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02:47: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学研究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已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注重实际应用、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实验具有探究性、通过实验培养能力[1]。但实际教学中“讲实验”、“画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学生做实验的“代价”较高,主要是教师准备量大,学生进实验室麻烦,许多实验是验证性的,不做也不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等等。长期下来,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与动力,做实验也都变成了纸上谈兵。
在该背景下,各地的学科教室应势而建。学科教室是以服务师生学科教与学为宗旨,促进学生在内生动力驱使下主动学习的学科环境和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它要求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构建学科情境,配置丰富的学科资源,开展学科教学、实验(体验)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今年我校新校改建完成,学科教室的建设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提供了环境、平台保障。
1 化学学科教室的建设
1.1 基本布局与结构
我校的化学学科教室是一间多功能的教室,它集普通教室、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功能于一体,由专人负责的供教师和学生研究与学习化学的场所。它的布局与结构如图1所示。
该学科教室设置了48个座位,平时教师讲课时,中间可坐32位学生,两边实验台边可坐16位学生。学生实验时,中间的学生分组到两边的实验台,实验结束回到原座位。
三边柜子里存放平时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药品,黑板、多媒体设备等与普通教室一样,还设置了高拍仪,可用于拍摄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等。几台电脑可供学生查阅资料、播放视频等。
1.2 空间布置
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了一些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挂图,如:元素周期表,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图,过滤装置图,蒸发装置图等。我们还特意开辟出一块展示园地,将学生自创实验的照片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
教室后仪器药品柜的上方陈列了一些化学教学模型,如:初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结构模型等。中控台上放了一些化学杂志、化学资料,方便师生随时查阅。
总之,学科教室的布置有浓烈的化学学科气氛,让师生走进教室就产生“我的教学(学习)我做主”的自豪感,教室里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源也让师生产生“物为我所用的”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2]。
2 基于学科教室的实验内容设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燃烧的条件”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活动。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时间深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即使生活中的火柴等物品很多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所以光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难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相关心理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基于学科教室设计系列实验,使实验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以提高和强化其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3]。
2.1 “燃烧与灭火”系列实验内容设计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中的“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为例设计系列探究实验(见表1)。
2.2 实验实施
五个系列实验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性,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要求及实施方式:
实验1:让两位学生配合完成。实验前提醒学生:将手帕(或餐巾纸)放在混合液中浸透,然后取出拧干,用坩埚钳夹着点燃,燃烧时轻轻抖动。
实验2:这组对比实验过于复杂,在教室无法完成。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室的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把实验过程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放映,学生也可以课后在电脑上自行观看。
实验3:这是一个改进实验,将原来的开放式装置改成封闭式装置,学科教室还装有排气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学生4~6人一组,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实验4:要使燃着的蜡烛熄灭有哪些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提供蜡烛、火柴、镊子、剪刀等仪器和用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该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科教室的优势:仪器、水等用品即时可取。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实验5:看似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了:物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烟尘等密度小于空气,会上浮,所以发生火灾时接近地面的区域是比较安全的,学生由此懂得了自救的原理和方法。该实验可?学生课堂上做,也可课后在学科教室自行完成。
3 学科教室对实验教学的作用
学科教室的建立和建设,改变了原来为了做实验而去实验室的现象,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验的机会,体现出以下几个优势:
3.1 同步性
化学学科教室由我们化学教师管理,所有的化学课均在学科教室里上,避免了每次实验都要去实验室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相应的实验操作马上就能实现,达到了理论学习与实验同步的目的,使化学教?W回归其学科本质。如:当学生学习到溶液的配制时,通常都是在教室先学习溶液配制的方法、步骤,这种理论学习相当于是纸上谈兵,然后到实验室做配制溶液的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两条线分开,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室,就可由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操作,总结出溶液配制的方法、步骤,体会到配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细节,否则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会有偏差。
3.2 即时性
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讲到某个难点知识时会发现借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因没有提前准备实验而只能作罢。在学科教室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需打开柜子就能取到所需器材,学生当场实验,既解决了利用相关资源的难点,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3.3 延时性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构建认知体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在我们安排的实验课上,学生才有机会动手实践。但有了学科教室后,学生可利用中午、自习课等时间到学科教室或完成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做好的实验,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实验探究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
3.4 数字化
一、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正文开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实施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一年四季 1
2 植树节 1
3 各行各业的人们 1
4 家乡的商店 1
5 村委会和居委会 1
6 人们的衣服 1
7 衣服的制作 1
8 衣服的选择和穿着 1
9 丰富的文娱生活 1
10 人们的住房 1
11 各种各样的房屋 1
12 房屋的建筑 1
13 --14 现代电信 2
15 -- 16 现代交通工具 2
2008年下学期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态度的培养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二、教学目标:
