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01:46: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学员在写好毕业论文后,对还要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不很理解,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态度也不那么积极。因此,有必要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先作一讨论。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毕业论文答辩虽然以回答问题为主,但答辩,除了“答”以外,也会有“辩”。因此,论文答辩并不等于宣读论文,而是要抓住自己论文的要点予以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生动的说明,对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作出全面正确地回答,当自己的观点与主答辩老师观点相左时,既要尊重答辩老师,又要让答辩老师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得学会运用各类辩论的技巧。如果在论文答辩中学习运用论辩技巧获得成功,就会提高自己参与各类辩论的自信心,就会把它运用到寻找职业或工作的实践中去,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 本科生 毕业论文 存废 发展方向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暴露出质量不高、抄袭之风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是存是废,存的话如何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为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大学扩招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为莘莘学子迈入大学大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在扩招过程中,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进而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2.就业与考研压力迫使
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多地忙于各种职业证书的考试,尤其是进入大四阶段,研究生、公务员、各类证书及应聘单位招聘考试接踵而来,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一般从每年的十月份就开始启动招聘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大四上学期末就开始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三时就忙着联系就业单位。而毕业论文恰恰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就业与完成毕业论文之间产生了冲突。学生每天疲于奔走各种招聘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做毕业论文,结果只能抄袭。
考研的学生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初试通过的学生也要在这一学期参加复试。随着各高校考研复试成绩所占分量逐年增加,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复试,只能将毕业论文的事情束之高阁。
3.能力评价体系缺失
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全面而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党员、学历高低、证书的数量及级别,或者重视实习经历,很少有用人单位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遴选人才的依据。再者,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等级的评选结果(特别是省优)往往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才确定,即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再好,也无法证明。
(二)内部因素
1.指导教师配置不足
随着连年的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在教师增长人数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的大背景下,一名教师指导十几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更何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般承担任较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一些“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还要忙于科研,工作压力本来就很繁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细心指导毕业生,有的学生甚至从开题到答辩与指导教师只见过一两次面。
2.学生思想认识扭曲
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对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没有太大影响,细心一点的学生在论文创作开始前就咨询往届毕业生学校对论文要求严不严,有无因论文不合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受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查资料,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只有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反映出当今大学生诚信与道德意识的缺失。
3.教学监控不到位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应坚持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的原则,坚持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原则,坚持学院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不少学校认为,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放低了。在具体落实中,许多所谓的检查都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即使发现了问题,整改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二、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早在200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一文,引发了有关毕业论文去留问题的大讨论;2006年3月23日,该报又发表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有些学者提出大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各校应对毕业论文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使大家对毕业论文在思想认识上有重要变化。2009年10月,《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与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校方倍感压力,表示学校不会取消,只会优化本科毕业论文。2010年5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新规:凡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此举意味着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有机会享受在本科毕业时可以不写毕业论文的特权。规定一出,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论文掺水不如取消。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创新的论文来。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最具代表的是中山大学高校研究所郑永庭教授:取消毕业论文制度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不能因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就否认这项制度的合理性。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考虑解决的办法,逐步去完善这项制度,而不是消极应对,简单地将其取消。
而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教授观点趋于中立,建议应该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毕业论文要求不一: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1]。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毕业论文存废上各家观点针锋相对。我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可以多元化发展。
三、方向探索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职业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我们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研究。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所言:“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1]
应该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毕业论文是对毕业论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尝试,只不过它在一片反对声中消逝了。而浙江工商大学出台的本科生可用科研作品代毕业论文的新规定,是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再次大胆尝试,我们认为这种尝试完全必要并且可取。
参考文献:
[1]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N].中国青年报,2006.3.23.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01.
[3]浙商大校办.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印发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的通知[Z].浙商大教〔2010〕111号.
[4]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5]本科毕业论文是“美丽摆设”?建议取消引争议[N].廉江新闻网,2004-04-09.
