,哭着说母亲出事儿了!我们姐妹几个互相拉扯着赶了出去,看见在那道斜坡半腰,两只水桶距离很远地倒在地上,水桶里的水全部流干了,扁担在另一边撂着,而母亲则摔进了旁边的深沟,在结了冰的沟底痛苦地着,两臂向上拼命地攀爬,却无论如何爬不上来……姐妹们顿时哭喊起来,哭喊着想救母亲,却又没有丝毫的办法……最后,还是姐姐叫来邻居五叔,用长竹竿伸下去,才艰难地将母亲拽了上来……

记忆最深刻的事情,还有母亲头顶蚕筐,从这座山头把蚕翻到另一座山头的情景。

由于父亲的过早离世,养家的担子全部落在母亲孱弱的肩上。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老家属于山区,山上柞树很多,所以养蚕业就很普遍。当然我家也养了蚕。于是每到初春季节,满山遍野的柞树抽枝吐叶之后,养蚕人家就不失时机地忙碌起来。

在那侍弄蚕事的日子里,母亲也像别家男人一样,整日没明没黑地在山上打拼。她在山上搭了草庵,姐姐每天要做好了饭送到山上,让母亲吃。有时天气不好,饭送的不及时,母亲就啃干馒头、喝凉水充饥。晚上住在毛庵里,怕半夜丢蚕,更为了早上很早起来饲弄。母亲白天不停地巡视、吆喝,生怕蛇、鸟偷吃蚕虫;晚上就住在草庵里,防止有人偷盗蚕虫。同时,当蚕把这座山上的柞叶吃光后,母亲还得把蚕虫一只只地捡到蚕筐里,大大圆圆的蚕筐既不能用手提,更不能胳膊挎,唯有用头顶起来,才能完成蚕的迁徙。一般情况下,一茬蚕虫要先后迁徙三次,经历一眠场、二眠场和三眠场之后,蚕才开始结茧。给蚕虫换场的过程中,母亲的草庵也要随着迁徙三次。这之间的辛劳苦累,是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蚕虫变成蚕茧之后,为了增加收入,母亲舍不得单买蚕茧,而是要把蚕茧打成蚕丝,以图卖出更高的价钱。但是,打丝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炎炎夏日,母亲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了,烧开热水,站在热气腾腾的锅台前,开始手脚不停地忙活,一直从早上忙到夜晚。在母亲打丝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当从睡梦中醒转过来,总能听见缫丝框儿吱扭吱扭的转动声,我不用看就知道,那是母亲一只脚不停地踩着缫丝框儿,一只手从热气腾腾的滚水锅里片刻不停地拔着蚕丝,随着滚水锅里无数蚕茧的不停跳跃,那丝就像一道道发光的银线,顺着母亲轻巧的手指,一圈一圈地缠到缫丝框上……直到凌晨时分,她才封火歇锅,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倒床上,两个肿胀的脚掌竟然疼得无处可放……

稍稍长大之后,为了体会当年母亲所受的辛劳,我曾经试着把还没有装满的蚕筐顶在头上,想试试它到底有多大的重量!谁知才刚刚放到头顶,蚕筐的重量就大山一般压了下来,压得我头皮剧痛,脖颈酸困,不得不难以承受地蹲下身去……由此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母亲当年所承受的苦累辛劳有多么大了啊!

4

蓦地,母亲轻咳一声,我迅即折起身走向她,轻声问她:要不要坐起来吃点东西?母亲摇摇头,紧接着示意我去睡觉。我难掩心中悲怆,我知道,母亲此时正被病痛折磨着,不言身上的擦伤,就脑梗塞输液造成的头晕和焦躁,也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但她却默默地承受着,掩饰着不让我们过多的担心……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的母亲呵!