1、把教材内容按其原貌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
2、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等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
4、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
6、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文化素养 :可以进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对信息进行关键性评价;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人物特征描述:综合运用语言谈论人物外貌特征、职业、性格特点等方面。可以将话题拓展到家人、同学、朋友、老师、名人等。
2、场所位置与特点:通过图画、路线等标示场所的位置,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可以将场所内容确定为学校、家庭(房间)、公共场所等,同时能够用语言描述场所的特点。
3、个人能力描述:描述自己和他人能够做的事情。
4、个人喜好与特长:描述自己和他人关于动物、颜色、服装、食物、数字、课程等方面的喜欢和不喜欢。
5、日常生活:可将话题拓展为星期、时间、节日、季节、交通等各方面。
6、天气:能够描述天气特征并能根据天气状况安排合适的活动。
三、教学措施:
1、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3、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
4、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精心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2 人物特征描述 2
3--5 场所位置与特点 3
7--9 个人能力描述 3
10--11 个人喜好与特长 2
12--14 日常生活 3
15--16 天气 2
1.1确定实验课题
掌握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基本操作实验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前一周公布设计实验的课题,其内容可涵盖探究物质性质!实验产物!实验条件或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等,例如我们给学生的实验课题是乙酸正丁酷的合成,并提供三氯化铝!三氯化铁!硫酸铁馁!硫酸氢钠!对甲苯磺酸!杂多酸!固体超强酸等催化剂供学生选择一种与浓硫酸做催化剂进行合成结果比较"学生以2人为一小组,经过选题后进入设计实验阶段"
1.2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教师加强对实验方案的指导,学生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一份初步设计方案,并交指导老师审阅,老师侧重审查学生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有完整的设计实验方案,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1.3实施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是学生根据计计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实验操作"自己动手操作,不断强化对仪器操作与实验方法的熟悉"同时了解实验设计要有对照!能重复"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加强巡视及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出现一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究其原因"
1.4完成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老师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进行评议和评分"
2.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几点体会
2.1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加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开设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过程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乙酸正丁酷合成实验中,涉及的主要有机化学知识点包括催化剂的选择及作用!反应的原理与条件,如何提高可逆反应的产物产率及反应的速率等,这些知识均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们将枯燥的理论与丰富的实验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育旨
传统验证性实验常针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实验应用,而设计性实验是将多方面知识融合在一起,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开设性实验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通过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指出改进实验方案的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态度,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乙酸正丁醋常规试验用浓硫酸做催化剂,但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产率不较低"可以引导学生选用其它无腐蚀性的催化剂进行创新性的改进,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4仪器设备是开设设计性实验的保障
一、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趣味心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有趣”。这种有趣大体上有3种情况:①对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所发生的“奇特现象”产生直接兴趣;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产生兴趣;③对化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2.放松心理。在化学课堂上学生感觉“受制于人”,被动学习,没有太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一方面是空间变化而感到的相对轻松,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可以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的探索。
3.好动心理。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都有一种简单的“冲动”,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没有熟悉实验过程,就急于求成,匆忙实验。
4.探究心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化学实验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将“有待验证、加深理解、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探究心理是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动力。
5.怀疑心理。“怀疑是问题的源泉。”面对书本知识的描述,有些学生不习惯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经常要问“为什么”,因此,学生带着怀疑的心理走进化学实验,以检验教材上的说法是否正确。
6.轻视心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对实验课敷衍了事的心理。
7.畏难心理。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习惯人云亦云,草草了结。
8.紧张心理。化学实验中有些物质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一氧化碳有剧毒等,若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有些化学实验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会爆炸等。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率。
9.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少数学生所形成的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而让老师“推着走”的不良习惯。比如,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看别人怎么做,好生搬硬套。
10.造假心理。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在我们实验中,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与实验要求相一致。学生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教师批评,因此就凭书本上的知识去应付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功能。
二、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化学实验指导策略
我们认为,心理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此,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好坏来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