[6]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N].中国青年报,2004.3.2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2]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扩招,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涌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随形势,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有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有关研究预计,包括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
除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一因素之外小论文,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倾向、社会就业和失业比重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个体能否就业与其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个人因素关系密切。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大环境和个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它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业指导。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就业指导一方面能通过介绍就业形势,使就业大环境能够深刻、准确地为大学生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虽然就业指导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主体,化解或缓和了就业主体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对地削弱了就业形势的严酷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处困境而思有为,大力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赢得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动局面。
二、观念树立: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对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学生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率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此外,就业率还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的就业评价标准,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而这个就业的“质”,意味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工作岗位是否为毕业生所满意、能否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平台等等。换句话说,学校只重视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忽视了就业率数字背后毕业生的前途和幸福。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转而追逐高校的高就业率小论文,甚至工作的开展完全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就业指导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而是想方设法让毕业生参加工作了事,将之尽快推向工作岗位,不论其就业层次是否合理。国家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口号,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借口。就业指导目标出现了偏差,指向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拉拢说合,这样的就业指导,或许称之为“就业说媒”更加合适。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造成毕业生违约多、跳槽勤,既有损学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更让毕业生本人的未来大走弯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
就业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安置,它不单纯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自主进行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一定的就业方法,实现自主择业,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要。
三、内容更新: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求职技巧,更需要侧重于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和职位的协调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受就业指导目标功利性的影响,以往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注重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观念教育是为了让毕业生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带着紧迫感尽快找到工作,求职技巧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短时间内学到能让用人单位相中的“一招鲜”。这些内容并不能让毕业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更承载了过多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即可被毕业生抛至九霄云外,就业指导遂“功成身退”小论文,再无意义可言。理所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找到工作相当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来说,职业生涯开始阶段怎能作为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应该包括长达四十年的整个职业生涯。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除了求职技巧之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倾向和兴趣志向,寻求到与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职位,并以此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职业的协调匹配,促进大学生和职业的协调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使之在职业中完成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实现谋生与追求人生理想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实现适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此同时,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如职场处事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内容,也需要给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四、形式创新:建立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顺序进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遵循课程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还得综合考虑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以前的就业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或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以帮助毕业生能“现学现卖”地运用“一招鲜”,顺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左右),专门用来上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就业指导的本意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际效果只能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也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时可上可不上的课。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升学、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课堂之外小论文,很难认真学习课程。况且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都应该有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速成?突击的速成式就业指导根本无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关注面,因时制宜地制定过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离校阶段。在适应阶段,大学生较多地关注环境的适应和学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职业生涯的框架内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涯;在发展阶段,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项能力方面获得提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离校阶段,大学生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则可以开设就业技巧等课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必须考虑到人主观的接受意愿和客观的接受能力,而通过全程性就业指导的就业模式,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全面开展。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紧随时代,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秀,罗国荣.高校就业指导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学毕业生将增30万人660万学“抢饭碗”[N].京华时报.2010-11-27.
[3]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7,(3).
关键词:生涯 决策困难 心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对大学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Gati,1990),而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和职业生涯不适应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定时间里,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有效决策的状态。
多数研究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维度和总分上,报告的困难要远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难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两个子维度中“缺乏决策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决策动机”方面有更大的困难,女性的困难在于“犹豫不决”方面。与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刘长江,2006)。Morgan和Ness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性别角色定位研究中发现: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者与高决策困难者相比,其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项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例如Mau (2004) 的研究报告中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30%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王胜男,2007)。也有学者指出以上数据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统计结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职业生涯未定向者为样本基础的。
从港台地区的已有的研究来看,黄淑芬对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动机不足,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决策困难。
金树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仅有27%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明细职业生涯目标;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采取延迟、逃避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决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职业生涯目标尚未明确的状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例如,Mau (2004)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划分上存在着差异。
二、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
金树人(1989)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定情形归为5种类型: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Gati(1996)将所有困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以及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主要是个人还没准备好要做决定,其原因又可分为三类:缺乏动机、犹豫不决(indecisiveness)、以及错误的职业生涯观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又可分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两种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对职业世界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获得职业数据、对自己认识不够、同时也不知道职业决定的步骤。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因内在冲突及外在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测量
目前在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中以Gati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简称CDDQ)最被广泛使用,因为经由多项跨国研究,显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国内及台湾地区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修订研究,证实了此问卷的重要参考价值(刘长江,郝芳,李纾,2006;田秀兰,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营,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据职业决策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这个概念和一个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Gati认为由于职业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数人想做出理想的决策是很难的。凡是达不到理想的职业决策状态的,都可视作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DDQ将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分为三大类,其下又分十个亚型,量表包括35个项目。它共划分了三类困难:“缺乏准备”、“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论模式图: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假设与实证结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为样本群体的研究。Gati等学者也认为在CDDQ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维度,进行广泛的深入研究。随后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区的样本群体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归类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国、台湾等地分别作了研究,地区性差异的事实的确存在。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研究将以Gati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划分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为依据,对其与职业生涯调试力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问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订的版本,此问卷时根据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订而成的,经验证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订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之一,修订后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层面具体含义为:
(1) 决策动机不足——当前个体对未来生涯发展没有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意愿,个体尚未进入决策过程,决策意识不明显。
(2) 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一种人格倾向,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质。
(3)信息不足——个体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决策困难,包括对决策过程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对获得其他信息的途径缺乏了解。
(4) 内部冲突——个人期望和实际情况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5) 外部冲突——个人的意愿与外界压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五、结语
由于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测量仍未完善,测量结果会随着文化、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问题还未解决,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可依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困难的研究探析,能够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困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金树人,林清山,田秀兰.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定向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1989( 22): 67-190.
[6]刘长江,华正伟.生涯未决类型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45-48.