我们兄妹五人,在母亲的辛勤操劳中先后成人,出嫁的出嫁,成家的成家,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并幸福美满地生活着……然而我们的母亲,任你劝说千遍万遍,依然一个人坚守着孤独的小屋,死活不肯离开一步!她知道自己老了,却不愿意给我们增添任何的负担!有时候她病了,也不轻易告诉我们,生怕给我们带来麻烦,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母亲!让我们既爱又“恨”的母亲呐!你什么时候能顺从我们的心愿,听从我们的安排,跟我们住在一起生活呢?这样,就能让我们少一点牵挂,少一点惦念啊!

记得那年深秋,连绵的阴雨一连下了半个多月,听老家传来的消息说,母亲小屋前的那条小河河水暴涨,小河上面那座用木桩搭建的小桥,被水冲塌了!望着阴沉的天空,如注的雨线,还有氤氲中令人抖擞的寒冷,我如坐针毡忐忑不安,立即决定开车前往探望母亲。

泊车村口。踏着泥泞穿过村子,在距母亲小屋几十米远的小河旁,我被迫停住脚步,看着断裂的小桥,无可奈何地大声呼唤母亲。母亲从屋内急匆匆地走出来,憔悴的脸上映照着出人意料的惊喜。我不知道此时此刻,母亲是否已经断粮断炊,但我知道从小桥断塌的那一刻起,她便与外界失去了一切的联系……

那天,我拎了许多的日用品,无比焦急地站在河边,却无法将其送过河去。正欲脱掉鞋袜,试着蹚水而过,却被站在对岸的母亲坚决地阻止了。就在我犹豫彷徨的时刻,却见母亲已跳入湍急的河水,拄着拐杖蹚着浪花,朝我这边蹒跚走来……湍急的河水淹没了她的脚面、脚脖、小腿、膝盖、大腿,冲得她不停地东摇西晃……我禁不住大叫一声,不顾一切地跳入河中。河水冰凉,冷心彻骨,我的已经60多岁的老母亲,你如何经得住这般冰冷的水流啊!我不顾一切地奔到河心,终于和母亲抱在一起!母亲看着我,由衷地笑了!我看着呵呵笑着的母亲,却禁不住地哭了!母亲,你一辈子只知道心疼我们,怎么不知道心疼自己呐!

记得还有一次,我回去看望母亲,看到母亲换下来的衣服和床单,就顺手拿了准备去洗,却被母亲坚决拒绝——你洗不动!我心里不由一阵悸疼,忍不住大声对她说道:妈!你60多岁都能洗得动,难道我三十来岁还洗不动?说罢抱着衣物直奔河边,一边就着河水搓洗衣服,一边满眼的泪水汹涌而下——母亲,她一定还把我们看成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了!可是,我们毕竟已经长大了啊!你知道乌鸦尚有反哺恩,就让喝着你的乳汁长大的女儿,为你尽一点儿微薄的孝道吧!

似这样的情景,还有很多很多。每当想起这些事情,我的心就扎扎地疼!母亲为他的子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可是我们……却为母亲做了多少?都做了些什么呢……

5

给母亲输完第六瓶水时,天已经麻麻亮了。

给母亲翻了翻身,帮她全身按摩了一遍,然后问她想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母亲只是面无表情地摇头,嘴巴嗫嚅,却发不出任何的话语。这样的情景,不由让我的心中更加沉重。

量体温,送药,护士来了又走。

姐姐哥哥们都来了,难得聚在一起,聚集的地点却在病房。互相交流了母亲发病的经过,又问查房的医生关于母亲的情况。医生说,母亲因发病超过了六小时才开始救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目前尚在危险期中,家属不可掉以轻心!

听见医生这么说,我真是懊悔万分啊!懊悔这一段时间,只顾忙单位的事情,没有忙里偷闲,挤出时间去看望母亲。我如果能像平时那样,每隔月儿四十就回去看望一次,说不定就能及时发现母亲的病情,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也不至于让她病得这么重,这么危险重重啊!