1.创造情境,给学生“一片心中的绿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验室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奇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积极鼓励,给学生“一个欣赏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步的“现象”,比如随意的提问、学生的笑声、紧张的表情、轻声的惊讶等等,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我们不妨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实验,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做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3.培养毅力,给学生“一把利剑”。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将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我有能力做好实验”的信心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4.打破常规,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式。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式迁移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在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经有所了解,观察现象时就不会去主动地发现,而是等待书中描述的实验结果的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既要等待实验结果,更要期盼实验“奇迹”。
【关键词】C语言 项目化教学 程序设计
一、引言
C语言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灌输知识点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以课本章节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依课本顺序讲解基本知识,如数据类型、运算符、变量等;依结构讲解程序结构,如数组、函数、结构体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学习C语言,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来说,比较抽象,犹如听“天书”,学习进程慢。学生往往需要反复学习基础知识、经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才能悟出C语言的真谛,才可以独立的编写程序。大部分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对程序编写产生兴趣,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将来工作中遇到实际的问题,个人解决问题能力也很难再实践中得到提升。为了解决学生只懂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差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教学研究,给C语言教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学生学习C语言理论联系实际得到了有益的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C语言的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抓住具体应用项目的解决方案,以具体的应用项目本身的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项目与理论的融合、项目的难易搭配、循序渐进的项目训练模式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确定理论知识掌握的目标和实践目标;其次,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进行描述;再次,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和深度确定具体的项目;最后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完成项目的同时深入理解知识点。
(一)项目设置原则。项目化教学以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方式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找到突破点,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因此,C语言项目化设置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程序功能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且与学生感兴趣东西相关;一个是项目具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又单一到综合。使学生在项目程序设计过程中将C语言的基本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的编程和调用综合利用来实现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对软件的认识得到提升。
(二)项目化教学的几个阶段。C语言的项目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阶段和高级阶段。每个阶段任务明确,循序渐进。如表1所示的项目化教学的分阶。
初级阶段是对C语言的基本内容的学习过程,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号、语句结构等,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C语言的基本语句和程序设计思路。力求达到数组、指针、函数等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函数库的使用,逐步基本操作的熟练使用以及顺序、循环、选择结构的使用方式。掌握C语言中的较难的数组、指针、文件操作、函数等的概念及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练习,对知识点加深理解。
中级阶段是在初级阶段掌握的基础上,高级阶段由具体的项目任务构成,这些项目有多种解决方法和多种结构结合使用才可以实现。结合基本知识和具体项目,进行程序和算法设计,在调试过程中,理解编程技巧和深入理解知识点。
高级阶段是对软件的常用算法、模块开发、信息传递等进行深入学习和改进的阶段。在此阶段的项目化教学中,算法的改进、函数编写、参数传递和程序调试作为重要知识点,将项目分工和模块化作为练习提高的目标,提高团队合作开发的技能。
(三)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C语言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整个项目的组织、监控、引导、点拨都需要教师的作用。在引导和点拨上,引导学生发现项目的问题所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和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寻求最简洁的工作路径,如何做出符合要求的程序。
(四)评价体系。每个项目结束后,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和提高,一方面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更大的潜力。项目完成后,进行分级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程序,讲解设计思路。其次,同学之间互评,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设计思路和程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从多角度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是教师总评,根据项目完成的情况评定学生的成绩,给出相应评价,并对自评、互评环节进行综合评价,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评价体系根据项目的不同作出适当的调整,评价也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重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评价的同时给出下一步需要进行的任务。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积极性,满足了成就感,引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项目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化教学试点,发现项目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要以C语言教学大纲为蓝本,涉及到的知识点不能出现超纲现象;项目的选取和设置要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对项目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项目设置要分层分级,又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满足一定的成就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项目随行业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而随时调整,并保证通过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可以完成的;项目完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抽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教学研究,从项目化教学的新思路,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分别进行了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勇,肖四友,张文祥. 基于能力培养的C语言项目化训练教学模式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9, (11):62-64.