关键词 专业教师 班主任 大学生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8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Headteachers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LIU Ya
(The Food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In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students are real problems as a professional teacher and teacher must be considered,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expertise of academic lectures, writing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raduate students,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cademic exchanges and other forms of class activiti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has improved, instructors and mentors say good for the stud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eachers; headteacher;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高校教育中,能对大学生专业素养产生较大影响的普通教师群体包括班主任(多为兼职)、专职学生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全职专业教师、专业导师等。在复杂多样的普通教师群体中,由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优、学历层次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我院一改以往专职学生工作者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惯例,安排一线专业课教学、获得博士学位、职称在副教授或教授的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笔者在2012年9月的新学期有幸成为2012级食工4班22名学生的班主任。作为一名长期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指导研究生的硕士生导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使得笔者深知专业素养提升对学生今后考研和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需求,则是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鼓励学生参加SRP、教师科研和专业方向俱乐部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性创新研究、科研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也正因为如此,高校科研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大学生参与科研,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高效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具体科研活动,让学生亲历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实验总结等科研的整个过程,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这些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挑战杯等。为此在学生大二期间,就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SRP和教师科研。截止目前,班里有4名同学主持了SRP,占全院主持项目总数的20%,主持、参加SRP的学生达17人。另外5名同学也根据个人对专业的兴趣,积极参加了学院老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结果表明,学生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学术思维,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和态度、提升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路,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在SRP和科研期间的表现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 举办专业知识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信心、基本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要求每位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某种食品或某些专业知识点查阅近年书籍、期刊等文献,做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学术讲座,然后回答在座同学的相关提问,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允许下去准备后再回答。而作为专业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则在适当时候给予专业解释、指导和点评,确保同学在每次讲座中都有实际收获。如学生在讲述“酸奶”这一专业知识的时候,笔者从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首先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角度给学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如,为何酸奶会呈现凝胶状态?为什么有些人喝牛奶会腹胀、腹泻,但喝酸奶则没有问题?为什么酸奶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其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给学生介绍了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益生菌等。最后,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常识问题,如何区别发酵型酸奶和酸奶饮料、如何保存酸奶、酸奶为何会出现粘壁现象?等等。经过学生精心准备、老师适时补充、科学引导下进行的学术讲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专业信息储备量,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专业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这种学术讲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搜集整理文献、制作PPT、讲解PPT等专业方面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答辩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胆量也随之变大。
3 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活动
科技写作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信息书面存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科技交流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决策科学化的依据,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素质之一。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指出:“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当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了解相关部门对文稿质量和规格的要求,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并通过写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文件或论文。与此同时,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文理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到写作学、情报学、心理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和方法论等多个学科,是一项既具有高度专业性,又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专业面,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由于教学培养方案设置问题,我院对本科生并未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要面临课程论文写作,第二课堂等科研活动中撰写文章,大四期间完成系列毕业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等)等方面的写作。正是由于科技论文写作教育的极度欠缺,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撰写的学术材料可读性差、逻辑顺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剽窃现象严重,而修改、规范毕业生相关材料也成为指导老师耗费时间最长、老师抱怨最多的一项工作,
为了应对学生在今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出现问题,提早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方法和技巧,利用所带的研究生资源,在给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开展任务书、选题指南、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等系列知识讲座的同时,组织本班学生参与听讲。从实战角度出发,通过针对性讲解,让学生明白科技论文写作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写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知道如何根据要求写出符合专业规范的文件材料,掌握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学生SRP结题材料准备及结题答辩环节便充分应用到了此项技能,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均反映良好。
4 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进行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环境构成要素,是促进和推动学术繁荣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重要内容。学术交流包含着传递信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是科学研究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只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才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和发展,并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此,在所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答辩前夕,组织我班学生参加他们的预答辩,并进行提问,让学生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别,明确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毕业答辩环节,明确其中的关键所在。
此外,利用客座研究生返校答辩的机会,向我班学生介绍其科研经历和客座高校的学校和师资、科研等情况,为学生开启获取校外信息的窗口。研究生所展示的实验笔记、阅读的英文文献及每月汇报的实验总结和PPT,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研的严谨和神圣,也让有志于考研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能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5 结束语
作为大学班主任,如果仅单纯完成学校常规要求的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学生也能顺利渡过大学四年,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不能得到有效激发,青葱岁月中的重要时光也将平淡而过,考研、找工作或刚就业时也将会面临许多的不适和后悔,这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以解决。只有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适时开展符合学生发展方向的专业活动,学生才能不迷失求学的方向,才能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课题来源:石河子大学《食品化学》精品课程,《食品物流安全管理与技术》二类课程;石河子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赵伟,张雯,吴慧中.专业教师承担班主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性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5):124-128.
[2] 王胡英,周国平.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45-46,87.
[3] 胡志华.高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2-43.
[4] 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5] 任萍.《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2011(13):106-107.
[6] 王瑾,路福平,贺华等.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