因为母亲入院匆忙,没有带什么换洗衣服,我赶忙就近去买。一套枣红色的秋衣裤,一套白底粉红碎花的睡衣裤。拿回病房,我让母亲挑选选择。她用仅仅能动的那只手,指了指那套漂亮的睡衣裤。我看见母亲满脸幸福感,浑浊的眼里含着明朗的笑。我懂了!我完全读懂了母亲的心声!我的母亲,你一辈子都在为我们操劳辛苦,自己从来就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不是你不爱穿它们,而是好衣服都让我们穿了啊!此时此刻,母亲或许知道自己的病情难以预料……就干脆毫无顾忌地打扮自己一回吧!我的母亲,你一辈子为了我们素衣粗食,好像觉得你与美无缘似的,谁能知道:你原本也是爱美的啊!

母亲很听话地配合着,让我们帮她换上新睡衣。然而,焕然一新的衣装,仍然遮不住满头凌乱的白发,满脸深深的皱褶,还有整个人的呆愣木讷。这样的情景让人心碎,让人无法应对!此时此刻,我心中忽然迸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母亲!假如能够替换,我一定替你患病,让我用自己的痛苦,换取你的晚年之福!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

有一阵子,母亲睡着了。闲暇无事,我拿出手机,给姐姐哥哥读我的一首诗歌入选《中国文学》杂志六月号的通知。听的中间,姐姐无意中抬头,竟然发现母亲正努力地抬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姐姐旋即惊道:看!母亲正在听咱几个说话哩!我急忙走过去,母亲却又别过头去,轻声呼噜着睡着了。

我知道,这是她不好意思让我们发现,她在偷听我们的谈话,就不依不饶地走过去,附在她耳边大声说:妈,我新近写的一首诗,在《中国文学》发表了!现在,我就给你读一遍这首名为《母亲》的诗吧:

浩瀚夜空 星河灿烂

如母亲的眼睛 包容

万千 星星脚步匆匆

却靠不了银河的岸

始终追随 云卷云舒

徜徉在轮回的岁月里

《鲁冰花》 于月上

柳梢之际 绽放眷恋

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乡间小屋演绎

经典 或者永远

传唱不衰 用血脉

诠释的两个字:母亲

……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学生主体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现状分析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古文教学为主,包括古诗词和寓言故事,传统文化的渗透较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古文的理解常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传统文化的渗透会出现障碍。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上缺乏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关于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的挖掘。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积累词汇,传递阅读技能,而且是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和延伸的重要基地,丰富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学生发展多元化的需求给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视频、音乐、动画等多样化形式增加学生视觉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语言美;通过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理念结合在一起,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支撑。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 优化教材案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和扩展教材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好,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中,注重将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都引导出来,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进行体会。例如,在《咏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舒缓的音乐和春天优美的图片,带领大家走近诗意的课堂,感受春天的美。然后通过语言,贺知章用两句话就把春天的美好描绘了出来,大家想听吗?教师引导学生闭起眼来倾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美,并交流你听到了怎样的春景图,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寻找春天的气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诗词分析就会更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展开思考,理解诗词的内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仿写,续写自己的春景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裁――诗词,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美。

(二) 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文本内容本就是作者一种思想的传递,包含着多元化的文化,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文化是什么,而且要注重文化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文化情感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包括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哪些省份,最后注入何地,全长等基础信息,黄河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生存带来哪些资源,黄河改道又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教师借助实验室采用黄河水流向动态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立体的地质图片,看黄河水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这样就更有视觉冲击,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积极和主动,有效地对母亲河的文化进行了渗透,感受黄河文化。

(三) 用民族风俗吸引学生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鲜明性的民族性,包含着中国不同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将这些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在课下感受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食品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搜集对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开门爆竹、神兽“年”、拜年、蒸年糕、压岁钱,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每一个背后搜包含的文化,并借助课堂上的小组分享来实现文化内容的分享,通过制作板报增加学生的认识。同时,在课下引导学生动手来写春联,感受用毛笔书写出来的祝福,感受春联的对仗,通过剪窗花来感受民族剪纸文化等等,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在节日的传承中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下来。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与素质教育的改革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教材案例,增加案例中文化情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营造;扩展和延伸教材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文化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房殊.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