[2]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健词:中学化学;模块化;教学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开展模块化教学设计,能改变课堂教学的线性结构,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模块化的概念源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此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模块化教学的思想。模块化教学(简称ME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和培训模式[1]。近年来,该教学模式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受到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关注[2]。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如果把每节课作为一个总模块,那么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由一系列子模块有机组成共同实现的,每个子模块体系围绕自己知识体系的主导思想广泛认知, 发散思维, 接纳新信息。模块化教学设计就是按照内容相近、方法相当的原则,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二到三个子模块,根据各个子模块的达成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统摄和整合,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模块如何产生,能否有效地组合成系统,系统的分解和组合的技巧和运用水平,是模块化设计的核心问题。建立模块系统是实施模块化设计的前提,形成模块化系统则是模块化的最终归宿[3]。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模块化教学设计需要变“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为“非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糖类 油脂》教学设计,介绍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1、确定模块内容。在模块教学中,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 ( 组件) , 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联的知识内涵。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子模块的内容确定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人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例如:围绕《糖类 油脂》的教学,我在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两个子模块,一个是围绕糖类的子模块教学,另一个是围绕油脂的子模块教学。
2、定位模块目标。模块化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一样,需要预先设计本节课有关知识和技能、情感、能力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每一模块的目标和要求都要明确而具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协同活动,抓住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预定的效果[5]。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糖类和油脂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目标,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紧紧围绕子模块的教学目标来组织实施。
3、选择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精髓就是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以学为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结合任务和问题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互助,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4]。在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 只有选择最新的教学内容, 使用最灵活的教学方式,机动灵活地组织教学, 使它们达到最佳的组合,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糖类的子模块教学为例,主要教学方法与程序设计如下:第一,情境创设,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设计问题题组,通过对课本有关内容的自学、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第三,归纳整理,教师针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迁移运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与课堂训练的开展,达成教学目标。
4、设计课堂检测。模块化教学设计时要贯彻及时性原则,设计好过程性检测和结果性检测。过程性检测针对各个子模块的目标达成开展设计,伴随子模块教学进程及时呈现随机完成,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进程。结果性检测重在了解课堂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涵盖各子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开展课堂5-8分钟当堂训练的形式组织实施,以促进知识形成,实现能力提升。
三、模块化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设计的独立性。每个子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系统,有明确的目标、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这使得各子模块的教学相互独立、易操作。同时,围绕子模块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于学科同类型的知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遇到类似子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2、活动的递进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递进性,子模块内容并非盲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格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进行设计,学生在经过较低层次子模块内容的学习以后,继续进行较高层次的子模块学习,这也体现课堂教学应贯彻的循序渐进原则。
3、内容的关联性。内容的相互关联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化设计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发展选择不同的子模块,以不同的联结方式构成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即演绎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5]。同节课子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相互关联,避免知识之间相互割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有效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
4、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景之中,经过协作、会话交流将知识意义建构出来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获得乐趣与知识。
5、方法的多样性。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采用灵活、多变、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点拨、提问、质疑、讨论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善于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在“学”的思路与“教”的思路相结合上动脑筋,既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模块化教学设计对于变革传统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模块化的对象是系统,模块化的主要方法是系统的分解和组合,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组织地安排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至关重要[6]。同时,模块化教学的非线性和生成性,给教师在教学时间和进程的把握、教学调控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在行动中加强研究,以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艳华.美术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4(3):60
[2]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3] 百度文库
[4]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2];同时,伴随着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成为决定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实验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改革前,教学团队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如何做,可以提高你的实验动手能力?”的问题,在收回的81份问卷中,有56.7的学生回答“需要改革实验开设内容”,由此可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4]。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为72学时,于第二、第三学期开设,分别称为有机化学实验Ⅰ和有机化学实验Ⅱ,每学期均为36学时。改革前后实验开设内容及学时数如表1所示。改革后,在实验内容、顺序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有机化学实验Ⅰ(见表1序号1~8)侧重于基础实验。对比改革前后,删除了有机化学实验Ⅰ中的两个性质实验。多年来,常有学生反映性质实验效果很差,因为理论滞后于实验,即使预习了还是搞不懂反应原理,实验时“照方抓药”,学生“动手不动脑”,整个实验过程糊里糊涂;据此删除性质实验,将它放在理论讲解时视频观看。这种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既避免使用易挥发的醛、酮、醇、酚、醚等有机物,减轻了实验室的味道,也减少了这些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5-6]。在实验顺序上,将“熔点测定”安排为第1个实验,紧随其后的第2个实验是“蒸馏和沸点测点”。实验2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可以利用它们进行有机物的沸点测定,“蒸馏”是常量法,“沸点测定”是微量法,学生可以做一个对比。前两个实验中,“熔点测点”和“沸点测定”所用装置一样,都需要提勒管,由于学生在第1个实验中已经学习了“熔点测点”,所以在做“沸点测定”时就能很快领悟。升华和萃取也是两个重要的基本操作,改革后在设置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其中“萃取”实验安排在“水蒸气蒸馏和萃取”中,首先利用“水蒸气蒸馏”实验萃取中药徐长卿中的丹皮酚,因为是混合物,再利用“萃取”实验进行分离;而“升华”实验则安排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中,较之改革前升华粗碘的实验,环保安全了很多,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改革前,“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了“沸点测定”和“折光率测定”两个基础实验,因为改革后“沸点测定”已经安排在第2个实验中,“折光率测定”则安排在“乙酸乙酯的合成”中,即合成出的乙酸乙酯进行提纯后,再测定其折光率并与文献值比较;将实验学时数从原来的6学时调整为时。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升华和萃取”和“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这些基本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有机化学实验Ⅰ除了基础实验外,还安排了“乙酸乙酯的合成”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综合性实验,这是对前面常用基本操作的一个巩固。有机化学实验Ⅱ(见表1序号9~14)则完全是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精选了不同的反应类型,如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反应以及乙酰化反应等,将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强化。经过与同行教师反复讨论和同学生座谈等形式,现阶段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顺序的设置既符合目前本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同样,在多次学生问卷调差中,9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民主、互动、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基于此,在实验教学中,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问题进行讲解,这个环节现在基本上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即由学生自己讲解、教师补充引导、中间穿插提问讨论等。在这个环节的实践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常常超出教师的期望。例如在实验装置的安装上,刚开始的“蒸馏”实验的安装由带教老师演示完成,告诉学生实验装置的安装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稳固和美观,并详细讲解其中操作技巧,以后实验课出现的实验装置均由学生来做示范安装,师生共同指出其优、缺点进行点评,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在基本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正确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重结晶这个操作中,有些学生产品质量不好,我们就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重结晶整个操作的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存在,这样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以前反复出现的错误,现在学生可以很快克服了。每次实验结束时,带教老师都要记录每位同学本次实验的结果,然后进行评比讨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例如对于合成实验的最终产品,教师会让每组学生写上组号,摆放在一起,大家来评出产品的好坏。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做得好的学生开心自豪,做得差的学生也不服输,有些学生要求重做,我们都给予了满足。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下次课堂上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带教老师要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到原因后,再批准学生重新开始实验。这种做法无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经过我们大家反复实践,上述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11]。
3改革考核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1.1研究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105份,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收回102份,回收率97.14%,收回问卷均有效.为了很好的开展医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有机课组采取了以下步骤.
1.1.1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但是目前国内还几乎没有正式的英语实验教材出版,可供参考的国外原版实验教材也不多.根据学时数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多年来从事实验教学的经验,在确定教学任务后,有机课组将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的7个经典的有机中文实验讲义译成英文.查阅了许多外文资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整理,力求在格式上统一、在语法上以及专业用法上规范,教材已经编写好.这为顺利开展医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材料.7个双语教学实验分别为:微量法测定无水乙醇的沸点和减压蒸馏装置的安装(Micro-scaledeterminationofboilingpointandinstallationandofvacuumdistillationequipmen)t、薄层层析(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青蒿素的分离提取系列实验(extractionandisolationofartemisininfromleavesofwildartemisiaannuaL.,分为3个子实验)、乙酰水杨酸的制备(Synthesisofaspirin)和分子模型(Molecularmodels).
1.1.2双语教学教师的准备工作
在开展医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工作中,笔者从专业词汇入手,对常用的试剂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归类整理.参考了许多的外文文献和学习资料,力求读音准确.教研室历来注重集体备课,对双语教学的备课更加重视,还特地安排英语基础好的教师率先开展双语教学,为大家提供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到四川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和泰国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
1.1.3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准备工作
在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Purposes),掌握实验原理(Principles)、实验仪器(Apparatus)、实验试剂(Reagents)、操作步骤(Procedures)及注意事项,用英文写好预习报告.
1.1.4双语教学中以专业词汇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
在双语教学中,首先从专业词汇出发,将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专业词汇进行分类,化学试剂:乙醇(Ethano)l、甲醇(Methano)l、丙酮(Acetone)、乙酸(Aceticacid)、乙酐(Aceticanhydride)、乙酸乙酯(Ethylacetate)、青蒿素(Artemisinin)、水杨酸(salicylicacid)、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pirin)等;实验仪器:提勒管(Thieletube)、毛细管(Capillarymelting-pointtube)、圆底烧瓶(Roundbottomflask)、冷凝管(Condense)r、层析槽(Chromatographyja)r等;基本操作:结晶(Crystallization)、蒸馏(Distillation)、过滤(Filte)r、萃取(Extraction)等.掌握了这些基础词汇,再看英语实验讲义或文献就要容易得多.
1.1.5PBL教学法在医学《有机化学实验》
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要搞好医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授课.具体做法是先介绍专业词汇,然后用英文讲解实验目的、要求以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便于学生理解;由于有机化学实验操作细节多,为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听清楚,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中,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解;为突出重点,照顾到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仍然使用中文讲解.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提高实验技能,其次才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实验教学通常是小班教学(昆明医科大学,每个实验室20~25人),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启发学生思考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以乙酰水杨酸的制备为例,提出3个问题:(1)WhydoweuseconcentratedH2SO4intheacetylatedreaction?Howaboutotheracids?SuchasHCl,H3PO4,HNO3.(2)Whatistheacetylatedreaction?Couldyoutellustheagentsinthisexperiment?(3)Whyshouldwekeeptheapparatusanhydrouswhenweprepareforproducingaspirin?学生就这3个问题进行讨论,结合老师的讲解很快找到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重点,在实验操作中仔细认真,实验效果很好.由于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将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整个PBL教学过程的中心内容,而教师的作用,则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2结果
笔者对昆明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和影像等专业105名学生中进行了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尝试,并以这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05份,收回102份,在此基础上,统计调查结果.
3讨论